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16 09:58: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中外文化交流問題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這一發展主線,探討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情況,可提升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認識水平。
[關鍵詞]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
從宋元時期開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擔任了重要角色。一方面,以中國瓷器、絲綢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播四海;另一方面,以宗教為代表的精神文化,也在此慢慢發展起來。由此可見,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是那一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一、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礎
(一)泉州奠定了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物質基礎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實際上是以經濟交往為依托的社會歷史活動。宋元時期,作為海上重要城市,泉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與泉州的經濟社會繁榮是分不開的。從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交往情況看,中國生產的產品銷往海外,海外的產品也進入中國,而從事商貿的主體是以中國生產的產品為主,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的產品主要是絲織品、茶葉、瓷器,其中瓷器處于重要位置。瓷器的供貨主要是依靠泉州來完成的,如泉州的“德化陶瓷”。最近幾年考古發現在泉州有宋代古窯22處,都出土了精美的瓷器。也就是說,泉州充足的貨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中外文化的互動提供了物質保障。
(二)文化發展及自由的社會環境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社會環境
中外文化的自由交流氛圍和開放的國際貿易社會環境,也為中外文化互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不管是在物質文化方面還是在精神文化方面都有長期的發展,這為對外文化傳播提供了保障。二是當時資本主義制度還沒有最終建立,中世紀一些封建國家發展穩健,封建文化也達到了相對成熟的歷史階段,宗教文化的發展尤為迅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世界三大主要宗教開始形成,逐漸滲透到世界各國,這對社會風俗、思想理念以及政治生活等多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二,“政教合一”國家的出現和教會統治的高潮,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就是說,世界上主要封建國家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完善,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提條件。三是封建時期生產力水平發展相對滯后,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雖然日益頻繁,但是并沒有建立明確的國際關系概念,也沒有真正建立約束機制和強化管理制度,各個國家在物質得到滿足以后,就能實現自由交往。這為海上絲綢之路能實現經貿與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和平的社會環境。
二、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的互動交流
(一)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經濟活動的文化屬性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活動具有明顯的文化屬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與資本主義商貿活動有著本質區別。資本主義的商貿活動,是將贏利作為唯一目的,采用商品傾銷的模式,這實際上體現出其掠奪的本質;海上絲綢之路開展的商貿互動,采用自由、平等、尊重的原則,具有傳播文化的功能,是在封建經濟基礎上的一種補充性質的商貿活動。二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在進行交往的過程中,中國是主導方,商貿活動主要是瓷器、絲綢與茶葉,海外輸入的產品是其輔助。這充分說明了當時中國封建王朝的興盛,其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和平性質也非常明顯,奉行儒家仁、義、禮、讓精神的商貿活動,是以商貿為物質載體的文化形態,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交流活動。
