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8-25 08:59: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校園生態藝術景觀設計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人口基數大,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承擔著更大的環境壓力。隨著“美麗中國”的推進,在教育中提高青少年的環保意識已成為未來我國環境安全的戰略需要。本文基于這一現實,深入實地考察了深圳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深圳人大附中”)生態校園建設情況。其通過一系列生態景觀改造手段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生態藝術帶來的不同校園氛圍。這種潛移默化、滲透式的教育方式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具有積極影響。
一、我國校園生態建設概況
(一)校園生態建設的概念
校園生態建設是學校素質教育和學校軟實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校園思想精神的培育、校園文化活動的推廣和校園整體環境的建設。另外,近年來中國越來越重視STEAM教育,即融S(科學)、T(技術)、E(工程)、A(藝術)、M(數學)等學科的綜合教育,將學科教育融入生態校園的每個角落,使校園處處有知識,成為校園建設的重點項目。因此,將學校教育和校園生態景觀結合成為越來越多的學校采取的建設生態校園的方式,以達到高效激發學生學習激情、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目標。
(二)我國校園生態建設的現狀
學校作為基礎教育和學生日常活動的場所,其環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從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校園戶外空間大部分只是作為體育活動或課堂活動的場所,功能、形式較為簡單。雖然校園環境日漸改善,但也僅是通過綠化和鋪裝等簡單美化方式改變植物的配置、面積大小和造型等。這種改造缺少對學生實際學習習慣和學習需求的調查、缺乏對學生特別是學齡學生身心全方位發展的考慮。部分校園嘗試借助改變整體布局和景觀塑造進行生態校園設計,但因對生態校園的認識有限,并受經濟、地域、文化等的影響,校園設計難以根據自身特征達到全面的、生態友好型的轉變,大多仍然停留在簡單的景觀規劃與植物種植上,也很少有結合實驗課程、實訓項目進行建設的。
二、校園生態藝術景觀設計實踐
深圳人大附中是為壩光社區整體搬遷安置區建設的一所九年一貫制中學。在已經建立的其他幾所合作辦學學校的辦學模式基礎上,設計者綜合考慮學校教學樓、實驗樓、體育館、操場、綜合樓、食堂等以及54個教學班的設計需求,并與國家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合作,按照“未來學校”理念和未來學校課程與教學模式對學校進行了整體設計。
(一)深圳人大附中校園生態藝術景觀
建設狀況深圳人大附中的教學樓為“E”字型五層框架結構建筑,每部分區域獨立形成半封閉式空間,透光性較好,可保證教學區域充足的自然光照射,但存在一定的學生跌落風險,且目前樓宇顏色搭配較為淺淡,沒有更好地體現學校“閱讀之靜謐,輪滑之涌動”特色。走廊在每座教學樓空間中的比重較大,且該項目處于南方,其一側的開敞式建筑設計是本地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慣的體現,室內走廊設計亦考慮到此類情形,并充分利用創意使其更好地采光通風,但仍需深化安全設施與空閑空間設計,畢竟敞開式走廊存在學生跌落危險,故應在顧及設計美感的同時強化其保障性功能。教學樓半圍合中庭景觀部分,并未發揮其學生活動室外延展功能,實用性與美觀性都有待提升。教學樓、辦公樓一層均設有較大空間架空層,此處區域目前為閑置狀態,需要借助整體設計為師生創造更多室外活動空間,并注意與中庭區域方向結合。操場與運動館的外部需增設休憩、討論、景觀區域。
(二)深圳人大附中校園生態藝術景觀建設方法
1.校園生態藝術景觀設計理念
利用校園景觀中的邊角空間進行綠色生態種植設計。運用植物科普知識區、雨水花園區、垂直綠化墻、屋頂農場等生態區域,結合自然科學課中的植物知識、水循環系統等環保主題建設生態校園。
2.校園生態藝術景觀設計方法
校園生態藝術景觀設計涉及三個部分。一是生態裝置設計。平面虛線標示區域為垂直綠化墻的生態裝置設計,主要為學生提供室外課程空間和休憩的地方。考慮到使用人群主要為中小學生,為利于觀察和灌溉,此生態裝置被設計成通體綠化墻;選擇耐寒和自附攀緣植物以降低成本、方便維護;綠化墻建在教學樓的一側,與校園景觀協調一致、相得益彰,滿足了對建筑物的審美需求。二是雨水花園區。設計方案重點在景觀設計區域設置了雨水花園區,其為學生提供休憩、閱讀和進行室外課程的空間,這一區域意在形成以生態環保為主題、小學自然科學課程與景觀相結合的創新教育系統。將雨水花園處理過程納入小學自然科學課程中,以授課和實驗方式使學生與校園景觀植物真切對話,使其能夠發現生態材質的物理屬性與文化屬性,并培養學生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使生態意識逐漸上升為個人價值觀。校園雨水花園系統處理雨水的整個過程,能使學生感受到校園景觀的藝術性和生態性,并在實踐過程中萌發生態意識,為其以后更好地處理自身和自然的關系、人類與生態的關系提供堅實的基礎。三是屋頂農場。屋頂農場充分利用了屋頂空間搭建農業園地,體現了非耕栽培的農業理念,以其高效的資源利用率、立體種植栽培模式、肥水一體供給方式、智能化的控制技術等特點,成為新型的綠色安全農業生產方式。將“屋頂農場”與學校的自然科學課以及興趣主題課相結合,打造豐富多彩的學生實踐活動,可以創造許多校園文化活動場景,如“我為植物做名片”“我是護花小天使”“屋頂農場”觀察日記、主題征文等;再如廚藝大比拼活動,每個班級種植的蔬菜成熟后,就可以組織學生收割并送到學校食堂,讓學生品嘗自己動手獲得的勞動果實,進而促使學生形成主動勞動的態度,養成積極勞動的習慣。屋頂農場這種新型的教育形態,能把農業與勞動實踐、教育、觀賞結合在一起,吸引學生前來學習、體驗、觀賞,讓學生愿意學、主動學、輕松學,真正把學校倡導的生態節能環保理念應用到了教育實踐中,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生態意識,鼓勵了學生的創造積極性。
(三)深圳人大附中校園生態藝術景觀建設的社會評價
上述項目方案得到了校方各領導的一致認可,并于2017年7月底竣工。原來教學樓半圍合中庭部分,設計了雨水花園及相關閱讀、休憩空間,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充分發揮了該空間的室外延展功能。在操場與運動館部分設計的休憩、討論、景觀區域為學生拓展了室外學習空間。屋頂農場是學生和教師最喜歡的教室,在這里他們不僅可以自己動手做菜進行廚藝比拼,還可以在種植、維護和收割農作物的過程中學到更多自然科學知識。
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注重對學生生態與創新意識培養的時代背景下,將雨水花園、屋頂農場等景觀融入到校園生態建設中,是有效培養學生生態和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授課和實驗方式使學生與校園景觀植物、低碳材料真切對話是未來生態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將為推動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人類生態文明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趙曉燕 史鐘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