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3-07 09:04: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傳統音樂研究與傳承,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對于傳統音樂來說,這是中華民族不斷進步的一種表征,給予人們重要的文化資源,傳統音樂的研究和傳承是現代教學中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教學過程是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場所,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有助于新時期學生有效地傳承傳統文化,還能夠加深研究,融入新的思路和動力。
一、教學過程中傳統音樂的研究和傳承現狀
一些教師并未認識到教學過程對于傳統音樂研究和傳承的作用,同時,學生也非常缺乏音樂素養方面的意識,并未制定明確的目標,此外,大多數學生在音樂方面的興趣集中在流行音樂和西方音樂上,對于中國傳統音樂來說并未產生很濃厚的興趣。教學過程中,在傳統音樂方面的教學形式早已不能與時俱進,不能與現階段時代的需求相滿足。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外部因素所導致的。隨著西方文化進一步涌入,我國傳統音樂就像是海上的遺珠,人們逐漸遺忘,對于學生來說,似乎西方國家的流行音樂比較有感染力,因此,興趣點也集中在這一方面,西方音樂動態性的韻律非常強,但是傳統音樂音律和意境在一定程度上與現階段的快節奏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偏離;二是,內部因素的影響。逐漸涌入的西方文化的傳播讓我國大眾對于母語的音樂文化關注度逐漸降低,加之商化業的盛行使得流行音樂更加地被關注,人們關注的集聚點集中在商業音樂中,嚴重忽視了中國傳統的音樂,因此導致我國傳統音樂在研究和傳承上出現很大的阻礙。目前普通學校當中對于音樂課程的設置缺乏合理性,學制方面的安排是每周一課,可以說是非常少的。此外,課堂教授內容的局限性非常明顯,總是在我國傳統音樂的內容和方法與手段上,流于形式,很少剖析傳統音樂背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也就成了必然,使得現階段的學生總是習慣于接受快餐式的和娛樂式的以及商業式的流行音樂,很少知道或者是根本不知道中國的傳統音樂。此外,很多培養教師的院校中一直延用的是“德奧”的歐洲音樂體制,非常明顯的重西輕中觀,并未獲得實質性的改變。當然,西方國家的音樂教育模式在我國音樂發展發揮了很大的助力,然而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需要重視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將注意力集中在中國傳統音樂方面。
二、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音樂的意義
就傳統音樂而言,這是我國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化象征,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過程是研究并傳承傳統音樂的主要場所,規范化的傳統音樂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改變學習方向,并且構建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有助于音樂的教學類型得以確定,可以幫助音樂學科的有效發展。一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傳統音樂進行傳承,可以幫助傳播傳統音樂。中國的傳統音樂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優秀文化,產生非常好的文化傳承職能。現階段的社會背景下,中國傳統音樂傳播的力度并沒有流行音樂和西方音樂的發展趨勢好,教學過程是傳承傳統音樂的主要途徑,必須通過正規化傳統音樂的教育課程,承擔我國傳統音樂傳承的重任;二是,中國的教育系統一直都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動態化過程,教育的成果對高等教育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反之高等教育改革也會給予基礎教育更好地服務,在教改過程中不斷加入傳統音樂的成分會從政策層面對傳統音樂的教學教研保駕護航。
三、教學過程中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和傳承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呈現的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和傳承問題,不是我國傳統音樂自身存在的問題,更多的是教學過程中,一些現代化的音樂教育觀念,不能正確認識傳統音樂的價值,而且在很多院校中并未對中國傳統音樂形成一個比較好的教育體系以及模式。因此導致很多學生認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非常缺乏吸引力,不能和西方國家的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相比,所以,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地展現音樂教育的價值以及功能,將重點放在中國優秀傳統音樂的研究和傳承上,充分發揮音樂教育中的文化和傳承功能,體現出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提高學生在中國傳統音樂中的興趣點,進而達到一種共鳴,并且還要繼承和推動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
