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盜版經濟學現象探討

盜版經濟學現象探討

發布時間:2022-08-06 10:07: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盜版經濟學現象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盜版經濟學現象探討

盜版經濟學現象探討:基于經濟學視角下的盜版現象分析

摘 要:本文運用微觀經濟學中的市場供求分析原理對目前世界上廣泛存在的盜版行為進行了分析,指出盜版現象存在的社會根源和經濟原因,并對反盜版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盜版;反盜版;市場基礎;經濟效益

一、引言

當前,盜版現象已屢見不鮮,很少有人沒用過盜版軟件、沒看過盜版硬碟、沒聽過盜版音樂,沒買過盜版圖書,而正版產品卻門前冷落。雖然我國早在1990年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對盜版侵權行為是明文禁止的,大多數人也都知道盜版是非法的,但盜版不僅未被徹底清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趨勢。這是因為盜版現象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社會和經濟根源。

二、盜版存在的原因

盜版產品為什么能長盛不衰?與其存在著一定的社會和經濟原因有關。

1.技術背景

當今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電腦,一些電腦愛好者對于加密與解密技術非常精通,正版產品的加密對于他們來說已形同虛設。另外,比如文字、光盤等復制產品使得盜版變得更加容易。

2.市場現實基礎

(1)市場需求

正是因為市場存在著盜版需求,所以就有盜版存在的必要性。一般人的第一感覺都會認為“盜版”是市場中不好的東西,但消費者卻在實際的行動中給予了支持。消費者在市場中作出購買行為時,主要受價格和質量兩方面的影響,而盜版正好提供了一個低兼的價格,而質量也與正版差別不大。

比如,Microsoftomee2007正版售價高達3000元,而盜版十元錢就能買到,并且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兩者的質量差不多。

(2)企業供給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企業是否生產某種產品,往往是由其利潤決定,所以企業生產盜版產品,不僅僅是因為盜版產品有市場需求,更多的是因為盜版產品相對于正版產品來說,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生產價值。

比如,一張正版的系統光盤售價可能會達到數千元,生產企業扣除一些研發成本、管理成本、市場推廣成本等等外,可能剩下的利潤少之又少;而一張盜版的系統光盤,僅僅只需要復制就可以快速得到幾千張,這讓生產盜版光盤的企業收益非常樂觀。

(3)盜版存在的其它基礎

盜版制品在種類和引進速度上比正版產品更加有優勢,因為正版產品的引進必須先取得版權才行,而盜版產品種類繁多,選擇性也強;再者,政府作為一個倡導機構,其內部也不乏使用盜版產品的。雖然在打擊盜版的市場宣傳中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在真正落實具體措施的過程中還是力度不夠。

三、盜版存在的經濟福利效應

我們可以通過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和社會總福利這三個方面來闡明這一點。

(1)消費者剩余方面。盜版產品,由于價格的低廉,一方面,使之前購買力條件不允許的消費者也能買得起盜版產品,增加了他們的消費者剩余;另一方面,也吸引了一些之前已經購買過正版產品的消費者改用盜版品,從而使他們獲得更多消費者剩余,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2)生產者剩余方面。生產盜版可以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獲得更多的生產者剩余。正版產品的生產商,除了有低價的競爭優勢外,在市場競爭中,還可以通過改進自己的生產技術,擴大生產規模,擴展自己的銷售渠道,從而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通過這樣獲得更大的生產者剩余。

(3)社會福利方面。盜版對社會福利的影響體現在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總和上。我們承認盜版活動對社會的確造成了一些不利影響,比如阻礙了相關產品的技術創新,也就從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總產出。但是截至目前,學界也無法提供讓人完全信服的證據表明盜版的負面影響大于正面影響。

四、政府打擊盜版及反盜版策略

(1)政府要及時調整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在當前的版權保護問題上,確實存在著執法不嚴的問題,但是,政府更應該立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政府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執法不力是使盜版現象越來越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2)建立市場機制反盜版。可以這么認為,壟斷產生了盜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反盜版就是要反壟斷勢力。市場競爭是壟斷的克星,那么政府運用市場競爭來反壟斷是最明智的選擇,并且也是大勢所趨。因此,政府應該借加入WTO的機會,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加強競爭和對外開放,來防止盜版行為的猖獗。

(3)政府的反盜版行動應該適度。政府的反盜版行動并不是愈嚴愈好,也不是愈松愈好,而應該采用相關成本與收益進行比較分析,使得盜版成本和反盜版成本之和最小,這才是最佳的選擇。因此,對于盜版問題,政府須從兩方面考慮,既要疏,也要堵。

(4)政府打擊盜版行為也不能太絕對。也就是說,徹底解決盜版不應該成為政府反盜版的實際政策目標。一方面,只要盜版現象產生的市場基礎存在,盜版就不可能被人為取消。另一方面,盜版活動對于市場來說有著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如果一味的打擊盜版活動,那必將會損失盜版活動給市場帶來的某些好處。

總之,盜版現象的存在有其社會根源和經濟效應,也有其深遠的社會影響,我們既不能完全消滅盜版現象,也不能任其發展,我們應該采取有效措施,把握好“度”,使之朝著有利于社會的方向發展。

作者簡介:謝婷(1985- ),女,漢族,湖北天門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盜版經濟學現象探討:我國盜版現象的經濟學分析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各類出版物、音像制品、軟件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隨之而來的盜版問題也成為當今社會的頑疾。文章分析了國內盜版的現狀,從經濟學中需求與供給的角度分析了盜版存在的內因,并指出了盜版給現代社會所帶來的危害,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盜版;經濟學;版權保護

盜版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歷程中尚未根治的問題。模糊的版權意識、正版廠商的壟斷地位、超出多數民眾承受能力的價格以及盜版打擊方式的漏洞等種種因素促使盜版已經成為中國在版權保護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盜版的整治與打擊迫在眉睫。

1我國盜版的現狀

國內盜版現象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盜版數量呈現遞增趨勢,覆蓋面越來越寬。近年來,雖然我國打擊盜版的力度逐漸加強,但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便利通信與傳播渠道使得國內盜版現象呈現了愈演愈烈的態勢,盜版所涉及的領域也從以往的盜版書籍擴散到傳媒、娛樂、影視等多個行業,覆蓋面越來越寬。

(2)盜版產品以音像、電子出版物、軟件、書籍為主。這類產品復制成本低,易于傳播。同時,網絡的隱蔽性、分散化與匿名性使得侵權行為的打擊難度極大,因此這類產品容易成為不法的盜版商首選的對象,近年來已經利用互聯網實現了野蠻生長,發展成了規模極大的黑色產業鏈條。

(3)盜版制造商與零售商非常廣泛。盜版復制成本極低,尤其是電子出版物,復制傳播的邊際成本近乎為零,因此利潤極其豐厚,使得大批盜版商鋌而走險。這些盜版商有個體也有規模化的犯罪團伙。

