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8-07 02:58: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訂單農業組織模式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引言
訂單農業從傳統農業的落沒中應運而生,以最初衍生的“公司+農戶”為主不斷發展,諸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訂單農業模式進行了研究。何嗣江(2007)提出“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的模式和升級后的“公司+中介+農戶+金融機構”模式,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行創新,并在模式中引進期貨市場,使市場給予公司和中介組織市場信息,也可進行套期保值,同時強化了中介組織的作用。呂帆,涂炳坤(2011)對“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進行了分析,基地充當著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組織農戶生產,給予技術支持,另一方面代表農戶與公司談判,提高公司的違約成本,降低違約發生的可能性。徐健和汪旭暉(2009)通過對“龍頭企業+農戶”與有中介的訂單農業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含中介的組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龍頭企業+農戶”組織模式的不足。此外諸多學者構造了期貨和期權機制管理訂單農業金融化風險,何嗣江(2005,2007)提出,利用“農業訂單+期貨市場”組合交易模式中期貨市場的四大基本功能校正“公司+農戶”模式的缺陷;其次提出“農業模式+期權市場”組合交易模式完善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針對訂單農業前期融資問題,馬九杰,張永升,佘春來(2011)提出“農業銀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服務創新模式及全價值鏈融資創新模式,通過價值鏈融資,使各個主體參與其中各司其職,有效緩解農戶的貸款難問題,帶動農業產業化和農戶增收。王群(2014)認為基于訂單農業發展農業價值鏈融資,應建立風險基金,完善風險保障機制;另外要促進更多產業鏈主體參與價值鏈融資,完善價值鏈內部融資。而蘇洋,張雁南(2017)則分析了國外多國農業的融資方式,認為應加強政府主導地位、提高農業化產業水平及完善農戶融資的擔保平臺。徐健,汪旭暉(2009)認為訂單農業中最突出的問題是訂單違約率長期居高不下,傳統的訂單農業模式與實際社會經濟環境不適應,他們提出要推動訂單農業組織模式優化與創新,積極培育經紀人并發揮其積極作用,規范和扶持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建立信用系統的建議。蘇艷芳,于勝濤(2011)提出泰國斯威夫特公司的“伙伴式”訂單農業模式,通過企業和農戶直接對接,企業確定訂單后再分配等措施保證了企業和農戶的共同利益,此外還向農戶提供能力建設服務并開發有效的供應鏈,實現了多贏,對當今的訂單農業的發展仍有深遠影響。胡文嶺,張榮梅(2013)提出基于“農業產業一體化”和“會員制農業”,運用信息技術在農戶和消費者之間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C2C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以顧客為向導實現農產品的供應。2016年“云南省農銀企金融模式創新推介會”在晉寧舉行,標志著省聯社與云天化集團聯合開發的“智能化肥微工廠”線上評單支付系統投入運營。它是以智能配肥設備為優秀,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根據后臺測土配方大數據為農戶提供個性化配方肥的農資營銷創新模式。綜合諸多學者關于訂單農業發展的研究,通過回顧訂單農業模式的發展過程并進行對比分析,整理影響訂單農業發展的因素并逐一改善以找到未來訂單農業發展方向,并提出針對訂單農業模式的優化創新建議。
二、訂單農業模式
(一)基本運行模式———“龍頭企業+農戶”模式
“龍頭企業+農戶”模式是以農產品加工、運銷為主的企業,重點圍繞一種或幾種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與生產基地和農戶實行有機的聯合的形式。龍頭企業作為農戶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可以獲得穩定的原材料供應(保證產量、價格和質量),降低了交易成本;對于農戶來說,減少了盲目生產的風險,降低了交易成本(市場信息、生產信息、銷售信息),得到穩定的銷售渠道,獲得技術支持,提高生產效率。但該模式中企業與農戶是不同的利益主體,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關系較分散。主要存在違約率高、利益分配不公、市場風險承擔主體不明確等問題。
(二)訂單農業模式發展
在“龍頭企業+農戶”之后發展的訂單農業模式的共同特征是龍頭企業不再與分散農戶直接簽訂訂單,而是與少數規模較大的經紀人或生產大戶或者合作社簽訂訂單,之后其再將生產任務分解到每個農戶,至此出現了含各種中介的訂單農業模式的繁榮。可以發現,增加中介能增強交易的穩定性,加強監督,減少違約行為的發生,降低交易成本,是訂單農業組織模式上的優化創新。相較于“龍頭企業+農戶”模式,有中介的組織模式的出現,是訂單農業模式的發展上的一個飛躍。隨著時代的發展,之后訂單農業模式也層出不窮,互聯網等技術使訂單農業模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基于之前訂單農業的發展,如今更智能化人性化的發展模式使供需雙方更加匹配,農業生產變得有質有量,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優化。
