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2-02 04:11: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一帶一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前言
“一帶一路”主要是由主席在一三年闡述的有關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理念,截至至今,已然被作為發展國家之間雙邊機制、開創區域合作平臺的重要支撐媒介,主要原因就是這類戰略能夠全面融合人類史實與文化內容,順勢激勵更多沿線國家創建利益、命運、責任共同體。至于在“一帶一路”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存在怎樣的挑戰,又該如何予以妥善性應對,有關細節將會在后續加以補充。
二、“一帶一路”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面臨的挑戰困境
(一)不同國家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納入標準各異
須知“一帶一路”倡議會覆蓋東南亞、中亞、西亞、東歐、北非、獨聯體等各式各樣的區域,不僅僅包含各類國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生活環境、宗教習俗,同時更會接連引發領土糾紛、排華等不良狀況,導致普查工作等難以順利進行。換句話說,就是沿線中不同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上,存在著不同的認知和投入,特別是在相關認證標準、保護原則和方法各異的情況下,一些民間活動相對集中的國家區域,就會被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疇當中,而我國相關法律文件中卻尚未有這類認證標準和規定,無形之中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跨國合作更加無法精細化實操。
(二)一些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力不夠均衡
即部分沿線國家因為發展實力不夠均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潛力不足,相關法制建設進度過分滯后。特別是在規則設置、項目評審、專業部門和學術專家參與等層面上,一些國家的活躍度明顯不能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提并論,主要原因就是這些部門或是專家長期承受語言、學術等傳統規范問題約束,無法深入性介入到《公約》的實質性工作當中。還有則是一些國家因為長期遭受社會局勢不穩定、貧病交加、移民頻繁等問題交織化影響,使得自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度始終停滯不前,嚴重情況下甚至會直接陷入瓶頸危機。就好比是中東等區域,經常會因為長期深陷戰亂,政府資金匱乏,而出現赤字上漲跡象,持續到戰后基本上無法集中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上,即便是有些政府能夠給予一定的重視,卻經常會因為非遺聯合保護工作消耗的不菲資金而深感力不從心。油耗比是印尼,其在文化遺產保護上存在難以引入高素質人才、相關規劃不夠長遠、未能在文化和旅游部中設置專職的非遺保護職位且提供資金過少,監督者在資金組織和管理上能力低下等問題。在這些因素長期共同影響下,使得沿線區域共享非遺保護工作變得更加步履維艱。
三、現代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預先進行完善的規劃
縱觀我國既有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和《“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兩類頂層規劃基本上都是進行綱領性和方向性表述,盡管說可以為后續實踐提供明確的指導性依據,不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畢竟在操作上各有各的特殊性、整體性、實務性,因此仍需及時透過國家戰略層面著手,制定出更加富有針對性的沿線非遺保護規劃,令其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如此一來,就可以透過專項規劃的制定和落實等層面,進行沿線國家理解、支持、輔助等條件爭取,在令我國“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非遺保護事業全面統籌,國內外政商學等資源有機整合之后,帶動地方政府與企業等積極地參與到這類活動當中,從而形成愈加強勁的合力。還有就是逐步針對區域性的非遺保護規劃、專項非遺保護方案等加以健全調整,進一步在日后做到有重點和分層次地推進“一帶一路”沿線非遺保護。
(二)設置區域性的共享非遺保護組織
我國在正式組織跨國界共享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過程中,可以考慮借鑒荷蘭政府制定的“共同文化遺產”國際性保護計劃。即積極和沿線不同國家簽訂非遺保護條約,并基于此設置政府間的區域性保護聯盟,就是所謂的沿線共享非遺保護組織,優秀目標則是希望借助專項組織成立等途徑,形成更強的合力效應,從而樹立起愈加完善可靠的共享非遺保護體制。具體來講,則是鼓勵不同成員國各自設置專門法律條文,賦予共享非遺更多的法制化保護條件,調動成員國對不同國家非遺的重視和傳播動力。當然,還必須同時設置共享非遺保護組織運行、人事任免、協調規范、自我監督、糾紛解決等機制,如此即可更加方便快捷地和沿線國家區域展開合作,配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部門力量,為沿線有困難的國家及時提供相關援助,包括技術和資金支持等。必要情況下更可以直接設置絲綢之路非遺發展基金,吸引更多社會資本與力量的介入,之后給予“一帶一路”重大沿線非遺保護項目應有的扶持效果。
(三)處理好有關沿線非遺工作的檢查、認證、申報等工作
想要更加高水平地組織非遺保護工作,就務必預先有計劃和系統性地開展沿線非遺普查活動。第一,加大普查力度,令一些沿線非遺線索和資料數據等在第一時間內得以收集整理,之后憑借高超的技術手法進行數字化、在線化轉變,衍生出完善的“一帶一路”非遺資源數據庫,為今后沿線非遺保護質量改善,提供保障。第二,在共享非遺保護組織當中設置普查確認委員會,由其直接承擔起共享非遺的普查確認等職責,歸根結底,就是確保在特定時間內委派專項調查組并進駐到成員國當中,隨后針對包含共同文化特征的非遺進行全方位地普查和細致性地確認。而這其中的重點,則是憑借文字、錄音、視頻等形式進行文化持有人口述演繹等還原性記錄,同時附加相關的手抄、經書等實物,力求令沿線不同區域的共享非遺分布情況、所處環境、包含種類數量、保存現狀等問題得以細致性梳理認證,最終形成足夠完善專業的調研報告,方便交給確認委員會進行直接認定。
(四)加大對沿線非遺的傳播、交流和共享力度
可以考慮借鑒歐洲文化宣傳等實踐經驗,選取每年特定時間在沿線各類區域中組專家者薩默瓦、波特所闡述的,“人類世界是一個由多元文化組成的社會,各種不同文化模式之間的交流、溝通和互動,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動力?!彼哉f,我國當前務討會等活動、互聯網技術間的融合力度,為沿線非遺保護提供高端的話語交流系統、動態化展示展覽平臺。特別是在面對立足中國和沿線區域的共同非遺、宗教信仰等無形網絡時,須及時將地方社會與全球經濟發展格局耦合,進而形成海陸沿線統籌運營的非遺開放趨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涉及“一帶一路”沿線非遺傳播工作會因為國家政策不同而各異,所以必須將精細化傳播作為優秀戰略基礎上,積極貫徹細致入微、一國一策、面對面和項目對項目等交流原則,進行絲綢之路民心相通的基礎夯實。如須以京交會、廣交拉動生產、生產促進傳承等進程。還有則是積極地進行沿線國家和區域絲綢之路非遺特色旅游聯盟創建,將沿線非遺作為旅游產品的內涵,進一步增強整個絲綢之路的特色韻味。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因此我國必須堅持以非遺反哺“一大一路”發展的理念,貫徹平等互利、共商共建共享等原則,開創出自上而下、內外聯動、共同參與的良好局勢。久而久之,配合系統可行的實踐戰略,在“一帶一路”建設和非遺保護良性互動中,產生互利共贏的利益和命運共同體。
【作者簡介】緱亮,男,本科,助理館員(初級),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參考文獻】
[1]瑪麗亞?切亞拉?贊尼尼,吉姆?托馬斯?威廉姆?斯圖曼,計奕.“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打造文化認同的一項宏偉社會工程[J].歐洲研究,2015,26(06):94-107.
[2]李華成.“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的選擇與優化[J].青海社會科學,2016,29(03):140-143.
[3]范周.“一帶一路”的文化遺產價值體現與保護利用[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11(01):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