2經濟學剖析:盜版現象存在的原因

21需求

盜版的存在是無可爭議的現實,其背后的經濟學解釋便是其廣泛的市場需求基礎。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來,一種普通消費品若無人問津,廠商便會調整生產規模,逐漸減少產量。而一旦某種商品需求增大,廠商則會加大生產,獲取更大利潤。盜版的需求主要受到以下兩個因素的主導:

(1)價格因素。當廠商定價超過市場價格時,消費者對正版產品的需求量便會降低,從而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這部分缺失的需求并非憑空消失,而僅僅是因為廠商的價格超出了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然而,某些產品的需求是比較“剛性”的,因此催生了盜版,吸引了這部分無力承擔正版產品的消費者。以微軟公司的Windows系統和Office軟件來舉例,正版軟件的價格高達數千元,中國的多數消費者還無法承受,但這兩種軟件幾乎是辦公必備,由此產生了“需求的斷層”,使絕大多數消費者投向盜版軟件的懷抱。

(2)種類因素。某些產品并非因為價格原因而產生了盜版,而是因為國內引進或制造的種類和速度低于消費者的預期,從而催生了盜版市場,這種現象在某些電影CD、音樂上尤其普遍。由于正版引進的滯后性,盜版可以很快地根據市場需求制造出符合消費者預期的產品,從而用于出售。很多盜版商抓住了這種需求,形成了“引進―制作―分發―銷售”的盜版產業鏈。

22供給

由于有了市場需求,且利潤豐厚,盜版商便開始大量出現,由此產生了盜版產品的供給方。盜版的供給主要由以下兩個因素主導:

(1)生產或復制成本。部分具有版權的商品,尤其是音樂CD、網絡文學、游戲等,因其電子化、虛擬化的特點,獲取渠道豐富,且復制成本很低,邊際成本近乎為零,盜版交易也不需要實物交割,因此I版十分泛濫。相反,以部分殺毒軟件為例,因其破解難度較大,因此盜版現象顯著降低。由此可見,盜版的生產與復制成本大多時候與盜版的泛濫程度成正比。

(2)懲罰與整治力度。盜版商規模化的趨勢與我國版權保護和盜版打擊的力度也有直接的關系。因為盜版屬于違法行為,盜版商在制造與出售、傳播盜版產品的過程中雖然獲得了較高的非法利潤,但也承擔著被抓獲的風險。因此,盜版行為懲罰與整治力度直接影響著盜版產品的供給。目前,我國版權保護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強,但多數盜版商采取了網絡交易或更為隱蔽的線下交易,分布零散,打擊難度、所需財力、物力都較大。

3盜版的危害

(1)損害了版權人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誤導了廣大消費者,擾亂了市場秩序。多數盜版軟件、書籍制作質量較差,有的甚至與正版內容大相徑庭,漏洞百出,誤導了廣大的消費者,同時也損害了版權所有者的合法利益與精神名譽,極大地打擊了創作者的創作積極性與熱情。另外,部分盜版軟件與出版物在國內屬于違禁品,盜版的出現沖擊了合法經營的底線,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2)有礙國家與社會的技術創新,不利于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盜版的出現使得部分消費者以遠低于正版的價格得到了相近甚至相同的產品或者服務,剝奪了原本屬于正版廠商的合法利潤,使得短時間內正版廠商難以與盜版商競爭。以Windows軟件為例,盜版系統與正版系統在使用上幾乎沒有差別,而由于正版高昂的價格,絕大多數消費者選擇了盜版。長此以往,正版廠商的生產與創新積極性大受打擊,科技進步受到極大阻礙,不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

(3)助長了社會缺乏尊重、損人利己的不良風氣,不利于社會良好價值觀的形成。盜版的大規模出現,助長了版權盜用、抄襲的不良風氣,使得盜版商獲取了巨額的非法利益,淡化了國人的知識產權意識,形成了缺乏尊重、唯利是圖的不良風氣,沖擊了大眾的道德觀與價值觀。

4治理我國盜版現象的對策

41合理調控商品價格和種類,從源頭上遏制盜版產生

盜版產生的根源在于正版商品的種類與價格與消費者的需求與預算產生了失衡。政府應該通過稅收等政策合理調控壟斷商品的價格,引導市場積極擴充商品種類,用市場化的機制來壓縮盜版制造的利潤空間,從而遏制盜版的產生。

42倡導版權保護意識,鼓勵消費者為版權付費

在當前的中國,廣大消費者還未養成對版權、虛擬服務付費的習慣和意識,這種版權意識的薄弱是盜版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版權人應加大版權保護的宣傳力度,只有當消費者自身清晰認識到購買使用盜版對自身、對國家的危害,才能自發地拒絕盜版,從而使國家的經濟發展處于一個良性循環。

43加大盜版打擊力度,保護版權人合法權益

出臺切實可行、適應時展的規章條例,規范版權的保護機制。同時,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加大對盜版制造與傳播行為的打擊力度,遏制盜版猖獗的風氣,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場制度,保護版權人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5結論

盜版現象是社會經濟發展所必然遇到的問題,根源主要在于供需雙方的失衡。隨著政府打擊力度和公民版權意識的不斷加強以及反壟斷機制的不斷完善,盜版猖獗的現象將會得到有力的整治,規范化、合理化的市場秩序也將有效建立。

[作者簡介]張艷(1978―),女,重慶人,重慶市長壽區洪湖鎮人民政府,林業工程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林業。

盜版經濟學現象探討:盜版現象經濟學

主要內容:盜版現象由來已久,累禁不止,這是源于它堅實的市場基礎。從需求方面看,它的市場基礎在于盜版品的消費價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費價值;從供給方面看,它的市場基礎在于盜版品的生產價值高于正版品的生產價值。盜版品的存在,并不象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有害無利。其實,盜版品究竟會增加福利還是減少福利,取決于時期的長短、競爭的最后趨向以及政府反盜版的嚴厲程度。本文認為,政府應該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而不是消除盜版的負面影響為目標,以運用競爭機制為導向,采用包括修改版權保護法規在內的多種辦法,在權衡盜版成本和反盜版成本的基礎上,實行適時適度的反盜版策略。

關鍵詞:盜版現象,盜版品的生產價值,盜版品的消費價值,經濟福利,盜版成本,反盜版成本,適度的反盜版策略

一、引子

盜版現象由來已久。盡管各國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盜版辦法,以對盜版進行打擊,但時至今日,盜版現象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還有日益漫延之勢。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盜版呢?盜版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政府為什么要打擊盜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盜版現象累禁不止呢?政府應該采取怎樣的反盜版策略呢?筆者擬用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對這些新問題進行探索。

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定義本文討論的盜版現象為“一切生產、銷售和使用包括諸如計算機軟件,音像制品、書籍等的非法復制品以牟取利益的行為”。[1]這些非法復制品統稱為盜版產品,和之對應則為正版產品。

二、盜版存在的市場基礎

任何經濟現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場基礎,這種市場基礎既包括市場需求基礎,又包括市場供給基礎。盜版現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場基礎。

1、盜版存在的需求基礎。盡管“盜版”首先給人的感覺就是它絕非一個好東西,應該消滅,但是在一片喊打聲的同時,消費者卻在行動上給予了實際的支持,這就是盜版現象的市場需求基礎。在盜版市場上,存在市場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礎。

