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外科術后疼痛護理探討

外科術后疼痛護理探討

發布時間:2022-07-27 02:54: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外科術后疼痛護理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外科術后疼痛護理探討

外科術后疼痛護理探討:優質護理對減輕外科術后疼痛的積極影響

摘要:疼痛是醫學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癥狀之一,外科患者在進行完手術后,大多數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本文通過分析患者術后產生疼痛的幾個主要原因,針對疼痛產生的原因提出實施相關的優質護理措施來幫助患者緩解疼痛。

關鍵詞:優質護理;手術疼痛;影響研究

疼痛問題是很多患者在進行外科手術后都會遇到的普遍問題,由于疼痛會影響到患者的循環、呼吸以及新陳代謝等其他功能,極不利于患者身體的康復,同時還有可能會引起其他并發癥。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才能減輕患者的痛苦。

1 影響外科術后疼痛的主要原因

疼痛是外科患者中較為常見的護理問題之一,一旦手術時麻醉的藥效消失后,多數患者都會感到手術切口處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1],這種疼痛會促使患者出現恐懼、煩躁、焦慮不安等心理活動。因此,認真分析引起患者術后疼痛的主要原因,這對于幫助患者身體的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

1.1切口疼痛 患者的切口疼痛主要出現在麻醉藥性消失后的24h之內,麻醉藥效一旦失效后,而手術器械對身體血管以及皮下組織等部位已經造成了傷害,這就會加劇切口的疼痛,特別是手術切口的部位不同,如果切口在患者的胸部、腹部以及背部,這就會引起患者頻繁的疼痛。

1.2病房環境的影響 由于患者剛進行完手術,因此比較適合安靜的環境,如果病房內有各種噪音、不合適的燈光、患者較多、溫度過高或過低等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睡眠,進而加劇了患者的疼痛。

1.3心理因素 多數患者在手術后都很擔心自己的身體恢復情況,不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憂郁等低落的情緒,而這些情緒都會引起身體局部血管的擴張或者收縮從而產生疼痛。而有些患者對醫學知識了解的比較少,特別是當第一次面對手術后,會表現出恐懼的心理,從而不知不覺中加重了對疼痛的反應。

1.4體位改變而引起的疼痛 外科患者在術后不可能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不變,而患者在活動時稍不注意就會直接引起切口處的縫合張力而引起疼痛,因此,患者應該盡量減少翻身、走路以及咳嗽等劇烈活動。

2 外科術后減輕患者疼痛的優質護理對策

2.1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 醫院的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表現出來的疼痛準確的判斷患者的身體情況,這就要求醫院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專業培訓,督促護理人員積極學習相關疼痛護理專業知識以及心理學和生理學等內容的了解,根據患者的反應,準確判斷患者疼痛的原因,及時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減輕患者的痛苦。

2.2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 針對患者在手術后因為緊張、擔憂以及焦慮而造成的疼痛,降低他們對手術的恐懼感,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措施:①手術前進行人性化的心理疏導工作。在手術開始前,護理人員可以向患者解釋手術后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疼痛、疼痛持續的時間、手術并發癥等各種情況,針對出現的疼痛情況,提前向患者講解有關疼痛的知識,從而使患者了解手術后的各種狀況,從而幫助患者減輕壓力和恐懼感;②手術后的心理輔導工作。在術后護理人員仍然要及時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及時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從而幫助患者消除恐懼感。

2.3積極改善病房的環境 護理人員要積極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美觀、安靜以及整潔的病房,①護理人員白天要注意保持室內的通風、溫度和濕度的調節;②夜晚要做到保持安靜,盡量不要制造噪音,打擾到患者的休息。讓患者在輕松、適宜的環境中修養。

2.4提高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 護理人員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幫助患者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①幫助患者找到最合適的體位。例如,對于重大手術患者在手術后仍沒清醒前應保持平臥;對于腰部麻醉的患者,術后要平臥6 h,以預防手術后頭痛的發生;脊柱手術后的患者要睡硬板床,四肢手術后的患者要抬高手術的肢體部位。②護理人員要輔助患者學習可以減輕疼痛的一些方法[2]。例如,可以針對患者的年齡、學歷、性別等特點,利用音樂療法選擇患者平時喜歡的音樂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最終達到緩解患者疼痛的目的。

3 優質護理對減輕外科術后疼痛的積極影響

疼痛是外科手術患者常見的癥狀之一,疼痛還會引起患者出現肺功能降低、腸粘連、肺炎等其他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這直接導致了患者身體內其他器官生理功能的紊亂,優質的護理服務越來越受到醫護人員和患者的關注。

