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8-06 11:51: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地理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理與美育,前者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結構分布、變化規律及人地關系的學科,后者是培養年輕一代感受美 、鑒賞美和表達美的興趣和能力的手段。兩者看起來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細細品味,地理與美育的關系還相當密切。地理學科雖然比一般學科更重于理性,以說理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東西,會把課堂變成死氣沉沉 、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讓地理教學過程變成一弘活水,必須注入美的情感,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接受理性觀念的同時,能感受美,獲得豐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學成為一種生動活潑的、引人入勝的活動。下面我從五方面談談如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滲透審美教育。
一、努力發掘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
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自然美能陶冶學生的性情,并在潛移默化中啟迪和教育學生,激發學生振興祖國的熱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態的自然美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一為“雄偉”:即壯美,陽剛之美。如劈地摩天,氣冠群侖的東岳泰山;“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的瞿塘峽;奔騰不息的黃河;“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的錢塘怒潮等等就是這種雄偉之美。二為“秀麗”:清新、柔和、陰柔之美。如蒼秀涵幽的江西廬山; 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風光綺麗的杭州西湖;含蓄優美的姑蘇園林等等就是這種秀麗之美。三為“奇美”:大自然中有許多奇特的景象,曲折離奇,變幻莫測,令人感到怪異。如山東的“蓬萊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頂寶光”等等,不勝枚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發掘,并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充分發揮想象力,細細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從而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
二、努力創設地理教學過程的行程美
地理教學過程決不應歸結為講、抄、背、考這種枯燥死板的模式,而應是一種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美的行程 。為此,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感到上地理課,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1.創設友愛、融洽的學習環境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共同活動,要使學生樂學關鍵在于教師樂教。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感情在于:對教育事業的愛,對所教專業的愛,對學生誠摯的愛。上課時教師首先要進入“角色”。再以這種美的情感來潛移默化地感化學生,使學生樂于受教,樂于學習。
2.創設愉快、優美的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驚奇、刺激、疑惑、懸念,產生“ 逼人期待”的教學魅力,從而打動學生的感情,誘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我在“太陽系成員”一節的教學中,采用了錄像設疑教學法,先用錄像向學生們展示了宇宙太陽系中的太 陽、九大行星、小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等各個成員,那浩瀚空蕩的宇宙、千姿百態的星球, 在詭譎變幻的音樂背景襯托下,使學生感到神奇、刺激、有趣,同時也獲得了強烈的美感。接著,我設計了一系列懸念,引發學生思考。如太陽為何能主宰整個太陽系?九大行星與太陽的區別在哪里?九大行星都有衛星和光環嗎?小行星也同九大行星那樣是球形的吧?彗星的彗尾中含有“氰化物”,當彗尾掃過地球時,會毀滅一切嗎?一閃即逝的流星有軌道嗎?你覺得太陽系中最美麗的星球是哪一個?為什么?等等。地理教師應在有疑處解疑,在無疑處設疑,使學生在觀看錄像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認知與審美的同步發展。
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要務求教態美、語言美、板書板畫美、教具美,以此表達地理學科特有的自然 美、和諧統一的韻律美。如在“我國主要山脈的分布”的教學中,我采用講畫同步教學的方法。用彩色粉筆, 邊講邊畫中國輪廓圖,填繪主要山脈分布。由于現場作圖,學生從驚訝、敬佩到愉悅,情趣高漲。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講畫同步的和諧節奏,使學生的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相結合,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不僅受到美的感染 ,不知不覺地進入畫境,愉快度過了45分鐘,而且對地理空間概念十分清晰,識記效果好。 三、努力追求地理教學手段的藝術美
