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25 10:26: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濕地生態景觀設計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 要: 在對人工濕地系統進行景觀設計時,始終要把生態作為大的設計前提。作為一個景觀工程,它應是具有文化底蘊的、充滿人文關懷的、符合美學原則的。而作為一個生態工程項目,則是需要遵循生態工程學的原理和設計原則及其要求的。設計師的責任,就是要做到美學與生態兼顧,使自然與人類生活環境有良好的結合點,從而使人與自然達到高度的和諧。
關鍵詞: 人工濕地;植物造景;生態景觀
1濕地
關于濕地,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定義出自于1971 年2 月2 日誕生的《拉姆薩爾公約》(也稱《濕地公約》):“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米的水域。”濕地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水力文明和水生文明的建立與發展均以濕地為基礎;濕地在抵御與調節洪水、控制污染與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為“地球之腎”;濕地還是眾多野生動植物,尤其是鳥類最重要的棲息地。
2人工濕地生態系統
2.1 1989年,D?A?Hammer在《人工濕地處理生活、工業和農業廢水》一書中提到“人工濕地”:由人工設計的、模擬自然濕地結構與功能的復合體,由水、處于水飽和狀態的基質、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動物等組成,并通過其中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學過程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
2.2人工濕地系統除了對污、廢水進行處理外,還可以有效地阻斷水源污染向現有自然濕地的擴散,是濕地保育的有力措施。人工濕地作為一種協調發展的自然景觀與半自然景觀,顯現出獨特的美學價值,正越來越多地以公園,科技園區,公共建筑,學校,住宅區景觀及生態農業園區等的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藍綠色的水面、各種鳥類、多樣性的水生濕生植物的生態景觀,給人感官和精神以美的感受。因此,兼顧生態與美學對人工濕地進行景觀設計,成為了人們研究的課題。
3人工濕地的營造途徑
3.1人工濕地應該建造在有條件提供濕地水文、濕地土壤和濕地植被的地方,盡量選擇原來存在濕地或附近仍然具有濕地的區域,如利用河川、湖泊、海岸等開辟人工濕地,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地區辟建人工濕地,有助于河川水資源再利用與再循環,豐富河川自然景觀,提供生物多樣性及棲息地,協助城市河流恢復自然生態和環境功能,如四川成都活水公園。
3.2結合城市污水、廢水處理、雨水活用建設人工濕地。既給城市污水找到出路,同時達到了保護自然生態的效應。
3.3結合大中型公共建筑、建筑小區辟建人工濕地。北京中關村生命園區,引入“濕地概念”進行空間布局和綠地系統規劃。濕地走廊呈枝狀延伸入周圍的建筑群,縱橫的棧道穿越其間,形成獨特的景觀和休閑地。
3.4利用城市開放空間、廢棄地開發人工濕地。城市廢棄地的人為影響較少,能展示出較高的生態價值。淮北市的南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就建在淮北楊莊煤礦采煤塌陷湖上,濕地面積約210 hm2,已初步形成水生植物、鳥類、魚類、兩棲類、濕地獸類等完整生態系統。
3.5結合天然濕地的恢復設置人工濕地。通過建設人工濕地將城市的天然濕地及河流串連起來,構建完整的濕地網絡,讓動物在各生態棲息地內自由移動,避免被局限在小范圍內而逐漸降低生存活力,展現自然、人工及蓄洪等不同功能的多樣化濕地。
3.6發展小型精致人工濕地和生態池。主要是指一些小型的人工濕地或生態池。是為了透過生態設計結合自然凈化方式營造具有生態教育、示范及景觀功能的水域并構成一處可供生物棲息的小型生態空間。在日本和韓國,有許多結合屋頂綠化鋪設的生態池,以降低建筑能耗、減少城市熱島效應。
3.7其他途徑。開發與營建城市人工濕地的機會和途徑還有許多,以濕地的功能價值為主題的香港濕地公園就是為補償天然濕地而建設的,用來展示香港濕地的生態系統,并提供相關主題的教育及休閑場所。
4人工濕地營造的方式與重點
4.1人工濕地生態營造的方式
4.1.1建造人工濕地通常有兩種方式
(1)被動導向是在適宜的地點通過減少對自然的人為干擾、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設計和自然演替規律,建設最小維護管理需求的人工濕地。
(2)主動創造是人為將非濕地改為濕地。
4.1.2上海原江灣機場自1994年廢棄后,幾乎沒受到人為干擾,以機場內殘存的溪流、次生的湖泊、池塘、沼澤以及季節性漫灘等為基礎構筑了江灣濕地,歷經十余年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功能,現已基本上再現了未被人為改造前的原始生態,屬于被動導向方式。
4.2城市人工濕地生態營造的重點
4.2.1人工濕地生態工藝與城市景觀環境的結合。建設人工濕地不僅有生態工藝要求,它作為外部空間,也是景觀藝術設計領域的研究對象,對景觀的要求也很高。因此,要因地制宜,將濕地的生態工藝與景觀環境的生態設計結合起來,緩城市綠色空間不足、生態環境惡化的壓力。通常可將人工濕地的生態工藝與雕塑噴泉、自然生態河堤、植被、水生動植物巧妙融合在一起,使人們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體驗自然凈水的神奇。如柏林波茨坦廣場。
4.2.2建成后的維護、管理與監測。人工濕地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是多方專業團隊的協調合作與持續性的維護、管理與監測。在統一規劃基礎上遵循生態學原則、了解濕地生態平衡機制、以生態學經濟原理為指導,運用技術、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自然和人為損害濕地的活動,達到既滿足城市發展對濕地的需要,又不超出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閾值的目的。
5濕地型景觀的植物造景設計
5.1人工濕地建設的成敗,關鍵之一在于各種水生植物的選擇與配置。植物的造景合理與否,不僅影響景致的美觀,而且會因對水質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生態平衡。水生植物造景有它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所謂科學性,是植物造景中“師法自然”的過程;所謂藝術性,是植物造景后“高于自然”的景觀效果。園林中各類水體,無論其在園林中是主景、配景,無不借助植物來豐富景觀。
