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食品安全經濟法學研究

食品安全經濟法學研究

發布時間:2022-08-01 10:23: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食品安全經濟法學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食品安全經濟法學研究

食品安全經濟法學研究:食品安全問題經濟法學論文

一、我國食品安全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職能的逐步成熟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水平在整體上是不斷提高的,根據衛生部的數據統計,食品質量的合格率逐年上升,并且食品中毒人數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但根據近幾年一些惡性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光,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形勢是不容樂觀的。1.初級產品源頭污染。這主要體現在農藥、獸藥殘留方面。農民往往采用價格低、效果好的劇毒、高毒農藥,這些低成本的農藥嚴重超出國家限定的標準,對人體危害極大。這一點其實并不能將責任全歸于農民,根據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如此之高的情況下,農民不可能選擇減少自己權利的資源配置方式。2.微生物污染。這類新興的食品污染相較于前者對人體的危害更為嚴重,并且形式多變、治愈困難。比如沙門菌、霉菌霉素、寄生蟲等,這些病菌、病毒一旦進入人體,隨著新陳代謝的循環,迅速地突破人體免疫系統,并且還會產生抗藥性,治療難度很高,如果不及時治療又極容易導致死亡。3.假冒偽劣產品。眾所周知,我國仿制能力極強,加之消費者正品意識不強,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并愈發嚴重。這些產品往往在地下工廠加工生產,衛生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證,生產、儲藏、運輸環節嚴重不規范。一方面對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另一方面也沖擊了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正規產品對市場的占有率,造成了惡性的循環。4.食品安全監督人員素質不高。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本身就不健全,而在食品生產、檢驗檢疫、監督管理部門中的專業技術人員又十分匱乏,甚至這些專業人員與不合格產品的生產者形成了一種利益共同體,從中謀取巨額的利潤。消費者作為弱勢群體,本身在交易中就處于被動地位,又沒有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出面維護其權益,甚至具有主動地位的兩方聯手,更是加重了消費者的弱勢地位。

二、我國食品安全現狀的成因

1.市場規制的失靈。市場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當下企業的經營策略仍是擴大市場份額,保證最大利潤,而沒有現代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感,以此策略接受市場的規制,最終的結果只有規制的失靈。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市場不完全競爭。在食品市場上,幾家獨大的局面也是十分突出。在每一個領域,如農副產品、乳制品、餐飲行業等,都有一個或幾個巨頭在控制著市場,在經營范圍、經營方式以及市場定價方面都存在著壟斷行為。而這種不完全競爭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在這些行業巨頭里會形成龐大的利益鏈,采取各種方式攫取高額利潤,從而導致消費者的權益被忽視甚至侵害。(2)信息不對稱。在經濟關系中永遠都存在著主被動,在商品買賣活動中,消費者無法具有與生產者相同層次的專業知識以及對商品信息的了解,而生產者所獲利潤全來源于消費者,他們必須利用自己的主動地位從消費者那里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甚至不惜犧牲消費者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權。(3)負外部性問題。生產者的生產經營行為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負面影響,由于我國的監管不到位,導致他們對此沒有承擔任何成本,從而加大了不規范經營的可能性,并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最后所有的負面影響都由處于被動地位的消費者承擔。2.政府監管失靈。市場調節由于自身的缺陷性,不可控性太大,需要政府采取各種手段從宏觀上進行調控。而我國政府調控手段往往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甚至處于失靈的狀態。(1)監管體系的混亂。我國食品監管部門繁多,各個部門之間的管轄交叉競合。我國食品監管體系主要包括: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衛生部、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如果某個產品出現質量不合格的問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無疑對此有管理權,而國家質檢總局對此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對此的懲罰權由工商行政管理局行使。由此看來如此混亂的監管職能分配,對食品安全現狀并不會發生有效的效果。(2)上下級協調不力。在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部門之間,往往缺乏有效的溝通,上級對下級的指導并沒有做到位,上級制定的規章制度精神在下級得不到有效的落實。尤其是我國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地區之間相互排擠,更加重了這種不協調性。(3)利益博弈論分析。根據法經濟學原理,社會中所有現象都能在“利益”中得到解釋。在利益關系中,監管者與消費者本來應該是一致的,但現實中監管者往往和生產者站在了同一立場,其原因就是監管者更可能從生產者那里得到更大的利益,而消費者并沒有任何利益提供給監管者。

