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1-10 08:45: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旅游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旅游職業教育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而快速成長起來的。旅游職業院校為旅游行業培養專業人員,為提高旅游隊伍素質,促進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隨著“產教融合”的發展逐漸深入,從課程教育的角度而言,旅游職業院校的教育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以“產教融合”的理念重新審視課程的建設,注重項目課程的創新性發展。
一、旅游職業教育突出問題
1.旅游院校的層次、功能不明晰,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結構性缺損。現有的開設旅游專業的院校其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是循著國民教育系列的思路,以博士、碩士、本科、專科、中職的學歷為梯級來體現不同層次的教育教學體系和培養目標。實際上,我國旅游教育的現狀是專業內容、教學層次、培養目標區分不明。各層次的教學尤其欠缺本體性內容與方式,出現了向普通教育靠攏、模仿的現象,致使旅游院校的教育本科“理論化”、專科“本科化”、職教“普教化”的現象十分嚴重。而一些院校與行業管理部門、旅游企業聯系很少,不了解行業現狀及需求而閉門造車,其教學與研究停留于概念的淺表層面,或與實際脫節的理論層面,既不能介入并指導企業實踐,又難以對政府及行業管理部門的決策起到有效的參考作用,不能發揮教育作為知識產業為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提供資訊、分析咨詢的引領作用。
2.辦學定位不準,培養目標不明確。不少地方辦旅游院校看重的是眼前利益,盲目追逐熱門,不顧行業需求、現有師資與當地條件,尤其是缺乏對培養目標的認真思考與研究,混淆了操作型、管理型、研究型人才之間的層次差別,混淆了初級與中級的技能差別;院校之間不同學歷水平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相互摹仿套用;教學內容缺乏區分性與針對性,致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缺乏職業特征,難以勝任業內不同崗位的要求,也由此加劇了學生畢業即轉行的現象。
3.旅游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及課程設置未能擺脫普教定勢。普教思路所倡導的知識完整與理論系統一直影響著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后者常年遵循其思路來設置專業和規劃課程。因此不難發現,知識內容過多、理論內容略重,幾乎將旅游職業教育壓縮為本科的壓縮體,導致職業化特點不夠突出,相應技能也得不到訓練,更令人擔憂的是行業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專業教學中得不到凸顯和強化,更談不上有效融合和有機結合,所教授的內容與行業實際脫離的較為嚴重,不能適應行業實際需要,更不能滿足行業發展需求。
4.教學手段沿襲傳統的課堂知識灌輸的模式,難以培養成學生的職業能力。大多數旅游院校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要授課方式,在黑板上種田;職業學校雖有操作課程,但訓練科目不夠,技能要求有限,訓練方法滯后,致使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難以滿足行業的需求;對學生的就業與成才極為不利,也無法彰顯職業教育的特色。旅游職業教育的不足,固然涉及到體制建設、制度規范等一系列問題,但傳統課程體系的固定思維束縛了職業教育的新發展卻是改革的重點之一,從課程的角度而言,進行行之有效的項目課程改革是應對旅游職業教育現有問題,促進產教融合發展的必然途徑。
二、產教融合視角下項目課程開發理論基礎
職業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特征是在能力本位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習者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索更高形式綜合能力的培養途徑,挖掘能力本身更新的內涵,并開發與此相匹配的專業課程體系是旅游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專業課程體系要革新,就要全方位的對職業能力和素養的內涵進行詮釋,表現出能力和素養是如何培養及教育的。與傳統的課程模式不同,如此設計的專業課程體系,一定是匯集了旅游類的行業專家、職業教育的專家和職業教育一線教師來共同完成的。在行業專家的積極參與和幫助之下,在職教專家的引領和指導之下,在廣大教師的勇敢嘗試和大膽探索之下才有希望爭取根本性的突破。項目課程體系的設立與開展,可以很好的契合產教融合的要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特別是職業崗位能力的全面提高。項目課程是一種基于工作項目的需要來組織和選擇所要教授的內容,并且完成相應工作任務的課程模式。