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24 09:16: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探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創新驅動戰略的優秀是人才驅動,正如所說,“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1]127創新型人才成為提升國家優秀競爭力的當代戰略保障。創新型人才的吸引、培養、使用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培養創型人才是人才戰略的源頭活水,也是我國創新能力發展能夠擁有不竭動力的保證。根據最新世界經濟論壇《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我國創新能力在國際社會排名28,與發達創新型國家之間還存在顯著差距。我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基于時代與自身發展,能夠順應歷史潮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還存在諸多問題,創新型人才培養陷入瓶頸。其中批判性思維教育的缺失是重要原因,批判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前提和基礎,而創新思維是創新人才的根本。因此,我國高校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我國創新水平的內生力。
一、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
立足我國發展全局,黨中央做出加快創新驅動的重大戰略抉擇。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創新,將其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優秀位置,“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1]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發展置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并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的優秀位置。黨的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創新驅動是系統工程,是以科技創新為優秀的全面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國家經濟社會生活諸多方面的創新。其中,人才驅動是實質,人才驅動主要是指創新型人才成為推動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力量。美國及歐洲發達國家在全球許多經濟領域處于利潤豐厚的上游,與其較成熟且成功的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密切相關,這一機制保證了其在科技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因此根據我國人力資源現狀,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當務之急:只有創新人才,才能開展創新事業。以同志為優秀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把人才作為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優秀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為了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要重點在用好、吸引、培養上下功夫。[1]75用好、吸引人才需要源頭活水,因此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思維和能力的的創新型人是當務之急。正如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講話中所說:要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作為培養人才首要基地的高校,培養和輸送創新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創新型人才”己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戰略指導思想。因此,高校應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根據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調整其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轉變人才培養任務,將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培養目標,為我國推進創新驅動戰略提供人力資源保證。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培養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近年來,“創新”一詞在各種教育改革文件中頻繁出現,各高校通過諸多方式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取得了一些列的成就。
二、我國高等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批判性思維的缺失
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我國高校在實踐中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通過變革培養目標、改革教學手段和過程、調整課程設置、加大學生實踐力度、推進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設置創新創業課程等多種方式并舉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具體實踐層面上,雖然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已經十分明確,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呼聲也日益高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普及,但是總體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在實踐操作中,各高校主要通過自主探索特色模式+全國高校范圍內統一實施相結合開展創新型人才培養。201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號召在全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優秀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其中,創業的源頭來自創新。任何創業行為都是對自我精神的探索和大膽實踐,如果沒有精神上的冒險和對自我價值的批判反思,就不可能出現真正的創新意識。”[2]不同形式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水平。與此同時,一批高水平大學積極探索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的改革,開展了一批有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四川大學的吳玉章學院、清華大學的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復旦大學的望道計劃等等,這些創新型高端人才培養模式從培養目標定位、培養方案設計、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等諸多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力圖通過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與此同時,各地方高校也不斷依托自身特點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這些舉措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培養了一批創新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看一種模式是否成功,主要從其所要追求的目標是否實現來進行檢驗。綜合國內外的觀點,創新人才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基本素質,即創新思維加創新人格。具體包括廣博的知識、批判的思維、敢于冒險的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總體來講,我國大學生在這幾個方面均有所缺乏,尤其批判性思維和敢于冒險的精神。因此,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在實效性上亟待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轉型期的經濟發展。