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1-04 09:24: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風景園林學科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依照方法論,從傳統的造園實踐到現代風景園林創作,雖然其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擴展,但“藝術”的方法從未被否定。風景園林《設計基礎》課程在專業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該課程的主要作用是為學生開啟設計的啟蒙教育,接受藝術的熏陶,培養學生的基礎設計能力,為學習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打下基礎。但面向普遍缺乏藝術基礎的學生開設該課程,在大學一年級的教學中,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啟發學生,構建設計思維,順利走上專業設計的學習之路,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1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過去多年的《設計基礎》教學過程中,傳統方式主要是教授學生基本的設計原理和設計方法,再針對每個知識環節布置單元作業。作業偏向對基本的原理掌握和技能訓練,即便學生有能力完成精美的作業,可當一年級該課程結束進入二年級專業設計課程時,學生卻難以將《設計基礎》的知識應用到專業規劃設計中。從大學四年級學生的畢業設計來看,我們還發現學生有能力從整體把握項目規劃及場地設計,所完成的平面布局效果也不錯,但深入到空間內部其質量及景觀細部往往缺乏推敲,則缺乏特色和創意,甚至平凡空洞,沒有藝術感染力,與所提設計概念主題相差甚遠。
2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2.1學生方面
目前全國風景園林專業本科招生,只有部分院校要求招收具有美術基礎的學生,而本校風景園林專業本科招生對美術基礎沒有要求。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原本沒有美術基礎的同學,大學一年級的2門專業基礎主課是《風景園林美術》和《設計基礎》,這2門課程都需要花大量時間,美術需要投入到技能訓練中,《設計基礎》需要用心理解并應用抽象的設計原理,倘若課程安排不當,大一學生的學習狀態可能由最初的興奮轉為疲憊應付,加上如果設計基礎的理論與專業的關系沒有建立起來,使學生無法理解所學3大構成到底該如何應用到專業設計實踐中。因而要取得課程的學習效率,首先應該直面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兩門課程的時間進度和教學內容。
2.2教學背景
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設計類專業基礎教育課程才從西方引入3大構成作為基礎課內容,即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相比于國內,國外早半個多世紀接受了包豪斯現代基礎教育思想,早已與本國實際結合成為成熟的教學體系[1]。但在我國的教學經歷尚短,經過30多年的教育實踐,其教學主體內容并未有大的改變。當年包豪斯學院最具創造性的“初步課程”即基礎課的設置,包豪斯開創的設計基礎課程獨立于專業設計,將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等作為所有設計的基礎,從而使原先各自獨立的設計專業擁有共同的基礎平臺,使傳統設計進入了科學化的時代。[2]共同的基礎平臺其優點在于幫助不同設計專業建立了共同的專業基礎背景,有助于專業之間的相互交流、交叉、融合。但倘若不注重專業的自身特點,只注重形式化的學習,學生從基礎走上專業設計時勢必會留下一道坎。3大構成的課程應建立在對原體系深度理解的基礎上,根據專業目標合理規劃知識點,使學生真正理解構成及其與專業的內在關聯。
3教學改革的幾點對策建議
3.1《風景園林美術》與《設計基礎》互補式教學
學習和從事設計相關的人都知道,美術能培養對形態的觀察和表達能力,是專業的重要基礎,風景園林專業也不例外。美術是藝術工作者塑造獨特的藝術形象,表達個人思想的一種創作形式和創作結果。設計是設計師有目標有計劃的進行技術性的創作與創意活動。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與美有關的設計還須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考慮審美的需求[3],可見,美術是設計的重要基礎,美術能力與設計能力的培養,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對于同時學習這2門課的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2門課程通常是在大一學期開設,一般是平行開課,實踐課時長,學生課程任務繁重,如果能在2門課程之間建立聯系,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會事半功倍。客觀上來說,《風景園林美術》適合提前安排,待學生具備一定的形態把握和表現技能之后,建議以素描課程結束為時間節點,再進入到《設計基礎》課程的學習,在《設計基礎》階段,適當綜合2門課程的訓練內容,要求學生完成綜合課程作業。例如,美術課素描以后會開始教授學生如何用寫實的手法表現植物,要想把植物畫得生動逼真,需要前期的認真觀察,《設計基礎》課便可以對學生提出進一步要求,對寫生完的植物做進一步分析、提煉,完成一幅《抽象的植物》作品,實踐內容的綜合將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從觀察到創作的連貫性設計行為習慣和設計思維。
3.2以“空間構成”為優秀重構課程知識內容
