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12 05:32: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商品經濟發展策略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本文從商品經濟發展的角度論述了唐代均田制瓦解的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土地兼并的步伐,促進了勞動力轉移,在一定程度上對均田制的瓦解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鍵詞】商品經濟 均田制的瓦解
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頒布,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楊炎兩稅法實施后徹底被破壞,存在了近三百年。為什么均田制會在唐代中葉以后走向全面崩潰,很多人作過探索。均田制是一種在中國歷史上存續了幾百年的土地制度,導致其瓦解和終結的原因很復雜。大部分學者從土地兼并、人口增加、戶籍紊亂等方面進行分析[1];郭庠林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唐代社會政治經濟條件變化需要新的土地制度,統治者并未制定這種制度[2];楊際平、霍峻江認為均田制的內在矛盾是均田制瓦解的原因[3]。徐德麟、唐任伍等先生曾提到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均田制瓦解的影響[4],惜未作展開闡述。本文力圖從商品經濟發展的角度稍作申論,闡述商品經濟發展是如何對均田制的瓦解產生影響的。
隨著唐代前期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水陸交通狀況的改善,大量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進入流通領域,大量的日常用品商品化,商業日趨繁盛。《唐國史補》卷下載:“凡貨賄之物奢于用者,不可勝記,絲布為衣,麻布為裹,氈帽為蓋,革皮為帶,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大量的商品進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各行各業與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南北間的物資交流愈加普遍。經濟發展有賴于便利的交通,進而會促進交通的發展。武則天時,“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洪舸巨艦,千舳萬艦,交貿往來,昧旦永日”[5],水路交通的發達、商業的繁榮可見一斑。對唐代商業的盛況,杜佑有很生動的描述,“東至宋汴,西至歧州,夾路列店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諸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6]交通之便捷,店肆之眾多是盛唐商業繁盛的一個側影。唐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著相對凝固的中古田制社會,自然經濟條件下相對封閉的狀態有所松動。唐代前期實行的是承繼北魏以來的均田制。葛金芳先生認為,“均田制在較長時間內維持,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國家對人口的嚴密控制,二是地權流轉速率的相對遲緩;”[7]商品經濟的發展亦搖撼著均田制的兩大基本支柱,土地所有權在商品經濟的影響下頻頻轉移,均田小農因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多地離開土地。商品經濟發展充當了均田制走向末日的催化劑,以下分而言之。
一、商品經濟發展加快了地權流轉速率
(一)商品經濟發展使土地經營利潤率提高,刺激了官僚、地主、商人的土地兼并欲
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增多,糧食商品率有所提高。在洪州(今江西南昌)有“胡氏子……農桑營贍,力漸豐足……其家令其子主船載麥,溯流州市”[8]。北京房山云居寺寫經題記中反映開元天寶間范陽(治今北京)有“米行、大米行、粳米行”[9]。杜甫的詩中有“云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10]的句子。這說明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糧食的集市貿易已有所發展,“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的經營線條已經被打破。糧食商品率的提高推動了碾等糧食加工業的發展,“永徽六年,壅州長史長孫祥奏言:往日鄭白渠溉田四萬頃,今為富商大賈等大造碾,堰遏費水,渠流梗止,只溉田一萬許頃。”[11]唐資糧食加工業的除富商大賈外,還有貴族、官僚、權宦等,他們大建磨房的原因在于市場對糧食加工和商品糧的需求增加。磨房的發展也是糧食商品率提高的表征之一。
糧食生產的發展為經濟作物的種植經營奠定了基礎,茶葉生產異軍突起,成為唐農業商品性生產中的后起之秀。玄宗時,張守圭“仙君山有茶園,每歲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傭功雜處園中”[12],可見,當時已開始以一定規模種植經濟作物。這種規模經營的動力源于茶葉生產的可觀利潤,“蜀、楚、閩、粵,依山之民,畦種(茶)而厚其利,有十倍于農桑之所獲矣”[13],很顯然,種茶葉比種糧食更有利可圖。不僅如此,茶葉販賣亦開始走上經營日程,“天寶中,有劉真清者,與其徒二十人于壽州作茶,人致一馱為貨”[14],茶商已成為商人隊伍的成分之一。種植茶葉等經濟作物獲利不菲,同樣增加了土地經營的誘惑力。
另外,交通便利的地方,土地因改作它用而身價倍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土地兼并欲。唐玄宗《禁賃店干利詔》稱:“南北衛百官等,如聞昭應縣兩市及近場處廣造店鋪,出賃與人,干利商賈,莫甚于此,自今以后,其所賃店鋪,每間月估不得過五百余文,其清資官準法不可置者,容其出賣,如有違犯,具名錄奏。”[15]唐政府對官吏經商是持否定態度的,而一些清資官竟然也造店出租,可以推斷,他們是受到了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社會上類似的現象應不在少數。雖然不可排除不付地價建房的可能,但大多數情況下,土地應該是有償轉讓的。唐貞觀中,“有裴明禮者,……于金光門外,市不毛地,舍諸牧羊者”[16],不毛之地尚需“市”,何況一般的土地呢?這種城郊或交通要道等處占區位優勢的土地往往會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而不斷增值,比用于農作的土地更有吸引力。
綜上所述,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糧食商品率提高,經濟作物種植發展迅速,交通便利的地方的土地不斷增值,土地成為有較利可圖的投資場所。因此,商品經濟的發展刺激了土地兼并欲,在一定程度上對土地兼并起了推動作用。
(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崛起的商人地主成為土地兼并的生力軍之一
在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兼并通常有兩種形式,“富者有資可以買田,貴者有力可以占田”[17],在唐代均田制被破壞之前,前者占主導地位[18]。盡管如此,入唐以后,商人已成為土地兼并的一支重要力量。高宗時富商鄒鳳熾“邸店園宅,遍滿海內”[19],既經營工商業,又廣占良田。玄宗時的詔書中有“貧人失業,豪富兼并”,“工商富豪兼并之家”[20]等詞句,反映了當時工商之家以資買田已相當普遍。代宗寶應元年(762)四月詔書曰:“百姓田地比者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21],這些殷富之家應包括商人。由于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長期延續,中國商人多半信奉“以末致財,用本守之”的圭臬,在經商獲利之后往往轉而買田置地,從而具有了地主兼商人的雙重身份。“良田兼百頃,兄弟猶工商”[22],就是當時這類人的寫照。
