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23 09:05: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中美術欣賞教學探索,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現在各級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美育,注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觀察能力與理解能力。美術鑒賞課程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與想象能力,符合新課標的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師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眉飛色舞的講著,而學生卻無動于衷甚至昏昏欲睡,不能理解老師所講的,導致學生收效甚微。為了有效提高美術鑒賞教學的有效性,我總結了這些年的經驗與教訓,我認為高中美術欣賞的教學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新課標要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展規律、掌握方法、鍛煉思維,從而能夠自己解決問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組織好學生,做好引導者,為學生創建和諧生動的課堂氛圍。例如,在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幅作品時,教師可以問同學們對這幅畫的第一感覺是怎樣的。同學們的回答會是多重多樣的,有的說蒙娜麗莎的衣服很漂亮,有的說蒙娜麗莎有些微胖,還有的會說蒙娜麗莎的微笑很迷人,等等。在經過同學們的激烈討論后,教師再接著提問,“大家覺得為什么這幅畫會成為世界名畫呢?”經過教師這樣一系列的問題,課堂的氛圍會變得非常的活躍,同學們的思維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啟發與鍛煉,使得教學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時也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審美能力、觀察和理解能力,為學生在美術方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通過創設情境品味藝術魅力
每一幅優秀的畫作或一個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會包含著深厚的內涵,作者通過作品來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可以是一種思想也或是一種思念。要想從中品味出這些內涵就需要欣賞者有較高的審美能力、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還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所以在欣賞畫作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的去體會藝術作品的內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想象。例如,在進行《托物寄情》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對本課中的作品的背景和描繪的內容進行介紹,之后讓學生去觀察、欣賞每幅畫作,與此同時,可以播放一些適合畫作情境的音樂,為學生營造出的氛圍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畫作的內涵。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畫作中的弦外之音,理解作家的含蓄的表達方式。如果此時教師能夠配合著音樂有感情的對畫作進行講解,就可以讓學生的感情進一步得到升華,讓學生獲得審美愉悅感,更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品味出藝術作品的內涵與魅力。通過這種情境創設,能夠讓學生更容易品味到藝術作品中的內涵,更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思維能力,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3教學手段多樣化
在美術課堂中,直觀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模式,美術鑒賞必須要讓學生直觀的觀察、欣賞畫作才能有效進行。現在的多媒體技術十分發達,教師可以通過將畫面和聲音同步,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能夠發自內心的去體會藝術作品。例如,在講授《戰爭與和平》這一課時,以萬里長城為例,先讓學生通過視頻或圖片欣賞一下長城的全景以及一些局部的畫面。然后讓學生觀看一些關于長城的建造和防御敵人的視頻,這樣有助于讓學生把對藝術作品的欣賞由對萬里長城宏偉壯觀的感嘆提升到情感層次上來。多媒體將萬里長城的宏偉壯觀體現的淋漓盡致,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藝術的審美體驗。這樣既讓學生體會到了古建筑的宏偉和令人驚嘆,又讓學生對維護和平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想,從而提高了學生對藝術的欣賞能力和理解能力。
4讓學生通過實踐動起來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設計各種各樣的美術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對藝術作品的審美、觀察和思考等能力。例如,在學習《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走出教室,去觀察身邊的一些藝術作品,或者是建筑等,教師通過講解,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方法鑒賞美術作品,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以達到對美術作品的理解的更高的層次。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學生都動了起來,使得課堂變得活躍愉快,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美術鑒賞的興趣。總之,在美術鑒賞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的更新教學手段,精心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將講授和多媒體技術結合起來,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觀察能力與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真正的理解作品的內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能夠在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去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創造美!
作者:張博學 鄭松林 單位:遼寧省遼陽縣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