三、訂單農業組織模式的優化創新
(一)建立農村合作社
早期的訂單農業模式多是“龍頭企業+農戶”模式,企業與農戶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分散的農戶利益不能集中,生產過程和回收過程分離,不能對雙方的違約行為進行約束。合作社的作用是可以減少已有模式的缺陷,合作社作為雙方的一個中轉點,其主要由經紀人運行,經紀人由農戶方、企業和政府三方構成,企業方經紀人由龍頭公司委派,而農戶方經紀人作為農戶方所有工作的主持者,可以由農戶方集體采用雇員制雇傭相關專業人員。雇員機制體現在經紀人的業績,可以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將經紀人的薪資與農戶的收益掛鉤,以此提高經紀人的積極性與責任感。雙方經紀人主要有以下負責事務:首先,在生產種植前,雙方經紀人負責對接融資問題。通過經紀人的參與,健全擔保融資機制,企業可為農戶擔保貸款,也包括種子、農藥、預付款的支持等。其次,由于生活質量的提高,企業對農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保證農戶能夠按質按量完成訂單任務,企業會委派技術人員對農戶的生產種植進行指導培訓,同時進行監督,企業方經紀人此時負責提供技術管理服務。此外,訂單的規范化與農產品的直接回收也依賴于合作社的存在。兩方直接對接,減少了傳統農業產品多次轉手造成的額外費用,同時也減少了物流運輸中的破壞與浪費,在交貨時將數量與質量面向交易雙方,保證信息的公開與透明,這可以提高雙方的信用程度。雙方經紀人的存在也更利于雙方對于訂單的履約,保證雙方的利益。
(二)引入相關機制
1.期貨期權機制。在經紀人的指導下,農戶可以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作用進行套期保值。為避免交貨時契約價格低于市場價格,農戶可以“先賣后種”(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價格往往差別不多):簡單假設契約價格為A,在簽訂契約后同時在期貨市場賣出等量的同種農產品;在交貨時,市場價格為B,若A小于B,此時把期貨市場上的訂單賣出,就會在期貨市場上得到B-A乘以訂單數量的一筆收益,這筆在期貨市場上的收益正好可以彌補在現貨市場由于簽約訂單而遭到的損失。此外,農戶可以依據期權機制賣出自己訂單履行的權利,以此來規避風險。2.利益分配機制。為避免價格波動引起利益分配不公,可以規定固定的利益百分點來進行分配。3.保證金制度。農戶與企業繳納一定的保證金給政府方經紀人,若出現違約不予退還。農戶的保證金額度要少于企業,防止保證金成為農戶進入訂單農業主體的門檻。
(三)龍頭企業發揮其作用
龍頭企業應提前收集數據,在對市場進行調查后確定訂單數再分配給農戶進行生產,避免生產過多或過少造成過剩或不足,這也可以保證農產品的價格趨向穩定。其次,龍頭企業應做好示范引導作用,肩負開拓市場、科技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重任,帶動農戶生產增收與農業結構趨好。
(四)訂單規范化,法制健全化,發揮政府作用
訂單的規范化可以提高契約的完成程度,改善在價格波動下,一方可能由于不愿承擔價格風險而拒絕收購或被收購的問題。此情況下,政府應發揮其作用,前者提到的政府方經紀人即為此用,政府經紀人并非一個個體,而是以一個相關組織或協會的身份承擔監督規范作用,建立統一的契約格式,出臺相應法律法規政策,保證利益應得者的利益不會被侵犯,這樣才能激勵各方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從而改善農業結構。
(五)建立信用平臺
為避免契約雙方的信任危機阻礙契約的簽訂,建立信用平臺顯得愈為重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將訂單農業機制參與者信用放入平臺,利于約束違約行為及促進訂單履約。違約者將受到懲罰甚至退出市場,例如農戶將不會再得到融資,企業將沒有簽訂單的渠道等,這可以凈化市場參與主體,改善運營環境,農業結構將得到優化升級。
(六)延長產業鏈,外包瘦身,建立優秀品牌
延長產業鏈可以增強風險轉移能力。種植前期,企業可以開拓種子、化肥批量供給產業(可以與企業和農戶融資關系相聯系),統一購進與發放,不僅節約成本,而且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種植期間,可以發展農業機械買賣租賃產業,小型買賣,大型出租,同時機械化種植也會給農戶帶來很大的便利。后期,為與用戶直接對接,需要擴展物流業,產品到達用戶手中之前,需要進行加工增加附加值,這就需要拓展加工業。另外可以發展旅游產業,發展本地特色文化產業,增加收益。產業鏈延長后,一些非競爭產業可以直接外包,例如企業的產業鏈上的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加工環節可以直接外包給農戶,加工產業直接投放在農村,收割后立即投入加工,不僅減少物流囤積費用,而且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村人口的就業。通過外包達到瘦身效應,減少產品的囤積資金等非必要成本來發展優秀產業,注重創新,重視品牌的建立,做大做強形成品牌效應。
(七)訂單線上化,認購式生產
訂單農業不僅可以與農戶訂單化,也可以和市場用戶訂單化。以互聯網技術建立平臺,通過用戶信息進行個性配單,給予客戶更健康的優質生活。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升級,農戶與用戶直接連接,進行認購式生產,用戶進行優質農產品選擇,象征性地開拓一片土地作為自己的專屬農場,農戶幫忙打理,同時以視頻全程監控生產過程,收成全部歸用戶所有,用戶還可以實地進行種植體驗,種出綠色,吃到綠色,讓用戶在網絡上體驗訂單農業的“私人訂制”服務。這時企業作為農戶與用戶之間平臺的提供者,收取線上平臺租金及廣告投放費作為收益,同時,在平臺上可以加入產業鏈的推廣,如旅游業、文化產業等。
作者:郭亞楠 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