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27 10:44: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單親家庭心理教育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的解放,離婚已經成為人們的自由選擇。但是,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離異單親家庭學生的數量也急驟上升。他們在學習、品德各方面不乏有出類拔萃者,但也有小部分離異單親家庭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而導致學業落后,品德不良。這將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我們在教育實踐中,更需要運用科學教育方法對他們進行健康的心理教育。
一、單親家庭、離異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古已有之,但單親家庭概念的提出卻源于歐美國家對當時婚姻狀況的考察。歐美國家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離婚高峰導致了大量單親家庭的出現,單親家庭的概念逐步形成。中國關于單親家庭概念中子女年齡沒有明確的界定。如在《婚姻家庭大詞典》中單親家庭的定義為:“單親家庭是指由父親或母親一方與未婚子女共同構成的家庭,優秀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夫妻離異而造成”。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則是這樣描述的:單親家庭“是指由父親或母親一方與未婚子女共同構成的家庭”。綜合國內外關于單親家庭概念的界定,筆者認為,按照中國《婚姻法》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單親家庭至少應包括以下含義:(1)家庭成員關系單一:父或母一方缺失,只有父子(女)或母(子)女的關系;(2)子女為未成年人。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定義:離異單親家庭是指優秀家庭由于夫妻離異而造成的由父親或母親一方與未成年人未婚子女共同構成的家庭。
二、離異單親家庭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
離異單親家庭由于家庭環境的突變,性別角色缺失,社會偏見的壓力及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等各方面的原因,導致其子女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
1、情緒情感障礙
父母離異、家庭破裂會導致子女情緒情感受到不良影響,發展出現障礙。具體表現為:
(1)暴躁易怒:父母離異給孩子精神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研究表明,父母離婚所造成的不穩定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情緒的發展有明顯的影響,情緒波動大,不良情緒發生率高,其中沖動易怒是表現之一。
(2)冷漠孤獨:父母離異后,由于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郁,離異單親家庭學生一般不愿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
(3)焦慮:孩子在父母離異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互相攻擊、相互敵視。這使他們對人和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
(4)恐懼自責:離異單親家庭孩子當意識到自己到某種危險而自己又無法擺脫時,由于無法找到安全的依賴而容易產生恐懼感,而且會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如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等等,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于自身,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
2、性格方面的缺陷
父母離婚給孩子造成的危害,遠比父母一方因死亡的單親家庭嚴重得多,研究表明:離異單親家庭中學生性格存在嚴重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卑:自卑是由自我評價過低而引起的一種消極的性格傾向,有自卑感的孩子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他人,對自己什么都不滿意,形成“自卑情結”,伴隨著消極的情緒體驗,如恐懼、焦慮、失望等等,感覺無助,在學習方面形成學習焦慮。
(2)孤僻:家庭的解體,父母的離異使子女變得非常孤僻,常常把苦惱、不滿和怨恨深藏在內心,不愿向別人訴說。
(3)粗暴:由于父母離異前大多數經常伴隨吵架等行為,離異后常常心情煩躁,極易使孩子產生冷酷悲涼的心情,導致不良情緒滋長,從而逐漸形成蠻橫、粗野和冷酷的性格。
(4)偏激:離異單親家庭孩子的行為固執,不愿別人勸說,對他人缺乏信任,防范心理特別嚴重,不能正確地、客觀地分析形勢,自以為是,片面性大,過分敏感。
3、人際交往能力缺失
離異單親家庭學生在社交興趣,信任他人,交往頻率、家庭親密度和情感距離等方面較差,孩子的社會性發展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表現在與父(母)關系和同伴關系上:由于父母離異,他們容易產生“被遺棄感”,從而焦慮、感傷、孤獨;家庭缺損的挫折感壓抑在內心深處,卻又找不到合適的途徑去宣泄,因而會產生沖動等不良言行,以此來逃避挫折情境。這種情緒外在表現為冷漠,不敢與他人交往,雖然內心深處非常渴望得到關心與愛,特別是來自同學、朋友的愛,但卻又無所適從。面對父(母)時會對父(母)怨恨,不愿與父母交流,這實際上是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