5.1.1濕地植物種類繁多,遵循由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包括浮葉和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濕生植物(岸緣植物)―――陸生植物的進化方向配置,構建擬自然的、較完整均群落系統。
5.1.2濕地植物的分類有挺水型、浮葉型、漂浮型、沉水型。濕生植物位于濕地邊緣與陸地交接處,耐濕性突出,在空氣、土壤、水分過飽和的狀態如季節性淹水、局部水淹下長勢良好,不易在干旱環境中生存。主要由耐濕地被植物、耐濕攀緣植物、中生性植物(吸濕性耐水淹植物)等構成。
5.2設計原則。
5.2.1配置原則。植物景觀配置必須具備科學性與藝術性兩方面的統一,既滿足濕地植物與環境的生態適應性統一,又要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各濕地植物個體和群體的形式美意境美。設計構圖時,考慮植物的生命周期與季相變化,并常與建筑、服塑等配合。濕地植物造景藝術的表現需借鑒古典文學及繪畫藝術原理,巧妙、充分利用體形、色彩、線條、質地等特征與環境的關系,創作出一幅具有詩情畫意的濱水濕地植物生態圖。
5.2.2適空原則。濕地植物種植時,預先須考慮水面總體空間的安排,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即達到在一定水體區域面積范圍內種植適當數量的濕地植物并使整個濕地植物群落光合作用正常、茁壯健康生長。計算濕地的表面積,包括濕地邊緣,每平方米可以種植5~10叢水下植物。種植浮葉植物,如睡蓮等,水面的葉片所占面積一般不超過三分之一。
5.2.3美學原則。美學原則包括變化與統一、協調與對比、韻律與節奏3方面。
5.3植物的選擇。以培育地方性、鄉土化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為主;同時高度重視濕地的歸化植被群落。盡量采用自然化設計,人工濕地植物搭配如地被、花草、低矮灌叢與高大樹木的層次和組合,應盡量符合濕地自然植被群落的結構,少量采用幾何式造景;在濕地生態敏感區引入天然植被要素,設置自然式植物造景,轉變養護方式,培育自然緩坡草地,形成擬自然的濕地群落。注意濕地邊緣植物配置。盡量不要把植物直接種植在土壤中或邊緣地帶,選用控制性種植的方式更有利,因為有些種類會無限制的繁衍,如鳳眼蓮等。如種植鶯尾、燈心草等,可通過預挖植槽、下墊薄膜等方式進行限制性栽植。
5.4典型濕地植物景觀的配置方式
5.4.1自然式配置:擬自然濕地設計的表現形式體現一種自然、隨意的情趣,其中沒有線、形、組織、構圖等的嚴格要求,旨在摹擬自然、再現自然風韻。在植物的選擇上,有很大自由度。故自然式濕地植物配置沒有固定的規律可以遵循,但絕非一項隨便、簡單的工作。就某種程度上講,自然式配置要比規則式更有難度,因其更注重植物與環境整體的展示效果,要求設計者不僅要掌握植物材料的生長特點,而且在主題的烘托、環境色彩的搭配、植物質感的對比、景觀空間層次構成上的把握都要有較高的水平。
5.4.2規則式配置:該造景形式盡管不如自然式那樣的使用廣泛,仍可借鑒其鮮明的幾何構圖構感、規整性、平衡性以及層次感等。一般用于岸沿挺水植物配置中,如千屈菜、鳶尾等的色塊造景,或蘆葦、慈姑、澤瀉等的對稱搭配。同時,岸緣濕生植物如喬木配置中,規則式造景使用最廣泛,植物材料在岸邊規則地排列,與水中植物的自然生態式布置形成一種視覺上對比、平衡與鮮明的構圖感,避免植物栽植的雜亂無章。常用線形或幾何形式的種植形式搭配,亦需依順序種植,盡量選擇生長期、生境要求一致的植物種類進行組合。
5.4.3混合式配置:綜合自然式和規則式造景手法,調整自然式與規則式配置濕地植物的比例,以自然式為主,規則式為輔,體現多數(自然式)與少數(規則式)的科學、合理配比關系,使植物造景既有擬自然風韻又有人工規則的構圖與層次。
6結束語
文章對人工濕地的概念、構造、營造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淺論,強調了其生態環境效益,并結合美學原理,提出了人工濕地的生態景觀設計的方法,以提升人工濕地的景觀價值。人工濕地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它除了有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外,還有很高的景觀價值。本文就如何在兼顧生態與美學的前提下,對人工濕地進行景觀設計,提出了有別于其它一般景觀設計的原則與要求,以期做到美學與生態的完美結合,從而使人與自然達到和諧。
摘要:濕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重要的生存環境和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之一。人工濕地生態景觀具有多種價值,包括生態價值、人文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對于人工濕地生態景觀的設計需要在選址、植物配置以及水岸設計等方面做足功夫。
關鍵詞:人工濕地 綠地系統 生態景觀
一、濕地的概念
濕地是由水陸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之一。根據1971年在伊朗簽訂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 也就是濕地公約) ,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蓄有靜止或流動、淡水或咸水深淺于6 米的海水區”。 作為與海洋和森林齊名、共同組成全球三大生態系統的濕地,有著“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文明的發源地”、“物種的基因庫”等諸多美譽。另外,濕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抵御洪水、改善氣候、控制污染、凈化水質、環境美化、維持生態平衡等功能。而且,濕地擁有的自然風光也讓人格外向往,濕地具有的復雜的動植物群落和珍貴的瀕危物種具有很好的科學研究價值。
二、人工濕地
隨著人口的增加,加上人類對于濕地的片面認識以及不合理的開發,造成濕地面積大幅度萎縮。據統計,由于湖泊圍墾造成長江流域濕地面積減少達150公頃,其中,有著“千湖之省”的湖北省的湖泊數從20世紀50年代的1066個減少到20世紀80年代的83個,可謂“損失慘重”。此外,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由于湖泊圍墾而縮小了1011.5平方千米。
濕地面積的萎縮帶來了嚴重的后果。首現,濕地的調蓄功能下降,水位抬高,棲息地面積減少以及越冬環境改變造成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下降。1998年長江流域的大洪水給了我們一個嚴厲的教訓。其次,濕地面積迅速減少也影響在其中生存的生物,造成生物多樣性的特性的喪失。此外,水土資源流失、生態環境惡化也都是濕地面積減少帶來的惡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保護濕地成為了人們關注的話題。“人工濕地”的概念應用而生。1989 年,D.A.Hammer 在其著作《人
