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03 08:46: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德育和法制教育整合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思想。隨著我國法治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推進,強調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學生群體作為國家未來的希望,其教育問題是社會各個階層關心的問題。在這樣的形勢下,必然要求高校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技能,同樣要求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這樣可以保證學生能夠在法治社會下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但現如今仍有一些高校不注重德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這對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一、高校德育和法制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一)德育教育的概念及作用
德育教育主要是指育人機構為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識及與對社會責任感所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性質活動。與此同時,德育教育旨在將社會道德標準轉化為受教育者主觀意識,并使其能夠產生出具有一定道德素養的行為。同時,德育教育在現階段各高校中主要被用作學生道德教育,以此提升學生自身的政治意識、生態意識、社會意識、自我意識,并為其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社會觀奠定堅實基礎。(二)德育教育與法治教育整合的價值體現
高校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機整合是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的必然趨勢。我國社會是法制社會,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來說,法制社會狀態下的安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維護好的。是需要長時間的付出與人民群眾的努力。如何在高校中貫徹落實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者近年來的目標所在。落實這一治國方略的關鍵在于要以科學發展觀作為理論指導,促進大學生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進行有機整合。對于國家來說,教育事業一直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點,將這種法律意識帶到課堂對于我國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法律意識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極為重要的。
二、高校德育和法制教育整合的要點分析
(一)深入貫徹以學生為主的原則
為從根本上提升得高校德育和法制教育整合有效性,現階段相關教育工作者應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深入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充分發揮出的德育教育中幫助學生建立其自我意識的作用,培養學生開放性及創新性思維模式,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多方間的溝通及交流,找尋到當代大學生的興趣點,將其帶入到教學中,以激發出學生對德育及法制教育學習的參與感及認同感,使其能夠通過主觀能動性的意識自主構建出生活情境。
(二)建立健全課堂管理機制
在高校德育與法制教育整合期間,高校還應積極相應國家素質教育的號召,在原有基礎上建立健全課堂管理機制,以此提升德育和法制教育的教學質量及效率。同時在課堂管理機制中,還應高度體現出高校自身的文明建設,將大學生應遵守的課堂規則,應具有的道德素養以條例的方式呈現出來,以提升對學生的行為約束力,從而彰顯出高校自身的辦學特色及水平。不僅如此,在明確課堂管理機制時,教育工作者也應適當的結合相關激勵及監督體系,在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讓學生通過自主意識約束自身的行為。
(三)提升教學內容中的針對性
將德育與法制教育整合過程中,相關教育工作者還應將重點放在提升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上,結合學生的成長環境以及學習能力存在的個體性,不同年級學生之間思維方式的差異性,采用分層的教學手段,在提升學生到思想政治水平及道德素養的基礎上,強調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傳授學生為人處世的能力,使其更加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
(四)做好提升教師專業技能及職業素養工作
做好提升教師專業技能及職業素養工作是確保高校德育及法制教育能夠有效整合的關鍵所在,因此這就需要高校管理部門能夠重視優秀人才資源引進及現任教師綜合素養,定期在教師職工群體中開展業績考核及外出學習等活動,力爭在教師群體中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以從根本上提升德育和法制教育整合的教學實效性,為向社會輸送大批具有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高校德育和法制教育整合的方法
德育與法制教育在形式、作用以及社會功能上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對高校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整合就需要注意避免將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混為一談,二者有所聯系,但卻不全然相同,同時也要發揮好法制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顧名思義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來為學生講解事件的內容、過程并對處理方法進行客觀描述。是幫助學生了解法律和道德之間的關系,是進行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整合的方法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來針對學生生活中的問題進行道德與法律的教育。例如在講解物權法時,可以舉例“如果你撿到了一部新蘋果手機,無法找到失主的情況下,你該怎么做?”來為學生找到中華傳統美德中拾金不昧與法律之間的聯系,與學生共同探討法律與道德的性質。
(二)問題創設法
問題創設法的主體同樣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舉一反三對于高校學生法制與道德教育并沒有什么幫助。但是讓學生去舉一反三,強制幫助他們去找到法制與道德之間的關聯對于學生來說,能夠幫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例如在講解婚姻法中的“試驗離婚”時候,可以直接給出形成兩種不同的觀點:“試驗離婚”是對法律的忽視與輕蔑;“試驗離婚”是尊重當事人的意愿,體現了法律的人文關懷。以這兩種論點讓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課下討論,自行查閱書籍或網上資料,課上的時候以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講出觀點及理由。這樣的問題創設法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法律與道德的聯系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合作能力。
(三)實踐法
實踐是在社會中進行實踐,人作為社會化的群體,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是再好不過的,因為在課上學習的知識如果能夠運用的到社會當中去,就已經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實踐法是通過實際操作來感受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的緊密聯系。實踐法可以運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于學生自我約束力的提升有極大幫助。道德是人之常情,道德的底線不同于法律的底線,對于處于學校當中缺少實踐經驗的學生來說,給予他們表現的機會能夠幫助他們塑造健康的人格。只有學生親身經歷過,了解什么是道德,才會遵循道德,遵守法律。例如我過傳統美德中的“孝”。在生活中學生隨處可見不孝的事情,不贍養老人、囚禁老人直到老人死去,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留意這些事情,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也是達到了德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這一目標。
四、結語
德育教育與法制教育在各個方面看似不同,但是實際上聯系卻千絲萬縷。我國強調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其中不僅僅知識技能得到發展,對于學生的道德水平仍然要發展。德育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一環就是法制教育,如何將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進行有機整合成為高校發展不可規避的問題。我國在發展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這一戰略上仍有很長的路需要走,廣大教育工作者肩負的責任巨大。
作者簡介:陳麗娜(1983-),女,蒙古族,遼寧大連人,法學碩士,任職于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研究方向:法學;劉大粼(1984-),男,漢族,遼寧大連人,醫學碩士,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