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通俗音樂論文

通俗音樂論文

發布時間:2022-06-08 09:26: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通俗音樂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通俗音樂論文

通俗音樂論文:通俗音樂商品化

摘要通俗音樂經過長期發展,在如今的時代已經具有了高度商品化的特點。闡述了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而且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這種商品化具有兩面性的特點。

關鍵詞商品社會價值兩面性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變化,通俗歌曲也以它跳動的節奏烙入各階層的成長記憶中。我們不僅耳濡目染中國通俗歌曲這股文化氣息,而且青春年少的我們流淌著沸騰的血液,使我們欣然接受這股文化潮流的沖刷與洗禮。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中國通俗音樂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通俗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現在用金錢來衡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應。筆者認為: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具有兩面性。

1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藝術與宗教、道德、科學等稱作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他認為藝術等精神生產雖然受物質生產普遍規律的支配,但它們是一些特殊的生產。這表明藝術特殊的生產也同樣存在生產力問題,藝術生產力則是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組成部分。

1.1藝術生產力的特征

(1)藝術生產力水平具有歷史繼承性的特性,藝術生產力不是脫離歷史和主體存在的自然三物,它深刻地蘊含在人類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在人類藝術發展的長河中,藝術生產力的發展是一種奔騰不息、延綿不斷的過程。一種藝術傳統、藝術成果不可能在一無所有、一片空白的情況下憑空創造,而一個時代的藝術生產力和藝術成果又會沉積為新的藝術生產力。

(2)藝術生產具有社會綜合性,普烈漢諾夫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他的心理所決定的,他的心理是因他的境況所造就的,而他的境況歸根到底是受它的生產力狀況和生產關系制定的。”藝術生產振動社會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表現出明顯的社會綜合性特征。

(3)藝術生產具有社會進步性,藝術的社會進步性并非等同與科學的社會進步性,它不是后代藝術家顯而易見的超越前人的成就,也不是新形式必然代替舊形式,更不是現代藝術后來居上進而否定古典藝術,藝術像科學一樣呈現出逐步發展和進步的趨勢。通俗音樂生產力是藝術生產力的一個分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客觀存在的,它符合藝術生產力的內涵,具有藝術生產力的一切特征。

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商品的概念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通俗音樂確切地說是指游離于經典作品之外用通俗技法編寫演唱并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音樂。通俗音樂以它直白的語言、簡潔樸實的音樂形式、貼近生活情感的內容,真真切切地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坦坦蕩蕩地傳達著普遍的人的內心情感,容易讓欣賞者接受并產生共鳴,而且其樸實的音樂風格也使人們不僅有樂可聽、有歌唱,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教育價值,在商品中表現為使用價值。通俗音樂不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是音樂人、藝術家對生活的體現,對生活的升華,通過藝術活動創造出來的音樂產品,如唱片的錄音、音樂的創作都消耗了音樂工作者的勞動時間,凝聚了音樂工作者的成果,故它具有普通商品的價值。通俗音樂商品是音樂這種藝術品種進行社會傳播的媒介物質化,是精神勞動的物質化和價值化,即音樂與音樂載體的綜合,且參與市場交換的勞動產品。音樂走上商品化的道路,體現為兩種形式:其一為物質、物品的形式,如樂譜集冊、CD唱片等;其二為音樂文化的娛樂服務活動形式,如在酒吧、賓館等場所中的音樂唱奏表演和音樂廳、大劇院中各種營業性的音樂演出活動。總之,通過對通俗音樂生產力、通俗音樂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論述,不能不說中國通俗音樂就是商品,而且理應成為商品。

2通俗音樂的社會價值

通俗音樂也稱為流行音樂或大眾音樂,是20世紀在國際上廣為流行的一種音樂風格,大致分為抒情歌曲、通俗易懂的器樂曲。而中國通俗音樂發展最主要的表現在通俗歌曲的發展。

2.1通俗歌曲的類型及風格

(1)都市浪漫曲。這類歌曲一般以都市為背景,以敏銳的眼光捕捉都市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并以細致的筆觸描寫生活在都市的人的復雜內心,如《何不瀟灑走一回》、《香港小夜曲》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都市人的生活和愛情觀。