優質的護理服務是指護理人員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患者的疼痛,用專業的護理知識和護理經驗根據患者的病情為其提供全面的護理服務[3],通過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惡化服務態度、提高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積極改善病房的環境、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等方面的措施。①提高了醫院護理人員的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改善了護患關系;②通過給患者提高優質的護理服務,從而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極大的減少了術后疼痛的持續時間,進而保證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4結論

如何減輕外科患者的疼痛這一問題,已經成為醫護人員和患者都普遍關心的焦點。通過對引起術后疼痛主要原因的了解和分析,從而提出優質的護理服務措施,這不僅有利于減輕患者的疼痛,同時對提高醫院的服務水平也有積極的影響。

外科術后疼痛護理探討: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

【摘要】 目的:探討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方法:收集普外科手術患者142例,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針對性護理組,每組71例,常規護理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針對性護理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針對性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不同時間點的疼痛程度評分及術后疼痛對患者心理、睡眠質量、活動能力的影響情況。結果:針對性護理組患者術后第1天、術后第2天、術后第3天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P

【關鍵詞】 針對性護理; 普外科; 術后疼痛; 致痛

疼痛是一種復雜的感受,往往提示有害因素侵襲機體,其多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密切有關[1]。術后疼痛是患者機體對手術創傷產生的一種復雜性生理、心理反應,其可增加組織代謝,促進傷口愈合,嚴重則會影響生活質量[2]。與術后疼痛相關的因素較多,這些因素均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手術效果,延緩疾病的轉歸。本研究對外科手術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有效的控制其術后疼痛,令人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3月-2015年4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普外科行手術治療的患者142例。患者均為擇期手術者,排除不能耐受、精神疾病的患者,有藥物依賴者。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針對性護理組。常規助理組71例,其中男40例,女31例;年齡15~73歲,平均(33.1±4.2)歲;膽道手術18例,胃腸道手術24例,脾臟術后7例,甲狀腺手術3例,闌尾炎手術19例。針對性護理組71例,其中男38例,女33例;年齡16~74歲,平均(34.0±4.7)歲;膽道手術16例,胃腸道手術23例,脾臟術后6例,甲狀腺手術5例,闌尾炎手術2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類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護理組 采用常規的護理措施,包括保持舒適、潔凈、安靜的病房環境,注意通風,室溫2O ℃~24 ℃,相對濕度為50%~60%,光線適中,避免強光;早晨查房時詳細講解當天的治療和護理的項目,傾聽患者的意見,檢查和護理操作盡量在日間進行,夜間關燈或開地燈,巡視時避免聲音過大影響患者休息;對腰椎麻醉或全身麻醉者,術后去枕平臥6 h,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

1.2.2 針對性護理組 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同時,進行針對性護理。(1)疼痛評估:傾聽患者對疼痛感的主訴,確定疼痛程度、性質、范圍及持續時間等,遵醫囑給予止痛藥治療。(2)止痛護理: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讀書、看報,聽音樂、按摩、撫觸等能有效緩解期術后疼痛。指導患者正確呼吸,幫助控制術后疼痛。指導患者在咳嗽、深呼吸時輕按傷口,防止牽拉過度誘發疼痛。對術后引流者,固定好引流管,定期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避免其彎曲折疊。同時對疼痛部位冷敷、熱敷、皮膚涂抹搽劑等亦可緩解疼痛。(3)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針對誘發疼痛的可能心理因素,指導患者正確控制疼痛,把手術的成功性向其講解,使其清晰穩定,提高其機體對疼痛閾值[3]。在進行可能誘發疼痛的護理操作時,需提前向患者說明,使其做好心理準備,同時指導其緩解疼痛的方法。(4)健康教育:針對每位患者的疼痛特征及心理特點,細心勸導,講解疼痛原因和可能誘發的不良反應,盡可能解除其顧慮,積極配合術后的治療和護理。(5)家庭和社會支持: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與患者家屬溝通,尋求家屬和社會在精神、情感、經濟上的支持。(6)康復護理:鍛煉前,鼓勵患者深呼吸,鍛煉過程中不能輸液、換藥,避開休息時間鍛煉,鍛煉強度適中。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第1天、術后第2天、術后第3天的疼痛程度,同時記錄心理狀況(如是否存在焦慮、抑郁、緊張等)、睡眠質量、活動能力(正常活動為標準)。疼痛程度采用數字表示法,(1)0分代表沒有疼痛;(2)1分代表輕微疼痛,可正常生活;(3)2分代表中度疼痛,需用止痛藥;(4)3分代表重度疼痛,日常生活受影響,需用麻醉藥止痛;(5)4分代表劇烈疼痛,不能正常生活,伴有其他癥狀;(6)5分代表難以忍受的疼痛[4]。