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條件下,理性或有限理性的消費者之所以更多的選擇盜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盜版產品的消費價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費價值。什么是商品的消費價值呢?我們知道,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要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價格,一個是質量。假如某個商品的質量太差,即使價格很低,可能也不會有人問津;反之,假如某件商品的價格太高,即使質量很高,恐怕買主也是寥寥無幾;但是,假如某件商品的價格很低,而其質量又比較好,購買者肯定會很多。顯然,購買者并不是單獨地看待價格的高低和質量的好壞,而是綜合的分析價格和質量的關系,即質量—價格比,它可以作為消費者所考慮的商品價值。因此,可以這樣說,消費者購買盜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盜版品的質量—價格比遠高于正版品的質量—價格比。在消費者看來,雖然盜版品的質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比如說,人們一般使用的MicrosoftOffice2000辦公軟件,除去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使用的一些功能外,盜版品和正版品在質量或使用價值上幾乎沒有什么差異。但是,盜版產品的價格遠低于正版產品,比如,在成都市場上,正版的MicrosoftOffice2000辦公軟件的銷售價格超過6000元人民幣,而它的盜版品只需要不到10元人民幣。盜版品和正版品的價格比是1比600,盜版品的價格優勢絕對讓人心動。

消費者更多的“投票”盜版品,從根本原因上看在于這種選擇能夠給他帶來最大效用。為了簡化分析,我在此對正版品和盜版品的質量差異不作考慮,二者的唯一差別在于價格,即正版品的價格高于盜版品的價格。下圖說明了消費者的理性選擇行為。在圖中,消費者消費某種商品X,正版的X價格為P1,盜版的X價格為P2.(P2低于P1),除了X之外的其他商品為Y,價格為P。假如買主消費正版X,他只能選擇B(X’,Y”)才能達到最大效用,最大效用為U*;假如買主選擇盜版的X,他可以購買A(X”,Y”)組合實現最大效用U”。顯然,X*小于X**,從而U’也小于U”。[2]也就是說,在消費者的購買預算不變的條件下,對消費者來說,使用盜版品的總效用比使用正版品的總效用大。

2、、盜版存在的市場供給基礎。盡管盜版的存在從根本上在于有市場需求基礎,但是盜版品究竟是有廠商生產出來的。對于廠商來說,并不是有市場需要就會有市場供給。就某種產品來說,廠商之所以選擇生產盜版品而不是正版品,除了它在生產正版品上的所受的諸多限制之外,可能關鍵在于盜版品的生產價值大于正版品的生產價值。什么是商品的生產價值呢?對廠商來說,那種商品值得生產,不能只看它的價格高低,也不能只看成本大小,要看產品的價格和成本的差(即利潤),或者看價格—成本比。假如一種商品的價格很高,但是生產成本也很高,從而生產無利可圖,價格—成本比小于1,沒有哪家企業會主動去生產它;反之,即使一種商品的價格很低,但是它的生產成本也很低,以至于生產利潤相當可觀,價格—成本比大于1,“擋不住的誘惑”,廠商無需政府動員也會趨之若鶩,甚至政府想堵也堵不住。樹欲靜而風不止嘛!因此,利潤或價格—成本比可以用來反映商品的生產價值。下面分三個方面來說明:

首先,技術和制度限制使得許多企業不能生產正版品。在盜版或正版中,“版”者版權也!在市場經濟中,為了激勵人們創新,政府運用專利法或版權法對版權進行保護。政府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對“版”進行保護,這無疑是非常應該的,但是這種保護會形成市場上的行政壟斷和法律壟斷,從而限制了許多廠商以合法的身份生產正版品。

其次,生產正版品的價格或收益怪圈導致了盜版品的大量產生。在正版品生產的壟斷條件下,源于其壟斷價格的巨大壟斷利潤對其他企業是一個巨大的誘惑,這種誘惑使資源有向該產品聚集的趨向。然而,在過高的版權費用和制度硬壁的雙重阻攔下,這種趨向就轉化為生產盜版品。在盜版品的強烈沖擊下,生產正版品的成本因加強防偽等原因而大大提高,而價格卻在盜版品的競爭中不斷下降,從而正版品的價值大大降低,這又進一步強化了盜版品的生產和供給。

再次,盜版品生產價值還集中的體現在它的生產成本優勢上。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項生產活動的成本包括直接生產費用和版權費用。和正版品的生產相比,盜版品在直接生產費用上存在一定的優勢,這是因為盜版者可以根據市場的實際需要,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簡捷的生產工序,使得產品成本大大降低。比如,用光盤刻錄長達30集的電視劇,直接的生產費用(包括刻錄機的折舊費、白盤費、刻錄軟件分攤費、人工費等)不會超過50元。不僅如此,盜版活動的低成本還體

現在盜版商免費使用了別人的諸如專利權,著作權等權利。在實際生活中,版權費用在專利保護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最后,盜版產品的供給還和廠商從事盜版所面臨的風險的大小和對待風險的態度有關。由于盜版的違法性,因此就有被查處并被懲罰的不確定因素存在。盜版在給廠商帶來較高的預期收益的同時,也帶來較大的風險。對風險和收益的選擇,將影響盜版品供給的多少。假定廠商在投資時有兩種選擇,一是在平安資產上的投資即從事正版品生產,一是風險資產上的投資即從事盜版產品的供給,前者的預期收益為無風險的收益R1,R1,較為固定但通常也較小,風險或損失可能為0,后者的預期收益R2,R2的變動較大但在數量上也更大,可能損失為R0,盜版品的供給就取決于廠商對不同投資的效用評價。對于風險偏好型的廠商來說,較高預期收益帶給它的效用大于損失時的負效用,他傾向于進行盜版產品的供給,當然,可能損失的大小會改變廠商對待風險的態度等,如此說當被查處的可能性增大,一些本來喜好風險的廠商將變為厭惡風險,從而減少盜版產品的供給。但是,由于現行制度規定的缺陷,市場的人為分割,地方或部門出于自身利益的保護,以及執法者的尋租和麻木等多種原因,使得從事盜版活動的人非常輕易逃避檢查或逃避處罰,盜版的實際風險極低。

三、盜版現象的經濟福利效應

在經濟學上,對一種經濟現象的評價,可以通過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和社會總福利來說明。同樣,對盜版也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分析它的經濟效應。

1、從消費者剩余來看,盜版活動在長期和短期的影響是不同的。在短期,由于盜版品的存在,原來不能購買或沒有購買某種商品的消費者能夠購買一定數量的盜版品,從而增加消費者福利;原來使用正版品的消費者改為使用盜版品,因盜版品的低價格而給買主帶來更大的消費者剩余;即使是對使用正版品癡心不改的消費者,也能夠在盜版品的沖擊下以更低的價格購買正版品,并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長期,盜版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依情況而有所不同。假如政府和正品生產企業對盜版不采取任何防范和打擊辦法,讓盜版品的泛濫成災,正版品的生產完全無利可圖,不僅已有的正版品被完全擠出市場,而且不會有新的正版品產生,那么盜版品將會走到無“版”可盜的地步,此時消費者的福利會受到很大的損失。假如在長期中,通過市場競爭和各種治理辦法的實施,正版品的價格不斷下降,逐漸逼近盜版品的價格,從而正版品的市場空間日益擴大,最終完全擠占盜版品市場,那么消費者也會從中獲得不少好處。

