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

發布時間:2022-07-17 10:59: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摘 要]本文在工程管理專業概況基礎上,對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課程體系改革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工程管理;課程體系;改革

1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現狀

我國工程管理專業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一批20世紀50年代前留學蘇聯的工程經濟專家與20世紀50年代前留學英美的工程經濟專家在我國開設技術經濟學科,該階段主要研究的是項目和技術活動的經濟分析,如項目評價與可行性分析。1979年國內包括西安交通大學在內的11所院校開辦了管理工程專業,1980年華中工學院開始招收物資管理工程本科生,1981年哈爾濱建筑大學招收了建筑管理工程專業學生,此后相繼開設房地產經營管理、國際工程管理等專業。我國高校本科專業先后經過1963年、1989年、1993年及1998年4次修訂,對原有相關專業包括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設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產經營管理、涉外建筑工程營造與管理、國際工程管理等專業整合成工程管理,于1998年正式成為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設專業。工程管理專業是新興的工程技術與管理交叉復合型學科。

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和土木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

2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新的挑戰要求參與國際競爭的人才需要具備一些特殊的素質:一是語言能力。fidic合同一般都在特別條款中確定“以英語為工作語言”。二是經營素質。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金融、財務等方面的知識。三是要熟悉相關國的法律、規范及國際慣例。

工程管理專業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土木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接受工程師和經濟師的基本素質訓練,打好工程技術、管理、經濟、法律、外語及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堅實基礎。管理學院在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提供相應條件,使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能夠攻讀相關學科專業的雙學位和雙專業。

3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幾點建議

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宏觀上講,這個系統工程涉及教育思想、教育價值、教育目的等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從教學這一特定范疇來講,包括3個層面:一是專業設置、專業培養目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等有機部分,相對于教學改革的其他方面而言,它是基礎性的,具有先決和導向作用;二是專業課程體系、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體現和落實第一層面的要求,同時檢驗和校正第一層面的要求是否合適,是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三是教學組織和管理、教學評價、師資構成等環節,對前2個層面起保障和制約作用。3個層面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序的系統。

課程體系改革的總目標是構建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與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在此體系之下,既能使學生掌握工程技術、經濟、管理、法律基本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既要有理論深度,使學生具備發展后勁,又要能提高實踐能力;既要保證基本業務技能,又要有利于人格品質的塑造,還要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圍繞工程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在課程體系設置時,形成以下5個課程模塊。

3.1 公共基礎課

此類課程主要是文化素養和人文素質類課程,是學生學習知識、進行思維和基本技能訓練、培養能力的基礎。它為學生提高基本素質以及學好專業基礎課程奠定基礎。公共基礎課的設置,應淡化專業界限,拓寬基礎學科范圍,尤其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誠信觀念的培養以及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提高,突出強化了21世紀人才培養的特色。

3.2 專業基礎課

此類課程由與本專業有關的知識組成,雖有應用背景但并不涉及具體的管理對象。它的覆蓋面較廣,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知識廣度,往往是專業課的理論基礎,因而它對學習專業課和培養工程管理專門人才的理論基礎十分有用。這類課程的設置決定了專業面的寬窄和學生將來自我發展的能力。務必本著扎實而寬厚的原則,亦即“厚基礎、寬口徑”的要求來設置,盡量使其內容綜合化。

3.3 專業課

專業課的設置要堅持總體優化原則,去掉重復的內容,合并相近的課程,取消不成熟、內容貧乏、口徑過窄的課程。專業課的設置應體現我國加入wto后國際國內法律環境和國際慣例,體現工程管理新的發展趨勢。烏拉圭回合締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將“建筑及相關工程”列入12項服務之一,建筑業使服務項目的性質派生出一些新的行業,如投資咨詢、市場法律服務、項目營造服務、房地產評估等,都對工程管理專業提出新要求,應在專業課設置上得到體現。