圖片、畫片、標本、模型等是傳統的地理教學手段,教師在教學時要選擇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藝術性強的教具,使學生愉快地看而不厭。如在“自然帶”一節的教學中,我精心挑選了幾張色彩鮮明、畫面生動的地理景觀圖片,讓學生欣賞各個自然帶的美麗景色,并比較它們之間的明顯差異。學生們興趣盎然,一面欣賞著茂密的熱帶雨林,濕季時原野一片蔥綠的熱帶草原,蒼勁挺拔的針葉林……一面爭先恐后的回答問題。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幻燈、投影、電影、錄像、計算機等現代化地理教學手段越來越廣泛地被引進到課堂教學中。它們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地理事物和現象,配上優美的音樂和生動的解說,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 ,更增加了真實性、新穎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習積極性,使得教學環境和氣氛更加生動優美。另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供了大量學生無法直接觀察的感性材料,可以將緩慢進行的地理過程在短時間內呈現;可以將世界各國的旖旎風光呈現在眼前;可以將宏大無比的山川林野縮小到熒屏中。使學生在感受美、鑒賞美的愉悅中形成地理科學概念。
四、努力錘煉地理教師自身的語言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作為地理這一學科,涉及的門類多,聯系的事物廣,知識的跨度大,更需要具備較高的語言素質和修養,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地理語言除了要注意科學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語言美。美的語言往往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作為地理教師必須錘煉自己,掌握這門語言藝術。
在介紹一些獨特的地理景觀時,教師要注意用繪聲繪色的描述來打動學生,讓學生在美的意境中神游一次 。如講“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時,可這樣描述:桂林一帶奇峰林立,形態萬千,象玉筍、象翠屏、象老人、象斗雞,引人入勝。石灰巖溶洞內,石鐘乳、石筍、石柱十分發達,有的象瓜果、森林,有的象飛禽、走獸,還有的象瀑布飛流而下……令人目不暇接!
在教學中,還要注意用生動的比喻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在講“三峽水流”時說道:“三峽急流洶涌,驚濤拍岸。洪水時期水速可達每秒7米,趕得上汽車的速度呢。”學生聽了,情緒高漲,記憶深刻。
總之,一位地理教師,應該象一位多才多藝的導演兼演員,用生動的語言,出色的表演,把幾十名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他們隨著你聽、看、想、做,輕松愉快地度過45分鐘。學生不僅學到豐富的地理知識, 而且還陶醉于藝術享受中。使他們不愿下課,又盼著上課,這是教師語言美的魅力所在。
五、努力設計地理課外活動的鑒賞美
地理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在活動中,除了要擴大和加深地理學習的內容,還要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訓練,同時在活動中進行形象生動的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他們具有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在天文興趣小組的活動中,我設計了這樣一些美的活動形式:①組織學生用小型望遠鏡觀測美麗的星星, 皎潔的月亮,讓學生在無限的遐想中感受美。②組織觀看《飛碟之迷》、《地球奧秘》、《月球探索》等等錄 像資料,使學生對宇宙的浩渺、宏大產生一種強烈的興趣和美感。③組織學生翻拍天文照片,并形成“天文奇觀”、“九大行星”等幾個天文知識系列,讓學生在選擇、整理、翻拍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天文知識,并且 培養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另外,開展氣象小組活動、野外考察地形地貌、設立地理櫥窗、制作“神州風采”的地理資料卡、組織地理游藝活動等等,這些多彩、自主的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而且使學生直接、間接地去領略自然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山河的美好情感。
(作者單位:河北省河間市第一中學)
地理學科雖然比一般學科更重于理性,以說理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東西,會把課堂變成死氣沉沉 、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讓地理教學過程變成一泓活水,必須注入美的情感,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接受理性觀念的同時,能感受美,獲得豐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學成為一種生動活潑的、引人入勝的活動。下面我就從五方面談談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一、努力發掘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
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態的自然美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一為“雄偉”:即壯美,陽剛之美。如氣冠群山的東岳泰山;“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的瞿塘峽;奔騰不息的黃河;“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的錢塘怒潮等等就是這種雄偉之美。二為“秀麗”:清新、柔和、陰柔之美。如蒼秀清幽的江西廬山; 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風光綺麗的杭州西湖;含蓄優美的姑蘇園林等等就是這種秀麗之美。三為“奇美”:大自然中有許多奇特的景象,曲折離奇,變幻莫測,令人感到怪異。如山東的“蓬萊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頂寶光”等等,不勝枚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發掘,并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充分發揮想象力,細細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從而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
