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17 03:25: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隨著中小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與開發小學科學的教學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社會、學校、學科專家都擔任著各自不同的角色,文章主要探討了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 教學資源 教學改革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科學性首先應該體現在有一定的目標性,要為實現一定的目標服務,要有利于達到小學科學教學目標,有利于豐富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
一、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特點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是多種多樣的,要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使教學資源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還有必要進一步了解教學資源的特性。
1.生活性。教學資源內容的選擇應與小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系,并且能夠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和需要、喚起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究欲望??茖W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這種抽象性使科學知識超越學生的日常經驗,并與日常經驗情景相分離。學生的生活世界是學習科學教學的價值基礎,離開學生的生活情景,科學教學中的知識就會喪失其價值基礎。學科材料對男孩和女孩來講都失去了生命力,變成了相當死的東西,這是因為它與情景分離開了。學生的活動范圍構成了他們的生活世界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包含許多資源,學生在這個真實的空間活動中才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源于他們對生活世界的觀察與思考。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他們熟悉的素材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探究身邊常見的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探究性即教學資源要能夠支持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利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能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證據、進行實驗等探究,從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小學科學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教學。它要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的發展、體現科學的本質、突出科學探究,并反映當代的科學成果。因此,開發的教學資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學生在探究中的學習。
3.開放性。教學資源的內容要具有以科學為中心的開放性,即向科學技術前沿、生活、社會開放,提供資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性,即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究活動獲取各種信息,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茖W教學開放性不僅表現在科學教學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有一定的選擇空間和創新機會。如科學教材中要求學生飼養并觀察蚯蚓,但在沒有蚯蚓的學校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條件選擇其他的動物來代替。這種開放性還表現在,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資源進行主動的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二、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模式
1.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目標的確定。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目標是指開發者對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原因,這決定著開發者將開發哪些科學教學資源,如何開發這些資源。如是想通過開發條件性資源改善科學教學的教學條件,還是想通過開發素材性資源來豐富科學教學內容等。不同的開發目的將會產生不同的開發方式,導致不同的開發結果。
2.學科學教學資源普查和分析。這個階段就是對現有的各種資源進行普查分析,普查這些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存在形式等,分析其特點,篩選出有開發價值的、并可以開發的資源。
3.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建設就是對第二階段篩選出來的資源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梢酝ㄟ^改造、整合等方式進行加工處理,使其原來繁雜的、被我們篩選出來的那些科學教學資源成為更加貼近我們需要的、真正的小學科學教學資源。
4.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利用和評價。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利用是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關鍵,它關系到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活動能否有效的為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目的服務,能否有效的為實現小學科學教學目標服務等。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利用的評價就是對科學教學資源利用后產生效果的評價。
以上四個環節并沒有嚴格的先后順序,它的先后順序取決于開發模式。并且在這過程中有些環節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如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利用是可以同時進行的。
三、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利用的方法
1.篩選身邊的教學資源。我們身邊的資源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但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能夠進入我們的小學科學教學中,只有符合教育目標、符合學生需要的內容、方式等材料才能成為小學科學教學的構成要素或實施條件。這就要求科學教師在眾多的教學資源中選擇最有效、最有價值的那一部分。
2.改造小學科學教學資源。改造就是指根據小學科學教學具體實施對象和條件要求,對原有科學教學資源進行加工、變化、修改的過程。改造是小學科學教學資源轉化為科學教學要素或條件的基本方法。
3.整合教學資源。整合就是指將不同的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如人力的、物力的、經驗的等,將其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統整,形成新的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方法。通過對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整合,可以對不同內容、不同形態、不同作用的科學教學進行優化,最大限度地發揮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作用。如我們可以將小學科學知識與學生環境意識相結合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等。