(三)商品經濟的發展將越來越多的土地卷入流通領域
隨著經濟的發展,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封閉狀態逐漸被流動狀態所取代,許多產品和生產要素進入流通領域,不斷增值的土地作為財富的主要代表,也在所難免。這一點從政府關于土地買賣的規定中可以略知一二。北魏的均田令早有規定,“諸桑田皆為世業”,“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23];北齊時“露田雖不聽賣,賣者亦無重責”[24]。可見,在唐以前被稱為露田的口分田原則上不許買賣,只能有限度地買賣永業田。到唐朝,土地買賣的禁令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被土地買賣的洪流所沖決,從而不斷松弛。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初定的租庸調法規定:“凡庶人徙鄉及家貧無以供葬者得賣世業田,自狹鄉而徙寬鄉者,得賣口分田,已賣者不得復授。”[25]口分田已經允許進入流通領域。法令開一條小縫,現實中就會開一個大口子。由于越來越多的均田小農的土地被買賣,永徽(650―655)中不得不再下禁令,“禁止買賣世業口分田”,但效果如何呢?“其后豪富兼并,貧人失業,于是詔買者還地而罰之”[26]。同樣的一幕在開元二十三年(735)重演,這一年玄宗下詔曰:“天下百姓口分、永業田頻有處分,如聞尚未禁斷,貧人失業,豪富兼并,宜更申明處分,切令禁止,若有違犯,科違敕罪。”[27]一方面國家在三令五申,另一方面,永業、口分田卻“頻有處分,未能禁斷”,禁者自禁,賣者自賣。經濟發展總是不斷地為自己開辟道路,使政治權力采取相應措施來適應經濟發展。唐代土地買賣的禁令一再被突破,政府一再重申禁止地權流通的法令,正反映了經濟發展的強大威力。到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又補充了幾條規定,“賣充住宅、邸店、碾者,雖非樂遷,亦聽私賣”;“若從遠役外任,無人守業者,聽貼賃及質”;“其官人永業及賜田欲賣及貼賃者,皆不在限”[28]。在這些日漸松弛的律令的背后,大量的世業田、口分田、賜田在進行買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土地被用來建造住宅、邸店、碾等,流通中的土地數量和類別不斷增多,經濟發展將越來越多的土地卷入到了流通領域。
土地經營利潤率提高是權流通的內在動力,土地作為生產要素不斷突破政府的禁令而進入流通領域,而商人地主加盟助則長了土地兼并的氣焰,各類兼并勢力一起瘋狂吞并土地,玄宗時已是“田畝轉移,非舊時矣;貧富升降,非舊第矣”[29]。因而杜佑說“開元天寶以來,法令弛壞,并兼之弊,有愈于漢成哀之間”[30]。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流通量的增多,國家手中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均田制的基礎被動搖。
二、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均田小農的流動性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流動的最深刻原因,唐代經濟的發展使魏晉以來社會的凝固狀態逐漸松動,流動機會日益增多。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商品經濟的日趨活躍,均田小農內部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貧富分化,涌現了出了少數據“高戶之位”[31]的地主,但大部分小農則不堪重荷,剔屋賣田,背井離鄉,武則天時“天下戶口,逃亡過半”[32]。安史之亂以后逃亡更甚,到肅宗乾元三年(760)編戶總數僅193萬戶,只占天寶十三載962萬的20%[33]。其中絕大部分應是以“不課戶”、“逃移戶”形式而存在的脫籍農戶,商業的繁盛則為這些脫籍的破產小農提供了新的謀生渠道。
(一)部分脫籍農戶以傭作自資,以出賣勞動力為生
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破產小農大量進入工商業等非農領域謀生。他們或受雇于豪富之家、邸店、茶樓、酒肆、車行等處,或服務于來往舟船,求得一線生路。在經濟發達的地方曾出現過集中的勞動力市場。“有茅山陳生者……偶至延陵(今江蘇鎮江),到傭作坊,求人負擔藥物。”[34]勞動力市場的出現,一方面表明在城市聚集的后備勞動力之多,另一方面也說明城市對傭工的需求增多。隨著經濟發展,城市中除了王公百官、軍隊、文化人等居民以外,許多富賈亦聚居城市,《開元天寶遺事》中有“長安富民王元寶、楊崇義、郭萬金”等的記載。城市人口的增多必然會增加對家庭服務的需求。“唐蕭穎士,開元十九年擢進士第,……常使一傭仆杜亮”[35],區區一進士尚使仆,何況家累千金的富豪之家呢?前引杜佑對唐代商業的描述,重要的交通沿線,邸店、酒肆很多,這些場所無疑能夠容納大量的服務人員。另外唐代有專門租賃車或驢的場所,這里也需要一定的勞動力。“扶風馬震,居長安平康坊。正晝,聞扣門,往看,見一賃驢小兒……”[36]當時,人們賃驢,往往由一小兒隨往,返回時順便牽驢,取回雇值。隨著水路的暢通,富商階層,特別是南方的大賈皆以船為交通工具。《唐國史補》卷下載:代宗、德宗年間,江淮名賈俞大娘僅操駕之工就有百余人之多。同時商船也需要搬運工為之服務,唐天寶中就有以搬運為業的“傭力負運者”[37]。這些行業都為流民提供了一定的生存機會。
(二)有些流入城市的小農從事個體手工業、服務業,或為公私手工業所吸納
唐代史籍中此類事例所在多有。“則天時,僧儀光之乳母曾以鬻女紅自給”[381;有個叫王承福的人,“世為京兆長安農夫,……天寶之亂,喪其土田,手鏝(做泥水匠)衣食,傭以償之。”[39]在失去土地之后,王承福進城,靠給人粉刷墻壁為生;大歷中,有專門為坊市居民清廁所的“除溷者”[40];天寶初,在洛陽“有郭大娘以當壚為業”[41]。這些人以自己的一技之長為城市居民提供服務,換取微薄的收入,為自己討一條活路。“定州大戶何明遠有織機五百張”[42],這種大規模的私營手工業一定需要相當多的人手。在官營手工業中也使用愿意從業的流民,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第五琦任鹽鐵使,“創立鹽法……其舊業戶并浮人愿為業免其雜徭,隸鹽鐵使。”[43]除了出賣勞動力以外,部分流民以自己的一技之長,或獨立經營,為城居民創造生活上的便利,或受雇于隨商品經濟發展而興起的手工業中,在城市找到了生存門路。
(三)在城鎮做小商小販也是許多離開家園、流入城市農民的選擇
唐代棄農經商之風頗盛。高祖在武德二年(618)下詔稱:“趣末者眾,浮冗尚多”[44];永隆二年(681)高宗曰:“如聞游手墮業,此類極多。”[45]中宗神龍初,宋務光認為,當時“稼穡之人少,商旅之人眾”[46];睿宗時,“正朔所及,封疆無外,雖戶口且增,租賦不益。莫不輕去鄉邑,共為浮墮”[47]。民戶拋卻田園,以商賈為業的現象在全國各地都不在少數,安史之亂以后,經商小農隊伍自然更為龐大。大歷中,蘇州常熟縣元陽觀的單尊師“常往嘉興,入船中,……遍目船中客,皆商販之徒”[48]。可見,農民改作小商小販在唐代已非常普遍,這種投資少、回報快的經營方式是小農在異地求生的重要門徑之一。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性的增強,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邸店、樓肆,還有富賈之家處對服務性行業的需要增多,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也創造了一定的就業機會。那些流落城市的小農或出賣勞動力,或獨立經營手工業、服務業,或當小商小販流落江湖。可見,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就業途徑,同時也為農民提供了衣食之資。部分流民從事游惰之業,不復歸田野,從一定程度上講,它增加了人口的流動性,使部分勞動者掙脫了中古田制框架束縛。隨著人戶的流移,政府不得不對逃戶的流動性予以承認。這表現在對逃戶的政策上,強制的行政控制因素日趨減弱,勞動者的自由度增大。楊際平先生對此作過研究,“開元以前,勒令逃戶回原籍;開元九年宇文融括戶起,比較靈活:原則上應回原籍,但也允許就地附籍;安史之亂以后,就地附籍”。[49]均田小農大量脫籍外出謀生,政府不得不對起其附籍權予以承認。
