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31 10:09: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現代美學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當代室內設計美學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審美思維的變化,它在現代哲學與科學思想的雙重影響和推動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因而完全擺脫了總體性的、線型的和理性的思維慣性,邁向了一種更富有當代性的新思維之路。當代室內設計不僅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從環境整體的高度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文化內涵、實用功能等多項關系,而且需要注重表達審美情感、體現審美意義和價值。因此,美學理論為當代室內設計提供了指導性的作用。
關鍵詞:美學;室內設計;審美;環境;藝術;當代
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繼續和深化,是完善空間、傳播文化、創造美的藝術,是運用現代工藝、技術將美學理念、文化內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內空間環境的藝術。完美的室內設計產生于高度的現代文明,成功的室內設計同時創造著先進的文化。作為美學分支的藝術與技術美學是指導室內設計的重要學科之一,它是研究設計領域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
今天,人們已日益明晰地認識到被裝修空間的布局、質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設備的安裝;通信等網絡的建設不再是簡單的組合、時尚的反映,而應提升到人性化和個性化的層面去實現文化、科技、環保和效率的有機結合?,F代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等多項關系,需要在為人服務的前提下,綜合解決使用功能、經濟效益、舒適美觀、環境氛圍等種種要求。現代美學理論在當代室內設計中發揮著指導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論述。
一、從形態學視角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
就本質而言,室內設計是將多種視覺的物質元素組合構成具有三維空間形態特征的造物活動,屬造型藝術的范疇,然而與其它純粹欣賞藝術形式不同的是,室內設計同時具有著實用的動能屬性。從形態學的角度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及內容任務主要分為一下幾個方面:
(一)空間要素:空間合理化并給人們以美的感受是設計的基本任務,因此,設計者不能拘泥于過去形成的空間形象,要勇于探索發現時代技術與審美特點賦于空間的新形象。
(二)美學色彩要求:室內色彩除對視覺環境產生影響外,還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心理??茖W的運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應做到色彩處理得當,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內色彩設計除了必須遵守一般的色彩規律外,還應隨著時代審美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學裝飾要素:室內整體空間中的柱子等建筑構件以及墻、頂等各界面,對其進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裝飾,是構成完美的室內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裝飾材料的質地和豐富多變的裝飾形式,可以獲得千變萬化和不同風格的室內藝術審美效果,同時亦能體現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學要素雖有其相對獨立的價值,卻不能孤立對待,因為從形態學的角度分析,總體應大于所有個體的總和,僅僅依靠總體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釋總體。因此,室內設計整體審美價值的產生要憑籍各美學要素統一框架下的意義整合而獲得。
在所有的與視覺有關的藝術設計中,形態學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構成形式和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準則,當然其中也包括設計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學要素的組合法則。不僅如此,形態學理論還被應用在甄別藝術設計風格流派及研究藝術設計的特征等方面。具體到室內設計操作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設計的個性從那種“壓迫性的總體性”中解救出來,如何充分發展差異性和異質性。其實,這種把大敘述和小敘述對立起來,把總體性和差異性對立起來,把同一性和異質性對立起來,以非總體性、非中心的思維方式來審視、規范自我的創造的思維特征,不僅是建筑與室內設計領域,而且也是當代藝術與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從實踐來說,它也確實已經對當代室內設計創作帶來了積極的富有成效的影響。
