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26 08:55: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職烹飪專業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傳統烹飪專業教學現狀剖析,課程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1.課程內容陳舊,過于理論化
課程內容沒有正確把握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沒有突出專業課程的職業定向性,過分重視結論。學生學習多以一般性的專業知識,缺乏在實際運用中的掌握,造成學生所學與崗位所脫節,如講授烹飪飲食文化、衛生學和宴席設計學等內容,還是十幾年之前的內容,要跟進時代不斷發展的特點,去開設一些色彩搭配和造型藝術的課程。讓學生具備一定美感的同時,對烹飪專業有著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熱情,應未來的職業需求。
2.專業教師比例不協調,教學模式、手段單一
目前,烹飪專業的教學課程模式中,一般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理論課與實踐課有脫節現象,實踐課未能很好支持理論的學習,理論僅僅用于考試。二是理論課老師有著較高的學歷,但是對專業技法操作環節缺乏必要的了解;而實踐課老師有著豐富的實踐知識,但對于理論知識掌握的不夠深,從而導致成兩種不同類型的教學。專業教師的學歷層次和職稱結構較不合理,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師較其他專業明顯偏低,制約著烹飪學科建設的持續發展。所以,在烹飪專業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主動吸取與借鑒國外的教學理念,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思維和手段是教學活動的必然趨勢,也是推進教學改革的重要保證。
3.課程評價體系單一
課程教學效果的檢驗缺乏科學性,只采取閉卷筆試方式,這種比較單一,過分追求學生對老師所“教”的知識掌握程度,忽視學生“學”的應用性。而烹飪專業的教學效果檢驗要根據專業特點,依據知識、技能和應用等三者的關系,通過新的考核方式,在課程設計之前,進行相關崗位調研,確定該專業的能力目標及工作領域,明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進行加以改進和完善。
二、以人為本,教材建設適應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1.課堂講授利用信息化平臺
傳統的授課方式基本是是以“灌輸式”為主,在教學組織上實用案例較少,內容顯得相對枯燥、效果較差。利用信息化的平臺,將文字、圖片、聲音、生動的案例進行組合呈現給學生進行課堂授課,提高教學效率,擴大知識面,加深學生的學習內容,并理解實際操作過程中的認識。如教師可以將授課的內容進行提前錄制,放在教學信息化的平臺上,學生可以不定期的循環播放,即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選擇對相關知識內容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學習的途徑也可以更加多元化,自主學習過程中也可以掌握更多專業知識。為烹飪專業課堂教學的開展提供全新的教學模式、必要保障,信息化教值得推廣應用。
2.科研成果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通過科研成果的應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實現培養質量的大幅提高,人人都受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講授所講的思路和方法,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科研意識和責任感。如重慶市旅游學校中餐烹飪專業緊扣市場需求,通過借鑒行業標準、烹飪技能競賽規程,構建了實訓模塊、賽項模塊和證書模塊一體化“賽證結合”的課程體系。
3.重視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
學校和企業聯合辦學是高職教育的特色,也是高校體質改革的重要內容,它有助于從根本上推動教學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方法上的改革。烹飪專業應該和省內外等餐飲企業緊密結合,讓用人單位直接參與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按照崗位設置專業和課程,把實習、就業與學校聯系一起,形成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烹飪專業教育應努力開拓課外實踐平臺,尤其是校企合作這一培養模式,該模式不僅僅是傳統烹飪理論教學的一種補充,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如美國斯坦福大學利用校園土地在世界上首次建成斯坦福工業園,如今發展為世界硅谷的中心地帶。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每年烹飪、餐飲管理等畢業生近600人,與省內外餐飲企業的良好合作關系,實習與就業率為100%,這樣學校在招生就業渠道上已形成良性循環。
三、加強高職教育的精品教材建設
高職教材建設必須符合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模式,充分體現課程改革的特點,本著以人為本、崗位需求為依據,以適應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目標,以突出職業的針對性、適應性為特色,建立一套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高職教材的建設體系。
1.教材需體現創新性
教材建設中,應符合“三創新性”的要求:即思想理念要創新,在編寫教材時,應反映烹飪專業知識更新和發展的最新動態,將新技術、新工藝方法及時反映到教材中去;教學內容和方法要創新,不斷引進國外先進的課程改革方法來帶動國內需求,如烹飪專業根據專業的特點性,在講化學的不穩定性,如何體現,可以適當的操作案例進行講解會更生動形象。也可以根據文學作品中描寫的飲食內容鼓勵學生設計宴席菜單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地方創新性,我們可以借鑒新加坡的做法,職業教育打破統一教材的模式,地方學校根據自己優勢和辦學特色來自編教材,并請當地的烹飪大師等專家負責主審,保證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和實用性,除反映本校的專業特點外,對當地學校烹飪專業人才重視了培養模式的質量。
2.教材內容與資格證書銜接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崗位需求所銜接。“雙證制”是高職教育的特色之處,它的實施要求是學生不僅要獲得學歷證書,相應的也要取得專業技能等級證書,畢業之后既可以持證上崗,增強其社會的適應性和競爭性。實現學生所學內容與實際崗位的“零”對接。因此,教材內容特別是實訓部分,要與職業資格證書的相關知識所匹配,高職教材編寫要與所在省的勞動部門有效銜接,將職業技能的要求能夠融合到高職教育中去。學生在校期間,能夠真正貼近社會、貼近企業、貼近崗位,為就業做準備。隨著高職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烹飪專業技術的日新月異,烹飪專業的課程教學改革需要與時俱進,教材建設也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只要我們圍繞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以就業和市場為導向,以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為課堂主要模式,積極開拓,勇于創新,取長補短,使烹飪專業課程更具有適應性和發展性,一定能使教學改革邁上新臺階,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大批當代實用型高職烹飪專業綜合人才。
參考文獻:
[1]孫桂芳.淺議高職課程體系改革與教材建設優化[J].職教論壇,2010,(20).
[2]程巨強,惠增哲,劉志學.材料加工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J].中國冶金教育,2013,(06).
[3]聶海英.全員參與、賽證結合、以賽促改———重慶市旅游學校中餐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職業教育,2015,(05).
[4]楊濱.烹飪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昆明大學學報,2003,(02):76.
[5]周曉燕,王紫薇,朱文政.教師視閾下的中職烹飪專業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14,(06).
作者:王明明 單位: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