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9-11 02:35: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傳統戲曲在音樂教學中的拓展應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的方法、采取本民族的形式創造、具有本民族形態特征的音樂,可分為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四大類。民族性和國家性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1]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分支,在素質教育當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學校音樂教育作為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的重要基地,把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藝術教育,貫穿于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的各教育領域,有助于中國傳統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在新課程改革的帶動下,人們對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但目前高中音樂課堂依舊普遍存在學生喜歡音樂,但對音樂課的熱情不高的現象。雖然現在音樂課程的普及度有所提高,但基礎音樂教育無法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以致于整體對音樂知識的普及程度還是比較低。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接觸少,離經典遠,高中與初中、小學階段音樂教育不能正常銜接,所以內心本能的產生一種抗拒心理。現在高中音樂主要以欣賞為主,在講解過程當中對音樂進行鑒賞。一節音樂課,往往有大半節課的時間在講本節課需要了解的人文知識,然后再欣賞音樂,而留給學生進行實踐和想象音樂的時間則少之又少。這種“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一下子跌入谷底。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課堂教學,寓教于樂
《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以音樂審美為優秀,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只有對學習的文化感興趣,才能真正達到學習和傳承的效果。在教學中,以教材中的傳統音樂為主,根據內容適當地融入與其相關的流行音樂,以豐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了解和體驗傳統音樂的目的。首先應從了解戲曲入手,了解戲曲則首先要先了解為戲曲伴奏的中國民間器樂。在學習中國民間器樂時,以電影《閃光少女》中中西樂器斗琴的片段來進行導入,讓學生們從音樂中判斷出使用了哪些民族樂器,利用這點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再一一向學生們介紹中國的民族樂器。繼而用“女子十二樂坊”和古風曲來繼續深入教學,將中國傳統民樂和流行的表演形式結合在一起,學生一下被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樂和表演所吸引,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視聽感受,而且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和關注中國的傳統民間樂器。光是聆聽遠遠不夠,筆者充分利用了學校的資源,將一些民族樂器帶入課堂,讓學生們近距離地接觸它們。認識了中國民間樂器,有利于學習。在學習戲曲時,筆者選擇學生耳熟能詳的《新貴妃醉酒》開啟戲曲的學習,學生們聽到歌曲自然地跟著唱了。接著向大家介紹了戲曲的相關知識,比如生旦凈丑的行當介紹,以便辨別這四種行當的的唱腔特點。先讓學生了解這四種行當的裝扮,聽錄音進行辨別判斷。由于看不見形象,所以學生聽錄音會特別仔細。這種隔著“幕簾”看戲的方式讓學生有一種神秘感,進而激發他們探究了解戲曲的興趣。了解了裝扮之后,在戲曲中還有一種藝術為戲曲帶來了別樣的色彩體驗,那就是臉譜。臉譜主要用于“凈”“丑”兩種角色,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臉譜猜人物,讓他們既了解知識,又能參與其中。[2]筆者還帶領大家認識一些戲曲藝術家,欣賞了一些戲曲的著名唱段,通過這些選段了解當中的劇情,引發學生們的思考,從而讓他們受到教育和啟發。同時也向大家介紹現在諸多以傳統戲曲作為素材的流行音樂,比如陶喆的《susan說》和王力宏的《在梅邊》都是用R&B和戲曲結合的方式講述了其中的故事。這些作品所敘述的故事在音樂聲的緩緩流淌中娓娓道來。介紹了這些戲曲知識之后,筆者還不忘向同學們介紹當地的戲曲——莆仙戲,讓學生們了解家鄉的傳統文化。當然,光說不練假把式,在學習了基礎知識后,可以讓學生們學習一些簡單的戲曲小片段。跟著錄音學著模仿藝術家的腔調,感受戲曲獨特的唱腔,學會了旋律之后再學習一些簡單的手上動作,配合著手勢,親身體會戲曲的魅力。
二、課后延伸,活態傳承
除了課堂上的學習,利用興趣小組來宣傳傳統文化也是如今學校常有的手段。[3]莆仙戲作為莆田傳統音樂、南戲的活化石,如今面臨著斷層的危機。如何讓莆仙戲進校園,做到“人人愛學莆仙戲,人人愛唱莆仙戲”,弘揚和傳承莆仙文化,是音樂教師共同面臨的一個課題。學會戲曲,最先要學習戲曲的語言。這一代學生更多的語言是普通話,很多同學對莆田方言只是能聽懂但不會說。在課上用搶答的方式,大家猜測這些方言的意思,讓學生對方言和莆仙戲的興趣一下子提起來。既然是不同的劇種,妝容、臉譜、服裝都會不一樣,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一些戲曲知識,那么課后興趣小組的學習則著重于和其他戲曲的不同之處,比如伴奏樂器的不同,同一個角色不同的臉譜,讓學生產生進一步探索的心理。利用課余時間,筆者帶領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到莆田藝術學校最近距離的了解莆仙戲,了解專業學習莆仙戲的學生們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讓藝校的學生們親自教他們唱莆仙戲,學習他們的唱腔、手勢和步伐,學生們學習的興致也很高,雖然不是那么的完美,但也讓學生們體驗到了屬于莆仙人的文化寶藏。
三、階段考核,成果展示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過后,為了解學生們是否掌握了上課傳授的知識,筆者將其分成兩個部分的測試,第一部分為筆試,對上課講的一些傳統音樂的常識等等進行測試,第二部分為表演,學生分組演示上課所學習的戲曲片段,其目的不在于演繹得多么完美,而在于學生通過表演了解戲曲選段背后的故事以及戲曲獨特的唱腔和步伐,通過短暫的演繹了解中國戲曲的魅力,拉近與中國傳統音樂之間的距離,從而達到傳承中華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馮文鸝.文化閾限下中國傳統文化在流行音樂中的傳承[J].藝術研究,2016(3).
[2]葉朗,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3]鄒燕麗.基于優秀民俗文化傳承下莆仙戲進校園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7(41).
作者:林曉薇 單位:莆田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