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8-06 02:57: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職舞蹈教育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綜合素質教育是時代和社會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舞蹈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職學生素質的提高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在高職院校開設公共舞蹈教育課程,一方面可以促進高職學生審美意識的形成,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并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全方位地塑造新一代高職學生的高尚人格;另一方面,對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職院校 公共舞蹈教育 美學價值 肢體動作 非智力因素
舞蹈教育蘊含著審美教育和愉情教育的雙重含義,能夠幫助高職學生求真、崇善、尚美,在作品賞析和自我實踐中默然觀照另一個“自我”,從而通過舞蹈學習充分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愉悅自我并塑造自我,為成功踏入社會舞臺打下堅實的基礎。正是由于舞蹈教育的這種廣泛功效性,使得其能夠有效地促進高職學生各項素質和能力的形成與提升。與其他藝術教育形式相比,我國高職舞蹈教育的開展顯得有些滯后,隨著國家和社會對畢業生人文素質的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高職舞蹈教育也應迅速地開展起來,并使之成為高職院校學生們日常素質教育方面的重要組成內容。
1 內在的美學價值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發現了舞蹈的美學價值,把舞蹈視為洗滌心靈的最有效方法,他認為優美的舞姿能夠引導人奮發進取,使人感受美、欣賞美并創造美。具體到高職院校,由于學生在校期間以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主,以應對畢業之后靠專業特長生存和發展,這也是高職院校學生的“基本職責”所在,因此他們自然需要投入足夠的精力用在專業學習方面。與此同時,也不能忽略了自身情操的陶冶和涵養的提升,但這個過程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通過一定的科學規式來完成,而舞蹈教育恰恰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舞蹈作為一種形體藝術范式,特點是在音樂配合下進行的肢體科學協作,在舞蹈的鍛煉過程中,高職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之中被潛移默化,舞蹈發揮了修身養性的功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逐步使得自己的心態變得平和、淡然,可以陶冶情操、愉悅心情,進而強化自身的內在美。
2 外在的肢體動作美
舞蹈是一種全面應用肢體語言的藝術方式,相對音樂的輔助作用而言,肢體語言則是一種能夠給人帶來良好印象的方式。如果肢體語言運用得當,學生身處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均能優雅得體,無論站姿、坐姿以及表達時的規范姿勢等都能完美體現,這種肢體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本人的精神風貌。因此,高職院校學生通過基礎舞蹈知識和舞蹈動作的學習,可以讓自己在外在表現方面勝人一籌。通過平時的舞蹈訓練,可以使學生擁有優美的形體線條,同時加強了學生肢體的協調性及靈活性。在一舉手一投足的練習過程中,使學生的呼吸在動作中達到均衡與協調,從而將自己本身的氣息融會到動作當中,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舞蹈的魅力。
3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與智力因素相對而言的,它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參與學生學習活動并產生影響的學生的個性心理因素(如興趣、情感、動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平時察覺不到的,但是能夠不斷驅動人類前行的內在力量,它一旦與一定的目標相結合就會產生無窮的動力,引導學生堅定不移地向著既定的方向不斷前進。舞蹈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舞蹈教學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比智力因素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學生的興趣、情感和意志力。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對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學生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的主觀原因。因而,在舞蹈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公共舞蹈的興趣,比較可取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在接觸舞蹈之初就感受到優美音樂的熏陶,生活在對美的崇尚和追求當中,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地從被動、盲目的學習逐漸轉變成主動、積極的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 教師教導
