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25 02:47: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幼兒園學前教育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現實原因
(1)政府決策缺失。不難看出,從1949年開始,針對國內學前教學的有關律法及文件,很多都是由政府抉擇的。只要政府領導人一句話,就可以使相關條款實行或者作廢。因此,當前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問題,政府應該承擔重要責任??偟膩碇v,是因為政府沒有真正落實學前教育的管理,對此,以下三方面能夠體現出來:①對于小學入學知識應試缺乏統一的評判準則;②缺乏對幼兒老師的資質認證體系;③幼兒園辦學的相關律法有諸多漏洞,導致幼兒園管控單位不能充分利用律法來對幼兒園的考評審核等進行管控,因此,很多幼兒園主辦方鉆了法律的空子,自己制定教學內容,導致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形成。
(2)家長和老師缺乏對幼兒的了解。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大部分家長缺少科學的認知,再由于媒體的片面指引,無需遵從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覺得只要有一套先進有效的教育模式,就能夠把孩子培育成“神童”,部分家長還片面極端的要求幼兒園給孩子傳授大批知識。部分老師自身的知識水平有限,教育理念不科學,對幼兒的發展規律缺乏了解,認為只要給幼兒灌輸知識就是對的。因此,直接導致如今的幼兒教育只片面的注重傳授知識而沒有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只注重智力的開發而缺少品德教育,使得幼兒教育走進了誤區。由于家長及升學擇校的壓力,很多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及內容趨向于小學化。
2.歷史原因
(1)傳統教育體制與教化定式的結合。從古至今,國內的學前教育都是教化定勢模式。中國古代正規的幼兒教育著作(如:《顏氏家訓》《禮記》等)中均采用教化方式,教學內容以算術的讀寫為主,對知識技能的教育及學習尤其注重。伊萬?伊利奇對教育是這樣定義的:每個學校都是以按序升級的比賽機制為中心,每層的學級表示相應的比賽級別。卡西爾則認為:全部的人類活動中均具有一種基本的兩極性,一類是要積極創造新形式而另外一類是努力維持舊形式。長久的在復制和創造、傳統和創新之間做著斗爭。如今新型的教育模式還是不能讓它完全脫離舊俗的教化理念。因此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教育的體制及教化定式都為當今幼兒教育小學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直接導致當今幼兒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形式屢禁不止。
(2)教育的經濟學價值導向。以經濟學的角度進行教育教學,將會更為注重投入和產出的比例。張凌光在1951年撰寫的《評“活教育”的基本原則》,首次以經濟學為出發點,對陳鶴琴、杜威的教育理念提出了疑問。張凌光認為,杜威和陳鶴琴十分注重個人的直接經驗,過分強調“做中學”這一理念,所以,完全忽略了系統的科學知識。一直以來教育都不能脫離社會的束縛,教育不單單只教育個人,還要具有社會價值效能,要能為社會的發展提供相應的人才,構建一個學校和社會銜接的體系。
作者:張曼 單位:河北省霸州市第二幼兒園
學前教育是最基礎的素質教育之一,是對兒童進行學前智育的一個全面培養過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是為實施學前教育而培養合格教育工作者。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既要學習和掌握有關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又要接受幼兒教育技能的基本訓練,畢業后能夠做好幼兒園的教育和保育工作。因此,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必須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模式,需要與幼兒園建立起合作關系,從而保證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能夠在幼兒園得到實訓鍛煉。同時,幼兒園也可以通過與高校學前專業合作定向培養需要的學前教育人才。因此,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的合作模式進行分析研究十分重要。
一、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的重要性分析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促使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尤其是學前教育更是受到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學前教育不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是一門較為年輕的學科。隨著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重視與需要,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涉及的學科眾多,既有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有舞蹈、繪畫、鋼琴等藝術類課程的學習,可以說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所要培養的學前教育人才必須是全才和多面手,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各項專長,還要有教育技能,如游戲、剪紙等等。因此高校學前專業教育必須從多角度出發,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托兒和幼兒教師。要實現這一教育目的,必然離不開幼兒園的配合與合作。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是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既學到了理論知識,又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從而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因此不少高校針對專業設置情況已經與對口單位、企業建立了產學研一體的教育教學體系,通過校企聯合、企業定向委培、共建實訓基地等多種方式,來提高高校學生的專業技能。