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2-25 09:13: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實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新時期,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指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而,努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已是大勢所趨,更是形勢所迫。因勢而謀才能應勢而動,才有順勢而為。近幾年,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還是學者、一線教師,在推動、研究、實踐新課改方面都做了許多積極探索。以合肥市包河區和合肥師范附小為例,區教體局開發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組織信息技術培訓等工作已成常態,并卓有成效;學校在教室里配備了集智能化和便捷化于一體的“電子白板”,在辦公室里配備了能連接互聯網的辦公電腦,提供了優越的物質環境;教師走進“電子白板”操作培訓課堂,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提高信息技術操作能力,自覺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網絡資源、多媒體課件,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之道。
1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困局
盡管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已見成效,但從教師的融合心理、融合途徑、融合方法三方面思考,仍有許多需要改進和提升的地方。
1.1融合心理不穩定
對應用信息技術,許多教師經歷了從興趣盎然到遭遇失落的波動。應用信息技術初期,許多教師在興趣的驅動下充滿熱情,認為用比不用強,用得多比用得少好。下載、制作、播放課件成為不可缺少的教學活動。面對優美、精致的課件,部分教師甚至感覺不用可惜了,于是不管是否適用,一律奉行“拿來主義”。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許多教師意識到一味追求課件的精美和娛樂性,容易忽略教學重點和分散學生注意力,不但不能提高教學效率,還可能產生負面效應。比如,教師不合時宜地展示課件,很容易取代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產生思維惰性。而且,教師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浩如煙海的網絡資源中搜尋優質教育資源,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一方面是效果欠佳,另一方面又平添負擔,使得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時產生失落。
1.2融合途徑不順暢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實踐中,教師在備課時往往首先考慮技術層面的問題,即如何制作課件,而忽略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使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服從課件,而不是讓課件為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服務,出現了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本末倒置的現象。在課件上用力過猛,罔顧教材和學生,上課時播放的課件雖包含圖片、視頻、動畫、錄音范讀等多樣內容,卻顯得冗雜、喧賓奪主。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了信息技術,也是隨機的、盲目的,而沒有真正實現融合。
1.3融合方法不得當
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過分依賴網絡資源,遇問題依靠網絡解決,養成了凡事問“百度”的習慣。網絡資源很豐富,且容易獲得,卻缺乏針對性,只有教師經過對上課教什么、課件呈現什么、課后思考什么等的思考,才能有的放矢展開教學活動。網絡資源如同各種建筑材料,教師針對教材和學生精心組合后,才能構筑優質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大廈。課件等數字化教育資源是預制的,制作完成即初步定型了,在教學中,部分教師被動地依照預制的課件逐一演示,對課程控制不夠靈活。
2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對策
從主觀方面看,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理解有誤區、認識不到位導致了融合心理的波動。從客觀方面看,教師的融合能力存在短板導致了融合途徑的不順暢以及融合方法的不得當。
2.1明確融合理念
融合不是信息技術與課程的簡單拼湊,而是實現和諧。二者的融合,恰如水與冰的融合,在筆者看來存在三種可能,或者冰完全溶于水,或者水全部結成冰,或者水與冰互不吞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為冰水。信息技術有自己的特點,學科教學有自身的規律,削足適履或者削履適足,都不合腳、走不穩。唯有冰水狀態才是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和諧狀態。教師借信息技術豐富課程資源、改進教學方式、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完成教學的華麗變身,但要警惕數字資源的技術性取代教學的人文性;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時,也應注意發揮數字化教育資源多樣性、共享性、工具性和擴展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時,要講原則。首先,是必要性原則。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應衡量使用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必要性,考慮圖像、動畫、聲音、圖形、文本等內容的適配性,以及自身對多媒體設備的駕馭能力。其次,是適度性原則。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應用貴在精而非多,課件既要精美,更要精當。過度使用或娛樂化傾向明顯會令教學失序,還會分散學生注意力,轉移學生興奮點,適得其反。最后,是適時性原則。應用信息技術要講究“時候”。培育學生想象力、創造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想象力、創造力是否豐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如果用課間定格學生的想象,阻礙學生個性化思維的延展,又豈能培育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2.2理順融合途徑
要在備課、上課、課后反思上著力,從理解教材、認知學生做起。以小學語教材為例,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體裁廣泛,在深度剖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其適當分類,是把握教學內容規律的必由之路。如,教師要通讀學年教材、理解新課程標準,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然后把教材按不同體例進行分類,建立教材之間的有機聯系。在進行單元備課時,要明確章節在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再選擇典型課例,對其進行深度分析,研究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策略,以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規律。小學低學段學生的認知大多是從直接經驗中獲取的,因而教師要多用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多進行形象思維訓練,隨著學生的成長,慢慢從形象思維訓練向抽象思維訓練過度。
2.3找準融合方法
要從課堂環節入手。教師根據課堂環節的需求找到準確的融合點,在導入、新授、鞏固和拓展環節中恰當地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恰當的導入事關整堂課的成敗。在導入環節采用與教材相應的視頻、音樂、圖片,既創設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情緒高漲地進入文本角色。新授環節是教學中的重點環節。如果教學方法局限為教師講授,面對一篇離生活實際較遠的陌生文章,老師的講解再生動,學生也可能印象不深刻。信息技術的參與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把陌生知識轉化為生活經驗,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鞏固和拓展環節意在應用和升華。信息技術為文本知識與生活實際架起了銜接的橋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外善用互聯網、移動終端鞏固朗讀訓練、加強基礎知識練習、拓展知識視野,將語文的樂趣帶入生活。
3結語
數字化教育資源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也無需將其功效絕對化。在課堂上展示課件,是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情感,促進師生的互動與交流。應用信息技術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代替學生思維,以精美鮮活的畫面剝奪學生的想象,或者放手讓學生在網絡中自學而不加引導,都不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的應有之義。同信息技術融合,為課程改革帶來了希望的曙光。然而,二者的深度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上下求索。這要求教師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在教學中點滴鞏固,慢慢積累,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融合釋放持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徐雋.出席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5-12-17.
[2]蔣麗清.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3]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茅育青.新課程背景下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魏景 單位:合肥師范附屬小學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