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2-07-16 09:53: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淺論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 青年大學生 大學文化建設 生力軍 歷史使命

論文摘要: 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有著內在的聯系,他們是大學文化的重要主體和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力量,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未來、希望或生力軍。積極參與大學文化建設,既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也是青年大學生光榮而神圣的歷史使命。

0引言

唯物史觀認為,對一種文化現象的探究,應該在它所由以萌生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去追根溯源,“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生活關系的總和”[1]?;仡?0世紀我國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的生長歷程,可以雄辯地證明這一觀點。

早在20世紀初的中國大學文化的孕育階段,青年大學生就和大學及大學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促成了中國近現代大學文化的產生。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用“新陳代謝”的觀點,熱情洋溢地謳歌了青年在社會歷史進步中的作用:“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辈⒚鞔_指出,“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2],來一場文化與價值觀的革命,自覺接受現代社會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徹底否定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在蔡元培的積極支持下,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一批思想進步的新派人物先后來到北京大學,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國民》、《新潮》等為陣地,向封建專制主義及其意識形態進行了猛烈地抨擊和批判。他們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和白話文,反對舊八股,有力地促進了當時人們特別是青年人的思想解放,促進了中國近現代大學文化的生成。

近一個世紀,沿著開創的這條“青年之路”,中國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使中華民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新時代的青年,成為了整個社會主體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

如果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新中國大學和青年大學生的文化歷程,就會發現:20世紀50—60年代的大學生是“有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的拓荒者”,新中國的誕生給了他們“激情燃燒的歲月”,特殊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使他們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奉獻和犧牲成為那一代青年大學生的責任與使命。20世紀70—80年代的大學生是經過改革開放洗禮的“理想中包含著更多現實因素”創業者,艱苦的社會環境和切近現實的生活、勞動,磨練了他們吃苦耐勞、奮發創業的品格,而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又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并賦予他們相當的理想主義成分,奮斗、創業和競爭是這一代青年大學生文化人格的真實寫照。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大學生是全球化浪潮和社會劇烈轉型背景下,面臨種種機遇和嚴峻挑戰的“心靈放逐者”,面對“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他們更多地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復雜多變的環境和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造就了當代大學生早熟、無奈和幽默的整體性格,“他們中不少人不再崇拜神圣和英雄,而愿意在對影星、歌星的的模仿中享受平凡的快樂;他們不再追求圓滿和完美,而愿意在殘缺中體會生活的真實;他們不再夢想未來的驚人之舉,而愿意在當下的平淡中化解心靈的沖突”[3]。這種放逐者的“流浪”文化人格,使得他們真正成了需要社會理解、關愛、信任和引導的一代青年大學生。

然而,無論大學發生如何的演變,也無論青年大學生的文化人格隨時代和社會的變遷發生多么大的裂變、造成多么大的代溝,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及大學的精神氣質、精神風貌是不可分割的,從最終意義上講,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文化建設的生力軍。這是因為:

1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文化重要的主體

無論是從大學人的結構成分、數量比重還是大學教育的目標取向來看,青年大學生都是大學和大學文化的最重要的主體。大學文化中的絕大部分文化事象,如校訓、校風、校歌、校園文化社團等等,都是對青年大學生而言的,都離不開青年大學生付諸自己的實際行動,都必須靠青年大學生來發揚光大。從根本上看,大學文化就是一種青年大學生文化,兼具青年的特征和文化的特性:一方面,大學文化是“青年”的文化,總是為青年大學生所創造、傳播、共享和發展,其中主要包括的理想、信念、知識,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方式、社會意識、政治態度和精神追求等等,無不充滿了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校園氣質,打上了青年大學生的烙?。涣硪环矫?,大學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亞文化,又時時處處滲透著對青年大學生的文化熏陶、思想感染、精神鼓舞、知識教育和價值引導等作用,它與社會主流文化之間保持著精妙的互動關系,體現為大學文化或青年大學生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既反叛又依附的雙重特性。

2青年大學生是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的新生力量

青年大學生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最少保守思想、最富創新精神,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源泉性力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歷來重視青年在社會變革中的力量,早在1845年,恩格斯在給德國一家報社記者的信中指出,德國“將發生光榮的革命”,而“實現這一變革的將是德國的青年”[4]。列寧認為,“青年更樂于跟著革新者走”,當我們“跟腐朽的舊事物進行忘我斗爭”的時候,“總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爭中去”[5]。正是由于青年所具有的這種革新精神和忘我品格,也指出,一切“帶著新鮮血液與朝氣加入革命隊伍的青年們,無論他們是共產黨員或非黨員,都是可貴的,沒有他們,革命隊伍就不能發展,革命就不能勝利”[6]。大學固然離不開大師級的人物,但一所大學除了有形資產外,更重要的是其人力資源和文化內涵,而人力資源不僅僅是大師和大學管理人員,更主要的是青年大學生;文化內涵也不僅僅是大師們的文化底蘊和治學品格,更主要的是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學習風氣。一所大學若沒有優秀的大學生,不能使其加入到大學文化的建設和變革中來,就不會真正有大學文化的發展創新。事實上,歷史上不同民族國家的每一次大學文化創新,都離不開青年大學生的參與,我國從到“一二·九”運動再到新中國成立后不同時期的大學文化的嬗變,青年大學生始終是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的新生力量。

3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文化建設事業的未來和希望

曾滿懷深情地告訴青年:“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6]。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全國各族青年,代表著我們祖國和民族的未來,代表著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希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你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你們手中實現”[7]。大學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更是一種充滿了歷史底蘊、民族風格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要建設和發展好大學文化,就必須從培養教育青年大學生接受先進而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入手,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民族自尊,提高文化自覺,不斷塑造其符合時代要求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大學文化人格。值得欣慰的是,經受了改革開放和新中國幾次大學文化劇變洗禮的青年大學生,展現和正在展現著充滿鮮明時代特點的文化品格:一是“富有理想,擁護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二是“熱愛祖國,具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勇于面對壓力,勇于參與競爭,努力追求事業成功”;四是能“緊跟科技發展步伐,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創新意識和創造活力不斷增強”;五是“面對日益豐富的社會生活,意識更加自主,追求更加多樣,個性更加鮮明”;六是能“順應世界的大變革大調整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8]。特別是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過程中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面前,廣大青年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煥發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凝聚力,自覺而堅定地維護國家、人民利益,捍衛民族尊嚴,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這種新時代的青春形象和所譜寫的青春篇章,更是讓我們有理由堅信,青年大學生永遠是大學文化建設事業的未來和希望之所在!