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也不例外,通過與幼兒園、托兒所建立合作關系,讓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能夠到幼兒園去見習、實訓和實習鍛煉等,從而使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幼兒園實踐學習,使知識更加扎實,使技能得到鍛煉和提高,為畢業后走上學前教育崗位奠定基礎。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一方面能夠為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掌握當前幼兒園教育現狀以及發展方向提供有效的參考,另一方面幫助幼兒園提高了教育教學水平,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高校學前專業以幼兒園為基地,讓專業學生邊學理論知識邊實踐,從而培養出合格的學前教育工作者;而幼兒園通過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和一定專長的高校學前專業學生的實踐,帶動了幼兒園各項教學工作的順利完成。同時,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的合作還能夠有效地彌補幼兒園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對提高幼兒園整體學前教育水平具有積極作用。
二、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存在的問題
(一)對合作認識不足
目前,高校教育改革正在不斷地深入,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高等教育將成為主流。如何使教育單位與用人單位有機地聯合在一起,共同培養出既有專業理論知識,又有實際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關鍵問題。但是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在一些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上領導和教師對學生實踐教育活動認識不足,對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體系還不清晰,設置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領導和教師思想意識上還簡單地認為只要將知識理論教授給學生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學生多專業技能的掌握和實際運用,造成不少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高分低能,無法勝任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這種偏重專業知識理論學習的根源就是認識不足造成的。不僅如此,一些幼兒園教師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園見習、實習并不歡迎,甚至抵觸高校學生的見習和實習、實訓。究其原因,同樣是存在著認識不足的問題??梢姡咝W前教育專業和幼兒園對合作認識不足,是影響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的主要原因。
(二)合作模式單一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模式單一也是制約合作的問題所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往往都是自己聯系見習和實習幼兒園,而且有些幼兒園對見習、實習學生沒有進行有效的指導,學生實踐教育效果不佳。這說明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的合作模式單一,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的、深入的、多角度的合作模式。這無疑成為影響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的最大問題。有效解決好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的合作模式單一,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的合作模式研究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模式多種多樣,需要雙方建立起一種融洽的、共贏的合作體系,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幼兒教育水平。
(一)教師崗位互換合作模式
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這些高校教師缺少的正是學前教育的實踐經驗,造成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授上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不能很好地將幼兒園的實踐經驗傳授給學生,造成高分低能現象出現。因此,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模式可以采取教師崗位互換的模式,把從事幼兒園多年教育的幼兒教師選拔到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去任教;同時將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任職教師送到幼兒園去任教。通過這種教師崗位互換,既提高了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實踐教育水平,又將幼兒園的實際工作經驗引入到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堂之上,從而使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得到共同發展和提高。采取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教師崗位互換的合作模式,一方面能夠提高幼兒園教師對學前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能使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親身接觸幼兒,了解幼兒在幼兒園的成長過程,這種親身實踐能夠彌補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在以后的學前教育教學中能夠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幼兒園教師通過崗位互換,將一些成功的學前教育實踐經驗帶給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同時還能夠提高自己的學前教育專業理論水平。可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教師崗位互換的合作模式是雙贏。