三、離異單親家庭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對策
離異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家庭,學校、社會應共同努力,營造一種三位一體的良好環境,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各自的責任。
1、家長應樹立責任意識,注意教育與愛的統一
作為單親學生的家長,無論孩子的撫養權是誰,無論婚姻的過程與結局如何,都應該樹立起責任意識,承擔起教育與愛的責任:不要向子女隱瞞真相,更不能惡意去中傷對方或者阻止沒有撫養權的一方前來探望子女。更不能因為覺得自己有一種負疚心。更想以為子女付出更多來補償子女而放棄對子女的正當要求。對孩子的未來應確立起適度的期望值,同時注意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
2、學校應發揮主導作用,進行愛的補償
作為專職的教育重要機構,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在對離異單親家庭學生進行愛的補償:要理解、尊重、信任離異單親家庭學生,保障離異單親家庭學生的隱私,創建友愛互助式的教育氛圍,可促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氣氛,可以幫助離異單親家庭子女消除過強的自尊心,緩解心理負擔,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誼,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和同學之間的純真的友愛。作為教師,有義務承擔起對這些學生的保護和教育任務,發揮教師良師益友的作用,彌補他們缺失的愛。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應關注離異單親家庭子女生活,建立離異單親家庭子女的學習生活檔案,了解他的思想動態,多同他談心,幫助增強學習興趣,改變其不良學習的態度。
3、社會應營造和諧的氛圍,共同關心單親家庭學生的成長
社會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輿論宣傳,充分利用社區教育的資源,健全社區互助網絡,營造和諧的氛圍,形成教育合力:可以以社區為單位,由街道、村委會牽線搭橋,開展結對子活動,關心單親家庭子女的成長教育,給予單親子女以關懷、同情、幫助,注意保護這些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歧視、冷落他們。在生活上照顧他們,了解家長及孩子的思想狀態,并及時和學校、老師取得聯系,共同商量、研究,關心、教育好每一個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離異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形成學校內外溝通,給他們以更多的愛,使他們內心感受到社會、學校、家庭都在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促使他們克服并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的解放,離婚已經成為人們的自由選擇。但是,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離異單親家庭學生的數量也急驟上升。他們在學習、品德各方面不乏有出類拔萃者,但也有小部分離異單親家庭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而導致學業落后,品德不良。這將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我們在教育實踐中,更需要運用科學教育方法對他們進行健康的心理教育。
一、單親家庭、離異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古已有之,但單親家庭概念的提出卻源于歐美國家對當時婚姻狀況的考察。歐美國家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離婚高峰導致了大量單親家庭的出現,單親家庭的概念逐步形成。中國關于單親家庭概念中子女年齡沒有明確的界定。如在《婚姻家庭大詞典》中單親家庭的定義為:“單親家庭是指由父親或母親一方與未婚子女共同構成的家庭,優秀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夫妻離異而造成”。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則是這樣描述的:單親家庭“是指由父親或母親一方與未婚子女共同構成的家庭”。綜合國內外關于單親家庭概念的界定,筆者認為,按照中國《婚姻法》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單親家庭至少應包括以下含義:(1)家庭成員關系單一:父或母一方缺失,只有父子(女)或母(子)女的關系;(2)子女為未成年人。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定義:離異單親家庭是指優秀家庭由于夫妻離異而造成的由父親或母親一方與未成年人未婚子女共同構成的家庭。
二、離異單親家庭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
離異單親家庭由于家庭環境的突變,性別角色缺失,社會偏見的壓力及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等各方面的原因,導致其子女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
1、情緒情感障礙
