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9-20 08:55: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探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就目前發展實際情況來看,在推進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的實踐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有管理方面的因素、政策方面的因素,也有政策上的因素。盡管我國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工作已經開展了10多年,但是其中依舊存在諸多方面的不足之處,這不僅不利于社會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還不利于相關經辦機構辦事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一、透視影響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的主要障礙
1.管理因素
第一,社會保險信息化要求實現社會保險各類信息的整合與共享,但是現階段各個險種分機構辦理與這一現實要求之間是存在很大矛盾的。就目前發展實際情況來看,社會保險是分機構進行辦理的,在一個縣、區當中一般都存在著很多個社會保險辦理機構,一個社會保險的經辦機構只負責對于一個或者幾個險種的辦理工作。一般情況下,由社會保險局負責辦理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醫療保險局(處)負責辦理醫療保險;勞動就業服務管理部門負責失業保險的辦理。受到這樣管理機制的影響,使得“一個業務多部門經辦、多部門管理”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樣一來就降低了社會保險信息化的價值,信息化系統的功能也無法得到全方位的發揮。第二,行業的養老保險由省級相關管理部門經辦,醫療、事業、工傷等險種屬于地級經辦之間的矛盾也是影響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因素。同時,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處于同一個縣、區的也要分類經辦,在橫向上呈現分割發展的態勢,這與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統一化管理要求存在矛盾,阻礙了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
2.政策因素
第一,國家層面的社會保險政策上的不穩定性與社會保險信息化系統在需求上的確定性之間存在著矛盾。但從我國社會保險發展歷程的角度來看,我國社會保險改革的起步是比較晚的,改革的時間并不長,相關政策的變形性比較大,相對來講還不是非常的穩定。尤其是社會保險制度改逐步完善與深化落實的過程中,在改革初期的一些政策已經不能適應現階段發展的實際要求。第二,相關業務在辦理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不規范性的現實與信息化系統在流程上所要求的統一性之間存在著矛盾。現階段,社會保險工作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所涉及到的業務環節非常多,社會保險的登記、基金的征收、個人保險賬戶的管理到最后的待遇發放,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流程,涉及到多個崗位與部門的協助,但是在分管機制的影響下,這些部門與機構之間沒有形成統一化的工作流程,這不利于信息化系統的有效建設,會阻礙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步伐。
3.資金因素
社會保險信息化系統要求實現“兩個統一”,即統一擔當、統一規劃,這與現階段的社會保險資金地方負擔之間存在著矛盾。根據相關部門的要求,社會保險信息化系統規劃必須是整體劃一的,全國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都應該根據相關要求使用統一化的信息平臺與軟件辦公,為廣大單位以及人民群眾帶來方便,同時也要求逐步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聯網服務。根據《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于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的相關指示,中央電子政務系統建設的資金應該由財政部門統一管理,但是地方電子政務系統的建設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擔,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屬于電子政務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相關費用的劃分上應該貫徹落實這一規定。這就導致在實施信息化系統建設過程中的資金矛盾凸顯了出來。建設社會保險信息化系統過程中以及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運維費用都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擔,必然會導致地方政府對于本地區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的干預比較多,從而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良結果:首先,信息化系統中所需要使用的軟件很容易由本區域內的相關企業自行開發,而不是統一化的使用勞動保障部所指定的軟件;其次,在信息化系統的硬件配置上、數據接口的標準上、數據信息的傳輸上可能會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所規定的標準不一致。這樣實現全國聯網的社會保險信息化系統建設的愿景就很難實現了。
二、探索加快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的路徑
1.健全管理機構
