發布時間:2022-03-11 02:50: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讀者意識在小學作文中的運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作文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語文界曾出現了三種作文教學模式:丁有寬的“讀寫結合作文教學模式”、李吉林的“情境作文教學模式”、常青的“分格作文教學模式”,近來又進行了“生活作文”教學模式的試驗。這些作文教學模式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然而,當下的小學作文教學依然面臨著諸多的困境,小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怕教作文,作文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為此,探索有效的小學作文教學模式仍然是語文教學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文學作品價值的實現離不開讀者的參與,小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同樣離不開讀者的影響,伊瑟爾的隱含讀者理論為小學作文教學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視角。
1讀者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來說,寫作的目的在于與讀者就信息進行溝通與交流,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都離不開讀者的參與。一般文章與文學作品的讀者有兩種存在方式:隱含的讀者和現實讀者。隱含的讀者存在于作家創作文章、文學作品的過程之中,接受美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伊瑟爾認為:“在文學文本的寫作過程中,作者的頭腦里始終有一個隱在的讀者,而寫作過程便是向這個隱在的讀者敘述故事并進行對話的過程,因此,讀者的作用已經蘊含在文本的結構之中?!盵1]現實的讀者存在于文學作品的欣賞中,正如美國康乃爾大學英文系的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所認為的那樣,文學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四個要素組成,文學作品離不開欣賞者。[2]讀者在文學創作過程和欣賞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寫作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一點,對非文學作品的創作也是適用的。
1.1隱含讀者影響著作者的寫作過程
隱含讀者自始至終參與了作者的寫作,制約著作者對題材、主題、敘述結構、敘述語言和敘述語氣的選擇,內化為文章的一個構成要素。作者寫什么、怎樣寫,是由“為誰寫”(隱含讀者)來支配的。隱含讀者不同,作者對“寫什么”“怎樣寫”的選擇也不一樣。以不同年齡的隱含讀者為例,同樣是寫浪花,兒童詩中的浪花是“浪花、浪花,/嘩、嘩、嘩。/蹦蹦跳跳地跑來了,/好像娃娃跟我耍。//浪花,浪花,/露白牙,/咬著我的小腳丫,/赫然藏起不見了?!备挥袃和槿?;成人詩中的浪花則為“是落魄的醉漢/踉蹌在海邊/呵,那一片溫暖的港灣/能收容漂泊不定的浪子……”道盡了生活的艱辛。由于隱含讀者的不同,這兩首詩的主題后者深前者淺、語言后者書面化前者口語化、結構后者復雜前者簡單、語氣后者深沉前者活潑,充分展現了不同隱含讀者對作者寫作過程的影響,非文學作品的寫作也是如此。
1.2現實讀者影響著作品的最終評價和作者的寫作動力
一部文學作品是否為好作品,現實讀者是最好的評判者。一般文章、文學作品具有審美價值以及教育、娛樂、認知等社會價值,這些價值的實現,得借由現實讀者的欣賞、評價與反饋。具有良好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能引起現實讀者的閱讀熱情,受到眾多讀者的追捧,有些作品的社會價值很高,甚至可以起到影響社會人心和左右國家政策的制定。如諶容的《人到中年》影響了國家的知識分子政策,提高了知識分子的待遇?,F實讀者的良好反饋是文學作品價值高低的唯一標準,很難想象一部不受讀者歡迎的文學作品是一部好作品。現實讀者的正反饋形成一股推力,直接激發作者的創作動力,促使作者進行持續創作,為同類隱含讀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履系罓柕摹陡柲λ埂放c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反之,如果作者的作品得不到讀者的肯定,吸引不了讀者,作者持續寫作的動力會受到影響,或逐漸減弱,或轉向面對其他隱含讀者的創作?,F實讀者同樣影響著非文學作品的評價和作者的創作動力。
1.3隱含作者和現實作者的吻合影響著作者的創作風格
