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16 08:36: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史跡在中學德育的運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古泉州史跡的德育價值
(一)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品格。泉州是多種宗教自由傳衍、共存共榮的樂土。古泉州史跡中的老君巖造像、庵摩尼光佛造像、伊斯蘭教圣墓這些遺產點中,包含了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不同的宗教,并且這些不同的宗教存在著百花齊放、共生共榮的現象。特別是老君巖造像所在的清源山景區,匯集了儒教、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形成了多教并祀、多神共居的奇特局面。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為已知中國僅存之摩尼教造像,對研討古代東南沿海與中亞商業、宗教之交流有一定意義。而伊斯蘭教圣墓則是我國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圣跡。公元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之前,還專程到泉州來拜謁??梢姡了固m教圣墓在我國宗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我國極為珍貴的伊斯蘭歷史文物。多元宗教文化在泉州共生共存、繁榮發展,正體現了泉州人海納百川、兼容天下的廣闊心胸,這種多元文化對中學生健康心理的構建是非常重要的,更是中學德育的重要資源。
(二)尊師重教、崇學尚文的風尚。倡導尊師重教是從古至今的傳統風尚。歷經千年風霜,凝聚古城文脈的泉州府文廟,歷史悠久,規制完整,氣勢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廟建筑群,是東南地區名聞遐邇的最大的文廟建筑群。受崇學尚文風氣的熏陶,自唐至清光緒年間的1000多年里,泉州人中進士的共有2500多人,并涌現出曾公亮、蘇頌、李贄、蔡清、俞大猷、鄭成功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因此,府文廟蘊含著尊師重教、崇學尚文、立志成才的風氣,值得當代中學生傳承與發揚。
(三)海洋文化:外向、兼容、商業、進取的秉性。古泉州海外交通發達,史跡中擁有眾多海洋文化的遺址:一是石湖碼頭(泉州港)。從唐朝到元朝,泉州港一直是中國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獨占400年鰲頭的“世界第一大港”,歷史上曾以四灣十六港著名于世。泉州港也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二是江口碼頭。這是泉州港的重要門戶,為宋元泉州港鼎盛時期泉州海外交通和貿易繁榮的重要見證。三是真武廟,供奉水神玄武。從北宋到南宋前期,當地官員將其作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用于祭海。真武廟是泉州海外交通歷程的重要史跡,是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東端的歷史見證之一。四是九日山祈風石刻。在九日山上,“山中無石不刻字”,其中有反映泉州海外交通的13方祈風石刻,是歷史上泉州港海外交通研究的珍貴史料,是泉州港“海洋文明”時代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與亞非各國發展海交貿易、友好往來、和平共處的歷史見證。五是姑嫂塔和六勝塔。兩座石塔是引商船抵岸的指航燈,見證了千百年船來船往的輝煌歲月,也是泉州人漂洋過海、闖蕩世界的重要標記。特別是姑嫂塔的凄涼優美的傳說,讓其成為承載鄉愁的精神載體,訴說著海外游子與故鄉親人的無盡情思。這些古泉州史跡中蘊含的海洋文化,體現了外向、兼容、商業、進取的秉性,引領著泉州人民不斷走向海洋、走向世界、探求新的生活路向,開拓新的生存疆域。培養當代中學生外向、兼容、商業、進取的海洋秉性,不僅能傳承濃厚的地域文化,又能與時俱進,成為極富地方特色的德育資源。
二、發揮古泉州史跡德育價值的途徑
(一)優化古泉州史跡德育價值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每個初中生學習生活的重要領域與場所,不僅能為初中生提供知識技能的學習,并且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思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樹立正確世界觀與人生觀、道德觀。因此,要使初中生能夠接受思想、道德、信念的熏陶,學校在運用古泉州史跡進行德育教育時,必須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校園環境包括校園物質環境和校園精神環境兩種。校園物質環境包括學校地理環境、人文景觀、文化傳播設施、生活設施和綠化建設等。因此,在校園物質環境要投入資金和人力改建內部環境和設施。如創建古泉州史跡文化長廊;結合古泉州史跡文化資源建立相關網站;通過宣傳欄、網站開辟名勝古跡、古泉州名人、古跡傳說、古泉州史跡的保護開發等專題介紹。通過豐富的文字、圖片、影視等形成德育資源平臺,展現其文化內涵,為學生創建身臨其境的感染力和具體形象的審美教化效果。校園精神環境方面,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如開展尋訪“古泉州史跡”系列活動、“傳承發展海絲文化”系列比賽活動。通過這些感性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而上升到理性的思想升華,把古泉州史跡中蘊含的兼容并包、尊師重教、海洋秉性等德育品質真正地溶入平時的行為舉止中,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效果。
