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7-16 09:41: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現(xiàn)代文學閱讀教學策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抓住大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興趣閱讀法”
1.大學生閱讀興趣缺失之原因。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有著自己的神秘性和反復性。中國文學從洪荒遠古的神話時代流來,又向著不可預測的未來流去。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只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短短三十余年的流段,卻在中國文學的整體流變中占據(jù)著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歷史在這里拐了個大彎,中國現(xiàn)代文學是中國文學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轉型時期。轉型性、過渡性,便是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基本屬性的簡略表述。對于現(xiàn)代文學的學習,把握住轉型性和過渡性的特點,需要學生在名家經典作品中去感受和體會。而面對現(xiàn)代文學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即現(xiàn)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的交錯繁復,許多學生對閱讀現(xiàn)代文學作品產生了畏懼心理,少了閱讀的環(huán)節(jié),就缺乏了整體的歷史感知,“正是由于歷史感的欠缺,使許多大學生在現(xiàn)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中出現(xiàn)了誤解和誤區(qū)”,從而進一步喪失了閱讀興趣。
2.以舊見新找角度,重新喚起學生閱讀興奮點。針對學生的這種困惑,作為教師,我們需要積極想辦法去重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抓住學生對于文學的好奇心。既然現(xiàn)代文學包含著如此豐富的內涵,我們便需要運用這內涵,挖掘閱讀新鮮點。比如對于作家魯迅的講述,一般情況下,教師會把其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分析,從而凸顯“魯迅”這個名詞在整個文學潮流中的思想價值。然而魯迅作品中豐富的思想內涵,課上講授的時間遠遠不夠,對于他的研究可以打開若干個專題,所以“魯迅”這一題目的學習,便需要實施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自主閱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新鮮點的并不是課上講述的魯迅有多么偉大,而是他具體的各種“第一”。比如《祝?!?讓學生再去閱讀這篇作品,已經失去了新鮮感,都知道小說中一位有著悲慘命運的“祥林嫂”,腦中也能浮現(xiàn)出這個人物形象。然而,學生們不曾關注,這篇作品可以看做第一部真正把女性作為重點描述對象的現(xiàn)代文學經典作品,可以成為“女性文學”的“第一”。祥林嫂在小說中是一個受壓迫的舊中國典型婦女形象,她身上有著勞動婦女一切閃光的特質:勤勞、淳樸、善良,但這種特質恰恰成為了封建社會對她進行迫害的籌碼。她對不幸的命運進行過抗爭,也對未來進行過憧憬,但人們冷漠的眼光、不屑的話語摧毀了她的希望。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她的抗爭本身就是一出悲劇的上演,身心都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女性在文學和生活中是一本無字書,沒有權利去抗爭,甚至不能有希望?,F(xiàn)代文學中研究“女性文學”的作品對象很多,但很少有人把《祝福》作為“女性文學”的研究文本,這便在一定意義上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新鮮點。再者,提到現(xiàn)代文學中的“兒童文學”,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張?zhí)煲淼摹秾毢J的秘密》,葉圣陶的《稻草人》、《小白船》,其實魯迅的《朝花夕拾》、《社戲》都可以看做現(xiàn)代文學中“兒童文學”的開端,這也在一定意義上從新的角度定義了這兩部作品?!芭d趣閱讀法”是一種可行性很強的閱讀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對閱讀本身產生厭倦的心理,教師從新的角度進行切入導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新鮮點,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了解大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培養(yǎng)“多層次閱讀法”
興趣是始發(fā),要持續(xù)讓學生自主閱讀還需要研究他們的思維特點,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大學生的思維有著多樣性與豐富性的特征,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獲得愉悅和成就感。強調學生在閱讀時,不要僅僅按照教師對于作品的分析形成一致的認識,對其透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按教科書生硬地背下來,要讓學生形成自己獨立的閱讀印象。還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閱讀的文學經典,讓學生按照課上的分析思路,結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形成閱讀筆記,讓閱讀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形成立體的閱讀思維體系。