父母離異、家庭破裂會導致子女情緒情感受到不良影響,發展出現障礙。具體表現為:(1)暴躁易怒:父母離異給孩子精神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研究表明,父母離婚所造成的不穩定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情緒的發展有明顯的影響,情緒波動大,不良情緒發生率高,其中沖動易怒是表現之一。(2)冷漠孤獨:父母離異后,由于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郁,離異單親家庭學生一般不愿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3)焦慮:孩子在父母離異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互相攻擊、相互敵視。這使他們對人和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4)恐懼自責:離異單親家庭孩子當意識到自己到某種危險而自己又無法擺脫時,由于無法找到安全的依賴而容易產生恐懼感,而且會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如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等等,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于自身,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
2、性格方面的缺陷
父母離婚給孩子造成的危害,遠比父母一方因死亡的單親家庭嚴重得多,研究表明:離異單親家庭中學生性格存在嚴重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自卑:自卑是由自我評價過低而引起的一種消極的性格傾向,有自卑感的孩子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他人,對自己什么都不滿意,形成“自卑情結”,伴隨著消極的情緒體驗,如恐懼、焦慮、失望等等,感覺無助,在學習方面形成學習焦慮。(2)孤僻:家庭的解體,父母的離異使子女變得非常孤僻,常常把苦惱、不滿和怨恨深藏在內心,不愿向別人訴說。(3)粗暴:由于父母離異前大多數經常伴隨吵架等行為,離異后常常心情煩躁,極易使孩子產生冷酷悲涼的心情,導致不良情緒滋長,從而逐漸形成蠻橫、粗野和冷酷的性格。(4)偏激:離異單親家庭孩子的行為固執,不愿別人勸說,對他人缺乏信任,防范心理特別嚴重,不能正確地、客觀地分析形勢,自以為是,片面性大,過分敏感。
3、人際交往能力缺失
離異單親家庭學生在社交興趣,信任他人,交往頻率、家庭親密度和情感距離等方面較差,孩子的社會性發展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表現在與父(母)關系和同伴關系上:由于父母離異,他們容易產生“被遺棄感”,從而焦慮、感傷、孤獨;家庭缺損的挫折感壓抑在內心深處,卻又找不到合適的途徑去宣泄,因而會產生沖動等不良言行,以此來逃避挫折情境。這種情緒外在表現為冷漠,不敢與他人交往,雖然內心深處非常渴望得到關心與愛,特別是來自同學、朋友的愛,但卻又無所適從。面對父(母)時會對父(母)怨恨,不愿與父母交流,這實際上是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
三、離異單親家庭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對策
離異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家庭,學校、社會應共同努力,營造一種三位一體的良好環境,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各自的責任。
1、家長應樹立責任意識,注意教育與愛的統一作為單親學生的家長,無論孩子的撫養權是誰,無論婚姻的過程與結局如何,都應該樹立起責任意識,承擔起教育與愛的責任:不要向子女隱瞞真相,更不能惡意去中傷對方或者阻止沒有撫養權的一方前來探望子女。更不能因為覺得自己有一種負疚心。更想以為子女付出更多來補償子女而放棄對子女的正當要求。對孩子的未來應確立起適度的期望值,同時注意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
2、學校應發揮主導作用,進行愛的補償作為專職的教育重要機構,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在對離異單親家庭學生進行愛的補償:要理解、尊重、信任離異單親家庭學生,保障離異單親家庭學生的隱私,創建友愛互助式的教育氛圍,可促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氣氛,可以幫助離異單親家庭子女消除過強的自尊心,緩解心理負擔,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誼,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和同學之間的純真的友愛。作為教師,有義務承擔起對這些學生的保護和教育任務,發揮教師良師益友的作用,彌補他們缺失的愛。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應關注離異單親家庭子女生活,建立離異單親家庭子女的學習生活檔案,了解他的思想動態,多同他談心,幫助增強學習興趣,改變其不良學習的態度。
3、社會應營造和諧的氛圍,共同關心單親家庭學生的成長社會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輿論宣傳,充分利用社區教育的資源,健全社區互助網絡,營造和諧的氛圍,形成教育合力:可以以社區為單位,由街道、村委會牽線搭橋,開展結對子活動,關心單親家庭子女的成長教育,給予單親子女以關懷、同情、幫助,注意保護這些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歧視、冷落他們。在生活上照顧他們,了解家長及孩子的思想狀態,并及時和學校、老師取得聯系,共同商量、研究,關心、教育好每一個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