(二)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以幼兒園為實訓基地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以幼兒園為實訓基地的合作模式已經有不少的例子,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能夠在幼兒園進行實訓,從而使理論知識得到實踐檢驗。通過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和學生到幼兒園進行實踐教育學習,一方面能夠使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師生們能夠對所學的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心理學、幼兒保健學的理論知識在實際中得到運用,另一方面還能夠提高幼兒園教師的幼兒教育水平。因此,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必須要多方聯系幼兒園,通過這種產學合作的模式,在幼兒園建立起實訓基地,讓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邊學習理論知識邊進行實踐,從而使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幼兒教育技能得到最基本的訓練,為將來勝任幼兒教師這一職業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將幼兒園引入高校學前教育專業
針對一些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通過自辦幼兒園的模式使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這種同屬于高校領導和管理的兩部分,在合作上自然而然能夠起到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成果,而且還可以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分批到幼兒園進行見習和實習,從而使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得到同步發展;而針對一些不能夠自己開辦幼兒園的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的合作,同樣可以聯系高校當地的幼兒園,每周帶領幼兒到高校來與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互動。這樣不但使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師生有接觸幼兒的機會,而且使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能夠與幼兒交流互動,為更好地掌握學前教育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提供幫助。將幼兒園引入到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是產學研的需要,是提高幼兒學前教育整體水平的需要。高校有自己的幼兒園,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幼兒教育的研究,時刻觀察了解幼兒的心理和生理變化,及時調整幼兒教育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還能夠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實踐學習的空間。可見,將幼兒園引入到高校,在統一的高校領導下使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融為一體。這也是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的一種可取的模式。
(四)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辦園
合作辦園也是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的一種模式,通過雙方投資共同開辦幼兒園,從而實現高校與幼兒園產學研一體化合作。這種共同辦園的合作模式不但給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提供了實踐教學的場所,而且給幼兒園也提供了可靠的教師保障,幼兒園整體師資水平會得到提高。同時,還可以把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研究及時地轉化為成果,為幼兒園健康發展帶來動力。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辦園還能夠提高幼兒園的整體教學水平,尤其是能夠使具有學前專業知識的專業人才成為幼兒園教師。這也是“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重要方法。因此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辦園同樣是一個可取的合作模式。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模式是多種多樣的,需要雙方共同構建。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領導和教師要擯棄應試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以人為本,因地制宜,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與幼兒園進行全方位的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實現高校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的教學目標。總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與幼兒園合作為培養更多合格的學前教育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這一模式值得光大。