1.重視閱讀思維的初級感知層次,多方面給予意象建構。學生思維的閱讀感知層次是一種化抽象為具體的過程,需要學生在閱讀中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文字轉化為可聽、可視、可感的意象。教師要根據(jù)閱讀文本題材的不同,設計相應的閱讀教學方案。在學習現(xiàn)代詩歌時,需要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詩句在字里行間流淌出的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利用多媒體,用一些歌曲、視頻與精彩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讓詩歌文字更生動、更形象得活畫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身感其情。例如閱讀徐志摩的詩作,可以把他與林徽因的愛情故事添加在其中,結合一些電視劇情節(jié)和愛情詩句的朗讀,體會他們當年的愛戀與情愫,體會當年的“人間四月天”是多么浪漫與純美。
2.挖掘閱讀思維的精神體悟層次,重建現(xiàn)代文學人文精神內涵。高校教育一方面要教書育人,傳播知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素養(yǎng)的傳播?!按髮W中文系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識、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銳的審美感悟能力、豐富的想像能力和較強的寫作能力。”現(xiàn)代文學經典中的人文精神無疑是豐富而厚重的,周作人散文的哲學思維,許地山超脫的宗教觀和小說中描繪的各種民俗風情韻味,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通過在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中進行精神體悟,讓學生感知中國現(xiàn)代作家對于多重人文精神內涵的建構,承襲這種精神感悟,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從“五四”時期魯迅、胡適先生等對新文學“人的文學”思想的樹立,冰心歌頌的“愛與自然”的哲學,徐志摩對于傳統(tǒng)士大夫精神的解讀,到張愛玲對于生活與人性復雜內涵的的剖析,梁實秋把文學與生活“藝術化”的實踐、承接嚴謹?shù)摹班l(xiāng)土小說”中,都蘊含著豐厚的人文精神寶藏。面對著這眾多滋潤民族精神的甘泉,我們需要學生去體悟和感受,從而建構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所以在當下,對于現(xiàn)代文學學科建設來說,研究閱讀教學策略迫在眉睫。高校教師應該多方面分析大學生的閱讀認知能力與水平,多方面開掘他們的閱讀興趣,讓文學經典的人文精神繼續(xù)吹拂人類的心田,照亮人們的心靈,從而在更深層次上提升大學生精神境界的坐標。
本文作者:劉丹、王國洪 單位:衡水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
大學生的學習認知階段處于由教師督促強制性學習轉為自主學習的重要階段,自主學習強調學生主動去接觸知識、接觸世界的能力。而閱讀是個體了解外部世界的必要手段,對于獲取知識來說至關重要。把“閱讀教學策略”作為研究對象,在一定意義上必須充分了解閱讀策略的實施對象,即大學生的閱讀認知水平,結合他們的認知與閱讀能力,才能做到讓他們更充分地閱讀,提高閱讀效率。教師需要在實踐中多方面地去調整閱讀教學的方法,形成立體的教學策略應對機制。
一、抓住大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興趣閱讀法”
在現(xiàn)代文學課程聽課與上課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種“學習捷徑”,即很多學生在脫離文學原著的情況下,把文學史課程上學習的理論觀點,放在平時文學鑒賞的作業(yè)中,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形成了課程論文,造成了學生對于閱讀文學原著的漠視。這種沒有原著閱讀經驗的學習,慢慢會造成對于文學理論理解的不透徹,加以運用時會產生濫用或誤用。從而使理論空洞得成了“擺設”,更加失去了輔助學習現(xiàn)當代文學的作用。文學理論和閱讀文學原著應形成彼此呼應的關系,通過原著閱讀的滋養(yǎng),形成深刻的文學印象,加之理論的系統(tǒng)化印證,讓學生了解現(xiàn)當代文學思潮的各個部分內在邏輯關系。強調閱讀原著的重要性,運用適當?shù)姆椒ㄒ龑W生閱讀,重新喚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是高校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1.大學生閱讀興趣缺失之原因。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有著自己的神秘性和反復性。中國文學從洪荒遠古的神話時代流來,又向著不可預測的未來流去。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只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短短三十余年的流段,卻在中國文學的整體流變中占據(jù)著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歷史在這里拐了個大彎,中國現(xiàn)代文學是中國文學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轉型時期。轉型性、過渡性,便是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基本屬性的簡略表述。[1]對于現(xiàn)代文學的學習,把握住轉型性和過渡性的特點,需要學生在名家經典作品中去感受和體會。而面對現(xiàn)代文學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即現(xiàn)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的交錯繁復,許多學生對閱讀現(xiàn)代文學作品產生了畏懼心理,少了閱讀的環(huán)節(jié),就缺乏了整體的歷史感知,“正是由于歷史感的欠缺,使許多大學生在現(xiàn)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中出現(xiàn)了誤解和誤區(qū)”,[2]從而進一步喪失了閱讀興趣。
