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2-11 02:52: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幾年,國際社會開始越來越重視開采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并開始運用各種理論和研究成果評測礦山開采對地質環境造成的后果[1]。在國內,國家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也預示著今后對于礦產資源的開采會更加合理規范化。因此積極探索合理的防治措施,對改善礦山地質環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意義重大。
1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自人類開展工業化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大量礦采活動也給礦山地質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問題。
1.1缺乏環境保護意識
一方面由于我國現代化經濟發展起步較晚,技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開采效率低而且在進行礦山開采的時候,對于開采廢棄物的處理方式也不夠先進,國家對于礦物開采廢棄物排泄的要求也有一定的紕漏,對于一些老舊礦山的管理制度也不夠完善,但為了能夠加快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國家大力發展礦產資源開采;另一方面,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礦產資源的年消耗量大,加上我國礦山種類繁多、分布廣、數量多、規模小等原因。多年的粗放式的礦業開發,導致大部分礦山地質環境形勢嚴峻,部分礦區呈現加速惡化勢態,主要表現如下:(1)因露天采礦、開挖和各類廢渣、廢石、尾礦堆置等,占用了大量的農田、林地和草地,造成土地資源減少。一些廢渣、廢石中含有重金屬和有毒物質造成土壤污染,間接造成植被損害,導致土地裸露,出現嚴重的沙漠化現象,發生水土流失等問題;(2)由露天礦山“崩落法”采礦、廢棄物堆積、暴雨及礦山不當排水等因素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受地下開采造成山體或地下巖石挖空影響引起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地裂隙等地質災害十分普遍;(3)礦山開采一方面破壞了周圍水土固有的平衡,主要表現在,當夏天突降暴雨,會將堆積的廢石或礦渣沖到農田和河流,破壞農作物生長或河床抬升;另一方面礦產資源中酸性物質通過雨水淋漓作用導致附近河流的PH營養值拉低,礦渣中的Ca、Mg、Zn等重金屬也會對水資源產生嚴重的破壞;(4)礦山開采時容易產生大量的懸浮顆粒,這此廢氣顆粒當中有許多酸性氣體,當酸性氣體遇到空氣中的水蒸汽時會凝聚成“酸雨”降落下來,沒有凝聚成功的則形成“霧霾”,破壞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嚴重影響人類呼吸健康。
1.2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
當前有關礦產資源規劃的法律地位不夠明確,無法充分體現規劃的權威性,實施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機制也不夠健全,出現各行其事和分割勘查等現象比較普遍。這些問題往往是由于開采者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工作人員缺乏相應的保護意識,走著資源利用效率低和污染途徑多的傳統道路,這樣缺乏完善的管理體制是造成礦山環境持續惡化的主要原因。一些礦山的安全生產條件較差,管理水平較低,生產設備老舊,若無法及時解決上述問題,就會引發更多新的問題[2]。僅憑借現有的技術和資金是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求。進而需要企業增加管理費用,不要被利益驅動,逃避治理義務。從客觀的角度上來說,企業推行的礦山環境防治措施必須要與保證金制度相互一致,盡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制度,加強礦產資源政策參與經濟宏觀調控的能力,為整頓礦產開發開采工作秩序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在保證環境不遭受破壞的同時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2礦山地質環境防治措施
2.1明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原則
為了加強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防治,就需要開采者采用合理的開采方式,改變礦山開采的傳統理念,創新并實施環保的礦山開采技術。實施步驟如下:第一,要想實現礦山地質開采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就需要不斷的創新改善現階段的管理局面,減少礦山開采對周圍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要想將其落實到實處,就必須與地方政府合作,加強礦山開采技術的研究,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減少對周圍植被的破壞程度,其次,要以工作人員的安全為主,避免坍塌事故的發生。第二,要堅持礦山環境保護原則,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在進行礦山地質環境的防治時,必須要加強施工人員的保護意識。開采中要遵守綠色可持續發展原則,不能因為受到短期利益的影響做出錯誤的決定,確保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原則落實到實處。在實施礦山地質環境防治措施的過程中,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策略。第三,工作人員要嚴格按照礦山新建的管理制度完成工作。當前,國家各項政策標準還在不斷的完善中,企業對礦山新建開發的標準不夠了解,要想提高社會經濟的水平,保證礦山地質生態環境不受破壞,就需要新建管理制度,增加工作人員的管理意識。對礦山企業來說,若開采中無法防治各種生態問題,就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未來發展。在后續的防治工作中需要加強礦山周圍環境的勘查工作,定期評估環境調查報告的合理性和礦山開采情況。
2.2完善規劃體系
在實施防治措施時,要清楚礦山地質環境被破壞的原因,掌握其動態變化趨勢,為重建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據。具體實施步驟如下所示;第一,需要政府與企業聯合,監督各自領域的礦山地質環境(表1)。從經濟易行方面考慮監測邊坡穩定性以及植被存活情況。在監測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找到相關責任人,就由國家地質環境監測機構進行監督。如果短期內無法投入大量的資金擴大礦山地質環境的監測范圍,就可以選擇地質環境問題較為嚴重和對當地人民和財產構成重大威脅的礦區,建立監測示范區,采用常規的檢測方法,制定礦區地質環境因子,定期進行檢測,明確礦山地質環境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審核礦區地質環境質量是否達到新建開發的標準。對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較為嚴重的地區可以采用應急性監測,記錄相關數據,為礦區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理提供有力的依據。需要注意的是,企業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安排專業性較強的技術人員,了解原有設備的使用情況,選擇合理的檢測技術手段,結合傳統監測手段和先進的技術,彌補技術缺失的部分,從而保證檢測數據資料的精準度。第二,要嚴格規劃礦產資源的工作程序,要有專家對規劃體制和修編的部分進行評估和論證,保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建立評估機制,將審批的結果進行備案,并作為規劃調整的依據,銜接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加強規劃是為了給總體規劃提供審核的依據。一旦決定規劃方案,就必須要落實規劃的要求和內容。將法律法規授權管理的礦種進行統籌規劃,避免開展活動時出現意外。第三,全面貫徹落實各項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制度,評價礦山環境是防治工作的基礎,在早期調查時,要觀察礦山環境的動態特征,定期對其進行評價,研究礦山地質環境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3結語
礦產資源對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人口不斷增長,非再生資源對我們的發展越來越重要,為了讓我國經濟發展更加穩定持久,必須要堅持環境優先保護的原則,減少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土地的污染和對農業用地的破壞,尊重生態環境發展的客觀規律,真正意義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持久合理的對礦產資源進行開發利用。
[1]廣西永福某石灰巖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恢復治理探討[J].山東國土資源,2017,33(1):2265-2270.
[2]高樹志,賈斌.廢棄稀土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防治措施——以某廢棄稀土礦為例[J].礦產勘查,2017,8(2):1331-1336.
作者:梁贊強 單位: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