隱含讀者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預設的受眾,文學作品面世后,現實讀者與隱含讀者之間會出現兩種情況:吻合與不吻合。如果現實讀者就是作者所預設的隱含讀者,那么隱含讀者與現實讀者是吻合的;否則,就不吻合。不同的讀者有著不同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個性,讀者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個性形成不同的閱讀需求,讀者不同的閱讀需求反作用于作者的創作,讀者與作者之間是一種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作者通過文學作品影響和改造讀者,讀者則以閱讀興趣和閱讀個性制約著作者的創作意向。隱含讀者和現實讀者的長時間保持吻合,會使作者選擇同類題材、主題、敘述結構、敘述語言和敘述語氣,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同類作家的相似創作理念,進而形成一股創作思潮,文學史上的不同流派就產生了。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西方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意識流文學、20世紀中后期的黑色幽默文學,兒童文學領域中的熱鬧派童話、頑童母題的作品,它們的涌現都是基于隱含讀者和現實讀者的吻合這一前提。隱含讀者與現實讀者的吻合對非文學作品作者的影響大體相同,但對格式、用語有統一規定的一部分應用文的作者除外。
隱含讀者和現實讀者對寫作的上述影響,要求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自覺地考慮到隱含讀者的閱讀需求與閱讀個性,使自己的作品擁有更多的現實讀者。為此,作者在寫作之前要對讀者進行了解和研究,對自己作品的讀者群進行較為精準的定位;在寫作完成之后要收集讀者的閱讀反饋,及時調整自己的創作意圖、題材、構思與語言風格。換而言之,作者要有讀者意識。讀者的積極性反饋,既能激發作者的創作動力,又能促使作者提升自身的創作水平。讀者意識對寫作的影響,對小學作文教學來說,意義重大。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覺的讀者意識,有以下幾點作用:
2.1有助于解決“寫什么”的難題
在當下的小學作文訓練中,小學生下筆無言,不知道寫什么。表面看來是對生活體驗不夠、缺少留意觀察,導致寫作素材缺乏,其根本原因是不知道跟誰交流自己對生活中所熟悉的人與事的看法,即缺乏針對性。小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冒險精神,是個天生的探索者,對一切未知的領域都有著探尋的沖動,他們雖然生活閱歷不多、不廣,但對自己遭遇到的事物、人物有不同于成人的理解和感受,寫作素材并不少。自然界的藍天白云、日月山川、花鳥蟲魚,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節日慶典、遠近親疏,歷史上的女媧造人、盤古開天地、孔融讓梨這些都能引起小學生的關注與獨特思考,有著交流與溝通的欲望。處于兒童時期的小學生天生就喜歡提問,而且是提一些哲理性的問題。[3]這些其實都能成為他們寫作的素材。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如能引導小學生將他們的疑問與思考講給隱含的讀者聽,就能解決他們不知道寫什么的難題。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生告訴老師,白云像棉花糖,她好想咬幾口嘗嘗。老師因勢利導,讓她寫下來告訴班上的同學,結果,這個女生寫出了篇六百多字的習作,寫她一次晴天時吃棉花糖,感覺與天上的白云很像,顏色和形狀都相似,好想也嘗嘗白云是不是甜的……有說不完的感受想跟同學們分享。這個案例生動地告訴我們,有了自覺的讀者意識,明確為誰而寫,小學生作文時就不會不知道寫什么。
2.2有助于突破“怎么寫”的瓶頸
除了遭遇不知道寫什么的難題外,現在的小學生在寫作時,還有不知道怎么寫這一瓶頸。這一瓶頸的突破點也在于讀者意識的培養。教師在小學作文訓練中,有意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有助于學生突破怎么寫的瓶頸,其原因在于,寫作是生活的反映,是與讀者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樂事、趣事。一般來說,小學生在生活中與他人的溝通與交流時,語言的運用與思維的邏輯是不成問題的,詞能達意、重點突出,有些還能表達得很幽默,不想上學時懂得運用“我肚子疼”這一表達技巧(當然這一技巧的運用有欺騙的嫌疑),想要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時會大聲唱歌、故意驚人消息、做各種鬼臉等。其效果往往還不錯,成功地吸引了同學與老師的目光,因為他(她)有特定的表達與交流的對象,懂得表達與交流的對象的需求與興趣點。這啟示我們,在書面寫作中,只要有自覺的讀者意識,確立了較為明確的隱含讀者,小學生是完全有能力把事情敘述清楚、完整、有趣、有條理、重點突出的。小學階段作文訓練的重點是記敘文的寫作。老師除了在理論上講授記敘文的六要素、景物描寫與人物描寫的技巧、詳略的安排外,還要輔之以讀者意識的強調,讓學生明白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要根據不同讀者的特點來安排敘述的順序、敘述的重點、敘述的語言等等。運用讀者意識,我們指導學生寫了一個非常老套的命題作文題目———“我的媽媽”,結果是,學生基本傾向于突出媽媽的優點,如果是以班上的同學為隱含讀者,學生在作文中往往會把敘述、描寫的焦點放在媽媽的長相、媽媽的才干等方面的優點,旨在向同學介紹他們認可的好媽媽;如果以老師為隱含讀者,敘述、描寫的焦點大多轉換為媽媽的職業、媽媽的關愛、媽媽的包容等優點,下意識地將媽媽與老師進行對比,流露出對理想老師的隱在期待。這個案例說明有了自覺的讀者意識,學生的生活經驗被激活,寫作就有了針對性,能自如地選擇、組織寫作素材,突出表達的重點,較好地完成寫作任務。