二、整體環境觀念下的功能與審美意義表達
處于隨社會變化而不斷發展中的當代室內設計,或稱室內環境設計,應確立整體環境的設計觀念,這里的“環境”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建筑實體圍合形成的室內環境,它主要包括室內空間形態、視覺環境、空氣質量環境、聲光熱等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等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觀在內的庭院、街道、廣場乃至整個社區、城市、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大環境概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社會背景、生產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時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取向與理想精神,所有這一切經歷史的積淀與傳承而形成具有個性差異、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種、氣候交織一起共同構成了這個地區的自然與文化景觀。以人為中心的室內設計,不但要從功能上考慮符合人們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種實用要求,而且更應從心理方面進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關照,以及滿足人們渴望親近自然的愿望。室內設計作為文化的物化創造活動,其風格形式的表現應從大環境整體的高度,運用符號學的理論、方法,把室內環境視作一個符號系統,通過對設計元素在組合中的符號化處理,使能指與所指有效結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運用設計形態符號的象征、隱喻功能,準確反映出室內設計的地域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以及表達審美情感、體現審美意義和價值。
室內設計的“里”,和室外大環境的“外”,具有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作為大環境系列“鏈中一環”的室內設計,不可脫離開大環境中的自然、文化與社會特征、意義而孤芳自賞。正是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內環境設計,就愈加需要對環境整體綜合因素有足夠的了解和分析,著手于室內,但著眼于“室外”。當前室內設計還存在著相互類同、缺少創新和個性的情況,對環境整體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從而使設計缺失內涵而流于一般,設計構思局限封閉。
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審美結合
當代室內設計的另一個顯著特點便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審美結合。設計的科學性在帶來空間環境功能的合理、舒適、高效、安全的同時,其結構、材料、工藝本身具有的技術美感與設計形式處理產生的藝術美感,共同形成了當代室內設計審美的一個重要特征。
在室內環境的創造中,現代美學要求室內設計不但高度重視藝術性,而且還高度重視科學性,及其相互的結合。從建筑和室內設計發展的歷史來看,具有創新風格的興起,總是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改變,促使室內設計必須充分重視并積極運用當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結構構成和施工工藝,以及為創造良好聲、光、熱環境的設施設備。當代室內設計的科學性,除了在設計觀念上需要進一步確立以外,在設計方法和表現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視,設計者已開始認真的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確定室內物理和心理環境的優劣。另外,在設計表現方面,計算機技術進行設計和繪圖的廣泛普及應用,可使我們在初始設計階段中便能運用其所提供的三維視覺技術去探測第四維效果。例如美籍華裔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來中國講學時所展示的華盛頓藝術館東館室內透視的比較方案,就是以電子計算機繪制的,這些精確繪制的非直角的形體和空間關系,極為細致真實地表達了室內空間的視覺形象,并把新技術產生的視覺美感展現在我們面前。
針對當代建筑和室內設計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問題,室內設計在采用物質技術手段的同時,當高度重視并運用現代美學原理,將科學性與藝術性、生理要求與心理要求、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進行綜合而全面的考量,從而創造出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室內空間和形象、以及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文化內涵的室內環境,使生活在當代社會高科技、高節奏中的人們,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滿足。