工濕地處理生活、工業和農業廢水》一書中給出了“人工濕地”的概念,即人工濕地是“由人工設計的、模擬自然濕地的結構與功能的復合體,由水、處于水飽和狀態的基質、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動物等組成,并通過其中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學過程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
人工濕地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對于污水和廢水的有效處理和凈化,有效組織面源污染向自然濕地的擴散等。此外,人工濕地還可以成為鳥類的棲息地,有利于生態平衡。作為自然濕地的補充,在緩解自然濕地受到的環境壓力和威脅等方面,人工濕地也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人工濕地生態景觀的價值
人工濕地在顯示出起多方面功能的同時,其中的生態景觀的功能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比如,在許多地方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園區、科普教育區等。在建造人工濕地的時候,如何兼顧生態和美學,進行有效的設計,成為學者們研究的課題。
人工濕地生態景觀具有多方面的價值,以城市人工濕地為例,其具有生態價值、人文價值、社會價值等幾大方面。
3.1生態價值
城市人工濕地的生態價值包括調節城市氣候、控制洪水以及補充城市地下水等幾個方面。
首先,在城市人工濕地中,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中水分含量,改善空氣環流狀況,提升環境質量。此外,濕地的一個巨大作用就是可以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并降低由于城市熱島效應帶來的各種疾病,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
其次,城市人工濕地通過調節河川徑流,保持各流域水量的平衡,對于緩解洪水的影響起到巨大作用。正如前文所述,1998年發生的大洪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濕地的減少導致其調節水流的功能下降。
最后,城市人工濕地還具有補充地下水的功能,不斷向地下水層補給水源。這對于防止干旱以及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造成的城市地面沉降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3.2人文價值
城市人工濕地在設計的過程中,結合了歷史的、民族的以及當地的文化因素,具有很強的人文魅力。這種設計,以一種獨特的形式將文化表達出來,讓城市的每一個人都能深刻感受到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其人文價值不言而喻。
3.3 社會價值
城市人工濕地蘊含著獨特的自然風光,是人們觀光、旅游和娛樂的好去處。在這方面,許多城市通過將濕地建設成生態公園、生態旅游區等形式吸引大批的游客,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應,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此外,城市人工濕地也可以吸引許多的動植物、瀕危物種,成為其棲息地,對于科學研究以及教育,都是百利而無一害。
四、人工濕地生態景觀的設計-
在設計人工濕地生態景觀的時候,需要考慮兩方面的因素,即既要滿足人工濕地的生態功能,又要符合景觀設計的原則。因此,對于人工生態景觀的設計,需要仔細的籌劃、遵循一定的原則。
4.1 選址原則
在選址的時候,首先需要滿足建造人工濕地所需基本條件,我們稱之為就近原則,即應選在原來存在濕地或就近仍然具有濕地的區域,在這些區域,因可能存在濕地基質、水文環境和生物種源,如被廢棄的河道、河漫灘等,因而建設起來相對容易。
其次,要具有整體性的觀念,即把人工濕地放在城市生態規劃的大環境下考慮,這樣才能與城市其他的生態區相協調,共同發展。最后,作為生態景觀,在選址的時候應充分調查,利用好當地原有的景觀,做到順其自然,這樣也可以節約成本,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4.2 植物配置
作為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植物是景觀視覺的重要因素。對于植物的配置,應考慮兩點:植物的多樣性以及盡量采用本地植物。
植物多樣性的好處不言而喻,既可以在視覺效果上相互映襯,具有很強的景觀美感,還可以在對于水體污染物處理的時候相互補充,利于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
此外,利用本地植物是因為本地植物適應了本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
4.3 水岸空間的設計
水岸作為濕地系統和其他環境的過渡,其設計和處理需要精心考慮。在許多水岸設計中,由于考慮不全,使用混凝土或者草坪設計水岸,結果加劇了濕地的生態負荷。
對于水岸設計,采用的科學做法是種植濕植物、或者以濕質土壤代替混凝土等人工砌筑的做法,既可以加強濕地的自然調節功能,又可以為動物提供棲息地,而且,從視覺效果上來說,也是一種豐富的景觀。
五、鹽城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
5.1 項目介紹
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為世界重要濕地、東北亞地區丹頂鶴遷徙的重要節點、我國重要觀鳥地點。旅游區所依托的江蘇鹽城部級珍禽自然保護區,還有一個名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鹽城生物圈保護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人與生物圈協調理事會在我國批準的第九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1996年被納入“東北亞鶴類保護區網絡”,1999年被納入“東亞―澳大利亞遷徙涉禽保護網絡”。
5.2 規劃的定位和設計要點
1、功能定位
濕地生態保護、 珍禽馴化與保育,科普教育,旅游體驗,休閑游憩,科研教學。
2、特色定位
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整合綠基(濕地植被)、藍帶(水體與大海)、節點(生態景觀點)、軸線(科考通道)與公共空間,構建“生態、生物、生命、綠色、自然、人性化”的景觀格局。