1.4 統計學處理

選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描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設定α=0.05為檢驗水準。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評分比較情況

針對性護理組患者術后第1天、術后第2天、術后第3天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P

2.2 術后疼痛對患者的心理、睡眠質量及活動能力的影響情況

針對性護理組患者術后疼痛對其心理狀況、睡眠質量、活動能力的影響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疼痛現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四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5]。而術后疼痛一直是困擾著醫生和患者的難題,其可引起心血管反應、免疫反應等,這一定程度增加了患者的生理、心理壓力,若處理不當則會導致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手術的整體療效[6]。可見,尋找更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最大限度降低術后疼痛發生風險或降低術后疼痛程度是目前廣大臨床醫護工作者的關注的熱點。

術后疼痛與患者的生理、心理、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手術器械的刺激使患者的痛覺感受器對激肽的敏感性增加,致使疼痛加劇;手術切口對神經末梢損傷所誘發的疼痛會提高外周神經系統敏感性,增加血管通透性,導致組織水腫;手術造成的損傷組織會釋放過量的炎性致痛因子,使得外周神經敏感性增加,同時引起術后疼痛[7]。病房環境可引發患者不良心理反應,使其焦慮、緊張、睡眠不足,對疼痛的敏感性增加,使術后疼痛長度增加[8]。術后患者由于擔心手術失敗,害怕預后不良,因此出現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致使出現心血管反應誘發疼痛。在上述多種致痛因素作用下,患者自主神經出現紊亂,釋放大量的兒茶酚胺,引起激素和酶系統代謝紊亂,影響蛋白質的合成,從而延遲傷口愈合[9]。

本研究在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的同時,針對患者術后疼痛的可能原因進行護理干預,將護士、患者、病房環境進行有效配合,由護士根據患者的疼痛特點進行綜合評估,通過向患者詳細介紹疼痛的相關知識,消除其心理不良情緒,增強其對自身疼痛的控制能力,準確處理疼痛,降低其術后疼痛程度。結果顯示針對性護理組患者在術后第1天、術后第2天、術后第3天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疼痛評分降低后,患者的心理狀況、睡眠質量、活動能力的改善程度較常規護理組明顯提高,可見針對患者致痛因素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有效的緩解其術后疼痛。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干預能顯著減輕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改善其心理狀況、睡眠質量及活動能力,促進術后康復,值得臨床借鑒。

外科術后疼痛護理探討:肝膽外科手術后患者疼痛情況的臨床護理心得與體會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肝膽外科手術后患者疼痛情況的臨床護理心得與體會。方法 180例肝膽外科手術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9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疼痛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持續時間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小于對照組, 疼痛持續時間低于對照組, 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肝膽外科手術;術后疼痛;臨床護理

手術后患者經常出現疼痛, 2001年國際疼痛協會給出了疼痛的定義: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體驗, 并且伴有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的情緒體驗。疼痛不僅使患者的身體痛苦, 而且對患者的心理、精神帶來傷害, 影響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質量[1]。疼痛護理是外科護理的重要課題, 心理護理是護理學科的重要組成, 主要是為了減輕肝膽外科手術患者的術后疼痛, 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緩解焦慮情緒, 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及治療效果[2, 3]。本文主要對來本院就診的肝膽外科手術患者的術后疼痛護理的心得和體會進行研究分析,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2014年11月來本院就診的180例肝膽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6例, 女84例, 年齡24~55歲, 平均年齡(41.8±4.4)歲。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9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如術前準備、術中及術后護理、對癥護理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疼痛護理, 主要以心理護理和疼痛護理為主。具體內容如下。

1. 2. 1 心理護理 ①術后, 疼痛會使患者出現情緒不穩, 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甚至會使手術切口的疼痛程度增加。因此, 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對手術患者的術后觀察并增加與患者的交流、溝通, 穩定患者情緒, 同時還需要對患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緩解其刀口疼痛。②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精神狀態, 并減緩刀口疼痛。為此, 護理人員可以通過播放愉悅、舒緩的音樂來轉移患者的注意力。