4大學文化中的校園文化要靠青年大學生來傳承

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校園文化最直接的擔當者。大學校園文化具有天然的凝聚、引導和輻射作用,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始終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正因此,目前我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了整個高等教育建設和發展的一項基礎工程,一項關系到大學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工程。而這項工程正是通過對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學生的培養和教育來完成的。21世紀,關于人自身的發展問題將成為教育思想和大學文化理論的一個聚焦點。在高等教育和大學文化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牢固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思想,始終把培養人、塑造人作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大力推進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教會學生做人、做事、與人共處以及幫助青年大學生成才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而言,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正確認識人與文化教育的關系,做到以文“化”人。在制定校園文化建設計劃和發展規劃時,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學生的權益和個性,充分考慮和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提供多樣化、特色化和人性化的服務。必須有利于推動大學校園的學術活動、科學研究和思想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改變目前一些青年大學生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而造成的“有教無化”、“有教難化”、“有教不化”的文化弊端,使其自覺地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傳承的一員。另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還應充分認識人與文化環境的關系,做到潛移默化。大學校園文化既是前人智慧的沉淀,又是當代人的不斷創新,包括了與精神財富相關的各種物質標志、文化載體、體育設施、學術社團、文化活動等等。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通過富有個性的?;?、校訓、校歌以及校園環境、校園景觀的建設和資源開發,彰顯自己的文化特色,營造獨特的育人環境,使大學校園文化伴隨著青年大學生的成才、成長和潛移默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淺論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歷史使命

論文關鍵詞: 青年大學生 大學文化建設 歷史使命

論文摘要: 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有著內在的聯系,他們是大學文化的重要主體和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力量,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未來、希望或生力軍。以社會主義優秀價值體系為中心,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宏大背景,以歷史、時代和文化為三維坐標,積極參與大學文化建設,既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也是青年大學生光榮而神圣的歷史使命。

0引言

大學生是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知識層次高、社會感受力強,朝氣蓬勃、充滿生機,是推動大學文化興旺發達的重要力量。他們和其他大學人一起,擔負著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的重任,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讓其積極參與大學文化建設,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面塑造其大學文化人格,對于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把我國從教育大國轉變為教育強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歷史使命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1]軟實力”這一概念是相對于“硬實力”而言的。一般來說,“硬實力”是指經濟、科技、軍事等有形力量,而“軟實力”是指文化、意識形態等無形力量。文化軟實力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創新力和傳播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早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認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經濟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國革命力量”,[2]文化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當代科學認識論者認為,“力”不僅表現為經典意義上的“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而且還表現為精神對物質的作用。這一觀點對發展知識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是“文化力”提出的依據之一。人們普遍認為,文化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但它蘊涵著巨大的潛能,就像電腦的軟件與硬件同等重要一樣;文化軟實力是通過文化對人的作用來提升人的意識形態,從而間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雖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創造科技的學術研究、知識創造是一種文化力;人作為勞動力是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但培養、提高人的生產能力、技術水平的教育是文化力。一句話,文化軟實力是社會進步不可缺少的動力。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本動力,生產關系及其他派生于生產力的意識形態因素,如文化形態等,都有相對的獨立性,都通過其對生產力的作用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所以,正像發展是硬道理一樣,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也是硬道理。面對當下大學文化建設緊迫而艱巨任務,青年大學生應積極參與進去,為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做出自己的貢獻。具體而言:

1.1 以和諧文化為指向,以社會主義優秀價值體系為基點,在大學文化的建設中樹立起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和諧是一種德性而優雅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和諧文化理應成為體現現代教育對人終極關懷的文化生態系統;在我國的和諧文化構建中,社會主義優秀價值體系是根本基點和重心之所在。當前,社會轉型導致了文化價值觀的多樣化,我國大學文化正處在價值觀困惑、盲從和偏頗的危險期,迫切需要社會主義優秀價值體系來引領大學人的思想行為、精神追求和發展方向,以確保大學發展的和諧穩定。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只有在社會主義優秀價值體系的引導和凝聚下,才可能調適和規范自己的行為,為大學文化的建設做出貢獻。和諧大學文化既是大學的軟實力,也是大學的優秀競爭力。當代青年大學生要擔當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須樹立起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志存高遠,胸懷寬廣,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臺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績?!盵3]當下,青年大學生在參與大學文化建設中迫切要做的: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不斷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踐;二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汲取和借鑒發達國家優秀大學文化的基礎上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社會主義本性;三是要堅持以愛國主義為優秀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優秀的時代精神來塑造大學文化品格,推進大學文化發展;四是要自覺把“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滲透到大學文化的建設中去。

1.2 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宏大背景,在與時俱進的大學文化精神的構建中,把弘揚民族精神和培養創新意識結合起來21世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依然是中華民族面臨的時代課題,面對種種機遇和挑戰,特別是科技的日新月異和綜合國力競爭的日趨激烈,青年大學生應努力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把弘揚民族精神和培養創新意識結合起來,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大學精神?,F代大學精神是現代大學文化特質在大學理念和大學人行為中的體現;它以科學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敬業精神、創新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等為底蘊,以綜合化、學術化和國際化為基本指向,是一種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自由民主精神與合作創新精神、學術操守與功利目的為一體的文化精神。在大學文化建設中構建現代大學精神,是當代大學人的責任,更是青年大學生的光榮使命。當今時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可塑性大、求知欲強,接受新事物快,辨別能力較差,在大學生中弘揚民族精神,對增強其生存力、凝聚力、競爭力、辨別力乃至文化認同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當今時代又是一個創新的時代,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創新;青年大學生在參與大學文化建設時必須把弘揚民族精神和培養創新意識結合起來樹立創新理念,形成創新思維,不僅在大學文化的內容方面,而且要在大學文化的形式和傳播手段方面都能做到創新。一方面,要弘揚積極因素,抵制和批判各種消極因素,以追求卓越的創新激情、探索真理的求是態度、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投入到大學文化的生活和精神之中;另一方面,既要保持和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又要大膽借鑒和有選擇地汲取西方發達國家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及其文明成果,不斷推進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的民族性、時代性,力爭形成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文化。