公共舞蹈課程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可能有些人會理解為是一種累贅,對那些有難度的舞蹈動作更是持有排斥心理。因此,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得他們能夠準確無誤地掌握舞蹈動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方式靈活地給予學生具體幫助。如在教師示范引導下,讓學生做出教師要求的動作姿勢時,可以在課堂中適時地讓學生停頓下來,教師有針對性地分別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使學生體驗到正確的姿勢,他們通過這樣的反復練習就能比較容易地做出正確的動作姿勢。應該引起注意的是,教師在動作糾正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和藹可親的態度,簡單粗暴的教學只能讓學生產生抗拒心理,在學生做對的時候要給予相應的精神鼓勵,讓學生充滿克服困難的信心,保持自己的舞蹈學習興趣。
5 結束語
高職非藝術專業學生掌握舞蹈這一業余技能之后,對于他們以后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能起到長久的促進作用。在當前高學歷、高技能普遍存在的競爭性社會里,由于高職學生與其他普通高校的畢業生相比,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等方面處于劣勢,而經過舞蹈學習,在單位文藝活動中通過良好的表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自己的弱項并優化自己的整體知識結構,在單位內部形成一定的知名度之后,容易會受到領導的重視和同事的好評,從而為自己整個職業規則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李豐意(1977-),女,回族,浙江杭州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舞蹈,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1200
摘 要:目前,高職舞蹈教育中的律動教學存在不足,對人才培養水平和教學效果提升產生不利影響,應該采取改進和完善對策,傾聽并熟悉音樂旋律和節奏、增進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重視拍手訓練、激發學生創造力,并通過律動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關鍵詞:高職舞蹈教育;律動教學
0 引言
高職舞蹈教育中,為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實踐技能,采取有效對策,把握每部分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律動教學是非常關鍵的內容,也是任課老師關注的重點。但目前一些任課老師對該問題不重視,影響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提升,應該采取完善和改進對策。
1 高職舞蹈教育中律動教學的意義
律動教學是高職舞蹈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任課老師所重視和關注。教學中增進對該部分的了解,采取相應對策開展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增強學生的節奏感。高職舞蹈教育中,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舞臺表現效果,增強學生節奏感是十分必要的。而律動教學正好滿足這種需要,通過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有效融入學習活動,進而可以增進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節奏感。讓他們更為有效地融入學習活動,對高職舞蹈教學和實踐訓練具有重要意義。
(2)強化學生情感表達。舞蹈教學質量的提升,不僅要掌握基本姿勢和儀態,還要善于表達學生的情感,做到舞姿展現、情感表達的一致,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讓他們更為有效地投入學習活動之中,增進對律動教學的理解,深化對舞蹈學習的認識。因此,任課老師應該重視律動教學,綜合采取有效對策激發學生興趣,強化情感表達,提高舞蹈表現效果和表演技能。
(3)促進教學效果提升。律動教學是高職舞蹈教學不容忽視的內容,對增進學生了解,激發學生興趣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任課老師,應該明確其重要作用,結合教學內容采取相應對策,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有效投入學習活動之中。進而增進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增強節奏感,培養對舞蹈學習的興趣,提升律動教學效果。也有利于促進教學質量和效果提升,為整個社會培養優秀的高職舞蹈專業人才。
2 高職舞蹈教育中律動教學的不足
雖然律動教學是高職舞蹈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對增強學生節奏感,提高舞蹈表演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任課老師卻忽視該項工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增強律動教學的實效性,對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音樂傾聽被忽視。舞蹈教學中將重點放在舞姿、手勢、眼神、儀態等內容學習上,對音樂傾聽的重視程度不夠。這樣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難以促進教學效果提升,影響學生節奏感的提升。
(2)音樂感悟力不足。任課老師不重視組織學生傾聽音樂,教學重點放在舞蹈基本動作訓練方面。進而難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感悟能力,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制約教學效果提升。
(3)拍手訓練不重視。拍手訓練是增強學生節奏感,有效開展律動教學的重要方式。但舞蹈教學中對該內容不重視,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節奏感,影響律動教學質量。
(4)學生節奏感不強。學生忽視節奏感訓練,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將學習重點放在舞蹈基本功訓練方面,忽視對律動教學的感悟和認識,對學生有效進行舞蹈表演也帶來不利影響。