規劃以“鳥類樂園綠色天堂----中國首家大濕地生態博物館”作為其旅游主題定位,以國家4A級景區為發展目標,著力打造 “亞洲濕地觀鳥基地”。規劃設計的旅游項目有:生態長廊――“濕地珍禽”景觀廊道、東北亞丹頂鶴遷徙路線微縮景觀園、濕地淺灘招鳥、引鳥、留鳥景觀設計、樹屋觀鳥塔等。
鹽城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以原生態開放空間為主體,是大型的郊外自然式景區,大面積的綠地,各種類型的濕地決定了景區的風格,這里將成為鳥類的天堂,濕地的天然展示場所,也是人們親近自然學自然的最佳場所。通過景觀的種植和硬質景觀的設置:比如利用現狀水資源,通過自然式的造景手法,種植顏色、形狀、質地各異的水生植物,營造物種豐富的濕地水生花卉林地景觀;木棧橋景觀:豐富景區的景觀內容增加景區趣味性、參與性、體驗性。結合水際植物群落的展現,個別地段營造了棧橋式親水生態空間,隨水位的變化出現高低錯落;通過多樣的景觀設計手法體現多樣的濕地功能(水質凈化、棲息低保護、休閑觀光);在城市中建立野生動物生境,為生物融入城市提供機會,為游客提供多樣的旅游活動與宣傳教育機會、生態保護、生態恢復與觀光旅游有機結合。
摘要:城市濕地公園是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提升城市景觀,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濕地公園的開發和利用是近年來的熱點,本文以南寧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生態恢復及景觀設計工程為例,淺談城市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的原則和方法。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生態景觀設計
城市濕地公園是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它具有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增強防洪排澇能力、提升城市景觀質量、改善城市人居環境、促進科研教育和審美、優化完善城市形態等重要功能,是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市的“生態肺”,也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國內的濕地公園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主要集中在原生態濕地的修復和保護,濕地公園的功能研究和評價,人工濕地的水凈化處理、景觀價值的評估,城市濕地景觀的生態建設和生態旅游的評價等當面。其中雖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杭州西溪濕地,鏡湖國家濕地公園、上海崇明島西沙濕地公園等。但在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中,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濕地的生態和景觀游憩功能,處理好兩者的矛盾是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本文以南寧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生態恢復及景觀設計工程為例,淺析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原則和方法。
一、項目背景與概況
心圩江位于南寧市西部,發源于武鳴高峰嶺,地形由斜坡地帶流經盆地匯入邕江,形成北高南低,中上游為高峰林區植被良好,下游為平原區地形平坦。近年來由于建設和高新產業的發展,沿江兩岸已成為開發熱地,局部建筑物較靠岸坡,加之人為活動破壞,形成兩岸岸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穩定性較差。心圩江河道為河漫灘地貌,漫灘兩側以上為邕江Ⅱ級階地,地形較為平坦。規劃用地總面積為103.8公頃,其中現狀水域面積為20.73公頃。
二、項目規劃理念及目標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應以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領土特征為指導思想;以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并促進濕地的生態系統發育,提高其生物多樣性水平,實現濕地景觀的自然化,為濕地群落動植物創造適宜的群落生境為主要目的;同時在濕地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適當規劃為游人提供多樣性的游憩空間,最大限度發揮其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閑娛樂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從而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本次心圩江綜合整治生態恢復及景觀設計工程是建立在促進南寧市內城市濕地保護,消除河道原有水污染現象,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質量的規劃原則基礎上的。規劃目標是將心圩江河道建設成為有豐富河川自然景觀,協助城市河流恢復自然生態和環境功能的城市濕地公園。“溝通水系、生態優先、合理利用、持續發展”,是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的“總方針”。
三、項目規劃設計原則
1、功能性、科學性與景觀性相結合
城市濕地系統作為人造的高效的污水處理系統,其功能性與科學性是整體規劃的首要考慮原則。對于人工濕地景觀而言,在重視景觀表現形式的同時,首先應注重其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應發揮的功能。濕地是個運動著而非靜止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涵蓋了水文、城市生態學、生態工程學、產業生態學及物種適應等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生物過程。因此要建立一個具有自我維持以及自我發展能力的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就必須要科學對待濕地的生態構成。在對人工濕地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依據城市污水特點,科學地進行景觀規劃、植物種類選擇及配置。
2、以人為本,生態優先