1. 2. 2 疼痛護理 ①術后, 護理人員需幫助患者維持平臥位, 密切觀察記錄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 若出現傷口滲血等, 應及時匯報給相關醫生, 并協助醫生進行有關治療。②麻醉藥效過后, 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因疼痛而出現的暴躁、煩悶等不良情緒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 或者對患者進行肌肉按摩, 可以適當的緩解疼痛感。③手術完成6 h后, 患者因切口的張力增大會出現劇烈疼痛, 護理人員應使患者保持半臥, 減小刀口張力, 緩解疼痛。

1. 3 觀察指標 ①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疼痛量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滿分10分, 數值越大則越疼痛。②患者的疼痛持續時間。③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通過對護理人員服務態度及護理技能制作護理滿意度量表進行滿意度評估, 滿分10分, 數值越大越滿意。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術后疼痛是很多患者的術后反應。在臨床護理方面, 疼痛已經成為繼脈搏、體溫、呼吸等生命體征后的另一重要體征[4]。嚴重的疼痛會使患者情緒低落、睡眠質量下降, 影響恢復甚至使病情加重[5]。通過合理的護理, 使患者減少疼痛、并發癥, 早日康復。

對肝膽外科手術患者的重要護理手段是疼痛護理和心理護理。疼痛護理可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及并發癥的發生。同時進行心理護理, 使患者具有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 提高治療效果[6]。可通過聊天、看電視、看電影、聽音樂等手段有效的轉移患者注意力, 減輕疼痛感。

本研究通過對來本院就診的180例肝膽外科手術患者進行分析研究, 詳細記錄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持續時間及護理滿意度。結果顯示, 采用疼痛護理和心理護理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持續時間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的患者(P

綜上所述, 采用疼痛護理和心理護理能明顯減小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持續時間, 增加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臨床可推廣應用。

外科術后疼痛護理探討:試論普外科手術術后疼痛護理

【摘要】目的:對普外科手術患者手術前后的工作總結。文章主要對手術前后的情況分為連個階段,即術前與術后。通過這兩方面的闡述和分析,使得醫患的緊張關系有所緩解。術前階段,著重從加強護患溝通,心理護理和特殊患者的護理來說明其重要性;而術后護理從基礎護理,疼痛護理和心理護理進行說明,從而使護患關系更加融洽,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關鍵詞】普外科;手術;疼痛護理

引言

普外科是醫院眾多科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主要是的科室之一,對于解決患者需求,保障居民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皮外科患者的護理相較于常人,相對復雜和繁瑣,這是外科護理需要攻克的難題之一。怎樣做好手術后患者的護理,對減少手術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義。下面筆者將對相關情況進行闡述。

一、術前階段的護理

1.增進醫者與患者的交流。增進服務意識,強調護理人員必須樹立以病人為中心,把病人放在心中的服務理念,在病人入院時做好接待,讓病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在護理活動中要求護理人員必須掌握交流技巧,遇事能“換位思考”,最大程度地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通過耐心細致的解釋來疏導患者的工作,以減輕患者因缺乏手術相關知識而產生的焦慮,降低其緊張度,以最大限度的減輕病人心理壓力,進一步增強患者手術信心。

2.增強術前對患者的心理輔導。患者在進行手術之前,對于手術都有一定的畏懼心理,因為患者缺少醫學常識,經常會在術前出現焦慮不安等情緒。從而表現出心態不平衡及焦慮。針對手術患者存在術前心理負擔過重的現象,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護理人員應該以熱情、主動、通俗、易懂且科學的語言,耐心細致地介紹手術和疾病的有關知識,并舉出成功病例鼓勵病人消除顧慮,解除緊張不安的情緒,以最佳的心理狀態迎接手術。

3.因人而異,加強護理。如對吸煙者,向患者宣傳吸煙對疾病的危害及戒煙的重要性,并能有效減少呼吸道分泌物;對老年患者應術前加強呼吸功能訓練,對預防術后呼吸功能不全起重要作用,并訓練病人正確的咳痰方式;對高血壓、冠心病或心電圖不正常的患者除給予針對性降壓擴冠治療外,應進一步提高心肌的儲備功能。

