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17 04:57: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婦產科護理管理問題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婦產科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婦產科收治的患者110例(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經簡單隨機分組的方式將上述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55例,兩組患者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對照組)與無縫隙護理(觀察組),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院內感染發生率及護患糾紛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與S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其院內感染發生率及護患糾紛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對比差異明顯,P<0.05。結論在婦產科中應用無縫隙護理管理的效果顯著。
關鍵詞:無縫隙護理管理;婦產科;醫院感染
0引言
婦產科是醫院中具有較高特殊性的科室,提升婦產科中的護理質量可以有效控制該科室內發生醫院感染的概率,對患者的預后進行改善具有重要意義[1]。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對護理的需求逐漸上升,增加了臨床護理難度。本次研究旨在探討將無縫隙護理管理用于婦產科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抽選在我院婦產科接受治療的患者110例進行研究,收治時間均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通過簡單隨機分組的方式將上述患者分為對照組(55例)與觀察組(55例)。對照組:平均年齡為(41.75±6.91)歲;根據患者的疾病類型將其分為23例子宮肌瘤患者,12例卵巢囊腫患者,16例異位妊娠患者,4例盆腔炎患者。觀察組:平均年齡為(40.92±7.23)歲;根據患者的疾病類型將其分為21例子宮肌瘤患者,15例卵巢囊腫患者,12例異位妊娠患者,7例盆腔炎患者。比較上述兩組婦產科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即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疾病情況及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監測,根據患者的病情實施飲食、用藥護理等。為觀察組患者進行無縫隙護理管理,該項護理措施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詳細內容見下:組織科室內的護理人員對相關護理知識進行學習,對婦產科所收治患者的特征及相關護理措施進行詳細了解,規范護理人員的日常用語,并告知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隱私給予尊重;在科室內建立崗位職責、行為規范及護理操作流程等,提升臨床護理質量。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其自理能力,協助其完成自我護理;在日常護理中有效結合規范化護理及個性化護理,提前制定護理工作流程與標準,使得護理人員可根據流程為患者實施護理操作,可避免護患矛盾的發生概率。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潔及舒適度,及時與患者溝通,對患者的護理需求進行有效的了解,同時對合理需求給予滿足;同時科室內年資低的護理人員較多,對科室的整體護理質量存在影響,我院通過對傳統的排班制度進行調整,以新老搭配的方式,提升資歷較淺護理人員的綜合素養及護理能力。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婦產科患者的心理狀況(SAS評分、SDS評分)、院內感染發生率及護患糾紛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上述婦產科患者的相關數據均經過SPSS20.0版進行處理,兩組婦產科患者的心理狀況用(±s)表示,用t檢驗;其院內感染發生率及護患糾紛發生率均為計數資料(%表示,檢驗)。用P<0.05,表示患者的各項指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與SD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具體結果如下:經統計發現,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與SDS評分分別為(30.42±6.18)分與(31.35±6.84)分。對照組患者的SAS評分為(42.93±7.09)分,SDS評分為(44.27±8.12)分。
2.2觀察組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與護患糾紛發生率均較對照組低,P<0.05,
3討論
