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12 09:00: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工作思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他們社會責任感的強弱直接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否后繼有人,直接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順利實現。為充分了解當代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增強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以遼寧省五所高校在校本科生為對象開展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750份,回收736份,有效問卷721份,有效率為96.1%。通過數據分析,結合日常工作案例,我們認為,當前大學生的主流思想總體而言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出現了社會責任感弱化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
(一)大學生主流群體社會責任感積極向上
調查中,關于如何看待中央提出的“中國夢”思想,98.1%的大學生表示認同,并自愿為之奮斗。關于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看法,95.4%的大學生認為“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具體的生活問題中,關于“如果你看到公共場所的水龍頭滴水,你會怎么做?”,88.6%的大學生表示會馬上主動關好,8.8%的大學生會看自己心情或者是否有其他更要緊的事情去做而定,僅有2.6%的大學生認為與自己無關。這組數據表明當前多數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能夠做到遵守社會道德規范,但是也有少數大學生在對社會公德及社會責任感上的表現并不令人十分滿意。在對“參加青年志愿者服務社會情況”的統計中,有49.8%的大學生總是積極尋找機會,主動參加,有37.1%的大學生是在學校、老師的要求下偶爾參與,兩者合起來占86.9%。可見當代大部分大學生能夠主動深入社會,在力所能及之處做出自己的貢獻。關于“有人在公共自習室不停地打電話,你是否會加以制止?”這一問題,62.8%的大學生表示肯定會制止,27.0%的學生選擇視情況而定,10.2%的學生則表示與自己關系不大,實在不行換個教室。可見,大部分學生在面對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時,能夠主動站出來維護社會正義,能夠與一些社會不良行為作斗爭。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大學生于社會責任感的認知,很多還停留在感性層面,達到以社會文明為己任、主動參與、積極作為的“作為”層面還有一定的差距。
(二)個人價值取向與社會本位有偏差
價值取向支配著主體的價值選擇,直接影響著行為處事過程中所持的基本立場和態度。[1]本次調查中關于對就業方向的選擇問題,47.7%的大學生欲謀職于國有大中型企業,45.4%的大學生想去三資企業,僅有6.9%的大學生希望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就是個體嚴重偏離為社會集體作貢獻的價值取向所做出的選擇,部分大學生把個人利益看得過重,選擇職業時完全從自我實現和個人享樂出發,不顧國家集體利益。本次調查中設置了這樣一題:“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產生矛盾時,你將如何選擇?”,有35.9%的大學生明確表示不會放棄個人利益,有42.1%的大學生表示可能會放棄個人利益,只有22.0%的大學生回答會放棄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可見部分大學生對社會需要關注度不高,對自己本應該承擔的職責和履行的義務認識不夠,價值取向偏離社會本位問題較為嚴重。
(三)利己性價值取向明顯
當代青年學生中不乏擁有崇高理想,愿意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人,也不乏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地履行社會責任,樂于為社會的發展進步提供無私服務的人。但是,關于“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目的”,56.8%的大學生持鍛煉自我、增長見聞的想法;有32.2%的學生選擇要為社會的發展進步做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有11%的學生會受從眾心理影響,身邊有同學參加自己才參加。可見,已經有過半數的大學生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上更加注重利己,他們的理想目標逐漸物質化、利益化,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與增強社會責任感的要求格格不入了。通過對大學生入黨動機一項的考察,更加印證了這一觀點。有將近23.6%的學生“想入黨是為了畢業后有更好的發展”,并非像面對黨旗宣誓時所說的那樣“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大學生們更多地是從自身長遠發展,而不是社會的需要來考慮,他們認為實現社會理想是“別人的事兒”,個人利益的得失才與自己息息相關。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的歸因
(一)社會歸因
首先,隨著國際化的不斷發展和東西方文化不斷交融,一些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國內,個人本位主義和存在主義等消極文化思潮得到了部分大學生的認可,甚至把它們奉為經典,堅持以自我價值為中心,貪圖物質享受,否認除個體利益之外的社會全局利益的存在,對社會責任感是否在不斷弱化毫不在乎。其次,互聯網的普遍應用給大學生們帶來了巨大的信息獲取上的便利,但是大學生們的辨別能力相對較弱,網絡上良莠不齊的內容給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一些西方國家還憑借著網絡技術方面的優勢,有意地對我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使大學生正確社會責任觀的形成遭受很大的挑戰。
(二)學校歸因
一方面,學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存在一定問題。學校是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陣地。一些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視不夠,沒有把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擺在立德樹人的首要位置,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缺乏人文關懷、針對性和實效性差等問題[2]。另一方面,高校教師榜樣作用發揮不夠。當前部分教師未能深刻認識到自身道德水平和行為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重要意義,不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文化修養的提高,缺乏正義感和同情心。在課堂講授過程中過度強調個人前途利益,忽視對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過于強調個人價值和個人利益,強化了大學生的利己主義傾向,弱化了他們對國家和集體的社會責任感。
(三)家庭歸因
很多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有一定偏差。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現在的大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過度溺愛,喜歡一手包辦。父母的不放手,讓孩子形成了責任失重心理,一些必要的責任承擔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嚴重缺乏。另一方面,很多父母未起到正面的榜樣示范作用。一些家長過分注重智育,很省關心德育。甚至有些家長自身社會責任感嚴重缺失,進而對孩子們造成了錯誤的行為導向,使他們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出現偏差,對孩子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未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個人歸因
