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6-19 08:46: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商務翻譯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前言
忠實性是所有英語翻譯中最基本的指導原則,特別是對于商務英語來說。準確地理解和翻譯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商務英語詞句的語用意義,對不同文化的商務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解決商務英語翻譯中的一些障礙,特別是文化方面的障礙時,必須考慮語用因素,用適當的語用原則服務于商務英語翻譯。
二、商務英語翻譯與文化和語用的相互關系
語用學研究的是語言的運用。關于語用學的定義有多種,索振羽編著的《語用學教程》中指出的定義表達得較為明確。“語用學研究在不同語境中話語意義的恰當的表達和準確的理解,尋找并確定使話語意義得以恰當地表達和準確的理解的基本原則和準則。”簡言之,語用指的是超越于語言本身的語言運用能力。商務英語翻譯是一種語際轉換。它不僅包括語言符號的轉換,更涉及不同商業文化之間的溝通。著名語用學家Sperber&Wilson(1995:2)認為“交際方式甚至比交際內容更重要”,為了不同文化的商業交際的成功,譯者務必首先做到讓譯文讀者能夠與原文讀者一樣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圖時具有同等的推理距離,而后考慮“再現原作者對其意向讀者所做出的假設集”。其中可能要涉及到每個具體假設的可及度的調整。這條原則被稱之為翻譯的語用推理距離等距原則之補充原則。在識別作者信息意圖時的推理線索可分為句法線索、語義線索、字形線索和語音線索,它們之間具有不可分割性。整個翻譯過程始于原語交際,原語交際又始于交際者角度上的明示過程而后是聽話人角度上的推理過程,因而為了保證譯文讀者能正確識別說話人的信息意圖,譯者有義務根據雙方的認知環境再現必要的推理線索,提供這些線索也是譯文再現原文連貫的必要保證。商務英語翻譯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因此,在從事商務英語翻譯工作時,不僅應精通語言本身,更應熟知原語和譯語的文化。在跨文化商務交流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文化沖突,而恰當地運用語言,化解文化矛盾,正是語用學的任務之一。語用準則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準則的制約,具有鮮明的文化特點。要想成功地運用語言必須通曉其背景文化。跨文化的語用實際上就是在不同文化之間掌握靈活變通的手段,完成語意的恰當表達。商務英語翻譯是一門綜合的學問。譯者在通曉語言、了解相關文化背景的同時,也應掌握一些語用知識。從事商務英語翻譯的工作者都知道,語言中有許多詞匯和表達蘊含語用涵義,這其中就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涵義。文化的淵源不同使詞語所承載的文化也必然有很大差異。當詞語的指稱意義與深層的言內意義表達不一致時,譯者就應善于進行文化的移植和融合,以達到語用意義的等值轉換。由此可見,語用、商務英語翻譯與文化之間關系緊密,文化是基石,商務英語翻譯是轉換生成器,而語用是商務英語翻譯這部機器的一個必備的應用程序。三、商務英語翻譯中的語言文化語用與社交語用因素的相互關系
語用學是研究語言的使用和理解的一門語言學科,它研究說話人如何利用語言和外部語境表達意義,同時也研究聽話人對說話人說出的話語的解碼和推理。人們的日常交際中,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折射出其特有的文化內涵。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是一種三元關系,即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三者之間進行的思想、文化的傳遞活動。譯者在其中起著關鍵的連接作用:他首先是聽話人,他需要利用自己的原語語言知識、文化背景,并在翻譯過程中揣摩原語作者的翻譯意圖,通過自己的智力參與,運用語用學原則進行推理,對原語文本進行解碼;繼而,譯者又轉換其角色,變成說話人,他通過自己的目的語語言知識,結合目的語的文化背景,把握目的語讀者的理解程度,按照原作者的意圖、風格,將對原文解碼的結果呈現給目的語讀者,讓他們達到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跨文化翻譯過程中,由于不同的譯者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他們各自對原作的理解把握也不盡相同。這其中涉及到理解問題、重構問題,語用和文化因素在譯文中的處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語用用意的傳達等問題。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充分理解語用學內涵,立足于原文語境,充分挖掘原作作者的語用用意,利用文章中的各種語意關聯,深刻理解文中蘊涵的文化內涵,同時還要結合讀者的理解程度,呈現給讀者通順流暢、接受程度高的譯文。這樣同時也就達到了文化翻譯的標準與意義。例如不同的語言有自己的表達習慣和各自的詞匯體系,相互之間并非一一對應關系。如漢語中的“三角債”,若商務英語翻譯成“Triangledebt”,外方會不知所云,因為英語中經常用“chaindebt”來表達此意。再如商務英語翻譯“文物保護單位”這個詞組,如把它譯成“aculturalunit”,英語國家的人會把其理解成“一個文化單位”,這就是由于把漢、英詞語一一對應造成的語用失誤,正確譯法應當是“ahistoricrelic”。再如,“宣傳”一詞,如果不看語言環境直接把它譯為“propaganda”往往會造成語用失誤。因為漢語中,“宣傳”并無貶義,而英語中的“propaganda”卻帶有“欺騙性”的含義。這種把漢、英一一對應的語用失誤還有:當你幫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對方向你表示了謝意,你用漢語的回答自然就是“沒關系”、“不用謝”之類,而用英語卻不能說“Nevermind”、“Don’tthankme”之類,因為英語中Nevermind常用來表示道歉,而Don’tthankme根本不符合英語的社交場景與表達習慣。另外一種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發生的語言使用方面的失誤是由于套用母語的表達結構或誤用英語的其他表達結構,結果表意不清,令人不知所云。如下面這句話“世紀之交,中國外交空前活躍。”試看譯文“Attheturnofthecentury,China’sdiplomacyismostactive”本句在漢語中很常見,但如把它照譯成英文,則顯得有些Chinglish的味道,因為英語中active的主語應是有生命的,把diplomacy和active搭配在一起并不恰當,如果譯為“TheturnofthecenturyfindsChinamostactiveonthediplomaticarena”則既傳達了原意,又符合語用規則。