(二)強化古泉州史跡德育運用的教師隊伍建設
第一,擴充專業德育人員配置。古泉州史跡德育在中學德育的運用離不開專業化的教育隊伍。因此,規范用人標準對于教師隊伍的建設十分重要。學校在招聘德育教師時應該著重考量教師自身素質能力的高度及職業道德水平,選拔作風正派、專業性好、能力卓越的人才。招聘的教師應愛崗敬業,能夠全面研究每一名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古泉州史跡的具體德育價值,采取有針對性的德育教育策略,以創新高效的教學方法來加強中學德育建設,促進中學德育的有效開展。第二,加大師資培訓力度。高水平的教育培訓可促進高素質的德育工作者的形成。因此,學校應該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各級的德育培訓,可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理論知識學習,運用心理學的相關技巧,跟蹤掌握青春期學生的心理波動軌跡,及時對學生德育滲透。另外,還要特別對保護傳承古泉州史跡的專業培訓,從古跡建筑、古跡歷史、古跡傳說等入手,系統地學習了解古泉州史跡中所蘊含的文化特性和人文精神,從而提高教師對古泉州史跡的認識,感受古泉州的文化魅力,不斷探索古泉州史跡對提升中學生德育的路徑。
(三)挖掘古泉州史跡德育價值的教學載體
由于應試的壓力,中學課堂教學還是由考試科目的課程學習占據主要的陣地。因此,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提升古泉州史跡在德育運用的效果,是德育教師應該重點挖掘的。第一,創新教學方法滲透德育。豐富教學方法,運用不同的教學形式,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例如,在思想品德課程教授七年級上冊第六課《師生之間》,和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都可以結合泉州府文廟的典故:泮橋石條寓指“七十二賢人”,及孔子對樊遲“因材施教”的故事。再結合學校的古泉州史跡文化長廊,充分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本地史跡,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通過直觀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體驗性教學法等方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了德育教育。第二,開發感悟古泉州史跡的校本課程,形成系統的學習,以活動課的形式開發第二課堂,在校內學習古泉州史跡相關人物、古今史實、建筑特點、傳說典故等,對古泉州文化進行剖析和解讀,促進道德認識的內化。
(四)創新古泉州史跡德育的活動載體
實踐出真知。中學的德育教育不能僅拘泥于課堂教學,要把傳統課堂擴展開來,走到校園內,再走出校門延伸到社會。這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實踐活動為載體,有組織有秩序地開展系列活動,宣傳和普及古泉州史跡的知識和文化,引導中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啟迪和教育。第一,參觀走訪活動。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看、聽、訪、查”的方式走訪16個古泉州史跡,引導學生近距離的接受古泉州遺跡文化的熏陶,并且深層次地體會當中所蘊含的德育價值。從富有時代烙印的古跡中感悟古代泉州人勤勞勇敢、敢拼會贏的意志力,從潮起潮落的江口碼頭感受泉州人漂洋過海、闖蕩世界的進取秉性,從多種宗教共生共榮的奇特局面感受泉州人海納百川、兼容天下的廣闊心胸……通過實地走訪,調動學生地積極性及主動性,讓學生主動查找相關文獻資料,設計活動主題,如尊師重教主題、東方大港主題、宗教文化主題等,可以引導學生眼見為實,創設身臨其境地感受古泉州史跡。通過多形式的互動、滲透和整合開闊學生的眼界,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文化素質,達到德育工作的目的。第二,參加“孔廟拜師禮”系列活動?,F在,每個新學年開學,泉州市政府、教育局都會在府文廟舉行“孔廟拜師禮”儀式?;顒右话阌腥齻€議程:一是舉行孔子圣像祭拜儀式;二是舉行拜師禮儀式;三是舉行八佾族舞表演。通過學校組織學生去參加這一系列的活動,紀念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孔子,并進一步弘揚尊師重教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綜上,古泉州史跡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學資源與價值,這些都是泉州兒女在歷史長河中傳承與積淀下來的文化遺產,把其運用于中學的德育工作,對于中學生吸取泉州文化的德育正能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極大的意義。
作者:林曉東 單位:華僑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