三、建議

1.整合監管機構,形成規范的監管體系。我國的監管方式一直采用分段管理,把各個環節分配給各個部門監管,這樣難免會導致監管的空白現象。因此,監管權力應進行收回,由某一部門集中管理,保證管理的力度和專業化。并制定一系列專門的法律法規,明確權力的行使方式。2.保證信息的公開化。信息不對稱問題是市場交易雙方地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而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就顯得格外重要。有關機構應定期某類產品的相關解釋說明,并宣傳相關的法律制度,培養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同時促使生產者加強行業自律。3.發揮社會監督作用。近期所有食品安全事件都是通過媒體曝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應在政府為優秀的監督模式下,加入社會公眾的力量,保證監督的多層次性、多視角性,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使生產者的所有活動都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下。4.對有關執法人員的追責制。有關法律僅對生產者進行追責,但對執法人員卻并不重視。而作為監管者,賦予他們權力的同時也應給他們施加一種責任,在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可以讓他們得到應有的懲罰,從而激勵他們積極作為。

作者:徐慶康

食品安全經濟法學研究:食品安全的經濟法學分析

一、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成因的一般認識

(一)法律因素說

法律因素說包括法律體系、法律制度兩個層次的不同認識。1.法律體系方面:杜文波認為,誘發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首要原因在于法律體系和制度的不完善。當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并沒有對我國的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產生良好的、直接的、導向性的影響。[4]楊永華認為,食品安全立法的不足則是造成我國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嚴峻形勢的主要原因。[3](P65劉暢指出食品安全法律規范的系統性與專業性不強。很多法律法規比較落后且分散,不能滿足統一監管食品安全問題的需要,建立科學、高效的食品安全規制法律體系尚需較長時日。[5]鄭春燕認為,我國當前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內規范性文件質量不高且條款分散,很多單個規范性文件調整范圍較窄。另外,該體系內的多數規范性文件存在部門利益的痕跡和規范性文件之間的沖突、摩擦。[6]2.法律制度層面:華亞偉、孫春菊認為,《食品安全法》未對分散在各監管系統中的檢驗機構責權利作出明晰界定,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各檢測機構自成體系,重復建設,同質化嚴重;檢測標準和信息共享困難;采樣計劃不夠科學規范;收費標準偏低等。這些問題使得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運行缺乏重要的技術支撐。[7]朱珍華、劉道遠認為,從我國現行食品法律體系整體來看,當前最大的問題在于立法者和執法者輕民事責任而重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但實現后兩種責任在國家機關的監管實踐中困難重重,從而滋生了更多的違法行為。[8]張莉、曾國真認為,我國《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食品安全法》第84條、85條規定的針對食品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制度、現行的刑事法律中對食品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規定均存在明顯的缺陷,處罰力度不夠。[9]呂麗梅、李茂春在分析了《食品安全法》96條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食品安全法》第53條規定的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的缺陷。[10]崔卓蘭、趙靜波指出,我國的《食品安全法》沒有規定歐美等國家大量采用的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機制成為我國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缺失的一種體現。[11](P104)