2.以舊見新找角度,重新喚起學生閱讀興奮點。針對學生的這種困惑,作為教師,我們需要積極想辦法去重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抓住學生對于文學的好奇心。既然現(xiàn)代文學包含著如此豐富的內涵,我們便需要運用這內涵,挖掘閱讀新鮮點。比如對于作家魯迅的講述,一般情況下,教師會把其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分析,從而凸顯“魯迅”這個名詞在整個文學潮流中的思想價值。然而魯迅作品中豐富的思想內涵,課上講授的時間遠遠不夠,對于他的研究可以打開若干個專題,所以“魯迅”這一題目的學習,便需要實施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自主閱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新鮮點的并不是課上講述的魯迅有多么偉大,而是他具體的各種“第一”。比如《祝?!?,讓學生再去閱讀這篇作品,已經失去了新鮮感,都知道小說中一位有著悲慘命運的“祥林嫂”,腦中也能浮現(xiàn)出這個人物形象。然而,學生們不曾關注,這篇作品可以看做第一部真正把女性作為重點描述對象的現(xiàn)代文學經典作品,可以成為“女性文學”的“第一”。祥林嫂在小說中是一個受壓迫的舊中國典型婦女形象,她身上有著勞動婦女一切閃光的特質:勤勞、淳樸、善良,但這種特質恰恰成為了封建社會對她進行迫害的籌碼。她對不幸的命運進行過抗爭,也對未來進行過憧憬,但人們冷漠的眼光、不屑的話語摧毀了她的希望。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她的抗爭本身就是一出悲劇的上演,身心都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女性在文學和生活中是一本無字書,沒有權利去抗爭,甚至不能有希望。現(xiàn)代文學中研究“女性文學”的作品對象很多,但很少有人把《祝?!纷鳛椤芭晕膶W”的研究文本,這便在一定意義上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新鮮點。再者,提到現(xiàn)代文學中的“兒童文學”,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張?zhí)煲淼摹秾毢J的秘密》,葉圣陶的《稻草人》、《小白船》,其實魯迅的《朝花夕拾》、《社戲》都可以看做現(xiàn)代文學中“兒童文學”的開端,這也在一定意義上從新的角度定義了這兩部作品。
“興趣閱讀法”是一種可行性很強的閱讀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對閱讀本身產生厭倦的心理,教師從新的角度進行切入導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新鮮點,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了解大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培養(yǎng)“多層次閱讀法”
興趣是始發(fā),要持續(xù)讓學生自主閱讀還需要研究他們的思維特點,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大學生的思維有著多樣性與豐富性的特征,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獲得愉悅和成就感。強調學生在閱讀時,不要僅僅按照教師對于作品的分析形成一致的認識,對其透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按教科書生硬地背下來,要讓學生形成自己獨立的閱讀印象。還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閱讀的文學經典,讓學生按照課上的分析思路,結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形成閱讀筆記,讓閱讀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形成立體的閱讀思維體系。
1.重視閱讀思維的初級感知層次,多方面給予意象建構。學生思維的閱讀感知層次是一種化抽象為具體的過程,需要學生在閱讀中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文字轉化為可聽、可視、可感的意象。教師要根據(jù)閱讀文本題材的不同,設計相應的閱讀教學方案。在學習現(xiàn)代詩歌時,需要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詩句在字里行間流淌出的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利用多媒體,用一些歌曲、視頻與精彩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讓詩歌文字更生動、更形象得活畫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身感其情。例如閱讀徐志摩的詩作,可以把他與林徽因的愛情故事添加在其中,結合一些電視劇情節(jié)和愛情詩句的朗讀,體會他們當年的愛戀與情愫,體會當年的“人間四月天”是多么浪漫與純美。
2.挖掘閱讀思維的精神體悟層次,重建現(xiàn)代文學人文精神內涵。高校教育一方面要教書育人,傳播知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素養(yǎng)的傳播?!按髮W中文系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識、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銳的審美感悟能力、豐富的想像能力和較強的寫作能力。”[3]現(xiàn)代文學經典中的人文精神無疑是豐富而厚重的,周作人散文的哲學思維,許地山超脫的宗教觀和小說中描繪的各種民俗風情韻味,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通過在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中進行精神體悟,讓學生感知中國現(xiàn)代作家對于多重人文精神內涵的建構,承襲這種精神感悟,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從“五四”時期魯迅、胡適先生等對新文學“人的文學”思想的樹立,冰心歌頌的“愛與自然”的哲學,徐志摩對于傳統(tǒng)士大夫精神的解讀,到張愛玲對于生活與人性復雜內涵的的剖析,梁實秋把文學與生活“藝術化”的實踐、承接嚴謹?shù)摹班l(xiāng)土小說”中,都蘊含著豐厚的人文精神寶藏。面對著這眾多滋潤民族精神的甘泉,我們需要學生去體悟和感受,從而建構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所以在當下,對于現(xiàn)代文學學科建設來說,研究閱讀教學策略迫在眉睫。高校教師應該多方面分析大學生的閱讀認知能力與水平,多方面開掘他們的閱讀興趣,讓文學經典的人文精神繼續(xù)吹拂人類的心田,照亮人們的心靈,從而在更深層次上提升大學生精神境界的坐標。