綜上所述,處于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發展中的當代室內設計,離不開美學理論的參與和指導。理論必須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學術和應用的重要工具。沒有理論的指導,室內設計便缺乏組織基礎且是脆弱的。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是物質技術的,還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歷史的延續性,當代室內設計應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并緊跟時代和尊重歷史,從整體環境的角度出發,采取具有民族特點、地域風格、充分考慮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的設計手法,創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內涵意義與審美價值的當代室內設計文化。
摘 要:傳統木構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主要形式,這些木構架體系被現代設計師隱喻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加以提煉運用。在古代,其并未被當成一種藝術美學,甚至做活之人充其量被稱作木工,殊不知正是這種心手相傳、技由人作的智慧生活造就了后人對先人的敬仰和塑造,同時,將這種手工美學運用于現代室內設計中,既是一種美的裝飾,也是對空間營造的一種表現。
關鍵詞:傳統木構;手工美學;室內設計;現代應用
1 傳統木構的發展現狀
歷經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既是人類物質世界的產物,也是人類精神層面的意識流。中國古代建筑以“木”為建造材料,“構”為建造形式,營造適宜古人聚居和共生的生存環境,表現為人類崇尚自然的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的表現性。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演變,傳統木構形式是古代木工技藝的深層表F,是靈活的空間范疇和深度的時間記憶,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歷史投射。
2 傳統木構的基本特性
研究古代傳統木構建筑形式的古籍和古文獻資料,記載頗多。木構形式以原始社會巢居、穴居的生活理念為搭建方式,來營造共生的居住環境,是古人依據自然屬性,以木為生,以與大地緊密相連的木作為生存動機,憑借自身的智慧和當時的營造技術形成的一種時代符號,表現為自然美、生態美、意境美、匠心美和結構美。
2.1 自然之美
木材作為物質材料,通過匠人的手工搭接、拼合,在房屋構成形式上營造出生動的空間氛圍,架構活的空間屬性。老子《道德經》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記錄了萬物是生生相息的,人類必須遵循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用辯證的態度來看待事物。中國的自然觀一向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形成屬于自身的環境屬性。北方木結構表現最為突出的當屬于官式建筑,北京紫禁城的宮殿建筑是我國的標志性建筑,是我國的一大成就,無論從建筑技術、建材、形式、美觀上都具有可借鑒性和研究價值。
2.2 匠心之美
心手相傳便是我國古代木構建筑形成的唯一模式,它沒有多余的真理,也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師徒制?!凹加扇俗?,藝自心開”,直到宋朝李誡編撰的《營造法式》,記錄了古代匠人在沒有先決條件的基礎上,依然制定了譬如“材分制”這樣的規則,將梁、枋、柱、檁、攢、斗拱的形式表現得淋漓盡致,分毫不差。
2.3 生態之美
從古代神話故事“鉆木取火”中發現,通過木棒與木頭之間的摩擦規律得到火苗,驗證了木這一材料在當時的可利用性。生態、自然、環保是當下最熱點的話題,傳統木材恰恰提供了設計靈感,根據木材的可建造性原理,結合人在空間環境里的行為特點和對木材的情感依托,實現人、物、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
2.4 意境之美
氣韻、生動、含蓄和感性等這一類語匯常被用來描寫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氣度不凡、雄渾別致。建筑材料的使用,既迎合了時代特征,亦捕捉了人類精神層面的包容性。木構承接著傳統建筑的用材與形式,不僅在結構上形成中國獨有的文化魅力和民族特性,在文化理念上也寄托了先人對自然的崇高敬意,成為中國木文化盛行的時代。然而,古人對待木材這一自然屬性,自古以來遵循天人合一的藝術意境,追求儒釋道精神思想,崇尚自然,倡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統一和相互融合的價值觀。木材散發出獨特的藝術性、審美度,是古代人甚至是現代人所無法抵抗的實質內涵。
2.5 結構之美