離異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形成學校內外溝通,給他們以更多的愛,使他們內心感受到社會、學校、家庭都在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促使他們克服并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的解放,離婚已經成為人們的自由選擇。但是,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離異單親家庭學生的數量也急驟上升。他們在學習、品德各方面不乏有出類拔萃者,但也有小部分離異單親家庭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而導致學業落后,品德不良。這將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我們在教育實踐中,更需要運用科學教育方法對他們進行健康的心理教育。
一、單親家庭、離異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古已有之,但單親家庭概念的提出卻源于歐美國家對當時婚姻狀況的考察。歐美國家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離婚高峰導致了大量單親家庭的出現,單親家庭的概念逐步形成。中國關于單親家庭概念中子女年齡沒有明確的界定。如在《婚姻家庭大詞典》中單親家庭的定義為:“單親家庭是指由父親或母親一方與未婚子女共同構成的家庭,優秀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夫妻離異而造成”。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則是這樣描述的:單親家庭“是指由父親或母親一方與未婚子女共同構成的家庭”。綜合國內外關于單親家庭概念的界定,筆者認為,按照中國《婚姻法》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單親家庭至少應包括以下含義:(1)家庭成員關系單一:父或母一方缺失,只有父子(女)或母(子)女的關系;(2)子女為未成年人。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定義:離異單親家庭是指優秀家庭由于夫妻離異而造成的由父親或母親一方與未成年人未婚子女共同構成的家庭。
二、離異單親家庭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
離異單親家庭由于家庭環境的突變,性別角色缺失,社會偏見的壓力及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等各方面的原因,導致其子女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
1、情緒情感障礙
父母離異、家庭破裂會導致子女情緒情感受到不良影響,發展出現障礙。具體表現為:(1)暴躁易怒:父母離異給孩子精神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研究表明,父母離婚所造成的不穩定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情緒的發展有明顯的影響,情緒波動大,不良情緒發生率高,其中沖動易怒是表現之一。(2)冷漠孤獨:父母離異后,由于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郁,離異單親家庭學生一般不愿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3)焦慮:孩子在父母離異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互相攻擊、相互敵視。這使他們對人和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4)恐懼自責:離異單親家庭孩子當意識到自己到某種危險而自己又無法擺脫時,由于無法找到安全的依賴而容易產生恐懼感,而且會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如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等等,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于自身,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
2、性格方面的缺陷
父母離婚給孩子造成的危害,遠比父母一方因死亡的單親家庭嚴重得多,研究表明:離異單親家庭中學生性格存在嚴重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自卑:自卑是由自我評價過低而引起的一種消極的性格傾向,有自卑感的孩子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他人,對自己什么都不滿意,形成“自卑情結”,伴隨著消極的情緒體驗,如恐懼、焦慮、失望等等,感覺無助,在學習方面形成學習焦慮。(2)孤僻:家庭的解體,父母的離異使子女變得非常孤僻,常常把苦惱、不滿和怨恨深藏在內心,不愿向別人訴說。(3)粗暴:由于父母離異前大多數經常伴隨吵架等行為,離異后常常心情煩躁,極易使孩子產生冷酷悲涼的心情,導致不良情緒滋長,從而逐漸形成蠻橫、粗野和冷酷的性格。(4)偏激:離異單親家庭孩子的行為固執,不愿別人勸說,對他人缺乏信任,防范心理特別嚴重,不能正確地、客觀地分析形勢,自以為是,片面性大,過分敏感。
3、人際交往能力缺失
離異單親家庭學生在社交興趣,信任他人,交往頻率、家庭親密度和情感距離等方面較差,孩子的社會性發展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表現在與父(母)關系和同伴關系上:由于父母離異,他們容易產生“被遺棄感”,從而焦慮、感傷、孤獨;家庭缺損的挫折感壓抑在內心深處,卻又找不到合適的途徑去宣泄,因而會產生沖動等不良言行,以此來逃避挫折情境。這種情緒外在表現為冷漠,不敢與他人交往,雖然內心深處非常渴望得到關心與愛,特別是來自同學、朋友的愛,但卻又無所適從。面對父(母)時會對父(母)怨恨,不愿與父母交流,這實際上是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
三、離異單親家庭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對策