(二)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與海外文化的對內傳播
其一,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傾向,從內容方面來說,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這一現象的出現是由其載體本身決定的。載體本身不僅是商品,而且也是文化。作為商品來講,能贏利,是商品的有效載體;但是作為文化傳播來講,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商貿的物質載體表現出文化方面的特點,重點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情況。這一文化特點可以表述為有形的物質文化,是以瓷器、絲綢為代表的高技術實體文化,是集實用型與欣賞型為一體的物質形態的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對外輸出的物質文化傾向較為廣泛,除了上面談到的主要代表以外,還包含生活日用品(如漆器)、金屬制品(如金銀器)、文化藝術品(如筆墨紙硯),這些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在進行對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除了物質文化之外,還包含其他形式的內容,比如宗教文化、語言文化。但是這些內容并沒有形成主要傾向,這些文化形式都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并沒有對其他國家或者民族產生較大影響,主要在華僑聚集地區傳播。再如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的傳播也十分有限,道教雖然在少數幾個國家得到了傳播,比如韓國,但是也沒有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其二,海外文化的對內傳播。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播中,中國是主動方,從交往的經濟本質來看,中國必須有強勁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而文化方面的實力就顯得沒有那么重要了。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被動方在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是否具備文化實力或者經濟實力,就顯得比較重要。所以,從主觀方面來說,海外從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國家在進行交往的過程中,雖然是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重點是經濟交往,但是卻呈現出了文化交流為主的形式。從海上絲綢之路交往的實際情況來看,海外文化在我國傳播的價值比經濟交往產生的價值要多。這是因為進行海外文化交往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交往還沒有出現,整體經濟實力與中國相比還比較低,也不能像中國那樣有許多產品可以進行交流。不管是寶石,還是香料,海外文化都沒有實力和中國生產的陶瓷制品、絲綢品等相抗衡。但是,海外國家的文化卻非常地豐富與成熟,特別是宗教文化,比我國要發達。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來自南亞與西亞,這些國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往國家。所以,海外國家雖然在進行經濟交往的過程中并不占據優勢,但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卻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宗教文化尤其是三大宗教在精神形態上表現出軟文化,泉州海上絲綢之路體現了異域文化的傳播方向。
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的長遠影響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將大量的經典手工業產品輸出到海外,使海外貴族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但是從社會意義背景層面來看,中國輸出的產品不管是在文化形態,還是在經濟形態上,在滿足了當地貴族的需要后,并沒有動搖社會存在的重要基礎,也很難影響到歷史的進程。從物質形態方面來看,沒有精神文化與政治因素,只是一些單純的藝術品或者是生活用品,缺少產生社會變革的主導力量。另外,雖然具有物質形態,但是不存在蘊含社會變革的內部驅動力,無法從根本上推動社會的發展。再次,通過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輸出的產品,包含文化的輸出,都以儒家精神為載體,也沒有出現侵略性或者挑戰性的趨勢。特別是在海上絲綢之路產品輸出的過程中,華僑對當地的社會建設以及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建設性作用。但是這只是一些靜態的歷史文化產品,并沒有扮演歷史變革者的角色。由此可以看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文化傳播產生的影響是淺層次的,主要是集中在藝術領域與生活范疇,不能在整個社會產生長期影響,也很難改變人們的思想理念,難以推動科技進步。