四、結語
商務英語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語際交流,它要求譯者具備熟練的語言知識,熟悉多種文化,掌握語用技巧,從而完成具有一定語用目的的商業文化交流。提高商務英語翻譯技能和語用能力就應關注文化的異同,靈活變通,以達到原語的語用目的。語用原則是商務英語翻譯中應遵守的基本規則。在商務英語翻譯工作中應靈活處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語言表達習慣等因素造成的交際障礙,把握語用原則,根據語境做必要的調整,避免語用失誤。
許多學者(Dudley,1998;王曉輝,2001;李明,2004)將商務英語的使用和翻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加以研究。在總結了商務英語語言特點基礎上,介紹了現今翻譯領域比較有影響力的三種理論:目的論、順應論和功能對等理論,并通過實例翻譯說明其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適用作用。
1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和語篇特點商務英語完全具有普通英語的語言學特征。與此同時,商務英語又是商務知識、管理技能和英語語言的結合,因而其本身又具獨特性。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包括:a.具備較強的客觀性;b.使用平實、準確的表達方式;c.具備獨特的行業特點。
除了具備以上語言特點外,商務英語還具備以下語篇特點:a.較強的語域特征和目的性(Ellis,2002);b.較強的程式化色彩;c.獨特的語篇文體特點。
2目的性原則與商務英語翻譯論文
由德國的萊斯(K.Reiss)、費米爾(H.JVermeer)、諾德(ChristianeNord)等學者提出的譯文功能理論為翻譯理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他們認為,翻譯是一項有目的的(in-tentional)交際活動,翻譯的目的大致可分為三種:譯者的目的(如賺錢)、譯文在譯語文化中的交際目的(如傳遞信息)以及某種翻譯方法或策略所要達到的目的(如直譯以顯示源語的語言結構特點)。
根據目的性原則,翻譯的過程應以譯文在譯語文化中實現其預期功能為標準。比如在市場營銷這一商務活動中,達到商家的促銷目的是廣告翻譯的首要原則。這一原則決定了譯者在廣告翻譯中應考慮以下三個因素:譯文語體、讀者反應和譯語文化。首先,廣告翻譯要遵循譯入語的廣告語體風格。根據目的論,商務廣告翻譯要符合譯語廣告文體的語言風格,即簡約洗練、有吸引力,盡量做到語出不凡。
其次,廣告翻譯應該以讀者為中心,注重讀者反應。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地道的語言,特別是套用譯語文化中家喻戶曉的名言、名句對譯文讀者進行情感傳遞。這能幫助譯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實現其預期功能。例如,某國產香煙進入英國市場時,推出了這樣的廣告語:tosmokeornottosmoke,thisisaquestion.這則廣告戲謔地套用了莎翁名言tobeornottobe,thisisaquestion,不僅大大增加了廣告的新奇性,還通過這種原汁原味的語言營造了一種親切的氛圍,使讀者看過之后,不禁會心一笑,產生了消費欲望。
最后,廣告翻譯還應尊重譯語文化,確保許多學者(Dudley,1998;王曉輝,2001;李明,2004)將商務英語的使用和翻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加以研究。在總結了商務英語語言特點基礎上,介紹了現今翻譯領域比較有影響力的三種理論:目的論、順應論和功能對等理論,并通過實例翻譯說明其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適用作用。
1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和語篇特點商務英語完全具有普通英語的語言學特征。與此同時,商務英語又是商務知識、管理技能和英語語言的結合,因而其本身又具獨特性。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包括:a.具備較強的客觀性;b.使用平實、準確的表達方式;c.具備獨特的行業特點。
除了具備以上語言特點外,商務英語還具備以下語篇特點:a.較強的語域特征和目的性(Ellis,2002);b.較強的程式化色彩;c.獨特的語篇文體特點。
2目的性原則與商務英語翻譯
由德國的萊斯(K.Reiss)、費米爾(H.JVermeer)、諾德(ChristianeNord)等學者提出的譯文功能理論為翻譯理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他們認為,翻譯是一項有目的的(in-tentional)交際活動,翻譯的目的大致可分為三種:譯者的目的(如賺錢)、譯文在譯語文化中的交際目的(如傳遞信息)以及某種翻譯方法或策略所要達到的目的(如直譯以顯示源語的語言結構特點)。
根據目的性原則,翻譯的過程應以譯文在譯語文化中實現其預期功能為標準。比如在市場營銷這一商務活動中,達到商家的促銷目的是廣告翻譯的首要原則。這一原則決定了譯者在廣告翻譯中應考慮以下三個因素:譯文語體、讀者反應和譯語文化。首先,廣告翻譯要遵循譯入語的廣告語體風格。根據目的論,商務廣告翻譯要符合譯語廣告文體的語言風格,即簡約洗練、有吸引力,盡量做到語出不凡。
其次,廣告翻譯應該以讀者為中心,注重讀者反應。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地道的語言,特別是套用譯語文化中家喻戶曉的名言、名句對譯文讀者進行情感傳遞。這能幫助譯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實現其預期功能。例如,某國產香煙進入英國市場時,推出了這樣的廣告語:tosmokeornottosmoke,thisisaquestion.這則廣告戲謔地套用了莎翁名言tobeornottobe,thisisaquestion,不僅大大增加了廣告的新奇性,還通過這種原汁原味的語言營造了一種親切的氛圍,使讀者看過之后,不禁會心一笑,產生了消費欲望。
最后,廣告翻譯還應尊重譯語文化,確保的乘客),使那種體現公司和乘客之間的人情味變得蕩然無存,以致大大地削弱了原廣告的廣告效果。賈文波(2000)建議在譯文中使用第二人稱用語(You)代替“guests”來順應英語廣告中“顧客至上的信念”。他把上述廣告改譯為“:Giveyouapleasantridealltheway!”,顯然與原譯相比,預期讀者更樂于接受后者。
4功能對等理論與商務英語翻譯
奈達的翻譯理論“以目的語和目的文化為依歸,以譯文和譯文讀者為中心”(郭建中,2000),其優秀即為“等效”理論。作為語言共性論者,奈達主張翻譯是“可譯”的且提出了“動態對等”和“功能對等”。
