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30 03:14: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獨生子女感恩教育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獨身子女大學生 感恩意識 教育
【論文摘 要】本文從淺析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入手,闡述了加強對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教育的意義及措施,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當前加強對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教育,意義重大。第一,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獨生子女大學生在當前高校大學生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通過對其進行教育引導,有助于其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關心家人,朋友,服務社會,感恩祖國。第二,重視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視和加強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全社會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道德氛圍,有助于更好的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第三,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社會整體素質,還有利于更好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通過感恩教育,使獨生子女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得到提高,使其與他人、與社會之間形成良好的關系,和諧的氛圍為我們更好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提供了條件,當前加強對獨生子女感恩意識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感恩的環境是孕育感恩品質的前提和保障,加強對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教育,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良性引導。只有全社會齊心協力共同打造一個良好的感恩環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意識。
一方面,全社會要注重對感恩教育的宣傳,輿論上倡導感恩,通過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如近幾年國家和社會非常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通過“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評選出一批道德品質高尚的模范,向人們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德,促進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動中原、感動中國的謝延信,他的事跡向人們宣傳著孝敬老人的傳統美德,用他的行動呼喚美德,用他的行為向人們講述著他的感恩。通過這些宣傳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感恩的氛圍,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使獨生子女大學生意識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覺的加強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識。
另一方面,獨生子女大學生要提高判斷能力,主動摒棄錯誤的價值觀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個人道德素養。要正確認識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對個人思想的危害,主動摒棄這些腐朽頹廢的觀念,繼承和弘揚中華名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感受中國歷來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的優良傳統,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識,感恩社會。
二、轉變學校教育模式加強感恩教育
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學校教育是關鍵。獨生子女進入大學,遠離家鄉,學校是其成長學習最重要的環境,學校應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負起這個重要的責任,重視和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轉變教育模式,學校教育應從單一的注重專業技能教育轉向全面的素質教育上來。受社會功利化的影響和學生就業前景的考慮,高校對學生進行教育時非常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雖然設有德育課,但由于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方式的影響,不能很好的達到預期目標。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應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培養一批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隨著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學校應根據獨生子女大學生自身的特點來制定教育計劃,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其感恩意識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養。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學生實際參與的機會,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將道德思想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實際的感恩行動,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識。
其次,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獨生子女大學生是大學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中還沒有實際建立起針對該群體的教育,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要著重注意對獨生子女大學生群體的教育,研究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對其進行有針對的教育和引導,特別要加強對該群體的感恩意識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導他們用實際行動來表達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強獨生子女大學對學校和社會的感恩教育。
最后,營造良好的感恩校園環境,多種方式進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獨生子女大學生生活在校園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園文化環境,和諧的文化氛圍,更好的營造出一種感恩的校園環境,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受到熏陶,從“耳濡目染”到最終的“潤物細無聲”,感恩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動員同學們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用真情表達對家人、朋友、社會的感恩。
三、轉變家庭教育觀念重視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是奠基性教育,是對人影響最廣的教育,重視和加強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首先,要轉變觀念,注重對子女道德修養的培養。孩子的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之外,更應該注重對孩子道德修養的培養,片面強調學習忽視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在教育孩子成才的過程中,
須明白孩子要全面發展,德育與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師長,愛護同學,關愛社會,感恩祖國,教育孩子用實際的行動來表示感恩的心情。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更好的與人交往,全面發展。
其次,重視對孩子良好習慣和個性的培養。很多獨生子女進入大學以后,不能適應大學生活,無法很好的融入其中,這與自身的性格和習慣有關,而這些又與家庭教育關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不能過分寵愛孩子,要對其進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強其承受挫折的能力,養成自立、堅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響其對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作為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通過自身的感恩行為,對孩子進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關心社會,通過耳濡目染,無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識。