(2)西北風。西北風吸收了陜西、甘肅、河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信天游”、“花兒”等民間音調作為自己的基本音樂語言,并結合以搖滾樂、的士高等節奏。曲調粗獷,富有山野氣息,演唱風格剛勁豪邁,透出陽剛之美,既有民歌的韻味,又有當代勁歌的風范,西北風的題材大多反映生活在貧脊土地上的農民生活不富裕的現實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3)民謠。民謠的歌詞具有歌謠體的特征,自然恬淡、朗朗上口,旋律較清晰流暢,吉它是它的最佳伴奏樂器,像是流浪藝人和吟游詩人的即興創作,具有很強的歌唱形式。民謠中包括城市民謠、校園民謠及新民謠。

(4)新時令小調。其最大的特點是它的曲調巧妙地結合了地方色彩的民間音樂素材,旋律簡潔,節奏規整,如《小芳》、《老玉米》等都是較出色的時令小調。

(5)搖滾樂。改革開放以來,搖滾樂激蕩了一批年輕人的心靈。搖滾樂在形式上一般激越、瘋狂,表演狂野、豪放,音樂上給人震撼的感官刺激,追求叛經離道、革故納新的反叛精神,健康而富有青春朝氣,倡導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如崔健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渡》、唐朝的《夢回唐朝》、何勇的《鐘鼓樓》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積極向上的思想追求。

2.2通俗歌曲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1)通俗歌曲的歌詞非常口語化。通俗歌曲比起藝術歌曲語言更加直白、坦露,不僅表現在愛情主題上,而且表現在生活中,帶有人生哲理性思考,如《好人一生平安》,通俗歌曲選擇口語化的歌詞語言正是由于通俗歌曲的內容大多反映的是平常人的生活愛情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

(2)通俗歌曲表現手法簡潔樸實,更具有語言性的特征,音樂與口語化歌詞的結合,增加其樸實性。第一,旋律較平穩,不炫耀、不夸張,樸實而自然,具有以下表現手法:旋律音程以級進為主,跳動的音程較少,重復音使用頻繁,通常運用回繞唱類型和同音反復類型,給人感覺像是喃喃低語或是內心的獨白,很適合表達平靜的心態和平靜的語氣,質樸而感人;通俗歌曲的旋律發展、和聲邏輯的運動變化,旋律發展線條較少體現功能邏輯,啟承轉合的樂句思維也被忽視,和聲語言靈活自由。通俗歌曲的旋律氣息較短促緊湊。第二,通俗歌曲的節奏規整,一段音樂通常重復一兩個節奏型,更加適合表現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第三,通俗歌曲易于流傳,因為它音域較窄,音區較低。第四,通俗歌曲的曲式簡單,大眾化,大都采用一段體、單二部曲式、單三部曲式。

(3)通俗歌曲演唱方法語音化。通俗歌曲是一種大眾參與性很強的藝術,它的歌詞通俗,表現手法樸實,決定了語音化的歌唱方法。(4)通俗歌曲表演形式的時代化。通俗歌手的演唱臺風較為自然、隨意,帶有即興表演的性質,拉近了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的距離;包裝的時代化,歌手打扮的比較前衛,舞臺燈光、音響、電聲樂隊的廣泛運用充分體現了生活的節奏和時代的脈搏。其他通俗音樂也像通俗歌曲一樣,簡潔、樸實、貼近生活,反映平民生活狀況,坦坦蕩蕩,容易與聽眾產生共鳴。總之,中國的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即商品生產過程中所反映出的使用價值。

2.3通俗音樂具有教育功能

通俗音樂的語言直接產生于浪漫主義音樂而后與浪漫主義分道揚鑣,形成了自己的慣用手法——和聲語言。中國的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具有審美性。通俗音樂的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各方面多層次的精神需要,使人民群眾在文藝藝術活動中有了更多的參與,選擇和活動的機會。它敏銳的思維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簡潔的通俗的手法傳承了人類文明,如歌曲《血腥的法庭》,像蒙古族歌手騰格爾演唱的蒙古歌曲,唱出了蒙古族特殊的音樂風格,給人以粗狂、豪爽、蒼勁剛硬的美感。近年來舉國傳唱的《走進新時代》、《好日子》、《西部放歌》、《常回家看看》等因內容貼近群眾,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規整,結構豐滿,音域寬廣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再如各種公益歌曲鼓勵、教育廣大人民的公共道德,為社會多做貢獻;還有公益活動,如同一首歌,走進群眾生活,宣傳了中國的政治、方針、政策及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深刻變化,反映了人民的心態,具有廣泛的宣傳和教育。