2、盜版活動對生產者剩余的影響是復雜而多面的。具體的分析將另文闡述,本文在此只作簡單的分析。就盜版品生產企業而言,由于他把更多的資源用在盜版品的生產上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因此他的經濟效率會提高,從而在盜版活動中會增加他的生產者剩余。就正版品生產企業而言,假如盜版廠商的剩余的獲得僅僅是正版廠商剩余的一種轉移,那么正版品企業必然會損失剩余;假如由于盜版競爭的存在,促使正版企業進一步改進技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擴大銷售量,即使其產品的銷售價格降低了,正版企業的剩余也完全可能增加。

3、社會福利來可以用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和來表示,因而盜版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就直接取決和買賣雙方剩余的綜合變化。從上述對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變化分析,我們知道盜版現象存在有利和不利兩反面的影響,因而它可能增加社會福利響,也可能減少社會福利。從人們的內心感情和一般熟悉上看,通常認為盜版活動對社會是沒有好處的。盜者偷也!僅僅一個“盜”字就十分清楚的表明了這一點。其實,盜版活動會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是無可置疑的,這是因為市場上盜版產品的多少將影響到正版商下期的研發投入。因為盜版產品的數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使正版商的預期收益為零,甚至為負時,正版商將停止對新產品新技術的投入,這將影響到社會技術的進步和發明創造,進而造成對總產出的影響。盜版的存在對社會的損失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對GDP增長的貢獻加以粗略估計,假如上期GDP增長100億美元,技術進步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0.1,本期GDP增長110億美元,且因盜版而使技術進步的貢獻率降為0.08,則盜版導致的社會損失為1.2億美元(100×0.1億美元-110×0.08億美元)。但是,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足夠的事實證實盜版活動的負面影響大于其正面影響,也就不能得出盜版一定要損害社會安寧福利的結論。看來,在盜版對?緇岣@撓跋焐峽贍艽嬖諶鮮段笄?/P>

四、政府的反盜版策略選擇管見

上面的分析已經表明,由于在時期的長短、競爭的最后趨向和反盜版的嚴厲程度等上的差異,盜版既可能增加經濟福利,也可能會損害經濟福利。盜版對經濟福利的損害為政府的反盜版提供了理由。現在的新問題是,政府應該如何選擇反盜版策略呢?在政府的反盜版策略上,理論和實踐上的論述都不少,在此主要就其中還存在新問題的幾個新問題作簡單的說明。

1、政府不能完全杜絕盜版活動,因而徹底解決盜版不應該成為反盜版的實際目標。一方面,只要盜版現象產生的市場基礎存在,盜版是不可能人為取消的,另一方面,盜版活動復雜多樣的影響,也決定了完全杜絕盜版行為本身也就同時消除了它可能帶來的好處。正如人們不能在倒洗澡水時把娃娃一起倒掉一樣,我們也不能消除盜版的負效應時把他的正效應也一起消除。因此,政府的反盜版僅僅是為了抑制盜版活動,減少盜版數量,把盜版的負效應控制在最低水平。

2、政府的反盜版行動應該適度,過度嚴厲和過分寬容都是不理性的。如上所述,盜版可能會給社會帶來各種負效應,這種負效應就是盜版的使社會付出的代價,簡稱盜版成本。不僅如此,政府或社會的反盜版行動也會給社會帶來成本。政府的反盜版貫穿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的全過程,從有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饋,探究,到相關法規的制定、監督機構的設立和人員配置,再到對盜版行為的處罰或判罪。政府在反盜版過程中所必然要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等全部費用就構成反盜版成本。一般而言,我們可以預期,當政府實施采取比較嚴格的反盜版辦法時,反盜版成本會上升,而盜版成本則會下降,反之,當政府實施采取比較寬松的反盜版辦法時,反盜版成本會下降,而盜版成本則會上升。也就是說,反盜版的成本是隨著反盜版程度的增加而上升的,而盜版成則隨著即反盜版力度的加強而下降。[3]顯然,反盜版行動就存在一個度,社會究竟應該對盜版行為采取什么程度的反盜版行動,必須進行相關成本和收益的比較分析。一項理性的反盜版行動應該使盜版成本和反盜版成本之和達到最小。可見,政府的反盜版并非愈嚴格愈好,也不是愈寬松愈好。

3、修改過時規章制度是被政府反盜版行動所遺忘了的重要手段。誠然,執法不力是導致盜版泛濫的重要因素,其實,不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保護版權的規章制度也是罪魁禍首之一。這些過時的制度規定,助長了市場壟斷,甚至是過度的壟斷,高額的壟斷利潤衍生出大量的盜版。比如說,在信息時代的今

天,長達16年的專利保護—美國專利法的規定—就顯得太長,日益嚴重的盜版不能說和此沒有關系。對此,我們很多人尤其政府從感情上是難于接受的,在政府實際的反盜版行動中也是很難見到的。

4、更多的運用市場機制來反盜版,可能會成為政府反盜版的現實取向。假如說壟斷產生盜版,那么從這種意義上講,反盜版就是要反壟斷勢力。運用市場競爭來反壟斷已經是大勢所趨,因而用競爭來反盜版也可能成為政府的優選策略。為此,我國政府可以借加入WTO的機會,借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機會,通過改革和開放來引入和加強競爭,有效的防止盜版行為。

盜版經濟學現象探討:盜版現象經濟學

主要內容:盜版現象由來已久,累禁不止,這是源于它堅實的市場基礎。從需求方面看,它的市場基礎在于盜版品的消費價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費價值;從供給方面看,它的市場基礎在于盜版品的生產價值高于正版品的生產價值。盜版品的存在,并不象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有害無利。其實,盜版品究竟會增加福利還是減少福利,取決于時期的長短、競爭的最后趨勢以及政府反盜版的嚴厲程度。本文認為,政府應該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而不是消除盜版的負面影響為目標,以運用競爭機制為導向,采用包括修改版權保護法規在內的多種措施,在權衡盜版成本和反盜版成本的基礎上,實行適時適度的反盜版策略。

關鍵詞:盜版現象,盜版品的生產價值,盜版品的消費價值,經濟福利,盜版成本,反盜版成本,適度的反盜版策略

一、引子

盜版現象由來已久。盡管各國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盜版措施,以對盜版進行打擊,但時至今日,盜版現象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還有日益漫延之勢。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盜版呢?盜版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政府為什么要打擊盜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盜版現象累禁不止呢?政府應該采取怎樣的反盜版策略呢?筆者擬用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Ufile,你的論文中心

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定義本文討論的盜版現象為“一切生產、銷售和使用包括諸如計算機軟件,音像制品、書籍等的非法復制品以牟取利益的行為”。[1]這些非法復制品統稱為盜版產品,與之對應則為正版產品。