作者:陸曉燕 單位:文山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摘要】德國的學前教育源遠流長。目前,盛行的“森林幼兒園”崇尚自然,尊重兒童自然成長,注重對兒童動手能力的培養。針對我國幼兒教育逐漸脫離自然的現狀,森林幼兒園啟發我們應該樹立回歸自然的觀念和認識,創設貼近自然的幼兒園環境,建議混齡編班,重視父母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
【關鍵詞】崇尚自然;森林幼兒園;德國;學前教育
德國,一個面積僅有35.7萬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萬的中歐小國,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就在二戰后的廢墟上創造出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和日本這樣輝煌的成果,究其原因,是其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把日爾曼民族推向了歷史的前臺。整個體系中第一階段是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德國的學前教育歷史悠久。中世紀時德國學前教育以家庭教育為主要形式。之后“幼兒教育之父”福祿貝爾于1837年在勃蘭登堡開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兒教育機構,德國因此也成為幼兒園的發源地,同時也促進了德國學前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自福祿貝爾之后,學前教育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發展起來,德國政府對學前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也逐漸走上正軌并日漸發展壯大。綜觀德國的幼兒教育,處處體現著崇尚自然,尊重幼兒自然成長的的特色。幼兒園的誕生地德國正在走上返璞歸真的道路,“森林幼兒園”應運而生。這種幼兒園一般建在城市的郊區,森林就是他們的教室,不管刮風還是下雨,孩子們都要去森林里上課。孩子們可以享受美麗的大自然,可以在森林里唱歌,在草地上打滾、做游戲、觀察動植物。孩子從小就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他們能更好地體會大自然饋贈的寧靜與和諧之美,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心理意識并內化為終身的一種行為。
一、森林幼兒園概況
第一所森林幼兒園于上世紀50年代早期成立于北歐的丹麥,最初源于一位名叫艾拉?法拉陶的家庭主婦從生活中得到的靈感。這位全職媽媽每天領著兩個孩子到附近的森林里去散步、游戲,偶爾也有鄰居的幼童一起同行。這群年輕媽媽們漸漸地發現,這些天天在戶外“瘋玩”的孩子,其身心發展、社會交往較之傳統幼兒園的幼童均勝一籌。于是,這群幼兒的父、母親聯合起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兒園。之后的數十年,形式獨特的森林幼兒園風靡歐洲。
二、森林幼兒園的特點
(一)幼兒園環境是周圍的大自然———森林
每個個體都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自然環境對于幼兒的智力、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發展都有重大意義。大自然教育提倡者哈蒙曼指出,“戶外教室的墻可以隨幼兒的興趣、意愿無限拓展,戶外教室的天空可以隨著時間及季節改變”。森林幼兒園沒有圍墻,用的就是戶外的自然教室,幼兒可以盡情奔跑,在大自然里直接感受各種自然現象,領略四季變化的奧妙;廣闊的大自然,清新的空氣,充足的陽光,清澈的溪水,幼兒可以種植蔬菜,與小鳥、松鼠為伴,在溪水中自由嬉戲。森林幼兒園徹底實踐自然教育的理念,幼兒們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直接學習,他們的學習環境是豐富多元的,他們的學習動機是積極主動的。
(二)混齡編班
混齡的教育模式強調尊重幼兒個體差異,給幼兒提供了與異齡同伴交往的環境,有利于幼兒社會適應及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踐行這種教育理念,森林幼兒園招收3-6歲幼兒,采用混齡編班教學,每個班幼兒最多不超過22人,由兩位教師帶領,有時還有1-2位實習老師及義工媽媽的協助。
(三)規模較小
目前,德國的森林幼兒園大都規模較小,設施簡單。森林幼兒園活動流程一般為:集合———晨圈(相當于晨會)———游戲———用餐———再游戲———結束。活動時根據自己的興趣幼兒可參加小組游戲,也可自由活動,比如撿樹枝、玩石子、爬樹、觀察螞蟻、尋找蝸牛等。午飯時大家席地而坐,擺上自帶或教師準備的食品,飯后游戲一會,下午2時左右結束一天戶外的活動。每所森林幼兒園都有一個棚或一輛拖車,用來擋風遮雨。里面還有桌椅,用來放置繪畫材料、書本、各種器具。
(四)不強調知識學習,注重動手能力培養
在森林幼兒園,重視通過自由玩耍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孩子們自己通過游戲探究、發現,從做中學,進而獲得知識并形成經驗,教師只是幼兒學習中必要時刻的協助者。如:森林里到處是花草樹木等具體實物,幼兒通過直接觸摸、聞嗅、品嘗等方式全方位、立體地認識認識它們的形狀、味道及顏色,;森林里的綠樹、花草等不同植物讓幼兒領略到大自然的不同造型及色彩,并用森林里找到的各種材料自制玩具,或者使用樹枝搭建房子,在這里幼兒的想象空間無限拓展,創造力也因此發揮得淋漓盡致。
三、森林幼兒園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
在高科技迅猛發展、電子產品已占據生活主導的今天,兒童對自然的經驗越來越少,讓幼兒回歸自然已是迫在眉睫。德國森林幼兒園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己經有比較完整的體系,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一)創設貼近自然、貼近生活的幼兒園環境,從中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滿足幼兒強烈的探究欲望