二、努力創設地理教學過程的行程美
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感到上地理課,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 ,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①創設友愛、融洽的學習環境。教學活動是師生的共同活動,要使學生樂學關鍵在于教師樂教。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感情在于:對教育事業的愛,對所教專業的愛,對學生誠摯的愛。上課時教師首先要進入“角色”。再以這種美的情感來潛移默化地感化學生,使學生樂于受教,樂于學習。
②創設愉快、優美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打動學生的感情,誘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如在“我國主要山脈的分布”的教學中,我采用講畫同步教學的方法。用彩色粉筆,邊講邊畫中國輪廓圖,填繪主要山脈分布。由于現場作圖,學生從驚訝、敬佩到愉悅,情趣高漲。
三、努力追求地理教學手段的藝術美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幻燈、投影、電影、錄像、計算機等現代化地理教學手段越來越廣泛地被引進到地理課堂教學中。它們直觀形象地再現地理事物和現象,配上優美的音樂和生動的解說,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更增加了真實性、新穎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習積極性,使得教學環境和氣氛更加生動優美。另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供了大量學生無法直接觀察的感性材料,它可以將緩慢進行的地理過程在短時間呈現;可以將世界各國的旖旎風光呈現在眼前;可以將宏大無比的山川林野縮小到熒屏中。使
學生在感受美、鑒賞美的愉悅中形成地理學科的概念。
四、努力錘煉地理教師自身的語言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作為地理這一學科,涉及的門類多,聯系的事物廣,知識的跨度大,更需要具備較高的語言素質和修養,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地理語言除了要注意科學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語言美。美的語言往往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作為地理教師必須錘煉自己,掌握這門語言藝術。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景觀,絕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認知,雖然可借助于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彌補, 但畢竟不能每節課都能有這樣的安排,因此,更多的還要靠教師傾注感情的、充滿魅力的語言,在學生面前展現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從而獲得必要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地理事物的理解。
五、努力設計地理課外活動的鑒賞美
如在天文興趣小組的活動中,我設計了這樣一些美的活動形式:①組織學生用小型望遠鏡觀測美麗的星星, 皎潔的月亮,讓學生在無限遐想中感受美。②組織觀看《飛碟之謎》、《地球奧秘》、《月球探索》等錄像資料,使學生對宇宙的浩渺、宏大產生一種強烈的興趣和美感。③組織學生翻拍天文照片,并形成“天文奇觀”、“九大行星”等幾個天文知識系列,讓學生在選擇、整理、翻拍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天文知識,并且培養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另外,開展氣象小組活動、野外考察地形地貌、設立地理櫥窗、制作“神州風采”的地理資料卡、組織地理游藝活動等等,這些多彩、自主的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而且使學生直接、間接地去領略自然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山河的美好情感。 責任編輯王波
地理學科雖然比一般學科更重于理性,以說理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東西,會把課堂變成死氣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讓地理教學過程變成一弘活水,必須注入美的情感,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在接受理性觀念的同時,能感受美并獲得豐富的美感,讓地理教學成為一種生動活潑的、引人入勝的活動。
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滲透審美教育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注意地理教材中豐富的自然美
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自然美能陶冶學生的性情,并在潛移默化中啟迪和教育學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激情,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地理教材當中千姿百態的自然美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為“雄偉”之美。如劈地摩天、氣冠群侖的東岳泰山、“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的瞿塘峽、奔騰不息的黃河、“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的錢塘怒潮等等就是這種雄偉之美。二為“秀麗”:清新、柔和、陰柔之美。如蒼秀涵幽的江西廬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風光綺麗的杭州西湖、含蓄優美的姑蘇園林等等就是這種秀麗之美。三為“奇美”:大自然中有許多奇特的景象,曲折離奇,變幻莫測,令人感到怪異,如山東的“蓬萊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頂寶光”等等,不勝枚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發掘,并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充分發揮想象力,細細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從而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