二、術后階段的護理

1.基礎護理:在術后的基礎護理階段,應該著重觀察神志、體溫、心率、呼吸、血壓、皮膚溫度及彈性,觀察腸蠕動及腹脹程度,有無惡心、嘔吐、傷口滲出液;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血壓、心率的變化;維持有效的呼吸功能,防止因缺氧造成的患者煩躁不安;調整環境和睡眠,盡可能降低病房各種儀器的音量、光線等不良環境刺激,避免在患者面前談論病情及不良的預后;解釋各種管道刺激可能引起的疼痛和不適,給患者以最舒適的位置;對耐受力差者,輔以鎮靜劑和止痛劑。注意患者情緒、精神變化,護士盡可能多與患者談心,運用合理的解釋、善意的疏導、真誠的撫慰、有意的暗示、確切的保證等實現對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對長期臥床的患者,需要協助其定時翻身及按摩受壓部位,鼓勵患者有效咳痰,定時給予翻身叩背,協助排痰,必要時給予藥物支持,預防肺部感染。

2.疼痛護理:患者手術后疼痛的情況分為兩類:

一般說來,第一類疼痛指的是在麻醉后的二十四小時之內,或手術后2~3d。這時的疼痛多是由于切口疼痛,腹部手術患者中的30%~40%均在此期間內感受到了劇烈疼痛,精神上承受著一定的痛苦,患者通常感動沮喪、難過。在這個階段,醫護人員應該給予患者止痛藥,使其減少疼痛,同時還需要在精神上鼓勵患者,進行思想安慰時,盡量使用一些安慰性的語言,為提高安慰效果,護士在進行安慰時,需要握住患者的雙手,或者將手放在患者的頭上,并且使得他感受到溫暖,產生依賴感和安全感,進而提高患者的耐受力。

另外一類患者的疼痛一般是因為個人在翻身過程中不當,或者是由于咳嗽等引發的疼痛,還有就是腸蠕動的因素。護理人員需要教會患者一些簡單的自我控制方法,比如呼吸的調節方式、變換體位的方式、放松身體的方式、局部咳嗽的方式以及活動時對傷口的保護方式,以降低自身的痛苦,并且還可以輔助患者學習一些減輕疼痛的方式,比如可以播放一些輕松舒緩的音樂,可以使得患者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還能治療患者的自閉、孤獨等情緒,進而減輕疼痛,消除焦慮,我們稱之為“音樂療法”。依據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以及職業特征,選擇可能喜歡的音樂,以優美的旋律和和諧的曲調以安撫患者的情緒,使得其精神得以放松,進而緩解其痛苦,實踐證明能夠有效的抑制患者的疼痛。在手術后3~5 h是排尿最合適的時期,此時應囑患者盡量排尿,如果出現尿滯留及時處理,避免其他并發癥的發生。醫護人員需要及時的對患者說明,手術后切口出現疼痛的時間以及癥狀,并協助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幫助克服一些不良情緒,及時、認真、準確,并且有計劃的護理,為患者的康復創造更好的機會。

3.心理護理:由于手術中患者對于疾病或手術等有一定的恐懼心理,在術后醫護人員應該適當的開展心理護理,盡可能的減少他們的痛苦,這對于加速患者身體康復是十分有利的。由于手術做的成功,切除了病灶,患者卸下了負擔,愿意接受治療和護理。掌握勞動強度,避免腹壓過高,定期門診復查。指導用藥、生活護理、心理疏導、注意自我調節,鼓勵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穩定的情緒,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同時向家屬講明心身護理的重要性,鼓勵、支持、體貼、安慰患者,保持心情愉快。經過實際病例的驗證和觀察,筆者認為在術后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是極為重要的,如果護理得當可以加速患者的恢復速度,如果護理不當,可能會引發其它并發癥,不利于身體的恢復和健康。所以,注重術后患者的護理是每位護理工作者應盡的職責。

三、討論

隨著群眾文化知識的增加和對健康知識的普及,其對于護理的要求也越發嚴格,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不斷的積累經驗,定期參加醫院培訓,逐漸的提高醫療水平,增進與患者的交流,來為人民更好的服務,盡到白衣天使的職責。

外科術后疼痛護理探討: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外科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外科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方法 96例外科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8例。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術后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綜合護理;外科術后;疼痛;影響

