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6-26 09:18: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美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對學生創造美、鑒賞美和感受美的能力進行培養,使之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而這也是美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所在。美育有利于人們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的提高,教育如果缺少美育就不能稱之為完整的教育,美育的缺少勢必會對人身心的自由發展造成影響。作為人內心情感體驗最直接的表達方式,音樂能夠直接、有效的對人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正是基于它的這一特點,音樂教育在審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藝術學科所不能相比的,是對人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的最為有利的方式。
一、我國初中音樂教學學生審美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當前初中不重視音樂教育
現階段我國初中學生不斷提高了對音樂教學的重視程度,但是仍不能滿足現階段學生以及社會對音樂的需求,比如當前除了專門的培養音樂學生的學校之外,基本上所有的中學都沒有制定嚴格的大綱。同時大多數學校的音樂教師人數較為缺乏,部分學校的音樂教師都尚未取得教師資格證。還有就是大多數的學校都將音樂當作為次要科目,沒有制定與之相應的考核程序,在課堂上只是教師隨意的教授,而學生到底掌握沒有并不重要,一學期結束之后也沒有進行考核,頂多就是教師隨堂測試一下,成績不會計入學分中。所以致使教師和學生都不夠重視音樂課。
(二)學生對音樂缺乏興趣
因為我國在實施教育的時候會存在的一定的偏差,致使大多數家長和教師都認為音樂教育可有可無。在這樣的形勢下,家長不支持孩子學習音樂,學生受音樂熏陶的機會教師,對音樂的認識不足,致使學生音樂方面的能力得不到較好的開發[1]。由于從小對音樂就沒有興趣,所以當學生升入初中后,因為教師不重視音樂,從而使學生更加無視音樂。因此,初中階段的音樂課程就成了學生在學習主課之后的一種打發時間的方式。
(三)學生學習壓力大,音樂課時不足
現階段,我國初中階段的文化課都排得十分緊湊,幾乎每天都有語、數、外、英課程,而對于美術和音樂等課程,一周都只安排了一節或根本沒有安排,有時還被語、數、外、英等課程所占用。此外,就算完成了每周一節的課程,也很難保證教學質量。因為課堂教學時間是極為有限的,教師智能簡單地傳授一些音樂基礎知識,而和美育有關的教育是很難講授全面的。并且要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需要足夠的藝術熏陶,在美好的音樂中對美好的事物進行鑒賞,這就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實踐,而現階段大部分初中音樂課程都采用的是粗放型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難以借助音樂課程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
二、培養中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感受音樂美
流暢優美的音樂讓人心悅神怡;跳躍歡快的音樂讓人無比愉悅;低沉緩慢的旋律通常讓人感到悲傷。不一樣的音樂情境所帶給人的心情感受是不同的[2]。而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富于藝術化額渲染以及美好的音樂,會讓學生對音樂的美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從而使情感體驗和審美主體得以實現,有了體驗之后,學生才會對音樂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立足于其它要素,對音樂進行理性地感知。反之,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或對曲子進行欣賞前,沒有理解到這段音樂,或者教師所創設的情境缺乏合理性,那么勢必會降低教學效果。
例如,在對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進行欣賞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情感為著手點,引導學生欣賞音樂,要求學生將眼睛閉上,教師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調和緩慢的語速向學生描繪這樣一幅畫面:“明月高高地掛在夜空中,寧靜的江面上,漁民們因為獲得了好的收成而感到十分高興,蕩槳歸舟,漁舟飛揚……”在這樣的描述中,一幅動態的“漁舟唱晚”的畫面仿佛出現在學生的眼前,而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恰好補充了《漁舟唱晚》中的旋律,使之一會兒平靜、一會兒激蕩的畫面更為生動,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全身心的參與到音樂活動中,進而為之后的教學奠定了情感基礎。又如在欣賞《松花江上》的時候,若是學生在進行欣賞前就對祖國抗戰時期東北人民有仇不能報、有家不能回的亡國歷史有所了解,然后再對其進行欣賞,那么學生就可以對悲憤交加的愛國情感有更加深刻地感受,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位學生創設這一段的歷史背景,讓學生更加容易的感受到此歌曲表達的情感。因此,創設情境,對學生感受音樂美極為有利。(二)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的審美發展
從藝術角度來說,音樂主要是藝術方面的,而要對音樂有更好地理解,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聆聽,須知任何東西均不能取代在聆聽音樂中獲得的感受。高中生在平時生活中經常都會參與豐富多彩的社會音樂生活,對參與音樂生活他們充滿期望,而除了聽,唱、跳、表演等也不得少,因此音樂欣賞課在聆聽后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組織多種音樂實踐活動,而活動需按照要求與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以將學生的求知欲與表現欲給激發出來,使之才能在自主學習中展現出來。在教學中輔以現代化多媒體手段,可快捷、方便的展示意境,且也可超越時空。通過形象生動的電化多媒體展示,學生可快速的對音樂語言進行理解,能夠輕松的營造出美的氛圍對學生進行感染,在發展學生的審美上起到積極作用。
比如,在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瑤族舞曲欣賞的教學時,節奏明快、旋律質樸的民族管弦樂曲不斷傳入學生耳中,而他們更看到身著節日盛裝的瑤族人民在皎潔的月光下載歌載舞,樂曲的情緒感染了所有學生。乘此機會,教師就可鼓勵學生跳起來,使他們在歡慶場面中對音樂的內在美有更深刻的感受,更深層次的發展學生的審美,讓其一邊享受歡樂,一邊體驗樂曲中的音樂主題。(三)在創作改編中感受魅力
為了對學生的創造能力進行培養,當前,音樂創編教學已經在一些有條件的中小學開展,其不但可發展學生的音樂思維,也可對他們的音樂思維水平進行驗證。從另一個角度說,要使學生和音樂之間的距離縮短,第一步就是將音樂的神秘感消除[3]。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將所學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手段給利用起來進行創編,插上想象的翅膀,酣暢淋漓的進行情感表達。比如,在完成一首作品的學習后,請學生結合自己所理解的音樂,利用其它樂器重新設計樂曲的伴奏,并進行即興演奏,使學生對創編的樂趣有更深刻的感受。演繹時,可以通俗流行的音樂伴奏方式呈現傳統的民族音樂,也可用中國風格的方式來混搭處理國外的作品,同時也將當下備受年輕人追捧的打碟引入進來,對金屬和電子音樂的魅力予以感受。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靈活性通過他們的積極參與而被激發出來,也較好的鍛煉了學生的協作能力,并對音樂的魅力感受至深。
結語:總之,教師需在音樂課堂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科學的合理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欣賞。并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音樂情境,使之在這一情境中對音樂之美的感受加深。與此同時,教師還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直觀能動性的發揮和主體地位予以充分尊重,充分聯系起音樂和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將生活中的美給找出來,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蘇園.淺談初中音樂欣賞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中外交流,2017(25).
[2]鄭啟娜.論述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戲劇之家,2017(9):256-256.
[3]吳婷.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研究[J].成才之路,2016(17):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