3.4 選修課

此類課程包括限定選修和任意(自由)選修兩大塊。限定性選修課的設置主要應體現本專業及其發展方向的特點,加深理論基礎,訓練科學方法和技能,體現本學科與相鄰學科的關系,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自由選修課的設置主要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滿足學生個人興趣和愛好,以發展和完善學生個性為目的。

3.5 實踐類教學環節

縮小學校與現實生活的差距是建構主義所關心的優秀問題之一,因此應盡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學和加強實踐教學課時量,必須注重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向培養知識遷移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轉變,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模式轉變。采用電化教學,提高教學趣味性,實施現場教學。人才培養是我國工程管理走向國際市場的關鍵所在,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改革課程設計,調整授課內容,改善教學方法是我國工程管理專業課程設計改革的必由之路。工程管理專業相關的資格考證:造價工程師執業資格、國際工程管理認證(emci)等。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摘 要:目前高校各專業面臨新的形式:一方面,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版);另一方面,新的專業規范也在陸續公布,各專業的內涵均會有不同程度的調整。基于新的形勢,在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現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總結出了目前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并提出了針對具體問題的改革措施,構建出了工程管理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體系的框圖。

關鍵詞: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理論課程;實踐課程

1 論文研究的背景

目前高校各專業面臨新的形式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而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現有的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環節大多停留在原來幾個專業的簡單合并上,專業基本平臺過于寬泛,難以確保專業教學的重點性與實效性,各課程之間因為內容發生沖突而無法彼此協調。特別是作為一個兼有技術、經濟、管理、法律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性專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仍然存在改善的空間,尚未完成技術、經濟、管理、法律四個平臺課程的整合,知識融合度不夠,沒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也未能充分發揮“1+1>2”的效應。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就顯得十分重要。

2 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因為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指導思想、專業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建設與整合等方面的問題,導致四個平臺課程的教學內容整合難度較大,知識融合度不夠,所以還沒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 課程內容交叉,課程之間融合度不高

專業教學計劃中許多專業課程存在知識體系交叉和重復現象,知識條塊融合度不高,使得本已緊張的課時資源存在著浪費,甚至落后的現象,跟不上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步伐。例如《工程合同管理》和《施工索賠》之間,施工索賠是一門僅20學時的課,但在工程合同管理中又作為一章非常重要的內容存在,是工程合同管理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交叉非常嚴重。另外《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和《建筑法律》等法律類課程之間也存在很大的內容重疊。

2.2 技術類課程耗時多,效果少

工程管理專業技術課程是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課程,目前技術課程存在許多人為設置的障礙,學生在技術課程上花費了大量時間,但卻無法達到學以致用。像《工程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制圖》等課程一直是工程管理專業不及格率最高的幾門課程之一。

2.3 實踐環節的缺乏,導致知識應用障礙

學生畢業時對所學課程仍未形成一個整體、清晰的認識,要為學生打好基礎以適應未來面對面的工作與挑戰,僅僅傳授給學生一般知識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提供整體優化的基礎教育和應用教育。現在用人單位對部分學生能力下降、進入工作角色慢的呼聲日漸升高,縮小學校與工作崗位之間的差距是課程體系改革的優秀問題之一,因此要盡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學和加強實踐教學課時量,注重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2.4 學生很難獲得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由相互關聯的課程所組成的系統。現在的教學一般都是按照課程單獨安排的,每位教師都在強調自己所承擔課程的重要性,要求增加學時,并力圖保持其完整性,但卻忽略了課程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從而導致了課程體系被“人為”地割裂了,有時甚至會對學生產生誤導,使學生很難獲得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3 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措施

課程體系是構建人才培養方案的優秀內容,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應本著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著眼點,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堅持“注重通識教育,拓寬專業口徑,凝練專業主干,靈活專業方向”,科學構建以應用能力和工程素質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即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具體措施如下:

3.1 整合課程內容

按照“技術是基礎、管理是優秀、經濟目的、法律是保證”的總體思想對四個平臺知識進行篩選、取精,并力圖減少課程內容交叉和重疊。定期召開課程負責人協調會,合理規劃工程管理專業課程單元,優化課程結構,根據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選教學內容,合同確定學時學分,進而實現課程結構、教學內容的整體優化;解決課程之間內容重復、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目的不明確、課程內容體系不完整等問題。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的原則,對課程進行篩選、取精并整合。

3.2 白話技術課程

進行技術課程的“白話”革命,將復雜、抽象和枯燥的知識以簡單,生動和形象的方式進行展示和講授。這要通過教材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創新來實現。目前,國內尚沒有一套專門適用于工程管理專業的專業技術課程體系,更不用說專用的教材了。大多數高校的工程管理專業的專業技術課程都是在土木工程專業技術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簡單壓縮和簡化直接應用于工程管理專業上來,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就業需求,更沒有考慮到工程管理專業其它課程平臺的要求。所以,針對工程管理專業技術課程的教材編寫、課程設置亟待解決。另外,教學方法與手段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開發,工程管理專業應根據本專業的課程特點,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3.3 樹立新型教學理念

擺脫傳統教學思維與教學模式,側重培養教師“統攬全局”、“點面結合”的教學理念,樹立知識融合與知識集成,案例研討與實踐檢驗,系統科學與行為科學相結合的新型工程管理專業教學觀。教師要明確所授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前導課程對自己課程的影響和自己所授課程對后續課程的引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這種“前導、后引”克服教師過分強調自己所授課程的重要性,人為割裂課程體系的弊端。

3.4 強化實踐教學

利用對理論課程進行梳理和優化所節省的教學資源來增加實踐環節的內容和時間,提高學生對未來工作的適應性和就業競爭性。

4 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理論課程體系的構建

構建由通識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三個平臺和公共課模塊、公共選修課模塊、基礎課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基礎選修課模塊、專業或專業方向必修課模塊、專業或專業方向選修課模塊等七個模塊組成的“平臺+模塊”的理論課程體系。

4.1 公共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保證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知識能力等基本素質,滿足學生共性發展需求,其設置過程中既有嚴格的統一性,又體現出層次性。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外語、體育與軍事理論、大學計算機基礎等系列必修課程。

4.2 公共選修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強化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以適應時展對未來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要求,力求體現文、管、工、藝相互交叉滲透。該模塊的課程主要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經濟管理、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體育衛生與藝術、外語與計算機等五類。

4.3 基礎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為學生提供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是后續專業知識學習和應用的基本工具、方法和語言。主要由專業所涉及的基礎系列課程組成,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工程圖學、計算機語言等課程。

4.4 專業基礎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培養學生在本專業領域內應具有的主干知識和畢業后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能力。涵蓋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反映專業發展前沿的基礎知識。在課程設置過程中注重課程內容的融合。

4.5 專業基礎選修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拓寬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面、完善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優勢。

4.6 專業或專業方向必修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培養學生在某個或某些領域具有比較深入的專門知識和技能。主要由本專業或專業方向優秀知識單元構成,重點突出專業主干課程,體現工程管理專業或專業方向的優勢和特色。這些課程的內容專業性強,是專業人員必須掌握的優秀內容,教學內容需不斷更新和融合。

4.7 專業或專業方向選修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適應時代要求,充分反映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而設置的課程。要側重知識的交叉性,強調專業前沿信息和專業特色的傳播,部分專業課程強調前瞻性。

5 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專門人才的應用能力和工程素質培養的主要途徑,是縮小學校與工作環境差距的主要教學手段,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設置與質量的保證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起到關鍵性作用。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突出“實訓、實戰、實踐”為特色,構建由基本技能、專業技能與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組成的分階段、全程化培養并與理論教學體系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按教學的層次可分為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三個層次。基礎實踐旨在培養學生基礎性技能;專業實踐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技能和方法,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提高;綜合實踐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專業和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按組織形式分為課內實驗教學、集中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育三個形式。每個形式下面分若干模塊,注重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有機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6 結語