風景園林專業設計塑造的主要對象是“外部空間”,它首先是滿足人們基本活動的功能容器,兼具可視的美學意義的形態,有人也把景觀理解為“舞臺的布景”[4]。如同繪畫的創作目標是一幅畫,音樂的創作目標是一支樂曲,那么“空間”便是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目標載體。原來的3大構成授課相對獨立,“空間構成”在“立體構成”之后,屬于“立體構成”的一個部分,但這樣凸顯不了其對專業的重要意義,如果學生能在一年級就明確這一點,所有的《設計基礎》基礎原理及知識要點打破傳統的3大構成授課順序,圍繞“空間構成”進行重組,以“空間構成”為學習優秀,由空間的概念出發,空間是由界面圍合、限定而成,“界面”即二維空間,引導學生思考界面對空間的影響,由此開始學習平面構成的相關知識;空間構成離不開實體,實體與虛體是立體構成的2個組成要素,由此展開立體構成的學習,如此一來,學生養成了從發問開始的思維習慣,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便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有助于《設計基礎》課程結束后學生順利進入《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相關課程的進一步學習。
3.3結合專業設計特點設置實踐課程內容
位于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斯圖加特國立造型藝術學院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該學院致力于構建高水平的面向未來、重視實踐培訓的教育體系。設計實踐一方面利用在設計與實踐研究之間的均衡,另一方面提出切合實際并與實踐相結合的設計課題。在基礎教學中“干中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礎教學方向一是通過科研實踐來達到解決形式美學運用的問題;二是通過教學來解決該問題,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到一定的知識與技能[5]。這種方式能幫助學生從問題入手,逐漸建立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設計思維,通過符合專業特點相應的實踐課題安排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在主動探索過程中解決問題,找到專業的感覺。例如,我校本校《設計基礎》課程開設了“兒童地標游戲設計”實踐項目,要求學生以植物為主題,運用點線面的構成設計合作完成指定場地的兒童地標游戲設計,在這個項目中,即便是大一的學生,即便是只學習了抽象的平面構成要素,但已經開始面對實際場地,學生在創作實踐中切實感受設計基礎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可見,風景園林專業的《設計基礎》應該緊扣專業特點,如此才能更有效的使學生掌握知識要點,提高學習興趣。
3.4利用網絡課程平臺為學生提供拓展學習初學設計
在做設計草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反復思考和修改,這個過程學生也特別希望能得到教師的指點,而單純依靠課堂時間是無法滿足的,做設計的人都知道設計靈感十分重要,設計靈感由何而來?在一定程度上來自于敏銳的感官和廣闊的見識,對于初學者來說要在固定的課堂時間獲得靈感更是難上加難。目前,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線上教學已然成為未來教育的一種必然趨勢,網絡平臺有助于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本校《設計基礎》課程網絡平臺建立針對課程需求,設置了3個主要板塊,“學習資源區”、“答疑討論區”和“作業展示區”,這3塊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成為了課堂教學的有利補充。“學習資源區”挑選集合了大量網絡學習資源,包括優秀設計作品、設計類講座及紀錄片等,即便與本專業無關,但設計的基礎是相通的,相關的學習資源一樣可供學生學習,開闊學生的設計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答疑討論區”有助于教師及時解答學生的提問,及時給出創作修改建議,學生相互之間也可以進行各類作品討論,發表個人見解;“作業展示區”則為所有的學生提供了作品的展示機會,同時網絡平臺有助于保存每屆學生的作品,體現了老生對新生的示范作用,營造了良好的課程學習氛圍。
4結語
風景園林設計是融多學科,并兼藝術性和功能性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風景園林行業對設計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要求必然越來越高[6]。近年來,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系《設計基礎》課程一直在不段的調整和創新,其目的是尋找一套適合于本專業及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體現“寬口徑、厚基礎”的教育理念,已經從多方面進行了嘗試和實踐,相比于過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如何抓住專業特點,使學生在了解自己專業的前提下學習該課程,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培養學生的初步設計能力和設計思維,幫助學生順利進入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課程將是長期教學實踐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徐贇.包豪斯設計基礎教育的啟示——包豪斯與中國現代設計基礎教育的比較分析[D].上海:同濟大學,2006:15-19.
[2]徐贇.包豪斯設計基礎教育的啟示——包豪斯與中國現代設計基礎教育的比較分析[D].上海:同濟大學,2006:29.
[3]謝軍.設計基礎教育的感受力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13):122-123.
[4]劉暉,楊建輝,孫自然,等.風景園林專業教育:從“認識與表達”的景觀理念開始[J].中國園林,2013(06):13-18.
[5]宗明明.德國現代設計理念與實踐——設計基礎教學案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設計版),2000(01):65-68.
[6]楊云峰.沉下去、浮起來——《公園規劃設計實訓》課程教學思考[J].中國園林,2013(07):98-101.
作者:鄧鍵劍 周晨 舒荻 吳勝蘭 黃燕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