近幾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與健康觀念不斷提升,患者對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亦是不斷上升[2]。伴隨護理水平的提升,臨床護理工作已逐漸由簡單的技能操作轉變為服務性措施。我院婦產科通過不斷規范護理工作,將護理人員為患者實施的護理質量進行提升,對其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況進行改善,從而提升患者在治療期間對護理的滿意度。無縫隙護理管理是由患者入院開始直至出院,護理人員為其開展的全程護理。患者在住院期間獲得細致及具有完整性的護理服務,從而提升患者的滿意度[3]。通過組織護理人員參與無縫隙護理的相關培訓,對該項護理的中心內容及重點服務意識進行學習,在不影響患者臨床療效的前提下,對其日常生活習慣加以尊重,對其隱私進行保護,以提升患者在住院期間心理的舒適度,一定程度上改善其不良情緒;為患者提供環境良好且舒適度較高的病房,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了解患者對護理的需求,同時在不違背科室內相關護理制度的情況下給予滿足;加強對患者病情變化的觀察,對科室內護理人員的排班制度進行調整,通過彈性排班制度,結合患者的需求,更好的給予患者護理措施,確保臨床護理工作的連續性,以此有效降低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發生醫院感染及護患糾紛的概率。無縫隙護理管理的本質即為補充臨床護理中存在的缺陷,護理人員在為患者開展護理措施時給予患者全方位的親情服務。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與S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同時該組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及護患糾紛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婦產科中實施,不僅降低了醫院感染及護患糾紛的發生率,同時將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心理舒適度進行提升,效果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作者:何曉華 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院婦產科
【摘要】目的探討柔性管理在婦產科護理管理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26例相關疾病及孕產婦患者的存檔資料進行回顧統計分析,根據其接受的不同護理方案進行分組研究,63例對照組和63例柔性組,對照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性基礎護理,而柔性組在此基礎上聯合開展柔性管理護理措施,回顧統計并檢驗比較患者的護理管理作用效果。結果柔性組患者對柔性管理護理的總滿意率為98.41%(62/6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滿意率82.54%(52/63)(P<0.05),而且對比對照組,柔性組患者反饋其接收到的護理服務的工作質量明顯提高。結論柔性管理會顯著提高婦產科護理工作者的工作質量及工作效率,進而大大提高患者對其工作質量的滿意度。
【關鍵詞】柔性管理;婦產科護理管理;作用
隨著醫護人員自身家庭及工作的雙重壓力下,在工作中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倦怠感[1],易造成工作質量不符合預期、工作效率不高,進而影響患者對其工作滿意度的評價。因而,為改善這些問題,高效護理的管理模式逐漸形成。現本文對我院在婦產科護理管理中實行的柔性管理的應用作用及效果進行具體探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26例相關疾病及孕產婦患者的存檔資料進行回顧統計分析,根據其接受的不同護理方案進行分組研究,63例對照組和63例柔性組。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0~67歲,均值年齡(36.37±2.31)歲;其中孕產婦患者的孕周為35~42周,平均孕周(39.22±1.61)周;柔性組患者的年齡為20~63歲,均值年齡(36.51±2.27)歲;其中孕產婦患者的孕周為35~41周,平均孕周(39.42±1.45)周。全部患者均對其所接受的治療方案、護理管理措施等預先知情,且兩組患者在年齡層次、孕周、病程及病癥狀態等方面的統計學差異情況不顯著(P>0.05),進行可比性研究可以獲得可信的結果。
1.2護理方法
1.2.1基礎管理對照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性基礎護理管理,也可視為剛性護理管理,即:護理人員需嚴格按照醫院婦產科規定的臨床護理管理條例對婦產科患者進行相關護理管理。1.2.2柔性管理柔性組在此基礎上聯合開展柔性管理護理措施。柔性管理具體措施包括:①轉變護理管理的基本理念,提高護理管理工作者的綜合素質,給予其一定的自我決定權及管理權[2],以使其能與患者更好地相互協作。②施行民主管理,積極采納基層人員提出的合理化管理建議,進而提高其對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③應用組織行為管理模式,護理人員與患者及時溝通,了解其需求并盡量能夠合理滿足;護理人員應理智對待工作中可能發生的差錯及不良問題,努力從根本上杜絕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應在合適時間及場合對工作出錯的護理人員進行指正,注意對其的人格尊重及自尊心的保護。④人力資源柔性管理[3],根據人的個性特征,、靈活安排工作,努力發揮其潛能。⑤設立激勵管理機制,根據不同需求而設立激勵方式。對品質卓越、洞察力敏銳、工作貢獻突出的護理人員給予必要的肯定及物質獎勵,通過獎勵激勵,使其盡可能提高工作質量及效率,進而提高患者對婦產科護理管理工作的滿意度。
1.3滿意度評價