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不清。大學生生活在象牙塔內,對社會的認知出于感性,難以把握社會主流意識的發展趨勢,更難于全面客觀地認識和把握自身與社會的關系[3]。部分大學生缺乏理性認識和分析辨別能力,對社會問題認識簡單化、理想化。部分大學生對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清,缺乏擔當精神,沒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和勇氣。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的思想還不成熟,對自身的社會價值沒有準確的定位。個體意識是大學生責任感培育的前提,個體意識的不成熟,導致部分大學生們難以清楚地認清自己的社會定位,難以正確看待自己的社會職責,履行自己的青年使命[4]。部分大學生過分注重個體利益的得失,認為別人都應該圍著自己轉,全然不顧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三、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對策
(一)加強以理想信念和公民意識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教育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務必緊扣時代脈搏,順應時展需要。教育內容要融入社會主義優秀價值觀的內容,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將社會主義優秀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導大學生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養成積極向上的良好行為[5]。能夠準確認識到自己應當履行的責任,將個人的發展統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中來。對當代大學生開展公民意識教育,注重培養他們良好的社會公德,自覺踐行社會公德,努力陶冶他們的情操,促進廣大學生公民意識的覺醒和社會意識的形成。大學生公民意識的覺醒,有利于他們明確社會角色,找準社會定位,積極地融入社會生活,加速個體社會化進程,努力形成社會責任感。加強對大學生的權利義務觀教育,使他們明確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對他人、社會和國家所承擔的職責統一在一起。
(二)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方面的作用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和日常管理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培養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增強政治意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教學中,把國家意識、社會擔當融入教學當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高校培養的人才就是要成為對國家、對民族、對整個社會有用的優秀人才。第二,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大學生的體驗教育和感恩教育。個體的社會情感一般基于自然情感而發[6],教師應多注重采用體驗教育,借助情境教學或者根據教育目的開展相關活動,強化情感交流,喚醒學生的情感,展開心靈的碰撞,激發大學生的認同感,努力促使他們責任認知的內化[7]。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感恩意識,形成回報社會的理念。要積極促使大學生們認識到他們取得的成績與家庭、他人和國家幫助的密切關系,形成感恩意識。大學生們要將感恩上升為一種精神境界,明確自己對社會發展應當承擔的責任,積極履行相應的義務。第三,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建設,結合國家和社會熱點,創設一些實踐議題,引導大家親身去體驗、去實踐,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現實問題。同時深入群眾當中,了解群眾疾苦,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中的作用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在子女價值觀形成和發展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發揮家庭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中的作用,首先,父母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提高自身覺悟和素質,在言行舉止中自然流露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做子女成長發展的榜樣;其次,父母要敢于放手,為子女創造必要條件讓他們在社會中獨立面對、完成一些工作。只有經歷一番社會的拼搏和歷練,才能真正地認識社會、了解社會,也能更好地認清自己能為社會做出哪些貢獻,也為將來畢業求職提前做好社會準備。
(四)大學生要自覺培育以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為內容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社會道德實踐中產生并不斷發展的[8]。大學生要自覺加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多爭取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會與其他人合作。合作機會越多,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就越有利,學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就越容易有機統一。大學生要自覺認同集體的組織目標,把集體作為自己心靈寄托之所和心理依附的對象,把集體的要求和規范內化于心,積極承擔更大的集體責任,履行相應的社會義務,努力推動個體社會責任感的產生和強化。
參考文獻:
[1]趙玉杰.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和教育[J].錦州醫學院學報,2013(11):81-82.
[2]馮霞.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與培育探究[J].學術論壇,2014(9):185-189.
[3]余雷.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弱化及其培育機制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2:41.
[4]周平.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化的成因及對策[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6(9):106-108.
[5]許輝.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及其培養[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6(3):177-179.
[6]劉海濤,鄭雪,聶衍剛.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發展特點及影響因素[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5):35-39.
[7]楊之毛.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中的誤區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1):57-59.
[8]王威.論人的社會性本質與公民社會責任感的培育[J].實事求是,2014(15):21-24.
作者:王淑紅 單位:沈陽藥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