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1 08:41: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思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伴隨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今人們已悄然進入大數據時代,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對于數據的利用率也不斷提升。高校是我國實現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高校的教育管理質量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才的培養質量。高校在實施教育管理的過程當中,利用大數據可以對學生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學生、教師及學校實際狀況,以為高校的教育管理決策制定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
一、大數據的基本概念與特征
大數據,源于英文“BigData”,是指利用常規軟件或工具在一定時間內無法進行捕捉、管理及處理的數據集合[1]。大數據的概念是由全球咨詢公司麥肯錫于2011年所提出;2012年,美國啟動“大數據研究發展計劃”,標志著人們真正進入大數據時代[2]。大數據具“4V”特征,即數據量大(Volume)、數據類型多樣(Variety)、處理速度快(Velocity)及低價值密度(Value)。大數據的數據量極大,且數據類型多樣,不僅有傳統的文字、圖片等,還有聲音、視頻等類型數據;大數據通過互聯網進行接收與發送,其處理速度極大,但在海量數據當中,擁有一定價值的數據卻極少,價值密度較低。
二、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管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管理面臨的機遇
第一,大數據可客觀反映高校輿情,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現多數高校學生會利用各類平臺記錄其思想、行為或情感,如校園網、微博、微信、QQ空間等,這些記錄會生成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通過收集這些數據,高校可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行為與學習狀況,以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教育和輔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第二,大數據為高校教育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大數據既可為高校教育整體發展方向的決定提供依據,也可為細小事件的解決提供數據支持,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決策的科學化。美國教育部曾利用各種大數據技術對相關數據進行挖掘,總結出了最佳的教學方法與順序,有效提高了高校的教學效率。在大數據時代下,通過構建共享數據平臺,可有效連接各類信息渠道,以消除“信息孤島”現象,實現高校多部門的有效溝通,使教育決策逐步向以數據為基礎的科學決策轉變[3]。第三,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高校的教育與教學方面,以促進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大數據技術為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提供了各類數據分析模型,利用這些模型可對高校所收集的學生及教學數據進行深入挖掘,以了解學生思想、學習動態,及時發現學生學習與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進行解決,也為管理政策的動態調整提供了數據支持。
(二)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面臨的挑戰
第一,學生的管理更加困難。在大數據時代下,學生有了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但在所接收的信息當中,既有正面信息,也不乏各類負面信息,若學生無法正確辨別信息,很有可能會因受負面信息的影響而產生錯誤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第二,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足,導致無法很好地利用大數據為學生服務,也就無法做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第三,加大了信息安全的風險。通過分析足夠的大數據,可以了解學生個體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及行為規律等,這既暴露了個體的隱私,也使得信息安全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不利在校的學生的安全管理。
三、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創新措施
(一)樹立高校教育管理的大數據意識
對于高校而言,在實施教育管理的過程當中,若想充分地發揮大數據的作用,就必須樹立大數據意識。首先,應加強高校的數據驅動文化建設。在深入了解大數據的內涵、作用及意義的基礎上,加強重視和充分利用大數據,使大數據成為高校教育教學過程當中的重要資源與手段,并形成高效的思維習慣,以樹立數據驅動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其次,營造“以數據說話”的氛圍。在開展教育改革、教學工作、教育管理等活動的過程當中,相關人員應自覺運用大數據思維,將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由傳統的經驗型、封閉式的模式逐步轉為數據型、可視化的模式,實現高校教育管理的智能化、精細化,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質量與水平。要注意的是,應避免絕對數據化,大數據對于高校教育管理的決策而言僅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在實際決策當中,仍不可忽視常識、專業知識、直覺及創造力的作用。再次,應提高對大數據應用的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大數據雖為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依據,但大數據的應用也導致個體信息及數據面臨著外泄的風險,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在樹立大數據意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重視數據及信息的安全性[4]。
(二)不斷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