現(xiàn)代文學閱讀教學策略探微
當今,大學的應用性、實踐性被提到了教學重點方略上來,其優(yōu)點在于增強學生所學知識的實效性。隨之而來的就是學生對人文類學科的輕視甚至忽略。一種急功近利的大學辦學思想從長期來看必將不利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啟蒙仍是當代知識分子不可忽略的歷史重擔, 因此,無論處在哪一個時代,閱讀文學作品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建設工程?!伴喿x教學仍然步履維艱的原因雖然有很多,但如果從執(zhí)教者直接因素考慮,教師本身素養(yǎng)和能力的欠缺,是長期徘徊在較低水平的根本原因”。我們作為當代大學教師,有責任給予學生正確的閱讀導向,使其在大學時代真正熏陶到除書本課堂以外更多的文化信息,文學作品的閱讀就是其中尤為重要的一環(huán)。
一、當前大學生常見的閱讀病象
文學作品以文學語言為媒介,用文學的形式傳達現(xiàn)代人的情感、思想。人在識字以后,就有了閱讀的體驗。字都有它獨立的聲音和意義,個性十足又千變萬化地存在于閱讀文本之中。文學作品以其特有的語言魅力吸引著人們。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種書刊雜志、電子文本層出不窮,當今的閱讀對象已經不僅僅限于知識階層,而是擴大到了廣大的普通群體。大學生作為主要的閱讀群體,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閱讀群,教師如果不能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以正確的閱讀方法,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大學生現(xiàn)在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待提高,自主閱讀的能力也不容樂觀。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現(xiàn)代文學初創(chuàng)之時相比,人們的閱讀取向和趣味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具體到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教師的閱讀引導作用更應該得到重視。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總結了學生在閱讀方面的幾種典型癥狀。
1.消極閱讀癥。根本厭倦閱讀,不想看文字,尤其是紙質的文字。懶于思考、懶于生活、懶于用腦用眼;即使閱讀,也是讀些不良書刊,無益身心,有害健康,耽于臆想。
2.閱讀恐懼癥。閱讀恐懼,是上一癥狀的深層次,更進一步。不讀書,怕讀書,拒絕閱讀,只對視頻音頻感興趣。
3.閱讀盲目癥。走進圖書館的書架旁,不知道讀什么,茫然不知所措,空耗時光,最后隨便拿本什么看,或者面臨選擇干脆放棄,轉向了實際性較強的英語學習和各類考試的試題。
4.閱讀失語癥。這類學生愛讀書,也讀了不少的書,但屬于讀死書的,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見解。人云亦云,人讀亦讀,不加揀擇,不加思考,讀過就忘。以至于讀書失語,滿口都是別人的話,失去自我。謂之“閱讀失語癥”。
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名篇,多數(shù)距今已有數(shù)十年了。相比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當然只能屬于新生兒,比起最新潮的文學卻又顯得較為古董。它的學科性質使得當今的文科大學生對它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圖書的出版包裝越來越精致,配以大量圖片、裝幀精美的書籍雜志紛紛登場,充斥著大大小小的書坊。閱讀很多時候只是成為了一種彰顯身份的裝潢,就像人們社交穿西裝打領帶一樣,書是擁有精神貴族頭銜的標志性物品。而年輕的大學生是在動畫和游戲中長大的一代,他們也讀書,但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輕淺的、搞笑的、玄幻的、穿越的、魔法的題材吸引了他們的眼球,真正的讀書品味嚴重缺失甚至并未養(yǎng)成。大學生多數(shù)是為了應付考試隨便翻翻教師指定的必讀篇目,然后就棄之一旁了。心浮氣躁進而導致根本讀不進去,這樣的現(xiàn)象使得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的嚴肅文學面臨著失去讀者的重重危機。
二、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教學對策
面對以上所說的種種癥狀,我們并不愿意做無能為力的旁觀者,我們也不愿意做毫無意義的指責者。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其本質就是對話:打破時空界限,與作者進行精神對話,心靈的交流與撞擊。我們能做的只是立足于教學本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在教學時給予他們一定的閱讀指導,起到授業(yè)解惑外加監(jiān)督引導的作用,為他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學習幫助。
