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8 08:38: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傳統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門檻高、成本高
由于財政資金投入少,加上農民工基數大,以政府為主導的為農民工提供的免費教育培訓資源不夠滿足農民工數量的需求。針對農民工開設的培訓機構,主要以“創收”為目的,需要一定的培訓費用,對于只有微薄工資的農民工來說是一個負擔。至于由企業組織的崗前技能培訓,只是針對即將來該企業工作滿足一定學歷要求的農民工,受眾群小,企業不愿意給較低學歷的農民工提供培訓機會。大多數農民工由于缺少技能主要從事諸如計件方式計算薪資的勞動強度大、時間周期長的工作,大部分人沒有固定的時間到固定的地點參加教育培訓。可見農民工參加職業教育培訓的經濟成本、時間和空間的成本高,培訓資源量與農民工需求不匹配,導致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門檻高。
2.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內容沒有以市場為導向,不能為農民工提供個性化服務
傳統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內容不能與時俱進,比如一些原有的大類專業重復設置頻率高,一些新興和稀缺專業的職業培訓少,與市場需求不對接不匹配,不能為農民工提供個性化和精準服務,沒有一個來自市場需求的大數據分析來指導和幫助農民工做智能的選擇,開展什么培訓內容,農民工就盲目地被動地接受和學習什么內容,缺少針對性和時效性,導致農民工接受培訓之后,感覺培訓內容用不上,不能直接上崗就業,在求職中自身優勢不明顯,對其應聘崗位和提升待遇并沒有太大的影響,挫傷了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違背了職業教育培訓的初衷。
二、大數據視角下,“互聯網+”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的構建
1.構建以“互聯網+”為支撐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平臺
總理于2015年3月5日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意味著中國已進入“互聯網+”時代,這為農民工培訓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互聯網具有覆蓋面廣、門檻低、成本低等特點,搭建基于“互聯網+”的職業教育培訓平臺,以政府為主導,充分整合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各方的培訓資源,為基數大、經濟收入低的農民工實現資源共享,讓每一個農民工都享有獲得職業技能的機會。以“互聯網+”為支撐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平臺,把所有職業教育培訓課程都呈現在互聯網上,培訓的教與學活動都在互聯網上進行,能夠徹底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農民工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所需的培訓資源進行學習。
2.在大數據視角,“互聯網+”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構建策略
大數據作為人工智能新興技術,獲取個人生活軌跡據、企業狀況等數據,挖掘內在蘊含的發展規律,可以實現個性化服務、輔助企業決策,具有高效的應用價值。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以“農民工”中心,本文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大數據視角下“互聯網+”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體系,該體系就是一個良性循環的數據流動體系,在“互聯網+”時代,個人(生活、工作、學習、社交等)、社會企業(社會動態、企業需求等)都發生在互聯網上,產生了海量的數據信息,這些碎片化數據信息整合集成在一起形成無規則無規律的臟數據,然后通過感知、捕捉、清洗和匯聚等處理,得到有價值的干凈數據,支持為農民工提供個性化服務指導、培訓內容應市場導向而與時俱進等應用,通過應用產生的數據流向“互聯網+”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平臺,同時為各類數據采集提出新的需求,促使數據不斷更新適應,提高體系效能和精準度。大數據和“互聯網+”已成為引領職業教育培訓新常態的新動力。本文基于大數據視角,構建了以“互聯網+”為支撐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它搭乘“互聯網+”這輛高速列車,對來自市場需求的大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提供有針對性的資源推送,及時更新培訓內容,使職業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顯著提高,滿足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提高技能培訓的成果轉化率和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吳南中等.大數據視角下“互聯網+教育”生態觀及其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8,10:22-30.
[2]張瑞.“互聯網+”條件下農民工培訓模式探究[J].成人教育,2018,4:43-46.
[3]楊晶等.“互聯網+”視域下新生代農民工培訓體系研究[J].科技傳播,2017,9:54-56.
[4]曹鳳仙.“互聯網+”模式助力職業培訓的思考[J].中國培訓,2017,7:259-260.
[5]張青,李寶艷.“互聯網+”視域下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8,4:35-39.
作者:李秋 單位:大連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