3 彌補高職舞蹈教育中律動教學存在的不足的對策
為彌補律動教學存在的不足,結合教學實際情況,根據高職舞蹈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筆者認為教學中應該采取以下改進和完善措施:
(1)傾聽并熟悉音樂旋律和節奏。音樂和舞蹈具有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為有效開展律動教學,增進對高職舞蹈教學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于傾聽音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學習創造條件。教學活動中,任課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傾聽音樂,熟悉音樂旋律,逐漸培養節奏感,增進對律動教學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地開展舞蹈訓練活動,在掌握基本訓練技巧的前提下,增進對節奏感的理解,實現提高舞蹈教學效果的目的。
(2)增進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在學習舞蹈知識的同時,要善于增進對音樂的感悟能力。通過反復傾聽,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有效融入學習活動,加深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為此,任課老師應該選擇形象鮮明、優美熱情、節奏明快的音樂,讓學生仔細傾聽,增進對教學內容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一邊欣賞,一邊感悟音樂,進而更好地開展舞蹈訓練活動,增進對舞蹈教學的認識,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要做好拍手、點頭、踏腳等動作,加深對這些內容的認識和理解,不斷增強學生的節奏感,促進律動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提升。
(3)律動教學之中重視拍手訓練。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拍手訓練,提高學生的節奏感,從而促進律動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拍手訓練也是最為基本的動作之一,律動教學應該從拍手訓練開始,通過反復訓練和學習,有效增強學生的節奏感,推動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梢宰?、站著拍、在行進中拍,有效把握每個節奏,訓練2/4,3/4,4/4拍。有感情、有節奏地加強訓練,合理把握速度、力度、高低音。從而有效增強訓練效果,提高學生的節奏感,讓律動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4)采取措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創造力,教學中應該加強訓練,調動學生的創新熱情,令其更好地融入舞蹈教育之中,讓律動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舞蹈學習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知識要點,更為重要的是加強訓練,把握基本理論知識,促進教學效果提升。律動教學離不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要為學生播放節奏明快的音樂,調動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而讓他們有效融入學習活動,增進對律動教學的理解,讓學生更為有效地學習相關知識。
(5)通過律動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教學中經常為學生播放節奏輕快、明朗的音樂,讓他們有效學習相關知識。親切、友好地對待每位學生,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思想感情,更好地掌握舞蹈表演技巧,學習相關知識。律動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良好條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更為有效地學習相關知識。通過律動學習,增強學生的節奏感,為他們有效地學習知識創造條件。并且還要適當評價,發現學習中的不足,激發學習熱情,有效指導舞蹈教學工作,促進律動教學活動更為有效地開展下去。
4 結束語
律動教學是高職舞蹈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對增進學生的節奏感,提高舞蹈教學效果,激發學生興趣和熱情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為任課老師,應該認識到律動教學的重要作用,明確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然后結合高職舞蹈教學需要,有效提升律動教學效果。進而增進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促進律動教學效果和舞蹈教學質量提升,為整個社會培養更多優秀、合格的人才。
作者簡介:廖珊珊(1979―),女,本科,講師,就職于九江職業大學學前學院。
【摘 要】我國教育教學隨著素質教學進一步深化,加上“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高職舞蹈教育教學也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目前的高職舞蹈教育教學中,教師教學觀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更新,對教學手段進行了必要的改革創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影響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
【關鍵詞】高職舞蹈 教育 教學改革 創新思考