1.3 以歷史、時代和文化為三維坐標,在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的基礎上,努力使大學文化的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翻開人類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們對有關歷史、時代和文化問題的探索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人類社會歷史的每一步躍遷,都是在對一定文化傳統的依托和超越中實現的。人與文化的這種矛盾沖突所形成的張力正是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所必要的,所以,文化反思與文化自覺就成了人在特定時空中的自我反省與自我更新。當人類在時光隧道穿行到21世紀時,每一個有思想的青年大學生更應該以歷史、時代和文化為三維坐標,在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的同時,積極參與現代大學的文化建設,既以史為鑒,繼承優秀的大學文化傳統,又面向時代和社會實踐,大膽創新大學文化,努力使大學文化的共性與個性相統一。作為青年中的優秀群體,當代大學生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愿望最為強烈,然而,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以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如何看待個人的榮辱得失并把此與國家、民族的興衰成敗聯系起來,如何處理現實生活中的義利關系并把此與國家、集體、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這關乎到青年大學生如何成才,成什么樣的“才”的問題,也直接關乎到當代大學文化的形態、風貌、主流和精神。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化“世界”里,青年大學生應充分借助自己飽滿的激情、復雜的體驗和豐富的想象,把自己的生命歷程看作是建立精神、修正精神的文化歷程,既要立足于對現實世界的把握,又要實現意義世界對現實世界的超越;既要享受物質的人生,也要創造文化和精神的人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大學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之中。

1.4 以大學校園文化為主陣地,在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的前提下,奏響學習、處人、做事、愛情、消費等等的交響樂,不斷凝練大學文化品格,推進大學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環境由保守封閉逐漸走向了寬松和開放,為大學校園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的交流和互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此期間,不僅國內各院校之間,國內與國外大學之間的交流也日趨頻繁。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的信息傳遞模式和行業界限被打破,站在科技前沿的高等院校完全被置身于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大學校園文化已經沒有了有形和無形的界限而更趨開放。如前所述,大學校園文化的優秀主體是青年大學生,大學生的風采、氣質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集中展現;而先進的科學技術,優良的校風、學風和優秀的大學精神,各民族、各地域文化成果的風云際會,又構成了大學校園文化的主要內容。當代青年大學生應該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不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積極地以大學校園文化為主陣地,在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的前提下,奏響學習、處人、做事、愛情、消費等等的交響樂,不斷凝練大學文化品格,推進大學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一是培養自己的成才品格。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勤奮學習、艱苦創業,讓自己火熱的青春結出充實而飽滿的累累碩果;二是培養自己的成人意識。逐漸把自己養成自立、自強,懂法、守法,有責任意識和道德良知的現代公民。三是培養自己的交往能力。既要塑造自由、平等、協作的學習風氣,又要創造民主、高效、有序的治學環境,同時,要努力培育文明、高雅、多元、動感的校園文化生活。四是形成自己正確的處世態度。在追求科學、合理、殷實、簡約的物質生活基礎上,塑造自己高尚、平和、健康、和諧的精神生活。

2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當代的大學文化建設中,青年大學生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或缺的。青年大學生以自己所特有的“后發”優勢及所擁有的新知識、新思想和新精神等力量,演繹和催生著大學文化的發展與創新。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相信經歷了2008年暴風雪和抗震救災悲壯洗禮的青年大學生,定會進一步破除所謂“80后”、“90后”的文化預設,勇扛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完成祖國和人民光榮而神圣的重托!

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淺論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歷史使命

論文關鍵詞: 青年大學生 大學文化建設 歷史使命

論文摘要: 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有著內在的聯系,他們是大學文化的重要主體和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力量,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未來、希望或生力軍。以社會主義優秀價值體系為中心,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宏大背景,以歷史、時代和文化為三維坐標,積極參與大學文化建設,既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也是青年大學生光榮而神圣的歷史使命。

0引言

大學生是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知識層次高、社會感受力強,朝氣蓬勃、充滿生機,是推動大學文化興旺發達的重要力量。他們和其他大學人一起,擔負著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的重任,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讓其積極參與大學文化建設,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面塑造其大學文化人格,對于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把我國從教育大國轉變為教育強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歷史使命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1]軟實力”這一概念是相對于“硬實力”而言的。一般來說,“硬實力”是指經濟、科技、軍事等有形力量,而“軟實力”是指文化、意識形態等無形力量。文化軟實力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創新力和傳播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早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認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經濟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國革命力量”,[2]文化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當代科學認識論者認為,“力”不僅表現為經典意義上的“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而且還表現為精神對物質的作用。這一觀點對發展知識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是“文化力”提出的依據之一。人們普遍認為,文化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但它蘊涵著巨大的潛能,就像電腦的軟件與硬件同等重要一樣;文化軟實力是通過文化對人的作用來提升人的意識形態,從而間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雖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創造科技的學術研究、知識創造是一種文化力;人作為勞動力是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但培養、提高人的生產能力、技術水平的教育是文化力。一句話,文化軟實力是社會進步不可缺少的動力。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本動力,生產關系及其他派生于生產力的意識形態因素,如文化形態等,都有相對的獨立性,都通過其對生產力的作用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所以,正像發展是硬道理一樣,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也是硬道理。面對當下大學文化建設緊迫而艱巨任務,青年大學生應積極參與進去,為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做出自己的貢獻。具體而言:

1.1 以和諧文化為指向,以社會主義優秀價值體系為基點,在大學文化的建設中樹立起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和諧是一種德性而優雅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和諧文化理應成為體現現代教育對人終極關懷的文化生態系統;在我國的和諧文化構建中,社會主義優秀價值體系是根本基點和重心之所在。當前,社會轉型導致了文化價值觀的多樣化,我國大學文化正處在價值觀困惑、盲從和偏頗的危險期,迫切需要社會主義優秀價值體系來引領大學人的思想行為、精神追求和發展方向,以確保大學發展的和諧穩定。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只有在社會主義優秀價值體系的引導和凝聚下,才可能調適和規范自己的行為,為大學文化的建設做出貢獻。和諧大學文化既是大學的軟實力,也是大學的優秀競爭力。當代青年大學生要擔當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須樹立起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志存高遠,胸懷寬廣,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臺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績?!盵3]當下,青年大學生在參與大學文化建設中迫切要做的: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不斷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踐;二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汲取和借鑒發達國家優秀大學文化的基礎上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社會主義本性;三是要堅持以愛國主義為優秀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優秀的時代精神來塑造大學文化品格,推進大學文化發展;四是要自覺把“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滲透到大學文化的建設中去。

1.2 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宏大背景,在與時俱進的大學文化精神的構建中,把弘揚民族精神和培養創新意識結合起來21世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依然是中華民族面臨的時代課題,面對種種機遇和挑戰,特別是科技的日新月異和綜合國力競爭的日趨激烈,青年大學生應努力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把弘揚民族精神和培養創新意識結合起來,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大學精神?,F代大學精神是現代大學文化特質在大學理念和大學人行為中的體現;它以科學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敬業精神、創新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等為底蘊,以綜合化、學術化和國際化為基本指向,是一種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自由民主精神與合作創新精神、學術操守與功利目的為一體的文化精神。在大學文化建設中構建現代大學精神,是當代大學人的責任,更是青年大學生的光榮使命。當今時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可塑性大、求知欲強,接受新事物快,辨別能力較差,在大學生中弘揚民族精神,對增強其生存力、凝聚力、競爭力、辨別力乃至文化認同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當今時代又是一個創新的時代,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創新;青年大學生在參與大學文化建設時必須把弘揚民族精神和培養創新意識結合起來樹立創新理念,形成創新思維,不僅在大學文化的內容方面,而且要在大學文化的形式和傳播手段方面都能做到創新。一方面,要弘揚積極因素,抵制和批判各種消極因素,以追求卓越的創新激情、探索真理的求是態度、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投入到大學文化的生活和精神之中;另一方面,既要保持和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又要大膽借鑒和有選擇地汲取西方發達國家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及其文明成果,不斷推進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的民族性、時代性,力爭形成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文化。

1.3 以歷史、時代和文化為三維坐標,在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的基礎上,努力使大學文化的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翻開人類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們對有關歷史、時代和文化問題的探索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人類社會歷史的每一步躍遷,都是在對一定文化傳統的依托和超越中實現的。人與文化的這種矛盾沖突所形成的張力正是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所必要的,所以,文化反思與文化自覺就成了人在特定時空中的自我反省與自我更新。當人類在時光隧道穿行到21世紀時,每一個有思想的青年大學生更應該以歷史、時代和文化為三維坐標,在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的同時,積極參與現代大學的文化建設,既以史為鑒,繼承優秀的大學文化傳統,又面向時代和社會實踐,大膽創新大學文化,努力使大學文化的共性與個性相統一。作為青年中的優秀群體,當代大學生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愿望最為強烈,然而,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以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如何看待個人的榮辱得失并把此與國家、民族的興衰成敗聯系起來,如何處理現實生活中的義利關系并把此與國家、集體、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這關乎到青年大學生如何成才,成什么樣的“才”的問題,也直接關乎到當代大學文化的形態、風貌、主流和精神。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化“世界”里,青年大學生應充分借助自己飽滿的激情、復雜的體驗和豐富的想象,把自己的生命歷程看作是建立精神、修正精神的文化歷程,既要立足于對現實世界的把握,又要實現意義世界對現實世界的超越;既要享受物質的人生,也要創造文化和精神的人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大學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之中。

1.4 以大學校園文化為主陣地,在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的前提下,奏響學習、處人、做事、愛情、消費等等的交響樂,不斷凝練大學文化品格,推進大學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環境由保守封閉逐漸走向了寬松和開放,為大學校園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的交流和互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此期間,不僅國內各院校之間,國內與國外大學之間的交流也日趨頻繁。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的信息傳遞模式和行業界限被打破,站在科技前沿的高等院校完全被置身于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大學校園文化已經沒有了有形和無形的界限而更趨開放。如前所述,大學校園文化的優秀主體是青年大學生,大學生的風采、氣質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集中展現;而先進的科學技術,優良的校風、學風和優秀的大學精神,各民族、各地域文化成果的風云際會,又構成了大學校園文化的主要內容。當代青年大學生應該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不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積極地以大學校園文化為主陣地,在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的前提下,奏響學習、處人、做事、愛情、消費等等的交響樂,不斷凝練大學文化品格,推進大學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一是培養自己的成才品格。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勤奮學習、艱苦創業,讓自己火熱的青春結出充實而飽滿的累累碩果;二是培養自己的成人意識。逐漸把自己養成自立、自強,懂法、守法,有責任意識和道德良知的現代公民。三是培養自己的交往能力。既要塑造自由、平等、協作的學習風氣,又要創造民主、高效、有序的治學環境,同時,要努力培育文明、高雅、多元、動感的校園文化生活。四是形成自己正確的處世態度。在追求科學、合理、殷實、簡約的物質生活基礎上,塑造自己高尚、平和、健康、和諧的精神生活。

2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當代的大學文化建設中,青年大學生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或缺的。青年大學生以自己所特有的“后發”優勢及所擁有的新知識、新思想和新精神等力量,演繹和催生著大學文化的發展與創新。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相信經歷了2008年暴風雪和抗震救災悲壯洗禮的青年大學生,定會進一步破除所謂“80后”、“90后”的文化預設,勇扛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完成祖國和人民光榮而神圣的重托!