中國古代木構建筑形式都有一定的秩序感。在早期的歷史發展長河中,最早的木構形式源于西安的半坡遺址半地穴式和浙江的河姆渡遺址干欄式結構形式,形成房屋的主要承重結構,歷代古建筑主體結構在前后木柱之間架構多層木梁,與梁垂直的部分搭建木檁,從而形成由上到下的荷載力,形成不以墻為承重構建的圍合空間,形成一定的秩序感。傳統木構建筑外觀形成上、中、下三部分,有屋頂、柱子、門窗、基座形成的結構,傳播規律和形式美。屋檐下部形成組合式的東方式構件-斗拱,這種形式由木塊層層疊置而成,主要構成由櫨斗、泥道 、華拱、交互斗、散斗、瓜子拱、慢拱、華頭子、齊心斗和散斗、慢拱和令拱、耍頭、下昂、交互斗和散拱、瓜子拱和慢拱、下昂、散斗和交互斗、令拱和慢拱、齊心斗、襯方頭形成構件,各個構件之間相互配合,程序復雜卻疊落有序,是建筑藝術的語言符號,形成古建筑上不失華美的標志性形態。以直線穿插形成構件的組合方式,利用木材的長短、粗細、寬窄、大小,木構造形式游刃有余,利用穩定而堅固。隨著文化變遷,明清時期形成裝飾性構件,使房屋兼具功能和實用的前提下增加美觀性。
3 手工美學的藝術媒介及應用法則
3.1 藝術媒介――木藝美學
傳統木構的藝術媒介即木,傳播媒介即人通過手工對木的塑造,創造新穎獨特的藝術品。木材相比較其他硬質原料,輕巧、含蓄、感性是它的特征。室內設計界需要這樣的材料作為連接點,在傳統木結構建筑中,如果把木頭作為一個點,無方向感,梁、柱、檁、枋、椽形成一條線,有張力,有方向感,那么整個屋架就是一個完整的面。木頭與木頭通過咬合形成各個單體構件,柱上架梁、梁上支柱、柱上掛檁條等等形成線與線的交叉、細分,從各個方向觀察,點逐漸形成運動的線的軌跡,從水平方向到垂直方向實現冷暖的屬性,木構形式中歇山頂、廡殿頂均是斜的、曲的線條形成的外部輪廓,隨著結構形式的不斷發展,木構架也采用斜撐的手法,實現室內設計學原理中冷暖均衡、相互平衡的一種藝術語言符號。
3.2 應用法則
3.2.1 形式美法則
任何事物都遵循一定的法則,正可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胺彩敲赖亩际呛椭C的和比例合度的”英國美學家夏夫茲博里曾經這樣說過。合度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古代西方以人作為標尺來衡量事物,可見人在建筑空間中密切性。作為東方人引以為傲的傳統木構,在尺度和比例上均體現了古人高超的技藝和實踐能力。功能決定形式,古人將“材”作為拱的計量單位,分設不同等級,來進行計算房屋梁柱枋的尺寸,使之形成區分不同房屋的規模和性質。在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前提下,延續到清朝,以“斗口”為單位來計算,并逐漸發展成為可以省去但又不能失去木為支撐的結構學。舒適、美觀是基于人與自然的和諧。
3.2.2 藝術美法則
在掌握了基本的實用性和功能性之后,才能通過色彩、空間、尺度來表達藝術美,達到平衡的慣性。我國木構形式通過手工的創造方式來營造藝術性,不失裝飾美。藝術是合乎尺度和比例的,有一定的規律性和本質屬性。古代建筑的斗和拱是木構形式上一種重要體現,斗起到墊高的作用,拱用來處理懸挑作用。斗拱,俗稱鋪作,構成方式層層累加,兼具實用性。漢代斗拱是用來承托屋檐、承托平座的,經歷隋唐、明清之后,它的作用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成為裝飾構件。
4 傳統手工美學的價值表現
4.1 對于形的塑造――心手相傳
承襲古代匠人的智慧,自新石器時期到明清時期,傳統木構建筑各個構件通過手工創造既能滿足古代人生活的環境,也體現了營造的技藝性。古代人采用原木建筑房屋均在各個構件上考慮到其應用價值。木材的構成組織形式皆因它本身的生長規律,細胞內部組織結構從種類、大小、色彩、排列、分布組合方式各式各樣,形成不同木紋圖案美,在建造等級上選材也會得到重視,對木材的工藝認識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4.2 對于意的提取――藝自心開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古代人追求形神兼具,儒道學說的原則。比擬手法也是常用的表現方式,每一種裝飾都源自所要傳達的意圖及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代表木構件的傳統裝飾元素頗豐。例如,傳統木雕、木掛落、匾額、花罩等,題材多樣,通過動植物、花鳥提取相應的含義,創新設計,藝術手法多元化,技藝精湛,刀法純熟,每一處木雕、掛落涵蓋的意義都反映出主人修身養性的良品德,體現了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民俗風情。
5 現代室內設計對傳統木構形式的活化表征
5.1 硬的手工,軟的生活
各個構件要素從功能、造型、形態上,都匯集了古人細致入微的匠技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愿景。自唐到明清,民居門窗形式從不成熟到成熟,形式變化繁多。古代木工通過鋸、刨等工具,對木材進行加工打造,創造具有自身特性的藝術。
5.2 大空間,小符號
古建筑形制的確立,好比文章的脈絡,需要橫向和縱向、時間和線索的聯系和交融,逐漸發展、推演,尋找新的材料,形成新的組織結構,形成內在聯系和外部空間的統一。早在《魯班經》一書中魯班發明了榫 技術,通過木頭與木頭之間的咬合連接各個構件,結實而嚴謹,穩固而踏實。
6 當代思考