疼痛屬于外科術后常見并發癥, 是人體對組織損傷及恢復的一種復雜反應。術后患者因出現嚴重疼痛現象, 對其心理狀態造成了巨大影響, 易出現情緒低落現象, 治療依從性大大降低, 影響組織修復能力, 延長患者住院時間[1]。本院為研究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外科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 選取收治的96例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與綜合護理干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0月本院收治的接受外科手術患者96例,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8例。觀察組男28例, 女20例, 最大年齡79歲, 最小年齡17歲, 平均年齡(43.7±5.4)歲, 胃腸道手術23例, 肝膽手術15例, 乳腺手術10例;對照組男25例, 女23例, 最大年齡81歲, 最小年齡16歲, 平均年齡(44.5±6.3)歲, 胃腸道手術24例, 肝膽手術14例, 乳腺手術1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手術類型等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術后給予外科手術常規護理干預, 并叮囑其服用適量鎮痛藥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 主要包括心理干預、疼痛護理。具體內容分析如下:①心理干預。受手術創傷的影響, 患者在治療中, 易出現緊張、焦慮、抵觸、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 影響治療配合度。護理人員應積極給予心理干預, 術前可詳細為患者講解手術治療的目的及安全性, 消除患者心中疑慮。并在術前為患者講解疼痛的概念, 引起疼痛的因素、不良反應及對癥處理, 作好術前心理準備。患者手術結束轉到病房后, 護士應詳細詢問患者具體疼痛情況, 并給予安慰, 消除其不安心理。②疼痛護理。可根據患者具體手術類型為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疼痛護理措施。術后幫助患者取舒適臥位, 并教導患者如何有效降低因機體活動引起的局部疼痛感。每隔2 h, 協助患者翻身1次, 觀察患者面部表情變化, 詢問其疼痛感及疼痛部位、性質等, 若出現異常, 可及時給予治療;利用分散或轉移患者注意力的方法來緩解其疼痛現象;適當給予按摩, 可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 加快致痛物質吸收, 但要求動作輕柔, 以免牽扯切口, 加重疼痛感。

1. 3 療效標準[2] 采用VAS疼痛評分標準(0~10分)。0分:無痛;1~3分:有輕微的疼痛, 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 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 疼痛難忍, 影響食欲, 影響睡眠。0分為無痛, 1~3分為輕度疼痛, 4~6分為中度疼痛, 7~10分為重度疼痛。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手術作為臨床外科疾病常用的手術治療方式, 術后一般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現象, 是機體術后對有害刺激產生的一種感受, 具有強烈主觀性。疼痛的產生一般是通過自主神經的調控作用引起的, 反射性地造成患者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及煩躁不安等癥狀, 并可導致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 術后恢復效果差。另外多數患者及其家屬因對疼痛知識了解不多, 造成術后疼痛對其心理危害較大, 影響患者康復。

術前患者因對術后疼痛知識缺乏科學認識, 甚至部分患者認為術后因疼痛劇烈服用止痛藥會影響切口愈合, 因此恐懼心理嚴重。護理人員可在術前為患者進行疼痛知識宣教, 詳細為其講解疼痛產生的原因及處理措施, 加強患者對疼痛的認識, 從而提高患者對疼痛的控制能力, 讓患者用一種積極的、科學的心態面對術后疼痛, 改善其心理狀態。另外, 根據相關研究可知, 因患者的心理狀態對疼痛也有一定影響, 因此通過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干預, 促進機體產生一種嗎啡樣物質, 發揮外源性嗎啡作用, 術后具有一定的鎮痛效果[3]。因此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 掌握其心理狀態, 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 耐心為患者解答心中疑慮, 幫助其心理放松。

綜合護理干預一般通過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基礎護理來提高護理質量, 首先根據具體體征情況、手術類型給予正確、科學的體位護理;其次保證病房內環境干凈、整潔、舒適, 定時通風換氣, 保持病房內溫、濕度適宜(溫度保持在22~25℃, 相對濕度保持在50%~60%), 光線適宜;最后還可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恢復性訓練, 加快術后恢復。因此給予外科術后患者綜合護理干預, 通過心理干預、體位護理、疼痛護理、健康教育等多種措施, 來有效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緒, 提高疼痛效果, 改善整體護理質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山县| 洪泽县| 珲春市| 乌兰浩特市| 陇川县| 永城市| 康平县| 利津县| 西贡区| 永兴县| 建水县| 错那县| 晋中市| 始兴县| 清水县| 台山市| 峨边| 禹州市| 梧州市| 东阳市| 梨树县| 大港区| 镇平县| 温泉县| 嘉鱼县| 湄潭县| 册亨县| 柳林县| 马龙县| 莱阳市| 吉首市| 西贡区| 富民县| 辽源市| 河源市| 潼南县| 田阳县| 宕昌县| 迁安市| 尼勒克县|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