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海外文化傳入我國,雖然未對中國社會的變革產生深遠影響,但是以宗教文化為導向的精神文化對人們的思想理念、社會結構、生活習慣等卻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是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世界宗教文化的傳入使人們的信仰空間進一步擴大。但是,這一現象并沒有影響到社會大局,因為自由信仰滿足了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促進了人們包容品格的形成。各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對外來性的物質文化,特別是珍貴物質的傳入,都有很大的熱情。但是對精神文化的傳入,就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抵觸,有些甚至會出現矛盾沖突。這一情況并沒有在泉州出現,而是在泉州自由發展,相互吸收、融合與滲透,形成和睦繁榮的景象。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互動,為泉州包容品格的形成提供了和諧的歷史環境。
綜上所述,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其經濟發展奠定了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物質基礎,文化發展及自由的社會環境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社會環境,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活動具有文化屬性,中國對外輸出的主要是物質文化產品,而國外對中國產生重要影響的則是以宗教為代表的精神文化產品。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摘 要 南北朝雖然政權割據戰亂頻繁,但其時思想自由文化多元。佛的傳入,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當時西來東去的高僧大德不計其數,其中有奉皇帝之命的、也有自發西去的,他們中絕大多數者是為弘揚佛法而不遠萬里的游走中西交通之間,北朝釋游展開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關鍵詞 北朝佛教 釋游 文化交流
引言
在中國旅游史上,將佛教徒居靜修行、傳經、取經、譯經、活動和弘揚佛教的云游各地及名士追隨佛學,與高僧在山水中游覽,教學辯難佛理的旅游稱佛游或釋游。中國旅游史上的釋游,最早可以追溯至“永平求法”和譯經師東來,而本文的釋游時空段僅限于北朝時期。
一、北朝佛教與釋游
(一)北朝的佛教概述
魏之信佛,蓋起于拓跋圭入中原之時。南北朝之際,作為外來文明的佛教以其隱忍的處世方式、清淡的生活方式、相對簡單的持戒方式,符合統治者的胃口,因而也得到了高層人士的推崇。
史載,道武帝拓拔圭、明元帝拓拔嗣、太武帝拓拔燾皆信奉佛教,后來太武帝之所以滅佛,并不是反對佛教義理,實感于寺院地主勢力的威脅。相比南朝的佛教發展,北朝在寺廟數量方便有過之而無不及,延昌時全境官私佛寺達到13727所,魏末增至3萬余所,北齊再增至4萬余所。魏都洛陽內外,有寺一千余所;齊都鄴下“大寺略計四千”。至于北齊和北周的寺僧數,據《續高僧傳》所記,北齊京城鄴都一地就有寺院4000所,僧尼80000人。又據《辯正論》說,北周有寺院930所,如果把當時大量在家信徒也考慮在內的話,佛教信徒的數量應更為驚人。
(二)佛教對北朝釋游的影響
北魏之時,佛教因有統治者的竭力崇尚,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從來未有的黃金時代。
佛教在北方的廣泛傳播, 除了西域僧人和商人的前期努力外,以匈奴為主體的北方胡人廣泛接受佛教,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早期北方地區的佛教傳播,注重戒律傳授和道德實踐,這與地區的文化環境和社會條件相適應。北朝之前,北中國戰亂頻繁,佛教力量也在中原地區生根發芽,后繼統治者多從現實的政治統治需要出發,不失時機的保護和鼓勵佛教在其轄區在發展,不少高僧大德也不遠千里在中土弘揚佛法。如佛圖澄,永嘉四年,由敦煌進入內地,并抵達洛陽。據稱,對于佛圖澄的規勸,石虎“雖不能盡從,而為益不少”。佛圖澄的后繼者道安、法汰等人后來不遠千里紛紛南下,參與般若思想研究,加入南方佛教義理的辯論,這也是受弘法重任與社會環境的變遷相聯系的。
二、中外僧侶為弘揚佛法而進行的釋游
(一)我國僧人之西行,北朝向西佛法取經
據歷史資料統計,南北朝時期的求法西行者,東晉37人,北魏和北齊、北周19人,劉宋37人。