綜上所述,商品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人們的土地兼并欲,將更多的土地卷入流通領域,使商人地主成為兼并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時,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增強了社會的流動性,提供了更多的謀生手段,許多破產小農不必回歸田野照樣可以生活下去。唐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流轉速率,另一方面加強了均田小農的流動性,動搖了均田制賴以存在的兩個基本條件。因此,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均田制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作者簡介:徐嚴華(1972-),女,湖北荊門人,歷史學碩士,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學院教師。
摘 要:北宋建立后,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與歷代王朝不同,北宋一反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確立了國家與商賈共利分利的經濟運行模式,采取重農不抑商的經濟政策,商業市場活動增強,人們的社會經濟觀念也隨之轉變,商人地位提高,這些都促進了北宋商品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北宋;商業;政策;經濟
北宋時期,自然經濟仍然處于主導地位,隨著坊市制度的打破,商業大都市的形成,草市、墟市的繁盛與經濟型市鎮的崛起,商業活動的活躍,社會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商稅比重的增大,都表明當時的商品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北宋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當時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封建國家惠商政策的實行以及社會經濟觀念的轉變和富商大賈社會地位的提高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一、北宋政府政策與社會經濟觀念的轉變,改善了經商的環境
1.北宋政府采取重農不抑商的方針
北宋統治者自立國之初,便采取了一系列保護商業發展的惠商、恤商措施,“一切弛放,任令通商”,使其在盡可能廣泛的范圍內自由發展。其主要內容有:首先,嚴禁非法滯留和搜查商人。如宋太宗淳化四年“禁兩京諸州挾持搜索,以求所算之物。”對于非法滯留和搜查商人的官吏,也有明文的處罰條例,如“留滯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財物,贓重者,徒一年”,并且許可商人越級告發官員非法行為。其次,保護商人利益,嚴禁官吏對商賈橫征暴斂。《宋刑統?賊盜律》中對于侵犯包括商人在內的私人財產的處罰規定相當嚴重,如“諸夜無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時殺者匆論”;有敢于“燒人舍屋及積聚之物而盜者,計所燒減價,并贓以強盜論”;“恐嚇取人財物者,準盜論,加一等”。再次,盡量減少過去為商業發展而設置的種種限制和障礙,如限制壟斷,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另外,還制定了征商稅則,打破了宋朝建立前各地為商品流通設置的種種障礙,擴大了商品在全國的流通范圍。
2.社會經濟觀念的轉變
北宋政府采取的惠商、恤商政策,不僅促進了商業經濟的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宋人經濟觀念的轉變和重商思想的形成。不能否認,重本抑末的經濟觀念自產生的那一天起,歷朝歷代反對者便不乏其人,但從本末觀念演變的路程看,直到宋前,人們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農本工商末”的藩籬。在世人心目中,商賈所從事的商業仍是君子所鄙視的職業,商人仍作為“四民”之末而受到社會的歧視。然而時至北宋,伴隨商業在社會經濟結構中地位的增強,傳統重本抑末的經濟觀念在宋人身上發生了動搖。宋人已經普遍意識到“行商坐賈,通貨值財,四民之益也”,商業不再被看作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末業”,而視商業同農業一樣,都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司馬光指出:“夫農、工、商賈者,財之所自來也。農盡力則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盡巧則器斯堅而用有余矣;商賈流通則有無交而貨有余矣。”
二、市場活動的增強,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北宋市場規模的擴大體現在商業城市和市場數量的急劇增多,除了當時最著名的北宋都城汴梁,成都、建康、鎮江及揚州等眾多城市因商品經濟的發達而成為名噪一時的著名商業城市。有學者統計,唐代10萬戶的城市僅11個,而北宋則多達40個。其中,汴京人口大致有170萬左右,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無與倫比的大城市。伴隨宋代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率先打破了長期以來商業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形勢,開始逐步向南方發展并最終超越了北方。除了大都市商品交換異常活躍外,眾多商業性集鎮也如雨后春筍般遍及全國各角落,這些集鎮多集中于海上貿易繁榮的沿海鎮市或水陸交通樞紐的內陸商鎮。除此之外,甚至在農村也打破了往日的寂靜,于頻繁的貨品交換中逐漸形成了“草市”或“墟市”。
總之,宋代商品經濟迅速發展,逐步形成了包括大都市、商業集鎮和草市等規模不一的各級市場類型,特別是南方商業城市獲得飛速發展,首次突破以前大多集中在北方的情況,充分說明宋代市場規模較前大為擴大,商品交換活動隨之日益頻繁,深刻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發達。
三、商人地位的提高,擴大了經商群體
商人作為商品交換活動的主體,商人的社會地位情況如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反觀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商人因其從事領域的特殊性以及商業發展給傳統自給自足的社會經濟帶來的威脅,北宋以前的統治者都專門設立市籍,實施以“困商”和“辱商”為優秀的抑商政策,極盡可能摧抑商人的經濟實力和貶低其政治地位。“在中國傳統社會,商人盡管‘富可敵國’,但始終都缺少應有的社會政治地位,始終是抑的對象。這一狀況在兩宋以前基本上沒有什么大的改觀。”這說明北宋商人的社會地位較前發生根本改觀而獲得巨大提高,這是對北宋商品經濟繁榮興盛的現實回應,也是表現北宋商品經濟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
北宋商人獲準入仕是最能代表其社會地位提高的本質表現。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官本位的傳統社會中,政治地位是決定社會成員地位高低的最為關鍵因素。正因如此,北宋以前的歷代統治者才不遺余力從此處下手,嚴格禁止商人入仕,從而也就在根本上決定了商人地位的低下。發展至北宋,商人開始享有入仕資格,商人積極參政成為宋代政壇上的新現象。政治地位的提高從根本上抬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
