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16 09:29: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新時期民族文化工作思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青海 文化事業 新思路
【論文摘要】新中國建立之初,隨著我國文化事業除舊布新,原本十分落后、封閉的青海文化事業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也步入健康發展的新軌道。取得了今天文化事業的巨大成就。新時期,青海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應當有新思路。
1 保護和發展青海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
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構建具有青海特色文化背景的特色經濟,應該成為青海在21世紀發展的新思路。青海發展市場經濟需要走特色經濟之路,更需要走特色文化之路。特色經濟是在特色文化的背景下展開顯現的,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一個方面,就是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總書記指出:“宣傳文化工作能不能團結人民、鼓舞人民,在很大程度上看又沒有一批好的精神產品。優秀作品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對精神產品具有重要影響和示范作用。”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世代居住著漢、藏、回、撒拉、土、蒙古等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孕育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資源,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人文景觀、民俗文化及民間藝術,這一切決定了青海豐富的文化資源。建設和開發青海獨特的文化資源對于青海經濟騰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提到資源人們首先先到的是石油、天然氣、礦產,但歷史悠久的宗教資源、古文化資源、民俗民間藝術資源又何嘗不是一種可以開發的潛在資源?與有形資源相比,這些無形的文化資源更具潛能,只要我們認真保護科學開發,這將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青海是祖國西部的一個特色文化資源省份,蘊藏的獨具鮮明地域特點和濃郁民族民間特色的文化資源,豐富厚重,絢麗多彩。“從總體上講,青海的文化資源主要由地域(自然生態)文化資源、宗教文化資源、古文化資源、民間民俗文化資源及與以上文化資源密切相關的旅游文化資源組成。”[1]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高原明珠”青海湖及扎陵湖、鄂陵湖、茶卡鹽湖、察爾汗鹽湖、可可西里湖、哈拉湖等數以千計的大小湖泊星散于山川、草原。林木繁盛、水色旖旎的孟達風景區有著“青海高原西雙版納”之美譽,坎布拉等處的雅丹地貌是難得的地質奇觀。青海的許多自然生態景觀大都有美麗動人的古代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曾有國內著名學者把青海喻為“中國的希臘”。
但是青海省位于中國的西部地區惡劣的環境和落后的生產方式,造成貧困的經濟和落后的文化狀態。二者的惡性循環惡化了自然生態環境,又時刻侵蝕著傳統的民族文化生態。“過分的農牧,造成嚴重的沙化和牧場、農田的退化,如今的青海湖湖水正以驚人的速度減退。由于經費的缺乏人們無力保護本民族的文化遺產,而且一些人受利益的驅使往往會鋌而走險,破壞本民族的文化遺產。”[2]青海省都蘭縣唐蕃古墓群被大肆盜掘就是明證。如今一些民族的優秀觀念文化和習俗文化由于缺乏相應的保護正在逐步地消失。在對自然資源進行開發的同時必然會涉及到損害文化遺產,如何有效地保護、合理地利用文化資源成為青海文化工作當前的首要任務。青海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的傳統在各民族內部凝結為強大的凝聚力,聚合著民族的群體和民族成員。對于這種文化的研究和保護有利于各民族間進行交流和理解,促進青海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加強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從而為青海的經濟開發提供優越的發展和投資環境。而作為青海特有的民族文化遺產,不但受到國內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有的還走進世界藝術殿堂開發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已初見端倪。
2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文化隊伍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富有改革和創新精神。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改革文化體制是文化事業繁榮和發展的根本出路。”黨的十五大又對文化戰線明確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的主要任務。文藝專業人才和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奇缺。文藝文化人才隊伍的培養、使用和提高及引進文藝文化高級人才的機制、措施等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青海省文化人才奇缺,制約了文化經濟的發展。首先應該改變用人機制,實行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用有才能的文化經紀人才。文化隊伍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根本建設。文化事業的各項任務,歸根到底要靠人去完成。“要實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目標,關鍵在于一支“政治強、作風正、業務精“的高素質文化隊伍。”[3]