受資金及人才方面的限制,現多數高校在教育管理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方面仍比較落后,無法滿足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創新的需求。為此,在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還應不斷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首先,高校應對現有數據資源進行整合。高校應立足其現所擁有的數據資源,依據學校自身發展特色,有效整合現有的數據信息,建立相應的數據庫系統,并將其植入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統平臺當中,注意保證此數據系統平臺的開放性,以為后期的數據更新與維護提供保障。其次,加大資金投入,引進先進數據分析系統。現國內外可應用于高校教育管理的數據分析系統有很多,高校應依自身資金情況及學校發展需求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系統,并及時更新和維護相關設備,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數據分析能力,促進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發展。再次,加強校企合作,促進高校教育管理數據信息平臺的進一步建設。校企合作既可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又可有效利用高校的教育管理資源優勢,從而進一步加強高校教育管理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高校可與當地信息企業進行合作,聘請企業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來校指導高校的數據信息平臺建設,或是直接利用企業所研發的相關技術對高校教育管理資源數據進行分析,使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進行聯系,從而提高高校的教育管理質量。
(三)提高高校師資隊伍的數據化能力及水平
教師是高校實施教育管理的重要優秀,也是高校在大數據時代下實現教育管理創新的關鍵所在。當前高校教育管理過程當中存在明顯的大數據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的現象,嚴重影響著高校教育管理的數據化、智能化發展。在大數據時代下,要想真正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質量與水平,就必須提高高校師資隊伍的數據能力與水平。首先,針對從事教學或科研的教師隊伍,高校應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大數據理念,培養教師的大數據意識,以提高教師的綜合數據素養。引導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當中自覺應用大數據,對教學過程當中所收集的數據進行數據化分析,并將所得數據結果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實踐能力,以幫助教師制定最佳教學步驟,同時在不斷的分析與實踐過程當中,逐步改善自身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此外,還可以利用大數據為教師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教學與學習資源,如可利用大數據思想分析成功教學案例及其所蘊含的相關知識理論等,以幫助教師改革自身教學工作。其次,針對專門研究大數據的技術人才,高校應加強對其的專業培養,尤其是重視培養其數據挖掘及分析能力。可采取國際合作交流、海外進修、訪學等方式,讓高校研究型技術人才去一些大數據應用良好的國家進行學習,以提高高校研究型技術人才的專業能力。
(四)加強高校教育管理數據的調研與獲取
在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要想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作用,實現數據的有效管理與應用,就必須加強對數據的調研與獲取力度。首先,高校應重視并做好數據調查工作。依高校教育管理的需求,高校教育管理數據的調查通常側重于大學生統計調查、學生教育調查、教育環境調查、教育政策研究等方面。若要進行綜合研究,可適當借鑒國內外先進成功經驗。如日本的山田禮子及其團隊曾于2009年建立了“大學IR聯盟”,此聯盟的目標是對納入聯盟的各高校教育管理進行綜合研究,通過數據調研以改善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其所涉及的數據包括學生在校的各個方面,如生活、學習、思維等,其最大的特征是廣泛收集和獲取學生數據,并進行整理歸類。其次,有效應用所收集和獲取的數據。將相同的調查方式應用于不同的高校,所收集的數據也會有所不同,這些不同反映了各高校的特色與不足之處,也為高校教育管理的改善提供了數據依據。仍是以日本的“大學IR聯盟”為例,聯盟中的立命館大學自項目啟動之時,即秉持著聯盟“與全校科研、教學機構進行合作,通過收集、分析相關數據,以為教學改進決定的制定提供支持”的目標,在進行數據的調研與獲取后,即深入分析并挖掘數據,為高校課程的改革與學生評價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數據支持,有效改善了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四、結語
進入大數據時代,數據的作用更加凸顯,大數據技術也廣泛應用于各行業及領域當中。在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既迎來了機遇,也面臨著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為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質量與水平,促進高校教育管理的發展,高校應揚長避短,通過樹立大數據意識,不斷完善數據平臺的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數據化能力與水平,同時加強對數據的調研與獲取,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魏偉華.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個性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20):60-63.
[2]沈雅倩.大數據時代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創新[J].中外企業家,2016(35):197.
[3]喜超,譚淑娟,白瑩,等.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創新探索[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11(4):110-114.
[4]張育琳.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創新發展路徑[J].焦作大學學報,2017,31(4):111-113.
其他作者簡介:柳國勇(1979—),男,漢族,河北邢臺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