4.共享教學資源。共享是指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在一定的條件下,被多個單位或個人使用的一種形式。共享是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資源有效利用率的方法。學??茖W教學資源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性,資源共享可以達到優勢互補與稀缺資源共享。
四、結語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科學性還應體現在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在開發過程中要考慮學校的特點、實際條件、學生情況、教師能力和學校周圍環境等條件,從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開發與利用學??茖W教學資源。
摘要:小學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科學猜想的一門學科。結合農村小學科學實驗器材缺乏、學生實驗習慣差的弊端,教師常常感嘆“科學實驗教學難”。因此,我們要依托廣大農村鄉土資源豐富、實踐空間廣闊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農村獨特的資源優勢,彌補農村小學科學實驗器材的不足,創造性的開展科學實驗教學,在科學實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
關鍵詞:科學實驗教學;農村小學;鄉土資源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如何充分結合農村學校實際,利用好鄉土實驗教學資源,創造性地開展科學實驗教學,在科學實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創建開放式小學科學教學之路呢?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揚長避短,發揮自然資源的優勢
農村學生知識面窄,分析、綜合、動手實驗等能力遠遠比不上城市的學生,這是他們的“短”。但是,農村學生也有其“長”。這就是他們在生物觀察、種植、養殖和土壤、巖石等自然物質和現象的認識方面有較為豐富的知識經驗和切身體驗。我們在教學中要以長揚長,使學生樂于探究;要以長補短,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在上《河流對土地的作用》一課時,我將學生帶到了學校附近的溝渠,讓大家認真仔細地觀察并估計當河流形成時,什么地方的流速大?什么地方的流速???什么地方會發生侵蝕?什么地方會發生沉淀?學生個個主動參與,非常投入。
二、注重拓展,充分利用好動植物資源
農村有著極其豐富的動物、植物資源,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鄉土資源進行教學,變枯燥無味的課堂為生動活潑的課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例如講《青蛙》一課,教師可利用課堂的前延時間,讓學生們思考:(1)你到哪里能捉到青蛙?(2)怎樣捉青蛙?(3)青蛙有什么特點?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青蛙,與青蛙的生活場所及習性有何關系;捕捉時遇到的青蛙易逃、蹦跳較遠、背部光滑等困難,恰又說明青蛙本身什么特點。《青蛙》一課講究后,教師可提示學生:你將怎樣對待青蛙?從而使學生付諸行動,學會保護青蛙,將其放歸自然。
三、因地制宜,發揮實踐資源的作用
在農村,可以隨時隨地找到實踐場所,如:花圃、草坪、養殖戶的大棚、自家的菜園等等。我們農村教師有天然優勢,可指導學生定期給菜苗、果樹松土、除草、施肥、治蟲……可以利用大忙時節組織學生進行諸如“拾棗”“抽雄”“掰玉米”等簡易的農活,堅持在“做”中發現,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感悟。社會實踐課上,教師可結合實際,將學生帶到學校附近的玉米地進行實地教學。在學生動手撥開玉米的根系后,會自然發現,同是一株長在壟溝的玉米,靠近水溝一面的根又細又密,根毛發達,而另一面就比較稀少??v然其他條件相同,但由于得到水分的不同而出現了根系的多少,這樣就懂得了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的特性。
四、身臨其境,體察氣候資源的變化多端
農村自然條件豐富,它們都為科學教學提供了鮮活的素材。例如:下雨時,讓學生留意燕子、螞蟻、蜻蜓的行為,可發現人能從動物、植物的行為變化中覺察到天氣變化的信息。讓學生融入自然,觀察氣候現象所帶來的環境變化,學生不但能學得輕松活潑,掌握許多科學知識和探究方法,更能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對家鄉、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五、持之以恒,凸顯農村家庭資源的價值
許多問題都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和幫助,家庭是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家長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學生“第二課堂”的老師。他們可以讓孩子們學到許多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茖W課上的許多實驗不是馬上就能知曉結果的,而需等待一段時間,如蠶、青蛙的一生,種子發芽的觀察等。這時可以讓學生在家人的幫助下自己親手養一養、種一種,更利于學生的探究。家校合作教學,既是農村的實際,也是農村的優勢。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要努力開辟家庭“第二課堂”,充分利用農民這一新課程資源。這對于農村小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性學習是非常有利的。
六、變廢為寶――農村實驗資源的再利用
對于實驗裝備與器材短缺的農村學校來說,教師要善于使用各種廢舊的、生活化的材料,如可用臉盆替代水槽,讓學生在直觀形象中進行學習與感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強烈的求知欲。同時還要善于引導學生收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變廢為寶,使之成為可利用的科學實驗資源。自行設計、制作和開發的教學器材、教學資源與常規器材相比,不僅具有針對性強、學生使用熟練的特點,而且在使用時容易直擊操作的重難點,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操作效率,同時還能培養教師及學生的鉆研精神及動手操作能力。
摘要:隨著中小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與開發小學科學的教學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社會、學校、學科專家都擔任著各自不同的角色,文章主要探討了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 教學資源 教學改革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科學性首先應該體現在有一定的目標性,要為實現一定的目標服務,要有利于達到小學科學教學目標,有利于豐富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
一、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特點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是多種多樣的,要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使教學資源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還有必要進一步了解教學資源的特性。
