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9-29 09:21: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體育籃球教學策略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高校籃球教學的對學生的意義
1.團隊協作意識
籃球是一項需要團隊合作完成的體育運動項目。團隊合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調動所有隊員的資源和才智,并且還能夠給予無私奉獻者合理的回報。團隊合作由于是出自隊員的自愿、自覺,因此產生的力量強大而又持久。在籃球運動中的團隊合作能力十分重要。從籃球比賽中我們可以看出團隊合作的重要,即使個人的能力再強也需要團隊的配合。一個球隊只有達成了合作意識,形成了團隊合作精神,才能夠提高隊員之間的默契程度,從而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大量的實踐表明,團隊合作能力與籃球比賽的成績是成正比的,即團隊合作能力越強,籃球比賽成績便越高。如果一個球隊缺乏團隊合作能力,將會嚴重影響到比賽成績。目前,大多數的籃球訓練都開始注重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這已經成為了籃球訓練中的重要內容。
2.提升學生身體素質
籃球運動不僅是體能和技巧的雙重訓練項目,還是一項提升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的運動項目。雖然在其他體育運動中可以很好的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但是籃球和鍛煉不僅訓練身體肌肉組織等各個方面的機能,還能保障頭腦的運用和體力的分配。現在高校學生鍛煉不夠重視在身體健康上普遍存在很大的問題。籃球教學有助于學生提高了學生的身體各個機能素質,協調身體,對學生身體健康十分有益。3.培養創新能力高校體育開設籃球課程,對學生進行籃球技巧和運動戰術等方面的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開創性思維,而且還能保證學生在短時間內敏銳的反應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對學生不斷發揮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學生在籃球教學中相互交流和溝通,完善自己的不足,為學生能力和技巧方面的訓練提供更多的保障。
二、高校體育籃球教學的現狀
1.傳統教學忽略娛樂性
籃球屬于一項較為傳統的教學項目,長期的教學目標、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使得高校的籃球教學將重心放在了技術的培養上,忽視了推廣;重視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素質目標的養成;重視競賽,忽視了娛樂的教學傳統。
2.運動訓練技巧性和能力性訓練不足
籃球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按照少年運動員的初級訓練開展的,教學內容上主要是以基本的姿勢、簡單的動作配合戰術實現的,授課更多的是以老師的實際示范為主體,技術的系統性和規范性是其強調的內容。但是這種傳統的籃球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體育教學的發展需要,沒有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加以重視。所以,技術能力只是教學目標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籃球的過程中有效提升娛樂、情操和終身鍛煉的意識,從整體上養成提高身體素質和能力。
3.課堂教學枯燥乏味
籃球教學千篇一律課堂氛圍過于枯燥乏味,對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是一種限制,影響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與時代賦予的任務有著根本的差異。高校的籃球教育更沒有注意以素質和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基礎,也就不能充分發揮出籃球的功能。
三、高校體育籃球教學提升策略
1.提高籃球教學趣味性
在校的大學生開展籃球教學主要是一項有針對的教學活動,是通過籃球教學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激發學生的娛樂性,同時確保學生在了解了籃球運動和文化,后積極參與激發學生興趣。趣味性是籃球教學的關鍵性因素。大部分教師在運球和投籃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籃球教學的效果不佳,趣味性的提升能更好地提升籃球運動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籃球基礎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趣味性的提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適當調整教學方案,讓學生感受到籃球基礎訓練的趣味性,進而激發打籃球的興趣,主動完善自身籃球素養,保證籃球教學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效果。教師要有效提高籃球基礎教學趣味性,為學生營造高效的籃球學習氛圍,完善籃球教學模式。
2.重視課外活動開展
隨著學生對籃球學習熱情的不斷提升,僅僅通過課堂教學很難滿足籃球學習需求,因此,教師要重視教學途徑的拓展,為學生尋求更多的籃球鍛煉基礎,鼓勵學生利用好自己的課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為學習和生活打好身體基礎。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外籃球活動的開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活動方案,在保證趣味性的同時有目的地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習慣,發揮籃球教學的效果。課外籃球活動,為學生展示了多樣化的籃球運用方式,提供了更好地鍛煉平臺,使得學生更加積極地完成籃球學習任務籃球教學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確保學生在掌握籃球基本知識、技能和戰術的基礎上,學生能夠養成長期鍛煉身體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施小麗.高校體育課堂中籃球教學的開展策略研究,啟迪與智慧(教育).2017-12-15
[2]劉夢辰.論新籃球運動與高校體育籃球教學,當代體育科技.2017-12-15
[3]王維.探析高校體育籃球教學的教學策略,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1-28
作者:黃銳 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