無論是建筑的外部空間還是內部空間,古人在材料的應用上給予了現代人設計上的恒常性。這種心手相傳的建筑技藝值得我們來借鑒和學習。專心和虔誠地研究古人遺留的物質文化,融入藝術和美學理念,實時對傳統木構形式進行有機的重生,回歸木構這一傳統形式,是建筑內外部空間中聯系的有機體,具有前瞻性和歷史研究價值,借鑒傳統木構的優勢解決現代室內設計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摘 要】室內設計和深化這是傳播文化,打造完美空間美麗的藝術的延續的建筑設計。它是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和工藝,審美觀念,人文環境,內部空間的藝術文化和功能因素。完美的內飾設計,從高度現代文明的,成功的室內設計,同時創造先進的文化。作為美學,藝術和技術美學的一個分支,是重要的學科之一,以指導室內設計。它在設計美學領域的新課題。
【關鍵詞】美學;室內設計;藝術
人們越來越清楚裝飾空間的布局,紋理,顏色,家具布局,設備安裝,通訊網絡建設不再是簡單結合的時尚體現,而應該升級到個性化和個性化實現文化,技術,h境和效率的有機整合?,F代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身體,心理和其他需求,需要全面處理人與環境,人際關系和許多其他關系,在人性化服務的需要的前提下,綜合運用功能,經濟,舒適和美麗的環境各種要求?,F代美學理論在當代室內設計中起著指導作用。
1 從形態學視角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
室內設計由各種不同的視覺元素和三維空間,這是一種造型藝術,而其他純粹的藝術形式是不同的,室內設計的實際動能表現創意的活動。從形態上看,室內設計美學元素和任務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空間元素
空間合理化和賦權人們感覺美國是設計的基本任務,設計師不能堅持過去形成的空間形象,探索空間的時空技術和美學特征給了一個新的畫面。
1.2 美學裝飾要素
內部柱子等建筑構件在整體空間,以及墻壁,屋頂等界面,滿足裝修的功能要求,構成室內室內室內環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利用不同的裝飾材料,紋理和各種裝飾形式,可以獲得內部不斷變化的藝術美學效果,也反映了該地區不同的歷史和文化特點。
1.3 美學顏色要求
室內色彩除對環境的視覺沖擊力,而且對人的情緒有直接影響,心理上的??茖W色彩的運用,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顏色處理以滿足功能要求也可以達到美國的效果。除了室內色彩設計必須符合一般的顏色規律,還要與時代的美學變化。
審美元素,雖然相對獨立的價值,不能孤立地對待,從形態上看,整體應該比所有個體的總和,整體的整體部分無法解釋。因此,室內設計的整體美學價值,導致整合框架的美學元素的整合。在所有藝術相關設計中,形式提供形式的基本組件并將它們放在一起,包括連接到規則組合的美學元素的設計。形態理論也用于識別藝術和設計的類型,并研究藝術設計的特點。室內設計過程中,首先是如何在救援設計的“總壓迫”個性化,差異性和異質性的充分發展。其實,這個大敘事,小敘事相互矛盾的,對立的整體性質和差異,反對派身份和異質性,非全面,非中心的思維方式思維和調整自我創造的思維特性,只有現場的建筑和室內設計,也是當代藝術和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也創造了一個現代的室內設計帶來的積極和豐碩的成果。
2 整體語境的功能和美學意義的表達概念
在社會變革和當代室內設計或室內設計發展的背景下,應建立環境的總體設計概念。“環境”是指建筑物實體的周圍環境,包括室內空間的形狀,視覺環境,空氣質量的環境中,聲,光,熱等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形成;包括建筑物的外觀,包括園林,廣場,乃至整個社會,城市與自然,人文景觀理念的區域。一面水和土壤支撐一個人,一個是由于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社會背景,生產力等因素在不同時間形成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美學取向和理想,所有這一切歷史積累和繼承與個體形成的差異,豐富多樣的區域文化,景觀,物種,氣候,交織一起構成該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以人為本的內飾設計不僅從功能上的考慮,以滿足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各種實際需要生存,而且從心理方面的文化需求出發,根據人們對不同文化需求的需要,滿足人們的欲望以接近自然的欲望。作為文化的物化創作活動,室內設計應被視為一個象征性的系統,從整個環境的高度,使用符號學理論和方法。設計符號的符號和隱喻功能被完全用于反映區域文化內涵和室內設計的時間特征,以及通過符號處理的方式表達美學情感和反映美學的意義和價值設計元素的組合。
3 科學與藝術美學的結合
室內設計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該設計的科學性,使空間環境功能合理,舒適,高效,安全。與此同時,它的結構,材料和技術與藝術美和藝術美,形成了當代室內設計美學的重要特征。
從建筑和室內設計發展的歷史,創新的崛起總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一致的。室內設計必須充分重視并采取現代科技成果,包括新材料,Y構和施工工序,以及健全的創作,光,熱環境的設施和設備,充分利用。需要在設計方法進一步建立的室內設計的科學性,除了在設計概念和方法表達的,在分析和確定室內的身體和心理的環境優勢和缺點的科學的方式設計。在設計的性能,計算機設計和圖形與初始設計階段的廣泛應用可以使用其立體視覺技術的其他方面,以檢測第四維效果。