二、努力創設地理教學的過程美
地理教學過程決不應歸結為講、抄、背、考等枯燥死板的模式,而應是一種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美的過程。為此,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感到上地理課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1.創設友愛、融洽的學習環境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共同活動,要使學生樂學,關鍵在于教師樂教。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感情在于:對教育事業的愛,對所教專業的愛,對學生誠摯的愛。上課時教師首先要進入“角度”,再以這種美的情感來潛移默化地感化學生,使學生樂于受教、樂于學習。
2.創設愉快、優美的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驚奇、刺激、疑惑、懸念,產生“逼人期待”的教學魅力,從而打動學生的感情,誘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要務求教態美、語言美、板書板畫美、教具美,以此表達地理學科特有的自然美、和諧統一的韻律美。
三、努力追求地理教學手段的藝術美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幻燈、投影、電影、錄像、計算機等現代化地理教學手段越來越廣泛地被引進了課堂教學中。它們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地理事物和現象,配上優美的音樂和生動的解說,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更增加了真實性、新穎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習積極性,使得教學環境和氣氛更加生動優美。另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供了大量學生無法直接觀察的感性材料,它可以將緩慢進行的地理過程在短時間呈現,可以將世界各國的旖旎風光呈現在眼前,可以將宏大無比的山川林野縮小到熒屏中,使學生在感受美、鑒賞美的愉悅中形成地理科學概念。
四、努力錘煉地理教師自身的語言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作為地理這一學科,涉及的門類多,聯系的事物廣,知識的跨度大,更需要具備較高的語言素質和修養,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地理語言除了要注意科學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語言美,美的語言往往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作為地理教師必須錘煉自己,掌握這門語言藝術。
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景觀,絕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認知,雖然可借助于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彌補,但畢竟不能每節課都能有這樣的安排,因此,更多的還要靠教師傾注感情的、充滿魅力的語言,在學生面前展現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從而獲得必要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地理事物的理解。
在教學中,還要注意用生動的比喻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在講“三峽水流”時說道:“三峽激流洶涌,驚濤拍岸,洪水時期水速可達每秒7米,趕得上汽車的速度呢。”學生聽了,情緒高漲,記憶深刻。
總之,一位地理教師,應該像一位多才多藝的導演兼演員,用生動的語言、出色的表演,把幾十名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他們隨著你聽、看、想、做,輕松愉快地度過45分鐘。學生不僅學到了豐富的地理知識,而且還陶醉于藝術享受中,使他們不愿下課,又盼著上課,這是教師語言美的魅力所在。
【摘 要】地理教學具有美育功能得天獨厚的優勢,發揮地理學科的優勢進行美育教育,對于培養學生感受美、評價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學的審美觀、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中教育;地理課程;審美教育
1 高中地理課程審美教育的內容
審美教育是指從美學的角度進行地理知識教學的教育方法,它可以培養學生審美感受、審美想象、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1.1地理課程美育的功能
1.1.1自然美教育功能
地理教學中的自然美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自然地理教學中。自然地理教學廣泛涉及各種自然景觀,宇宙、海陸、山川、自然生態等無所不及,自然景觀美體現得比較全面。
1.1.2人文美教育功能
地理教學中的人文美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人文地理教學內容中。人文地理教學廣泛涉及各種人文現象和人文景觀,包括人種、民族、城市、鄉村、農業生產、工業生產、交通通信、貿易、文化、旅游、政治等,其中有大量的多姿多彩的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美和精神文明美。
1.2地理教學中美育的作用
1.2.1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地理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欣賞大自然、美化環境、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美的機會。把審美教育融入地理教學,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親身體驗和感受各種自然和人文的美,使自己的感受活動逐漸適應現實世界中對稱、均衡、節奏、有機統一等美的活動模式,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對地理事物進行細致地觀察,以儲備豐富的形象材料,累積審美經驗,培養審美意識,從而為審美想象力的提高奠定厚實的基礎。
