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12 08:30: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早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就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并作為一項重要的政府計劃,有條不紊地推進。伴隨互聯網的成熟,其除了對生產、生活產生的固有影響外,互聯網思維、觀念更是被單純作為一項重要的研討內容,以“互聯網+”掀開了互聯網發展的深入發展新篇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體、客體、教學介質等,都與互聯網以及互聯網思維有著密切的聯系,如何適應“互聯網+”背景,及時發現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探索和發現新途徑,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
1“互聯網+”的內涵
“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以互聯網思維、精神為優秀,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依托,實現互聯網與產業、行業、領域的深層次連接、重塑再造,以實現產業、行業、領域的結構再造、創新轉型。互聯網以互聯網設備、技術為載體,豐富了信息獲取的方式,讓信息獲取更為及時;互聯網作為“第四媒體”,打破了傳統媒介的局限,實現了信息大爆炸,讓人們有了獲取超體量信息的機會和可能;互聯網技術讓以往的單向信息傳輸發生了改變,實現了交流的互動性,傳播者、被傳播者的界限逐漸淡化,自媒體獲得了快速發展;互聯網極大地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使得聯系的建立更為普遍、便利,實現了內容的原始積累和升華;互聯網打破了時空的界限,移動通訊技術以設備的發展,更是讓互聯網進入了移動互聯時代,每個人只要有終端就能與網絡相連,實現信息的傳遞、接受、交流。
2“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癥結
2.1思想價值迷亂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互聯網除了左右學生的生活、學習之外,還對其思想、價值、思維等產生了影響,具體體現在如下幾點:其一,迷茫錯亂。網絡傳播的文化十分多元,學生缺少社會經驗,價值觀尚未塑造完全,自主判斷能力較差,很容易在其中迷茫。西方傳輸的意識形態、文化價值等對其產生了消極影響,過洋節、追外劇、買洋貨等讓很多學生不知覺迷失在物質崇拜以及錯誤的價值陷阱之中。其二,心靈侵蝕。網絡虛假輿論、丑聞、暴力等文化侵蝕健康心靈。網絡上存在諸多暴力、丑陋、色情、虛假輿論等不良內容,對學生的正常審美、健康成長造成了消極影響,扭曲了部分學生的思想和價值判斷。其三,價值扭曲。目前,“快餐文化”、“功利主義”對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攀比、拼關系、撈偏門等不良風氣和社會思潮,扭曲了學生的思想、價值,導致部分學生盲目跟風、道德意識弱化,嚴重威脅其健康成長。
2.2教育效用降低
以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的是現實的課堂教學、課下溝通、面談交流等,講究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種教育模式在以往相對閉塞的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下未嘗不可,然而在高度發達的網絡社會,大學生的思想受到社會思潮、網絡輿論、網絡思想價值等的影響很大,思想、道德、價值等方面的問題表現形式更多,原因更為復雜,若是延用這種單向、封閉的傳統教育模式,已然難以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引入一種基于網絡技術的交互的、移動的、碎片化的教育模式,勢在必行。
2.3網絡生態復雜
進入信息化時代,虛擬的網絡生態悄然形成,網絡生態體現出如下特征:其一,基于個體的自媒體生態快速崛起。互動式網絡生態的形成,讓自媒體得到快速發展,泛娛樂化氛圍日益濃厚,使娛樂元素進入了飛娛樂領域和現實生活場景,大學生作為重要的參與主體,也收到了一系列復雜影響。此外,學生的社會參與更為主動、自發,關注社會、設置主題、表達意見逐漸成為學生參與社會,尤其是網絡社會的常態。其二,網絡思潮日益多元。如今,網絡的開放讓學生可以解除到更為多元的信息,在網絡這個交互啟蒙、互相影響的生態環境中,很容易形成一些社會思潮,使學生迷失在網絡生態之中。
3“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3.1把握網絡思想變化,堅守主流價值陣地
網絡思想的變化瞬息萬變,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認識到網絡生態以及網絡思想價值對學生的影響,把握網絡思想價值的變化和社會思潮,究其根本、探究原因,以主流價值為指導,堅守主流價值陣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以先進、與時俱進的思想為武裝,對學生開展針對性、切實解決其困擾、思想道德、價值等問題的教育。這里需要注意,在進行網絡思想變化把握的過程中,要正確解讀多元文化,不能一刀切,要深入把握主流思想價值的精髓,正本清源,不能回避問題、“打太極”、“生搬硬套”,要切實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引領。
3.2搭建網絡教育平臺,提高思想教育實效
進入“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教育模式作用寥寥,“閉區間”的思想教育,一成不變的教學范式,刻意回避網絡思想陣地,只會讓問題持續惡化。為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實效,高校應該積極搭建網絡平臺,堅持以主流思想價值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選擇契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通過互聯網平臺,選擇大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內容進行生產加工,創作出與學生需求相符的網絡文化作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通過“網絡”媒介更好地傳遞給學生。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平臺建設經驗都已日益成熟,高校應該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適應網絡文化、網絡思想價值陣地,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制高點,更好地適應“互聯網+”的要求,為學生上好理論聯系實際的好課。
3.3整飭網絡生態環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伴隨互聯網思維方式的持續嬗變,網絡生態更為復雜,自媒體逐漸興起,學生通過網絡途徑的社會參與也日益普遍,泛娛樂化趨勢明顯;在網絡相互互動、影響的環境下,也出現了一些社會思潮,影響了學生的思想、價值的穩定性。為此,高校應該以國家相關部門的法律法規、意見辦法等為指導,整飭網絡生態環境,加強校園網絡管理與網絡監控,過濾不良信息,營造良好網絡氛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基礎。為了確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應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引入一套完善的“互聯網+”思政教育培訓系統,加強互聯網技術培訓,另一方面要鼓勵和引導思政工作者加強學習,積極開設日常理論和政策學習,讓思政教師與時俱進,確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總結
“互聯網+”是一種思維方式、思想方式的蛻變,高校在“互聯網+”背景下,要善于發現學生思想價值迷亂、教育效用降低、網絡生態復雜等方面的癥結,并且把握網絡思想變化,堅守主流價值陣地;搭建網絡教育平臺,提高思想教育實效;整飭網絡生態環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唯有如此,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參考文獻:
[1]鄧書基.“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J].智庫時代,2018,(28):252+254.
[2]白雪燕,張向今,趙坤.互聯網+工會———探索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8,(07):31-33.
[3]譚建平,呂幸星.關于“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1):132-134.
[4]盧興譚,周黨.“互聯網+”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態的構建路徑[J].長江叢刊,2018,(03):235.
[5]張端.“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3):49-50.
[6]曹宇剛.“互聯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探究[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7,(04):31-33+44.
[7]孫明.“互聯網+”視域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5):240.基金項目:上饒師范學院校級自選課題(批準號201831)
作者簡介:林宸羽(1990-),女,江西上饒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劉宸利(1984-),女,江西上饒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劉振友(1979-),男,江西上饒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