商人通過科舉正途進入仕途。北宋科舉“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所交不限士庶”。只要“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以至于“糊名考校中,諸行百戶,何所不有”。這種唯才是舉、不問出身,科舉考試使宋代眾多商人脫穎而出,踏入仕途。
綜上所述,北宋時期,社會生產關系的轉變,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北宋政府采取的惠商、恤商政策,維護了市場的公平競爭,保護了商人的利益,創造了一個公平交易的社會環境,不僅對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積極作用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宋人經濟觀念的轉變和重商思想的形成。商人地位隨之提高,打破了對商人服飾的限制,使商人擁有了編戶齊民的戶籍,進而獲得入仕資格商業不再被看作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末業”,而視商業同農業一樣,都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進而促進市場活動的增強,打破地域和時間限制,豐富了商品種類。這些都是北宋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摘 要: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國內市場逐步擴大,商品貿易增加,形成了大量手工業專業市鎮和商品生產基地,商品流通率大幅增長,同時經濟水平的提高帶來了社會奢靡之風盛行,進而導致了致社會服務需求增多、社會財富流轉頻繁。隨之而來的是集貿易、住宿、倉儲于一身的貿易中介機構的牙人牙行在這一時期興盛起來。本文結合了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大發展,著重分析了商品經濟所帶來的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及這些變化在牙人牙行興盛中所起到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牙人牙行;興盛原因
牙人,即貿易中介人;牙行,集貿易、住宿、倉儲于一身的貿易中介機構,也稱為“牙店”,在中國雖然產生很早,歷史悠久,但至明清時期才達到了自身發展的頂峰,行業極其興盛。明清時期的牙人牙行不僅數量眾多,分布廣泛,而且經營的商品種類豐富、分工細密。同時,隨著職能的逐步完善,牙人對市場的參與程度不斷加深,從商業中心城市到偏遠農村集市牙人都是商品貿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吸引了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紛紛加入其中。牙人牙行在明清時期大規模興起并達到頂峰,并不是偶然,明清時期的商業狀況和社會生活狀態,為牙人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和發揮作用的舞臺。
一、商品經濟大發展環境下所帶來的長距離物流和市場開拓需求是牙人牙行興起的必要條件
隨著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國內市場對物流特別是長距離物流的需求大幅增加。明清時期驛站和水運比較發達,內河航運路線在鴉片戰爭之前就已經基本具有了近代的規模。南北運輸上,大運河在明代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清代大運河的利用雖不如明代,作為補償,海運比較發達,東西貿易方面亦有突破性進展,尤其是在清代,全面開發了長江一線。四川的移民和洞庭湖流域的開發,長江的中上游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直接的結果是長沙成為四大米市之一,漢口由一個荒洲變成了“九省通衢”。
隨著商業物流線路的開辟和發展,刺激了長途販運物流行業的發展,南北商品的交流逐漸加強,“燕趙、秦晉、齊梁、江淮之貨,日夜商販而南;蠻海、閩廣、豫章,南楚、甌越、新安之貨,日夜商販而北。”同時,商業網的廣度和密度也得到了進一步加深,萬歷年間的《鉛書》曾記載江西偏僻山區鉛山的商品市場,其中貨物卻都是來自四方,甚至還有來自海外者。同時全國性的市場也開始逐步建立,陜西漢中府的紙,“馱負秦隴道,船運勛襄市,華陽大小巴,廠屋簇蜂至”。
隨著明清商品的經濟和物流運輸業的發展,以及國內統一市場的發展,形成了規模龐大的長途販運商人,而牙人牙行最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從事長途販運的富商巨賈和中小商人,無論是收購抑或出售商品,都需要經由牙人牙行之手。所以市場的拓展、交換的擴大、販運商人數量的增加都增加了牙人牙行的實際需求,牙人牙行的大量出現正是這種現實需求的結果和反映。而大量牙人牙行的出現,又反過來促進了各種商品的流通和互動,推動了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專業商品生產基地和商業城鎮的形成為牙人牙行的興盛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隨著明清商品經濟的大幅發展,促進了很多專業商品生產基地和商業城鎮的形成,而這些商業化基地和城鎮的形成,為牙人牙行在這些地區的興盛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一些大規模集中化的商品生產基地的形成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參與市場交換的人數和交易量得到大幅增加,交易次數也變得更為頻繁。譬如,作為蠶桑絲綢基地的江浙四府湖州、嘉興、杭州、蘇州就有專業市鎮25個,包括盛澤、烏青、濮院鎮等。江蘇的蘇州、松江、常州三府作為棉花棉布產地也擁有52個專業市鎮。同樣,北方的棉布產地也形成了很多布市,如山東兗州府和濟南府,河北的肅寧,河南孟縣等①。此外,許多經濟作物也大量被種植,如煙草在湖南、廣東、四川、山東、陜西、浙江、甘肅、東北地區等都有相當數量的種植,其出產也都比較有名,行銷數省。花生、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在一些地區甚至排斥了糧食作物。幾乎每個地區都有自己比較有特色的產品,作為商品而大量出產。如湖北崇陽龍泉山和宜昌鶴o的茶,四川保寧的“閬絲”,湖南衡陽的蓮實,浙江的枇杷、梅、李、楊梅、柑桔以及山東的蘋果、棗、柿餅、桃等都是商品化很高的產品,出產豐富。農民也不再滿足于男耕女織的經濟自給自足,而是與市場發生了密切的關系,他們把自己所種植的或生產的農產品、手工業品,拿到市場上出售,同時從市場上買回自己生活生產所需要的其他資料。明清時期長途運輸貿易的最大宗的商品是糧食,然后是棉布和棉花,都是普通民眾日常所需,而非上流社會的奢侈品②,所以,此時的相當一部分農戶,已經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是市場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這樣一來,不僅參與市場交換的人數和交易量大大增加,交易次數也更為頻繁,這就為牙人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三、商品經濟的發展普遍提高了社會財富水平,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明清時期商業城鎮地區奢靡之風的盛行,進而刺激了牙人牙行等第三產業在商業城鎮的發展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商貿活動頻繁地區,社會財富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們能將更多的財富使用在享受生活上,進而就在很多地區產生了奢靡之風。這種風氣的形成,刺激了牙人牙行等第三產業在商業城鎮的發展。在經濟繁榮的城市、市鎮經常有人需要雇傭人力、租賃房屋、出行工具以及買賣田宅等,也就是說,服務性行業的需求有所擴大,而財富的流轉也更為頻繁。具有專業知識且掌握信息的牙人牙行不僅可以幫助有此需求的民眾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服務,也能保證交易的合法性及交易的順利進行。