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淺論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 青年大學生 大學文化建設 生力軍 歷史使命

論文摘要: 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有著內在的聯系,他們是大學文化的重要主體和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力量,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未來、希望或生力軍。積極參與大學文化建設,既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也是青年大學生光榮而神圣的歷史使命。

0引言

唯物史觀認為,對一種文化現象的探究,應該在它所由以萌生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去追根溯源,“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生活關系的總和”[1]?;仡?0世紀我國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的生長歷程,可以雄辯地證明這一觀點。

早在20世紀初的中國大學文化的孕育階段,青年大學生就和大學及大學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促成了中國近現代大學文化的產生。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用“新陳代謝”的觀點,熱情洋溢地謳歌了青年在社會歷史進步中的作用:“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松碜裥玛惔x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辈⒚鞔_指出,“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2],來一場文化與價值觀的革命,自覺接受現代社會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徹底否定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在蔡元培的積極支持下,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一批思想進步的新派人物先后來到北京大學,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國民》、《新潮》等為陣地,向封建專制主義及其意識形態進行了猛烈地抨擊和批判。他們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和白話文,反對舊八股,有力地促進了當時人們特別是青年人的思想解放,促進了中國近現代大學文化的生成。

近一個世紀,沿著開創的這條“青年之路”,中國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使中華民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新時代的青年,成為了整個社會主體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

如果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新中國大學和青年大學生的文化歷程,就會發現:20世紀50—60年代的大學生是“有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的拓荒者”,新中國的誕生給了他們“激情燃燒的歲月”,特殊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使他們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奉獻和犧牲成為那一代青年大學生的責任與使命。20世紀70—80年代的大學生是經過改革開放洗禮的“理想中包含著更多現實因素”創業者,艱苦的社會環境和切近現實的生活、勞動,磨練了他們吃苦耐勞、奮發創業的品格,而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又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并賦予他們相當的理想主義成分,奮斗、創業和競爭是這一代青年大學生文化人格的真實寫照。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大學生是全球化浪潮和社會劇烈轉型背景下,面臨種種機遇和嚴峻挑戰的“心靈放逐者”,面對“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他們更多地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復雜多變的環境和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造就了當代大學生早熟、無奈和幽默的整體性格,“他們中不少人不再崇拜神圣和英雄,而愿意在對影星、歌星的的模仿中享受平凡的快樂;他們不再追求圓滿和完美,而愿意在殘缺中體會生活的真實;他們不再夢想未來的驚人之舉,而愿意在當下的平淡中化解心靈的沖突”[3]。這種放逐者的“流浪”文化人格,使得他們真正成了需要社會理解、關愛、信任和引導的一代青年大學生。

然而,無論大學發生如何的演變,也無論青年大學生的文化人格隨時代和社會的變遷發生多么大的裂變、造成多么大的代溝,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及大學的精神氣質、精神風貌是不可分割的,從最終意義上講,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文化建設的生力軍。這是因為:

1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文化重要的主體

無論是從大學人的結構成分、數量比重還是大學教育的目標取向來看,青年大學生都是大學和大學文化的最重要的主體。大學文化中的絕大部分文化事象,如校訓、校風、校歌、校園文化社團等等,都是對青年大學生而言的,都離不開青年大學生付諸自己的實際行動,都必須靠青年大學生來發揚光大。從根本上看,大學文化就是一種青年大學生文化,兼具青年的特征和文化的特性:一方面,大學文化是“青年”的文化,總是為青年大學生所創造、傳播、共享和發展,其中主要包括的理想、信念、知識,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方式、社會意識、政治態度和精神追求等等,無不充滿了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校園氣質,打上了青年大學生的烙??;另一方面,大學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亞文化,又時時處處滲透著對青年大學生的文化熏陶、思想感染、精神鼓舞、知識教育和價值引導等作用,它與社會主流文化之間保持著精妙的互動關系,體現為大學文化或青年大學生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既反叛又依附的雙重特性。

2青年大學生是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的新生力量

青年大學生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最少保守思想、最富創新精神,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源泉性力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歷來重視青年在社會變革中的力量,早在1845年,恩格斯在給德國一家報社記者的信中指出,德國“將發生光榮的革命”,而“實現這一變革的將是德國的青年”[4]。列寧認為,“青年更樂于跟著革新者走”,當我們“跟腐朽的舊事物進行忘我斗爭”的時候,“總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爭中去”[5]。正是由于青年所具有的這種革新精神和忘我品格,也指出,一切“帶著新鮮血液與朝氣加入革命隊伍的青年們,無論他們是共產黨員或非黨員,都是可貴的,沒有他們,革命隊伍就不能發展,革命就不能勝利”[6]。大學固然離不開大師級的人物,但一所大學除了有形資產外,更重要的是其人力資源和文化內涵,而人力資源不僅僅是大師和大學管理人員,更主要的是青年大學生;文化內涵也不僅僅是大師們的文化底蘊和治學品格,更主要的是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學習風氣。一所大學若沒有優秀的大學生,不能使其加入到大學文化的建設和變革中來,就不會真正有大學文化的發展創新。事實上,歷史上不同民族國家的每一次大學文化創新,都離不開青年大學生的參與,我國從到“一二·九”運動再到新中國成立后不同時期的大學文化的嬗變,青年大學生始終是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的新生力量。

3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文化建設事業的未來和希望

曾滿懷深情地告訴青年:“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6]。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全國各族青年,代表著我們祖國和民族的未來,代表著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希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你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你們手中實現”[7]。大學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更是一種充滿了歷史底蘊、民族風格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要建設和發展好大學文化,就必須從培養教育青年大學生接受先進而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入手,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民族自尊,提高文化自覺,不斷塑造其符合時代要求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大學文化人格。值得欣慰的是,經受了改革開放和新中國幾次大學文化劇變洗禮的青年大學生,展現和正在展現著充滿鮮明時代特點的文化品格:一是“富有理想,擁護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二是“熱愛祖國,具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勇于面對壓力,勇于參與競爭,努力追求事業成功”;四是能“緊跟科技發展步伐,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創新意識和創造活力不斷增強”;五是“面對日益豐富的社會生活,意識更加自主,追求更加多樣,個性更加鮮明”;六是能“順應世界的大變革大調整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8]。特別是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過程中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面前,廣大青年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煥發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凝聚力,自覺而堅定地維護國家、人民利益,捍衛民族尊嚴,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這種新時代的青春形象和所譜寫的青春篇章,更是讓我們有理由堅信,青年大學生永遠是大學文化建設事業的未來和希望之所在!