(二)政府監管因素說

郭斌認為,我國當前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在存在以下幾點缺陷:(1)監管部門、環節太多,監管資源分散,不利于形成高效、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效能;(2)政出多門、多頭執法,監管職能交叉重疊,部門之間互相制約的情況時有發生,食品安全監管難以形成合力;(3)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執法依據不統一,執行的標準也不統一,經常存在地方保護的現象;(4)食品安全的監管基礎建設浪費嚴重。另外,食品安全執法隊伍也較為弱小、分散,在針對某一具體違法行為上,往往被迫采取的聯合執法模式往往又是臨時的、應急的、松散的、治標不治本的。[12]楊泱也認為,我國現行食品安全監管執法體制不明確,國務院僅從宏觀上劃分了各監管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能,其中職能部門包括農業部門、質監部門、工商部門等20多機構,而其實際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效果不夠理想。[13]劉暢認為,食品安全委員會的設立,僅強化了國務院的領導和委員會的綜合協調職能,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各管理部門及責任分工。舊有的、欠缺有效性的多部門分段管理模式依然大行其道。[5]龍一平、徐宏偉認為,食品安全執法主體在行政執法中并沒有嚴格遵守法律對食品行業的生產者、經營者規定的特殊條件和特殊程序性要求,沒有嚴格把好市場準入關,讓一些不合格的主體及其偽劣產品進入了市場,成為誘發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不利因素。[14]

(三)食品安全標準因素說

劉暢認為,目前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只有40%左右等同或等效地采用了國際標準,這使得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缺乏必要地科學性和嚴謹性。此外,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還存在標準短缺,標準復審和修訂不及時、時效性差,標準體系不配套、缺乏協調性等諸多問題。[5]白獻曉、李雅莉針對河南省內作為部分食品原料的畜產品的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指出省域范圍內的一些行業從業者在其畜產品安全控制操作中采取雙重標準,其出口或外銷畜產品依照出口國或外銷地的標準和要求進行嚴格生產,但對本地銷售的畜產品實行寬松的管理,甚至于存在將不符合外銷質量要求的畜產品轉為內銷的行為。[15]張莉、曾國真認為,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處于初級階段,不足之處表現在食品安全標準數量少、標準低、不成體系,標準之間存在不統一、不銜接之處,甚至相互矛盾。此外,我國有些食品安全標準水平明顯低于國際標準,不利于我國提高食品質量水平、擴大對外貿易。而我國質量標準相互矛盾的現象也較突出。[9]

(四)消費者因素說

張俊霞、李春娟指出,生產經營者往往利用其信息優勢地位,采用巧妙的隱蔽手段,轉嫁本應由自己承擔的成本風險謀取利益———這些不安全因素給食品消費者的安全消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16]楊泱認為,消費者的實際消費能力低于理論消費能力,且不同區域,特別是城鄉之間的消費者的實際消費能力存在明顯差異。食品產業的粗放式發展使得生產合格食品的各種成本與消費者購買力之間的存在突出的矛盾,特別是在農村,由較低購買力導致的不良市場產品需求導致不合格和不完全合格的食品大量存在。[13]張喜月發現,由于政府職能部門對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力度不夠,廣大農民對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較少,識別假冒偽劣食品的能力不高。而且,大量農民潛意識里認為即使投訴或舉報了也沒人管,極少有農民主動投訴或舉報,這些因素致使農村食品安全問題較大。[17]鄭春燕指出,現代社會是消費主導型社會,是否購買特定食品消費者享有最終決定權。消費者缺乏健康飲食意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也給部分不良企業制假售假提供了機會。[6]

(五)地方利益保護說

董麗英認為,在農村地區,出于官員政績、地方經濟發展等目的考慮,地方保護主義弱化了打擊違法行為的力度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力度,為大規模、專業化的農村食品違法生產經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庇護,使得偽劣食品能夠大規模的進入專業化的銷售渠道,最終流向廣大消費者。[18](P20723-20724)肖西喆指出,為了追求擴大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增加稅收、增強地方財政實力等目的,地方保護主義者及其姑息放縱行徑成為食品安全風險的保護傘和催化劑,使得違法經營的食品行業從業者更加肆無忌憚地侵害公益。[19](P62-63)

