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9-29 09:16: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新入職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學校教育的發展離不開高校教師。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意見中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學校的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創新型的教師隊伍,要全面開展高等學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重點面向新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為高等學校培養人才生力軍。在招聘方面,要嚴格教師職業準入,將新入職教師的崗前培訓和教育實習作為認定教育教學能力、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的必備條件[1]。根據近5年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不難看出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數量一直呈現上升趨勢,每年有大批博士生或碩士生進入高校教書,但是他們在研究生期間主要側重學術素養訓練,沒有系統的學習過教學的基本技能,他們一般以培養對某件事情的研究為主。所以本文通過崗前培訓視角來探討高校新入職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高校新入職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的現狀
青年教師在高等教育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在教學中也有著獨特作用。本研究結合崗前培訓,采用問卷調查及訪談的方式,調查了江蘇省某市地方普通院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一)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以問卷與訪談兩種形式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05份,回收問卷98份,其中有效問卷89份。調查對象中有77名博士,28名碩士。在訪談時,本研究深度訪談5名教師,包括2名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3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
(二)問卷情況分析
1.青年教師知識管理能力的調查。在青年教師教育理論和知識掌握方面,78.0%的教師認為自己掌握的比較好。在青年教師對自己所教專業課知識掌握程度方面,超過90.0%的教師都認為自己掌握的比較好,在這一問題上沒有一個青年教師認為自己掌握程度差。就青年教師依賴PPT授課的問題上,超過80.0%的教師都會依賴PPT授課,僅有2.4%的青年教師可以脫離PPT進行授課。在是否會選擇前沿性的教學內容進行授課這個問題上,僅有39.3%的青年教師會選擇較為前沿性的內容進行授課。2.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調查。在青年教師教案內容的設計上,超過70.0%的教師認為在教案設計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在青年教師課堂與學生互動的問題上,有將近50.0%的教師與學生不互動或很少互動。在互動效果情況上,48.8%的教師與學生互動好或比較好。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沒有一位教師認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差。在是否會根據其他教師提出的建議和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調整課堂教學這個問題上,65.3%的教師不會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隨機應變。3.青年教師課堂監控能力的調查。在課堂監控這個問題上,僅有29.0%的教師認為他們能夠做得比較好。對于定期組織課堂討論的能力上,有34.0%的教師從不組織課堂討論。在教師是否經常總結并在課后積極思考教學內容上,超過70.0%的教師會在課后積極思考教學內容。4.在教師教學態度方面的調查。青年教師如何看待教學態度這一問題上,20.0%的教師在教學態度這個問題上持無所謂態度。在對他們當前工作壓力進行調查時,44.0%的教師認為他們目前壓力很大,僅有2.0%的教師認為他們目前無壓力。青年教師在是否真正喜歡教學的問題上,有近一半的教師表示沒有喜歡教學。
(三)訪談情況分析
1.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需要提高。A1:教師,男,教授。他認為學校作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教師質量及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要對新入職青年教師重視起來,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要以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為導向。A2:教師,男,教授。他認為一個學校要發展必須要有青年教師的注入,青年教師是學校的主力軍,但其中大部分教師教學經驗較為不足,課堂的講課形式比較單一,主要還是依賴PPT,應在教學形式上提高新入職青年教師能力。2.青年教師教學任務重。B:某學院新教師,女,講師。她認為自己平時上課壓力很大,教授的課程很難,是很多有教學經驗的教師也不愿意教授的課,所以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在備課上,工作量太大,睡眠嚴重不足。3.教師的角色未能適應。C:某學院新教師,男,講師。他認為自己博士畢業就來到學校教書,從思想上還未能從學生的角色轉換到教師的角色上,說話及做事等方面依然保留著上學時候的樣子,雖然能和學生相處很好但自身感覺缺少了教師的威嚴。4.教師培訓模式需要改進。D.某學院新教師,男,講師。他認為剛來學校的時候,學校有為期半個月的崗前培訓。培訓過程中的課程比較豐富,有針對專任教師的模擬教學M1及M2(M1是未正式授課進行的摸底考核,稱前測,M2是正式授課一段時間后進行的考核,稱后測),并有專家進行打分及評價。雖然培訓的時間不長,但是對教師上課是有幫助的。他提出了希望以后的培訓能多多關注教師的教學能力,培訓的模式也可以多元化。