1.加強和學生的聯(lián)系溝通。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況,了解他們的閱讀興趣所在,及時加以引導;從尊重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出發(fā),注重教學過程的開放性。
2.加強教師自身修養(yǎng)。教師淵博的知識和風趣的談吐都會增加個人的人格魅力,而個人魅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滋養(yǎng)。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進而就會模仿教師,追隨教師,自然會接觸教師所讀的書籍。具體到當今高校文學教學,大學教師要增加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量,提升自身素質。
3.教學方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要使現(xiàn)代文學教學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就必須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下工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置懸念,用豐富的文學語言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關注度;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的參與性和實踐性,尊重和激活學生的主動性,珍惜和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獨特性。
4.加強對學生的閱讀監(jiān)控。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幫助學生制作讀書計劃,定期舉行讀書報告會,在一起討論交流,促進彼此間的信息互通,也有益于改進各自的讀書方法。
另外,進行適當?shù)恼n外閱讀指導。課外閱讀指導是為了提升學生閱讀欣賞的層次和深度,因此要求學生把泛讀和精讀結合起來,對于長篇的作品可以泛讀,對于短小經典的作品和長篇作品中精彩的部分要注意精讀,反復玩味這些語言,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力求深刻地理解這些作品。
三、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教學對策
現(xiàn)當代文學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的名著為主要研究對象,因而涉及的文學現(xiàn)象比較多?!伴喿x不是言語符號的簡單傳遞,而是一種獨特的體驗過程。”學習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名著,需要掌握足夠的作家作品和文學基本知識,并對當前文學研究現(xiàn)狀有所了解。
1.整體式閱讀教學策略。對于某個作家的專題閱讀,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例如學習研究魯迅作品,先采取整體式閱讀:提倡學生直接讀原文,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 要特別重視與珍惜自己閱讀的第一印象,把著重點放在對作品的總體感悟與把握上。在反復的獨立閱讀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后,再去讀必要的參考資料,以啟發(fā)自己的思考,開拓閱讀視野。
2.審美式閱讀教學策略。在整體閱讀基礎上,進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細讀,細心揣摩作者的語言與寫法,鼓勵學生進行模仿性以至創(chuàng)造性寫作。文學創(chuàng)作或某個文學問題的討論也是激發(fā)學生進行深入閱讀的手段。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多讀的基礎上“多寫”,勤寫“讀書筆記”,養(yǎng)成“每讀書必動筆”的習慣,讀書筆記可以寫讀后感想,可以進行作品片斷的分析,也可以提出與前人研究的不同看法,最簡單的讀書筆記是隨時抄錄選文中的精彩段落,持之以恒,會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文風。
3.研究性閱讀教學策略。針對某個文學現(xiàn)象或問題,進行相關的閱讀指導,給學生一定的參考書目,鼓勵他們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閱讀學習,形成自己的看法,以小論文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問題的發(fā)現(xiàn)要靠積極的思考。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鼓勵他們由點及面,通過更進一步的討論,再閱讀,整理思路,形成有效的文字形式。論文可以采用比較活潑的語言,格式不必要求過嚴,只要能夠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即可。
我們的閱讀教學策略研究不僅僅是為大學生的文學學習做簡單的輔導,更是為文學學科的日益式微振臂一呼?!案母铿F(xiàn)代文學教學, 培養(yǎng)大學生的閱讀興趣, 提高學生的審美分析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這是大家的共識?!蔽覀儽仨毰饤夑惻f落后的閱讀教學觀念,樹立新的現(xiàn)代化的教學理念,為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而努力。
作者簡介:
王國洪,男,衡水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李艷敏,女,衡水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責編 張敬亞)
一、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一)閱讀過程與結果并重的原則