1.生活性。教學資源內容的選擇應與小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系,并且能夠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和需要、喚起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究欲望。科學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這種抽象性使科學知識超越學生的日常經驗,并與日常經驗情景相分離。學生的生活世界是學習科學教學的價值基礎,離開學生的生活情景,科學教學中的知識就會喪失其價值基礎。學科材料對男孩和女孩來講都失去了生命力,變成了相當死的東西,這是因為它與情景分離開了。學生的活動范圍構成了他們的生活世界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包含許多資源,學生在這個真實的空間活動中才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源于他們對生活世界的觀察與思考。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他們熟悉的素材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探究身邊常見的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探究性即教學資源要能夠支持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利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能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證據、進行實驗等探究,從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小學科學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教學。它要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的發展、體現科學的本質、突出科學探究,并反映當代的科學成果。因此,開發的教學資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學生在探究中的學習。
3.開放性。教學資源的內容要具有以科學為中心的開放性,即向科學技術前沿、生活、社會開放,提供資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性,即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究活動獲取各種信息,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茖W教學開放性不僅表現在科學教學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有一定的選擇空間和創新機會。如科學教材中要求學生飼養并觀察蚯蚓,但在沒有蚯蚓的學校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條件選擇其他的動物來代替。這種開放性還表現在,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資源進行主動的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二、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模式
1.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目標的確定。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目標是指開發者對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原因,這決定著開發者將開發哪些科學教學資源,如何開發這些資源。如是想通過開發條件性資源改善科學教學的教學條件,還是想通過開發素材性資源來豐富科學教學內容等。不同的開發目的將會產生不同的開發方式,導致不同的開發結果。
2.學科學教學資源普查和分析。這個階段就是對現有的各種資源進行普查分析,普查這些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存在形式等,分析其特點,篩選出有開發價值的、并可以開發的資源。
3.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建設就是對第二階段篩選出來的資源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梢酝ㄟ^改造、整合等方式進行加工處理,使其原來繁雜的、被我們篩選出來的那些科學教學資源成為更加貼近我們需要的、真正的小學科學教學資源。
4.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利用和評價。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利用是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關鍵,它關系到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活動能否有效的為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目的服務,能否有效的為實現小學科學教學目標服務等。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利用的評價就是對科學教學資源利用后產生效果的評價。
以上四個環節并沒有嚴格的先后順序,它的先后順序取決于開發模式。并且在這過程中有些環節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如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利用是可以同時進行的。
三、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利用的方法
1.篩選身邊的教學資源。我們身邊的資源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但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能夠進入我們的小學科學教學中,只有符合教育目標、符合學生需要的內容、方式等材料才能成為小學科學教學的構成要素或實施條件。這就要求科學教師在眾多的教學資源中選擇最有效、最有價值的那一部分。
2.改造小學科學教學資源。改造就是指根據小學科學教學具體實施對象和條件要求,對原有科學教學資源進行加工、變化、修改的過程。改造是小學科學教學資源轉化為科學教學要素或條件的基本方法。
3.整合教學資源。整合就是指將不同的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如人力的、物力的、經驗的等,將其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統整,形成新的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方法。通過對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整合,可以對不同內容、不同形態、不同作用的科學教學進行優化,最大限度地發揮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作用。如我們可以將小學科學知識與學生環境意識相結合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等。
4.共享教學資源。共享是指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在一定的條件下,被多個單位或個人使用的一種形式。共享是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資源有效利用率的方法。學校科學教學資源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性,資源共享可以達到優勢互補與稀缺資源共享。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科學性還應體現在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在開發過程中要考慮學校的特點、實際條件、學生情況、教師能力和學校周圍環境等條件,從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開發與利用學??茖W教學資源。
摘 要:隨著中小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與開發小學科學的教學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社會、學校、學科專家都擔任著各自不同的角色,文章主要探討了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 教學資源 教學改革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科學性首先應該體現在有一定的目標性,要為實現一定的目標服務,要有利于達到小學科學教學目標,有利于豐富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
一、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特點
1.生活性