四、加強自我教育 提高自身素質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主動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覺改正自己錯誤思想和行為的方法”。簡單地說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長中摸索,體會做人的道理和原則。獨生子女大學生通過自我教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自我教育法,主動自覺地參與感恩活動,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識。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要能夠做到自省和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體會別人的感受,學習他人的優點,改正自身的缺點,學會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過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感恩之情,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識,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養。
摘 要:此前陸續發生的“留日男生機場刀捅母”“北大研究生打罵親生父母”等事件,折射教育空白,人民呼吁孝道重建刻不容緩。在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時代,感恩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只有集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加大加強教育,才不至于讓“感恩”離人們的生活太遠。
關鍵詞:獨生子女;感恩;教育
1980年中央全面貫徹實施獨生子女政策,至今,計生政策實行已逾30年,獨生子女已成為社會的主體。在這個經濟實力和人才競爭的時代,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將以怎樣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關鍵取決于這一代獨生子女的素質教育。
目前,獨生子女的教育已成為中國社會熱切關注的一個區塊,在全球“少子化”的時代趨勢下,更是眾所關心的話題。如何讓獨生子女得到“多生子女”家庭一樣的機會教育,如何讓獨生子女懂事貼心、善于感恩、樂于學習又勇于溝通,相信是千千萬萬家長心中的期盼。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作家馬卡連柯說過:“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現在的獨生子女是家中的獨苗,大都在“溫室”里成長,過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卻極少體諒父母的辛勞。親情這一最本能、最直接的情感常常被漠視了。究其原因之一,眾多的獨生子女不懂得感恩,不是因為他們品德很壞,而是因為他們缺少感恩的體驗。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獨生子女感恩意識的缺失,對其自身一生的發展,子孫后代的成長,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將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當務之急我們應該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大教育力量,切實加強獨生子女的感恩教育,使獨生子女的感恩意識與行為能得到充分培養和塑造。
一、從源頭上重視家庭教育對感恩意識培養的影響
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長輩把兒女當龍鳳的教育偏頗,最終使得獨生子女們缺乏對父母的感恩意識,“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疼愛陷入了誤區,只知道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而對精神需要卻視若無睹。現代獨生子女們往往享受和分享家庭多,替父母分憂解難少;考慮自己多,關心父母少;對父母不滿足多,對已有的現狀滿足少。有的甚至認為“父母生我,就有義務養我”,認為父母為孩子付出、犧牲,是義不容辭、天經地義的,而并不把父母的辛勞記在心上,不懂得體恤、關心、照顧父母。2011年發生的“留日學生機場弒母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方面是含辛茹苦、備加呵護,另一方面則是不知死活,心安理得。母親的舐犢情深固然讓人動容,但這說到底是一種畸形的愛,它逐漸讓母親和兒子都習慣了物質的給予和接受,而忽略了母子感情和教育成長中更為重要的方面。雖是個案,但也如一面明鏡。動物尚有反哺之情,對于每個孩子來說,父母歷盡艱辛將自己養大,不可不常懷感恩之心。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意思是若習性是好的,則孩子終身受益;若習性是壞的,則孩子終身受害,禍己殃人。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養成習性的好與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性相近,習相遠”。父母在孩子的早期習性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為人父母者對孩子要做到嚴格與愛相結合。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尊敬父母,尊敬老師,愛集體,愛勞動,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要懂得知恩圖報,施恩不圖報。要經常對孩子灌輸感恩思想,進行感恩教育,做到言行一致,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感恩榜樣,使孩子能在良好的感恩氛圍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在學校教育中強化對感恩意識的培養
當前,教育教學評價體系還不盡完善,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合格率、升學率等在很大程度上還左右著學校的教學目標,而且直接影響著對教師和學校的評估考核。盡管許多學校一直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但在中考、高考指揮棒的威力沒有弱化的同時,中小學校對學生道德的培養和情感教育無形就被弱化了。只注重學生的智育的發展,而削弱了道德教育的地位,傳統倫理的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良好修養,現實生活中正確人倫關系的培養同樣被忽視,感恩變得可有可無,老師的教育、父母的付出、社會的幫助,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感恩意識自然變成一句空話。知恩圖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懂得感恩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品質。從小培養學生學會感恩,不僅是一種禮儀教育,更要培養他們健康的心態。只要擁有感恩之心,人們就會擁有快樂和幸福,社會就會和諧進步。
平日里,我們可以合理地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積極有效地促進感恩意識的培養。在特定日子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利用知恩圖報和忘恩負義的正反方面的典型例子來教育學生,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感恩思想。
如今,溫情的“感恩”話語在我們這個獨生子女時代的確有些久違了。為了回味這久違的感恩之情,讓孩子們把許多平日里沒有意識到的或說不出口的話語可以盡情地表達出來,真正和父母來一次心靈的溝通,別讓感恩離我們太遠。近期,我們學校班級陸續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感恩班會”。沒有過多的程序,沒有刻意的準備。班會的內容都是從“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的話題中開始。在感恩的過程中,參加班會的學生的心靈都受到了震撼。
三、加大社會教育力度,促進感恩意識的形成
社會媒體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此前報道的“留日男生機場刀捅母”“北大研究生打罵親生父母”等事件在媒體的影響下,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引發了眾多網友的深思。感恩教育再次被推上刀鋒。人們在強烈譴責的同時,也不得不深思感恩意識的缺失。大眾媒體在肩負信息傳播者和輿論者重任的同時,應大力弘揚感恩的文化,營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圍,促進感恩意識的培養。其次,關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需要全社會共同進行長期的努力。我們提倡全社會都應關心、教育下一代的成長,處處弘揚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傳統美德,讓青少年每時每刻認識到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美德,是一個有責任的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烏鴉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一個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是一個完整的人。感謝父母、體諒父母。贈人玫瑰后,尚會手有余香,而反哺于父母的一滴真情的淚珠,對父母來說,都可能是一個天大的滿足。所以,獨生子女時代,讓我們大聲呼喊――“感恩”別走!