現(xiàn)代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更看重的是對結果的追求,即通過閱讀現(xiàn)代文學作品提高當代青年群體的整體性思維意識,陶冶情操,鍛煉品質?,F(xiàn)代文學作品的賞析一般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領悟。文學作品的意境和意象不是單純讓教師講就能夠讓學生真正領悟到的,需要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閱讀過程是最終要達到的結果的一個必經階段,因此,對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既要重視閱讀的過程,也要重視閱讀的結果。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教學過程中需要堅持閱讀過程與結果并重的原則,這一原則在以往的現(xiàn)代文學作品教學過程中,常常是被忽視的。在以往的現(xiàn)代文學作品閱讀教學過程中一般只是以教師單純的教學作為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僅僅把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提供給學生,并沒有真正地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文學作品的意境、意象和思想內涵。閱讀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當代青年群體的整體性思維意識,陶冶情操,鍛煉品質,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認知和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學生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在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正參與。閱讀文學作品需要經歷文學作品的接受、反應和價值內化等一系列的階段,這一系列的階段就是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的一個過程。只有經歷這一過程,才能夠最終達到現(xiàn)代文學作品閱讀的目的。因此,現(xiàn)代文學作品閱讀教學需要堅持閱讀過程與結果并重的原則。
(二)認知與情感相統(tǒng)一的原則
文學作品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因此,文學作品就匯集了特定歷史背景下創(chuàng)作人的認知與情感。基于此,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與賞析不能僅僅停留在表象,要遵循認知與情感相統(tǒng)一的原則,站在創(chuàng)作者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賞析。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立足于新課標要求,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站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領悟,感悟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從中獲取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價值的啟迪,讓學生真正領悟到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領悟到文學作品所描述的意境和意象。
二、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的新方法
(一)提供文學作品相關的背景知識,增強學生們的領悟能力
為讓學生更好地對現(xiàn)代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一些與此文學作品相關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在了解特定作者背景和歷史的情況下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學習。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文學作品的作家著手,讓學生了解作家的生平以及作家所處的時代以及創(chuàng)作風格,體會到作者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時的思想感情以及寫作意圖,從整體上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刻的領悟。在提供相關背景知識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深刻領悟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讓學生學會對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流露的作者情感進行剖析。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特點,采用提問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去思考。這種提問的教學方法可以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閱讀前先設置問題的方式,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進行邊閱讀邊提問的方式,同時也可以在閱讀結束后進行提問的方式。通過這種問題教學法來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領悟能力。
(二)研讀文學作品,為深刻領悟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打下基礎