濕地公園的生態功能,是凈化空氣、凈化污水、涵養水源、改善小氣候環境。同時,作為城市綠地,濕地公園也為市民提供一個舒適、怡人的親水、觀景、游憩和科普教育的場所,增進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應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原則,遵循生命的規律,盡力做到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資源;對生境的改變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圍;注重濕地環境的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建立;注重材料的循環利用以減少對能源的消耗,科學設計,減少維護的成本;發揮自然的自身能動性,建立和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等。
3、合理利用和協調建設原則
規劃應充分考慮濕地系統中動植物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濕地開展休閑與游覽、科研與科普活動;同時應嚴格限定濕地公園中各類管理服務設施的數量、規模與位置,體現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減少人工的痕跡,使城市濕地公園的整體風貌與濕地特征相協調,體現自然野趣。
4、特色性原則
挖掘地域、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觀手法加以表達,對提高城市濕地公園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的景觀設計應充分凸顯嶺南地域特色,體現廣西的民俗地方特色。綜合空間布局、植物選擇、造景手法等多方面考慮,通過道路規劃、空間景觀劃分與植物造景巧妙而有機地融合,創造出一個環境優雅、景觀豐富、適宜持續發展的城市濕地公園。
5、可持續發展原則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自然狀態下的河岸帶常表現為物種豐富、結構復雜的自然群落形式。因此植物種植設計是濕地保持生態性的根本。許多濕地規劃后由于長期的人為破壞、管理難度和管理疏失,使得植物生態系統結構受到破壞,濕地失去其應當發揮的作用。為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在規劃初期,就應當充分考慮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河道生態群落結構,注重鄉土植物的運用,堅持“適地適樹、生物多樣性”的原則,營造穩定的植物群落,增強城市濕地自然生態恢復功能, 防止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災害,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四、景觀設計思想和方法
1、順應地形,因勢利導
“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減少施工能源物質消耗”是綠地規劃的重要基本原則。本案由于河道岸線較長,空間跨越大,因此設計規劃中根據現狀地形、高程特點、征地情況等劃分了不同的景觀功能區域。在局部位置采用微地形處理,以增加豎向視覺的節奏變化。利用蜿蜒的游覽步道串聯起一個個景觀空間,通過虛實、開合的空間變化設計形成多元的游覽空間單元,達到“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
在駁岸的處理上,本案設計中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自然河道本身的美感。設計中只在親水平臺處局部調整河岸線,同時通過水邊植被的疏密種植、景石的搭配擺放等多種方式,弱化、柔化局部生硬的河岸線,使其更加自然、柔美。在需要保護土固坡的河灘等濱水地帶,設計盡量不使用傳統的混凝土腳注或砌塊方式,而是改用“土工籠”等新型材料。既保護了河灘,又未隔絕與土壤的聯系,還可為蝦蟹等水族提供覓食繁殖的場所。這樣不僅能達到較好的景觀效果,而且還能為保持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有利的場所。人們將看到的不是一片混凝土框架的水池,而是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充滿自然野趣的水景。
2、開閉結合,人車分流
1)開敞空間――活動廣場、親水平臺
在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整個規劃中,親水性設計是一大亮點。水景對人來說有著與生俱來的吸引力,親水性設計就是順應人的這種天性。本案中在河道沿岸設置了不同的親水、活動廣場,并在水邊設置人性化的警示標志,使人們能夠在較為開敞的空間,以較為開闊的視野近距離與水“親密接觸”,觀賞兩岸樹影婆娑、碧波蕩漾的美景。同時出于安全性的考慮,規劃中的親水性設施以觀水、賞水為主,而避免直接接觸水的戲水性設施。
2)半開敞空間―― 疏林草地
通過局部種植高大挺拔的特大喬木疏林,實現景觀視線的通透感和空間感,不僅能營造具有一定空間圍合感、寂靜的休憩思考空間,同時也能成為良好的景觀節點和活動場所。
3)密閉空間―― 密林
通過喬、灌、花、草的合理配置組合形成密林,減少人類的活動范圍,為野生鳥類、昆蟲提供一個優良的棲息地。而林中布置的一些隨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能使游人享受“林間漫步、曲徑探幽”的野趣。
4)人車分流,減少污染
公園整體劃分為五大區域,每個區域均設有主入口和停車場及公車站。公交車站與停車場的設置充分保證了公園的可達性,方便了游人。園內的交通線路分為主園路(包括搶險道和環湖路)、次園路(即林中小路和汀步)。主園路貫通整個園區,可供游人步行或自行車游覽不同的景區;林間步道蜿蜒曲折,隨地勢靈活穿梭在濕地景觀空間內部,使游人能“零距離”接觸和了解濕地景觀。
3、立足鄉土,適地適樹
植物種植設計是濕地保持生態性的根本。濕地公園的植物種植配置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恢復和保護、景觀效果以及水質凈化等多重功能的要求。在植物種植設計時應根據不同植物品種對氣候、土壤、水分的需求等生態習性特征的差異進行栽植環境的設計。應特別注重鄉土植物的運用,減少或避免外來物種,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此外,植物品種的選擇除了要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外,還應有適應能力強、抗逆性強、易于管理等特點。
1)豐富植物群落
通過水生、濕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組合搭配,喬、灌、草、花多樣配置的方式,創造多樣化的生境,招引各種昆蟲、鳥類、魚類等,增強景觀的觀賞性,構建生態結構的完整性,提高抵抗外界破壞和干擾的能力,有利于生態系統的恢復和持續發展。
2)突出地域特色