3 樹立“多元化是一筆巨大精神財富”的觀念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還有5個主要的世居少數民族。土族與撒拉族是青海省獨有的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燦爛文化與個性化的民族民間風情與民俗。青海是國內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區)之一,藏族也是青海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藏族長期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其在衣食住行及文化藝術、建筑等方面與其他民族有著截然不同的習俗和風格,創造了文化藝術、建筑、醫學、科技、宗教方面的輝煌成就。”[1]整個藏族地區堪稱“歌舞的海洋”。玉樹地區的藏族舞蹈獨樹一幟標領風韻。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舉世公認的中國藏族說唱文學巨著。流傳在藏族民間的神話故事、諺語等哲理深邃啟示性強。至于酒曲、情歌(拉伊)、祝詞等,更是人人得以說唱。青海藏戲集歌劇、舞蹈、啞劇等表演手法于一體,經典劇目常演不衰是藏民族戲劇藝術的奇葩。青海藏傳佛教寺院中積存的用藏文書寫的歷史、宗教、文學、藝術、醫學等文化史料、典籍文獻浩如煙海。藏醫藥學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土族是歷史悠久的青海少數民族之一,土族民間舞蹈節奏明快舞姿優美,土族婚禮始終伴隨著歌舞。土族的民間體育項目“輪子秋”為其獨有。土族阿姑的刺繡品巧奪天工,行銷海內外。撒拉族先民于700多年前從中亞撒馬爾罕東遷到循化街子一帶定居的歷史傳說,給這個青海獨有的少數民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撒拉族民間傳唱的撒拉曲、宴席曲等,音樂語匯美不勝收充滿詩情畫意。另外蒙古族“那達慕”活動是以馬為主題,集音樂、舞蹈、體育為一體的民族文藝盛會。青海漢族過年時所耍的“社火”,是音樂、舞蹈、曲藝、戲劇、雜技綜合的表現性藝術。“花兒”是青海最具魅力的民歌演唱品種,久負盛名,“花兒”深受青海漢族及藏、回、土、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的喜愛。
正如動植物學家一直在強調動植物品種多樣性一樣,文化的多元化對于人類來說也極為重要的。因為她可以為人類的文化創造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提供更為多彩的基因。青海多元一體的文化構成是我們民族的魂寶。對此我們必須百般關愛,把它認真地保護起來,而不是將其同化。文化的同化不但有礙民族感情,有違黨的民族文化政策,同時,對我們的多民族的文化建設也將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
【摘要】文化是實踐的,實踐也是文化的。構建和諧民族文化,樹立“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可以說是一個主動的追求過程。當前我國民族文化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存在對工作的認識不足、對資源整合不足的問題,不能切實做到深、實、細、準、效。文化惠民,讓民族文化惠及到民,需要扎實推進民族文化建設。
【關鍵詞】民族文化;思考;實踐
一、民族文化工作要與時俱進
民族文化事業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迅速,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民族文化事業更應與時俱進,加強民族文化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增強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加大對民族文化發展的支持力度是時展的需要。民族文化建設重在建立一種具有普世性的新文化,無論是從歷史、文化還是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說,對民族文化的活動規律,以及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進行現代建構已迫在眉睫。多年的民族工作實踐,使我們意識到,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就是保護各民族的精神家園,就是保護現代化的內源動力。
(一)以整合民族文化為發展目標
發展民族文化事業需要多元參與,改變傳統的由民族而文化、由文化而民族的觀念,加強民族文化資源挖掘與規范管理。新時期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整合民族文化為發展目標,深度挖掘少數民族文化中折射出的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各民族文化在保持風格迥異、多姿多彩、內涵豐富的同時,通過深層次、多維度的接觸、碰撞、吸收、借鑒,完善民族文化的功能價值,提高民族文化的適應能力,繁榮民族文化的樣態系統。
(二)促進民族文化的自覺自信
努力造就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生態環境,推動文化資源、文化市場、文化環境、社會資本和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加強保護工作,豐富保護形式,實現民族文化的資源優勢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推動區域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在民族文化重建的實踐中,首先要“各美其美”,即重視民族文化重建,弘揚民族文化;其次要“美人之美”,即心系民族性的同時,要積極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一個民族可以在接觸其他群體的過程中不斷開創或闡釋自身的文化傳統。
二、原生態民族文化與現代思想文化技術的對接
現代思想性與原生態是對民族文化完善與發展的雙重要求,對現代性與原生性的不斷追求,促成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民族文化實踐觀、民族文化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性的開放觀、探索現代技術背景下民族文化發展的動因,為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尋找新的平臺與契機。基于現代文化技術上的民族原生態文化更加科學合理,也更能展現自身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抓住現代性與民族性之間對話的可能與契機,深化兩者的文化關聯和價值共享。民族文化具有形物、神智和交流這三個方面的內涵,民族文化的各個要素,無論從縱向還是橫向上說,都屬于互動交融的開放過程,從文化資源主體來說,重在原生態,從文化資源客體來說,重在兼容現代性。根據各個民族文化特性,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底蘊,植入先進文化內容,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基礎上,更好地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實現民族原生態文化與現代文化思想的互動和發展。