總而言之,現在當代建筑和室內設計的高科技,從而使室內設計應更加注重現代美學的原則。同時,利用材料和技術手段將科學和藝術,生理和心理要求,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結合起來。表現力和吸引力的內部空間和形象,以及視覺上的享受和文化內涵的室內環境,使人們在平衡和滿足精神。
摘 要:在室內設計過程當中,要遵循實用、經濟的原則,將各種知識進行有機的的結合?,F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斷地提高,對于室內居住的要求也在不斷增長,這就很大的促進了室內設計行業的發展,那么,如何才能夠營造出安靜、舒適、衛生且具有美觀與衛生的空間就成為了室內設計人員的目標。本文從實際出發,結合筆者實際的工作經驗,在對多種影響室內設計的元素基礎上,對如何在室內設計當中結合美學要素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室內設計;美學;應用
在實際的室內設計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因素都會影響到最終的設計效果,這就需要設計師能夠考慮到多種因素,從而滿足居住人員的實際需求。單純地從定義來講,室內設計就是在生活當中,根據建筑物實際的環境以及性質,利用美學技術,創造出具有舒適性以及審美價值的空間,從而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此外,室內設計的不同風格也是業主個人愛好等多個方面的反映。室內設計當中反映出來的個人品位、科學理念等都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1 美學思想概述
在我國,傳統的美學基礎是從先秦起源的,當時的美學思想融入了相關的哲學以及藝術理論著作當中。但是如果單純地從理論形態上進行理解,我國的古典美學的發展在不同的哲學流派當中都有著不同的代表人物,例如到家的老莊、儒家的孔孟、法家的韓非以及屈原為代表的楚騷等等。
儒家的美學思想在春秋戰國時代逐漸形成,孔子和孟子是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美學思想承上啟下,并對春秋錢的美學思想進行了總結,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對儒家的美學思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儒家的美學思想強調內容以及形式的統一,“中和”思想更是其審美的重要標準。在我國的傳統美學當中,除了對文學有追求,還對“禮”有著相當的重視,在孔子之前,“樂”、“禮”是分開來講的,而在儒家的“樂禮思想”當中,則將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統一的“樂禮思想”。
我國美學史的七點是從老子開始的,在道家的美學當中,老子的美學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道家的美學思想也帶給我國的美學思想很深的影響,而道家美學思想的代表人物正是老子以及莊子。不管是老子還是莊子,都從哲學的角度提出了美學觀點,例如崇尚自然之美等等。在我國的傳統美學當中,自然是十分重要的概念,禪宗美學思想則是通過個體的直覺來追求簡單之美。
除此之外,老子還提出了虛實結合等美學觀點,這些美學觀點不僅反映到了繪畫以及文學作品當中,在我國傳統的建筑室內設計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 美學要素在現代室內設計當中的運用
在我國,古代的建筑風格不論是室內還是室外都呈現出了古典美,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而現代的美學則尋求多方面的發展。
在上文當中,本文之所以會提到建筑文化,就是因為室內設計與建筑本身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在建筑當中,室內設計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設計風格應該與建筑風格有一致性。而想要讓我國的現代室內實際具有我國特色的文化特點,體現我國的傳統美學,就需要將我國的古建筑作為出發點。室內設計是對建筑設計的深化,要做到良好的室內設計,就需要結合建筑設計來深入挖掘,沒有建筑設計就沒有室內設計。因此,建筑與室內設計的聯系是十分密切的,只有深刻的理解我國的傳統美學到底對我國傳統的建筑物產生了那些影響,才能夠創造出具有我國的特色的現代室內設計理念,將我國傳統的美學融入到現代的室內設計當中。
2.1 天人合一的意境
不管是道家還是儒家,都對“天人合一”的思想十分強調,在道家和儒家的美學思想當中,都強調人要尊重自然,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發展,但是道家與儒家則在具體的關注重點上有一些差異,到道家提倡重視幻想,而儒家則注重使用的功能性。但是,不管是道家還是儒家,兩家的思想都成為了我國古代建筑美學思想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同樣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普遍對稱并不能滿足現代設計的需求。在我國傳統的室內空間設計過程當中,對于不規則的形狀是很少使用的,一般來講,我國傳統的室內空間設計常常使用較為均衡的手法,但是,這種手法放在現代室內設計當中,常常會帶給人較為單一的感受,在室內空間設計過程當中,過多的使用較為均衡、對稱的設計方法,會使得室內設計的“個性化”空間受到阻礙。因此,想要創造出適合現代社會發展以及審美風格的室內設計作品,就不能一味地采用傳統的設計風格,而是應該與現代人的審美以及實際的需求進行結合,同時也不應完全摒棄傳統的中國美學思想,而是要做到繼承和發揚。