將患者對婦產科護理管理工作的滿意度分為三級: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各項數據收集整理完畢后,均統一導入統計學應用軟件SPSS20.0中,對兩兩數據進行差異運算及分析,將計量資料描述為“x±s”,正態分布雙側行t值檢驗;將計數資料描述為(n、率%),非正態分布雙側行x2檢驗。差異系數P<0.05為判定標準,表明兩兩數據間統計學意義鮮明。
2結果
經統計研究,柔性組患者的總滿意率(98.41%)要顯著高于對照組(82.54%),檢驗差異值P<0.05。具體情況。通過觀察發現在柔性管理應用后,婦產科護理人員對其工作的熱情度、工作進展的順利度、工作效率等均較之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討論
婦產科中的臨床工作十分復雜,工作中醫護人員常常需要面對眾多人群,如患者、新生兒及陪同人員等,其絕大多數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緊張等心理壓力及情緒表現,使得本科室工作的開展常面對沉重負擔及較高風險。柔性管理是指通過管理者對護理人員進行靈活化柔性管理,進而實現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并且顯著提高其工作質量及效率的目的。在對婦產科疾病或孕產婦患者進行治療及護理管理的過程中,在常規性基礎護理工作開展的同時實施柔性管理會使護理工作的效果更為理想,值得在在婦產科護理管理中推廣使用柔性管理。
作者:邵彩玉 單位:新疆阿克蘇沙雅縣人民醫院
摘要:目的:對婦產科護理管理中以人為本的應用效果研究和其中出現的不足進行分析,最大限度的促進產科護理工作的完善。方法:選取我院婦產科260例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的住院順序將總人數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患者是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間入院的;而對照組患者入院時間為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間入院的,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的患者采用以人為本理念的護理方式。結論:兩組患者的產后并發癥的產生情況以及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情況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關鍵詞:婦產科護理;管理工作;以人為本;應用效果
在衛生服務工作中,醫療護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并給以人為本的觀念在醫療護理工作中也是非常有實際意義的,本文重點對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婦產科護理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探究,以下為具體的探究結果。
1研究資料與研究方法的選擇
1.1研究資料介紹。
本研究選取我院260名在婦產科住院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然后根據患者的住院時間先后將這260名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的患者的入院時間為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對照組患者的入院時間為2013年6月-2014年12月,兩組患者均為單胎待產婦,患者均沒有傳染病及心肺等疾病。260名患者的分布情況是觀察組140名,對照組120名。觀察組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28.3歲,其中經產婦的人數為55名,初產婦的人數為85名;對照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28.5歲,其中經產婦的人數為46名,初產婦的人數為74名,對兩組患者的年齡和生育經歷分析此次研究具有可行性。
1.2研究方法介紹。
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常規的護理,觀察組的患者采用以人為本理念的護理方式,具體的護理情況分析如下:
1.2.1對于產婦分娩前的護理。觀察組的產婦在分娩前的護理:在檢查操作之前做好解釋和指導,減輕孕婦的焦慮和恐懼,鼓勵丈夫及家人的參與和支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通風良好,讓孕婦在一個溫馨安靜的環境中等待分娩。對孕婦進行生命體征測量、采集病史,做體格檢查、產科檢查、給予清淡飲食、保證水分攝入等,定期對孕婦進行血常規和尿常規的檢查,對孕婦的身體狀況做細致了解,并做好清潔衛生和分娩不適的應對技巧,及時發現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病人,積極控制血壓,預防子癇。定時連續觀察宮縮持續時間、強度、間歇時間,及時記錄。鼓勵孕婦采取左側臥位,改善腎循環及子宮胎盤供血,做好間歇吸氧護理。多用多普勒儀檢測以判斷胎兒是否存活及是否存在宮內缺氧,做好病情觀察,根據孕婦和胎兒具體情況適時終止妊娠。
1.2.2對于產婦分娩期間的護理。對于即將生產的產婦,醫護人員必須將準備工作做到充分,做好心理護理、胎心監護、產程觀察、接生準備。及時安慰產婦,耐心講解分娩時正常的生理過程,增強產婦對自然分娩的學習;加強與產婦的溝通,建立一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提供產程過程中發生的相關信息,幫助其采取相應的對應措施。促使產婦在產程過程中密切配合,以便能順利分娩。