4大學文化中的校園文化要靠青年大學生來傳承

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校園文化最直接的擔當者。大學校園文化具有天然的凝聚、引導和輻射作用,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始終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正因此,目前我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了整個高等教育建設和發展的一項基礎工程,一項關系到大學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工程。而這項工程正是通過對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學生的培養和教育來完成的。21世紀,關于人自身的發展問題將成為教育思想和大學文化理論的一個聚焦點。在高等教育和大學文化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牢固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思想,始終把培養人、塑造人作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大力推進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教會學生做人、做事、與人共處以及幫助青年大學生成才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而言,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正確認識人與文化教育的關系,做到以文“化”人。在制定校園文化建設計劃和發展規劃時,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學生的權益和個性,充分考慮和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提供多樣化、特色化和人性化的服務。必須有利于推動大學校園的學術活動、科學研究和思想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改變目前一些青年大學生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而造成的“有教無化”、“有教難化”、“有教不化”的文化弊端,使其自覺地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傳承的一員。另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還應充分認識人與文化環境的關系,做到潛移默化。大學校園文化既是前人智慧的沉淀,又是當代人的不斷創新,包括了與精神財富相關的各種物質標志、文化載體、體育設施、學術社團、文化活動等等。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通過富有個性的校徽、校訓、校歌以及校園環境、校園景觀的建設和資源開發,彰顯自己的文化特色,營造獨特的育人環境,使大學校園文化伴隨著青年大學生的成才、成長和潛移默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淺析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摘要: 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有著內在的聯系,他們是大學文化的重要主體和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力量,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未來、希望或生力軍。積極參與大學文化建設,既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也是青年大學生光榮而神圣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 青年大學生 大學文化建設 生力軍 歷史使命

0引言

唯物史觀認為,對一種文化現象的探究,應該在它所由以萌生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去追根溯源,“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生活關系的總和”[1]?;仡?0世紀我國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的生長歷程,可以雄辯地證明這一觀點。

早在20世紀初的中國大學文化的孕育階段,青年大學生就和大學及大學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促成了中國近現代大學文化的產生。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用“新陳代謝”的觀點,熱情洋溢地謳歌了青年在社會歷史進步中的作用:“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松碜裥玛惔x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辈⒚鞔_指出,“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2],來一場文化與價值觀的革命,自覺接受現代社會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徹底否定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在蔡元培的積極支持下,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一批思想進步的新派人物先后來到北京大學,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國民》、《新潮》等為陣地,向封建專制主義及其意識形態進行了猛烈地抨擊和批判。他們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和白話文,反對舊八股,有力地促進了當時人們特別是青年人的思想解放,促進了中國近現代大學文化的生成。

近一個世紀,沿著開創的這條“青年之路”,中國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使中華民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新時代的青年,成為了整個社會主體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

如果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新中國大學和青年大學生的文化歷程,就會發現:20世紀50—60年代的大學生是“有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的拓荒者”,新中國的誕生給了他們“激情燃燒的歲月”,特殊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使他們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奉獻和犧牲成為那一代青年大學生的責任與使命。20世紀70—80年代的大學生是經過改革開放洗禮的“理想中包含著更多現實因素”創業者,艱苦的社會環境和切近現實的生活、勞動,磨練了他們吃苦耐勞、奮發創業的品格,而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又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并賦予他們相當的理想主義成分,奮斗、創業和競爭是這一代青年大學生文化人格的真實寫照。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大學生是全球化浪潮和社會劇烈轉型背景下,面臨種種機遇和嚴峻挑戰的“心靈放逐者”,面對“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他們更多地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復雜多變的環境和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造就了當代大學生早熟、無奈和幽默的整體性格,“他們中不少人不再崇拜神圣和英雄,而愿意在對影星、歌星的的模仿中享受平凡的快樂;他們不再追求圓滿和完美,而愿意在殘缺中體會生活的真實;他們不再夢想未來的驚人之舉,而愿意在當下的平淡中化解心靈的沖突”[3]。這種放逐者的“流浪”文化人格,使得他們真正成了需要社會理解、關愛、信任和引導的一代青年大學生。

然而,無論大學發生如何的演變,也無論青年大學生的文化人格隨時代和社會的變遷發生多么大的裂變、造成多么大的代溝,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及大學的精神氣質、精神風貌是不可分割的,從最終意義上講,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文化建設的生力軍。這是因為:

1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文化重要的主體

無論是從大學人的結構成分、數量比重還是大學教育的目標取向來看,青年大學生都是大學和大學文化的最重要的主體。大學文化中的絕大部分文化事象,如校訓、校風、校歌、校園文化社團等等,都是對青年大學生而言的,都離不開青年大學生付諸自己的實際行動,都必須靠青年大學生來發揚光大。從根本上看,大學文化就是一種青年大學生文化,兼具青年的特征和文化的特性:一方面,大學文化是“青年”的文化,總是為青年大學生所創造、傳播、共享和發展,其中主要包括的理想、信念、知識,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方式、社會意識、政治態度和精神追求等等,無不充滿了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校園氣質,打上了青

年大學生的烙?。涣硪环矫?,大學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亞文化,又時時處處滲透著對青年大學生的文化熏陶、思想感染、精神鼓舞、知識教育和價值引導等作用,它與社會主流文化之間保持著精妙的互動關系,體現為大學文化或青年大學生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既反叛又依附的雙重特性。