在這種情況下,牙人牙行應運而盛,成為商品流通和市民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長途運輸的起點,長途販運商需要依靠他們進行收購,把一家一戶零星生產的產品匯集成批;在長途運輸的終點,又要依靠他們把整批的商品化整為零,銷售給小商小販或是店鋪坐賈。另一方面,已經與市場密不可分的農民或小手工業者,也需要依靠他們把手中的商品賣出去,小商小販也需要從牙行進貨,因此,牙人牙行在商品貿易中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現了出來。奢靡之風的盛行,使生活服務需求擴大,社會財富流轉頻繁,這都需要牙人牙行為之服務。正是因為這樣,牙人牙行才能隨著明清時期商品貿易的繁榮和市民生活的活躍而迅速發展壯大,成為物流環節和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達到了自身發展史上的頂峰。
(作者單位:吉林化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部)
摘要:從古至今,中國在它悠久而文明的歷史舞臺上,演繹著一個又一個傳奇。不同的時代上演著不同的精彩。明代,一個商品經濟空前繁榮的朝代,讓我們看到了盛唐之后,又一個經濟發展的高峰期。在明神中執政后的多年時間里,社會的商品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是工商業,手工業,還是農業紡織業。社會中、人們生活中與經濟相關的各行各業都展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面貌。加之,為了恢復元朝被嚴重破壞的經濟體系,統治階級推行的一系列經濟立法,這些都加快了明代商品經濟發展的節奏。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明代,有了這樣的商品經濟基礎,同時代的上層建筑也呈現出一番獨特的韻味。
關鍵詞:明代;商品經濟;商人形象
站在歷史的今天,除了展望未來,有的時候我們還應該停下腳步往回看。雖然歷史的進程推動了時代的更新換代。但是有的基本概念還是不會改變。在時間的洗滌中,它們會歷久彌新。有一句話放在任何的時代都適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個概念應該不僅僅是現代人的觀點,在古代,往往時代的變遷,朝代的更迭都與經濟有關。今天我們回望歷史,看到明代,這個特別的時代。它的時代標記如果用一兩個詞統而概之,應該是商業與經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以它的上層建筑中我們看到了許多與經濟有關的文化現象。其中商人形象的大量出現,相對來說就算是明代這個歷史舞臺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一、明代現實中的商品經濟
有人說明代這個時期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的繁榮,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在歷史上真的是那樣嗎?答案是肯定的。古代,從最開始的夏商周時期,到先秦兩漢再代隋唐。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政權,加之儒家思想對人的禁錮,歷來歷代王朝在不同程度上就實行著“重農抑商”政策。在政治思想的高壓下,商業發展是舉步維艱。商人也在經濟中受到剝削,在社會,文化,地位等諸多方面受到歧視與壓制。社會不給商人提供這樣的平臺,自然而然,社會中商品經濟就發展得緩慢,低沉。但是轉折點到了明代。統治階級似乎沒有給社會的商業施加過多的壓力,反而還有一點鼓勵的因素。例如引進了外來的經濟作物,提高了生產技術,立法保護著瓷器業,造紙印刷業,以及農業紡織業等等。歷史記載,明代官員張居正在內閣為官時,推行一系列改革,提出了:“厚農而資商,厚商而利農”的主張。也就是對于商品經濟的發展,統治階級給了一定的扶持政策。這就讓在夾縫中生存的商品經濟發展看到一線希望。由此一來,現實中的商品經濟就借著較好的時代背景,快速發展。東南沿海的外貿業發展起來,城鎮和長江中下游的手工業、商業也隨之興盛。特別是手工業的興起和商品流通的發展,使得商人的隊伍日趨擴大。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世風,經商的風氣彌漫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商人的大量出現,這些在無形中更加沖淡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觀念。以前的歷史中是高官貴族壟斷商業,到了明代中后期的現實中,人人皆有從商的機會。所以人們也就漸漸擺脫了傳統的“士、農、工、商”的等級觀念。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當時一些士人,在學而求官不成的情況下,棄書從商的大有人在。上述的因素一環扣一環的,向我們大致展現了明代的經濟發展狀況。所以說明代的商品經濟發展超過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終究是有一定的道理。
二、上層建筑虛構中的商人形象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相應的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明代與商品經濟聯系最為緊密的當屬當時社會中商人這一角色。他們在商品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共同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在我們看到這一層關系之前,明代的文人墨客已經用他們的筆觸把這些記錄了下來。商人在過往的歷史舞臺中都是配角,處于若隱若現的狀態。然而在明代中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商人的勢力逐漸強大,此時,越來越多的文人也就把他們的目光投向了這一新興的群體。商人的形象一躍成為紙上書面上的主角。上層建筑虛構中的商人形象日趨豐富。在“三言”之類的通俗小說中就刻畫了一系列形象鮮明,各具特色、身上帶著明代中后期時代氣息的商人形象。他們是時代背景與社會生活融合的產物。是商品經濟發展中應運而生的新的時代標志。據邵毅平先生統計在“三言”中的刻畫有商人形象的作品大致有16篇。可以說這些商人形象的大量涌現就是明代經濟文化發展下的產物。這些商人形象,雖然是虛構的。但往往也是社會的真實反映與寫照。在數量眾多的商人形象群中有從事貿易、餐飲、小商品生產、手工業等不同行業的商人。商人不受年齡性別的限制。有聞名的徽上,晉商、浙商,有小商販,亦有巨商。這些豐富的商人形象,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歷史畫卷,就如同看到《清明上河圖》后,立即在腦海中浮現出一片開封城繁榮的盛況。看到這些商人形象,讓我們同樣感受到了明代商品經濟基礎上獨特的社會風貌。
作家塑造了如此多數量商人形象,與當時他們身處的社會是分不開的。明代的社會孕育出一大批在過往閱讀中未曾出現過的商人形象。雖不能說這些形象可以概括同時代的所以商人形象。但是直到今天,有的形象還存在于社會生活中。有的現象還如同在重復上演著歷史。“三言”中的商人許多都充滿著現代商人身上也具備的品質。商人蔣興哥,常言“坐吃山空”,明確知道自己要經商才能使生活富足。可以說在他身上我們能看到一種積極進取的意識。商業發展推動著人的追求的向前。讓商人有一種堅定的勇往直前的信念。也能讓我們感受到這樣一份理念。另外一個商人形象賣油的小商販,秦重。雖然他自己做的是小本生意,但是他沒有感到絲毫的卑微。在現在看來是社會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也許這樣的理念是明代商品經濟發展下商人們的共識,較之前分析,平等的理念也是在這個時代較為突顯的。當我們從這些商人形象看到了與現代社會相符合的一面。另一方面,站在歷史的今天,反觀以前。我們或許還能重新拾起一些新的東西。在明代這段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歷史中,隨之出現的商人形象讓我們看到了一定數量的義商,他們身上的誠實守信、宅心仁厚、寬厚善良的品質,是直到今天都值得學習借鑒的。