(二)民族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現代語境下民族文化有一種焦慮的存在,現代文化以其“趨同性”不斷入侵、同化、統攝著以“獨特性”為本質的民族文化。這或許導致民族文化價值選擇疏離民族本位而傾向于現代性,或導致更強烈的民族本位意識復蘇而傾向于民族性。文化自覺對于民族文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文化自覺意識是一種強有力的推動民族文化持續化發展的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發展觀,同時也將是民族文化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推廣
民族文化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正成為民族文化現代傳播和未來傳承的主要推動力量,借助數字化平臺充分展示和弘揚民族文化是一種趨勢。文化社會基礎的變化使得民族文化的發展呈現諸多新的態勢,而民族文化與現代化思想技術的對接是增強民族軟競爭力的有效路徑。與此同時,全球化也將民族文化置于一個充滿比較和競爭的世界舞臺上,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價值和影響成為決定其發展的重要因子,數字化能將民族文化的自然存在、自然傳承與信息技術、當前的科技發展進行和諧統一。民族文化是創造力,也是軟實力,進一步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文化,推動形成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文化傳承與交流離不開數字化。同時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獨特鮮明的民族性、非營利公益性,以及廣泛的聯系性,采用數字化模式保護和傳播民族文化,通過著書立說、創立網站、創作文學藝術和影視作品、舉辦學術交流研討會、協助政府保護民族文化等各種方式,積極展開調查、研究工作,為民族文化建設添翼加力。
三、民族文化工作要形式多樣
民族文化要不斷與時俱進,借用各式各樣更加接地氣的傳播方式,不斷賦予嶄新的活力,營造出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氛圍。
(一)整理好民族文化文本及其報道工作
民族文化文本形態研究,是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出版的優秀內容,要搜集、整理、判斷、選擇民族文化文本。民族報道擔負著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直接影響著當今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影響著民族文化傳承。梳理民族文化的各種文本形態,摸清民族文化的出版資源,分析民族文化文本的讀者對象,思考民族文化文本的呈現形式,實現民族文化文本內容的深化和表現形態的創新,推進民族文化走出去,使優秀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和弘揚。另外,還可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獨特鮮明的民族性、非營利公益性、廣泛的聯系性,通過如上所述的著書立說、發行報刊、創立網站、創作文學藝術和影視作品、舉辦學術交流研討會、協助政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式,積極展開對本民族文化的調查、研究工作,也是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注重新媒體與民族文化結合
民族文化借助大眾傳媒呈現新的形象,民族文化與新媒體相互碰撞、交融,同時也喚起了人們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新媒體傳播已通過其廣泛的傳播方式和功能要求獲得大眾的認可,新媒體與民族文化的結合也已開始隨著民族文化思潮得到重視,而民族文化在新媒體中的深層結構和屬性,也將隨之改變其原有的意識形態,進入一個新的層面。需要把準各民族文化的獨具審美形態,將各自的民族性格與文化形態在新媒體中真實、形象地展現出來。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獨特性的重要標志,少數民族文字報紙作為一個特定的報刊種類,擔負著傳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重要責任。聚焦新媒體時代下少數民族報紙做好民族文化宣傳的問題,內容報道、宣傳渠道以及人才建設等方面要予以關注和支持,有利于開創新局面。
(三)加強民族文化社團的建設
民族文化社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并發揮民族文化的生機和活力,采用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彌補政府在繁榮發展民族文化方面無暇顧及亦無力顧及的領域。促進民族文化元素通過社團活動深入群眾生活,社團活動的策劃、設計以及對民族文化的傳播展示與再創造,直接關系到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四)民族文化進校園
依據民族文化與民族教育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民族文化與校園文化合作機制,是彰顯學校特色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需要。多樣文化并存是保持校園文化多樣性發展和突出民族特色、促進民族團結的內在需求,也是有效防止校園文化同質化發展,以便形成各具特色的基礎和文化淵源。注重研究民族文化與校園文化之間的關系,加深我們對民族文化與校園文化關系以及其相關問題的認識,使民族文化工作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多方位和多視角。感知文化之旋律,旋律之文化,民族文化的旋律以一種特定的“符號”存在于民族的歷史記憶中,存在于民族文化內部,以不同的形態外顯。這種文化旋律需要通過多種多樣形式來記錄和展示,進一步挖掘和展示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美學層面、精神層面、社會層面、歷史層面和象征層面的價值,實現民族文化與經濟、技術、社會文化、空間以及組織的融合,從而賦予民族文化傳承的新動力。新時期民族文化工作需要有新理念與新精神,需要正確的歷史觀與文化觀的指導,更重要的是需要文化的開放與實踐。對于每一個特定民族來說,它的文化是其民族性存在的方式,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也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關鍵之一,如涓涓細流,匯入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當中,它是“文化立國”的根基和支撐,對中華文明復興能夠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2]鐘海青.質量與特色:民族教育的永恒追求[J].民族教育研究,2011.