2青年大學生是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的新生力量

青年大學生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最少保守思想、最富創新精神,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源泉性力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歷來重視青年在社會變革中的力量,早在1845年,恩格斯在給德國一家報社記者的信中指出,德國“將發生光榮的革命”,而“實現這一變革的將是德國的青年”[4]。列寧認為,“青年更樂于跟著革新者走”,當我們“跟腐朽的舊事物進行忘我斗爭”的時候,“總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爭中去”[5]。正是由于青年所具有的這種革新精神和忘我品格,也指出,一切“帶著新鮮血液與朝氣加入革命隊伍的青年們,無論他們是共產黨員或非黨員,都是可貴的,沒有他們,革命隊伍就不能發展,革命就不能勝利”[6]。大學固然離不開大師級的人物,但一所大學除了有形資產外,更重要的是其人力資源和文化內涵,而人力資源不僅僅是大師和大學管理人員,更主要的是青年大學生;文化內涵也不僅僅是大師們的文化底蘊和治學品格,更主要的是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學習風氣。一所大學若沒有優秀的大學生,不能使其加入到大學文化的建設和變革中來,就不會真正有大學文化的發展創新。事實上,歷史上不同民族國家的每一次大學文化創新,都離不開青年大學生的參與,我國從到“一二·九”運動再到新中國成立后不同時期的大學文化的嬗變,青年大學生始終是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的新生力量。

3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文化建設事業的未來和希望

曾滿懷深情地告訴青年:“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6]。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全國各族青年,代表著我們祖國和民族的未來,代表著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希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你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你們手中實現”[7]。大學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更是一種充滿了歷史底蘊、民族風格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要建設和發展好大學文化,就必須從培養教育青年大學生接受先進而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入手,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民族自尊,提高文化自覺,不斷塑造其符合時代要求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大學文化人格。值得欣慰的是,經受了改革開放和新中國幾次大學文化劇變洗禮的青年大學生,展現和正在展現著充滿鮮明時代特點的文化品格:一是“富有理想,擁護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二是“熱愛祖國,具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勇于面對壓力,勇于參與競爭,努力追求事業成功”;四是能“緊跟科技發展步伐,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創新意識和創造活力不斷增強”;五是“面對日益豐富的社會生活,意識更加自主,追求更加多樣,個性更加鮮明”;六是能“順應世界的大變革大調整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8]。特別是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過程中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面前,廣大青年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煥發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凝聚力,自覺而堅定地維護國家、人民利益,捍衛民族尊嚴,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這種新時代的青春形象和所譜寫的青春篇章,更是讓我們有理由堅信,青年大學生永遠是大學文化建設事業的未來和希望之所在!

4大學文化中的校園文化要靠青年大學生來傳承

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校園文化最直接的擔當者。大學校園文化具有天然的凝聚、引導和輻射作用,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始終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正因此,目前我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了整個高等教育建設和發展的一項基礎工程,一項關系到大學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工程。而這項工程正是通過對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學生的培養和教育來完成的。21世紀,關于人自身的發展問題將成為教育思想和大學文化理論的一個聚焦點。在高等教育和大學文化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牢固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思想,始終把培養人、塑造人作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大力推進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教會學生做人、做事、與人共處以及幫助青年大學生成才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而言,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正確認識人與文化教育的關系,做到以文“化”人。在制定校園文化建設計劃和發

展規劃時,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學生的權益和個性,充分考慮和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提供多樣化、特色化和人性化的服務。必須有利于推動大學校園的學術活動、科學研究和思想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改變目前一些青年大學生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而造成的“有教無化”、“有教難化”、“有教不化”的文化弊端,使其自覺地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傳承的一員。另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還應充分認識人與文化環境的關系,做到潛移默化。大學校園文化既是前人智慧的沉淀,又是當代人的不斷創新,包括了與精神財富相關的各種物質標志、文化載體、體育設施、學術社團、文化活動等等。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通過富有個性的?;?、校訓、校歌以及校園環境、校園景觀的建設和資源開發,彰顯自己的文化特色,營造獨特的育人環境,使大學校園文化伴隨著青年大學生的成才、成長和潛移默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論青年大學生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摘要: 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有著內在的聯系,他們是大學文化的重要主體和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力量,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未來、希望或生力軍。積極參與大學文化建設,既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也是青年大學生光榮而神圣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 青年大學生 大學文化建設 生力軍 歷史使命

0引言

唯物史觀認為,對一種文化現象的探究,應該在它所由以萌生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去追根溯源,“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生活關系的總和”[1]。回顧20世紀我國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的生長歷程,可以雄辯地證明這一觀點。

早在20世紀初的中國大學文化的孕育階段,青年大學生就和大學及大學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促成了中國近現代大學文化的產生。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用“新陳代謝”的觀點,熱情洋溢地謳歌了青年在社會歷史進步中的作用:“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松碜裥玛惔x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辈⒚鞔_指出,“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2],來一場文化與價值觀的革命,自覺接受現代社會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徹底否定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在蔡元培的積極支持下,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一批思想進步的新派人物先后來到北京大學,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國民》、《新潮》等為陣地,向封建專制主義及其意識形態進行了猛烈地抨擊和批判。他們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和白話文,反對舊八股,有力地促進了當時人們特別是青年人的思想解放,促進了中國近現代大學文化的生成。

近一個世紀,沿著開創的這條“青年之路”,中國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使中華民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新時代的青年,成為了整個社會主體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

如果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新中國大學和青年大學生的文化歷程,就會發現:20世紀50—60年代的大學生是“有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的拓荒者”,新中國的誕生給了他們“激情燃燒的歲月”,特殊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使他們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奉獻和犧牲成為那一代青年大學生的責任與使命。20世紀70—80年代的大學生是經過改革開放洗禮的“理想中包含著更多現實因素”創業者,艱苦的社會環境和切近現實的生活、勞動,磨練了他們吃苦耐勞、奮發創業的品格,而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又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并賦予他們相當的理想主義成分,奮斗、創業和競爭是這一代青年大學生文化人格的真實寫照。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大學生是全球化浪潮和社會劇烈轉型背景下,面臨種種機遇和嚴峻挑戰的“心靈放逐者”,面對“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他們更多地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復雜多變的環境和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造就了當代大學生早熟、無奈和幽默的整體性格,“他們中不少人不再崇拜神圣和英雄,而愿意在對影星、歌星的的模仿中享受平凡的快樂;他們不再追求圓滿和完美,而愿意在殘缺中體會生活的真實;他們不再夢想未來的驚人之舉,而愿意在當下的平淡中化解心靈的沖突”[3]。這種放逐者的“流浪”文化人格,使得他們真正成了需要社會理解、關愛、信任和引導的一代青年大學生。