離異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家庭,學校、社會應共同努力,營造一種三位一體的良好環境,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各自的責任。
1、家長應樹立責任意識,注意教育與愛的統一
作為單親學生的家長,無論孩子的撫養權是誰,無論婚姻的過程與結局如何,都應該樹立起責任意識,承擔起教育與愛的責任:不要向子女隱瞞真相,更不能惡意去中傷對方或者阻止沒有撫養權的一方前來探望子女。更不能因為覺得自己有一種負疚心。更想以為子女付出更多來補償子女而放棄對子女的正當要求。對孩子的未來應確立起適度的期望值,同時注意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
2、學校應發揮主導作用,進行愛的補償
作為專職的教育重要機構,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在對離異單親家庭學生進行愛的補償:要理解、尊重、信任離異單親家庭學生,保障離異單親家庭學生的隱私,創建友愛互助式的教育氛圍,可促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氣氛,可以幫助離異單親家庭子女消除過強的自尊心,緩解心理負擔,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誼,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和同學之間的純真的友愛。作為教師,有義務承擔起對這些學生的保護和教育任務,發揮教師良師益友的作用,彌補他們缺失的愛。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應關注離異單親家庭子女生活,建立離異單親家庭子女的學習生活檔案,了解他的思想動態,多同他談心,幫助增強學習興趣,改變其不良學習的態度。
3、社會應營造和諧的氛圍,共同關心單親家庭學生的成長
社會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輿論宣傳,充分利用社區教育的資源,健全社區互助網絡,營造和諧的氛圍,形成教育合力:可以以社區為單位,由街道、村委會牽線搭橋,開展結對子活動,關心單親家庭子女的成長教育,給予單親子女以關懷、同情、幫助,注意保護這些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歧視、冷落他們。在生活上照顧他們,了解家長及孩子的思想狀態,并及時和學校、老師取得聯系,共同商量、研究,關心、教育好每一個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
離異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形成學校內外溝通,給他們以更多的愛,使他們內心感受到社會、學校、家庭都在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促使他們克服并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
案例分析
王亞,在班里是一個活潑好動的男孩。在老師和同學的眼里,他是一個“問題學生”。性格外向,腦瓜很靈,特長眾多。但他膽子大,脾氣倔,紀律散漫,常鬧事,對人傲慢無禮,沒有好朋友,學習習慣不好,態度不端正,成績平平。長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使得小小年紀的王亞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失衡。一天到晚,他不是與人唇槍舌劍,便是幸災樂禍。他認為與別人對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樂。為此,老師和家長給他找了一些有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書,想讓他看后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不料,他自己的問題倒沒發現,老師、同學的問題倒看出一大堆,時時以高標準要求他人,指出他人種種“不善待”自己的地方。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了解,我們發現造成王亞“心理失衡”以致難以合群的個性的原因是多元的,但主要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環境。王亞是個獨生子,打小開始,父母的感情一直不和。在他讀小學三年級時,他的父母就因感情破裂而離異了,他被法庭判給了父親。離婚前他父親已經因經商不利而破產,離婚后更無力撫養自己的兒子。所以,他的父親只能將王亞寄托在他年邁的奶奶家里———老人院里的一個小間套房。父親沒文化,很少與兒子進行過心理溝通,而且時常要外出打工,所以王亞的生活和學習問題只能由爺爺和奶奶來料理。爺爺和奶奶對孫子總是過于寵愛、放任的,凡事都依王亞的,于是他在家一直處在以我為尊的軸心位置。只要大人有一點不順從他,他便翻臉不認人,肆意指責對方。因此,每當王亞在學校里得罪同學時,對方只能避而遠之,因為他是一個“不講理”的人。王亞的母親是個能力強,虛榮心盛的女人。她愛自己的兒子,極力要為兒子創造好的讀書環境,但又好逸惡勞,常恨自己的丈夫不爭氣,并時常在兒子面前灌輸一些不尊重他父親和爺爺奶奶的話。由于王亞更喜歡聽媽媽的話,所以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不正確的社會交往心理。
教育策略
一、多管齊下,以誠感化