奈達將“功能對等”定義為“最為切近的自然的對等”(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Nida,1969;2001)充分反映了對于翻譯中不存在像數學中那樣的“完全對等”(com-pletelyequivalent)的認識,而只能是基于各種不同程度的“切近”的“功能對等”。這個“功能對等”應當涵蓋(所指和聯想)意義、語境、文化、文體、信息、認知和經驗等諸多內容。“功能對等”既體現了翻譯(尤其是文學性翻譯)的“可譯性”,也體現了“可譯”程度的相對性或“動態性”,合理地解決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作者與原文讀者及譯者與譯文讀者的關系等。
以商業詞匯翻譯為例,譯者往往很難實現漢英之間詞語意義的“對等”。例如“龍頭產品”如直譯為“dragonheadproduct”,則難免引起歧義,或產生負面效果,因為龍在西方代表邪惡。如果譯為“flagshipproduct”,則既符合西方的文化,又起到了傳意的效果。因此,將詞語的這兩種基本意義“移植”到目的語中有時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意義損失”,而翻譯者的任務是將這種“損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在原語和目的語之間實現“最貼切的自然對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商務英語的語境和交際功能決定了商務英語的詞法和句法特點。通過本文的介紹與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目的論、順應論和功能對等理論對于商務英語翻譯都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在現實商務翻譯過程中,我們還應進一步理解特定商務領域的語言特點,選擇適當的翻譯理論作為指導,以達到傳遞準確信息的目的。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過程是跨文化交際。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因此,從事國際商務的翻譯人員必須了解掌握本國與異國的民族文化差異,并設法使這些差異在傳譯過程中消失,同時在譯入語中找到準確的詞語,使異國文化在譯入語中再現。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它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語際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互相交換,也是兩種文化的傳遞論文。文化在翻譯中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正如美國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所說:“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
從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要注意文化信息的傳遞,盡量按照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4Es標準做到文化信息對等。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時很難傳遞到譯入語中,結果對等的標準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來說,導致文化差異有以下幾個因素:
(1)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
例如,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龍)不是人心中的吉祥動物,而是表示邪惡的怪物。在中世紀,dragon是罪惡的象征,圣經故事中惡魔撒旦(satan)就被認為是thegreatdragon。另外,dragon還有“潑婦’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語國家人中所引起的聯想與中國人的“龍”完全不同,所以,翻譯時就要特別小心。東亞韓國、中國、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四個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被西方人稱為“亞洲四小龍”,將其翻譯成英語FourAsianDragons恐怕不太妥當。有人建議翻譯成FourAsianTigers,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文化信息的對等,因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種強悍的動物,至少不會讓人聯想到某種可怕的動物。再者,tiger一詞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語詞典增補本第二卷》(OxfordEnglishDictionaryAdditionsSeriesⅡ)中的釋義:AnicknameforanyoneofthemoresuccessfulsmallereconomiesofEastAsia,esp.thoseofHongKong,Singapore,Taiwan,andSouthKorea.(任何一個在經濟上較為成功的東亞小國或地區,尤其指香港、新加坡、臺灣和韓國。)所以說,將“亞洲四小龍’翻譯成FourAsian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達到了對等。
再如,我國著名的“白象”牌電池,翻譯成英語WhiteElephant,語義信息對等雖然不錯,但從文化信息對等來看卻是糟糕的翻譯,因為whiteelephant在西方國家中意思是“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這個含義源自一個傳說。相傳有個國王討厭手下的一個大臣,為了懲罰他,國王送給該大臣一頭白色的大象。該大臣發覺這頭象非常棘手,因為是國王送給他的,他既不敢轉送給他人,更不敢宰殺,只好小心地侍侯著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極大,把大臣給吃窮了。由此可知,英語國家的人恐怕不會買牌子為WhiteElephant的電池,因為消費者不愿買“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那么。“白象”牌電池應該怎樣翻譯呢?我們可以考慮用一種西方人心中象征著強大、有力量的動物lion來代替,將“白象”譯成BrownLion。如果買來的電池威力無比,顧客何樂而不為呢?
