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10 09:02: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探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清華大學的羅選民教授(2002)按照學習者的專業屬性把翻譯教學分為大學翻譯教學和專業翻譯教學兩大類別,大學翻譯教學針對的是非外語的人文社科或理工科專業的學生。目前,英語教學翻譯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英語專業翻譯教學,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處仍于翻譯教學與研究的邊緣地帶。(李忠華,2007:47-49)關于翻譯教學的方法,肖紅(2005)提出了“翻譯作坊式”教學法,設置類似商業翻譯中心的翻譯作坊,由兩名或多名譯者集中進行翻譯活動,譯者之間能夠相互交流,合作解決翻譯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劉悅明(2011)提出基于網絡論壇平臺構建翻譯教學課堂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推進了翻譯教學改革。裴瓊(2016)探討了微課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將教學過程延伸到課堂之外,整合了各種教學資源,是對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一個補充。李安娜(2016)提出“互聯網+”時代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構建,有效利用互聯網將碎片化的翻譯知識傳輸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合理的教學管理下進行有效學習、開展交互活動,實現翻譯能力的提高。近幾年也出版了一些專門針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教材,比如吉林大學劉龍根教授主編的《大學英語翻譯教程》,江西財經大學曾劍平、葉衛華教授主編的《新編大學英語翻譯教程》等。
2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越來越需要具有較高翻譯水平并且精通各門學科的外語人才。然而英語專業和研究生培養的翻譯人才只占大學畢業生的10%左右,我們不能因專業翻譯教學而忽視大學翻譯教學。(羅選民,2002:56-58)全球化時代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需要更多更出色的口筆譯者,“小范圍的翻譯教學根本滿足不了這些需要,到最后我們還是要從大學翻譯教學中尋求幫助,我們在大學翻譯教學上所作的努力將會對國家未來幾十年的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羅選民指出,將來許多科技翻譯人員將來自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如果我們重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就可使大多數的大學生收益。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指導文件,《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從1985年開始經過了五次修訂,這五個版本的《教學大綱》中,“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從無到有、從概括到具體。最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將翻譯能力分為三個層次并提出相應的具體要求。2013年開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將單句翻譯變成段落翻譯,分值從5%提高到15%,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目標。然而,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1)缺少整體性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規劃。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雖然對學生的翻譯能力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但是并沒有對教學內容和方式給予明確的指示,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中也沒有明確分配專門用于翻譯教學的學時。(2)大學英語翻譯課程設置不完善。大學英語課程被設置成一門籠統的大課,同時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各種能力。和口語、商務英語等其他選修課一樣,大學英語翻譯課一般被設置成公共選修課,課時少,教學不充分。甚至有些院校未開設此類課程。(3)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師資力量有待提升。能夠專門從事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教學的老師必須具備相應的翻譯專業的學習研究和教學經歷,要具備這種條件的師資數量和質量,需要一定時間的投入。(4)專門用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教材數量不多,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5)傳統教學模式的翻譯教學效果不明顯,亟待改革。
3“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探討
互聯網時代學生的生活特點和學習特點有了新的變化,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成了他們生活和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翻譯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今大學生們的學習需求。因此推行傳統學習和網絡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既遵循時代的發展規律,也是學生個體成長和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筆者試圖將“互聯網+教學”的模式在自己任教的一個優培學院班級里推行,充分利用網絡和移動設備的優勢,將系統的翻譯理論知識通過若干碎片化的形式傳輸給學生,采取各種有效方法和手段,精心組織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各種交互活動中掌握翻譯理論知識并在翻譯實踐中得到運用,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翻譯技能,增強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3.1網絡環境下的教學
3.1.1“雨課堂”軟件在課堂各階段的使用
單周側重翻譯理論知識的傳授和翻譯技能的培養。課前利用“雨課堂”向學生手機推送預習課件或視頻課,提出問題,布置預習任務,老師在后臺可以查看學生預習情況;課上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測,檢查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同時解決任務完成過程中出現的疑難;課后要求學生在雨課堂反饋欄提交學習心得。一個個分散的學習資源最后能形成一套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生的預習情況和課后心得反饋將計入評價系統。
3.1.2“天空教室”平臺
充分利用學校教務處天空教室教學平臺中的作業、師生交流、公告、文件、討論等模塊,與學生進行互動,對學生的翻譯練習進行批改和信息跟蹤。
3.1.3“批改網”的運用
雙周要求學生完成一篇字數為100字左右的短文翻譯,主要是與四、六級考試題型相一致的漢譯英,題材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旅游、科技、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要求學生在“句酷批改網”提交完成段落翻譯練習,利用批改網自動批改的特點糾正學生翻譯中單詞拼寫、語法等低級錯誤,然后通過團隊合作形式進行互評和自評,從單周學習的翻譯策略角度寫出具體評價說明,并推薦一篇譯文作為班級譯評內容。每個團隊在全班的譯評報告用PPT形式展示。班級譯評后由教師作點評,最后每位學生再次提交修改后的譯文。
3.2傳統的課堂教學
根據教學重難點、學生網絡學習的反饋等安排課堂教學內容,通過小組討論、學習匯報、教師點評講解等形式對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課堂教學是學生網絡學習的延伸,是對學生網絡學習的指導和評價。
3.3組織或參加各種翻譯活動增加實戰經驗
利用各種活動,如組織院級翻譯能力競賽、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級翻譯能力競賽、鼓勵學生報考翻譯證書考試等,激發學生的翻譯熱情和主動性,通過實戰增強翻譯自信、提高翻譯能力。
4結論和教學啟示
(1)生活在網絡新時代的大學生們對于這種網絡交互模式的教學方式能很快地適應和接受,甚至有學生反饋這種方式優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他們認為這種“互聯網+教學”的模式有趣又有益,使他們更重視翻譯的過程和翻譯策略的運用,學會揣摩翻譯文章的重點,在互助和諧的團隊合作中增強了翻譯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2)學生的翻譯能力和寫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首先,他們的語法基本知識得到鞏固。在課前的小組討論環節,各成員之間相互批閱譯文,既減少了基本語法錯誤的發生又能互相學習。其次,他們能有意識地討論和使用各種翻譯技巧,這對于譯文質量的提高很有幫助。與此同時,他們對譯文的探討和潤色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寫作能力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3)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增強。在個人翻譯、小組譯評討論和做全班譯評報告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起到的只是指導和總結作用,學生個體發揮了主要的能動作用。通過互聯網交互模式,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培養了良好的個人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
5結語
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互聯網+教學”的模式使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擺脫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桎梏,讓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關系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使教學環節在廣度和深度上得到深入,也相應提高了教學效果。這種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對大學英語教學也有一定的啟示。首先,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去解決問題,從而獲取各種知識和技能。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發起人,發揮的是推動和引導作用。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討論研究,最后解決問題并呈現問題的解決方案。其次,學習是一個通過復雜的思維活動來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互聯網+教學”模式的交互式學習提供了一種相對自由和放松的氛圍,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勇于質疑、積極釋疑,有益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學習方式的優化以及思維和應用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安娜.“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建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4):168-170.
[2]李忠華.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狀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9):47-49.
[3]劉悅明.創建網絡翻譯課堂,推進翻譯教學改革[J].外語界,2011(1):80-96.
[4]羅選民.中國的翻譯教學:問題與前景[J].中國翻譯,2002(10):56-58.
[5]裴瓊.關于微課應用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探討[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1):145-147.
[6]肖紅.“翻譯作坊譯”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1).63
作者:陳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