教學資源內容的選擇應與小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系,并且能夠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和需要,喚起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究欲望。學生的活動范圍構成了他們的生活世界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包含許多資源,學生在這個真實的空間活動中才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源于他們對生活世界的觀察與思考。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他們熟悉的素材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探究身邊常見的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
探究性即教學資源要能夠支持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利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能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證據、進行實驗等探究,從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小學科學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教學。它要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的發展,體現科學的本質,突出科學探究,并反映當代的科學成果。因此,開發的教學資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學生在探究中的學習。
3.開放性
教學資源的內容要具有以科學為中心的開放性,即向科學技術前沿、生活、社會開放,提供資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性。即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究活動獲取各種信息,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茖W教學開放性表現在科學教學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有一定的選擇空間和創新機會。如科學教材中要求學生飼養并觀察蚯蚓,但在沒有蚯蚓的學校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條件選擇其他的動物來代替。這種開放性還表現在,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資源進行主動的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二、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模式
1.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目標的確定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目標是指開發者對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原因,這決定著開發者將開發哪些科學教學資源,如何開發這些資源。如是想通過開發條件性資源改善科學教學的教學條件,還是想通過開發素材性資源來豐富科學教學內容等。不同的開發目的將會產生不同的開發方式,導致不同的開發結果。
2.科學教學資源普查和分析
這個階段就是對現有的各種資源進行普查分析,普查這些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存在形式等,分析其特點,篩選出有開發價值的、并可以開發的資源。
3.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建設就是對第二階段篩選出來的資源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可以通過改造、整合等方式進行加工處理,使其原來繁雜的、被我們篩選出來的那些科學教學資源成為更加貼近我們需要的、真正的小學科學教學資源。
4.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利用和評價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利用是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關鍵,它關系到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活動能否有效地為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目的服務,能否有效地為實現小學科學教學目標服務等。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利用的評價就是對科學教學資源利用后產生效果的評價。
以上四個環節并沒有嚴格的先后順序,它的先后順序取決于開發模式。并且在這過程中有些環節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如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利用是可以同時進行的。
三、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利用的方法
1.篩選身邊的教學資源
我們身邊的資源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但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能夠進入我們的小學科學教學中,只有符合教育目標、符合學生需要的內容、方式等材料才能成為小學科學教學的構成要素或實施條件。這就要求科學教師在眾多的教學資源中選擇最有效、最有價值的那一部分。
2.改造小學科學教學資源
改造就是指根據小學科學教學具體實施對象和條件要求,對原有科學教學資源進行加工、變化、修改的過程。改造是小學科學教學資源轉化為科學教學要素或條件的基本方法。
3.整合教學資源
整合就是指將不同的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如人力的、物力的、經驗的等,將其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統整,形成新的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方法。通過對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整合,可以對不同內容、不同形態、不同作用的科學教學進行優化,最大限度地發揮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作用。如我們可以將小學科學知識與學生環境意識相結合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等。
4.共享教學資源
共享是指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在一定的條件下,被多個單位或個人使用的一種形式。共享是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資源有效利用率的方法。學??茖W教學資源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性,資源共享可以達到優勢互補與稀缺資源共享。
四、結束語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科學性還應體現在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在開發過程中要考慮學校的特點、實際條件、學生情況、教師能力和學校周圍環境等條件,從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開發與利用學校科學教學資源。
[摘要]隨著中小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與開發小學科學的教學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社會、學校、學科專家都擔任著各自不同的角色,文章主要探討了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 教學資源 教學改革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科學性首先應該體現在有一定的目標性,要為實現一定的目標服務,要有利于達到小學科學教學目標,有利于豐富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