二、盜版存在的市場基礎

任何經濟現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場基礎,這種市場基礎既包括市場需求基礎,又包括市場供給基礎。盜版現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場基礎。

1、盜版存在的需求基礎。盡管“盜版”首先給人的感覺就是它絕非一個好東西,應該消滅,但是在一片喊打聲的同時,消費者卻在行動上給予了實際的支持,這就是盜版現象的市場需求基礎。在盜版市場上,存在市場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礎。

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條件下,理性或有限理性的消費者之所以更多的選擇盜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盜版產品的消費價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費價值。什么是商品的消費價值呢?我們知道,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要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價格,一個是質量。如果某個商品的質量太差,即使價格很低,可能也不會有人問津;反之,如果某件商品的價格太高,即使質量很高,恐怕買主也是寥寥無幾;但是,如果某件商品的價格很低,而其質量又比較好,購買者肯定會很多。顯然,購買者并不是單獨地看待價格的高低和質量的好壞,而是綜合的分析價格與質量的關系,即質量—價格比,它可以作為消費者所考慮的商品價值。因此,可以這樣說,消費者購買盜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盜版品的質量—價格比遠高于正版品的質量—價格比。在消費者看來,雖然盜版品的質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比如說,人們一般使用的MicrosoftOffice2000辦公軟件,除去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使用的一些功能外,盜版品與正版品在質量或使用價值上幾乎沒有什么差異。但是,盜版產品的價格遠低于正版產品,比如,在成都市場上,正版的MicrosoftOffice2000辦公軟件的銷售價格超過6000元人民幣,而它的盜版品只需要不到10元人民幣。盜版品與正版品的價格比是1比600,盜版品的價格優勢絕對讓人心動。論文中心-免費論文

消費者更多的“投票”盜版品,從根本原因上看在于這種選擇能夠給他帶來最大效用。為了簡化分析,我在此對正版品與盜版品的質量差異不作考慮,二者的唯一差別在于價格,即正版品的價格高于盜版品的價格。下圖說明了消費者的理性選擇行為。在圖中,消費者消費某種商品X,正版的X價格為P1,盜版的X價格為P2.(P2低于P1),除了X之外的其他商品為Y,價格為P。如果買主消費正版X,他只能選擇B(X’,Y”)才能達到最大效用,最大效用為U*;如果買主選擇盜版的X,他可以購買A(X”,Y”)組合實現最大效用U”。顯然,X*小于X**,從而U’也小于U”。[2]也就是說,在消費者的購買預算不變的條件下,對消費者來說,使用盜版品的總效用比使用正版品的總效用大。

2、、盜版存在的市場供給基礎。盡管盜版的存在從根本上在于有市場需求基礎,但是盜版品畢竟是有廠商生產出來的。對于廠商來說,并不是有市場需要就會有市場供給。就某種產品來說,廠商之所以選擇生產盜版品而不是正版品,除了它在生產正版品上的所受的諸多限制之外,可能關鍵在于盜版品的生產價值大于正版品的生產價值。什么是商品的生產價值呢?對廠商來說,那種商品值得生產,不能只看它的價格高低,也不能只看成本大小,要看產品的價格與成本的差(即利潤),或者看價格—成本比。如果一種商品的價格很高,但是生產成本也很高,從而生產無利可圖,價格—成本比小于1,沒有哪家企業會主動去生產它;反之,即使一種商品的價格很低,但是它的生產成本也很低,以至于生產利潤相當可觀,價格—成本比大于1,“擋不住的誘惑”,廠商無需政府動員也會趨之若鶩,甚至政府想堵也堵不住。樹欲靜而風不止嘛!因此,利潤或價格—成本比可以用來反映商品的生產價值。下面分三個方面來說明:論文中心-免費論文

首先,技術和制度限制使得許多企業不能生產正版品。在盜版或正版中,“版”者版權也!在市場經濟中,為了激勵人們創新,政府運用專利法或版權法對版權進行保護。政府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對“版”進行保護,這無疑是非常應該的,但是這種保護會形成市場上的行政壟斷和法律壟斷,從而限制了許多廠商以合法的身份生產正版品。

其次,生產正版品的價格或收益怪圈導致了盜版品的大量產生。在正版品生產的壟斷條件下,源于其壟斷價格的巨大壟斷利潤對其他企業是一個巨大的誘惑,這種誘惑使資源有向該產品聚集的趨勢。然而,在過高的版權費用和制度硬壁的雙重阻攔下,這種趨勢就轉化為生產盜版品。在盜版品的強烈沖擊下,生產正版品的成本因加強防偽等原因而大大提高,而價格卻在盜版品的競爭中不斷下降,從而正版品的價值大大降低,這又進一步強化了盜版品的生產和供給。

Ufile,你的論文中心

再次,盜版品生產價值還集中的體現在它的生產成本優勢上。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項生產活動的成本包括直接生產費用和版權費用。與正版品的生產相比,盜版品在直接生產費用上存在一定的優勢,這是因為盜版者可以根據市場的實際需要,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簡捷的生產工序,使得產品成本大大降低。比如,用光盤刻錄長達30集的電視劇,直接的生產費用(包括刻錄機的折舊費、白盤費、刻錄軟件分攤費、人工費等)不會超過50元。不僅如此,盜版活動的低成本還體現在盜版商免費使用了別人的諸如專利權,著作權等權利。在實際生活中,版權費用在專利保護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最后,盜版產品的供給還與廠商從事盜版所面臨的風險的大小和對待風險的態度有關。由于盜版的違法性,因此就有被查處并被懲罰的不確定因素存在。盜版在給廠商帶來較高的預期收益的同時,也帶來較大的風險。對風險與收益的選擇,將影響盜版品供給的多少。假定廠商在投資時有兩種選擇,一是在安全資產上的投資即從事正版品生產,一是風險資產上的投資即從事盜版產品的供給,前者的預期收益為無風險的收益R1,R1,較為固定但通常也較小,風險或損失可能為0,后者的預期收益R2,R2的變動較大但在數量上也更大,可能損失為R0,盜版品的供給就取決于廠商對不同投資的效用評價。對于風險偏好型的廠商來說,較高預期收益帶給它的效用大于損失時的負效用,他傾向于進行盜版產品的供給,當然,可能損失的大小會改變廠商對待風險的態度等,如此說當被查處的可能性增大,一些本來愛好風險的廠商將變為厭惡風險,從而減少盜版產品的供給。但是,由于現行制度規定的缺陷,市場的人為分割,地方或部門出于自身利益的保護,以及執法者的尋租和麻木等多種原因,使得從事盜版活動的人非常容易逃避檢查或逃避處罰,盜版的實際風險極低。論文中心-免費論文

三、盜版現象的經濟福利效應

在經濟學上,對一種經濟現象的評價,可以通過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和社會總福利來說明。同樣,對盜版也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分析它的經濟效應。