通過一系列的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出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與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即能掌握工程技術、經濟、管理、法律四個平臺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出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在扎實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實踐應用能力,完善基本的工作能力和發展能力。適應社會對建筑領域人才質量不斷提高的要求。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下應用型本科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摘要】 本文根據“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要求,以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為導向,深入研究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以建筑工程項目生命周期的“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 工程項目管理 課程體系改革

一、“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

應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應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與國家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執業資格的要求對接,以培養應用型卓越工程師的眼光探索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強化工程項目技術背景,重視工程的實踐性、應用性,著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興趣及工程能力。

應根據行業人才需求調研,依托本專業人才培養優勢和特色,通過專業指導委員會審定,制定應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方案,創建“卓越工程師”實驗班。總體思路應體現工程建設知識,工程素質和工程能力培養的綜合特征,特別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應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培養模式設計如圖1所示。

二、以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設置改革

工程管理專業主要是培養能在工程建設領域一線工作的,能進行項目決策,有效組織、管理和實施工程實踐和技術開發活動的全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項目管理是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中國工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CPMBOK)是指以工程服務過程為主線,采用了“模塊化結構”,便于知識的按需組合和更新。工程服務過程包括了項目與工程項目、項目管理與工程項目管理等概念、特點、生命周期、過程模式等,以及工程項目及其管理在策劃評價、規劃設計、實施竣工等各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

按照“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要求,在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上應體現“模塊化”的工程項目管理學科知識體系和行業的最新理念。此模塊化的課程體系也是將原來強調學科知識體系轉變為以工程項目實踐為主線,在現有工程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可采用“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平臺中的課程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共同知識,一般包括公共基礎、專業基礎等方面,反映了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模塊是由多個相互獨立的專業模塊和專業方向模塊課程組成的,是可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修的專業層面的課程,按照工程服務過程和周期的知識模塊來設置課程,從淺到深、從先到后的邏輯順序,體現了人才培養的多元化要求。由此可見,“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實際上是分別按照對學生的共性和個性要求進行設計和構建的一種模塊化課程體系。模塊化課程體系是一種能夠較好地滿足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體系結構。

三、國內外高校工程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情況

美國工程管理專業開設的審批都是由美國建筑工程教委員會(ACCE)來完成,ACCE對各大學工程管理專業四年制本科進行專業評估,使畢業生具有對建筑項目全過程的管理和現場施工監管能力。工程管理專業主要是面向建筑行業,所以ACCE的課程設置總的要求是,使學生具備在建筑業中進行領導工作的能力以及成為對社會負責任的一員。課程反映出社會、經濟和技術方面的發展,以及行為科學、定量科學中新知識在建筑業中的應用。ACCE 規定的課程主要包括:一般教育(一學期18個周課時),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及交往溝通技巧等。數學與科學(一學期18個周課時),包括數學及各種定性、定量的方法,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建筑科學(一學期24周課時),包括建筑材料及實驗;靜力學、動力學、材料力學、土力學、水力學、力學;結構力學、機械學、電工學、道路、排水;工地臨時設施、模板、腳手架、基礎工程、工程測量;可行性研究、價值工程、現場規劃、房建法規等。預算與管理(一學期21周課時),包括微觀和宏觀經濟學;會計與財務、企業管理、房地產市場學等。建筑(一學期27周課時),包括制圖、規范、合同文件、計算機應用、報價與投標、項目設施、項目控制等,包含案例。其他課程(一學期12周課時)。

目前國內有300多所高校開設了工程管理專業,這些院校以綜合性質的、工科性質的和財經性質的院校為主。湖北地區有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工程管理專業以及相關專業,如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武漢工程大學等。專業設置情況如表1所示。

四、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結構

1、課程體系的價值取向

一是滿足培養目標需要的課程體系必須達到工程管理專業培養標準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隨著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的調整,課程體系要作相應的變化。