(六)市場因素說

張俊霞指出,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表明,過度是市場化,奉行絕對的市場自由,必將導致市場中弱者地位的進一步惡化和社會不公,消費者權益由此遭受極大的損失。[16]肖西喆認為,部分企業家嚴重缺失誠信和社會責任,以至于令廣大消費者失望和驚恐。[19](P63)孫愛芳分析指出,散、亂、差、小是食品行業問題頻出的主因。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素質總體較低、缺乏法律意識和專業技能,加大了食品行業從業人員違法違規的概率。[20]張芳認為,食品種類眾多,生產量大,涉及面廣,專業性強,難以及時完全匯總食品相關信息,如若監管不力就難以保障食品的長期絕對安全,各種違法行為以與監管執法部門打游擊戰的方式經常在監管不力或監管不及的地方出現。[21]李海濤認為,食品安全管理存在隱患,主要是食品行業半產業鏈的生產模式不利于對食品源頭進行全面監管,且食品生產環節,存在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其他對人體有害的化學藥品。[22]衛生部法監司也認為我國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23]

(七)科技因素說

張芳經指出,科學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給食品安全監管和執法增加了難以預知的風險,容易使食品源頭遭受不為生產者控制的各種污染,為食品行業的違法經營者規避和逃脫監管與打擊提供了更好的工具與媒介。[21](P19)衛生部法監司也認為新技術、新資源應用(如轉基因食品、酶制劑和新的食品包裝材料)給食品安全帶來新的挑戰。[23]

(八)低違法成本說

董麗英認為,現有農村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對農村食品生產企業違法責任追究不力,對違法個體或企業處罰過輕。低廉的違法成本導致和助長了農村食品安全事件多發和頻發。[18](P20724)張莉、曾國真認為,一方面現行法律規定的法律責任制度對食品行業的違法經營者懲罰力度不夠。另一方面,民事訴訟中,食品消費者依法維權舉證難度大,維權成本高。兩個方面消極因素是相互作用的。[9]崔卓蘭、趙靜波認為,利益驅動和一些經常發生的地方利益保護行為,無疑大大降低了食品行業違法經營者的違法成本。低違法成本驅動下的追逐違法經濟利益的強烈欲望,成為食品安全監管永遠存在難點的原因之一。[11](P103)

(九)污染因素說

楊永華認為,環境污染(主要是工業三廢排放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破壞(主要是農業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是導致食品安全的直接誘因,并進一步加劇了食品安全中的許多不確定因素。[3]白獻曉、張健、李明、張兆敏等四人指出畜禽產品從養殖、屠宰、加工、儲存、運銷,即“從農田到餐桌”的各環節,都有可能受到污染。[24]衛生部法監司也同樣認為,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學性污染物對健康的潛在威脅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23]

(十)食品安全傳統文化落后說。

蔣蕙指出,政府的全能主義化、消費者的臣民主義傾向、企業的逐利主義動機,致使政府獲得了監管食品安全的合法性和絕對權力。但地方政府監管不力、知法犯法的行為實踐中總有發生。政府多采取事后監管的方式并非治本之策。因而,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地位要逐步趨于平等,而非政府獨大。這樣在食品安全監管中,政府之外的利益相關者也會自覺地承擔起相應的責任。[25]

二、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成因的經濟法學分析

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影響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出口、國家投資、消費中,出口商品、勞務的規模、結構受到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沖擊,出口拉動經濟的機制受到抑制,出口外貿型經濟模式受到極大的挑戰。國家財政、稅收、金融、外匯等領域的扶持政策在客觀上又進一步激發貿易關聯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加劇了當下出口貿易的嚴峻形勢,惡化了國內市場的經營環境。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國民財富(特別是居民收入)分配體制不完善,局部層面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現象突出,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和發展長期處于一種缺位狀態,公眾并沒有從經濟的長期發展中獲得實際的好處。這些使得國內居民的消費能力長期不足,沒有發揮出其對經濟應有的拉動和發展作用,反而加劇了國內市場的惡性競爭,惡化了國內市場的競爭環境。第三個方面,2008年經濟危機發生后,我國政府實施了4萬億元的投資拉動經濟計劃,短期內使得中國經濟的發展勢頭喜人,經濟發展數據驕人,維持了年均增長8%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巨額的投資計劃不僅造成了國能大部分行業產能明顯相對過剩。而在金融市場領域,現行貨幣政策的缺陷和不完善,使得市場中既存在著過量的貨幣,同時又存在著貨幣資源分配不均衡現象。進而造成國內很多行業的經營者,特別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力下降。需要指出的是,國內市場大部分行業的生產和經營成本的上升,并非必然導致產品質量控制和保障問題,而存在缺陷和不完善之處的宏觀調控政策與行業成本因素相互疊加,才是國內大部分行業存在產品質量控制和保障問題的根本原因。從經濟法學的角度看,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的稅收、金融、財政、外匯、貨幣等政策,并在此基礎之上構建或完善現行的宏觀調控政策法制度體系,結合嚴格的市場規制法律政策,有效的國家投資經營法律政策,以降低企業生產或經營成本,或是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和建設,給與企業調節產品市場價格的空間和自由,進而解決產品質量問題,無疑是我國近年來產品質量問題頻發的一種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作者:劉鎮 單位:平頂山學院

