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26 08:49: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策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引導學生誦讀課文,激發學習情感
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很強,教師若能引導學生進行課文誦讀,就一定能讓其在讀課文的同時獲得情感的熏陶,進而加強對課文內容與主旨的理解。初中語文人教版教材收入了許多名家大作,這些作品不僅情感豐沛,且文質優美。教師引導學生加以誦讀,掌握誦讀的方法,定能使學生在眼耳口等多感官共同作用下增強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習情感,獲得良好閱讀體驗。以《秋天的懷念》一課為例,這篇文章寫的是作者對母親的懷念,雖敘述平靜,卻飽含濃烈情感,同時,也含有作者對于生活以及生命的真實感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從“誦讀”入手,讓學生飽含感情地誦讀文章。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把握好誦讀的語氣、輕重、停頓以及語調,慢慢體味作者的情感,走入人物中去,用心感悟,同時,引導學生聯想自己的父母,進一步激發學生情感,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開展分層教學,提高教學針對性
學生各具特色,且初中生經歷了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也閱讀了一定數目的文章,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學習習慣。但是,學生的語文基礎參差不一,這對于初中語文學習來說具有一定的影響。初中學生的語文水平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需要教師引起重視,并且區別對待。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往往會使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難以跟上教師的教學步伐,且較之小學語文,初中語文難度有所增加,久而久之,這些學生語文學習會更為吃力,進而影響語文整體教學水平。素質教育倡導以生為本,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正視學生語文水平不足這一問題,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開展教學,兼顧不同語文水平的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位學生都能找準自身定位,有目標地進行學習。如在教《桃花源記》一課時,由于這是一篇古文,學生學習的難度會加大,對于語文學困生來說更是如此。對此,在課堂提問環節,教師可采取分層教學法進行教學,具體如下:針對學困生,教師可就課文中重要字詞、課文內容等識記性知識展開提問,幫助學生理解基礎知識,弄懂文意;針對中等生,可就課文主旨、句式翻譯、內容分析等提出問題,使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加強思考,增強理解;針對優等生,可進行拓展提問,促其深究知識點,自行梳理知識體系,提高學習能力。如此,各層次學生皆能學有所獲,教學效果顯著。
三、指導學生閱讀方法,深化課文理解
傳授知識,不如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初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思維也日趨成熟,教師若能傳授學生閱讀學習的方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率定會進一步提升。因而,語文教師應在重視知識傳授的同時,也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提升學習效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比較法是較為易行且高效的方法。將其他類似的文章與所學課文進行對比閱讀,能夠使學生活學活用,拓展視野,促其深入思考,進而更好地領悟課文的創作手法。如在教朱自清《背影》一文時,教師可將張亞凌的《繼父》引入課堂,實施比較閱讀教學,指導學生從行文思路、寫作手法、創作情感等多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探究二者的異同,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果。
四、利用讀寫結合教學,構建高效課堂
讀寫結合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閱讀與寫作是相互作用的,閱讀能積累寫作素材,指導寫作方法與寫作思路,而寫作能內化學生思維,促進閱讀學習的高效開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讀寫結合教學,適當進行訓練,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構建高效課堂。初中語文課文中有許多文段或描寫生動,或文辭華美,或寫作手法獨具一格,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進行模仿訓練,提高寫作能力。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雪后捕鳥”場景的具體描寫,手法得當,細致入微,教師可讓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學習該寫作方法。又如,《社戲》中對“月夜行船”的描寫使用了許多動詞、形容詞與疊詞,教師也可讓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實現知識的活學活用。如此教學,學生不僅加強了閱讀理解,還提高了寫作能力,一舉多得。總之,語文教學方法多樣,需要教師靈活選用,以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喬文燕.精心取舍追求高效———例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策略[J].科普童話,2018,(1).
[2]謝北平.新課改實施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新教育時代,2017,(1).
[3]廖華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J].教育,2016,(12).
作者:祁永進 單位:甘肅省臨夏市東鄉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