第二,等級制度與現代設計的觀念相悖。在我國的傳統室內設計過程當中,不管是空間的布局還是色彩的選擇上,都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在布局上,我國傳統的室內空間建筑設計會對貴賤、長幼等地位進行劃分,單現如今,人們對于人權更加關注,要求人人平等、追求自由,在這樣的形式下,不管是什么人,都沒有貴賤之分。在現代的室內設計當中,空間色彩以及布局可以任意使用,沒有等級劃分的限制,因此,我國傳統的室內設計當中這種等級制度是不使用在現代室內設計當中的。
2.2 講究“中正”之美
在我國傳統的室內設計當中,院落布局是最為常見的布局方式,一般的院落布局當中主要包含廳堂、書房以及臥室三個最為主要的區域。禮制文化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禮制文化也影響到了我國的傳統室內設計。首先,遵循我國傳統的思想,大多數的室內空間設計常常會采用正方形、矩形等較為規律的形狀,而在家具的陳設方面,則也會遵循對稱的原則,裝飾也會分出大小、明暗等。
2.3 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審美結合
現如今,室內設計對于藝術以及科學的結合十分重視??茖W性能夠使得室內的居住環境更加高效、舒適,而藝術性則能夠給予家具、布局等強烈的藝術美感,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已經成為室內設計的重要發展趨勢。
單純地從建筑設計以及室內設計的發展歷程來看,風格的創新常常會與社會生產力有著十分重要的重要的密切。要將現代美學融入室內設計當中,也需要結合風水學、心理學等多個方面的知識,使得人們的審美觀得到逐漸的改變,而現如今的室內設計也呈現出了更強的技術含量,新型的材料、工藝能夠為人們帶來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3 結語
作為許多知識的融合的交叉學科,室內設計與美學理論的聯系是十分密切的。理論加上實踐,就能夠帶給室內設計更強的生命力。此外,社會的進步也有獨特的歷史規律,不管是精神還是工藝技術,當代室內設計都需要借助美學理論,體現居室風格,整體角度出發,融合現代藝術手法,創造出具有內涵以及什么價值的室內設計。
作者簡介:石卉(1985―),女,山東濰坊人,學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摘 要:在建筑的眾多因素中,空間才是建筑的靈魂和關鍵。要想使建筑真正做到有特點,有創新,還需要從空間這一概念入手。室內設計存在于建筑內部空間中,延伸建筑思想,補充建筑空間功能,是對建筑整體風格、個性的統一追求不可缺失的程序之一。本文對現代建筑空間與室內設計的美學融合進行探討。
關鍵詞:建筑空間;室內設計;融合
引言
建筑空間是指人們為了滿足生產或生活的需要,運用各種建筑要素與形式所構成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統稱。具體來說,墻、地面、屋頂、門窗等要素圍成建筑的內部空間;建筑物與周圍環境中的街道、廣場、樹木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間??臻g本身的存在是處于無形的、不能接觸到的狀態,其形態性不是很明顯。而室內設計與建筑空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它實際就是建筑空間的設計,是建筑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及藝術手段,創造出功能合理、舒適美觀、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
1建筑空間和室內設計的關系
建筑環境主要包括建筑物本身,建筑物所圍合的內部空間,即被屋頂覆蓋的部分,室內空間以及建筑隊周邊具有控制性的空間,即室外空間的范圍,空間范圍的大小是由建筑物自身所具有的各種功能及特點所決定的。室內設計,是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現代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美學原理,創造出功能合理,舒適美觀,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空間環境的一門實用藝術。這一空間環境既具有滿足相應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時也反映了歷史底蘊,建筑風格,環境氛圍等精神因素。
室內設計是更具建筑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現代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沒學原理,創造出功能合理,舒適美觀,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空間環境的一門使用藝術。室內設計和建筑設計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相似,他們既是相互獨立的,同時又相互關聯。室內設計是從建筑設計中的裝飾部分演變出來的,是建筑設計的重要分支和延續,也是對建筑物內部環境的完善,細化和補充,更是對空間環境重新定義和再創造,室內設計是更具建筑空間的使用性質,運用物質技術手段以滿足人的物質欲精神需求為目的而進行的空間創造活動。通常我們談到室內設計與建筑的關系則更多的會想到一種附屬,和服務的功能關系。即建筑,是一個代表空間的架子,他的外觀,條件決定了這個建筑的屬性,即功能屬性。而室內設計,則是室內裝飾或裝潢、室內裝修,僅僅將將建筑的內部美化,從而更好使人感到更加舒適,實用。