高職舞蹈教育教學一般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從培養專業素養出發,對學生進行積極有序的教導,使學生通過對舞蹈的學習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另一方面,要從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出發,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使學生通過對舞蹈的學習體會到其中的美。但是就當前的高職舞蹈教學來v,依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了切實有效的提高高職舞蹈教學質量,使學生通過對舞蹈課程的學習掌握其相關技能,教師需要積極的采取相關措施對舞蹈教學進行改革,對舞蹈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進行補充,使舞蹈教學趨于完善,其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本文就簡單探討如何對高職舞蹈教育教學進行改革創新。
一、同教育教學實際相結合,對教學內容、方法進行改革創新的思考
高職舞蹈教育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師需要斟酌再三,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安排,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應用到舞蹈教學之中。教師在對舞蹈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時,并不一定非要選擇專業性極強的舞蹈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可以選擇知識覆蓋面相對較廣、知識內容含量相對較多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能有效提高課堂單位時間內的信息承載量,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時間內,盡可能多的學習舞蹈知識。另外,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使教學內容具備一定的“可塑性”,在教學中根據教學情況的變化,對教學內容進行隨時調整,在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塑造,以求符合學生當前的學習需求。總的來說,舞蹈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時,應當從實際出發進行全面的綜合性考慮,在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進行學習的同時,還能夠讓學生通過對舞蹈知識的學習獲得其他知識,讓學生的情感價值得到一定程度的體現。
舞蹈教師在對教學方法進行選擇時,應當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掌握,并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較為全面的了解,然后再根據舞蹈教學的相關目標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將教學方法運用到舞蹈教學之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舞蹈訓練。另外,由于舞蹈教學主要就是對學生進行舞蹈訓練,因此在舞蹈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訓練方法的多元化,避免重復單一的訓練方法使學生對舞蹈訓練產生倦怠感。教師要通過多元化的舞蹈訓練方法,讓學生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舞蹈進行訓練,增加舞蹈訓練的趣味性,使得學生在對舞蹈的長期學習中,保持對舞蹈學習的興趣,并積極的參與到舞蹈學習之中。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建設方法進行改革創新的思考
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教師隊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教學實施的成功與否,換而言之,好的教師是學生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教師只有具備相應的舞蹈知識,才能在教學中能讓舞蹈教學不至于顯得空洞乏味;教師只有具備相應的舞蹈專業技能,才能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示范;教師只有具備相應的舞蹈綜合素養,才能有效的提升舞蹈教學的質量。一名優秀的舞蹈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舞蹈專業理論知識以及良好的舞蹈功底,同時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修養、較高的綜合素養。這樣的舞蹈教師才能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在對學生進行舞蹈專業知識、技能教學的同時,讓學生在學習到舞蹈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領悟到舞蹈內容美、形式美。
第一,高職舞蹈教師應當能夠將舞蹈進行規范標準的示范,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教學本身就是一個“言傳身教”的過程,就舞蹈這種技巧性極強的課程來講,“身教”在教學中的作用尤為重要,教師僅憑“言傳”是無法讓學生體會到舞蹈的精髓所在的。因此,教師需要讓學生通過身體夸張的肢體律動、肢體形態變換等方式領悟到舞蹈中所蘊含的感情。這就要求你教師具備良好的舞蹈示范能力和舞蹈表演能力,通過“舞蹈”這樣一種直觀的方式,將舞蹈知識進行動態的傳遞,讓學生通過對教師表演的觀看掌握到舞蹈的動作要領,并理解舞蹈所要傳遞出來情感為何。第二,高中舞蹈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修養,教師所要做的不僅是“教書”,其更應該側重于“育人”,教師要以自己的思想品質、文化修養、知識水平、治學態度、生活作風、處事方法對學生形成積極影響,換而言之,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因此,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修養,在日常教學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培養起學生正確的舞蹈審美觀念。第三,高中舞蹈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其在側重“身教”的同時,也不忽略“言傳”的關鍵作用。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采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借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到舞蹈學習的狀態之中。同時,教師還需要使用準確、凝練的語言,對舞蹈知識進行簡明、準確的講解,讓學生在對舞蹈的學習過程中把握到舞蹈的優秀,使得學生能夠對舞蹈更感興趣,從而讓教師的舞蹈教學得以順利開展,從而高效的完成舞蹈教學任務。