南寧市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豐富,雨量充沛,植物資源種類繁多,終年適宜植物生長,“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開”,被譽為中國的“綠都”。綠化樹種絕大多數為熱帶科屬種類。本次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選用的植物品種有200多種。其中大部分為常綠喬木、棕櫚科植物等,以突顯熱帶風光的南國特色;也有部分秋色葉樹種作為特色樹種,以營造特色的秋季景觀。同時為了兼顧其它季節的景觀,合理配置一些觀花、觀葉、觀果、香花、蜜源、招鳥等植物,以形成豐富的季相景觀。
3)植物品種的選擇
(1)鄉土樹種為主,如:扁桃、秋楓、小葉榕、木棉、羊蹄甲、火焰花、鳳凰木等;
(2)凸顯亞熱帶景觀的棕櫚科植物,如:大王椰、老人葵、霸王棕、糖棕、紅刺林投、蘇鐵等;
(3)兼具景觀及果樹功效的樹種,如:扁桃、木菠蘿、芒果、荔枝、人心果,蓮霧、銀杏等;
(4)秋色葉或變色葉樹種,如:紅葉烏桕、尖葉杜英、大葉杜英、落羽杉等;
(5)香花植物,如:白蘭、廣玉蘭、四季桂、米仔蘭、含笑等;
(6)臨水、水生植物,如:水松、水杉、垂柳、濕地松、香蒲、蘆葦、花葉水蔥、荷花、傘草等。
五、景點景觀設計
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景觀設計為表現廣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內涵,規劃了一系列的帶有濃郁廣西民族特色的景區:風雨廊橋、蘆笙歡歌、鼓樓踩歌、銅鼓甬道、隔水對歌……從這些景觀的名稱上,就可以感覺到一股濃郁的廣西少數民族的本土風味。特別是“隔水對歌”的水上舞臺,生動地再現了壯族男女對歌的場景。相信這些景點建成后,不但能為市民提供休閑活動場所,還能創造了一個高品質的濱水生態環境,成為真正為人所用的城市河居空間,使心圩江成為未來南寧西部新區的“綠色走廊”。
六、結語
本文中所舉的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生態恢復及景觀工程的景觀設計案例雖然有著其個別性,但其在生態景觀設計的原則和方法上,體現了一定的共通性,對其它城市濕地景觀設計具有一定借鑒和推廣使用的意義。當然,景觀的最終形式并不單單只出于對生態因素的考慮,社會、美學和功能需求的因素也是相當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不符合社會和大眾需求的“純生態”的景觀設計在實踐中是難以實現和有長遠發展的。因此,景觀設計師應該以生態原則為基礎,追求景觀品質、社會及人文價值等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生態價值與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兼顧,才能使自然生態與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相互促進,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摘 要: 水是園林的靈魂,是構成景觀的重要因素。水生植物是園林水景的重要素材,同時也是保持景觀水體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因素。在對人工濕地系統進行景觀設計時,始終要把生態作為大的設計前提。作為一個景觀工程,它應是具有文化底蘊的、充滿人文關懷的、符合美學原則的。而作為一個生態工程項目,則是需要遵循生態工程學的原理和設計原則及其要求的。設計師的責任,就是要做到美學與生態兼顧,使自然與人類生活環境有良好的結合點,從而使人與自然達到高度的和諧。
關鍵詞: 人工濕地;植物造景;生態景觀
水體是城市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自然河流、湖泊還是城市公園或居住區中的人工水體景觀都能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近年來,以城市水體的富營養化狀況最為顯著。如何在科學選擇水生植物并且進行合理配置的基礎上創造宜人和穩定的水體景觀顯得尤為重要。
1濕地
關于濕地,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定義出自于1971 年2 月2 日誕生的《拉姆薩爾公約》(也稱《濕地公約》):“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米的水域。”濕地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水力文明和水生文明的建立與發展均以濕地為基礎;濕地在抵御與調節洪水、控制污染與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為“地球之腎”;濕地還是眾多野生動植物,尤其是鳥類最重要的棲息地。
2人工濕地生態系統
2.1 1989年,D?A?Hammer在《人工濕地處理生活、工業和農業廢水》一書中提到“人工濕地”:由人工設計的、模擬自然濕地結構與功能的復合體,由水、處于水飽和狀態的基質、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動物等組成,并通過其中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學過程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
2.2人工濕地系統除了對污、廢水進行處理外,還可以有效地阻斷水源污染向現有自然濕地的擴散,是濕地保育的有力措施。人工濕地作為一種協調發展的自然景觀與半自然景觀,顯現出獨特的美學價值,正越來越多地以公園,科技園區,公共建筑,學校,住宅區景觀及生態農業園區等的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藍綠色的水面、各種鳥類、多樣性的水生濕生植物的生態景觀,給人感官和精神以美的感受。因此,兼顧生態與美學對人工濕地進行景觀設計,成為了人們研究的課題。
3人工濕地的營造途徑
3.1人工濕地應該建造在有條件提供濕地水文、濕地土壤和濕地植被的地方,盡量選擇原來存在濕地或附近仍然具有濕地的區域,如利用河川、湖泊、海岸等開辟人工濕地,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地區辟建人工濕地,有助于河川水資源再利用與再循環,豐富河川自然景觀,提供生物多樣性及棲息地,協助城市河流恢復自然生態和環境功能,如四川成都活水公園。
3.2結合城市污水、廢水處理、雨水活用建設人工濕地。既給城市污水找到出路,同時達到了保護自然生態的效應。
3.3結合大中型公共建筑、建筑小區辟建人工濕地。北京中關村生命園區,引入“濕地概念”進行空間布局和綠地系統規劃。濕地走廊呈枝狀延伸入周圍的建筑群,縱橫的棧道穿越其間,形成獨特的景觀和休閑地。
3.4利用城市開放空間、廢棄地開發人工濕地。城市廢棄地的人為影響較少,能展示出較高的生態價值。淮北市的南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就建在淮北楊莊煤礦采煤塌陷湖上,濕地面積約210 hm2,已初步形成水生植物、鳥類、魚類、兩棲類、濕地獸類等完整生態系統。