1.2.3對于產婦分娩后的護理。為產婦提供舒適、安靜的環境,室內通風良好。保證產婦有足夠的營養和睡眠;鼓勵盡早下床活動和產褥期體操,保持大小便通暢,指導并幫助產婦哺乳。嚴密觀察產婦生命體征,評估產婦子宮的高度、寬度、軟硬度、膀胱充盈度、子宮收縮、陰道流血及會陰傷口情況,同時按摩和擠壓子宮底使宮內殘余血排出。做好會陰、乳房的護理,指導產婦正確的哺乳姿勢,并好出院指導。1.2.4對于產婦的心理方面的護理。產婦分娩的感受對產后心理適應性關系重大,所以醫護人員應做好心理調適期相應的護理。特別要注意產婦的心理變化,對其進行合理的心理護理,鼓勵配偶及家屬為產婦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如對產婦、嬰兒周全的照顧,避免對產婦的不良精神刺激,為產婦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家庭環境。促進和幫助產婦適應母親角色,指導與嬰兒進行交流、接觸和為嬰兒提供照顧以培養產婦的自信心。
1.3觀察的指標分析。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產婦的產后并發癥,主要包括產后的情緒不穩定出現不同程度焦慮和抑郁、傷口出血、感染等情況,然后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統計,采用打分制進行評價,總分為10分,小于6分的為不滿意;6-8分為一般;8-9分為較滿意;9-10分為滿意。
2應用效果分析
2.1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對比。
經過統計分析,觀察組的患者的滿意率為97.9%,而對照組的患者的滿意率為79.4%,由此可見觀察組的患者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這兩組的差異分析P小于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產生的并發癥以及住院時間的比較。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對于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并發癥的情況,觀察組的總人數為140例,患者出現焦慮的情況有4例,出現抑郁情緒的有1例,術后出現傷口出血的有1例,其他特殊情況有2例,總發生率為5.7%;而對于對照組患者出現焦慮的有6例,出現抑郁情緒的有4例,術后出現便秘的有3例,出現出血的有2例,其他情況有1例,總發生率為13.3%,對于住院時間,觀察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7.4天,而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平均為12.6天,據此可以分析,觀察組患者在產后出現并發癥的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并且其差異P小于0.5具有統計學的分析意義。
3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綜合分析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婦產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發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促進其身體的恢復,減少患者的醫療支出,還能夠將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幾率降低,可以說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婦產科的護理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李曉英 單位:甘肅省金塔縣人民醫院
1婦產科護理安全的主要隱患
1.1醫護人員方面:
⑴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淡漠:較多的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漠,未能把護理安全問題放在首位,缺乏預見醫療差錯事故、服務糾紛發生的能力,不知如何保護自己,忽視醫源性損傷,更多依賴儀器去解決患者問題,工作時疏忽大意,如在聽取孕婦胎心時不認真,或在觀察產程時不按標準進行,有些人甚至對孕婦或新生兒常規護理不仔細,可能導致孕婦產后出血等安全事故的發生。醫護人員不認真執行“三查七對”等護理安全的規定標準,可能出現發錯藥或抽血出錯等情況,護患糾紛明顯增多。
⑵缺乏良好的溝通技巧:只注重執行操作,解釋不到位,不能換位思考,不注意語調語氣,不能適當道歉,引發投訴。
⑶主動巡視及健康教育不到位:護士的知識水平不高,缺乏慎獨精神,導致病情觀察不仔細或交班內容有遺漏,多發生于交接班前后、中夜班、節假日。
⑷專業技術不熟練:隨著醫療行業對醫護人員的數量要求越來越高,我國醫療隊伍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婦產科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臨床護理經驗,年輕護士難免缺乏相關的知識及歷練,對本科及跨科疾病的知識不熟悉,對特殊儀器操作不熟練,應急搶救配合能力差。隨著高科技醫療設備在婦產科護理中的不斷應用,以及先進的管理觀念和模式的引進,某些醫護人員可能對新設備、新知識的學習缺乏耐心,不能及時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以適應越來越先進的護理工作。因為護理人員技能水平不夠而導致的護理安全事故有兩種:一是醫護人員在助產或護理過程中動作不標準,造成嬰兒鎖骨骨折等;二是護理人員在孕婦產程監控過程中對某些變化缺乏了解,延誤了事故處理時機,導致諸如新生兒腦癱等安全事故的發生。