僧道榮曾出蔥嶺至西域。其后不久,神龜元年,胡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經,有敦煌人宋云偕行,經流沙西出,至于闐,入天竺。于神龜二年十二月入烏場國。此后惠生、宋云在印土廣禮佛跡。
北齊后主武平六年(575)有沙門寶暹、道邃、僧曇等10人,結伴通往西域求經,得經7部,梵本260部。齊末又有釋僧曇結友西行求法,但行至蔥嶺被阻,道路不通,遂返京都。自是以后,由玄奘以至悟空,西行者接踵,比晉宋之間尤盛也。
(二)西域僧人之東來
晉室南渡后,西域、天竺等地的高僧繼續東來。一般來說,從陸上絲路來的中國的高僧在北部中國釋游、傳經、譯經;從海上絲路來中國的高僧則在東晉南朝釋游、傳經、譯經。
鳩摩羅什,北朝法號最響的東來釋游僧、我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羅什初學小乘教,12歲即名揚賓朝野。在莎車,羅什遇到大乘佛教高僧須利耶蘇摩,經辯難,羅什因此而放棄小乘教,專學大乘佛教,成為西域各國大乘教的重要傳播者。
經過各種困難,羅什終于把大乘佛教傳入中原。他坐化的12年中,所譯經論影響很大,三論為三論宗所依據主要經典;《成實論》為成實學派主要依據;《法華經》為天臺宗所依據主要經典;《阿彌陀經》為凈土宗所依“三經”之一。羅什的中外弟子多達5000余人。其中,著名者數十人,如道生、僧肇、道融、道睿,“什門四圣”等。
羅什之后,后繼者源源不斷從絲綢之路上進入中土,比較有名的就是諸如菩提流支等。
三、北朝釋游對絲綢之路影響
絲綢之路在西域分為兩路:南路由涼州出關,經過敦煌,穿過沙漠到達鄯善,沿天山南路到達于闐,往西北進入莎車;北路從敦煌之北往西北方向進入伊吾,經庫車焉耆進入龜茲,到達疏勒。賓(迦濕彌羅)向東越過蔥嶺,約公元1世紀,進入我國新疆于闐。于闐成了西域佛教和佛教傳入內地的一個重鎮。
疏勒地位絲綢之路南北道西面的交匯口,佛教自大月氏方面傳來。從文獻記載看,早在車師前部時代,佛教已成為高昌的國教。自西晉以降,高昌佛教經西涼統治者的提倡,已極具規模,后再經麴氏高昌,唐西州特別是回紇人的弘揚,其地已成為西域進入河西的中間地帶的最大的佛教中心。
漢通西域的北道上的龜茲國佛僧到內地譯經傳道,對推動佛教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4世紀后期,是龜茲國佛教的重大轉折時期,大乘佛教因鳩摩羅什的出現而龜茲風行一時。因此,也稱“鳩摩羅什時代”。值得一提的就是著名的“蘇慕遮”大會,則是在每年的7月舉行的大型樂舞。雖然服務于佛教,構成佛教藝術的一部分卻與龜茲人的現實生活密切,反映出龜茲人崇尚音樂。
北朝時期,在絲綢之路上樂工匠人大量遷徙入華的時候,佛曲卻又隨之而傳入了。《洛陽伽藍記》記載了佛寺大會中的歌舞盛況,有魔術、有雜技、規模乃于西域佛寺活動相當。佛曲依靠寺會文娛活動繁殖開來,繼而成為中原民間風俗和散樂活動的一部分。
結語
北朝佛教對帝王將相,游化方僧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正式因為佛教的隆盛,才會出現了眾多的西行取經的高僧大德。在北方佛教的影響之下,產生了象洛陽、鄴都等幾個文化中心,僧人群體的掛單云游行為也為佛教的廣布創造了條件。北朝僧人的釋游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這是中國文化交流史上燦爛的一筆。
作者簡介:王志永(1986—),男,河南許昌人,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1級世界史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國史。
余 輝(1993—),男,江西進賢人,江西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11級學生,研究方向:明史與中外交通史。
王忠涌(1989—),男,安徽無為人,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1級歷史地理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人文地理。
摘要:京劇海外傳播的熱潮在客觀上表現為京劇藝術的世界效應,主觀的內部動力是自我的惶恐,面對國內的各種社會思潮和國外的評價,她一直在尋找參照物,尋找自我的藝術價值定位,最后逐步明確自我改良的方向。京劇改良是海外傳播的一個因素,同時又融于海外傳播的過程中。
關鍵詞:京劇 改良 海外傳播
京劇藝術的海外傳播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部分,所以這部分內容大多被安排在戲曲史、戲劇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著述中。就目前所知,講述京劇改良和海外傳播的書籍和論文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中國為敘述中心,包括廖奔著的《中國戲曲史》、劉彥君著的《東西方戲曲進程》、元青等著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一類是以海外為敘述中心,如陳偉著的《西方人眼中的京劇藝術》、都文偉著的《百老匯的中國題材與中國戲曲》等。通過這些著述,我們只能看到京劇(或是戲劇)改良和海外傳播是分開來講的,筆者意欲初步揭示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中西思潮激蕩下京劇改良的路徑選擇