通俗音樂具有商品和精神產品的雙重性,所以通俗音樂也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一些不健康、不成熟的作品影響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青少年學生對通俗流行歌手的崇拜和追隨影響了青少年接受中國傳統和世界經典文化,所以音樂工作者一方面要創作出精品,在商品價值與社會價值相抗爭時,要注意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作為學校音樂工作者要挑選有用之材、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審美觀。

3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得中國步入一個新的商品社會階段,中國音樂商品化發展模式,特別是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發展模式也在這個基礎上應運而生。中國的通俗音樂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主要表現在:

3.1媒體型音樂商品化

(1)視廣告音樂。經濟越發達,廣告越興旺。在企業宣傳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廣告宣傳是全方位演繹企業形象的方式,廣告音樂在電視廣告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傳媒條件下的廣告音樂是一種高投入、高效益的音樂商品,通俗音樂在廣告中的運用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可以將整個信息編成歌,如力波啤酒的廣告——喜歡上海的理由,主題音樂不僅朗朗上口,歌詞通俗易懂,而且用整首歌表現了上海二十年巨大而驚人的變化,最后畫龍點睛,在眾多喜歡上海的理由中有一條特別醒目——上海釀造的力波啤酒。二是原創歌曲,如可口可樂的廣告音樂——我想叫這世界一起唱,這種也成了流行歌曲,保護知識產權的呼聲不斷高漲,越來越多的原創音樂運用到電視廣告中,濫用或盜用他人的音樂創作電視廣告的現象逐漸減少。音樂在電視廣告中被廣泛運用,在令廣告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為自己渲染上濃濃的商業氣息,廣告音樂已成為社會音樂商品化的主要形式。

(2)影視音樂。無聲的電影到有聲電影展現在觀眾面前,電影音樂也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電影藝術家和作曲家從實踐中認識到為電影配樂的實質是為電影的節奏在作注釋,其中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電影藝術家和作曲家,通俗音樂也在其中迅速發展。如鐵達尼號主題曲《我心永恒》以及《人猿泰山》、《星球大戰》、《獅子王》等電影音樂深入人心,中國電影《臥虎藏龍》中的樂曲曾獲奧斯卡獎項,在格蘭美獎項的評選中也榜上有名。音樂為電影帶來如此之大的影響和效應,出版商當然不會放棄牟利的好機會,影視原聲音樂出版的大量發行,令影視音樂也成為了社會音樂商品化的一種形式。

(3)數字音樂。網絡時代比想像中來得還快,信息的大量產生和轉移,使數字音樂的流通成為可能。數字音樂有MP3音樂、rm音樂、手機音樂等,他們的出現加快了通俗音樂的商品化進程,在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數字音樂的出現是必然的,商品化是它的本質特征。

3.2唱片音樂商品化

世界科學家的發明創造使音樂錄音與商品化成為可能。商業錄音也開始成為音樂世界開展及維持藝術家生命延續的保證,唱片商品銷售使唱片制造介入到音樂創作、演奏者和聽眾之間。音樂創作、演奏向唱片制造商出賣音樂商品,唱片制造商用錄半日模板加工制作,并復制成數以萬計的單張唱片投放到市場銷售,唱片商從中贏得高額利潤,音樂制作、演奏者獲得相應報酬。在“售”與“購”之間的介入者還包括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和經紀人等等行為都表現出音樂商品化了。

4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的兩面性

音樂商品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中國的通俗音樂的發展是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下,所以它必將走向商品化的道路。它為中國通俗音樂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通俗音樂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同其他商品一樣明確目標,著力服務于某一個或幾個細分市場。因此,通俗音樂商品化在某種程度上為通俗音樂的發展帶來了正面、有力的作用。

商品化了的通俗音樂作為一種具有商業屬性的精神產品,在市場交換過程中如果單一地將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系起來實行經濟商品結合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即被異化。歌手、樂手、創作者將看到真正美好的自己,他們看到的是金錢,即使他們仍在唱著、奏著、寫著,這樣造成創作的表演的狂喜被漸漸遺忘,自我定位日漸模糊,只剩下猥瑣的“計較理性”、“計算理性”,音樂變成只是商品,而非質的好壞。