[3]傳播學視域下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新策略—“輿論領袖”的橋梁紐帶作用[J].廣西民族研究,2013(4).
[4]新媒體廣告中民族文化植入問題研究[J].藝術百家,2013(z1).
作者:吳晟 單位:天津市民族文化宮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人均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隨著人們在充分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對精神領域的追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國家也針對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下面隨本文將針對新時期民族文化工作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民族文化;工作;建設
我國做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擁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這些不同民放的不同文化構建出了新時代的民族文化文明。那么,如何將這種新的文化時期發展下去,并保證其民族文化始終緊跟時展的腳步前進,已經成為了目前相關部門領導最為關注的問題。只有將各民族文化統一起來,才能使整體國家經濟更加繁榮。
1、什么是民族文化
所謂的民族文化,顧名思義,就是指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建設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特定性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民展好壞的直接反映主體,民族文化一般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含意。例如:居民的飲食、起居、衣著、交通及通迅工具等都屬于物質文化的范疇;而民族的特定語言、文學、科技、文字、藝術、醫學發展等則是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
在民族文化發展中,語言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民族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在我國封建時期民族發展中,宗教對民放的文化影響是較大的。宗教在當時的民族發展中所涉及到的范圍十分廣泛,因此,備受當時民眾所推祟。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宗教的影響力在民族文化發展中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政治、經濟形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整體社會經濟利益、思想觀與道德觀的重要衡量依據。
2、目前民族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民族文化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對國內綜合發展指標都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民族文化工作,還是存在著諸多問題的,其主要表現為:
2.1缺乏各民族特色
在民族文化工作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民族文化建設中缺乏民族獨有的特色。大家都知道,每一所學校,無論小學還是大學,都有自己獨立的校訓。例如:北大的校訓“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又如復旦大學的校訓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由此可見,校訓是一個學校辦學宗旨和總體思想的集中表現形式,也是一個學校能夠長久發展下去的文化底蘊。在民族文化工作中,國內的每一個民族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內函和風土特色,因此也應該有每一個民族特有的鮮明文化。但在目前的文化工作建設中,許多民族為了追趕上國內整體的發展趨勢,經常用照搬照抄的形式將其它民族的文化直接挪用到自身發展中,使自身的發展逐漸失去了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使民族文化失去了色彩。
2.2缺乏實際指導性
在民族文化建設中,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自身的獨特的文化傳承底蘊,以便于各民族間相互學習,尋求共同發展。然而就目前我國整體的文化工作發展形勢來看,許多建設目標都過于遠大,甚至有些內容是不切實際的空想。民族建設中也常常會出現利用政策出資新建些無實用性且花費較大的項目工程,這不僅無法給民族文化工作帶來任何積極作用,還會使民族文化建設因資金短缺而停滯不前,嚴重影響民族文化工作的開展與建設。
2.3民族文化工作缺乏長久性
民族文化工作建設要遠遠難于物質建設。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民族文化建設是基于人們精神文化的層面之上的,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建設。是需要民族文化建設負責人通過大力宣傳及帶動而實現的一種建設形式。但就目前而言,許多民族文化建設中,都因領導宣傳的力度不足而使得民族文化建設工作停止不前。或者有些地區在民族文化建設工作開展一半時,由于國家調控更換領導,而使得民族文化建設的思想及目標需要得新設定,這就使民眾的思想難以快速轉換,從而影響了民族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
3、新時期民族文化工作的具體實施
想要使民族文化建設工作順利開展實施,就必須要針對目前的國家形勢制定出一套具體的實施規劃方案。民族文化工作相關人員通過地區的不同,以國家總體發展形勢為依托,制定出了一系列的開展民族文化工作的有效措施與方法,具體內容如下:
3.1建立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蘊
在民族文化工作開展中,工作人員要在民族特有的傳承文化及歷史發展過程中、在該民族逐漸形成的文化基礎上,根據新時期的國家政策總體規劃,進行民族文化工作的建設。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要以國家現行政策為主要依托,以民族特有的獨立文化底蘊為目標,進行兩者的有機結合。在提高民族文化工作實施力度的同時,提升該民族文化底蘊的建設。
3.2加強學習文化的建設
無論是哪個民族,學習文化的建設是保證該民族文化加以鞏固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推進民族建設邁向新時期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民族文化工作開展中,要首先加強民眾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同時要在民族中樹立起“人人要學習、終生要學習、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理念,并將這種學習文化的新理念大力推廣到全民中去,使全民族人民能夠通過各種手段加化自身的文化素養,以此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內函。
3.3加強民族道德文化建設
道德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古傳承下來的優秀品質,也是每個民眾都應遵循的規范。是一個民族建設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民族發展壯大的重要學習內容。因此,應加強各民族人民的道德文化培養,提升民族全體成員愛國、愛黨、明信、守禮、團結、友愛、互助、互敬、自強、奉獻的良好的道德素質。同時在民族文化建設中要嚴格禁止崇洋媚外的思想,以互助互利的發展形勢尋求民族整體發展。
3.4加強民族團隊協作精神
在民族文化建設中,團隊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想要使民族文化工作順利開展,使民族整體文化形勢再上一個臺階,就要首先在民族文化建設中加強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由此可見,團隊的力量是多么的重要。
例如:某市的民族文化工作開展中,工作主要負責人根據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及生態情況、所傳承的文化內函情況等對該地區民族文化發展制定了具體的目標。民族文化工作人員將國家發展政策大力地宣傳給民眾,使民眾第一時間內了解到國家出臺的新方針政策,有利于后續工作的開展。民族文化工作建設全體人員與民眾通過多次深入交談打好了一定的民眾基礎關系,使該地區民眾對民族文化建設都十分技持,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協作力量。在這種良好的力量協作下,該地區民族文化建設工作開展十分順利。
結 語
綜上所述,民族文化工作的開展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增強民族文化底蘊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工作開展前,要根據具體的民族文化特色采取具體的方式方法,才能保證民族文化工作順利開展,也才能保證民族文化建設更上一個臺階。
【摘要】新中國建立之初,隨著我國文化事業除舊布新,原本十分落后、封閉的青海文化事業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也步入健康發展的新軌道。取得了今天文化事業的巨大成就。新時期,青海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應當有新思路。
【關鍵詞】青海 文化事業 新思路
1 保護和發展青海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
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構建具有青海特色文化背景的特色經濟,應該成為青海在21世紀發展的新思路。青海發展市場經濟需要走特色經濟之路,更需要走特色文化之路。特色經濟是在特色文化的背景下展開顯現的,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一個方面,就是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總書記指出:“宣傳文化工作能不能團結人民、鼓舞人民,在很大程度上看又沒有一批好的精神產品。優秀作品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對精神產品具有重要影響和示范作用。”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世代居住著漢、藏、回、撒拉、土、蒙古等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孕育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資源,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人文景觀、民俗文化及民間藝術,這一切決定了青海豐富的文化資源。建設和開發青海獨特的文化資源對于青海經濟騰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提到資源人們首先先到的是石油、天然氣、礦產,但歷史悠久的宗教資源、古文化資源、民俗民間藝術資源又何嘗不是一種可以開發的潛在資源?與有形資源相比,這些無形的文化資源更具潛能,只要我們認真保護科學開發,這將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青海是祖國西部的一個特色文化資源省份,蘊藏的獨具鮮明地域特點和濃郁民族民間特色的文化資源,豐富厚重,絢麗多彩。“從總體上講,青海的文化資源主要由地域(自然生態)文化資源、宗教文化資源、古文化資源、民間民俗文化資源及與以上文化資源密切相關的旅游文化資源組成。”[1]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高原明珠”青海湖及扎陵湖、鄂陵湖、茶卡鹽湖、察爾汗鹽湖、可可西里湖、哈拉湖等數以千計的大小湖泊星散于山川、草原。林木繁盛、水色旖旎的孟達風景區有著“青海高原西雙版納”之美譽,坎布拉等處的雅丹地貌是難得的地質奇觀。青海的許多自然生態景觀大都有美麗動人的古代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曾有國內著名學者把青海喻為“中國的希臘”。