室內設計較建筑來說簡單的多,側重點也更加不同,他更多的是考慮一種人心理上的美觀效果和身體結構的舒適度。就像家具,是室內設計中最首要的,而他的功能只要能撐起人的體重,不散架就可以了,可是要做的更好,就需要了解人體結構,這個相對建筑來說似乎沒有那么多的嚴密性。而工種的配合似乎也沒那么多。這就造成了大多數人認為建筑和結構是分開的,把室內空間看成是建筑設計的最終階段,二次設計,等等。而實際上室內不僅僅是建筑的延續,室內空間是在建筑一開始就產生了,室內設計與建筑設計幾乎同時開始,有了建筑,建筑空間,室內空間便產生了,如果此時不去思考室內空間的設計和運用,室內就陷入盲目的發展。室內設計與建筑設計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都遵循相同的美學,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室內設計對建筑空間的影響
不同形狀的空間,往往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感受。在選擇空間形狀的同時,設計師必須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統一起來綜合考慮,使之一方面實用,另一方面又能按照一定的藝術意圖給人某種精神感受。生活中最常見的室內空間一般是呈矩形平面的長方體,由于長寬高比例不同,形式也有很多的變化。如果是窄而高的空間,由于其豎向的方向感比較強烈,容易使人產生向上的感覺,激發人們熱情高昂、崇高的情緒。哥特式建筑以其垂直向上的動勢,在著力強調建筑物的垂直因素的同時,形成了一種高拔、挺直的建筑形式。除了我們常見的長方體空間外,有時為了適應某種特殊的功能要求,還有一些其他形狀的空間,這些空間同樣也會因為形狀的不同而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穹窿形狀的空間,就會給人以向心、內聚和收斂的感覺;四周高、中央低的空間則會給人離心擴散和向外伸延的感覺;曲形、弧形或環形的空間,則會產生一種導向感,引導著人們沿著空間軸線的方向前進。建筑設計師在進行空間形狀的選擇時,除要考慮功能要素外,還要結合一定的藝術意圖來參考,這樣既能保證其功能要求,又能給人適當的心理感受。
3 現代建筑空間與室內設計的美學融合
建筑的內部空間需要室內設計的深化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不論室內設計還是建筑設計都必須兼顧功能合理和經濟美觀的要求,考慮材料、尺度、色彩、照明等各方面的因素。進行室內設計時還要考慮建筑總體設計與空間的內部形態,強調使用功能結合建筑形式以及內部空間。與此同時,還要考慮時代、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建筑內部的空間設計需要室內設計來進行完善,不論是在設計構思、材料選用,還是在使用功能以及精神審美上,設計師在構思方案的時候必須考慮內部空間的功能性和形式感的問題。人們常說“建筑的形式”,準確地說建筑就是由內部空間、外部形態、虛實關系、色彩構成、材質材料、裝飾手段等種種要素集合成的復雜形體,而這些要素同樣在室內設計中也都包括了。室內設計雖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它畢竟是從建筑設計里延伸出來的,是整個建筑設計和建筑理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建筑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如近現代的賴特、貝聿銘等建筑大師,他們在對外部結構進行設計的同時還會考慮建筑內部空間各方面的設計。他們的建筑充分體現了由外到內的連貫性、完整性、一致性等特點。整體的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共同組成了建筑的靈魂,也共同完成了由外到內的審美。
建筑內部空間的室內裝飾效果以及外部的形狀和尺度比例,很大程度上受到整體結構形式及其所用的材料影響。從古到今都存在著把建筑的外部造型、建筑內部的裝修設計與結構統一起來的觀點。從近現代的建筑來看,這種內外相依、特色連貫一致的觀點越來越被廣大建筑師所接受。充分利用結構造型美作為建筑設計及室內設計的造型要素已成為越來越多建筑師及室內設計師的設計手法。如蘇州博物館,這座建筑在外觀設計上、內部結構設計及室內設計都很好地通過一致的設計手法使整個空間造型形成了完美的統一。在解讀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整體的去看待。整體建筑風格和建筑室內空間風格的高度協調統一性,白色成為整個建筑的主色調,灰色的花崗巖統一了色彩和紋理,建筑外觀、屋頂、室內棚面、墻體造型都體現了新的幾何效果,使觀者心曠神怡。在整個建筑的室內空間和建筑外觀達到了良好的美學融合。
結語
綜上所述,室內設計作為建筑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延續建筑的維度,讓空間統一而豐富,其作為建筑空間中的一個優秀部分應得到充分的重視??梢哉f建筑空間是“骨”,室內設計是“肉”,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完整勻稱,故室內設計必須融合到建筑空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