(2)顏色的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的人對顏色的認識盡管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各種顏色的感覺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例如,藍色在國家有憂郁的含義,美國有“藍色星期一”(blue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sky在英語中意思是“沒有價值”,所以,把“藍天”牌臺燈翻譯成BlueskyLamp,意思便是“沒有用的臺燈”,這樣的臺燈怎能銷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時人視藍色為倒霉的顏色。藍色在人心中一般不會引起“憂郁”或“倒霉”的聯想。盡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藍鳥”汽車并不是“傷心的鳥”的汽車,否則怎么會用BlueBird作為汽車商標呢?bluebird是產于北美的藍色鳴鳥,其文化含義是“幸福”,所以,英語國家人駕駛BlueBird牌的汽車,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駕駛BlueBird牌汽車的中國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駕駛世界名牌汽車是一種身價的體現和財富的象征。
英語國家視“紅色”為殘暴、不吉利,紅色意味著流血。在中國紅色預示著喜慶,中國人結婚習慣穿紅色衣服。經商時,商人希望“開門紅”。經營賺錢了,大家都來分“紅利”。某員工工作出色,老板發給他“紅包”。
美國人一般不喜歡紫色;法國入不喜歡墨綠色卻偏愛藍色。在馬來西亞,綠色被認為與疾病有關。巴西人忌諱棕黃色。西方人視白色為純潔、美好的象征,在中國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義。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將綠色和“缺少經驗”聯系起來,而在中國綠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3)數字的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數字,其原因就是與圣經故事中耶穌被他的第十三個門徒猶大出賣有關。所以,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避免使用“十三”這個數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數字“十三”沒有這種文化含義,但隨著西方文化的,近來這種蘊涵也被國人所接受。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九”因為與“久”同音,所以“九”經常用來表示“長久”的意思。例如,我國歷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長治久安。因此,我國便有“999”藥品。英語中的nine沒有這種含義。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標的商品出口到英國,因為“666”在《圣經》里象征魔鬼。
“七”在歐美國家有積極的意義。所以,商標為“7-Up”的飲料翻譯或漢語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語國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當于中國人的“八”。“七”對英語國家人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投擲中以“七”為勝利。商標還有MildSeven、7-Eleven(連鎖店)。但在我國,“七”是個普通的數字。
上海生產的“三槍”牌內衣,是名牌產品,翻譯成英語ThreeGuns。如果將ThreeGuns牌內衣出口到日本、哥倫比亞及北非地區,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因為“三”在這些國家表示“積極”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貝寧等地,則不能將“三槍”翻譯成ThreeGuns,因為在乍得像“三”這樣的奇數表示“消極”的意思,在貝寧“三”含有“巫術”的意思。
文化差異還受地理位置、制度、歷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響。文化差異會引起幾種不對應的情況:
①原語中的指稱對象在譯入語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見或被忽視。例如,漢語里有許多用數字開頭的詞語,如“三心二意”譯為neitheroffnoron.“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譯為Twoheadsarethanone。這些詞語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譯。
②原語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確的實體,而譯入語文化不加以區分或恰恰相反。例如,英語中的armchair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軟的椅子,但在漢語中我們卻分別有“扶手椅”和“單人沙發”。
③和譯入語中同一個指稱對象可能由字面意義不同的詞語加以指稱。例如,英語的blacktea,翻譯成漢語是“紅茶”,而不是“黑茶”。這是因為中國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顏色,而英國人重點放在茶葉的顏色上。
文化信息的傳遞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過翻譯了解他國文化。文化信息的對等也是可能的,我們可以遵循奈達先生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Equivalence)原則,這里的“對等”不能理解為數學意義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對等接近程度為依據的近似。他認為翻譯的目的應該是原文和譯文在信息、說話方式、文體、文風、語言、文化、社會因素諸方面達到對等。為了達到這些對等,必須在翻譯中進行調整。