但是青海省位于中國的西部地區惡劣的環境和落后的生產方式,造成貧困的經濟和落后的文化狀態。二者的惡性循環惡化了自然生態環境,又時刻侵蝕著傳統的民族文化生態。“過分的農牧,造成嚴重的沙化和牧場、農田的退化,如今的青海湖湖水正以驚人的速度減退。由于經費的缺乏人們無力保護本民族的文化遺產,而且一些人受利益的驅使往往會鋌而走險,破壞本民族的文化遺產。”[2]青海省都蘭縣唐蕃古墓群被大肆盜掘就是明證。如今一些民族的優秀觀念文化和習俗文化由于缺乏相應的保護正在逐步地消失。在對自然資源進行開發的同時必然會涉及到損害文化遺產,如何有效地保護、合理地利用文化資源成為青海文化工作當前的首要任務。青海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的傳統在各民族內部凝結為強大的凝聚力,聚合著民族的群體和民族成員。對于這種文化的研究和保護有利于各民族間進行交流和理解,促進青海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加強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從而為青海的經濟開發提供優越的發展和投資環境。而作為青海特有的民族文化遺產,不但受到國內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有的還走進世界藝術殿堂開發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已初見端倪。
2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文化隊伍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富有改革和創新精神。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改革文化體制是文化事業繁榮和發展的根本出路。”黨的十五大又對文化戰線明確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的主要任務。文藝專業人才和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奇缺。文藝文化人才隊伍的培養、使用和提高及引進文藝文化高級人才的機制、措施等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青海省文化人才奇缺,制約了文化經濟的發展。首先應該改變用人機制,實行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用有才能的文化經紀人才。文化隊伍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根本建設。文化事業的各項任務,歸根到底要靠人去完成。“要實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目標,關鍵在于一支“政治強、作風正、業務精“的高素質文化隊伍。”[3]
3 樹立“多元化是一筆巨大精神財富”的觀念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還有5個主要的世居少數民族。土族與撒拉族是青海省獨有的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燦爛文化與個性化的民族民間風情與民俗。青海是國內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區)之一,藏族也是青海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藏族長期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其在衣食住行及文化藝術、建筑等方面與其他民族有著截然不同的習俗和風格,創造了文化藝術、建筑、醫學、科技、宗教方面的輝煌成就。”[1]整個藏族地區堪稱“歌舞的海洋”。玉樹地區的藏族舞蹈獨樹一幟標領風韻。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舉世公認的中國藏族說唱文學巨著。流傳在藏族民間的神話故事、諺語等哲理深邃啟示性強。至于酒曲、情歌(拉伊)、祝詞等,更是人人得以說唱。青海藏戲集歌劇、舞蹈、啞劇等表演手法于一體,經典劇目常演不衰是藏民族戲劇藝術的奇葩。青海藏傳佛教寺院中積存的用藏文書寫的歷史、宗教、文學、藝術、醫學等文化史料、典籍文獻浩如煙海。藏醫藥學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土族是歷史悠久的青海少數民族之一,土族民間舞蹈節奏明快舞姿優美,土族婚禮始終伴隨著歌舞。土族的民間體育項目“輪子秋”為其獨有。土族阿姑的刺繡品巧奪天工,行銷海內外。撒拉族先民于700多年前從中亞撒馬爾罕東遷到循化街子一帶定居的歷史傳說,給這個青海獨有的少數民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撒拉族民間傳唱的撒拉曲、宴席曲等,音樂語匯美不勝收充滿詩情畫意。另外蒙古族“那達慕”活動是以馬為主題,集音樂、舞蹈、體育為一體的民族文藝盛會。青海漢族過年時所耍的“社火”,是音樂、舞蹈、曲藝、戲劇、雜技綜合的表現性藝術。“花兒”是青海最具魅力的民歌演唱品種,久負盛名,“花兒”深受青海漢族及藏、回、土、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的喜愛。
正如動植物學家一直在強調動植物品種多樣性一樣,文化的多元化對于人類來說也極為重要的。因為她可以為人類的文化創造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提供更為多彩的基因。青海多元一體的文化構成是我們民族的魂寶。對此我們必須百般關愛,把它認真地保護起來,而不是將其同化。文化的同化不但有礙民族感情,有違黨的民族文化政策,同時,對我們的多民族的文化建設也將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