⑸工作人員疏忽:如護士對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不當,未落實對醫療器械的用前檢查、治療中觀察、定期故障維修制度等。
1.2其他產科高精尖診療手段的應用,如遺傳病產前診斷技術、胎兒鏡、產程監護系統、鎮痛分娩等,這些診療手段有可能對孕產婦和胎兒造成傷害,增加護理人員風險。
1.3患者方面:
⑴患者對護理安全缺乏相關的認知,某些患者甚至不愿意接受相關的護理工作,對醫院提出的護理要求不配合,增加了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的難度,也影響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增加了潛在的安全隱患。在以往的護理安全事故案例中,并不缺乏因患者自身缺乏安全意識而導致的護理事故,如患者在預產期不遵守醫院的規定出院活動,不小心摔倒而造成早產、胎膜早破、胎盤早剝等,更為嚴重的則可能導致新生兒窒息或者孕婦產后大出血等。
⑵妊娠、分娩的異常:待產期間存在的風險因素有高危妊娠,如孕婦對分娩產生的焦慮情緒、妊娠合并癥、妊娠并發癥,以及各種原因引起母體胎兒血供不足導致胎死宮內;分娩期間存在的高風險因素有難產、產道狹窄、分娩時出血、羊水栓塞、產力異常、產道損傷等;產褥期間存在的高風險因素有產后出血、產褥感染及產褥熱等;胎兒新生兒因素,有各種因素造成胎兒血供不足而致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早產兒等。
⑶認識沖突:一方面醫患雙方所擁有醫學知識的不對稱性,導致人們對產科醫療的期望值極大;另一方面產科涉及到母嬰雙方的生命安全,一旦發生意外,將其看成是醫療事故而與醫護人員發生糾紛。
2婦產科護理安全的控制措施
2.1提高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醫護人員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的進一步提高是杜絕婦產科護理安全事故的根本措施,護理人員應該認真學習常見疾病的相關知識,熟悉疾病甚至特殊疾病的特征和護理重點,并在臨床實踐中靈活運用。
2.2加強護理人員風險意識:實施教育與臨床相結合,規范護理操作,規范護理人員的執業范圍,實行全程護理質量管理,轉變服務觀念,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對新入科人員,進行為期3天的風險意識教育,確保風險意識教育的效果。
2.3做好風險評估:在臨床工作中即使是極為簡單或看似微不足道的臨床活動,都帶有危險性。
2.4認真覆行告知義務:在醫療法律、法規逐漸完善的今天,醫護人員有告知產婦實情、尊重產婦意愿的義務,產婦及家屬有知道各項護理操作內容及可能出現問題和承擔風險的權力。筆者根據產婦生理、心理的特點,結合本科具體護理操作項目,通過識別、評價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應用于護理工作中,做好預見風險。2年來,我科護理投訴從2011年前平均發生16起降到5起,護理沖突發生率為0。
2.5規范操作規程:在分娩過程專人監測,并提供個性化護理。2年來,我科風險事件和差錯發生率,從2011年前每年平均12起和10起降到6起和3起,風險管理效果顯著。
2.6加強護理人員層級培訓,提高護士的綜合素質:注重產科護士的培養,不斷提高綜合業務素質,結合專業護理培養的發展方向,應用層級管理的新型培訓模式制定各級護士相關培養的計劃和目標。采取小講課、護理業務查房、理論學習以及技術操作考核等方式,有計劃、有層次、有目的地培養護士的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從理論和實踐技能兩方面把關,持續改進護理質量,提高護理服務的安全性,以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
2.7制訂并實施管理制度:實施風險管理的優秀內容就是用制度來規范、約束各項活動,以達到預防風險事件發生的目的。我科針對以往引起護理事件的主要原因,制訂相應的管理制度,如孕產婦的接診、護送、檢查、告知、溝通制度;待產室與產房、產房與產后休息室間轉送、簽字、報告制度;產科技術操作告知制度;母乳喂養宣教制度;差錯事故報告及防范制度;新生兒游泳、撫觸等新技術的指導及新生兒護理常規。同時,我們在明確產科護理工作的高風險基礎上,加強對風險控制措施的執行、落實和檢查,建立防范醫療事故風險管理組,護士長為大組長,并根據產科特點細分不同風險管理小組,如急救器械、物品管理、使用、保養、供應小組;就診產婦接待、轉送、檢查、服務組;專科技術操作培訓小組;孕產婦、新生兒護理等相關健康知識宣教指導及產后訪視服務小組;文件書寫、記錄、檢查、督促小組;收費管理小組。明確管理職責、范圍和內容,每周定期檢查至少1次,護士長每日有重點跟班、督促、檢查,對工作中執行不到位的現象,每日晨會提醒,每月總結點評。
2.8加強護理文書管理:護理記錄是護理過程的文字反映,也是護理糾紛時的依據,由于產科患者病情變化較快,如處理不當,就會危及母子的生命安全,所以護理人員必須及時、準確、詳細地填寫護理文書的內容。
作者:李茉單位:湖北省云夢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摘要】婦產科護理屬于醫院最基本的護理工作之一,與重癥病房以及精神病方的護理相比,婦產科的護理工作聽上去似乎更輕松一些,然而,在實際護理工中,我們卻發現婦產科部門的護理工作具有很高的風險性。接下來,本文將結合婦產科護理工作存在風險的原因,探討控制這些風險的方法以及措施。
【關鍵詞】婦產科;護理工作;風險;控制
1引言
婦產科護理工作聽起來比較輕松、簡單,而實際上風險性卻是極高的,之所以會產生這么高的風險,與患者本身有關,與護理人員本身以及護理人員所采用的的護理方法也有關系,因此,若想實現對于婦產科護理工作風險的控制以及管理,我們就可以先從這幾方面入手,究其原因,然后治其根本。
2婦產科護理工作存在風險的原因