1、從消費者剩余來看,盜版活動在長期和短期的影響是不同的。在短期,由于盜版品的存在,原來不能購買或沒有購買某種商品的消費者能夠購買一定數量的盜版品,從而增加消費者福利;原來使用正版品的消費者改為使用盜版品,因盜版品的低價格而給買主帶來更大的消費者剩余;即使是對使用正版品癡心不改的消費者,也能夠在盜版品的沖擊下以更低的價格購買正版品,并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長期,盜版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依情況而有所不同。如果政府和正品生產企業對盜版不采取任何防范和打擊措施,讓盜版品的泛濫成災,正版品的生產完全無利可圖,不僅已有的正版品被完全擠出市場,而且不會有新的正版品產生,那么盜版品將會走到無“版”可盜的地步,此時消費者的福利會受到很大的損失。如果在長期中,通過市場競爭和各種治理措施的實施,正版品的價格不斷下降,逐漸逼近盜版品的價格,從而正版品的市場空間日益擴大,最終完全擠占盜版品市場,那么消費者也會從中獲得不少好處。

論文中心-免費論文

2、盜版活動對生產者剩余的影響是復雜而多面的。詳細的分析將另文闡述,本文在此只作簡單的分析。就盜版品生產企業而言,由于他把更多的資源用在盜版品的生產上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因此他的經濟效率會提高,從而在盜版活動中會增加他的生產者剩余。就正版品生產企業而言,如果盜版廠商的剩余的獲得僅僅是正版廠商剩余的一種轉移,那么正版品企業必然會損失剩余;如果由于盜版競爭的存在,促使正版企業進一步改進技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擴大銷售量,即使其產品的銷售價格降低了,正版企業的剩余也完全可能增加。

3、社會福利來可以用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和來表示,因而盜版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就直接取決與買賣雙方剩余的綜合變化。從上述對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變化分析,我們知道盜版現象存在有利和不利兩反面的影響,因而它可能增加社會福利響,也可能減少社會福利。從人們的內心感情和一般認識上看,通常認為盜版活動對社會是沒有好處的。盜者偷也!僅僅一個“盜”字就十分清楚的表明了這一點。其實,盜版活動會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是無可置疑的,這是因為市場上盜版產品的多少將影響到正版商下期的研發投入。因為盜版產品的數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使正版商的預期收益為零,甚至為負時,正版商將停止對新產品新技術的投入,這將影響到社會技術的進步和發明創造,進而造成對總產出的影響。盜版的存在對社會的損失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對GDP增長的貢獻加以粗略估計,如果上期GDP增長100億美元,技術進步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0.1,本期GDP增長110億美元,且因盜版而使技術進步的貢獻率降為0.08,則盜版導致的社會損失為1.2億美元(100×0.1億美元-110×0.08億美元)。但是,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足夠的事實證明盜版活動的負面影響大于其正面影響,也就不能得出盜版一定要損害社會安定福利的結論。看來,在盜版對社會福利的影響上可能存在認識誤區。

四、政府的反盜版策略選擇管見

上面的分析已經表明,由于在時期的長短、競爭的最后趨勢和反盜版的嚴厲程度等上的差異,盜版既可能增加經濟福利,也可能會損害經濟福利。盜版對經濟福利的損害為政府的反盜版提供了理由。現在的問題是,政府應該如何選擇反盜版策略呢?在政府的反盜版策略上,理論和實踐上的論述都不少,在此主要就其中還存在問題的幾個問題作簡單的說明。

1、政府不能完全杜絕盜版活動,因而徹底解決盜版不應該成為反盜版的實際目標。一方面,只要盜版現象產生的市場基礎存在,盜版是不可能人為取消的,另一方面,盜版活動復雜多樣的影響,也決定了完全杜絕盜版行為本身也就同時消除了它可能帶來的好處。正如人們不能在倒洗澡水時把娃娃一起倒掉一樣,我們也不能消除盜版的負效應時把他的正效應也一起消除。因此,政府的反盜版僅僅是為了抑制盜版活動,減少盜版數量,把盜版的負效應控制在最低水平。

2、政府的反盜版行動應該適度,過度嚴厲和過分寬容都是不理性的。如上所述,盜版可能會給社會帶來各種負效應,這種負效應就是盜版的使社會付出的代價,簡稱盜版成本。不僅如此,政府或社會的反盜版行動也會給社會帶來成本。政府的反盜版貫穿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的全過程,從有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饋,研究,到相關法規的制定、監督機構的設立和人員配置,再到對盜版行為的處罰或判罪。政府在反盜版過程中所必然要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等全部費用就構成反盜版成本。一般而言,我們可以預期,當政府實施采取比較嚴格的反盜版措施時,反盜版成本會上升,而盜版成本則會下降,反之,當政府實施采取比較寬松的反盜版措施時,反盜版成本會下降,而盜版成本則會上升。也就是說,反盜版的成本是隨著反盜版程度的增加而上升的,而盜版成則隨著即反盜版力度的加強而下降。[3]顯然,反盜版行動就存在一個度,社會究竟應該對盜版行為采取什么程度的反盜版行動,必須進行相關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分析。一項理性的反盜版行動應該使盜版成本和反盜版成本之和達到最小。可見,政府的反盜版并非愈嚴格愈好,也不是愈寬松愈好。

3、修改過時規章制度是被政府反盜版行動所遺忘了的重要手段。誠然,執法不力是導致盜版泛濫的重要因素,其實,不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保護版權的規章制度也是罪魁禍首之一。這些過時的制度規定,助長了市場壟斷,甚至是過度的壟斷,高額的壟斷利潤衍生出大量的盜版。比如說,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長達16年的專利保護—美國專利法的規定—就顯得太長,日益嚴重的盜版不能說與此沒有關系。對此,我們很多人尤其政府從感情上是難于接受的,在政府實際的反盜版行動中也是很難見到的。

4、更多的運用市場機制來反盜版,可能會成為政府反盜版的現實取向。如果說壟斷產生盜版,那么從這種意義上講,反盜版就是要反壟斷勢力。運用市場競爭來反壟斷已經是大勢所趨,因而用競爭來反盜版也可能成為政府的優選策略。為此,我國政府可以借加入WTO的機會,借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機會,通過改革和開放來引入和加強競爭,有效的防止盜版行為。。

盜版經濟學現象探討:經濟學盜版現象

主要內容:盜版現象由來已久,累禁不止,這是源于它堅實的市場基礎。從需求方面看,它的市場基礎在于盜版品的消費價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費價值;從供給方面看,它的市場基礎在于盜版品的生產價值高于正版品的生產價值。盜版品的存在,并不象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有害無利。其實,盜版品究竟會增加福利還是減少福利,取決于時期的長短、競爭的最后趨勢以及政府反盜版的嚴厲程度。本文認為,政府應該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而不是消除盜版的負面影響為目標,以運用競爭機制為導向,采用包括修改版權保護法規在內的多種措施,在權衡盜版成本和反盜版成本的基礎上,實行適時適度的反盜版策略。