三、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對教學目標進行改革創新
高職舞蹈教育教學是為了培養具備舞蹈表演能力的人才,高職學校的學生在畢業后大多會從事專業程度較高的工作,舞蹈專業的學生一般都會從事與舞蹈相關的工作,因此這要求高職舞蹈教室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僅是會跳舞,還要了解舞蹈,懂得將舞蹈教給他人,這也使高職學生在畢業后不管是在舞蹈表演相關的工作中,還是在舞蹈教學相關的工作中均能輕松勝任。這就需要高職舞蹈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在制定相關的教學計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在社會對舞蹈人才的需求,做到高職舞蹈教學與社會需求接軌,讓高職舞蹈教學按照社會工作崗位的需求進行合理安排。
總體來說,高職舞蹈教學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較高的專業性、藝術性,為提高舞蹈教學的資料,教師應當不遺余力的對舞蹈教學進行改革創新,從教學目標、教師隊伍、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入手進行全面創新和改革,讓高職舞蹈教學不落后于時代。
高職舞蹈教育教學中,采用即興舞蹈教學方式具有重要作用,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促進高職舞蹈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和藝術表演能力。但是,目前即興舞蹈教學存在不足,需要采取改進和完善策略:加強舞蹈基本功訓練,堅持教學示范和引導,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并鼓勵自主學習,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并增進舞蹈與音樂教學的聯系。
高職舞蹈教育教學中,采取相應措施,提高學習效率是必要的。同時,為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增強學生的舞蹈表演技能,讓他們更好適應將來學習和工作的需要,有必要創新教學策略,注重即興舞蹈教學方式的應用。通常來說,即興舞蹈是指人們聞樂起舞,在舞蹈中直接表達思想感情,其中的重點和難點都在“即興”。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組織即興舞蹈,深化學生的理解和認識,讓他們更好融入學習活動中,提高舞蹈表演技能,這是每個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和討論的問題。目前在即興舞蹈教學中,常見的問題表現為:學生的音樂感和節奏感較差,肢體動作不相協調,學生在即興舞蹈表演中缺乏節奏感。如何有效破解這些難題,深化學生的理解認識,讓他們掌握即興舞蹈表演技巧,這是每個教師需要重點把握并關注的內容。本文結合高職舞蹈教育教學的基本情況,就即興舞蹈的應用進行探討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希望能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啟示。
一、即興舞蹈在高職舞蹈教育教學中的意義
通常來說,即興舞蹈是指在舞蹈學習和表演過程中,在音樂旋律中隨興起舞,舞出的是心情,跳出的是情感。為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學生必須具備深厚的舞蹈功底,并加強音樂修養,從而有效融入學習活動中,促進學習效率提升。具體來說,高職舞蹈教育教學中,即興舞蹈教學的重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高職院校傳統舞蹈教學中,通常由教師先進行示范,講解動作要領,然后由學生進行訓練。這種教學方式重在模仿,雖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不利于調動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制約學生創新技能提升。而即興舞蹈注重改變這種模式,讓學生擺脫束縛,在音樂的帶領下主動調節自己的肢體,學生可以自由創造屬于自己的舞蹈。它能改變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高職學生主動學習并掌握舞蹈技能。
(二)促進高職舞蹈課堂教學效果提升
雖然即興舞蹈在整個課程教學中,所占的比例較小,但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即興舞蹈的動作簡單,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學習并掌握,并且具有時代氣息,動作規范精煉,形式新穎。教學中合理應用即興舞蹈,能讓學生吸收其他舞蹈的優點,創造充滿活力的舞蹈形式,讓高職舞蹈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和藝術表演能力
音樂與舞蹈有著密切的聯系,即興舞蹈教學也不能忽視對音樂的學習和應用。采用即興舞蹈教學形式,能讓學生在不同的音樂環境中,深刻感受到情感的變化,讓他們用心而舞、用情而舞。持續不斷的舞蹈訓練,能增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認識,激發他們融入舞蹈學習的熱情。這對增進高職學生的音樂修養,提高他們的藝術表演能力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即興舞蹈在高職舞蹈教育教學中的策略