一、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特點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是多種多樣的,要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使教學資源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還有必要進一步了解教學資源的特性。
1.生活性。教學資源內容的選擇應與小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系,并且能夠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和需要、喚起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究欲望??茖W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這種抽象性使科學知識超越學生的日常經驗,并與日常經驗情景相分離。學生的生活世界是學習科學教學的價值基礎,離開學生的生活情景,科學教學中的知識就會喪失其價值基礎。學科材料對男孩和女孩來講都失去了生命力,變成了相當死的東西,這是因為它與情景分離開了。學生的活動范圍構成了他們的生活世界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包含許多資源,學生在這個真實的空間活動中才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源于他們對生活世界的觀察與思考。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他們熟悉的素材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探究身邊常見的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探究性即教學資源要能夠支持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利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能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證據、進行實驗等探究,從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小學科學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教學。它要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的發展、體現科學的本質、突出科學探究,并反映當代的科學成果。因此,開發的教學資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學生在探究中的學習。
3.開放性。教學資源的內容要具有以科學為中心的開放性,即向科學技術前沿、生活、社會開放,提供資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性,即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究活動獲取各種信息,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茖W教學開放性不僅表現在科學教學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有一定的選擇空間和創新機會。如科學教材中要求學生飼養并觀察蚯蚓,但在沒有蚯蚓的學校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條件選擇其他的動物來代替。這種開放性還表現在,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資源進行主動的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二、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模式
1.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目標的確定。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目標是指開發者對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原因,這決定著開發者將開發哪些科學教學資源,如何開發這些資源。如是想通過開發條件性資源改善科學教學的教學條件,還是想通過開發素材性資源來豐富科學教學內容等。不同的開發目的將會產生不同的開發方式,導致不同的開發結果。
2.學科學教學資源普查和分析。這個階段就是對現有的各種資源進行普查分析,普查這些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存在形式等,分析其特點,篩選出有開發價值的、并可以開發的資源。
3.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建設就是對第二階段篩選出來的資源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可以通過改造、整合等方式進行加工處理,使其原來繁雜的、被我們篩選出來的那些科學教學資源成為更加貼近我們需要的、真正的小學科學教學資源。
4.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利用和評價。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利用是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關鍵,它關系到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活動能否有效的為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目的服務,能否有效的為實現小學科學教學目標服務等。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利用的評價就是對科學教學資源利用后產生效果的評價。
以上四個環節并沒有嚴格的先后順序,它的先后順序取決于開發模式。并且在這過程中有些環節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如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利用是可以同時進行的。
三、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利用的方法
1.篩選身邊的教學資源。我們身邊的資源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但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能夠進入我們的小學科學教學中,只有符合教育目標、符合學生需要的內容、方式等材料才能成為小學科學教學的構成要素或實施條件。這就要求科學教師在眾多的教學資源中選擇最有效、最有價值的那一部分。
2.改造小學科學教學資源。改造就是指根據小學科學教學具體實施對象和條件要求,對原有科學教學資源進行加工、變化、修改的過程。改造是小學科學教學資源轉化為科學教學要素或條件的基本方法。
3.整合教學資源。整合就是指將不同的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如人力的、物力的、經驗的等,將其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統整,形成新的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方法。通過對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整合,可以對不同內容、不同形態、不同作用的科學教學進行優化,最大限度地發揮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作用。如我們可以將小學科學知識與學生環境意識相結合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等。
4.共享教學資源。共享是指小學科學教學資源在一定的條件下,被多個單位或個人使用的一種形式。共享是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資源有效利用率的方法。學??茖W教學資源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性,資源共享可以達到優勢互補與稀缺資源共享。
四、結語
小學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科學性還應體現在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在開發過程中要考慮學校的特點、實際條件、學生情況、教師能力和學校周圍環境等條件,從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開發與利用學??茖W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