然而,無論大學發生如何的演變,也無論青年大學生的文化人格隨時代和社會的變遷發生多么大的裂變、造成多么大的代溝,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及大學的精神氣質、精神風貌是不可分割的,從最終意義上講,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文化建設的生力軍。這是因為:

1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文化重要的主體

無論是從大學人的結構成分、數量比重還是大學教育的目標取向來看,青年大學生都是大學和大學文化的最重要的主體。大學文化中的絕大部分文化事象,如校訓、校風、校歌、校園文化社團等等,都是對青年大學生而言的,都離不開青年大學生付諸自己的實際行動,都必須靠青年大學生來發揚光大。從根本上看,大學文化就是一種青年大學生文化,兼具青年的特征和文化的特性:一方面,大學文化是“青年”的文化,總是為青年大學生所創造、傳播、共享和發展,其中主要包括的理想、信念、知識,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方式、社會意識、政治態度和精神追求等等,無不充滿了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校園氣質,打上了青

年大學生的烙印;另一方面,大學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亞文化,又時時處處滲透著對青年大學生的文化熏陶、思想感染、精神鼓舞、知識教育和價值引導等作用,它與社會主流文化之間保持著精妙的互動關系,體現為大學文化或青年大學生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既反叛又依附的雙重特性。

2青年大學生是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的新生力量

青年大學生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最少保守思想、最富創新精神,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源泉性力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歷來重視青年在社會變革中的力量,早在1845年,恩格斯在給德國一家報社記者的信中指出,德國“將發生光榮的革命”,而“實現這一變革的將是德國的青年”[4]。列寧認為,“青年更樂于跟著革新者走”,當我們“跟腐朽的舊事物進行忘我斗爭”的時候,“總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爭中去”[5]。正是由于青年所具有的這種革新精神和忘我品格,也指出,一切“帶著新鮮血液與朝氣加入革命隊伍的青年們,無論他們是共產黨員或非黨員,都是可貴的,沒有他們,革命隊伍就不能發展,革命就不能勝利”[6]。大學固然離不開大師級的人物,但一所大學除了有形資產外,更重要的是其人力資源和文化內涵,而人力資源不僅僅是大師和大學管理人員,更主要的是青年大學生;文化內涵也不僅僅是大師們的文化底蘊和治學品格,更主要的是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學習風氣。一所大學若沒有優秀的大學生,不能使其加入到大學文化的建設和變革中來,就不會真正有大學文化的發展創新。事實上,歷史上不同民族國家的每一次大學文化創新,都離不開青年大學生的參與,我國從到“一二·九”運動再到新中國成立后不同時期的大學文化的嬗變,青年大學生始終是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的新生力量。

3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文化建設事業的未來和希望

曾滿懷深情地告訴青年:“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6]。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全國各族青年,代表著我們祖國和民族的未來,代表著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希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你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你們手中實現”[7]。大學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更是一種充滿了歷史底蘊、民族風格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要建設和發展好大學文化,就必須從培養教育青年大學生接受先進而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入手,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民族自尊,提高文化自覺,不斷塑造其符合時代要求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大學文化人格。值得欣慰的是,經受了改革開放和新中國幾次大學文化劇變洗禮的青年大學生,展現和正在展現著充滿鮮明時代特點的文化品格:一是“富有理想,擁護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二是“熱愛祖國,具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勇于面對壓力,勇于參與競爭,努力追求事業成功”;四是能“緊跟科技發展步伐,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創新意識和創造活力不斷增強”;五是“面對日益豐富的社會生活,意識更加自主,追求更加多樣,個性更加鮮明”;六是能“順應世界的大變革大調整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8]。特別是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過程中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面前,廣大青年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煥發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凝聚力,自覺而堅定地維護國家、人民利益,捍衛民族尊嚴,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這種新時代的青春形象和所譜寫的青春篇章,更是讓我們有理由堅信,青年大學生永遠是大學文化建設事業的未來和希望之所在!

4大學文化中的校園文化要靠青年大學生來傳承

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校園文化最直接的擔當者。大學校園文化具有天然的凝聚、引導和輻射作用,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始終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正因此,目前我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了整個高等教育建設和發展的一項基礎工程,一項關系到大學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工程。而這項工程正是通過對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學生的培養和教育來完成的。21世紀,關于人自身的發展問題將成為教育思想和大學文化理論的一個聚焦點。在高等教育和大學文化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牢固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思想,始終把培養人、塑造人作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大力推進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教會學生做人、做事、與人共處以及幫助青年大學生成才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而言,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正確認識人與文化教育的關系,做到以文“化”人。在制定校園文化建設計劃和

發展規劃時,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學生的權益和個性,充分考慮和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提供多樣化、特色化和人性化的服務。必須有利于推動大學校園的學術活動、科學研究和思想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改變目前一些青年大學生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而造成的“有教無化”、“有教難化”、“有教不化”的文化弊端,使其自覺地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傳承的一員。另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還應充分認識人與文化環境的關系,做到潛移默化。大學校園文化既是前人智慧的沉淀,又是當代人的不斷創新,包括了與精神財富相關的各種物質標志、文化載體、體育設施、學術社團、文化活動等等。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通過富有個性的?;铡⑿S枴⑿8枰约靶@環境、校園景觀的建設和資源開發,彰顯自己的文化特色,營造獨特的育人環境,使大學校園文化伴隨著青年大學生的成才、成長和潛移默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仓市| 鄂温| 读书| 吉安县| 海原县| 舞阳县| 馆陶县| 仙居县| 宁津县| 奉节县| 德格县| 青川县| 绵竹市| 彭州市| 龙南县| 晋江市| 大丰市| 凉城县| 玉屏| 军事| 咸丰县| 奉贤区| 左云县| 若羌县| 邵阳市| 开原市| 西盟| 弥勒县| 芦溪县| 苏尼特右旗| 汉寿县| 页游| 郁南县| 洮南市| 周至县| 苍山县| 柏乡县| 山东省| 女性| 泰州市| 冕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