二是課程體系應體現學科專業領域整體的發展,既要重視學科的綜合性和交叉性,又要注重構成課程教學內容的知識和信息的有效性和穩定性,所以課程的確定要經過充分的人才需求調研。

三是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內容要注重系統性,具體到工程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就是要按照中國工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的系統來決定課程和教學內容。

四是課程體系應體現學科發展的前沿性,在工程項目管理領域,知識和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要把握國內外管理學科的最前沿知識,將最新的知識及時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中。

2、模塊化課程體系結構

按照“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工程化背景下的平臺課程的設置要求具有寬廣的覆蓋面,要具備一定的理論深度和知識廣度。平臺中的課程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共同知識,一般包括工程技術平臺課程、管理平臺課程、工程經濟平臺課程、法律平臺課程。工程技術類課程應占較大比例,以秉持“工管融合、以管理為方向、以工程為基礎”的學科發展道路。模塊課程體系的設置,首先按照培養目標的要求,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線,以工程項目生命周期為主線組織課程體系,可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以學年為單位設計四個模塊課程。

按照工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PMBOK)的導向,根據工程管理專業應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結構魚骨圖,其中平臺課程主要指專業基礎課,平臺課程1指工程技術類課程,平臺課程2指經濟和管理類課程,模塊課程主要指專業課和專業拓展課,模塊課程1至4指按照工程項目生命周期為主線設置課程,如圖2所示。

五、工程管理專業課程設置

1、確定主干課學科和優秀課程

一是主干學科:包括土木工程、管理學。二是優秀課程:基礎優秀課程包括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工程經濟學、建筑結構、建筑材料、管理學原理;專業優秀課程包括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工程項目管理、建筑工程概預算、建筑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建筑法規。

2、確定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框架

根據工程管理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下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結構,安排各學年的課程,如圖3所示。

課程體系的改革就是要強化工程意識,重視實踐教學環節,走產學合作的辦學之路。可以建立一批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同時在校內形成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多功能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在課程教學中,重視課程的實踐環節和校企合作課程建設,充分利用實驗、實訓室進行課堂教學,努力塑造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創新素質。

六、結語

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模式中處于優秀地位,課程體系的改革是專業教育改革深入教學環節的最佳切入點。應用型本科高校應按照“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要求改革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體制,形成一整套既適應經濟需要又適應行業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學體系、知識層次和培養制度,以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工程管理專業工程師的需求。我們的研究僅僅是一個小的分支,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課程體系有待在實踐中加以檢驗,逐步完善,力圖形成一套科學可行的模式。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摘 要]本文在工程管理專業概況基礎上,對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課程體系改革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工程管理;課程體系;改革

1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現狀

我國工程管理專業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一批20世紀50年代前留學蘇聯的工程經濟專家與20世紀50年代前留學英美的工程經濟專家在我國開設技術經濟學科,該階段主要研究的是項目和技術活動的經濟分析,如項目評價與可行性分析。1979年國內包括西安交通大學在內的11所院校開辦了管理工程專業,1980年華中工學院開始招收物資管理工程本科生,1981年哈爾濱建筑大學招收了建筑管理工程專業學生,此后相繼開設房地產經營管理、國際工程管理等專業。我國高校本科專業先后經過1963年、1989年、1993年及1998年4次修訂,對原有相關專業包括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設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產經營管理、涉外建筑工程營造與管理、國際工程管理等專業整合成工程管理,于1998年正式成為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設專業。工程管理專業是新興的工程技術與管理交叉復合型學科。

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和土木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

2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新的挑戰要求參與國際競爭的人才需要具備一些特殊的素質:一是語言能力。FIDIC合同一般都在特別條款中確定“以英語為工作語言”。二是經營素質。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金融、財務等方面的知識。三是要熟悉相關國的法律、規范及國際慣例。

工程管理專業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土木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接受工程師和經濟師的基本素質訓練,打好工程技術、管理、經濟、法律、外語及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堅實基礎。管理學院在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提供相應條件,使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能夠攻讀相關學科專業的雙學位和雙專業。