福祿貝爾強調孩子與他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陽光、海水、砂石、綠樹、小鳥等都是他要探索的對象。森林幼兒園的環境就是大自然———森林,老師不必像傳統幼兒園那樣為了某個主題替幼兒布置情境。孩子們在森林中快樂地游戲,這里就是他們的樂園。而在我國的幼兒園,成天生活在鋼筋混凝土建筑中的幼兒很少有機會去親近大自然。硬件好一些的幼兒園遠觀綠草茵茵,近看一片塑膠;甚至一些幼兒園特別是民辦園出于辦園成本考慮,就租用兩層樓房,根本沒有戶外活動場地,遠遠達不到我國《托兒所、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對幼兒園的室外游戲活動場所做的相關規定;在有的農村幼兒園,田園風光近在咫尺,可園方基于安全的考慮,也很少安排孩子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大自然能提供許多自然材質供幼兒游戲、制作自己的玩具和作品,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及動手能力,滿足幼兒的探究欲望。借鑒德國森林幼兒園經驗,建議我國幼兒園創設貼近自然、貼近生活的幼兒園環境,擴大戶外活動空間,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多利用周邊的自然資源,開展更多戶外教學及游戲活動,充分調動幼兒積極主動探索的能力。城市幼兒園可利用社區資源,多到周圍的公園、植物園、風景名勝等地開展活動;農村地區的幼兒園應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周邊廣闊的大自然作為戶外活動場地,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幼兒盡情地擁抱自然,培養幼兒的探索、創造、合作能力。
(二)在幼兒園開展“混齡教學”實驗班,或在幼兒園多組織一些混齡活動
現階段我國幼兒園的幼兒多為獨生子女,優秀家庭的特點導致他們缺乏和不同年齡段幼兒交往的體驗,而幼兒園涇渭分明的按年齡段編班使家庭中缺乏的異齡交往在幼兒園得不到必要的補償。所以為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應有意識地加強孩子與不同年齡段同伴的交往??稍谠圏c幼兒園嘗試混齡編班,初期做一兩個實驗班,當然混齡教育對師資的要求較高,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或者在現有按年齡編班的基礎上,幼兒園多組織一些混齡教學活動,以幫助孩子獲得更多與異齡同伴交往的經驗。
(三)國家應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資力度
德國所有托幼機構的運作經費絕大部分由國家提供。我國只有公辦園政府給予經費投入,民辦園只能自負盈虧。盡管這幾年對學前教育領域的經費投入比以前大了許多,但仍然沒有納入義務教育體系,幼兒學前階段的花費對一個普通家庭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只有國家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力度,通過政府政策傾斜和經費支持,多籌建一些公辦幼兒園,招聘高素質的幼兒教師,降低每個幼兒園師生比例,呈現出小班額教學的態勢,才能使每個幼兒得到更多的關注。
(四)尊重幼兒自然成長
森林幼兒園中,幼兒是自己的主人,不會受到老師太多的約束。而在我國幼兒園常聽到這些禁止性的口令“,小嘴巴,閉起來;小眼睛,向前看;小小手,背背后”。如此這樣的諸多規則不停地在提醒幼兒不能亂吵亂動,要聽從老師,整齊劃一??傊?,在我國幼兒園里,幼兒只能做教師允許的事情,教師有絕對權威,如果誰違反了教師的要求,就要被批評,就得不老師的認可、贊揚。由此可見,在教育者的頭腦里還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們只是幼兒,是未成年的小大人。借鑒德國的幼兒教育理念,我們應該把幼兒當成獨立、完整的人,盡可能地滿足兒童多種需要,尊重幼兒自然成長,把每個幼兒培養成完整的人。
作者:何惠麗 單位: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學前教育學院
摘要:幼兒園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但可以促使幼兒發揮自身潛能,而且養成良好的品質,通過游戲可以強化幼兒和同伴間的相互友好關系,也可以克服游戲當中遇到的困難,鍛煉幼兒堅強、勇敢的意志。游戲對于幼兒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幼兒園教師,應當加強對幼兒園游戲的研究,并且針對游戲教育進行必要的創新以及拓寬,從而提升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果。
關鍵詞:幼兒園游戲;學前教育;創新實踐
所謂幼兒園游戲創新主要是指對游戲內容、組織形式、游戲材料以及環境等進行必要的創新。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以及培養幼兒創新能力,促使幼兒在幼兒園得到快速健康的發展。傳統的幼兒教育比較忽視幼兒游戲的價值,認為幼兒游戲不利于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這種不科學的觀念應當加以改變,游戲對于兒童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幼兒園的階段應當加強對幼兒游戲的研究,以及在教學中廣泛應用游戲教學,創新游戲內容以及組織形式,從而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以及各項能力。
一、創新幼兒游戲的內容
1.突出兒童之間差異性。幼兒園的教育需要認識到每一個幼兒都是有差別的,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來讓每一個幼兒得到個性化的發展。在幼兒教育的理論中,蒙特梭利提到和兒童進行游戲時需要以兒童為中心,不贊同以成人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把兒童看做不同的獨立個體。在對游戲進行設置時,要認真考慮兒童的在心理上的需求。一般可以通過開展一些“自選游戲”,讓幼兒自己主動選擇游戲的內容和方式、選擇搭檔。如:教師可為讓幼兒從“喜羊羊和灰太狼”、“水果蔬菜市場”等一些游戲進行選擇。這樣每一個兒童就可以參加自己所喜愛的游戲。2.幫助兒童增加生活的體驗、對游戲內容進行豐富。兒童想象力主要是根據將記憶的表象進行實行再次加工而產生,而兒童記憶的表象主要是來源于生活。所以,要在豐富兒童生活體驗的前提基礎上創新一些游戲。如:在“蔬菜水果市場”的游戲活動中,可以組織兒童主動認識各類蔬菜水果,也可以讓兒童自己對各種蔬菜水果進行描述,使得兒童在記憶上會更加深刻。游戲活動可以讓兒童在感性認識的情況下,記憶和認識世界的效果更加明顯。3.拓展游戲教學的鏈條。傳統兒童游戲活動一般局限在校園內,游戲往往受到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同時,游戲教學的鏈條極為短促,兒童多是在游戲中獲得娛樂較多、而獲得較少的知識以及技能,需要不斷完善游戲的模式,將游戲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拓展,豐富游戲的內容和形式,使得游戲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兒童游戲《我同爸爸媽媽一起去玩》中,可以讓幼兒自己將家里和父母的照片或者聲音等資源進行收集,在全班上進行介紹,讓幼兒說一說我和爸爸媽媽之間的故事,對此評一評哪個小朋友做得最好以及故事講得最生動??梢砸源藶槠鯔C點,開展校園內的親子活動。通過一系列的相關活動,使得游戲在空間和時間上得到了大大的豐富,也讓兒童得到情感體驗,實現游戲活動的目的。