三、歷史與現實融合的產物
歷史上,明代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是那一段高度發展,繁榮的商品經濟,可以說這樣的經濟基礎使明代中后期振興。讓我們記住了那一段過往朝代不能超越的歷史。同時,這段歷史中的經濟基礎,孕育了一段特別的文化。順應著時代的發展,商人形象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大千世界,讓我們在這些商人的身上找到了仍能承襲的東西。在商品經濟同樣高度發展,商業日趨繁榮的今天,讓還在滾滾商海大浪中的人們,尋到一些借鑒與啟發。現實往往是步著歷史的過去,繼往開來。一定的時間造就一定的歷史,一定的歷史給予人們一定的啟示。(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摘要: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呈現出三個重要表現特征:坊市合一、坊郭戶籍的建立和同業行會的形成。商品意識在城市社會中迅速滋長和蔓延,并向社會文化生活領域滲透。文學藝術也開始了商品化的進程,許多文藝作品成為文化消費品,由此導致了社會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的變化。
關鍵詞:宋代;商品經濟;文化藝術;商品化;價值觀;審美觀
一、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特征
從總體情況來看,宋代處于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其主導性的經濟模式仍然是自然經濟,而處于次要地位的城市商品經濟卻獲得長足的發展,呈現空前興旺的態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坊市合一”是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特征。宋以前的城市一般都是某一行政區域的政治中心,長期實行“坊市制”,將坊與市分隔開來。坊是城市居民生活區和行政管理單位,市是交易場所。市場管理極為嚴格,周圍有高墻環繞,營業時間以市場大門的關閉為準。一般日落市門就關閉,交易時間受到限制,極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由于唐末五代戰亂,“坊市制”被破壞,宋初雖有所恢復,但無法重現舊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東京開封的商業活動開始出現“侵街”的觀象①。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臨街擺攤,坊中開鋪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打破了舊的坊市分隔的城市格局,突破了交易時間和區域的限制。朝廷對這種現象雖然干預過,但屢禁不止。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和咸平中(998—1003年)曾兩次試圖恢復坊市制,都終歸失敗。宋仁宗登基之初,只得認可這一事實,干脆將坊墻和市墻統統推倒,宣告舊的坊市制徹底崩潰。商店與作坊臨街而立,坊與市合為一體,標志著近代城市的雛型已出現。當時的東京開封已是“人煙浩穰,添十數萬眾不加多,減之不覺少。所謂花陣酒池,香山藥海。別有幽坊小巷,燕館歌樓,舉以萬數。”②可想見其商業繁榮的情形。由于坊市合一、近代城市雛型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當時的東京開封已廢除了傳統的“宵禁”法令,商品貿易已沒有時間的限制,夜市普遍出現。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記載:馬行街的“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鬼市子”也是夜市的一種,在潘樓街,“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物、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③東京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必然波及全國各地。當時,南方城鎮的草市也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全國有鎮市近2000個,而南方諸路就有1300多個。這些新興的商業鎮市已改變了舊的州郡規格和性質,由區域的單一政治中心變為政治、經濟雙重中心。這類本設于城鎮之外的草市,隨著“坊市合一”的歷史進程也逐漸融于都市之中。許多市民為交易方便,便遷居于草市之中,使草市成為新的商業城市。
坊郭戶籍的出現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另一重要特征。宋代以前,城市與鄉村在戶籍上沒有多少差別,也沒有“坊郭戶”這一專用名稱。北宋時期,城市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市民階層空前壯大。據周寶珠先生考證,北宋崇寧時(1102—1106年)東京開封約有十三萬多戶(不含屬縣),總人口當在一百五十萬左右。④而吳濤認為當時東京主客戶合計應是二十六萬余戶。⑤可見當時東京開封城市居民的數量之龐大,它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城市人口的劇增,戶籍管理遇到新的問題。宋太宗幾次下詔整理戶籍,都未解決戶籍混亂的問題。因為當時無不動產的人口(客戶)太多,不容易注冊定籍。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二月,“命都官員外郎苗稹與知河南府薛田,同均定本府坊郭居民等。從戶部尚書馮拯之請也。”⑥宋真宗依準戶部尚書馮拯之奏請,委派苗稹為欽差,與河南府知府薛田一道在洛陽進行坊郭戶列籍定等的試點,然后推廣于全國。當時全國大約共有坊郭戶九十八萬戶,人口約五百萬之眾。⑦這些坊郭戶被單獨列籍,按財產多少分為十等。坊郭戶就是今天所謂的城鎮戶口,它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出現,不僅表明北宋城市商品經濟呈現出繁榮之勢,而且標志著市民階層的正式形成,在中國社會與經濟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發展了的以商品交換為媒介的分工,都以城市與鄉村分裂為基礎。”⑧坊郭戶籍的建立,將城市與鄉村分離開來了,進一步地促進了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品交換的分工。
同業行會組織的形成是宋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特征。行會又稱“行團”,簡稱為“行”或“團”。每一個行會都有“行首”或“團首”,一般推舉行會中經濟實力雄厚者充任。北宋共有行會160多個,南宋行業分工更細,行會更多。有的改稱為“市”、“作分”。后不斷合并,其組織越來越大,在商務活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行會可以根據市場行情變化來重新規定統一的價格;能夠保護本地區商業的利益,抵制外地商人搶占本地市場;能夠調節行會成員與官府的關系,在應付官府的“科配”和“供行”等賦稅的問題上,盡可能地保護本行團的商人利益。正如美國經濟史學家湯普遜所說:“行會控制資本并管理勞動;它們支配生產分配;它們規定價格與工資。但在它們的組織里,也有著一種社會的影響。行會的目的部分是社會性的,部分是互相的。”⑨行會是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因共同的職業和利益而組合成的一種社會群體。它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又在商品經濟發展中產生影響、發揮作用。