3.5結合天然濕地的恢復設置人工濕地。通過建設人工濕地將城市的天然濕地及河流串連起來,構建完整的濕地網絡,讓動物在各生態棲息地內自由移動,避免被局限在小范圍內而逐漸降低生存活力,展現自然、人工及蓄洪等不同功能的多樣化濕地。
3.6發展小型精致人工濕地和生態池。主要是指一些小型的人工濕地或生態池。是為了透過生態設計結合自然凈化方式營造具有生態教育、示范及景觀功能的水域并構成一處可供生物棲息的小型生態空間。在日本和韓國,有許多結合屋頂綠化鋪設的生態池,以降低建筑能耗、減少城市熱島效應。
3.7其他途徑。開發與營建城市人工濕地的機會和途徑還有許多,以濕地的功能價值為主題的香港濕地公園就是為補償天然濕地而建設的,用來展示香港濕地的生態系統,并提供相關主題的教育及休閑場所。
4人工濕地營造的方式與重點
4.1人工濕地生態營造的方式
4.1.1建造人工濕地通常有兩種方式
(1)被動導向是在適宜的地點通過減少對自然的人為干擾、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設計和自然演替規律,建設最小維護管理需求的人工濕地。
(2)主動創造是人為將非濕地改為濕地。
4.1.2上海原江灣機場自1994年廢棄后,幾乎沒受到人為干擾,以機場內殘存的溪流、次生的湖泊、池塘、沼澤以及季節性漫灘等為基礎構筑了江灣濕地,歷經十余年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功能,現已基本上再現了未被人為改造前的原始生態,屬于被動導向方式。
4.2城市人工濕地生態營造的重點
4.2.1人工濕地生態工藝與城市景觀環境的結合。建設人工濕地不僅有生態工藝要求,它作為外部空間,也是景觀藝術設計領域的研究對象,對景觀的要求也很高。因此,要因地制宜,將濕地的生態工藝與景觀環境的生態設計結合起來,緩城市綠色空間不足、生態環境惡化的壓力。通常可將人工濕地的生態工藝與雕塑噴泉、自然生態河堤、植被、水生動植物巧妙融合在一起,使人們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體驗自然凈水的神奇。如柏林波茨坦廣場。
4.2.2建成后的維護、管理與監測。人工濕地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是多方專業團隊的協調合作與持續性的維護、管理與監測。在統一規劃基礎上遵循生態學原則、了解濕地生態平衡機制、以生態學經濟原理為指導,運用技術、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自然和人為損害濕地的活動,達到既滿足城市發展對濕地的需要,又不超出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閾值的目的。
5濕地型景觀的植物造景設計
5.1人工濕地建設的成敗,關鍵之一在于各種水生植物的選擇與配置。植物的造景合理與否,不僅影響景致的美觀,而且會因對水質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生態平衡。水生植物造景有它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所謂科學性,是植物造景中“師法自然”的過程;所謂藝術性,是植物造景后“高于自然”的景觀效果。園林中各類水體,無論其在園林中是主景、配景,無不借助植物來豐富景觀。
5.1.1濕地植物種類繁多,遵循由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包括浮葉和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濕生植物(岸緣植物)、陸生植物的進化方向配置,構建擬自然的、較完整均群落系統。
5.1.2濕地植物的分類有挺水型、浮葉型、漂浮型、沉水型。濕生植物位于濕地邊緣與陸地交接處,耐濕性突出,在空氣、土壤、水分過飽和的狀態如季節性淹水、局部水淹下長勢良好,不易在干旱環境中生存。主要由耐濕地被植物、耐濕攀緣植物、中生性植物(吸濕性耐水淹植物)等構成。
5.2設計原則。
5.2.1配置原則。植物景觀配置必須具備科學性與藝術性兩方面的統一,既滿足濕地植物與環境的生態適應性統一,又要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各濕地植物個體和群體的形式美意境美。設計構圖時,考慮植物的生命周期與季相變化,并常與建筑、服塑等配合。濕地植物造景藝術的表現需借鑒古典文學及繪畫藝術原理,巧妙、充分利用體形、色彩、線條、質地等特征與環境的關系,創作出一幅具有詩情畫意的濱水濕地植物生態圖。
5.2.2適空原則。濕地植物種植時,預先須考慮水面總體空間的安排,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即達到在一定水體區域面積范圍內種植適當數量的濕地植物并使整個濕地植物群落光合作用正常、茁壯健康生長。計算濕地的表面積,包括濕地邊緣,每平方米可以種植5~10叢水下植物。種植浮葉植物,如睡蓮等,水面的葉片所占面積一般不超過三分之一。
5.2.3美學原則。美學原則包括變化與統一、協調與對比、韻律與節奏3方面。
6結束語
以上對人工濕地的概念、構造、營造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淺論,強調了其生態環境效益,并結合美學原理,提出了人工濕地的生態景觀設計的方法,以提升人工濕地的景觀價值。人工濕地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它除了有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外,還有很高的景觀價值。
1景觀設計的概念
景觀設計需要具備良好的文化內涵和美感,生態景觀設計充分利用美學原則,將環境因素融入到文化和美感之中,充分體現出景觀設計的價值。現代的景觀設計師不僅要具備優秀的專業素質,還應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發展的重要責任。應當采取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承擔保護場地生態的責任,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種植多樣綠色植物。這些綠色的資源一旦被破壞,就難以恢復。為此,需要不斷地尋找新的再生發展平臺。