二、對游戲的組織和活動形式進行創新
創新相關游戲組織以及活動形式,可以使游戲活動更加符合實際,游戲內涵也更加豐富。一方面,需要突出體現兒童在游戲活動的主體性地位,可以將游戲的設置權放回兒童手中,讓兒童自己對游戲進行設計,這可以讓幼兒在創新能力方面得到加強。如:可以對《蝌蚪找媽媽》的游戲進行自我設計,讓兒童自主設計“怎么找媽媽”“途中遇到其他動物的情景”等內容,這些都可以充分鍛煉兒童在組織方面的能力。在另一方面,需要突出游戲活動中的合作。蒙特梭利的觀點認為,應該向混齡教學進行探索,讓處于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可以相互之間學習和模仿。一般操作可以將不同學前班的放在一起,并開始“找朋友”游戲,每個兒童在找朋友的過程中需要找到大、中、小班不同班次的朋友,找好后,可以和好朋友開始交流。同時,也可將傳統的兒童游戲進行相應的改編,豐富游戲的內涵,在游戲中可以突出團結協作的理念,讓每一個兒童都可以參與在其中。如:學生較為熟悉的游戲《老鷹捉小雞》就存在著問題,主要在于“小雞”比較多,而老鷹只有一只,這使得“老鷹”需要到處奔跑,且比較難抓住“小雞”,這就會導致“老鷹”一直是“老鷹”,而“小雞”還是“小雞”,兩者之間的角色轉換比較慢,使得“母雞”和“老鷹”較為疲累,普通小雞也會漸漸缺乏游戲興趣。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引導幼兒適當減少“小雞”的人數,讓前頭的幼兒充當“老鷹”的角色,在“老鷹”后面的幼兒充當“母雞”,在“母雞”之后則是3~4只充當“小雞”幼兒。在游戲中,“老鷹”只有捉住最后一只“小雞”才能成為“母雞”,被“老鷹”捉住的“小雞”則是成為“老鷹”。這樣的游戲設置可以加快角色之間的轉變速度,在短時間內,讓每一個幼兒都能成為“老鷹”、“小雞”以及“母雞”,保證了游戲的公平性,讓幼兒增強了合作精神,使得幼兒團體協作能力得到提高和發展。此外,需要突出強調游戲活動中的探究性。原有的幼兒游戲往往不注重啟發性,現今的幼兒游戲中應該完善,讓兒童在游戲活動中,掌握一些基礎性的技能,激發幼兒創新的思維。這些能力都可以在游戲中得到培養。如:在進行游戲《斜坡開汽車》的過程中,可以將幼兒分成幾個合作小組,讓不同的小組自行收集材料。在游戲中,幼兒開始對不同坡度對汽車影響進行探究,同時比較材料的光滑度對汽車速度的影響并在小組之間互相交流、討論。隨后,讓小組間進行實際的操作,看看哪個小組開汽車開的最遠。這種游戲不僅讓兒童的智慧得到啟迪,同時也培養了兒童的研究精神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三、創新游戲的環境與游戲的材料
一方面,游戲需要對當前的游戲環境進行創新??梢远嚅_展一些室外的游戲,同時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對室內、室外環境進行選擇。一般情況下,體育類游戲多是在室外,而一些小型的具有創造性的游戲多是安排在室內。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發展一些室外的戶外活動,讓學生可以了解和親近自然。如開展一些戶外的親子活動,在戶外組織各種形式的游戲,讓幼兒接觸和感受自然,增強幼兒生活體驗的能力。在選擇游戲環境時,需要以兒童心理上的發展水平不同為基礎。如:面對小班兒童進行的游戲,多以“家”相關的形式開展,使學生在教學中理解“家”的含義。另一方面,需要創新游戲的材料。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自行制作游戲材料,注重利用廢舊物品,包括舊報紙、紙箱、塑料瓶等。材料在選擇上應該是與生活相關的,也需要符合兒童的特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游戲對于幼兒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幼兒園教師應當在幼兒游戲當中開展學前教育,促使幼兒健康茁壯成長,可以創新游戲內容、組織形式、環境以及材料等,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
作者:楊淑雯 單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一、保育工作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中國學前教育發展的90年里程中,從理論上講,保育工作一直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中就提出“保育教導幼兒”的保教宗旨,現行的《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的任務之一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睂W前幼兒仍不具備獨立生存能力,需要成人為之提供生存必需的物質條件,身體處在迅速發展,神經系統不斷成熟的關鍵階段,又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他們更多需要成人的保育。學前幼兒的認知意志、個性的發展,均存在無目的,無意識的傾向,如能接受正常、健康、充滿愛護的保育能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由此可見,幼兒園保教對象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保育人員在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一支具有專業素質高質量的專職保育人員隊伍是幼兒園全面做好保育工作的保障,是幼兒園落實素質教育有效措施之一。隨著《規程》精神的進一步落實,幼兒園保育工作更深層次地得到了幼教工作者和社會的重視。以保育員為例,她們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與幼兒直接接觸較頻繁,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學習活動習慣乃至品德意志的培養都離不開保育員的精心護理和言行影響,換言之,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保育員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工作任務很難使保、教工作完全隔離。孩子人小易模仿,保育員同時也承擔著教育任務,因此,幼兒園專職的保育人員工作作用已被放在了很關鍵的位置。