①如果在形式上貼近的譯文對所指意義可能產生誤解的話,必須對譯文文字作某些變通;可以保留直譯,但必須加上腳注來解釋可能產生的誤解。關于這點,可參閱前文的dragon和WhiteElephant的例子。
②如果在形式上貼近的譯文,有可能導致對原文聯想意義的誤解,或者對正確理解原文的風格造成重大的損失,那么對譯文進行必要的調整來反映原文的聯想價值就十分重要。例如,將中國名酒“杜康”翻譯成英語一般按發音譯為Dukang,英語國家讀者看到英語商標Dukang時,只會把它與酒聯系起來,而不會想到中國歷史上釀酒的高手“杜康”,也不會像中國人那樣把“杜康”(Dukang)與“好酒”聯系起來。所以,“杜康”作為商標,文化信息沒有完全對等。不過,我們不妨可以用希臘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語商標,這樣,文化信息的對等無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為Bacchus會使西方人產生更多有關的聯想。
③一篇原文的翻譯,必須產生與之相伴隨的語碼,這就常常要求在音位、詞匯、句法及語篇等各個層面作一系列的調整。例如,Nike作為商標能使英語國家人士聯想到勝利,吉祥,因為Nike一詞在希臘神話中是勝利女神。傳說中的Nike身上長有雙翅,拿著橄欖枝,給人們帶來勝利和諸神的禮物,她是吉祥、正義和美麗之神。Nike作為用品商標,我們可以把它音譯為“耐克”,暗示Nike牌體育用品經久、耐用,使用Nike牌體育用品能在比賽中克敵。“耐克”可以說是較好的翻譯,不過,英語單詞Nike所蘊涵的文化信息對中國人來說,不可能像英語國家人那樣想起Nike女神。翻譯中文化信息被丟失。
各民族有著其獨特的文化。東西方人有不同的、文化傳統,所以,文化差異就必然存在。此外,差異的原因還在于東西方民族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這些文化差異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譯的可譯性受到限制。進行國際商務英語翻譯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些差異,必須在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中找到一個切合點。如果這個切合點是兩種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異,有時很難找到切合點,這時,譯者就必須就自己的能力讓這兩種文化盡可能接近,按照4Es標準和奈達先生的翻譯原則,做出適當的調整,使帶異國情調的東西在譯入語中得以再現。
摘要:傳統譯學強調忠實,但并不完全適用于商務英語翻譯。商務英語翻譯涵蓋多個學科領域,涉及各種經濟貿易活動,由于其文體、風格不同,必然要采用多種不同的翻譯策略與標準。商務英語翻譯的多元化標準是一個由若干標準組成的相輔互補的標準系統,各個標準具有各自特定的功能。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商務英語翻譯的標準多元化更合理、科學。
關鍵詞:商務英語翻譯多元化標準
一、引言
國際商務英語是在國際商務的背景下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一種共通語言。學術界認為它屬于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范圍,是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重要分支和英語的一種社會功能變體。國際商務的豐富內容和繁雜活動決定了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復雜性、特殊性和多樣性,它不僅涉及兩種文字和文化的轉換,更涉及國際商務理論知識、國際商務各個領域的專業語言特點和各種國際商務文體的行文和專門表達法。基于這些原因,歷來翻譯界所討論的翻譯標準與原則在理論、實踐上均無法完全適用于國際商務英語翻譯。
二、多元化翻譯標準的理論界說
西方文化學派的典型代表AndreLefevere(1992)指出:翻譯是對原文的重寫,不能真實地反映原作的面貌,因為翻譯總要受到poetics、ideology和patronage三要素的影響。他提出的翻譯三要素,雖然夸大了意識形態(ideology)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但無疑給翻譯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為研究翻譯標準和各種翻譯現象提供了新的文化參照系。翻譯不是形式上單純的文字轉換,而是兩套文化系統的相遇與沖擊。中外文化歷史背景不同,必然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原語系統和譯語系統無論在風俗習慣、文化意識,還是語言風格、語篇文體、交際環境等各個層面上,都有各自獨特的規范,譯者面對不同的規范,必然作出不同的反應與選擇。
英國翻譯理論家Newmark(1982)根據文本的內容、文體和功能,將其細分為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同時提出了兩種翻譯方法: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以表達功能為主的文本應采用語義翻譯法,以信息功能或呼喚功能為主的文本應采用交際翻譯法。顯而易見,Newmark在這里提出了應針對不同的文本類型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這從本質上揭示了翻譯策略的多樣性與針對性。
中國學者辜正坤教授(1989)指出:“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歷代譯家認識上的根本局限性在于他們老是下意識地追求唯一的、萬能的、可以判斷一切譯作價值并指導翻譯實踐的終極性標準,須知這種標準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指出翻譯標準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是那些真正有實用價值的具體的標準,即它是由若干標準組成的相輔相成的一個標準系統。各種具體的標準反映了譯作價值的各個方面,每個標準在發揮各自功能的同時,實際上就是和所有的標準相輔互補。一個具體標準的存在和使用是以其他標準的存在和使用為依據和對照的。