(一)加大相關專業課程的設置
現階段,我國很多院校在傳統音樂有關專業的設置上非常少,想要比較好地對我國傳統音樂有所傳承,各個院校都要多開設一些傳統音樂的課程,或者可以涉獵民族唱法演唱、民族器樂演奏等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與此同時,豐富傳統音樂傳承的形式。
(二)加強個性化教學
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個性化教學可以幫助挖掘學生本身的傳統音樂特長。實際上,是能夠利用小班化的教學模式,對音樂人才進行培養的,實現多元化發展。與此同時,優化課程設置,并對傳統音樂的教學內容進行豐富,提高傳統音樂的教學效率和整體質量,推動了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
(三)加強對于教學內容的完善,并對教學設計進行優化
和一般的音樂教學技巧存在很大的差異,傳統音樂的教學主要是意境培養,加之理論教學的輔助,在課程的教學內容當中,必須將重點放在音樂作品的欣賞和自我評賞水平的提高方面。設計課程的過程中,要善于劃分傳統音樂,將學生引入到傳統文化的背景和特色與表達方式方面,同時,還要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傳統音樂進行詳細介紹。
四、根據本學院情況的具體解決方案
(一)針對音樂學、音樂傳播專業
一是,帶領、鼓勵學生立足當地民間音樂資源,進行以個人單位或小組單位的“采風”(“實地考察”)工作,教師做以一輔助和引導,并最終以“成果匯報交流與演示”或“學術沙龍”等形式,為學生們提供成果交流的機會,以分享采風心得與經驗,互相取長補短。二是,運用中國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國家圖書館等優秀網絡資源、數據庫資源,積累對民間樂種的認識量,全面擴大知識范圍的,實現傳統音樂優秀數字資源的共享和視野的拓寬。三是,組織帶領學生參加“傳統音樂學年會”和中國、中央、上海等優秀院校組織的各類“展演”、“藝術實踐周”、“學術講座”等活動,既能讓學生“近距離”的看到豐富多樣民間藝術家的藝術表演、又能接觸優秀學術研究范式以及學術前沿的理念和理論,以提高個人的藝術審美和學術研究能力。四是,爭取創辦我校自己的“藝術實踐周”,內容可以考慮邀請優秀民間樂手、歌手、理論研究專家進校園做相關知識的演示與講解,與學生們展開面對面的講解與交流,同時借助民間樂種的參與、學習,對理論專家研究過程的觀摩與學術互動,深入了解民間音樂的魅力和創作、表演方式方法,讓學生掌握學術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寶貴經驗。
(二)針對作曲、表演專業
一是,可以組織學生欣賞和觀看經典或優秀的以傳統音樂資源進行創作、表演的歌劇、交響樂等優秀或經典藝術作品,分析相關手法、運用或轉化方式、方法等。讓學生充分認識傳統音樂的真正價值、了解如何利用的方式和方法,提高進行再創作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傳統音樂知識參與、改進個人的藝術實踐。二是,可以帶領學生排演以傳統音樂為素材的“合唱作品”音樂會或者民族樂器曲、戲曲唱段表演等,并以“音樂會”形式加以匯報,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三是,探索和實踐傳統音樂教學手段和方式上的改革,如帶領、鼓勵學生深入民間進行實地考察,借助“觀察樂種”、“采訪知名藝人”等手段,以滿足理論專業學生進行傳統樂種深入了解、研究、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創作等方面的需要;借助優秀歌劇、交響樂作品觀摩、分析等手段引導、幫助表演專業學生逐步明晰、建立傳統音樂學習與藝術實踐之間的關聯,啟發、激勵學生運用傳統音樂知識進行舞臺實踐與藝術創新。五、結語綜上所述,研究并傳承中國的傳統音樂,一直以來都是音樂研究和音樂教育人員長時間在實踐中關注的命題。教學過程是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場所,學生和教師在相關學習中,可以深入地體會我國傳統音樂的魅力,并且提出對于傳統音樂新的領悟和觀念,繼而有效地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為傳統音樂的發展賦予新的動力和理念。
[參考文獻]
[1]包耘赫.交響辦刊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8.
[2]音樂藝術近十年文章摘要總匯[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7,04:117-192.
[3]杜洋.楊小班鼓吹樂棚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4]栗紅建.信息時代下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傳承之新探[D].中國音樂學院,2016.
作者簡介:王東濤(1974-),女,碩士,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