二、我單位幼兒保育員基本情況調查現狀分析
調查數據表明:
1.保育員的在崗年齡趨于中老年,年齡結構不合理。
2.保育員的整體學歷層次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學歷居多,下崗安置人員占有一定的比例。
3.保育員的非正式編制占有比例較大,給發作帶來不穩定因素。
4.保育員的培訓、再培訓機會很少,無論是幼教理論素養,還是業務能力都難以提高。保育工作往往憑借經驗或展板他人操作方式,隨意性大。這些調查現狀可以看出,保育員隊伍的素質與幼兒教育的發展趨勢已不相適應,文化層次的偏低、隊伍的不穩定、加之沒有系統的專業培訓和操作要求,保育工作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證,幼兒園保教質量難以提高,制約了當前幼兒教育高速度、高標準、高層次的發展。
三、對我單位幼兒園保育工作質量的誤區認識
(一)重智商輕保育
就目前我單位保育工作認知而言,大多數保育員把幼兒的智育發展當做第一位的首要的。這其實是他們認知上的誤區,而造成這種誤區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受社會上的“應試教育”的影響而形成的。毫無疑問,作為針對青少年的學校教育,理應把“智育”作為首要的教育任務,但作為針對幼兒的學前教育則應把“保育”當成首要任務,一這種教育的過度超前意識,不僅影響眾多家長,而且影響著本單位幼兒工作往往是重教輕保,重師資隊伍建設,輕保育隊伍建設,重教學工作研究,輕保育工作研究。二是缺乏對幼兒身心發展基本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的正確認識而形成。幼兒時期,身體發育是主要的,占主導地位,心理發展是次要的,處于附屬地位。正常的身體發育即使心理上發展的物質基礎,又是人生發展的物質基礎。所以對我單位幼兒教育來說,首要任務是通過保育工作實施對其身體進行保育,其次才是在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教育,何況整個幼兒時期心理屬于啟蒙階段,尚難承載艱難的“智育”重壓,幼兒的心理需要是伴隨著重生理需求而產生而變動,具有表現性和短暫性。三是保育員把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等同于幼兒的心理需求,把青少年的智育等同與幼兒的智育。都是未能正確地認識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而導致的錯誤作法。
(二)重心理輕習慣
承上所言,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無疑是正確的,是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但這種重視,與習慣養成相比不應凌架駕其上??v觀幼兒教育和人生發展的整個過程來看,良好的習慣(包括自身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關鍵在人的幼兒時期。英國有句俗語說:“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笨梢娦袨榱晳T的養成多么重要,它不僅決定了一個人在學校階段的進一步發展,而且決定著一生的命運和幸福。從學校教育來看,良好的行為習慣即是其順利接受學校教育的保證,又是其進行成功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前提、許多所謂“聰明”的幼兒,到了學校學習并不好的原因,就在于其有不良的行為習慣,不良的行為習慣一但形成,日后是很難糾正和改變的甚至影響到其走入社會后做事的成功和生活的平安幸福。
(三)喜順從惡好動
許多保育員對待幼兒,喜歡他們順從而厭惡他們好動。這是保育工作的誤區,順從迎合了成年人的喜好卻壓抑了幼兒的天性,好動雖然給保育工作制造了麻煩,卻張揚了個性,促進了其心理與思維的發展。同時,好動說明幼兒身體發育良好,四肢運動技能也能得到較好發展。對此,如果引導得當,必然會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和發展,為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自身素質基礎。
四、以“關注細節,打造形象”提升保育員工作質量
幼兒的保育工作貫穿于幼兒在園的生活和活動中,很多常規細節教師都能做得很好,比如:洗手時為幼兒卷好袖子,指導幼兒正確喝水,室外活動出汗時為幼兒減衣服等等??墒怯行┘毠潊s常常是教師沒有考慮到的,這就需要我們保育員以“關注細節,打造形象”提升保育員工作質量。
(一)循序漸進,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逐漸養成的。例如,午睡是幼兒一日生活中的環節之一。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起床習慣,保育員應提前幾分種叫醒幼兒,讓他們先清醒一下,有的孩子睡眠比較沉,不容易醒,這時,保育員應輕輕拍拍該幼兒,柔聲說:“××小朋友,該起床了?!贝變盒押?,先讓他們稍躺一會兒,然后再讓其穿好自己的衣服、鞋子。待大部分幼兒全部穿好后,讓幼兒學保育員整理的樣子,把被子翻過來,使被里朝上。中班、大班的幼兒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疊被子,整理床鋪。整理完畢之后,保育員應馬上打開門窗通風,使室內保持空氣清新,避免病菌的傳播,減少傳染病的發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培養,幼兒就會形成一種良好的起床習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又如:良好的排便習慣是指有規律的,不隨意便溺的習慣。排便的時間一般在清晨最好。在培養孩子的排便習慣時,應固定位置,這樣時間長了,就能逐步地建立起孩子的條件反射。有時幼兒因活動時間過長而疲勞,或做某件事情聚精會神時,會忘記大、小便而弄臟衣服,這是正?,F象。保育員教師不應加以訓斥,而要給予正確的指導。安排活動時,應事先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及時提醒幼兒大、小便。教育幼兒定時排便是一日生活環節中韻重要內容。建立合理的一日生活制度,創設愉快的生活環境,對于幼兒定時排便也是十分有利的條件。保教人員還應該多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細心觀察每一位孩子的飲食、排便情況,做好保教記錄,因人施教,因人訓練,做到耐心、細致。