所謂研讀文學作品,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通讀文學作品,理清文學作品的思路,體味和推敲字、詞、句在文學作品中的特定含義。在閱讀階段,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尊重文學作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多層次性的引導。研讀階段的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要讓學生弄清文學作品中字、詞、句以及段落的使用情況,學會品味詞匯,琢磨語句;二是要對文學作品的作者出身、經歷進行了解,并且需要弄清楚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三是要讓學生弄明白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精心地去研讀文學作品,才能夠為深刻領悟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打好基礎。
(三)深刻領悟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
深刻領悟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是文學作品閱讀的最終結果,也是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探索、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中所蘊藏的人文精華,啟發(fā)學生對其進行思考。對文學作品能夠進行客觀的評價,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景能夠說出自己的感悟。針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教師應該提前設計好課堂討論的主題,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并對討論的結果及時地加以總結、概括、評價。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觀點,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工作,提高學生對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領悟,讓學生自主地去感悟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價值。
三、結論
眾所周知,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并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它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匯集了特定歷史背景下創(chuàng)作人的認知與情感。因此,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單純地講,需要真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在給學生提供相關背景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研讀文學作品,領悟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和人文底蘊。
作者:王洪生 單位: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
一、抓住大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興趣閱讀法”
1.大學生閱讀興趣缺失之原因。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有著自己的神秘性和反復性。中國文學從洪荒遠古的神話時代流來,又向著不可預測的未來流去。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只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短短三十余年的流段,卻在中國文學的整體流變中占據(jù)著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歷史在這里拐了個大彎,中國現(xiàn)代文學是中國文學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轉型時期。轉型性、過渡性,便是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基本屬性的簡略表述。對于現(xiàn)代文學的學習,把握住轉型性和過渡性的特點,需要學生在名家經典作品中去感受和體會。而面對現(xiàn)代文學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即現(xiàn)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的交錯繁復,許多學生對閱讀現(xiàn)代文學作品產生了畏懼心理,少了閱讀的環(huán)節(jié),就缺乏了整體的歷史感知,“正是由于歷史感的欠缺,使許多大學生在現(xiàn)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中出現(xiàn)了誤解和誤區(qū)”,從而進一步喪失了閱讀興趣。
2.以舊見新找角度,重新喚起學生閱讀興奮點。針對學生的這種困惑,作為教師,我們需要積極想辦法去重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抓住學生對于文學的好奇心。既然現(xiàn)代文學包含著如此豐富的內涵,我們便需要運用這內涵,挖掘閱讀新鮮點。比如對于作家魯迅的講述,一般情況下,教師會把其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分析,從而凸顯“魯迅”這個名詞在整個文學潮流中的思想價值。然而魯迅作品中豐富的思想內涵,課上講授的時間遠遠不夠,對于他的研究可以打開若干個專題,所以“魯迅”這一題目的學習,便需要實施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自主閱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新鮮點的并不是課上講述的魯迅有多么偉大,而是他具體的各種“第一”。