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11 08:43: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農村小學生態式校本研修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近年來,隨著教育投入逐漸向農村傾斜,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已經得到了改善和解決。因此,如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是農村學校亟須解決的問題。學校創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態環境,讓教師在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個體反思實踐中實現專業發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切入點。
一、農村小學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教學觀念陳舊,缺乏內驅力。教師是校本研修的主體,而大多數農村學校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師缺乏自我審視,缺乏積極主動參與校本研修的主動性和內驅力。第二,校本研修缺少“領頭羊”。由于多種原因,農村學校缺少具有專業引領能力的學科骨干教師,校本研修便缺乏帶領團隊提升的領軍人物。第三,校本研修實效性不高。校本研修雖然形式上有保證,但內容和過程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及有效性。同時,校本研修還缺少分工與準備,主題不明確,有時教師聚在一起竟變成了“訴苦大會”。
生態式校本研修是依據自然生態原理,意在回歸教育的“根”,基于解決學校的實際問題,把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與構建高效課堂及整合社會資源有機結合,充分體現校本研修內容上的自由、形式上的開放、參與者思維的碰撞、解決問題方式的靈活,從而達到提高教師專業化素質,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辦學品味的目的。生態式校本研修具有靈活性、開放性、實效性、因地制宜性的特點。生態式校本研修能發揮教師主動性,能激勵教師積極向上,讓學校充滿研究氛圍;能針對教師遇到的實際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開展生態式校本研修的策略
(一)自主探究,激發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內驅力
教師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只有激發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內驅力,才能真正提升校本研修的實效性。因此,校本研修一定要以解決教師遇到的現實問題為切入點,立足滿足每個教師的自主需求,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把校本研修活動變成教師的自覺、自主的活動。校本研修的自主性是在活動組織者(外因)的調控下,通過教師自身的需求動力(內因)而達成。朱小蔓教授和笪佐領教授提出了“培養自主成長型教師”的教育人才培養新理念,他們認為:“新世紀的教師應該是自主選擇、自主反思、自主建構、可持續發展的教師。”由此可見,教師自主研修,是其專業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途徑。我校作為一所農村中心小學,教師的能力水平遠不如城區學校的同行。教師的專業素質已成為阻礙學校發展,影響學生成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了盡快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我校開展了“勤于精、成于思”的專題校本研修活動,以構建高效課堂為著眼點,把反思作為自主研修的突破口。學校邀請有關專家,針對如何進行教育教學反思做了專題培訓。在此基礎上,學校定期開展“每課一思、每周一得、每月一交流”的展示活動。一篇篇反思凝聚著教師教育教學實踐智慧,一次次交流迸發出思維的共鳴。教師普遍認為,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可以回顧教學、分析成敗、查找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后行。教師的反思紛紛在相互分享中得到大家的稱贊,在市區論文征集中獲獎,甚至發表在有關刊物上。通過研修,教師逐漸摒棄了“成長=時間+汗水”的舊思想,真正感受到“成長=經驗+反思”給自己工作帶來的成功與快樂。
(二)互助共贏,激發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活力
農村學校的校本研修需要通過教師間的互助來展開。教師互助合作,可以共同提高,實現共贏。我們根據學校平行班級少,任教同一學科教師人數少的實際情況,采取定期跨年級、跨學科的校本研修模式。以二年級數學組為例,我們在開展本年級組的校本研修活動的時候,還與一年級、三年級的數學教師,甚至和高年段數學教師一起組成數學學科研修團隊,針對某一節課的設計,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這種研修形式,讓教師在專業上切磋教法,體現出教師的教學個性和特色,以團隊形式進行研究,改變教師固化的心理模式,達到分享經驗、共同成長的目的。同時,學校每學期都會選定若干研修主題,教師根據主題內容,自愿形成校本研修小組,結合學科特點展開主題探究活動。我校還實行了“1+3+3”的團隊研修模式,即一名教導主任帶三名學科骨干教師、骨干教師再帶三名普通教師的機制。這樣不僅促進了教師個體素質的發展,也有效提升了教師群體研修能力;個體素質的提高反過來也推動了教師群體素質的提升。我校還借力于區域間的校級聯動、跨校合作、分片教研等研修形式,向本區的同行學習。通過這些舉措,有效提高了農村學校校本研修的活力,有力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學科融合,提高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能力
每年11月份西伯利亞白鸛都會飛到雙島灣海域滯留過冬,次年3月飛走。根據這一獨有的現象,學生從科學老師的講解中認識了白鸛,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數學老師則用統計的教學內容教會學生進行有關數據統計與分析;語文課以“白鸛”為題進行作文教學;音樂老師創編了《飛翔吧,小鳥》的集體舞;美術老師和孩子們一起用筆間把一只只白鸛留在畫中。這種主題式的團隊研修活動,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學科的滲透與融合,還提高了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能力。
(四)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效力
學校把外出培訓學習作為開闊教師眼界的有效舉措,也把外出培訓學習當作獎勵教師的福利。我校每學年盡量保證每位教師都能出市、出省學習一次。對于一所只有40名教師的農村學校來說,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和財力讓教師參加培訓,我們確實享受到了投入的回報,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有了很大的轉變。如果說“走出去”是為了讓教師學習更多的先進理念,那么“請進來”則是為了給教師的課堂教學“把脈診斷”。我校定期邀請北京吳正憲團隊的專家親臨學校進行現場教學指導,采用“集體一次備課———專家點評———集體二次備課———再次展示”的研修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總之,實踐使我們認識到,生態式校本研修是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素養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農村學校課堂教學質量的有力抓手。我校在開展生態式校本研究的過程中實現了新的突破,滿足了教師群體和個體的需求,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更快、更好、更高的平臺。
作者:王冬雪 單位:大連市旅順口區雙島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