2.3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指導。除了作文寫作前的指導外,教師對作文的評閱也是小學作文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作文評閱中,通常的做法是,教師通過對學生習作的閱讀,以裁判的姿態對其中的優缺點進行點評,提出修改建議。這樣評閱的優勢是能讓學生清楚寫作的標準,但也不無弊端,因為教師是站在評判者而不是讀者的角度來衡量一篇習作的優劣,對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從讀者的立場上給予反饋,這樣會導致教師在評閱時往往從書面表達能力和表達技巧方面對文章進行評述和指導,對習作的思想內容的反饋不太重視,沒能很好地激活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學生在寫作中不知道怎樣具體怎樣修正,悟性高的學生作文能力提升快,而悟性一般的學生作文能力提高較慢,作文興趣會降低。如果教師在評閱學生的習作時,既以裁判的身份對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表達技巧進行評論和指導,又以普通讀者的身份與習作者進行交流,對習作的內容進行點評,學生就會知道寫作時要考慮到是在跟哪類讀者交流和傾訴,讀者感興趣的內容和能接受的表達方式是什么,在后續的習作中就會有意識地選擇隱含讀者,針對隱含讀者從生活中選材,調動生活積累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不會無話可寫。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寫作興趣會越來濃,加上教師基于讀者立場的評閱指導,寫作能力能得到切實的提升。
3教師要厘清讀者意識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地位
在作文教學中,“寫什么”“怎么寫”“為誰寫”這三者的關系不是并列與平行關系,而是主從關系,“為誰寫”是主,“寫什么”和“怎么寫”是從。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在使用語言這個交流工具時,其邏輯順序為先有交流對象,后有“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人們用語言進行交流的方式有兩種:口頭的交流和書面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口頭交流時,人們的交流對象一般是面對面的,對象選擇與交流幾乎是同步進行的,不存在對交流對象的選擇困難;但在書面寫作中,交流的對象不在眼前,作者得先選擇交流對象——“為誰寫”,這里的交流對象不是面對面地聽著,而是腦海中的讀者———隱含讀者,激活生活經驗,然后才能完成“寫什么”和“怎么寫”的任務,否則的話,就不能很好地處理寫什么和怎么寫這兩個寫作環節。李吉林的“情境作文教學模式”“生活作文”教學模式,它們都旨在解決“為誰寫”——隱含讀者這一寫作難題。可見,“為誰寫”———讀者意識是統帥,決定、支配著“寫什么”和“怎么寫”。鑒于讀者意識———“為誰寫”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起碼要做到兩點:第一,對學生讀者意識的培養。教師在閱讀課和作文課堂上,不能只重視“寫什么”和“怎么寫”的訓練和指導,還應該重點培養學生自覺的“讀者意識”,幫學生解決“為誰寫”的難題,讓學生明確在寫作時,要先確定“為誰寫”———讀者意識,然后才圍繞“為誰寫”構思“寫什么”“怎么寫”,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攻破“寫什么”“怎么寫”的難題;第二,教師對自身的讀者意識的培養。批改學生的習作時,教師不僅要以裁判者的眼光和標準對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達技巧進行評價,還要培養自身的讀者意識,以普通讀者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習作的思想內容,發掘學生習作中比較擅長的題材領域,加以肯定和贊揚,以激發學生持續寫作的興趣和動力??傊x者意識在小學作文中作用重大,教師既要善于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又要培養自身的讀者意識,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動力,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參考文獻
[1]M.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M].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5.
[2]伊瑟爾.隱在的讀者[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4:78.
[3]馬修斯.哲學與幼童[M].陳國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87.
作者:楊小波 單位:吉首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