第一,積極構建“五保合一”的社會保險管理機構。實現對如今存在的分保險種類管理的多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有效歸并,逐步實現養老保險、事業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五個社會保險基本種類由一個經辦機構進行統一化的辦理,使得上述五個險種的參保登記工作、基數核定工作、繳費的申報工作、基金的征繳工作,由原來的多次辦理轉變為一次性的辦理,從而實現對于基礎信息的高效共享,從而切實落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所提出的“同人、同城、同庫”的目標[1]。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在短時間內“五保合一”的經辦機構在短時間內是難以全面實現的,這就需要我們在推進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實現對于現階段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職能進行有效的調節,使得五個社會保險種類在公共業務層面上實現“合一”,由一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進行統一化的管理,也就是實行“五保合一,統一征收”。從而適應社會保險信息化的基本要求與未來發展趨勢,當各方面條件都很成熟的時候,及時建立“垂直方式”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第二,合理化的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內設機構進行確定,在這一過程中應該與社會保險信息化系統的業務流程相適應、相統一。為全面適應信息化系統的需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筆者認為首先內設機構應該包括:在公共業務管理部分上,可以分為社會保險的登記機構、繳費申報的審核機構等;其次,還應該包括養老待遇的管理部門、醫療待遇的管理部門、事業待遇的管理部門、工傷待遇的管理部門和信息化管理部門等[2]。
2.規范社會保險政策
第一,應該對現階段所存在的不夠明確的社會保險管理政策進行明確,尤其是其中存在“二義性”的相關管理政策做出進一步的完善與規范;對現行社會保險中所存在的“空白點”進行深入性的研究,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有效的填補;對于那些沒有差異化對待的差異性政策進行統一化處理;由于區域實際情況不同在短時間內并不能實現全面統一的政策,相關部門要進行統籌思考與處理;從現存各項社會保險政策中有效提煉出來集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模式,為信息化系統建設過程中的軟件開發提供依據。從而為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奠定基本的政策基礎[3]。第二,逐步實現社會保險業務流程的統一化與規范化。這樣可以使得全部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在辦理相關業務的時候按照規范性的流程辦事,可以讓全部參保職工與參保人員熟知業務流程,從而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要求;逐步實現業務流程的統一化與標準化,可以實現對于每一個業務環節的合理化規劃與職能劃分,制定科學化的權限機制。這樣可以規避很多辦事人員的徇私行為出現,從而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以及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通過業務流程的規范化與統一化,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統設計的難度,減少優秀平臺實現本地化的工作量,進而推動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
3.健全信息服務網絡實現計算機技術標準的統一。在應用軟件層面,應該統一使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信息化統一標準所開發出來的社會保險信息優秀平臺,在進行軟件本地化開發的時候,要做到基本信息內容的統一化,信息處理方式的統一化,界面風格的統一化,操作方法以及流程的統一化。在硬件設備與網絡層面,應該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一標準,實現各類硬件設備的統一化,實現每一個網絡接口的統一化,實現數據信息傳輸手段的統一化,實現信息管理安全標準的統一化,逐步構建覆蓋全國的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切實保證社會保險信息系統的時效性運行,同時也要為支持各縣區開展業務管理留下一定的余地,實現社會保險系統與醫院信息管理系統、金融機構(銀行)的信息管理系統、各類單位(參保單位)的信息管理系統的有效對接,最終使得每一名參保人員、定點醫院、藥店、各類型的社會服務機構、保險資金的社會化發放機構等各類信息的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采集與管理,使得全部參保人員都可以在網絡上實現查詢信息,使得最廣大人民群眾得到最大的實惠。綜上所述,加快推進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的需要,是加快我國電子政務工程建設的需要,是全面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需要。希望通過文章的闡述,可以使得各級以及工作人員清晰的認識到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與時俱進的轉變思想觀念,實事求是的剖析現存阻礙,開拓創新的學習與應用先進技術,突破重重阻礙,探索出一條能夠加快社會保險信息化系統建設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王偉明.芻議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在黃金礦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5(07):164.
[2]段云娜.試論礦山企業中的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A].山西省金屬學會.晉瓊粵川魯冀遼七省金屬(冶金)學會第二十一屆礦業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山西省金屬學會,2014:3.
[3]李永明.發展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完善信息化管理體系[J].中國集體經濟,2012(09):59.
作者:徐海濤 趙宇翔 單位: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