二、商品意識滲透到文化生活之中
由于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意識在宋代城市社會中滋長和蔓延,并無孔不入地向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滲透。又由于都市制度的變化——坊市合一、宵禁廢弛,作為城市社會主體的市民階層表現出旺盛的生活熱情和欲望,創造出帶有明顯商品化色彩的都市文化生活。正如日本學者加藤繁在《中國經濟史考證》中所說:“當時(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種種限制已經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經頗為自由、放縱,過著享樂的日子。不用說這種變化,是由于都市人口的增加,它的交通商業的繁盛,它的財富的增大,居民的種種欲望強烈起來的緣故。”⑩正是市民階層的“頗為自由、放縱”的生活和種種強烈的欲望,導致了新的都市風情、文化娛樂的產生,導致了市民意識的形成。宋人極重傳統節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些傳統民俗文化已被商品意識所“侵蝕”。商人們利用傳統節日,銷售節日用品和紀念品。如端午節,東京開封“自五月一日及端午節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紒紜矠由此可見,商品經濟已滲透到了傳統民俗節日中。許多本來是自產自給的民俗物品都已轉變為商品,在相當的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過去一向表現為清凈、莊嚴、神圣的寺廟道觀也不能幸免于商品經濟強有力的沖擊。廟會,又稱“廟市”,是我國商品交易的集市形式之一。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在佛教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廟會興起于中唐以后,在宋代十分盛行。北宋東京開封的相國寺是當時一個十分著名的佛教圣地,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它的神圣靈光變得黯然無彩,成為商品交易活躍的場所。相國寺前門是汴河的一個碼頭,商賈、貨物上下頻繁;寺內場地空闊,游人眾多,是商品交易的極佳場所。因此,它漸漸成了一個市集中心。相國寺的和尚在商品經濟熏陶下,在利益的驅動下,無法穩坐禪床、念好經卷,也直接參與商業活動。有的竟然違背佛教戒律,開辦了一個燒豬院,經營豬肉生意。和尚惠明成了名聞京城、專門烹調肉類菜肴的廚師。紒紝矠商品經濟使妙相莊嚴的佛祖、菩薩難堪,寺廟與市場簡直同轍接軌,成了逐利趨財之場。
由于市民階層的壯大,以滿足市民生活和審美需要而出現的文化娛樂也興盛起來,而這些文化娛樂活動帶有明顯的消費性和商品化的色彩。宋代市民娛樂的場所主要是瓦舍。吳自牧說:“瓦舍者,謂其來時瓦舍,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是。”紒紞矠對這一解釋有不少學者不以為然。戲劇學家周貽白認為瓦舍“實則指為曠物,或原有瓦舍而被夷為平地。”紒紟矠謝涌濠認為瓦舍“是簡易瓦房的意思,其含義即指百戲雜陳、百行云集的娛樂兼商貿市場。”紒紡矠其實,吳自牧是從“瓦舍”的性質而言的。“瓦”本義是指房頂如覆瓦形狀的建筑物,是專供文化使用的場所,其作用是遮日曬、蔽風雨,故稱“瓦子”或“瓦舍”。后來,商人利用這種娛樂場所做生意,使之成為娛樂與商貿合一的場所,故稱之為“瓦肆”或“瓦市”。從這個名稱上就可見宋代市民文化娛樂的商品化性質。瓦舍中的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可謂百戲雜陳,伎藝繁多。市民們可在瓦舍中盡情地觀賞和娛樂。不過,這種觀賞和娛樂屬于文化消費,是要付費的。從瓦市藝人來說,他們的表演是一種消費服務,他們靠賣藝來謀求生計。如北宋著名的瓦市藝人張山人所說:“某乃于都下三十余年,但生而為十七字詩,鬻錢以糊口”。紒紣矠又如《金鰻記》載歌妓慶奴“出去諸處酒店內賣唱,趁百十文把來使用。”由于伎藝表演已成為商業性的文化服務行業,其收入與服務質量密切相關。因此,瓦肆藝人十分注重自己的表演技巧,努力加強自己所演節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蘇軾的《東坡志林》卷一記載:“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可見當時說書的技巧之高、感染力之大。瓦肆伎藝是市民文藝,它所表現的是市民階層的生活愿望和審美趣味。在商品經濟的影響下,這些愿望和趣味肯定有悖于傳統的倫理道德和價值標準。瓦舍的伎藝表演又是有償服務,其表演的內容也肯定是純感性的、純娛樂的,它不可能也沒有義務去為政治教化服務。因此,它成了市民和一些士子盡情享樂、放縱情欲的地方。許多年輕人因經常出入其中,深受新興市民意識的熏拂,導致道德觀和價值觀的變化。可見這種充滿商品化色彩的瓦肆伎藝——市民文藝對傳統意識的沖擊作用。
無論是宋代的民俗、宗教,還是都市文化娛樂,都充斥著濃烈的商品意識。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市民階層創造的一種新的都市文明。
三、文學藝術呈現出商品化趨勢
宋代以前的文學藝術,尤其是士大夫文人創作的文學藝術,一般都是高雅的、非功利性的精神產品。而由于宋代商品經濟滲透到社會文化生活之中,產生于社會文化生活這塊土壤上的文學藝術也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商品化的趨勢。所謂“商品化趨勢”,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有些文學藝術作品開始直接參與到商品交換之中;二是指文學藝術的創作開始遵循商品生產的法則,并反映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新的都市風情和都市意識。
宋代重要的文學體裁有文、詩和詞。詩與文是傳統體裁,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言志”、“明道”的傳統文學觀念的影響,商品化的趨勢不太明顯。不過,詩歌已被市井藝人所利用,變成了他們掙錢謀生的工具。北宋中期,東京開封有一位以“說諢話”而著名的藝人——張山人。諢話即十七字詩。其詩詼諧滑稽,意含諷刺,觀眾在開懷大笑中獲得啟示,領略褒貶之意。十七字詩類似現代民間文藝節目——“三句半”。張山人創制這種詩體“鬻錢以糊口”。宋代民間伎藝中有“合生”。所謂“合生”,就是藝人根據他人臨時出的題目,當場作詩,以博求酬勞的一種伎藝。要想博得酬勞,就必須具有娛樂性,所作的詩歌就必須貼題、幽默、讓觀眾產生審美愉悅。從以上所述可以發現,作為正統文學的詩歌已成了市井藝人的衣食之資,詩歌創作的技能也當成商品來出售。
詞是宋代的代表性文學,是一種音樂文學。它從唐代“聲詩”發展而來,興起于中晚唐,流行于五代,繁榮于兩宋。詞本是尊前宴邊娛賓遣興的工具,由士大夫文人在宴會中即興創作,由歌妓當場演唱。北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形成,詞從士大夫的尊前開始走向市井,成為士大夫文人與市井細民共同享受的娛樂性伎藝——小唱。小唱又稱“淺斟低唱”,是宋代十分流行的一種表演藝術,無論是歌樓、酒館,還是瓦舍、私宅,都能見到它。謝桃坊先生認為:“小唱是由簡單的方式演唱流行的通俗歌詞。宋詞中的絕大多數作品便是供小唱藝人演唱用的。”紒紤矠此說甚是。由于詞大多數是供小唱藝人演唱的,必然具有市民文學的藝術風格。首先,它是為有償的娛樂服務而創作的,是一種文化消費品,是一種具有商品性質的精神產品。這就決定了它從語言到題材、從形式到內容都必須迎合消費者的審美趣味和欣賞水平。因此,詞表現出極為明顯的藝術特征:通俗性、娛樂性。其次,詞是一種商品化的精神產品,它就必須遵循商品生產的規則。詞人的創作不是專為抒發主體的“修齊治平”之志和喜怒哀樂之情,而是去表現它的精神產品(作品)的消費者(讀者或受眾)的愿望和情緒。因為詞人創作的目的不是自我欣賞,而是要讓更多的讀者樂意欣賞。宋詞的題材多為情愛離別、傷春嘆老、歌酒游樂,就是為了揭示廣大市民的生活愿望和人生情緒。因為追求個性解放、自由,追求精神與物質的雙重享受,是市民意識的深層底蘊。第三,詞既然是商品化的精神產品,那么,流通(傳播)便是它實現文學價值的重要環節。只有流通(傳播)渠道暢通,它才能占有更廣闊的文學市場,才能獲得更好的社會效果。歌妓是詞的傳播媒介。詞由她們“推銷”給消費者,并通過她們去實現詞的文學價值。宋詞的繁榮,歌妓與有功焉。南宋后期,詞的藝術精神發生蛻變,向“詩化”(追隨辛棄疾的“辛派”詞人多抒發進取或超然之志)、“雅化”(推崇姜夔的“風雅派”詞人主張雅正)方向發展,廣大市民不樂意聽,也聽不懂,歌妓出于“票房價值”考慮也不愿唱,而改唱“纏令”或其它俗曲,導致了詞的流通環節斷裂和文學市場萎縮。詞因此而走向衰落。