食品安全經濟法學研究:經濟法學視角下的食品安全問題

摘 要:飲食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關乎一個民族的基本身體素質,在當今社會,最首要的就是食品安全問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大分工的逐步完善,商品化的食品接受市場的調整,食品安全問題逐步突顯出來。自“地溝油”、菜籽油、三聚氰胺等事件發生以來,人們對食品的信任度已經趨近于零,而我國對此的相關法律法規也處于一個薄弱的狀態,有關部門對此態度也十分曖昧,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本文就食品安全問題,站在經濟法學的視角下進行分析比較,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食品安全法;經濟法學;市場規制;政府監管

一、食品安全標準的界定

相較于2009年,新的《食品安全法》仍采用列舉的方式說明了食品安全標準的適用范圍,例如食品、農藥殘留、重金屬等。并且對社會上某些具體問題作出了比較有針對性的規定:在農藥殘留方面,首次明確規定國家對農藥的使用實行嚴格管理制度,禁止高毒劇毒農藥用于農作物;在嬰幼兒食品方面,明確規定嬰幼兒乳粉配方應經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注冊;在轉基因食品方面,規定轉基因食品應顯著標識,使消費者對此有明確的認知。但是,對食品安全標準仍沒有一個立法上的明確界定,根據《食品安全法》中對食品的界定標準,筆者在此對食品安全標準進行定義:食品安全標準指由國家制定并經公認權威機構批準,以保證國家食品安全秩序,保證人民生命健康的對食品安全性能進行的規定。

二、我國食品安全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職能的逐步成熟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水平在整體上是不斷提高的,根據衛生部的數據統計,食品質量的合格率逐年上升,并且食品中毒人數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但根據近幾年一些惡性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光,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形勢是不容樂觀的。

1.初級產品源頭污染。這主要體現在農藥、獸藥殘留方面。農民往往采用價格低、效果好的劇毒、高毒農藥,這些低成本的農藥嚴重超出國家限定的標準,對人體危害極大。這一點其實并不能將責任全歸于農民,根據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如此之高的情況下,農民不可能選擇減少自己權利的資源配置方式。

2.微生物污染。這類新興的食品污染相較于前者對人體的危害更為嚴重,并且形式多變、治愈困難。比如沙門菌、霉菌霉素、寄生蟲等,這些病菌、病毒一旦進入人體,隨著新陳代謝的循環,迅速地突破人體免疫系統,并且還會產生抗藥性,治療難度很高,如果不及時治療又極容易導致死亡。

3.假冒偽劣產品。眾所周知,我國仿制能力極強,加之消費者正品意識不強,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并愈發嚴重。這些產品往往在地下工廠加工生產,衛生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證,生產、儲藏、運輸環節嚴重不規范。一方面對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另一方面也沖擊了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正規產品對市場的占有率,造成了惡性的循環。

4.食品安全監督人員素質不高。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本身就不健全,而在食品生產、檢驗檢疫、監督管理部門中的專業技術人員又十分匱乏,甚至這些專業人員與不合格產品的生產者形成了一種利益共同體,從中謀取巨額的利潤。消費者作為弱勢群體,本身在交易中就處于被動地位,又沒有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出面維護其權益,甚至具有主動地位的兩方聯手,更是加重了消費者的弱勢地位。