對王亞這樣的學生僅僅依靠班主任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治理”。了解了他的家庭狀況后,我多次走訪了他爺爺奶奶家,并分別和他父母進行了溝通。我發現他爺爺奶奶年事都較高,不具備撫養少年的能力,而且和王亞一起住在老人院里一間不及六十平米的破舊的套房里,生活條件比較落后。我就找他父親談話,向他解釋了為未成年人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家庭環境的重要意義,要求他盡快將孩子接回來住在老家里,由自己親自撫養。得知他父親當時生活困難,入不敷出,我就通過申請幫王亞減免了學雜費。同時,我還多次聯系了王亞媽媽這一關鍵人物,告訴她母親對于子女在人生道路上的神圣地位,我能理解所有父母強烈的愛子之心,但愛一定要有正確的方式和價值指導。鑒于他父母二人已難破鏡重圓,我鄭重請求他們最好能多找機會帶孩子出來聚一聚,彼此坦誠布公地交流自己的心境,使孩子能理解做父母的無奈的選擇,而不受他們這段不和諧的感情旅程的影響;也讓王亞可以再次重溫親情的溫暖,過濾自己心中的陰影。我和王亞進行過多次深入地交流。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孩子,悟性高于其他學生,而且知識面較廣。我知道他極關心自然怪象,如百慕大三角地帶、宇宙黑洞等,憑著自己平時的閱讀和積累,我能跟他做較深入的交流,若有疑難,我便和他一起到圖書館或上網查詢資料,在答疑解惑中師生共同學習,也融洽了彼此的關系,提高了他求知的熱情。
二、和風細雨,給予關愛
在學生面前,我從未將王亞以“問題學生”對待,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課外生活,我總是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有一次王亞課間在教室里玩鬧,故意踢壞一位同學的凳子。我沒有馬上當眾訓斥他,而是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讓他反省自己的錯誤,然后讓他主動向別人道歉。下午上學前,他還從家里帶來了工具修好了那張凳子。王亞知識面較廣,上課時我常常叫他發言,若有滿意的答案,我和同學們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這一個個細節的溫暖,使他自信心大增,也學會了自我約束,得到了同學們的信任和喜愛。
三、量才而用,建立威信
雖然王亞集體觀念薄弱,但點子多,會策劃。我就推薦他任班級宣傳委員,負責收集宣傳欄的資料和安排活動課的內容。他十分喜歡這項工作,積極收集資料,精心布置,和另外兩位同學一起努力,把教室里的宣傳欄打點得有形有色,精彩紛呈。每期宣傳內容都引來同學們駐足欣賞。他巧妙地把活動課“分地到人”,讓各個小組自己安排專題去上。他自己則主持監督和評比工作。經過一年的努力,王亞的“問題”都已得到明顯地好轉。他基本上能克制自己不良的情緒,同學關系也相處得較好,和父母之間的交流也大大增多了,學習成績也進步了,在工作上已經成為我的得力助手。對此,我獲得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1.要特別重視“問題學生”的轉化工作,決不能漠視他們的存在。毫無疑問,教育好一個“問題學生”肯定要比教育好其他學生付出更多的辛勞,而且大多“問題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習慣已造成偏差定勢,要轉變并非易事。只有從人格和權益上更加重視這些“問題學生”,并以高度的責任心,去持之以恒地做好轉化工作,我們才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而這種回報往往比其他的收獲更令人欣慰自豪。
2.要動員各方力量,共同搞好“問題學生”的轉化工作。每個“問題學生”的產生都有其多元的因素:社會的、家庭的、學校(班級)的;過去,現在的,甚至各種原因之間錯綜復雜。要充分動用班級的資源,讓其他學生一起來幫助“問題學生”的成長,這也是建設和諧的班級文化的有益契機。班主任老師應該看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志趣,要想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揚民主作風,取得學生們的信任和配合,而不能靠使性子、發脾氣。我們應該創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學會換位思考,讓學生卸下心靈上的防護設備,真心的把班主任當成他們的知心朋友。
摘 要: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單親家庭子女的數量日益增多,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教育問題也逐漸受到教育者的關注。從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教育問題入手,提出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單親家庭子女;心理教育問題;解決途徑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中國的離婚率和非婚出生率正在逐步增加,單親家庭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多。單親家庭又稱破損家庭,是指夫妻雙方因為離婚、喪偶,而僅有一方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根據研究和統計表明,單親家庭子女在個人情感、認識、學業和社會性發展等方面都與完整家庭的孩子存在著較大的區別。
一、中學單親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性格孤僻冷漠
單親帶給孩子心靈上的創傷是難以撫平的,很多孩子在失去了父親或者母親之后,會陷入長時間的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家庭結構的變動給孩子帶來了強烈的刺激,導致他們逐漸出現了心理問題。性格孤僻冷漠是單親家庭子女性格缺陷表現中最明顯的一點,其具體表現為:寡言少語,不善與人交際,不愿意參加學校集體活動,對身邊的事情和同學漠不關心。
(二)內向自卑
由于世俗的偏見,促使中學單親家庭子女認為父母離異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從而使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產生了自卑感。單親家庭子女在大眾面前常表現得十分內向,對雙親的事情避而不談,對任何人都不愿意提起。長時間以來,便形成了內向自卑的性格。
(三)行為散漫,暴躁易怒