關鍵詞:盜版現象,盜版品的生產價值,盜版品的消費價值,經濟福利,盜版成本,反盜版成本,適度的反盜版策略

一、引子

盜版現象由來已久。盡管各國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盜版措施,以對盜版進行打擊,但時至今日,盜版現象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還有日益漫延之勢。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盜版呢?盜版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政府為什么要打擊盜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盜版現象累禁不止呢?政府應該采取怎樣的反盜版策略呢?筆者擬用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定義本文討論的盜版現象為“一切生產、銷售和使用包括諸如計算機軟件,音像制品、書籍等的非法復制品以牟取利益的行為”。[1]這些非法復制品統稱為盜版產品,與之對應則為正版產品。

二、盜版存在的市場基礎

任何經濟現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場基礎,這種市場基礎既包括市場需求基礎,又包括市場供給基礎。盜版現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場基礎。

1、盜版存在的需求基礎。盡管“盜版”首先給人的感覺就是它絕非一個好東西,應該消滅,但是在一片喊打聲的同時,消費者卻在行動上給予了實際的支持,這就是盜版現象的市場需求基礎。在盜版市場上,存在市場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礎。

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條件下,理性或有限理性的消費者之所以更多的選擇盜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盜版產品的消費價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費價值。什么是商品的消費價值呢?我們知道,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要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價格,一個是質量。如果某個商品的質量太差,即使價格很低,可能也不會有人問津;反之,如果某件商品的價格太高,即使質量很高,恐怕買主也是寥寥無幾;但是,如果某件商品的價格很低,而其質量又比較好,購買者肯定會很多。顯然,購買者并不是單獨地看待價格的高低和質量的好壞,而是綜合的分析價格與質量的關系,即質量—價格比,它可以作為消費者所考慮的商品價值。因此,可以這樣說,消費者購買盜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盜版品的質量—價格比遠高于正版品的質量—價格比。在消費者看來,雖然盜版品的質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比如說,人們一般使用的MicrosoftOffice2000辦公軟件,除去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使用的一些功能外,盜版品與正版品在質量或使用價值上幾乎沒有什么差異。但是,盜版產品的價格遠低于正版產品,比如,在成都市場上,正版的MicrosoftOffice2000辦公軟件的銷售價格超過6000元人民幣,而它的盜版品只需要不到10元人民幣。盜版品與正版品的價格比是1比600,盜版品的價格優勢絕對讓人心動。

消費者更多的“投票”盜版品,從根本原因上看在于這種選擇能夠給他帶來最大效用。為了簡化分析,我在此對正版品與盜版品的質量差異不作考慮,二者的唯一差別在于價格,即正版品的價格高于盜版品的價格。下圖說明了消費者的理性選擇行為。在圖中,消費者消費某種商品X,正版的X價格為P1,盜版的X價格為P2.(P2低于P1),除了X之外的其他商品為Y,價格為P。如果買主消費正版X,他只能選擇B(X’,Y”)才能達到最大效用,最大效用為U*;如果買主選擇盜版的X,他可以購買A(X”,Y”)組合實現最大效用U”。顯然,X*小于X**,從而U’也小于U”。[2]也就是說,在消費者的購買預算不變的條件下,對消費者來說,使用盜版品的總效用比使用正版品的總效用大。

2、、盜版存在的市場供給基礎。盡管盜版的存在從根本上在于有市場需求基礎,但是盜版品畢竟是有廠商生產出來的。對于廠商來說,并不是有市場需要就會有市場供給。就某種產品來說,廠商之所以選擇生產盜版品而不是正版品,除了它在生產正版品上的所受的諸多限制之外,可能關鍵在于盜版品的生產價值大于正版品的生產價值。什么是商品的生產價值呢?對廠商來說,那種商品值得生產,不能只看它的價格高低,也不能只看成本大小,要看產品的價格與成本的差(即利潤),或者看價格—成本比。如果一種商品的價格很高,但是生產成本也很高,從而生產無利可圖,價格—成本比小于1,沒有哪家企業會主動去生產它;反之,即使一種商品的價格很低,但是它的生產成本也很低,以至于生產利潤相當可觀,價格—成本比大于1,“擋不住的誘惑”,廠商無需政府動員也會趨之若鶩,甚至政府想堵也堵不住。樹欲靜而風不止嘛!因此,利潤或價格—成本比可以用來反映商品的生產價值。下面分三個方面來說明:

首先,技術和制度限制使得許多企業不能生產正版品。在盜版或正版中,“版”者版權也!在市場經濟中,為了激勵人們創新,政府運用專利法或版權法對版權進行保護。政府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對“版”進行保護,這無疑是非常應該的,但是這種保護會形成市場上的行政壟斷和法律壟斷,從而限制了許多廠商以合法的身份生產正版品。

其次,生產正版品的價格或收益怪圈導致了盜版品的大量產生。在正版品生產的壟斷條件下,源于其壟斷價格的巨大壟斷利潤對其他企業是一個巨大的誘惑,這種誘惑使資源有向該產品聚集的趨勢。然而,在過高的版權費用和制度硬壁的雙重阻攔下,這種趨勢就轉化為生產盜版品。在盜版品的強烈沖擊下,生產正版品的成本因加強防偽等原因而大大提高,而價格卻在盜版品的競爭中不斷下降,從而正版品的價值大大降低,這又進一步強化了盜版品的生產和供給。

再次,盜版品生產價值還集中的體現在它的生產成本優勢上。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項生產活動的成本包括直接生產費用和版權費用。與正版品的生產相比,盜版品在直接生產費用上存在一定的優勢,這是因為盜版者可以根據市場的實際需要,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簡捷的生產工序,使得產品成本大大降低。比如,用光盤刻錄長達30集的電視劇,直接的生產費用(包括刻錄機的折舊費、白盤費、刻錄軟件分攤費、人工費等)不會超過50元。不僅如此,盜版活動的低成本還體現在盜版商免費使用了別人的諸如專利權,著作權等權利。在實際生活中,版權費用在專利保護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最后,盜版產品的供給還與廠商從事盜版所面臨的風險的大小和對待風險的態度有關。由于盜版的違法性,因此就有被查處并被懲罰的不確定因素存在。盜版在給廠商帶來較高的預期收益的同時,也帶來較大的風險。對風險與收益的選擇,將影響盜版品供給的多少。假定廠商在投資時有兩種選擇,一是在安全資產上的投資即從事正版品生產,一是風險資產上的投資即從事盜版產品的供給,前者的預期收益為無風險的收益R1,R1,較為固定但通常也較小,風險或損失可能為0,后者的預期收益R2,R2的變動較大但在數量上也更大,可能損失為R0,盜版品的供給就取決于廠商對不同投資的效用評價。對于風險偏好型的廠商來說,較高預期收益帶給它的效用大于損失時的負效用,他傾向于進行盜版產品的供給,當然,可能損失的大小會改變廠商對待風險的態度等,如此說當被查處的可能性增大,一些本來愛好風險的廠商將變為厭惡風險,從而減少盜版產品的供給。但是,由于現行制度規定的缺陷,市場的人為分割,地方或部門出于自身利益的保護,以及執法者的尋租和麻木等多種原因,使得從事盜版活動的人非常容易逃避檢查或逃避處罰,盜版的實際風險極低。