2.1患者方面
婦科病與感冒等病情不同,其沒有很明顯的癥狀,更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病情,因此,很多人便會不重視婦科病,認為這都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吃點藥就沒事了,更有的婦女從不進行體檢,因而導致婦科病的產生。在去醫院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很多患者也會出現對病情不重視的現象,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進而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另外,也有一部分患者因為不熟悉醫院的環境想要放棄治療回家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存在也會影響到護理工作的展開,并且給護理工作帶來一定的風險性。
2.2護士方面
如今,各大醫院都存在患者多,醫護人員少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保證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護理以及照顧,很多護理人員必須長時間工作,不能正常休息,進而導致護理人員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靈上都呈現一種比較疲憊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護理人員很難做到以比較積極的情緒去面對每一位患者,再加上患者由于身體比較疼痛或者不舒服,態度也會比較差,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不配合治療的現象,進而導致醫患之間的關系不是很融洽,嚴重影響護理工作的質量,導致患者的護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風險。
3控制婦產科護理工作風險的方法以及措施
3.1提升患者對于疾病的重視
若想降低婦產科護理工作的風險,提升婦產科護理工作的質量,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想辦法提升患者對于疾病的重視度,只有患者足夠重視疾病,能夠意到自己所患的疾病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危害以及后果,他們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例如,相關的護理人員要耐心地為患者講解自己所患的疾病是怎樣的一種現狀并且要讓患者了解到,這種疾病倘若不恢復會對患者的身體以及生命帶來怎樣的影響,進而提升他們對于自身的身體情況以及疾病情況的了解以及意識,增強他們對于疾病的重視程度,促進他們更好地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早日實現病情的好轉以及康復。
3.2實施人性化的護理模式
所謂人性化護理,主要指的是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尊重患者,且除了正常的護理工作以外,還應該多與患者進行溝通,讓患者了解到自己對患者的關系以及愛,進而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例如,在進行護理工作的過程中,相關的醫護人員可以事先對患者做一定的了解,比如了解患者的病情情況,產生病情的原因,患者的情緒狀況以及家庭背景,在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并且要在進行護理工作的過程中對其進行開導,要保證患者的情緒一定是積極地,只有積極的情緒才能夠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另外,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時,可以對患者采用一些親昵的稱謂,比如“王姐,張媽,林妹妹”等等,進而讓患者感覺護理人員很親切,而不是直接喊“XXX號床的xxx”,這樣不僅可以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還可以提升護理工作的質量,進而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3.3護理人員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為了實現對于婦產科護理工作風險的控制,除了要做到以上幾點以外,對于護理人員來說,還應該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多讀一些與護理相關以及一些心理指導相關的書籍,進而使自己能夠更好地滿足患者的治療要求。除此之外,醫院也可以選擇交流學習的方式,與多家醫院進行合作,互相進行學習,了解其他醫院都采用怎樣的手段進行心理反應護理的,進而提升自身的護理水平,實現護理手段的多樣化,保證給予病人最有效的護理方法以及護理手段,幫助病人早日恢復健康。
4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很好地控制婦產科護理工作的風險,除了要提升患者對于疾病的重視程度以外,相關的護理人員也要不斷地提升自己,并且要對患者采用人性化的護理方法,進而實現醫患距離的拉近,提升患者工作的配合度,提升婦產科護理工作的質量以及水平,將護理工作的風險降到最低,為我國醫務事業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作者:陳曉航 單位:重慶市酉陽縣教育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