有的單親家庭家長為了補償孩子精神上的創傷,對于孩子過分的溺愛。具體表現為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任何需要,長此以往,會使中學單親家庭子女形成任性的性格,行為十分散漫。另外,由于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抑郁心情無法找到有效的排解方式,在學校也很少與人溝通交流,不良情緒的長時間積壓會導致中學單親家庭子女變得十分暴躁易怒,經常會出現打架的情況。
二、解決中學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問題的途徑
(一)家長擺正心態,用情緒感染孩子
在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日常生活中,家長的情緒和心態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情緒,如果家長長期地處于抑郁、消沉的情緒中,對孩子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消除家長自身的不良情緒是家庭教育的關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只有讓家長擺正了心態,用自身健康、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孩子,中學單親家庭子女才會慢慢轉變性格,實現身心健康發展。家長也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來影響孩子,不能為了單純地彌補學生的精神傷害,而過分地溺愛孩子,這種溺愛的教育方式不利于中學單親家庭子女形成健康的性格。同時,家長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要根據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具體情況,安排好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生活和學習,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強自信心。
(二)開展集體活動,在教學中開導學生
為了有效地克服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自卑心理,應當使中學單親家庭子女徹底放開心理上的束縛,完成個性的解放。學校可以通過開展校園集體活動的方式,來鼓勵中學單親家庭子女參與到各項活動當中。在集體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關鍵性任務交給單親家庭學生。例如,在學校組織的運動會中,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隊列行走時,教師可以安排單親家庭學生擔任班級的紅旗手,增強單親家庭學生的自信心。通過集體活動培養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使其在集體活動中感受集體的力量,并獲得其他同學的肯定和信任,從而與其他學生建立深厚的友誼,消除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自卑心理,使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長。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對單親家庭學生進行教育,解決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例如,在最新出版的九年義務語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蝸牛》,是臺灣歌手周杰倫歌曲《蝸牛》的歌詞以延伸閱讀的方式出現在了語文教材中。教師在該文章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歌手周杰倫的故事,教師利用教學內容的延伸,來完成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性格。
(三)建立單親家庭子女檔案并進行檔案追蹤
教師應當了解班級的單親家庭子女,并在學生中建立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個人檔案。對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學習情況、家庭情況、學生個人的身心健康進行持續追蹤,并將了解到的情況記錄在檔案中。根據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個人檔案,由班主任和心理教師完成對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輔導工作,定期地和單親家庭子女的家長進行聯系溝通,了解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家庭情況和生活狀態。根據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檔案,定期開展集體活動,在休息節假日對其進行家訪,全方位關心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現實生活。
綜上所述,在注重中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勢下,班主任以及心理教師應當肩負起保護、教育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重任。關心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學習狀況和日常生活,與中學單親家庭子女的家長取得聯系,從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同時入手,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中學單親家庭子女解決心理問題,促使中學單親家庭子女和完整家庭子女一起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