朱志瑜(2004)指出,翻譯類型學是建立在一個最基本的信念之上的:不同種類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譯策略,即能夠解決所有類型文本翻譯的方法并不存在。他明確指出:“嚴復以后的學者一直強調翻譯標準的重要性(信達雅、神似、化境等),實際上他們都在追求一種不存在的能夠解決所有類型文本的翻譯標準,卻一般忽略了不同的文本類型要有不同的標準”。這一論述實際上也與多元化翻譯標準殊途同歸。
據王義靜(2005),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會長楊自儉教授在論述典籍英譯標準時指出:應形成一個理論體系,建立一個多元化的研究優秀。從翻譯流派及范式的演變和發展來看,翻譯的研究視角在轉變,觀念在更新,正從過去較單一、較簡單的研究模式轉變為一個多學科交叉、多樣研究思路并舉的全新的翻譯研究。楊教授關于多元化研究模式的觀點正與多元化翻譯標準不謀而合。
從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歷史與實踐來看,并不存在一個適用于所有商務文本類型的唯一、共同的翻譯標準。不同類型的商務文本體例不一、風格不一、文白不一、繁簡不一,理應有不同的翻譯策略。本文提出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多元化標準,就是把各種商務文體的翻譯置于全方位、多視角、多層次的各種具體文體的大范圍中進行審視,把以“信”為天職的譯者從困惑中解放出來,在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商務英語譯文與原文的關系,重新認識作為譯者的影響和作用。這就是說,對各種商務英語的翻譯標準不應只限于狹義的“忠實”,而應在各種具體的國際商務背景、各種不同的商務英語文體的大范圍中用多元化標準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析、討論。
三、商務英語翻譯的多元化標準:不同的商務英語語篇,不同的翻譯策略
本文擬以商務廣告和外經貿報刊文章的標題作為翻譯語料,對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多元化標準進行進一步闡釋。
1、商務英語廣告的翻譯:勸誘說服、創意新奇、富于感染力
國際商務廣告是跨文化、跨語言的商品宣傳形式,具有大眾性、商業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商務廣告翻譯不同于其他文體的翻譯,它涉及到英漢語言、社會文化、民俗、美學、心理學、市場經濟學、廣告原理學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并力求商品使用功能與商品審美功能的辯證統一。它既是語碼的轉換,又要做到深層結構上語義與功能的對等與相似,通過信息的傳遞與宣傳感召,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一般來說,商務廣告在語言上標新立異,展示個性,說服力強;在形式上短小精悍,讀起來節奏感強。所以商務英語廣告翻譯總是采用簡潔明快的詞句和各種修辭手法,增強廣告的趣味性和幽默感,追求創意新奇的形式美,并具有勸誘說服的渲染力,以達到促銷目的。
這些廣告漢譯明快有力,新奇獨特,妙趣橫生,充分體現了商務廣告翻譯中形式美與促銷有機結合的語言特色。商務廣告以情傳意,其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只有遵循其獨特的翻譯標準,并通過語言的不斷錘煉才能真正實現。
2、外經貿英語報刊文章標題的翻譯:簡練醒目、形象生動、具有吸引力
標題是外經貿報刊文章的重要部分和整個語篇內容的濃縮與概括,好的標題能使商務語篇引人入勝,激發讀者的興趣。商務文章的標題在詞匯、句式和修辭上富有新鮮獨創性,通常廖廖幾個詞,卻表意形象醒目。在翻譯標題時,既要準確傳達其信息內容,同時要處理好其文體風格,采用各種翻譯技巧,以選詞造句的簡練、生動為翻譯標準,恰到好處地表達商務標題。首先,在經貿文章標題中,大量使用短小詞、創意詞或簡練短語,這是商務標題的一大特點,翻譯時應依據相應的翻譯標準,突出短小精悍、確切醒目的意境,以增強標題的語言色彩和表現力。
其次,就標題句式結構來說,為了使語言生動活潑,富有形象感,標題中經常使用一些非常手法。可以用動詞的現在時態表達過去發生的事情,如(1)、(2);用動詞不定式表達將來時,如(3)、(4);用現在分詞表達正在進行的動作或事件,如(5)、(6)。
(1)GoldPricesHitRecord黃金價格打破記錄
(2)KingSteelFightsBack鋼鐵王開始反擊
(3)RisingFuelCoststoHitCarriersHard燃油價上漲,航空業重創
(4)AmericatoImportMoreOil美國將進口更多石油
(5)OilSalesSurgingUp石油銷售猛漲
(6)Joint-venturesMushrooming合資企業在迅速增加
(7)DirectingMarketing,ManagingMarket引領營銷,左右市場
外經貿英語文章標題的翻譯貴在靈活多樣,要盡量使譯文與原文一樣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傳神達意。
四、結束語
由于各種商務文體、語篇不同,商務英語翻譯必然具有多種功能,翻譯手法、譯文風格、譯文價值勢必多樣化,從而導致翻譯策略的多重性、多視角和翻譯標準的多元化。在翻譯標準系統中,標準的多元化是和傳統譯學的一元化提法既對立又統一。提倡多元化標準,其積極意義在于針對各種不同文體、風格的國際商務英語語篇,以特定的翻譯功能、內容體例、語篇層次和體裁結構作為依據,為適應人們價值觀、文化背景、認知習慣和審美情趣的多樣性以及讀者、譯者的多層次,采用各種不同的具體、相應的翻譯標準。這樣就避免了翻譯的束縛性與盲目性,真正做到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有機融合,從而提高商務英語翻譯的效度與信度。
事實上,各種商務文體的翻譯標準代表了各種商務語篇的應用價值標準,各種標準在發揮各自功能的同時,實質上就是在和所有的標準相輔相成,補充其他標準的不足之處,構成一個有機周密、全面科學的翻譯標準體系。這正如辜教授(1989)所指出的那樣,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不只是用來解決翻譯方面的理論性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來解決翻譯實踐上的問題。翻譯標準多元化的思想能使譯者博采眾家之長,從有意識地欣賞多樣化的譯風到有系統地實踐多樣化的翻譯手法,全面發展自己的翻譯才能。多元化翻譯標準植根于人類對翻譯作品、翻譯實踐的多樣化要求,并由翻譯本身反作用于人類社會的多重性功能,日益強化其多元互補特性,而翻譯標準多元化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就在于此。在商務英語翻譯的工作和事業中,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以多元化標準為依據,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日益繁榮的國際商務交流作出應有的貢獻。