從主觀上講,京劇海外傳播熱潮的內部動力是自我的惶恐,面對國內的各種社會思潮和國外的評價,她一直在尋找參照物,尋找自我的藝術價值定位,最后逐步明確自我改良的方向。那么讓我們回到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來考察一下她痛苦的抉擇的成長過程。
國內:新文化運動時期,京劇被作為封建落后文化的代表遭到了接受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強烈批判和抵制。在思想內容方面,陳獨秀指出:“舊劇如《珍珠衫》、《戰宛城》、《殺子報》、《戰蒲關》、《九更天》等,其助長淫殺心理于稠人廣眾之中,誠世界所獨有,文明國人觀之,不知作何感想。”[1]鄭振鐸指出:舊戲曲“不是‘色情迷’,就是‘帝王夢’,就是‘封建欲’……且多頌圣之語”。[2](P613)在藝術形式上,胡適、傅斯年、錢玄同等人以西方話劇的寫實主義表現手法為標準,把京劇的程式化、象征性、虛擬性、寫意性貶斥的一無是處。
國外:以國際文藝界對梅蘭芳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評價為例,從象征主義的表現手法來說,1919年梅蘭芳訪日,評論家神田喜一郎說:“我這回看了梅蘭芳的演出,作為象征主義的藝術,我沒有想到它卓越的令我驚訝。中國京劇不用幕,而且完全不用布景。它跟日本戲劇不一樣,不用各種各樣的道具,只用簡樸的桌椅。這是中國戲劇非常發展的地方。如果有人對此感到不足,那就是說他到底沒有欣賞藝術的資格……使用布景和道具絕對不是戲劇的進步,卻意味著看戲的觀眾腦子遲鈍”。[3](P66)“京劇常被人誤解為非現實主義的藝術,表演程式化,不真實,不自然等等。斯達克·揚則獨具慧眼,頗有卓見,認為戲劇中的表演非常真實,不過不是生活的真實,而是藝術的真實,是觀眾看了覺得比本來的生活還要真實”,[3](P71)被中國人批評的京劇此時卻得到了西方人的大力推崇。
當然還有對京劇藝術其他方面的贊揚,反觀國內的情況,我們的京劇先賢就是在這樣的思潮激蕩下,選擇發展的道路的。
二、京劇藝術的國內改良與海外傳播的統一融合
京劇改良是海外傳播的一個因素,同時又融于海外傳播的過程中。只有京劇發掘傳統文化,融合國際因素,不斷的推陳出新,增強自己的藝術價值,才能取得海外傳播的良好效果;海外傳播讓京劇藝術家開闊了眼界,在這個過程中,改良后的京劇也得到了發展。
首先,戲劇觀的變化:各種思潮激蕩中,戲劇人士逐漸認識到自我存在的理由。民國十二年(1923年)《戲劇雜志》發刊詞中指出:“國何以立?有待于教。顧教民之道,習于娛樂者,事半功倍,此戲劇之所以為社會教育之首屈一指也。”程硯秋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提出:“一切戲劇都有要求提高人類生活之意義”服務于社會的“高臺教化”之功能轉變為“以戲救國”“新民救亡”,這樣就提高了京劇演員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吸收了一部分文人為京劇編寫劇本,如陳墨香、齊如山等。
第二、劇團體制的進步:作為“班”,內部關系比較牢靠,一位藝人進一個班,輕易不可離去,樂師、演員、舞臺工作人員的收入沒有什么差別;作為“社”,實行的是名角挑班制,人員流動自由,當然收入就有了層次和差別。劇團由“班”改為“社”,從平均主義過渡到市場原則,提高了劇團的積極性和活力。1930年梅蘭芳訪美的旅途住宿可以看出名角對于一個劇團的重要性及劇團內的等級差別,“這次出國,一共有二十一個人,乘的是英國船坎那大皇后號。梅君住特等艙位,帶一客廳及澡房,船主特別優待,將左右兩間也劃歸梅君使用,共合美金五百五十余元。我們幾個人就乘頭等艙,按規矩頭等本是兩個人一間,……每人合美金三百五十元。其余各腳,有乘二等的,每票合美金二百三十五元;有乘三等的,每票合美金一百七十五元。”[4](P49)
第三、京劇表演藝術和舞臺藝術的發展:京劇流派的產生。如梅(蘭芳)派的“雍容華貴、典雅清新”、余(叔巖)派的“剛勁委婉”;1933年程硯秋訪歐回國后的報告中說:“舞臺化裝要與背景、燈光、音樂……一切調協,舞臺表情要規律化,嚴防主角表情的畸形發展。……應用專門的舞臺燈光學”[2](P807-808)改良和海外傳播在某種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
三、結論
京劇在民國年間慢慢的從一個傳統中國古典戲劇變成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歡,在這一方面,京劇的改良對于促進京劇的世界化可謂居功至偉。晚晴民國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的文化接受西方的元素,從而開始融入世界,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在接受西方文化中好的一方面,從而對自己文化中的欠缺部分進行補足,促進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產生文化上碰撞的火花。京劇的改良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文化與西方交融的例子,古老的京劇在接受西方的現代化的布景舞臺藝術和創作思想,又結合京劇特有的表演藝術后,藝術性和可觀賞性有了顯著的提高,從而使得越來越多的西方觀眾喜歡上京劇,當京劇在海外成功的傳播后,又會進一步的推動京劇的改良使之適應有著不同審美觀的世界觀眾,二者是相互促進,使得京劇不再是中國人的私有娛樂,而是全世界人們的寶貴財富。京劇的改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成功的案例,只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中國文化才會更加迸發出活力,奉獻給世界人民。