比如《祝?!?,讓學生再去閱讀這篇作品,已經失去了新鮮感,都知道小說中一位有著悲慘命運的“祥林嫂”,腦中也能浮現(xiàn)出這個人物形象。然而,學生們不曾關注,這篇作品可以看做第一部真正把女性作為重點描述對象的現(xiàn)代文學經典作品,可以成為“女性文學”的“第一”。祥林嫂在小說中是一個受壓迫的舊中國典型婦女形象,她身上有著勞動婦女一切閃光的特質:勤勞、淳樸、善良,但這種特質恰恰成為了封建社會對她進行迫害的籌碼。她對不幸的命運進行過抗爭,也對未來進行過憧憬,但人們冷漠的眼光、不屑的話語摧毀了她的希望。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她的抗爭本身就是一出悲劇的上演,身心都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女性在文學和生活中是一本無字書,沒有權利去抗爭,甚至不能有希望?,F(xiàn)代文學中研究“女性文學”的作品對象很多,但很少有人把《祝?!纷鳛椤芭晕膶W”的研究文本,這便在一定意義上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新鮮點。再者,提到現(xiàn)代文學中的“兒童文學”,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張?zhí)煲淼摹秾毢J的秘密》,葉圣陶的《稻草人》、《小白船》,其實魯迅的《朝花夕拾》、《社戲》都可以看做現(xiàn)代文學中“兒童文學”的開端,這也在一定意義上從新的角度定義了這兩部作品?!芭d趣閱讀法”是一種可行性很強的閱讀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對閱讀本身產生厭倦的心理,教師從新的角度進行切入導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新鮮點,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了解大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培養(yǎng)“多層次閱讀法”
興趣是始發(fā),要持續(xù)讓學生自主閱讀還需要研究他們的思維特點,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大學生的思維有著多樣性與豐富性的特征,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獲得愉悅和成就感。強調學生在閱讀時,不要僅僅按照教師對于作品的分析形成一致的認識,對其透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按教科書生硬地背下來,要讓學生形成自己獨立的閱讀印象。還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閱讀的文學經典,讓學生按照課上的分析思路,結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形成閱讀筆記,讓閱讀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形成立體的閱讀思維體系。
1.重視閱讀思維的初級感知層次,多方面給予意象建構。學生思維的閱讀感知層次是一種化抽象為具體的過程,需要學生在閱讀中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文字轉化為可聽、可視、可感的意象。教師要根據(jù)閱讀文本題材的不同,設計相應的閱讀教學方案。在學習現(xiàn)代詩歌時,需要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詩句在字里行間流淌出的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利用多媒體,用一些歌曲、視頻與精彩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讓詩歌文字更生動、更形象得活畫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身感其情。例如閱讀徐志摩的詩作,可以把他與林徽因的愛情故事添加在其中,結合一些電視劇情節(jié)和愛情詩句的朗讀,體會他們當年的愛戀與情愫,體會當年的“人間四月天”是多么浪漫與純美。
2.挖掘閱讀思維的精神體悟層次,重建現(xiàn)代文學人文精神內涵。高校教育一方面要教書育人,傳播知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素養(yǎng)的傳播?!按髮W中文系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應該是使學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識、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銳的審美感悟能力、豐富的想像能力和較強的寫作能力。”現(xiàn)代文學經典中的人文精神無疑是豐富而厚重的,周作人散文的哲學思維,許地山超脫的宗教觀和小說中描繪的各種民俗風情韻味,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通過在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中進行精神體悟,讓學生感知中國現(xiàn)代作家對于多重人文精神內涵的建構,承襲這種精神感悟,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從“五四”時期魯迅、胡適先生等對新文學“人的文學”思想的樹立,冰心歌頌的“愛與自然”的哲學,徐志摩對于傳統(tǒng)士大夫精神的解讀,到張愛玲對于生活與人性復雜內涵的的剖析,梁實秋把文學與生活“藝術化”的實踐、承接嚴謹?shù)摹班l(xiāng)土小說”中,都蘊含著豐厚的人文精神寶藏。面對著這眾多滋潤民族精神的甘泉,我們需要學生去體悟和感受,從而建構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所以在當下,對于現(xiàn)代文學學科建設來說,研究閱讀教學策略迫在眉睫。高校教師應該多方面分析大學生的閱讀認知能力與水平,多方面開掘他們的閱讀興趣,讓文學經典的人文精神繼續(xù)吹拂人類的心田,照亮人們的心靈,從而在更深層次上提升大學生精神境界的坐標。
本文作者:劉丹、王國洪 單位:衡水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