摘要:商務英語函電是一種在商務環境下,利用函電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戶進行交流的跨文化行為。商務英語函電在文體和語體方面有其特殊性,其翻譯也與普通的翻譯規律有所不同,奈達的動態等值翻譯理論強調翻譯效果對等,而非形式上的對等,這為商務英語函電翻譯找到了理論根據,從而達到消除文化障礙,順利利用函電進行交際的目的。
關鍵詞:商務英語函電文化差異動態等值
商務英語函電是對外商務交流的主要途徑之一。它是函電發出者編碼和接受者解碼的過程。順利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就是利用函電交際的過程。但是由于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環境背景各異、思維方式和交際方式有別,產生誤解在所難免,但同時交際又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的過程。因此,揭示并掌握商務英語函電的特點及其翻譯技巧,對于提高學生的業務水平、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順利達成交易是極為關鍵的。本文在分析商務英語函電的基礎上,對奈達的動態等值翻譯觀及其在商務英語函電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商務英語函電的特點
商務函電不同于普通交流性手段,特點鮮明,按照傳統的說法遵循七條原則(分別是體貼、完整、準確、具體、簡潔、清楚、禮貌),其目的是維持良好的業務關系、進行有效的交流和進行正常的商務往來。其優秀為效率,經濟性與簡潔性為效率的具體表現。二者的根本在于高效經濟和達意清晰,效率是目的,內容是載體,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文體特點
奈達的動態等值理論強調:在信息重組整合的過程中應考慮話語的結構,尤其是文體。他將文體分為5類,既專業文體、正式文體、非正式文體、隨意文體、親密文體。按照他的分類,商務函電由于涉及進出口業務,且同銀行、海關、運輸、法律等專業知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基本歸于專業文體或者正式文體。
(二)語言特點
商務函電其中的三個原則“準確、簡潔、清楚”都是對語言方面的要求,“體貼、禮貌”則是針對態度和角度方面的要求。“完整”是對格式的要求,而“具體”則是對整封函電內容的整體要求,是要求避免大而無當的詞句,內容不能偏離要表達的中心。商務函電不僅涉及獨特的專業背景,而且涉及實際商務工作技能,其語言特點可以歸納為兩條:商務函電涉及面涵蓋了貿易、金融、外匯、海關、商檢等諸多領域,顯示出多種行業特色,因此,語言的選擇性很強;商務人員的思維模式具體、審慎,講究語言表達的分寸。具體體現在表達直截了當、簡潔明快、淡于修飾。用詞規范、語法結構嚴謹、句子排列一般固定有序。語篇連貫、邏輯性強。
(三)翻譯特點
商務函電翻譯比較偏重于“實用效果”,其主要功能是準確傳遞經濟信息,而不是為了取得美學效應和欣賞效果;根據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手段處理不同的內容;比較程式化,內容不允許出錯。因而,譯者一方面需要懂得、熟悉專業的行話、術語,翻譯時意義忠實且術語精確;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地用對等的語言,將相關的信息更為精練準確地表達出來。由于商務函電涉及英、漢語言的翻譯與運用,且函電又有其語言、語法、句子結構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上中西方文化差異等原因,這就決定了在商務函電翻譯中不可能是絕對的對等,而是相對和動態對等。因此,動態等值理論在商務函電翻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奈達的動態等值翻譯觀
美國的語言學家兼翻譯家尤金?奈達博士(Dr.EugeneA.Nida)的動態等值理論(DynamicEquivalence)被許多國內學者推崇為評判譯文好壞的標準以及翻譯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他在1964年發表的《翻譯科學初探》中提出了“動態對等”的翻譯標準,指出“譯文的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相同”。翻譯等值理論中的“等值”,即是要求譯入語(Targetlanguage)與譯出語(Sourcelanguage)的值相等,使譯文在讀者中產生原文作者通過其作品想要達到的效果和作用,從而使譯文讀者在通過閱讀譯文后,能得到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奈達強調的是一種“動態”的對等,強調語言信息在交際轉換過程中的動態對等,而不是簡單的、靜止的、形式上的對等。這就是“動態等值翻譯”的主要原則。
動態等值理論在商務英語函電翻譯中的應用
商務函電用詞、句子結構及語篇結構方面有其不同于其他語體的顯著特點。在漢譯時,應酌情按動態等值理論對原文進行翻譯,再現原文詞、句的風貌,使譯文受眾與原文受眾達到了同樣的理解。現就函電語言的特殊性及如何在翻譯時運用動態等值理論進行闡述。
(一)詞語方面
選詞方面不刻意追求華麗的詞藻,而盡可能地選用正規、莊重或表現力強的專業詞語。在漢譯時,要根據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字特點加以妥善處理,不必要對等地對重復詞進行重復翻譯,而應該采取動態對等,遵循習慣譯法,用行話譯行話,術語譯術語等對等方法。
如:信函中Dearsirs不譯“親愛的先生們”而譯“(執事)先生”或“徑啟者”,而商號中“&”符號一般不譯。如NipponTelegraph&Telephone譯為“日本電報電話”;pleasedon''''thesitateto…譯為“盡可以…、務請…”等。
另外,在商務函電中詞的重復和省略現象較為常見。當出現一些關鍵性的詞時經常會采用同義詞連用的現象。如:Thepackingandwrappingexpensesshouldbebornebythebuyer.包裝費應由買方負擔。句中packing和wrapping同義,意為“包裝”,在原文中重復使用,為確保所用詞不被曲解。然而翻譯時根據動態等值理論只譯成“包裝”一詞即可。