1.2.2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創造美,如何創造。如我國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浩浩蕩蕩的京杭運河;國外埃及的金字塔,荷蘭的填海造田工程,英法兩國之間的海底隧道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對美的創造。學生理解了什么是創造美和如何創造,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創造美的意識,進而逐漸提高創造美的能力。
1.2.3培養學生追求品德美的能力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能力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就陶冶了學生的美好情操。這樣學生就會在表層意識或潛層意識里自覺或不自覺地比德自修,追求個人的品德美,希冀社會公眾的品德美,從而使其追求品德美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2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2.1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挖掘隱含在教材中的美育點,展現在學生面前。如哥白尼、布魯諾等天文學家,他們懷著對大自然的強烈美感和激情,力圖了解宇宙和大地的奧秘,由于這些先驅者的努力,才使天文、地理科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他們身上表現了一種對科學探求、大無畏精神的崇高的思想美,堅強的意志美和高尚的情操美。教師在把美育點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同時,更應該培養學生們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2.2努力提升地理教學過程的美感
地理教學過程應是一種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美的行程。為此,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感到上地理課,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首先,要創設友愛、融洽的學習環境。教學活動是師生的共同活動,要使學生樂學關鍵在于教師會教。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感情在于:對教育事業的愛,對所教專業的愛,對學生誠摯的愛。其次,創設愉快、優美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驚奇、刺激、疑惑、懸念,產生“逼人期待”的教學魅力,從而打動學生的感情,誘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地理教師應在有疑處解疑,在無疑處設疑,使學生在觀看錄像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認知與審美的同步發展。
2.3努力追求地理教學手段的藝術美
圖片、標本、模型等是傳統的地理教學手段,教師在教學時要選擇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藝術性強的教具,使學生愉快地看而不厭。如在“自然帶”一節的教學中,可以精心挑選幾張色彩鮮明、畫面生動的地理景觀圖片,讓學生欣賞各個自然帶的美麗景色,并比較它們之間的明顯差異。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幻燈、投影、多媒體等等現代化地理教學手段越來越廣泛地被引進到課堂教學中,它們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地理事物和現象,配上優美的音樂和生動的解說,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更增加了真實性、新穎性、趣味性,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感受美、鑒賞美的愉悅中形成地理科學概念。
2.4努力錘煉地理教師自身的語言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地理學科涉及的門類多,聯系的事物廣,知識的跨度大,更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語言素質和修養,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地理語言除了要注意科學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語言美。美的語言往往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作為地理教師必須要錘煉自己,掌握這門語言藝術。
地理教師,應該像一位多才多藝的導演兼演員,用生動的語言,出色的表演,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學生不僅學到豐富的地理知識,而且還陶醉于藝術享受中。使學生不愿下課,又盼著上課,這是教師語言美的魅力所在。
2.5結合鄉土地理讓學生尋找美
鄉土地理引導學生置身于氣象萬千、生機勃勃的地理世界。通過真切的感受、自由的體驗、悉心的探究、真心的感動,在獲得真知、增強能力、提高興趣的同時豐富了情感、鍛煉了意志、純潔了道德、升華了認識,使學生產生對家鄉,直至對祖國、對世界產生了更強烈的關心、熱愛之情,并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時代責任。鄉土地理教學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對一些重點問題和課題的研究,讓學生學以致用,為鄉土建設出謀劃策。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熱情。
審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培養人的審美情趣,提高人的審美能力,促進人各方面的發展。地理教育與其他學科一樣,肩負利用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職責。教學中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才能實現,教師需要創造審美教育的一切條件與環境,而學生需要有地理審美能力和接受地理審美教育的主動性。本次研究選取中學地理教學兩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58人,考察學生對于地理審美教育能力與主動性數據并以此分析地理審美教育的影響因子和實施現狀.