(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上,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曾經有過多次大規模的接觸和交融,如漢唐盛世時期印度佛教文化的輸入、明清時期以利瑪竇為代表的歐洲耶穌會士的東來等。但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引人注目和發人深省的還是以“西學東漸”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中西文化交流。同過去相比,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無論在性質、規模、特點,還是在對中國社會的實際影響上,都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一、兩次鴉片戰爭時期
這一時期傳播西學的主要力量首先來自清政府內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鴉片戰爭以后,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面對現實,邁開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他們在了解和傳播西方文化上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他們遵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古訓,努力搜求與探索世界地理和歷史知識。從1840年到1861年,有20多部介紹外域地理的著作問世。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畬的《瀛環志略》、梁廷楠的《海國四說》,就是典型代表。他們本著“師以長技以制夷”的愛國思想,努力研究造船制炮等西方先進技術。先后出版有關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戰術的專著20多部。此外,林則徐還主持選擇了瑞士著名法學家滑達爾所著《國際法》的有關章節,取名《各國律例》,并運用于對外交涉。
與此同時,馬禮遜等新教傳教士出于傳播西方基督教的需要,也做了一些傳播西學的工作,在中國創辦了英華書院、美華書院等最早的出版機構,編譯并出版了大量非宗教性著作;他們還利用創辦報刊、雜志等方式傳播西方文化;通過在中國創辦西式學堂、西醫診所以及新式印刷所等,將近代西方教育制度、西醫以及先進的印刷術輸入中國。
二、洋務運動時期
這一時期,傳播西學的工作主要是洋務派主持進行的。在外來入侵和農民起義連綿不斷、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的情況下,發動了以創辦新式軍用工業化新式民用工業為中心內容的洋務運動,主要通過辦學堂、遣使、留學、譯書等途徑,將西學在更大范圍內輸入中國。
從1862年京師同文館設立,到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先后創辦了23所新式學堂,引進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學內容,為中國造就了第一批近代翻譯、外交、科學技術以及軍事指揮等多方面的專門人才。從1866 年斌椿一行隨赫德游歷歐美起,清政府陸續派出使者出訪或駐節西方。這些人在親眼目睹西方社會的基礎上,寫下了一批數量可觀的筆記、日記、函稿和著述,為中國人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出國留學,最早出現于民間,大多由教會人士資助,1872年——1875年,清政府接受容閎建議,先后派遣120多幼童赴美留學。此后,又先后五次共派遣90人到西歐各國學習。這些留學生學成回國后,很快成為傳播西方文化的生力軍,詹天佑就是較突出的一位。譯書也是這一時期輸入西學的主要形式,清政府所辦的學堂和制造局大多兼譯西書,如江南制造局譯書館,翻譯了不少西方科技書籍。
另外,外國傳教士在傳播西學方面也發揮了很大作用,他們承擔了翻譯和出版西學的主要技術工作。如英籍傳教士傅蘭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譯館任職28年,先后參與譯書120部,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貢獻最大的翻譯家之一。此外,外國傳教士所創辦的一些譯書機構,也大多致力于西書中譯的工作。
三、戊戍變法維新和辛亥革命時期
這一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在更高的層次和更廣闊的范圍展開。戊戍維新運動期間,資產階級維新派為宣傳變法維新主張、組織學會、創設報館、開辦學堂。1895年——1898年間,全國出現103個學會、64家報館、185所學校。成立于1895年的強學會,便既是維新派的第一個政治組織,又是維新派第一個譯書機構。孫廷翰編輯的《西學大成》、梁啟超編譯的《西政通考》以及求志齋等人所編輯的《西學時務總纂大成》等,便是很好的例證。
