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8-14 08:39: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慣用語概述
1.1慣用語的特點
慣用語結構比較靈活松散,一般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組組成,主要以三音節的形式出現,有的慣用語可以拆開,加入其它成分,有的慣用語的組成成分可以進行改變或者互換。以“拉后腿”為例,我們可以把“拉后腿”拆開說成“拉了后腿”或“拉了全班的后腿”。同時,慣用語多用于口語,體現生動、幽默的語言風格,多源于比喻引申義并含有豐富的感情色彩。以“走后門”為例,意思并不是從后門出去,而是指靠不正當的手段來謀求達到個人的目的,含有貶義色彩。此外,慣用語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典故,如:“鴻門宴,黃粱夢、空城計”等。從內容來看,慣用語還具有強烈的時代文化特點,如:“跑龍套”是舊戲的排場。最為重要的是,慣用語植根于悠久而深厚的傳統文化中,是勞動人民日常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傳播中華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
1.2慣用語教學的重要性
陸儉明(2000)指出,一個留學生要想學好漢語,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大量的詞匯。詞匯是構建語言大廈的“建筑材料”。離開詞匯教學,語言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末。詞匯教學是語言教學中的重要一環。而慣用語作為詞匯的一部分,在母語使用者的言語中是一種較為普遍的語言現象。甚至有學者認為,慣用語是語言習得的中心。由此可見,慣用語的學習好壞能直接影響留學生的漢語水平。
2慣用語中所蘊含的文化要素
慣用語大多來自人民群眾,蘊藏著大量的社會信息,反映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折射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包括飲食、居住、婚姻、民族、佛教、歷史典故等文化元素。以“老黃牛”為例,該慣用語是指那些努力工作、不抱怨的人,象征著勤勞、吃苦耐勞、任勞任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而牛對當時的生產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學習時,教師適當講解社會文化背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其深層意義。
3慣用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方法
3.1故事導入法教學
在教授慣用語之前,教師應先講解慣用語的來源和文化意蘊,用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使其能正確把握和運用慣用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文化與詞匯學習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其抽象意義,加深對中國文化的感知。
3.2小組討論法教學
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給出一個含有慣用語的文化主題,組織大家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最后教師陳述真實信息并進行總結。學生把自己的觀點與教師的進行比對,加深學習印象。通過小組討論,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夠激發其運用語言進行實際交流,真正理解慣用語中的文化知識。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中學習語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角色扮演法教學
在學習慣用語時,教師針對背景信息創設場景,讓學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慣用語大多來自群眾的口頭語言,這使得慣用語包含著很多精彩的小故事。訓練他們作為中國文化的主體,而不是參與者參與中國文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搜集材料,加上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在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下,通過親身體驗學習語言,提高教學效果,拓展知識視野。
3.4生活實踐法教學
在慣用語教學中,充分利用自然社會語言環境,帶領留學生在校園中或者投入到社會文化環境中,如:參加社團、逛商場、游公園、參加節日慶典活動,即在現實生活中親身體驗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在交際中的練習,增強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3.5文化比較法教學
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每種語言都能表達使用者所在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慣用語可以讓留學生深刻體會漢語,理解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并將其與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在今后的慣用語學習中,通過文化學習減少實際運用中所發生的偏誤。這就要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重視文化差異,并對易出現問題部分進行比較,豐富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正確認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4結語
透過慣用語,可以看到中國的歷史、經濟生活方式、文化心態、思維方式等。在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中,適當引入文化知識,幫助留學生更好地理解其深層意義,滿足漢語學習者的獵奇心理。慣用語既凸顯語言魅力,又增加教學難度,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娟.對外漢語新詞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2009(7).
[2]王娟.慣用語的特征及文化內涵[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5(11).
[3]李亞樓.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
[4]谷芳.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慣用語問題[D].吉林大學,2012.
[5]凌夢瑤.對外漢語成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J].信息記錄材料,2017(18).
作者簡介:魏莉娜(1978-),女,漢族,西安石油大學,研究生,漢語國際教育,漢語國際教育教學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