詞人的勞務費是由歌妓來支付的。詞是精神產品,無法具體核定其價值。歌妓只有根據演出的創收情況來酌情支付。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作品深受市民的喜愛,一般的歌妓雖用重金支付“潤筆”,也難以得到他的新作。如南宋羅燁的《醉翁談錄》丙集卷二記載:“耆卿居京華,暇日遍游妓館。所至,妓者愛其有詞名,能移商換羽,一經品題,聲價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資給之。惜其為人出入、所寓不常。”因為一首名人的佳作不僅能讓一位歌妓獲得可觀的收益,而且能讓她一曲唱紅,一舉成名。對于好的作品,歌妓是愿意支付昂貴的報酬的。
繪畫藝術在宋代十分興盛,北宋皇帝大多喜愛繪畫藝術。宋太宗特置翰林圖畫院,將各地的著名畫師羅致于京師。宋徽宗在國子監設置畫學,專門培養繪畫人才。因此,北宋的繪畫藝術呈現空前繁榮的局面。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繪畫藝術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商品化的趨勢。繪畫作品一反過去那種高雅的姿態,成為街肆買賣的商品。如相國寺廟會日,“殿后資圣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罷任官員土物、香藥之類。”紒紥矠又如前面提到的潘家樓的“鬼市”上也有“衣物、圖畫、藥環、領抹之類”的物品出售。北宋著名畫家燕文貴初入東京開封時,曾在天門道上出售自己的山水、人物畫。另一位著名畫家許道寧也曾在東京開封端門外將自己所作的畫隨藥賣出。紒紦矠
由于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市風情煥然一新,為繪畫藝術提出了豐富的題材,“市肆畫”也應運而生,成為一種新的題材類型。北宋時擅長于“市肆畫”的著名畫家有燕文貴、張擇端、高元亨等。燕文貴有《七夕夜市圖》,高元亨有“有瓊林苑、角抵、夜市等圖傳于世”紓紛矠,張擇端有《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不僅是宋代“市肆畫”中首屈一指的杰作,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市肆畫”本身雖不一定是商品,但它興起于商品經濟的社會土壤上,是商品經濟文化哺育出來的一種新的美術品種。它的出現,說明了繪畫藝術在商品經濟的滲透下開始發生變化。
四、文化藝術商品化的意義和影響
從以上所述可知,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宋代的文化生活和文學藝術開始步入商品化的進程。文化藝術的商品化,對當時或后世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影響。人們(尤其是讀書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因此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國古人在思想意識中形成了一種十分頑固的價值觀念:“學而優則仕”,“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政治價值成為至上的人生價值。其它的人生價值取向(如經濟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等)都不為社會所看重。因此,莘莘學子為了博取功名、踏上仕途而不得不寒窗苦讀、懸梁刺股,甚至不惜皓首窮經。到了宋代,隨著商品意識的興起和文化藝術的商品化,傳統的官本位意識開始發生動搖。因為在文學藝術商品化的社會中,知識能夠真正被尊重,文人的創作才華能夠被賞識,作品能夠獲得直接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文人的藝術價值能夠在創作中獲得實現并為社會所承認。因此,有不少士子在科舉場上失敗之后,不再醉心于功名了,而是投身到文學藝術創作中來,通過創作之路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藝術價值)。前面曾提到過的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就是一位在藝術中實現了人生價值的士子。他年少時就才華橫溢,但在科舉考場上卻不順利,曾在殿試時被宋仁宗黜落。從此,他放縱于市井二、三十年,為歌妓度曲作詞。他的詞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獲得了“天下詠之”的社會效果。他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宋代出現的“書會”,就是那些不能或不愿走上仕途的士子,因生活的需要而組合的文人群體。這個群體是以創作為職業,以創作來獲取生計。宋元時有九山書會、古杭書會、武林書會、玉京書會等。書會先生都是職業的作家。南宋瓦舍中的伎藝腳本大多都是出自他們之手。流傳至今的宋元話本和戲劇也有不少是他們的杰作。他們為當時和后世提供了大量的精神產品,以滿足人們審美娛樂的需要。除了“書會”之外,宋代還出了文人與藝人組成的“社會”,如表演雜劇的緋綠社、表演清樂的清音社、小說藝人的雄辨社、影戲藝人的繪草社、表演吟唱的律華社等。社中的文人和藝人都是專門化的職業作家和表演藝術家。職業作家和藝術家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開始走向成熟。
文學藝術商品化就是文學藝術走向世俗、走向大眾。在自然經濟處于絕對支配地位的社會中,文學藝術基本上是上層社會審美娛樂和傳情達意的工具,而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娛樂功能被政治和道德所削弱,出現了“教化說”、“言志說”、“明道說”、“比德說”等。宋代的文學藝術開始通過商品化的形式走向平民大眾,成為士庶雅俗、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共享的娛樂品(當然,這里只就詞、話本小說、市肆畫及瓦舍伎藝而言)。由于受到以下層民眾為主體的消費對象娛樂需要的制約,文學藝術必然要去反映更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生活,去揭示人人心中共有的人生情緒,以贏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宋代以后,都市通俗文藝(市民文藝)不斷興盛,詞、話本、諸宮調、戲劇、章回小說、彈詞、評書、時調俗曲等文藝樣式相繼或相競出現,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學的最后繁榮。這些文學藝術以家庭生活、男女情愛、人物傳奇、歷史故事、魔鬼神怪為重要的創作題材,故能擁有廣闊的文藝市場。由此可見,文學藝術商品化,導致了整個社會的審美觀和文藝觀的變化。
隨著文化娛樂的發達,下層民眾的審美能力不斷提高,娛樂需要不斷擴大。篇幅短小的文藝作品(如詞、散曲等)已不能滿足下層民眾的審美要求,鴻篇鉅制的戲劇、小說、評書等文藝作品應運而生。從此,詩文主宰文壇的歷史宣告結束,戲劇、小說成為主導的文學藝術樣式。這一結果雖然是文學發展的必然,但文學藝術商品化加快了這一結果的出現。
總而言之,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了文學藝術商品化,而文學藝術商品化又對社會文化生活、思想觀念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是一種良好的、具有積極意義的多重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