義和團運動后,中國出現留日風潮。1900年留日學生組織了譯書匯編社,出版了第一份以介紹西學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為主的綜合性刊物《譯書匯編》。同期國內也出現了《新世界學報》、《大陸報》等新興雜志,從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1902年,清政府頒發《欽定學堂章程》,把外語、天文、輿地、兵法、格致、制造等西學門類列入教學內容。此后,新式學校大量涌現,且多選用留日學生編譯的西學書籍為教材,西學作為近代教育的主要內容也進一步滲透到普遍的國民教育中。當然這一時期西學的傳播已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資產階級各政治派別開始突破“中體西用”的框框,將探索重點由兵工格致轉向直接為維新和革命服務的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西方資產階級的進化論、議會制度、天賦人權、共和國方案等等,相繼被搬入中國。
四、五四新文化時期及其以后
五四新文化運動把民主和科學作為旗幟。在民主問題上,陳獨秀、錢玄同、魯迅、吳虞等一批留學日本、對中國傳統文化又有較多了解的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以西方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個性解放為思想武器,對以綱常名教和登記制度為優秀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進行了無情的掃蕩,一些從歐美學成歸國的青年知識分子,如胡適等也參加了這場運動,他們懷抱科學救國的思想,積極組織學會,創辦刊物,宣傳科學的力量,傳播西方最新科學知識,致力于發展近代科學事業。據統計,這一時期發表的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知識的論著,約有六七百篇。楊銓、胡明福、胡適等發起創立的中國科學社最為著名,創辦《科學》雜志,專門傳播西方自然科學,為改變舊中國愚昧落后的狀況作了巨大的努力。
以后,啟蒙的文化運動借助于救亡反帝運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運動的重心從對封建文化的批判轉向對中國前途的探索。一時間,學會林立,社團風起,各式各樣的西方思潮,紛紛涌向中國。從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民主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到實用主義、生命哲學、新康德主義等帝國主義時代的哲學流派,以及基爾特主義、無政府主義等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社會思想,都被貼上新文化、新思潮的標簽。同時,“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被廣泛采用,一批青年學子滿懷希望和抱負遠涉重洋,奔赴西歐,以勤工儉學為手段尋求救國真理。西方資產階級哲學大使杜威、羅素、獨立舒等也被請到中國來傳經送寶,這一切都沒有改變中國的命運。
俄國十月革命以后,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把目光轉向社會主義的蘇聯,此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中國文化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縱觀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不難看出:
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始終是圍繞著救亡圖存而進行的,充滿著愛國精神。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西方帝國主義入侵和中國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開的。救亡圖存是近代中國人民的首要目標。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探索研究,也始終圍繞著這個總目標進行,充滿著熾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始終是以向西方學習為主題。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交織著侵略與反侵略、先進與落后的矛盾。為了實現救亡圖存的總目標,中國人不得不向先進的西方尋求真理,拋棄泱泱大國的架子,邁開“以強敵為師”、向西方學習的步伐。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經歷了一個由器物到制度,由倫理、表層向優秀不斷深化的過程。從鴉片戰爭時期的堅船利炮,到洋務運動時期的工藝格致;從甲午戰爭后的法政哲學到五四時期的倫理意識,西方文化的輸入一浪高過一浪,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并由此促成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國近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啟蒙和建立,以及改良和革命運動的更替出現。
縱觀以上近代文化中外交流的史實不難看出,任何個人、團體和組織,在強大的封建勢力面前,都是無力和無法抗拒的,其結果都是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