二、影響高校新入職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因素
(一)新入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欠缺
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教學工作的質量且對教師自身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對新入職教師進行職業認同方面的問卷調查時,在是否真心喜歡教師這個行業上,有超過七成的教師認為教師這個職業比較穩定。在與新入職教師進行訪談時,有一部分教師指出自己做大學教師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的要求,而不是自己的意愿。可見,在目前就業形式越來越嚴峻的社會背景下,很多人選擇教師職業并不是發自內心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和喜愛,而是受到家庭、朋友、社會地位等的影響。
(二)新入職教師知識儲備不足
在訪談中,有位學生提出青年教師對自己教授的課程不夠熟悉,對于學生課后提的問題也無法立即回答,而是要在課后查過資料后才能解答。因此,學生認為青年教師的知識面及知識儲備不夠,而新入職教師知識儲備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上課的效果及在學生中的威望。
(三)崗前培訓不到位
1.崗前培訓未能落到實處。崗前培訓是指青年教師即將進入大學工作時的培訓。培訓的目的是使青年教師能夠快速適應教學工作。據訪談了解,100%的青年教師都參加了上崗培訓。但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2.0%的教師認為上崗培訓對其教學有很大幫助,56.0%的教師認為上崗培訓對其教學有點幫助,還有一些教師認為崗前培訓對今后工作的作用很小。可見,目前高校的崗前培訓存在流于形式的現象,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沒有實質性的幫助。2.培訓方式較為單一。調查結果顯示,該學校對新入職教師的培訓主要是通過上公開課、讓有經驗的教師聽課、評課、聽其他教師的課、召開教研活動、配備指導教師等途徑來進行的,也就是以“師徒結對”的“傳、幫、帶”為主,形式比較單一。3.活動方式較為簡單。調查結果顯示,對崗前培訓活動方式不滿意的青年教師達到53.0%,他們認為崗前培訓時在教學技能培訓上只講到了上課時的方方面面,不涉及課后的培訓。
三、提升高校新入職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策略
(一)提升新入職青年教師的職業認同感
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幾乎都是從各類綜合性大學畢業的,他們對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的了解不夠全面,對一些教學技巧與教學方式的把握也不太合理,因此,很多青年教師在入職早期就能對教師職業產生清晰準確的定位是有困難的。所以,學校應在各方面為教師提供幫助,如為教師提供優良的教育環境,努力改善教師工作條件,增強新入職青年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提高教師的敬業精神。與此同時,學校還可以為新入職教師搭建教育教學展示平臺,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與反思及開展教研活動等方面提供幫助和便利,不斷改進和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增強新入職青年教師的自信心,不斷提高新入職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使他們在教學生活中實現自我價值[2]。
(二)提升新入職青年教師的知識儲備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仍存在一些青年教師知識儲備不全面的問題,而教師知識不全面必然無法滿足學生基本的學習需求。對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師而言,把握自己所教授課程的知識體系是很重要的,在課后青年教師要閱讀大量書籍,只有這樣,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青年教師在課后可以和不同學科的教師進行溝通,加強學科間的交流,這對青年教師個人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作為知識的傳遞者,青年教師課后必須不斷豐富自己,通過各種渠道繼續學習,不斷提高知識儲備,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從而獲得學生對自己的尊重。
(三)學校應提升崗前培訓的質量
在新教師崗前培訓的實施過程中,地方院校可以借鑒上海一些學校崗前培訓的實施方法。例如,上海一些學校對新教師的培訓是在暑假,時間為3個月,具體包括實踐性課程、技巧講座及技能性課程。崗前培訓在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培訓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學校相關部門在崗前培訓的開展上需要有所調整,如在培訓的內容上要根據教師的需要,總結和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更新培訓課程資料并補充新的教學案例等。在崗前培訓的活動方式上要能夠多元化,如可以開展教學交流、名師公開課旁聽、新教師座談會等活動來加強彼此的了解。學校還可以多組織交流平臺,如學術交流活動、網絡課程、組織教師參加企業或政府的實踐活動等。
四、結語
高校教師崗前培訓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他的出現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提高了高校教師的素質。對于新入職的高校青年教師而言,崗前培訓的結束是他們教師生涯的開始。新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單單依靠崗前培訓是遠遠不夠的,新青年教師必須依靠自身努力,課后多進行教學反思,多總結日常教學中的經驗,與學校前輩多交流、多互動,只有這樣,新教師的教學能力才能有所提升,從而實現教師專業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新華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DB/OL].
[2]王衛國.高校青年教師職業認同感的提升策略[J].教育探索,2013(10):85-87.
作者:湯麗倩 單位:南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