正如2016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所指出,我國創新人才培養力度不夠———“高等教育總體創新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但與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這種狀況是由傳統文化、教育理念、人才評價體制等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其中,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缺失是重要原因,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不足突出體現在思維層面。正如耶魯大學前校長理查德?萊文教授2010年在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所指出,“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維的培養。”[3]其實,我國對于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已有所認識,2016年的《中國學生發展優秀素養》里明確提出學生發展的六大素養,其中科學精神具體表現為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這正是批判性思維的實質。但是這一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的落實情況不容樂觀:一方面對于批判性思維在創新思維中的基礎性作用還缺乏充分認識,另一方面對于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缺乏主動意識和有效途徑。
三、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中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實施對策
批判性思維由習性和技能兩部分構成。習性是指批判性思維的氣質,如求真、務實、敢于質疑等精神;而技能則是指在批判性思維過程中使用的評價、分析論證、追尋隱含前提等能力。對大學生而言,批判性思維更多的體現為發現問題、質疑現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驗證調研、反省自省的一個過程。而創新素質的優秀是理性批判的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正是批判性思維的靈魂與本質。基于時代的巨變,上個世紀60年代起,發達國家開始重視并研究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90年代美國教育改革的優秀內容即是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21世紀后批判性思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優秀培養目標,這是西方發達國家能夠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的優秀要素之一,也是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教育界公認的新世紀教育目標,已經逐步上升到國家未來發展保障的高度,并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業發展的總趨勢。”[4]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是否具有創新能力的科學家,是否具有世界頂尖的科學技術水平是決定一個國家是否具有優秀競爭力的關鍵。批判性思維正是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的前提條件。正如施一公教授所說,“批判性思維是所有科學家的共性,是科學研科學研究的動力,是使科學稱其為科學的決定”[5]。綜上可見,大學生乃至國民的批判性思維水平對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學者多拉?豪維爾認為,“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是推動未來知識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它們的強弱將是決定未來社會競爭優勝劣汰的關鍵。”[6]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和實踐在我國起步較晚,且發展較慢,目前只有小部分高校開設了專門的課程,且絕大部分課程與創新教育是截然分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我國高校應順應時代要求,變革教育理念與模式,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逐步納入人才培養體系當中,更好地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結合中國及高校實際,在高校開展批判性思維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破除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注重權威,這體現在學生端,也體現在教師端。且“批判”二字易與批評關聯,產生誤解,這違背了中國“和”的文化背景,也是批判性思維無法推廣的原因之一。教育過程中的灌輸方式也不利于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總之,理性、質疑精神的缺失是批判性思維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無法獲得發展的重要原因。因此,首先要在校園乃至全社會范圍內開展理性、質疑與獨立思考精神的宣傳,逐漸破除傳統文化中存在的相關不利因素,從而為批判性思維在中國的發展開辟適宜生長的土壤。
2.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合格教師隊伍。批判性思維在我國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具有批判性思維習性與技能教師的缺失。批判性思維課程首先要求教師具有理性的批判和質疑精神,開放和寬容的態度。而囿于我國傳統文化背景與長期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方式,大部分教師本身缺乏批判性思維。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關鍵在教師。”因此,一部分重點院校應設立批判性思維相關專業,培育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教師。短期內可以對高校相關教師開展集中培訓,2018年,第八屆批判性思維教師高級培訓班在青島舉辦,連續八界的培訓班已經為我國高校培育了較多具有一定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教師,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獲得了廣泛的認可。
3.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進行測評并開展有針對性的培養。批判性思維包括技能和習性兩大部分,涵蓋內容非常豐富。中國的教育體制與模式優勢與劣勢并存。因此,應引進國外比較成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測試體系,對當下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調研和測評,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直接讓學生接受相關方面能力的訓練。在學習中使學生認識并體驗到批判性思維的價值,從而由被動到主動接受并開展批判性思維的自主學習。
4.批判性思維在我國的發展應逐步開展。批判性思維不僅僅是獨立的思維課程,而是貫通在每門學科中的一種思維方法。批判性思維方法的科學性在于其對事物發展自身所具有的辯證本性的本質反應。也即是說,批判性思維應逐步探索與具體學科融合的路徑,增強學科學習效果的同時,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但是這種融合對教師和學生要求都較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我國高校目前首先應將批判性思維教育納入通識教育課程,從獨立性培養體系入手,逐步推廣至融合性、綜合性批判性思維培養體系。創新人才重在創新思維,只有培養了具有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人才,才能真正為我國創新驅動戰略輸出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內生動力與外在助力有機結合,才能更好的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2]王洪才,劉雋穎.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優秀?難點?突破點[J].中國高等教育,2017(7).
[3]耶魯大學校長談中國的通識教育角色[EB/OL].
[4]張光輝.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語境、訴求與路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5]聽楊振寧、阿龍?切哈諾沃和施一公暢談學術之道:三位「巔峰」學者對話清華(全場精華匯編)[EB/OL].
[6]豪維爾.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推動知識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
作者:于慶峰 張春靜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