項目課程的理論基礎是行為引導教學理論及任務驅動教學法。最早出現在德國職業教育,尤其是著名的“雙元制”中的“行為引導教學理論”,德國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在1999年《框架教學計劃》中指出,這是一種新型的職業教育培訓教學體系,從根本上對職業教學理念進行了變革。它以能力培養為本位,以行為活動為引導,通過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使其學習興趣得以提高,創新思維得以培養,“關鍵能力”得以形成。相較而言,“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把課本知識轉化成一個個具體任務,借助任務的完成來對基礎知識和技能進行講解和學習,以達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目標。現代職業教育的相關研究認為,對于職業教育而言就是要采取項目課程這樣的形式,將企業的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的工作中的實際流程視為課程設置的重心與優秀,把實際的工作任務作為教學內容,同時注意與職業資格標準相連接。
三、產教融合視角下項目課程開發的基本思路
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與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形式上的差異源于優秀理念上的不同,反之,由于優秀理念的不同,使得教學實施、方法、手段、管理等各方面迥然各異。項目課程的開發體系著力體現以下優秀要素:
1.職業能力為主線。過去的思路是“理論先導、實踐為輔”,應當轉變為“任務引導、實踐為先”,也就是立足于職業崗位能力培養這條專業課程體系主線,而非理論概念和知識體系作為課程主干。要先做,先實踐,先動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之后再提煉、再學習。充分體現職業能力為新體系的優秀,就是要以能力主線,而非知識主線。
2.職業崗位為依據。如今不應當再片面追求理論的系統和知識的全面,而要以職業崗位工作需要來建構全新的課程體系。對于原有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只需要夠用、適用即可,應當有所保留又有所放棄,也就是要保留原有課程中的職業崗位所需要的實用理論,放棄的是學科導向和繁雜的理論,讓職業的實際需要成為新課程體系建構的主導。
3.工作任務為項目。原學科理論知識體系中是以章、節、目的形式為單位的,在新的思路下,應當擯棄,改為將項目活動作為單位。教師不再照本宣科,而是進行活動設計和布置工作任務,在課堂上引領活動和組織教學,對學生進行啟發和群體協調,課后對學生再進行進一步的輔導和答疑。由此可改變教師一言堂、填鴨灌輸式的原有教學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完成任務中學會知識,習得本領,在參與活動中提升知識和技能。項目課程的優秀內容就是工作任務。
4.模塊組合為架構。作為項目課程的最小單元,模塊是由實用理論與實際操作技能相結合而成的。諸多模塊共同構成項目課程的全新課程體系。這種新體系不同于以往的理論和實踐分開的兩條線,分開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選擇。因此這種模塊化的全新課程結構是對原有學科體系架構的較為完全的顛覆與變革。
5.學生本位為主體。項目課程改變了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工作任務下達,學生分組先行市場調研,查找資料,先行制定計劃,設計方案,課堂先行發言匯報,教師講在前變為學生做在先,學生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教師手把手教變為學生想在先、創在先,學生由無興趣變為學有樂趣,學有成效,教學主體發生了根本性轉移。
6.評價手段為多元。以工作過程和工作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團隊、個人三方評價相結合,校內校外評價相結合等多元評價體系替代了過去單一的以知識評價為主體的期中期末考試。項目課程中每個工作任務的完成,每項團隊成果、每個過程的進行都有詳細的記載,多元評價替代知識評價,較客觀地反映每位學生在項目課程中的表現和取得的成績。綜上所述,以“產教融合”的觀念重新審視項目課程的開發與運用,可以使得課程教學進一步與行業的需求接軌,以學生行業技能的提升為中心,切實的促進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和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促進政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
[2]余娟,曹曄.我國職業教育產教結合思想發展史的探究[J].職教通訊,2009.
[3]周永蓮.德國“雙元制”在中國高職教育中推行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
作者簡介:侯向英(1978—),男,寧夏旅游學校副校長,研究方向為旅游職業教育;張駿(1984—),男,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旅游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