雖然在高職舞蹈教育教學中,采用即興舞蹈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但一些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方法創新不足,忽視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這制約了舞蹈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為彌補這些不足,應該更新思想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完善措施。
(一)加強舞蹈基本功訓練
基本功是即興舞蹈學習的基礎,教學中應該注重加強訓練,讓學生牢固掌握基本技能,促進學習效率提升。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基本功訓練,讓學生領悟舞蹈學習要領。例如,重視學生的形體訓練,讓學生掌握基本技巧,注重頭部、身體、四肢的訓練,確保訓練準確到位,提高身體柔韌度和協調性,促進學習技能提高?;竟τ柧殨r,還要將舞蹈與音樂結合起來,創造良好的藝術情境和藝術氛圍,讓學生在即興舞蹈學習中,能夠將身、心、情融入其中,促進學習和訓練效果提升。
(二)堅持教學示范和引導
教師應該堅持言傳身教,在即興舞蹈教學中,注重語言講解和親身示范,這樣既能增進與學生的聯系,還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師在示范和引導過程中,要對即興舞蹈的動作進行細致和深入講解,讓學生了解舞蹈的動作要領、基本內涵和人文思想,增進對即興舞蹈的理解。教師還要用自身的語言和表現力、親切的舞姿來傳遞思想感情,并注重增進自身文化修養和即興舞蹈教學經驗,調動學生對舞蹈學習的熱情。教師在引導時要確保動作優美,引導到位,讓學生產生膜拜感,更好融入學習活動中。教師在講授即興舞蹈時,要保證動作規范,前后一致,不得任意變換動作,確保示范到位,讓學生更好觀察和學習,促進他們的藝術審美標準提升,也讓即興舞蹈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并鼓勵自主學習
即興舞蹈教學中要將學生擺在首位,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推動即興舞蹈教學工作順利進行。例如,即興舞蹈教學中可以首先播放音樂,讓學生對其中的意境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啟迪學生思維。同時要鼓勵學生通過動作來表達創意思維,有效融入即興舞蹈教學情境當中。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教師要加強引導,增進雙方互動,妥善解答疑惑,增進學生開展即興舞蹈訓練的積極性。
(四)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從本質上來說,舞蹈教學是藝術創新能力教育。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舞蹈創新思維能力,應該注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舞蹈創編技能。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舞蹈訓練環境,采用即興舞蹈練習、舞蹈編排組合等方式,讓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斷提高即興舞蹈創編能力;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捕捉形象,激發舞蹈創編興趣,抒發情感,促進即興舞蹈表演技能提高。
(五)增進舞蹈與音樂教學的聯系
加強高職學生音樂感知能力訓練,讓學生聽到音樂就能夠起舞,準確把握音樂的內涵,從音樂中尋找情感基調,并在即興舞蹈中通過舞姿將情感表達出來。注重訓練學生的舞蹈語言組織技能,增強高職學生的文化理論修養,增進對舞蹈藝術的理解,讓學生在舞蹈表演中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
三、結語
之,整個高職舞蹈教育教學中,采用即興舞蹈教學模式具有重要作用。作為教師,應該注重該模式的應用,結合教學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創新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讓他們有效融入即興舞蹈學習當中,扎實掌握舞蹈教學技能,提高即興表演能力,最終讓舞蹈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也為高職學生以后從事即興表演奠定基礎。
(九江職業大學)
【摘 要】分析目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存在的目標錯位化、課程工具化、教學能力缺失化等問題,并提出進行原則的適宜性與愉悅性改革、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改革、教學方式的開放性改革。
【關鍵詞】高職 學前教育 舞蹈教學
幼兒舞蹈是了解人類生活活動的方式之一。幼兒通過舞蹈這種載體,從肌體、智力、社交與情感等各方面對自己和他人進行認知,舞蹈成為了幼兒表達、交流生活經驗的手段。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如何使幼兒通過運用舞蹈元素,喚醒幼兒全新感悟,拓展幼兒審美體驗,充分發揮舞蹈對幼兒的有益影響等,已成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
舞蹈教育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教育,目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著舞蹈教學水平的提升。
(一)舞蹈教學目標的錯位化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目標是在培養合格的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基礎上,滿足各類學前教育職業群對舞蹈教師的需求,它和培養專業的舞蹈演員有本質上的不同。