2把濕地建設引入生態景觀設計的重要意義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其中旅游休閑是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但是,當下的“旅游熱”也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原來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一些旅游項目在開發建設和運營的過程中,對景區及周邊環境造成破壞,降低了相關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了杜絕這種現象,應在濕地建設中引入生態景觀設計概念,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某市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不斷推進濕地生態建設,主要的目標是建設適宜居住、適宜從商、適宜學習和適宜旅游的城市。這個城市的建設以湖泊為中心進行景觀設計,建設成規模宏大,具有鮮明的風景人文特色。在濕地建設中,種植著大量的植物,具有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的作用。這些生態景觀不僅可以提供氧氣,補充營養水分,還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在建設和發展生態景觀建設中,引入濕地建設,可使整個景區的自然環境達到最佳的狀態,完善整個景區的生態系統,促使景區生態功能的充分發揮。在當地濕地景區引入生態景觀設計,首先要保存好濕地地貌,使其獨特優美的風光得以保留,增加連貫性的經典,多采用環保材料打造橋梁、亭臺,打造良好的背景環境。充分利用濕地的旅游資源,把濕地打造成一個可供旅游、觀賞、休息的好地方,給游客以愜意的享受。另外,利用濕地資源可舉辦各項湖泊類大型賽事活動,讓游客對這個城市有深刻的影響,了解生態景觀,了解濕地的作用,增強濕地旅游的品牌效應。生態景觀設計的目的就是還給觀眾一個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給游客創造一個放松的休閑空間。還可以通過生態科技的手法,利用多媒體技術,向觀眾展示環境保護和濕地、生態景觀之間的關系,加深人們對生態理念的理解,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的主動性。
3把濕地建設引入生態景觀設計的條件
3.1突出旅游景區的地域特色
我國幅員遼闊,每一處都有自身的特色景觀,展現出這個地方的人文特點,一些生態景觀的獨特之處能夠成為景區的賣點,吸引很多游客。因此,在景區生態景觀設計中,應該考慮到景區設計的對策和方法,盡可能地結合地域的特色。通過文化和自然的互動,積累相關的生態景觀設計的知識和經驗,凸顯本民族的風格特色,體現其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從一方濕地和生態景觀的設計風格,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審美觀念。自然條件因素也會影響生態景觀的設計,濕地建設應該結合自然生態,并在此基礎上利用帶有區域性特征的自然因素,融入到生態景觀設計中,根據自然生態的演進程度來調整設計方案。比如,在濕地中,荷花、蓮蓬、水生物、飛鳥較多,這些植物與動物有的可以食用,同時兼具觀賞功能。首先要了解鄉土物種的特點,鄉土物種是經過植物長期的發展淘汰保留下來的,特別依賴當地的生態環境。如果可以就地取材,就近培育,能大大減少生態建設的投資、管理成本,促進場地環境的更新、養護,并且有效降低外來物種對環境的破壞。在自然景觀中,所創造的景觀形象也應當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應該結合該地區的傳統文化風格,例如引用當地的名人故事和神話傳說、名人軼事來增加文化底蘊。還要結合現代景區發展的需求,將現代特色與傳統文化特點結合起來,促使生態景觀形成人文環境,達到人與自然的高度統一和諧。
3.2建立完善的景區生態系統
不同地區的濕地在逐步演變的過程中,都會長出水藻、蘆葦、魚蟲、珍稀鳥類等。這些生物自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物鏈,它以濕地為優秀,其生物鏈群落作為一個可以進行自我調節的生態系統,能夠維持濕地的自然生態平衡。在濕地的建設中,還需充分發揮濕地景觀的生態系統建設功能,盡量避免人工設計,達到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同時,適當增加人工輔助自然生態的設計,比如修建噴泉,建設引水湖,不但能減少濕地每年的水分流失、保存水量,還能形成一道人文景觀。可見,在景區生態景觀的設計中,要尊重和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保護當地的生物,維持生態環境的原始美。如果想要改造生態環境,必須考慮到當地自然環境的承受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原有環境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態系統,充分發揮大自然系統的調節作用。
3.3提高對湖泊、濕地周邊景區的開發力度
在大自然中,存在著不同的生態系統和景觀元素,這些景觀元素因為所處的地域不同,特點不同;生態系統因為所在地域的不同,其產出的物種也不同,產出能力也不同。處于優良的生態環境中,物種的產出能力自然更高,能實現濕地景區的物種豐富性,提供更為完善的生態服務。濕地不僅有調節氣候的作用,還可以提高水生物種的產量,既有自然保護的作用,又有休閑觀賞的功能,不妨多栽種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從地理位置來看,很多旅游景區生存的環境都是多物種棲息的地方。因此,應該充分發揮濕地處于邊緣地帶的優勢,采用保留、恢復、再生等方法,促進生態景觀的多樣性。
3.4保護和建立多樣化的濕地生態環境
生態景觀設計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周邊環境的多樣化,完善自然生態系統觀,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高效運轉。同時,濕地人文景觀不僅是人類生存環境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現代景觀設計中運用的主要材料。在景觀設計中,應該發展生物多樣性,以此為重點結合濕地建設,打造一個具有豐富物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比如,某濕地保護區內常見的水生植物多達36種,鳥類35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8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50種,昆蟲200種,浮游動物180種。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些生物的繁衍和生長。
4結語
把濕地引入生態景觀設計,可以充分發揮濕地的氣候調節功能,并且發揮濕地的觀賞功能,把濕地建設成為一個具有旅游價值的生態人文景觀,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濕地建設在生態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具有較大的可行性。
作者:李靜依 單位: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