3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幾點建議

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宏觀上講,這個系統工程涉及教育思想、教育價值、教育目的等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從教學這一特定范疇來講,包括3個層面:一是專業設置、專業培養目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等有機部分,相對于教學改革的其他方面而言,它是基礎性的,具有先決和導向作用;二是專業課程體系、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體現和落實第一層面的要求,同時檢驗和校正第一層面的要求是否合適,是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三是教學組織和管理、教學評價、師資構成等環節,對前2個層面起保障和制約作用。3個層面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序的系統。

課程體系改革的總目標是構建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與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在此體系之下,既能使學生掌握工程技術、經濟、管理、法律基本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既要有理論深度,使學生具備發展后勁,又要能提高實踐能力;既要保證基本業務技能,又要有利于人格品質的塑造,還要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圍繞工程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在課程體系設置時,形成以下5個課程模塊。

3.1 公共基礎課

此類課程主要是文化素養和人文素質類課程,是學生學習知識、進行思維和基本技能訓練、培養能力的基礎。它為學生提高基本素質以及學好專業基礎課程奠定基礎。公共基礎課的設置,應淡化專業界限,拓寬基礎學科范圍,尤其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誠信觀念的培養以及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提高,突出強化了21世紀人才培養的特色。

3.2 專業基礎課

此類課程由與本專業有關的知識組成,雖有應用背景但并不涉及具體的管理對象。它的覆蓋面較廣,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知識廣度,往往是專業課的理論基礎,因而它對學習專業課和培養工程管理專門人才的理論基礎十分有用。這類課程的設置決定了專業面的寬窄和學生將來自我發展的能力。務必本著扎實而寬厚的原則,亦即“厚基礎、寬口徑”的要求來設置,盡量使其內容綜合化。

3.3 專業課

專業課的設置要堅持總體優化原則,去掉重復的內容,合并相近的課程,取消不成熟、內容貧乏、口徑過窄的課程。專業課的設置應體現我國加入WTO后國際國內法律環境和國際慣例,體現工程管理新的發展趨勢。烏拉圭回合締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將“建筑及相關工程”列入12項服務之一,建筑業使服務項目的性質派生出一些新的行業,如投資咨詢、市場法律服務、項目營造服務、房地產評估等,都對工程管理專業提出新要求,應在專業課設置上得到體現。

3.4 選修課

此類課程包括限定選修和任意(自由)選修兩大塊。限定性選修課的設置主要應體現本專業及其發展方向的特點,加深理論基礎,訓練科學方法和技能,體現本學科與相鄰學科的關系,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自由選修課的設置主要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滿足學生個人興趣和愛好,以發展和完善學生個性為目的。

3.5 實踐類教學環節

縮小學校與現實生活的差距是建構主義所關心的優秀問題之一,因此應盡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學和加強實踐教學課時量,必須注重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向培養知識遷移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轉變,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模式轉變。采用電化教學,提高教學趣味性,實施現場教學。人才培養是我國工程管理走向國際市場的關鍵所在,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改革課程設計,調整授課內容,改善教學方法是我國工程管理專業課程設計改革的必由之路。工程管理專業相關的資格考證:造價工程師執業資格、國際工程管理認證(EMCI)等。

[作者簡介] 尹志紅(1977―),女,遼寧阜新人,碩士,大慶石油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供應鏈管理及灰色理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源县| 临猗县| 陵川县| 旺苍县| 衡阳市| 石河子市| 马尔康县| 墨竹工卡县| 庐江县| 页游| 深州市| 东阿县| 响水县| 长葛市| 赣榆县| 鞍山市| 双江| 渭南市| 仁化县| 治县。| 宿迁市| 顺平县| 华阴市| 含山县| 楚雄市| 南昌县| 邯郸市| 丰原市| 阳城县| 溆浦县| 抚远县| 尼木县| 怀宁县| 湾仔区| 化州市| 陵川县| 建阳市| 阿合奇县| 双桥区| 太湖县| 得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