培養專業舞蹈演員是從少年開始,這一時期骨骼尚未骨化,可塑性強,正是接受基本功訓練的黃金時期,對他們所采取的各種訓練方法,其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掌握表演技能,在舞臺上準確地塑造形象。而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他們入校時平均年齡一般都在18歲左右,骨骼的發育基本定型,身體軟開度、肌肉能力與柔韌性已經錯過了最佳的開發階段發,也從未進行過專業的舞蹈體能訓練。這些因素疊加無疑都會給舞蹈教學帶來諸多困難。但在實踐中,專業出身的舞蹈教師將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當做藝體類專業人才來培養,他們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出幾乎等同藝體類專業人才技能水準的要求,學生被要求學了許多他們今后職業生涯中根本用不著的“高尖難”的藝術舞蹈技能,這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負擔,而且影響學前教育專業整體目標的實現。
這些教育目表的偏離,不僅不利于學生對藝術領域的整體把握,造成學生藝術課業負擔沉重和藝術學習的失落感,也不利于幫助學生積累幼兒園藝術教學經驗,形成幼兒藝術執教能力,從而成為一名優秀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
(二)舞蹈教育課程的工具化
從高職幼兒教師舞蹈課程設置的內容來看,舞蹈課程主要是教授基本的訓練方法,如手、腳、基本步伐的動作變化,把上的立姿、勾、繃腳,把下的彈、跳、轉等,以及教授學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節目,讓他們通過各種類型的舞蹈表演,把基本動作和技巧動作有機地連貫起來,以便快速地掌握基本技能。這種重技術效率輕技術倫理的課程,緊密圍繞幼兒園及其相關行業需要,培養僅限于幼兒園舞蹈工作所需要的素質,只注重求“真”,而忽略了培養學生求“善”、求“美”,且缺乏深層意義上的技術倫理教育,即培養學生對技術的理智態度。
高職幼兒教師舞蹈課程或是被看成是中專和本科舞蹈課程的簡單糅合,課程設置上門類繁多,課程之間孤立割裂;或是沿襲大學舞蹈專業經院派的做法,強調實利、有用的舞蹈專業知識,強調舞蹈技術的力量;或是強調各種流派的舞蹈藝術課程教育,“洋”成分重,內容更新慢,脫離本土幼兒園舞蹈藝術的教學實際,等等。因此,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建設的出發點和全部依據都只為追求更高的技術效率,舞蹈學習僅僅是為了傳授技能,只是作為一種適應生產世界的工具、手段,排除了理智與審美的因素,對那些與生產世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東西如意義、精神與價值等不屑一顧。這些也使幼兒教師舞蹈教育課程成為“只有表層次的社會指標,而無深度的人性關懷”的工具化課程。
(三)舞蹈教學能力的缺失化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不但應掌握學前教育基本理論和技能,還應具有較強的整合自己的文化知識、教育理論知識和教育技能并將其轉化為教育技術的能力,也就是說,作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一定要具有兒童舞蹈教學的能力。
“舞蹈教學,是通過舞蹈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傳授、指導和啟發,通過舞蹈學生的主動學習使學生逐步掌握各種舞蹈的系統知識與技能,提高對舞蹈藝術欣賞與創造的能力。”然而,如何設計幼兒舞蹈教學活動的程序,教學活動程序合理與否,教育目標能否有效達成,幼兒在舞蹈學習中能否較長時間保持身心舒適愉快,舞蹈活動中教師如何處理好空間問題,如何在舞蹈中運用標記發展幼兒的審美想象能力和運用符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利用幼兒園的舞蹈游戲發展幼兒的人際交往,如何提高幼兒對舞蹈藝術欣賞與創造的能力,等等,這些保證學生能夠較快適應崗位要求,實現“零距離”上崗的關鍵課程在現階段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舞蹈教育教學中卻是一種缺失,從而導致學生不能較強地整合自己的文化知識、教育理論知識和教育技能并將其轉化為教育技術。
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改革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強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其中五大領域教學法課程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優秀課程。作為藝術領域的兒童舞蹈教育教學質量,會直接關系到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人才培養的水平,也是保證準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夠較快地掌握兒童舞蹈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適應崗位要求實現“零距離”上崗的關鍵課程。因而,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舞蹈教育教學的改革必須作為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來實施。
適宜性。幼兒歌蹈活動貫穿于幼兒的整個幼兒園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年齡班都會開設這一活動。舞蹈活動必定要有身體動作的參與,如果幼兒動作發展不到相應的水平是難以完成的。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其生理發展水平不同,對運動的承受量是不同的,動作的幅度、力度及速度必須符合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特點。對于幼兒來說,其身體與心理發育均處于十分嬌嫩的狀態,特別需要細心的保護,因此適宜性原則就是教師在開展兒童舞蹈教學時,首先應讓學生了解幼兒生理發育規律,使學生依據幼兒的發展水平,以適宜的原則設計幼兒舞蹈活動,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注意與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程度相符合,保護幼兒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