(作者單位 廣東省四會市四會中學校本部)
“感恩”,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這個普通而又熟悉的詞匯能夠迸發出無窮感人肺腑的情感和具有強大震撼力的道德力量。“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這些綿延千年的中華民族古老語句,讓世人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翹首稱贊,也讓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受到熏陶和感染。
但是,在當前這個獨生子女時代到來的背景下,孩子是一家的中心,是家庭中的“小太陽”、“小皇帝”,他們的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但情感生活卻比較貧乏。他們會因為給自己的父輩拿了一雙筷子而津津樂道,卻不曾為感激父母的辛勤操勞而說些體貼話。現在的家長們竭盡所能,用愛和物質為孩子鋪設錦繡前程,在讓孩子學會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自私、狹隘與麻木也隨之一同成長。長此以往,如果我們的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的品格,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這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來說,是危險的。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來,我深深體會到感恩教育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感恩教育是育人之本
學校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感恩教育的主要場所,應把育人為本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根本。因此,學校毫無疑問應該承擔起對廣大學生實施感恩教育的重任,要以人為本,關注生命,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學校的各項工作是由教師完成的,各科教師都有責任把感恩教育滲透到所教學科當中。在國家設立的所有課程當中,思想品德課專門承擔著加強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使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品德課程的思想性較強的基本特點決定了思想品德老師在感恩教育方面與其他老師相比,更應當首當其沖,責無旁貸,責任重大。
二、感恩教育使學生終生受益
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經常站在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去想別人之所想,哀別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樂他人之所樂,體驗他人的內心世界和內心的情感,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體諒他人,原諒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愛護他人,從而形成學生的道德感。這樣,學校的德育教育就不會停留在靠行政紀律、靠法律、法規來強迫維持,而是從學生的心理流淌出,并使學生的行為規范上升到心靈的自覺要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因此,在新的歷史的時期,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增強使命感、責任感與緊迫感,在德育教育中培養學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撓品格的同時對他們開展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的感恩教育,對學生建立健康人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使學生受益終生。
三、實施感恩教育可嘗試的幾種方法
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值得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不僅應該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而且對于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都應該發自內心的感恩戴德。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做人的起碼的支點。所以學校德育工作就應該從感恩教育人手,使學生感悟到: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應該感謝父母;老師給了我們知識,提高了我們的能力,我們應該感謝老師;他人關心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感謝他人。這些看似樸素的感恩教育中,卻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如何進行感恩教育具體從三方面人手:
1.從學生入手,從“謝謝”開始
對傾心撫養自已的父母,對精心培養你的老師,給你提供了很多幫助的同學、朋友,對身邊各種各樣為你提供服務和方便的人說聲“謝謝”,在校園提倡說“謝謝”等文明用語。搞一次感恩行動(比如節假日期間),將每個學生自已的感恩情感落到實處,通過給父母做一次感恩飯,說一句感恩話,幫助父母做家務,為父母分憂解難等實際行動,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開學后,各班都要評選表彰一批孝敬父母、生活儉樸、關心同學、學習優異的標兵。
2.從家長入手
(1)學校致家長一封感恩教育的信,鼓勵家長言傳身教。中央電視臺有一個公益廣告,感覺很受啟發,說得是一位母親給孩子的奶奶端水洗腳,年幼的孩子看到后,又給自己的母親端來了一盆洗腳水。這位母親給自己的孩子做出了好的表率。(2)學生致家長感恩信要求學生都要將父母供給自己的一年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等各項花費算個總賬,再把父母一年的總收入算個總賬,通過比較,深刻體會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體會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和殷切期望。通過經常與父母通信,雙方共同交流新聲、增進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3.從學校入手
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教師授課時,可以把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談話法等,與現代多媒體手段結合起來,以情激情、以景激情、以理激情、以美冶情,做到以情載理、情理交融。教師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找準切入點進行感恩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許多與感恩密切相關的內容,有許多進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教師可以把教材相關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將其中蘊含的主題作為具體切入點。這些切入點運用恰當,很容易點燃學生精神世界里感恩的情感火花,并且最有可能使火花變成熊熊烈火,照亮學生整個精神世界。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銜環結草,以報恩德。感恩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家庭、學校諸方面的配合,齊抓共管才能出成效。同時,感恩教育又是一個艱巨的工程,絕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立竿見影。今天的學子是明天的希望。我們作為教師要攜起手來,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堅持不懈地堆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我相信只要社會各界積極行動,大力推行感恩教育,學生們的感恩意識一定會得到增強,素質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輝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