(二)結合生活內窖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
隨機教育是生活衛生習慣養成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單位幼兒園一日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契機,經常會遇到一些令我們意想不到但很有教育價值的機會,我們決不可以機械地執行教案,而應隨時抓住這些有益的契機對幼兒進行教育。例如:在一次活動時,一個不愛吃青菜和水果的小朋友突然鼻子出血了,保育員馬上帶這位小朋友到衛生間沖洗。其他幼兒都在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其中有個小朋友說:“我知道××的鼻子為什么會出血,她就像老師給咱們講的故事《奇奇和鵬鵬》中的奇奇一樣,不愛吃蔬菜和水果,吃飯挑食,這也不吃,那也不吃,所以她的鼻子才會出血?!边@時保育員馬上意識到這是培養幼兒飲食習慣的良好機會,便及時進行引導。大聲說:“××小朋友說得對,小朋友在吃飯時不光要吃青菜,還要不挑食,多喝水,這樣,鼻子就不會流血了,小朋友們就會長得更健康?!焙⒆觽兌夹欧攸c點頭。這事情是孩子們親身經歷的,十分真實可信,因此這時的隨機教育易于被孩子們接受。
(三)培養幼兒自我動手的能力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保育工作應適合幼兒的發展需要,順應幼兒的天性,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小班的小朋友自己用勺子吃飯的,總會把飯菜撒得滿桌、滿身都是,有的吃得很慢。這時,如果喂他吃,可能會吃得快一點,不會撒飯菜,不會弄臟衣服,但卻剝奪了孩子動手鍛煉的機會。長此下去,不利于幼兒的發展,特別是手部技能的發展。俗話說:“心靈手巧”,要使幼兒更聰明,就應使他們多動手。為此,保育員在日常生活中應多創造讓幼兒動手的機會,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不包辦、不代替,讓幼兒在實踐中提高動作的精確性,訓練動作的協調性。
(四)創造一個尊重、關心幼兒,寬松和諧的氛圈,滿足幼兒心理的安全需要
在單位幼兒園里,幼兒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與教師對待幼兒態度,幼兒與同伴之間的關系等因素有關,教師對待幼兒的態度尤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是良好的幼兒園環境的重要前提。例如,有些幼兒需要入廁時,只要老師不加以提醒,他們寧愿憋著或尿在褲子里,這往往是幼兒心理畏懼、性格內向的表現。又如,有的幼兒不愿意上幼兒園,追問其原因,竟是““××小朋友老跟我打架,不跟我玩”等。這種現象過多,就會使幼兒產生一種厭惡的心理,感覺在幼兒園里不安全,不自在,不如呆在自己家里好。如果幼兒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的心理健康將受到嚴重的影響,形成孤僻的性格。所以,保教人員一定要時刻關注幼兒心理安全的需要,讓幼兒在一個寬松愉快沒有外在心理壓力的環境中健康茁壯地成長。
五、在一日細節活動中做好保育工作
單位幼兒園是單位員工孩子集散地,可以使員工對孩子放心,因此,一日活動是保育員做好單位幼兒保育工作的重任,是關注細節保育的最好時機,抓住一日活動,就抓住了細節保育。
(一)入園活動
熱情迎接幼兒,師生互相問早、問好,幼兒與家長再見。了解幼兒在家的健康和表現情況。觀察、了解幼兒的情緒及身體狀況,特別要關注患病兒、體弱兒。對身體有異常的幼兒,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對個別幼兒要重點觀察或送保健室觀察。熱情接待單位家長職員,與之進行簡單、必要的交流。指導幼兒整理好鞋、帽、衣、褲等物。指導幼兒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根據季節及幼兒穿戴情況,隨機進行指導教育,養成幼兒自我保護的習慣。檢查幼兒是否帶有不安全的刀、棍、釘等異物,一經發現立即沒收,并進行進行安全教育,以免發生事故。
(二)戶外游戲活動
由于單位幼兒區活動空間不大,在活動之前,保育員應檢查、選擇適宜、衛生、安全的器械,提供一定的活動空間,排除不安全隱患。同時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以不同的要求、內容、方法及其到達度。在游戲活動中,準備充足的游戲材料,符合安全、衛生和教育要求,提供游戲活動需要的寬敞的場地,幼兒所需的充足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尊重幼兒意愿,適時介入、適當指導,并保證集體游戲和自由游戲活動的時間,即:保證幼兒有機會參加集體游戲活動和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動,避免游戲中不利于幼兒健康的行為。
(三)生活活動
提醒幼兒飯前便后洗手,培養幼兒正確洗手的習慣,注意節約用水。提醒幼兒按需入廁。照顧個別需要幫助的幼兒。進行必要的餐前教育,創造安靜愉快的進餐氣氛。介紹、分發飯菜,激發幼兒食欲。精心照顧幼兒。觀察幼兒食欲和進食量,糾正偏食、挑食習慣。提醒幼兒飯后漱口、擦嘴;組織幼兒進行餐后散步活動。保證每天的飲水量,提醒幼兒按需要隨時喝水。創設溫馨、舒適的睡眠環境,指導并幫助幼兒有順序地穿脫衣服。細心照顧好幼兒,蓋好被子,培養幼兒良好的午睡習慣。午睡值班時保持安靜,堅守崗位,勤巡視、勤護理,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起床時觀察幼兒情緒,指導并整理幼兒儀表。提高幼兒生活能力,并做好個別幼兒記錄。進行家庭教育宣傳并能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
(四)學習活動
根據單位情況,創設必要條件,為每個幼兒的發展提供學具和用具,控制集中教育活動的時間,學習的要求內容、形式等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注意幼兒用眼衛生、書寫姿勢、坐姿等習慣的培養。給幼兒必要的個別指導。
(五)離園活動
提醒幼兒收拾好教玩具及其他物品,務必注意與職員家長當面交接,確保幼兒安全離園。注意幼兒儀表形象,指導幼兒整理衣物和個人物品,親切道別,與家長進行必要的溝通交流。幼兒的素質教育不僅是教師的事,也是保育員的事,她們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育員要根據保育工作的實際,充分利用對幼兒進行素質教育的時機,針對幼兒生理、心理特點開展工作,為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約翰?洛克說過:“兒童(不,成人也是一樣)的舉止大半是模仿得來的。我們都是一種模仿性很強的動物,是染于青則青,染于黃則黃的?!彼?,保育員同時也應該主動提高自身素質,給幼兒做出良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