三、盜版現象的經濟福利效應

在經濟學上,對一種經濟現象的評價,可以通過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和社會總福利來說明。同樣,對盜版也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分析它的經濟效應。

1、從消費者剩余來看,盜版活動在長期和短期的影響是不同的。在短期,由于盜版品的存在,原來不能購買或沒有購買某種商品的消費者能夠購買一定數量的盜版品,從而增加消費者福利;原來使用正版品的消費者改為使用盜版品,因盜版品的低價格而給買主帶來更大的消費者剩余;即使是對使用正版品癡心不改的消費者,也能夠在盜版品的沖擊下以更低的價格購買正版品,并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長期,盜版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依情況而有所不同。如果政府和正品生產企業對盜版不采取任何防范和打擊措施,讓盜版品的泛濫成災,正版品的生產完全無利可圖,不僅已有的正版品被完全擠出市場,而且不會有新的正版品產生,那么盜版品將會走到無“版”可盜的地步,此時消費者的福利會受到很大的損失。如果在長期中,通過市場競爭和各種治理措施的實施,正版品的價格不斷下降,逐漸逼近盜版品的價格,從而正版品的市場空間日益擴大,最終完全擠占盜版品市場,那么消費者也會從中獲得不少好處。

2、盜版活動對生產者剩余的影響是復雜而多面的。詳細的分析將另文闡述,本文在此只作簡單的分析。就盜版品生產企業而言,由于他把更多的資源用在盜版品的生產上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因此他的經濟效率會提高,從而在盜版活動中會增加他的生產者剩余。就正版品生產企業而言,如果盜版廠商的剩余的獲得僅僅是正版廠商剩余的一種轉移,那么正版品企業必然會損失剩余;如果由于盜版競爭的存在,促使正版企業進一步改進技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擴大銷售量,即使其產品的銷售價格降低了,正版企業的剩余也完全可能增加。

3、社會福利來可以用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和來表示,因而盜版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就直接取決與買賣雙方剩余的綜合變化。從上述對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變化分析,我們知道盜版現象存在有利和不利兩反面的影響,因而它可能增加社會福利響,也可能減少社會福利。從人們的內心感情和一般認識上看,通常認為盜版活動對社會是沒有好處的。盜者偷也!僅僅一個“盜”字就十分清楚的表明了這一點。其實,盜版活動會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是無可置疑的,這是因為市場上盜版產品的多少將影響到正版商下期的研發投入。因為盜版產品的數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使正版商的預期收益為零,甚至為負時,正版商將停止對新產品新技術的投入,這將影響到社會技術的進步和發明創造,進而造成對總產出的影響。盜版的存在對社會的損失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對GDP增長的貢獻加以粗略估計,如果上期GDP增長100億美元,技術進步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0.1,本期GDP增長110億美元,且因盜版而使技術進步的貢獻率降為0.08,則盜版導致的社會損失為1.2億美元(100×0.1億美元-110×0.08億美元)。但是,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足夠的事實證明盜版活動的負面影響大于其正面影響,也就不能得出盜版一定要損害社會安定福利的結論。看來,在盜版對社會福利的影響上可能存在認識誤區。

四、政府的反盜版策略選擇管見

上面的分析已經表明,由于在時期的長短、競爭的最后趨勢和反盜版的嚴厲程度等上的差異,盜版既可能增加經濟福利,也可能會損害經濟福利。盜版對經濟福利的損害為政府的反盜版提供了理由。現在的問題是,政府應該如何選擇反盜版策略呢?在政府的反盜版策略上,理論和實踐上的論述都不少,在此主要就其中還存在問題的幾個問題作簡單的說明。

1、政府不能完全杜絕盜版活動,因而徹底解決盜版不應該成為反盜版的實際目標。一方面,只要盜版現象產生的市場基礎存在,盜版是不可能人為取消的,另一方面,盜版活動復雜多樣的影響,也決定了完全杜絕盜版行為本身也就同時消除了它可能帶來的好處。正如人們不能在倒洗澡水時把娃娃一起倒掉一樣,我們也不能消除盜版的負效應時把他的正效應也一起消除。因此,政府的反盜版僅僅是為了抑制盜版活動,減少盜版數量,把盜版的負效應控制在最低水平。

2、政府的反盜版行動應該適度,過度嚴厲和過分寬容都是不理性的。如上所述,盜版可能會給社會帶來各種負效應,這種負效應就是盜版的使社會付出的代價,簡稱盜版成本。不僅如此,政府或社會的反盜版行動也會給社會帶來成本。政府的反盜版貫穿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的全過程,從有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饋,研究,到相關法規的制定、監督機構的設立和人員配置,再到對盜版行為的處罰或判罪。政府在反盜版過程中所必然要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等全部費用就構成反盜版成本。一般而言,我們可以預期,當政府實施采取比較嚴格的反盜版措施時,反盜版成本會上升,而盜版成本則會下降,反之,當政府實施采取比較寬松的反盜版措施時,反盜版成本會下降,而盜版成本則會上升。也就是說,反盜版的成本是隨著反盜版程度的增加而上升的,而盜版成則隨著即反盜版力度的加強而下降。[3]顯然,反盜版行動就存在一個度,社會究竟應該對盜版行為采取什么程度的反盜版行動,必須進行相關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分析。一項理性的反盜版行動應該使盜版成本和反盜版成本之和達到最小。可見,政府的反盜版并非愈嚴格愈好,也不是愈寬松愈好。

3、修改過時規章制度是被政府反盜版行動所遺忘了的重要手段。誠然,執法不力是導致盜版泛濫的重要因素,其實,不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保護版權的規章制度也是罪魁禍首之一。這些過時的制度規定,助長了市場壟斷,甚至是過度的壟斷,高額的壟斷利潤衍生出大量的盜版。比如說,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長達16年的專利保護—美國專利法的規定—就顯得太長,日益嚴重的盜版不能說與此沒有關系。對此,我們很多人尤其政府從感情上是難于接受的,在政府實際的反盜版行動中也是很難見到的。

4、更多的運用市場機制來反盜版,可能會成為政府反盜版的現實取向。如果說壟斷產生盜版,那么從這種意義上講,反盜版就是要反壟斷勢力。運用市場競爭來反壟斷已經是大勢所趨,因而用競爭來反盜版也可能成為政府的優選策略。為此,我國政府可以借加入WTO的機會,借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機會,通過改革和開放來引入和加強競爭,有效的防止盜版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海市| 苏尼特左旗| 广南县| 罗定市| 庐江县| 常熟市| 洮南市| 县级市| 阿拉尔市| 武义县| 甘南县| 丰县| 白沙| 三亚市| 集贤县| 昌吉市| 水城县| 鄂托克旗| 普定县| 苗栗市| 迁安市| 洞头县| 江陵县| 乐山市| 陇南市| 四平市| 桂东县| 定襄县| 武安市| 虞城县| 资兴市| 门头沟区| 梁河县| 方正县| 仁怀市| 奉贤区| 洛浦县| 江西省| 会宁县| 安陆市| 白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