再次,用詞要準、注意多義。如TheproductwillfindagoodmarketinNewYork.“此產品在紐約將有很好的銷路”。ChinesetoyproductsareverypopularinEurope.WewouldliketoworkwithyoutomarkettheminCanada.“中國的玩具產品在歐洲很受歡迎,我們愿同你方合作在加拿大銷售”。從以上二例中,market既有市場、銷路,又有營銷、出售之意。翻譯時要根據上下文忠實準確譯出原文,仔細推敲避免誤解。
(二)句子方面
1.句子表達固定。為表達明確,商務英語函電在實踐中已形成了固定套語:商務函電首段首句
2.語句凝練精干,力求表達有效。語句凝練精干和表達有效是指選詞簡明、語法正確、使用得體。而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域里有不同的文體效果。
3.語句結構以復合長句為主,很少使用簡單句。從句套從句的“枝狀結構”屢見不鮮,經常一連數行才出現一個句號。然而對于這種復雜冗長的句子,只要對原文進行仔細分析并采用動態等值理論進行翻譯,就能恰當地翻譯原文,使譯文受眾對作者的立意有明確的認識,從而獲得對原文較準確的感受在句中anycontroversy之后連續使用了五個介詞短語,這五個介詞短語都是同時用來修飾和限定controversy的,對于此種復雜句子,翻譯時首先必須理順語句成分的層次及其關系,聯系上下文,精確地把握詞語的內蘊,準確把握句意的脈絡。根據漢語的句式特點,動態地重構原文傳遞的信息。譯成“任何雙方或雙方以外的或違背或相關的對于此合同的爭議,都由基于美國仲裁組織下的紐約州仲裁法律決定”。
(三)語篇結構方面
各種語篇的交際功能、主題、內容不同,其語篇結構也不同。商務英語函電表達固定,語篇結構邏輯合理、意義連貫。邏輯合理指句子結構、段落安排、語篇思維。意義連貫指句子間語義連貫,段落間內容連貫,上下文思路連貫。
結論
綜上所述,商務函電是對外商務交流重要途徑之一。由于其特殊的文體,語言的專業性及特殊性,要求譯者從詞義和專業上去深刻理解原文的含義,將譯文所傳達的信息與原文所傳遞的信息保持一致。奈達動態等值理論很大程度上能避免生搬硬套的死譯或望文生義的亂譯,在商務函電翻譯中的應用有助于強化譯文的邏輯性、規范性和準確度。正確運用動態等值理論,在商務函電翻譯中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英文商務合同句式特征翻譯
【論文摘要】商務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英文商務合同在句式上體現出表意縝密、邏輯嚴謹、結構復雜的文體特征。本文基于實例分析,探討了商務英文合同中含有情態動詞的句式以及復雜句式的特點及其翻譯方法。
根據《民法通則》第85條規定,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
作為法律文書,商務合同規定各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商務合同一經依法訂立,就成為一種法律文件而對締約各方具有法律約束力,成為商務活動中解決爭議的法律依據。
合同的這一性質影響著其文字載體的風格。合同文字表達必須完整、明確、肯定,英文商務合同在句式上因而也體現出表意縝密、邏輯嚴謹、結構復雜的特征。具體表現為商務英文合同中大量使用含有情態動詞的句式,以及大量使用復雜句式。本文以實例分析為基礎,從英漢語言差異的比較出發,從以上兩個角度闡述英文商務合同的句式特征及其翻譯技巧。
一、含有情態動詞的句式
權利義務的約定部分構成了商務合同的主體,情態動詞的準確使用旨在明確約定當事人的權利(可以做什么),當事人的一般義務(應當做什么),強制性義務(必須做什么)和禁止性義務(不得做什么)。may旨在約定當事人的權利(可以做什么),shall約定當事人的義務(應當做什么),must用于強制性義務(必須做什么),maynot(或shallnot)用于禁止性義務(不得做什么)。與商務合同英語特別相關的情態動詞主要是shall和may。
二、復雜句式
與普通英語相比較,商務合同英語中的句子結構就其長度和使用從句的連續性而言要復雜得多。商務合同文體中的完整長句的使用可以準確界定合同當事人的有關權利與義務,排除被曲解、誤解或出現歧義的可能性。句子的狀語(從句)和定語(從句)等附加成分不僅多,而且常居于明顯的位置,對主句意義進行解釋、限制或補充,一則可以體現這種文體莊嚴的風格、嚴謹的結構和清晰的邏輯條理;二則可以對履行權利與義務的條件、方式、地點以及時間等進行限制,從而避免漏洞,防止今后可能發生的爭端,維護雙方的合法利益。
1.定語從句
在商務合同中,為了使條款明確清晰,排除被誤解的可能性,經常使用大量的結構復雜的定語從句,來精確地說明一些名詞。定語從句與中心詞分離的現象十分普遍,一個名詞帶有多個并列的定語從句,或者一個定語從句修飾多個中心詞(公共定語)的情況也很常見。
句中有兩個連環定語,第一個修飾offer,第二個修飾terms,前者譯成前置定語,后者譯成條件分句:對發價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或不同條件的答復,如所載之添加或不同的條件在實質上并不更改該項發價之條件,乃構成接受。
2.狀語從句
多個狀語同時修飾一個動詞,或者一個狀語中包含另一個狀語的現象十分常見。何地承擔某一義務和享有某一種權利,即時效性。因此整個句子的重心不是句子的動詞,而是發生動作的時間。在譯成中文時,為了突出行為的時效性,時間狀語應盡量靠近表示義務責任的關鍵詞“須”。此句中還含有一個較為復雜的方式狀語byopeninganirrevocableL/C…,其中含有三個介詞短語作定語修飾anirrevocableL/C。按照漢語的行文規范,方式狀語一般應位于動詞之前。因此本句可譯成:買方須于本合同簽字并生效后30天內通過出口地銀行開立以賣方為收益人的不可撤銷信用證支付全部貨款計30000美元。
3.條件從句
商務合同主要約定合同各方應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但由于這種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均附有各種條件,所以條件句的大量使用成為商務合同的一個特點。
綜上所述,商務合同英語正是為了準確嚴密地規約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而采用的一種文體形式,其措辭準確嚴密,條理清楚、結構嚴謹。準確理解商務合同英語的句式特征并靈活運用其翻譯技巧,可以幫助廣大經貿工作者準確有效的翻譯和起草合同,避免不必要的糾紛與爭端,從而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