三、我國食品安全現狀的成因

1.市場規制的失靈。市場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當下企業的經營策略仍是擴大市場份額,保證最大利潤,而沒有現代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感,以此策略接受市場的規制,最終的結果只有規制的失靈。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不完全競爭。在食品市場上,幾家獨大的局面也是十分突出。在每一個領域,如農副產品、乳制品、餐飲行業等,都有一個或幾個巨頭在控制著市場,在經營范圍、經營方式以及市場定價方面都存在著壟斷行為。而這種不完全競爭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在這些行業巨頭里會形成龐大的利益鏈,采取各種方式攫取高額利潤,從而導致消費者的權益被忽視甚至侵害。

(2)信息不對稱。在經濟關系中永遠都存在著主被動,在商品買賣活動中,消費者無法具有與生產者相同層次的專業知識以及對商品信息的了解,而生產者所獲利潤全來源于消費者,他們必須利用自己的主動地位從消費者那里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甚至不惜犧牲消費者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權。

(3)負外部性問題。生產者的生產經營行為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負面影響,由于我國的監管不到位,導致他們對此沒有承擔任何成本,從而加大了不規范經營的可能性,并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最后所有的負面影響都由處于被動地位的消費者承擔。

2.政府監管失靈。市場調節由于自身的缺陷性,不可控性太大,需要政府采取各種手段從宏觀上進行調控。而我國政府調控手段往往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甚至處于失靈的狀態。

(1)監管體系的混亂。我國食品監管部門繁多,各個部門之間的管轄交叉競合。我國食品監管體系主要包括: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衛生部、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如果某個產品出現質量不合格的問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無疑對此有管理權,而國家質檢總局對此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對此的懲罰權由工商行政管理局行使。由此看來如此混亂的監管職能分配,對食品安全現狀并不會發生有效的效果。

(2)上下級協調不力。在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部門之間,往往缺乏有效的溝通,上級對下級的指導并沒有做到位,上級制定的規章制度精神在下級得不到有效的落實。尤其是我國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地區之間相互排擠,更加重了這種不協調性。

(3)利益博弈論分析。根據法經濟學原理,社會中所有現象都能在“利益”中得到解釋。在利益關系中,監管者與消費者本來應該是一致的,但現實中監管者往往和生產者站在了同一立場,其原因就是監管者更可能從生產者那里得到更大的利益,而消費者并沒有任何利益提供給監管者。

四、建議

1.整合監管機構,形成規范的監管體系。我國的監管方式一直采用分段管理,把各個環節分配給各個部門監管,這樣難免會導致監管的空白現象。因此,監管權力應進行收回,由某一部門集中管理,保證管理的力度和專業化。并制定一系列專門的法律法規,明確權力的行使方式。

2.保證信息的公開化。信息不對稱問題是市場交易雙方地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而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就顯得格外重要。有關機構應定期某類產品的相關解釋說明,并宣傳相關的法律制度,培養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同時促使生產者加強行業自律。

3.發揮社會監督作用。近期所有食品安全事件都是通過媒體曝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應在政府為優秀的監督模式下,加入社會公眾的力量,保證監督的多層次性、多視角性,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使生產者的所有活動都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下。

4.對有關執法人員的追責制。有關法律僅對生產者進行追責,但對執法人員卻并不重視。而作為監管者,賦予他們權力的同時也應給他們施加一種責任,在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可以讓他們得到應有的懲罰,從而激勵他們積極作為。(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留县| 福鼎市| 泸西县| 绥滨县| 焉耆| 广昌县| 武陟县| 高碑店市| 北安市| 瑞安市| 石棉县| 芷江| 南昌市| 蒙城县| 临高县| 大连市| 玉山县| 金坛市| 周口市| 都江堰市| 务川| 巴彦县| 柘荣县| 吕梁市| 德安县| 孟州市| 同江市| 连城县| 大埔区| 南开区| 宁夏| 建始县| 湖南省| 泰兴市| 抚松县| 阜新市| 保定市| 宽城| 疏勒县| 札达县|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