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12 09:16: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國高職院校對職業素質教育的研究是在結合自身基本條件以及院校特點的基礎上來開展的,是根據相關專業的實際特點來選擇職業素質培養模式,從而實現職業素養培育初衷。近年來我國的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對于各專業人才的職業素養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各高職院校必須充分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并對現有的培育模式進行優化。
一、加強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重要性
目前,部分學者對于職業素養含義的認知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有人認為職業素養是職業人在從事某一種職業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并在相關的社會活動中所必須遵循的一些行為規范。職業素養的培育過程中,還需要將其分為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技能以及職業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內容,并需要各高職院校能夠在這幾個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培育,從而滿足各行各業對于職業人才的實際需求。高職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才能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能力,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才能夠勝任崗位的具體要求,從而顯著提升自身的社會競爭能力和職場競爭能力。因此,一個人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們獲得職場成功的一個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正處于不斷調整與優化的階段,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使得各個行業的新技術更換速度變得越來越頻繁,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在學校中所學習到的知識,就業之后還有可能出現被淘汰以及不斷提升的情況,這也就使得企業在進行人才的招聘過程中,對于學生職業素養以及學習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在我國教育部門《關于全面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若干意見》中,要求各高職院校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職業教育工作,并將學生的誠信能力、責任意識、守法意識以及學習能力作為主要的培養目標,借此來培養出一批具備有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日常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目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存在的不足
(一)職業目標模糊,缺乏科學的職業規劃
在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進行調查時,有近半的學生對于自身所學專業的了解程度還不夠,并不知道自己在畢業之后能干什么,想要干什么。可以說現階段的高職院校畢業生還存在比較嚴重的職業發展方向不夠明確以及職業目標過于模糊的問題,在這一情況下,畢業生也難以結合專業優勢與自身特點,來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
(二)職業道德淡化,缺乏一定的職場適應性
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守的,主要借助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持的行為規范的總和。目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所用的教材多為通用性教材,內容與專業偏離,內容偏重一般職業教育,缺乏行業針對性,無法體現崗位特性,且內容多偏重應該做什么。這種內容的設置使職業道德教育遠離實際,難以解決高職畢業生在職場中遇到的職業道德選擇或價值沖突問題,使職業道德教育在現實的職場問題前顯得蒼白無力[2]。目前媒體報道的社會現象還存在部分行業企業有坑蒙欺詐、誠信缺失、見利忘義等行為,一些從業人員弄虛作假、違規操作等現象,這些都對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念產生了負面影響,容易誘發和刺激高職學生淡化甚至漠視職業道德,導致職業道德教育難以取得實效,對于學生日后的職業生涯也會造成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三)職業意識薄弱,缺乏一定的職業責任感
目前仍有部分學生存在職業意識薄弱的現象,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多是將求職中心放置在舒適的工作環境跟豐厚的福利報酬這兩個方面,吃苦精神不足,并不愿意在工作中進行積極的學習,對于從業也沒有具體的打算。沒有建立起“專業”與“職業”的密切聯系,對于高職教育而言,專業突出、職業針對性強是其顯著特征。職業責任感既能彰顯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認可,又能反映出與意向職業間的情感聯系,因而職業責任感是衡量高職學生職業素養高低的重要指標。有的學生表現出職業的堅守力不夠,或者是被動地參與工作。
三、提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具體對策
(一)職業素養的培養要將新時代“工匠精神”貫穿始終
職業素養是優秀競爭力之一,將新時代工匠精神貫穿始終是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水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學生的意識層面,讓學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對自己所學專業產生歸屬感和自豪感,從而在以后的職業生活中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學生以工匠精神規范自我,自覺遵守職業標準和程序,愛崗敬業,奉獻社會,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過程中,有助于從根本上端正學生的職業態度。
(二)職業素養的培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學生為主體則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中心和目的,要求教師能夠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環節中,這樣也能夠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借助于多種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也能夠改變傳統單一教學模式所給學生帶來的枯燥感,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所采取的案例還多是學生在以后工作中所遇到的具體事件以及場景,并需要具備有真實性、普遍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動機跟興趣得到有效的提升。借助于批判、分析、抉擇以及生成等多種模式,來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素養知識的構建,還能夠讓學生對于職業素養的認知跟重視程度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并在日后的職業生涯中主動展示出自身的職業素養[3]。
(三)職業素養的培育要貫穿于日常學生管理之中
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主要場所是高職院校,要不斷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學生根據學校教育管理來不斷修正自我、規范自我、約束自我,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習慣等,引導學生成為職業素養培育的主人。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教育要有時代性,結合社會需求,積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努力提高學生適應、學習能力,同時依托于學校管理不斷推動學生本身的自我教育,不斷加強學習意識從而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四)職業素養的培育要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學培養
進一步加強并繼續做優、做精“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產教融合、政行企校”模式,培育職業素養的良好環境。一方面,創新家校企互動模式,以學校為紐帶,要建立學校與企業、家長聯系機制,發揮學校在家庭與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完善以就業、創業為導向,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協同共育機制,主動選擇、吸收企業文化,形成文化上的融合與創新。另一方面,大多數高職院校實施的教學模式是“2.5+0.5”,學生有大半年的時間參加校外實習實訓,充分把握頂崗實習的時間,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企業的生產中去,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企業生產的氛圍,才能夠站在一個職業人的角度來感受企業對員工在職業素養方面的要求,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加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和團隊意識,以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4]。另外,也可以請企業的技術骨干給學生進行示范教學,以他們自身的經歷和體驗來教育學生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給學生傳遞正能量,也有利于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養成。
(五)職業素養的培育還要優化課程,提升科學性和針對性
為了取得良好的職業素養培育效果,就要求各高職院校能夠進行詳細的社會調研工作,并需要在結合了學生們學習特點以及相關社會需求的基礎上,來進行職業素養科學內涵的有效探討。在具體的培育過程之中,也就需要將職業意識、職業道德以及職業理想等方面的知識作為其職業素養的培育重點,還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職業素養教育工作的融入。此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要求各個專業的教學人員能夠在結合了企業實際要求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職業素養考核體系構建,借此來保障學生們在經過了相關教育工作之后,能夠具備有良好的職業素養[5]。除了科學性之外,職業素養教育工作還具備一定的藝術性,要求高職院校能夠進行相應教學環境的積極創造,并且需要將職業素養的教育工作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之中。教師要言傳身教,通過自身實際行動來感染學生,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諸多模式來幫助學生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通過優化學校的規章制度以及行為準則的模式,還能夠營造出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使學生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借此讓學生的職業意識以及職業情感得到滋生以及升華。總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育工作,除了學生理論知識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之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滿足各企業對于人才的實際需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為高職院校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邱秋云.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徑[J].職業教育研究,2012,(02):32-34
[2]閆軍朝.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及其實現[J].職業教育,2017,(18):32-34.
[3]張曉鶯.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與構建[J].職教論壇,2016,(17):7-11.
[4]靳慧.高職生職業素養培養途徑研究[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2):31-33.
[5]徐燕.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體系探索[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0):83-85
作者:馬暉 葉建生 單位: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