現實生活中,地理審美教育的影響因子是復雜多變的,但為了獲取數據的可行性,本研究將影響因子分為地理審美能力因子和地理審美活動主動性因子,其中,地理審美能力因子又由四個子因子決定:地理審美感知、地理審美想象、地理審美情感、地理審美評價,每個影響學生對于地理教育滿意度評價的因子都進行指標設計便于數據獲取并統計分析,對所收集的調查問卷數據使用SPSS分析。
一、 審美能力測量
1.評價指標及方法。地理審美能力是地理審美活動中學生應具有的發現美、感受美、評價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地理審美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具有重大影響,主要由地理審美感知、地理審美想象、地理審美情感、地理審美評價四個心理要素組成,通過學生感受美、想象美、欣賞美進而創造美等活動發展起來。
審美感知是對事物形式特征的整體把握,是將雜亂無章的對象形式改造成一定的形式,一定的結構完形。它關注、選擇對象的形式特征及其所暗示的東西,從完形中獲得某種本質性的領悟。而地理審美感知則是學生主動地將各個知識點通過理解概念上的紐帶構建成完整的知識系統從而形成整體把握的過程。地理審美想象是在地理審美感知的基礎上對地理知識所做的一種具有主觀性的對原有“圖式”的現實延伸或與其他“圖式”形成聯系的過程。地理審美情感則是在審美感知和審美想象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主體對于已經構建起來的地理知識體系和延伸圖式所產生的情感聯系。而審美評價是主體從自己的審美經驗、審美情感和審美需要出發去把握地理知識并對其作出評定的綜合思維過程,是一種極為豐富而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
學生對于地理審美感知、地理審美想象、地理審美情感、地理審美評價指標分別為“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我可以很好地聯系之前的知識點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我可以用所學習到的地理知識認識、解釋并推理我周圍環境的演變”、“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我經常會因為更加了解我所生存的環境而感動、興奮”、“我深切地感受到有些地理知識在理論和實踐上更具有應用性”,學生對這四個指標作出程度判斷,從“5”到“1”分別表示“非常符合”“比較符合”“一般符合”“不太符合”和“不符合”。
2.評價結果。首先需要對所設計的問卷結構和內容進行信度與效度的檢驗,以使后面對數據所作的分析是有意義的。具體通過Alpha系數檢驗問卷變量的信度,以確認所設計問卷的測量指標是具有穩定性、可靠性。通過Bartlett’s球形檢驗問卷的效度。
調查結果顯示問卷結構及內容的信度與效度均較高,具有進一步因子分析的意義。描述性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學生的地理審美能力是不夠的,這是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考試型教育方式造成的。以上分析表明學生的地理審美能力欠缺,尤其表現在地理審美評價上。
二、 地理審美活動主動性
1.評價指標及方法。學習是經驗的重新組織和重新理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自主的學習者。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要有緊張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的體驗,這樣才能引起學生良好的情緒感覺。
因此,學生地理審美活動的主動性對于地理審美教育而言至關重要,是地理審美教育取得應有效果的前提。對于地理審美活動主動性因子的評價指標直接設計為“在地理學習過程中,不論老師要求怎樣,只有達到我對地理知識系統的建構標準我才會覺得滿意”,學生對這一表述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從“1”到“5”評分。
2.評價結果。學生地理審美活動主動性變量的平均值為2.3621,低于“一般符合”。這表明學生的地理審美活動缺乏主動性。在目前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審美體驗是教師當作作業布置給學生的,是按照教師的要求來進行的。學生坐在教室里,不是主動地進行地理審美知識的建構,而是被動地接受地理審美知識。教師以自己的審美體驗代替學生的審美感受,并要求學生產生同樣的審美體驗,這就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審美表達和審美創造,導致了學生地理審美活動的直接情感效應降低,地理審美主動性缺乏,嚴重限制了學生審美個性的發展。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完全喪失了地理審美活動的主動性。
三、 地理教育效果研究
1.單一指標測量。現階段,學生對于地理課程學習的滿意度代表了地理教育的效果。滿意度的指標設計為“我很喜歡上地理課,它充滿了知識型和趣味性”,學生按5分制對其評分,如果不喜歡,需要提出理由。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對于地理教學的滿意度顯然是不夠的。學生不滿意現階段的地理教學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課堂過于單調和枯燥,死氣沉沉;課堂內容不能盡快消化吸收;課外作業過多;不喜歡地理老師;沒興趣等等。可見,學生普遍沒有發現并培養主動學習的興趣,課堂沒有滿足學生的需求,故滿意度不高。
2.地理教育效果影響因子分析。對問卷的所有變量進行信度與效度分析,結果顯示,信度與效度均較高,可以進一步進行因子分析。
結果顯示各因子間相關性明顯,相關系數較大。使用逐步線性回歸,剔除常數項后,方差解釋量達到96.9%,進入的三個自變量均通過T檢驗。結果如下表:
學生的審美活動主動性因子對地理教育滿意度的影響程度最高,地理審美感知、地理審美想象其次,地理審美評價和情感在本模型中被剔除,但并不表示其對滿意度因子無影響,因為他們之間的相關性是明顯的,可能的解釋是,地理審美評價和情感不是滿意度因子的直接影響因素,他們通過地理審美想象間接發揮作用,而地理審美感知直接作用于這兩個因子。
綜合以上的統計結果,在學生維度上,學生對于地理教育滿意度評價較低主要由于學生的地理審美主動性不高和地理審美感知及想象水平偏低所決定的。要實現地理審美教育,學生的地理審美主動性、地理審美感知和想象水平都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取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