綜合上述,對中國通俗音樂應該成為商品,中國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即使用價值,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及通俗音樂商品化的兩面性的簡單論述,不難看出,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通俗音樂創作、演繹應遵循市場這一經濟杠桿,在注意通俗音樂商品價值的同時,也要考慮其社會價值,要正確處理音樂商品兩種特性之間的關系,體現音樂的藝術價值,商品的文化內容。最后,筆者認為通俗音樂商品化最終追求的不應當是瞬間的商業利益,而應當是文化的積淀與漸進。

通俗音樂論文:通俗音樂美學意義

摘要:從對通俗音樂概念的理解入手,宏觀地對通俗音樂進行條理分析與理論總結,并初步探討其美學意義。

關鍵詞:通俗音樂美學意義

通俗音樂已有相當長的歷史,與嚴肅音樂和民間音樂相比,通俗音樂的欣賞群體最廣,社會需求量最大,參與人數最多,但對通俗音樂美學方面的探討卻不多,這一現象當然是美學研究的一個空白和誤區。

從音樂的起源來看,并沒有所謂“高雅音樂”“藝術音樂”“嚴肅音樂”和“民間音樂”“通俗音樂”“流行音樂”之分,這些分類是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演變過來的。通俗音樂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古代的民間音樂階段和近現代的流行音樂階段。兩個階段在技術上最明顯的區別是傳播方式和傳播工具的不同。通俗音樂是在技術進步大潮中受益最多的音樂樣式,在強大的傳播媒介支持下,通俗音樂前所未有地加速發展,獲得了無以復加的流行性。

對通俗音樂這一概念,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區別通俗音樂和其他音樂主要是看有無專業音樂工作者的創作。這種說法當然與音樂發展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因為專業音樂工作者本身是在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產生的,而在此之前,音樂則早就存在了。還有人認為通俗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主要來源于西方,“一般指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在歐美各國發展起來的一些適合城市一般市民群眾興趣和愛好的音樂。”這是現代意義上的提法,并不具有普遍意義。那么,怎樣理解通俗音樂呢?結合音樂發展的實際狀況可對通俗音樂作以下判斷:它是易于被社會大多數成員所接受的民間音樂。它既不局限于有無專業人員的參與,也不局限于它是在城市或者是農村,那種把通俗音樂完全看作是單純適應城市市民需求的音樂種類的看法是不準確的。

通俗音樂是不是美的?為了進一步在美學意義上對通俗音樂有更加準確的認識,對音樂存在的方式的正確理解就顯得十分必要。在眾多富有成果的討論中,修海林先生的音樂存在“三要素”說是特別富有啟發性的觀點。他提出構成音樂存在的三要素為:行為、形態、觀念。行為是從事音樂的行為方式,形態是外化了的樂音音響形態,觀念是人的審美意識、思想和情感,音樂的存在方式正是由這三點構成。應該說這是非常有見地的觀點,它為綜合量度通俗音樂和嚴肅音樂提供了新的視角。

我們不妨運用“三要素”觀點對現代通俗音樂與同其相對應的嚴肅音樂進行一個比較分析。

首先是形態方面。一般地講,通俗音樂的“音樂體積”相對于交響樂之類的嚴肅音樂的確要小些,但這只體現了形式和風格上的不同,其意義更多的是在于音樂的表現手段的差異。盡管有人刻薄地認為在聲學經驗上,新音響發生模式與傳統音樂有著多么“不像”的地方,但能否表達和表達的好與不好同“像”與“不像”并不是一回事。

其次是行為方面。在音樂行為上,嚴肅音樂則要比現代通俗音樂遜色得多。特別是在近現代電子技術大發展的狀態下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內容。如在新傳播介質(廣播、電視、錄音機、計算機、CD光盤、互聯網絡等)的使用上,傳統音樂行為便無法取得像流行音樂那樣的顯著效果,諸如MTV、現場演唱會、高科技在音樂制作和演出過程中的應用等環節上,各種傳統音樂行為也落在了流行音樂的后面。

最后是觀念方面。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嚴肅音樂才能表達嚴謹和高尚的審美感情,而流行音樂則只能在一些范圍狹窄的小圈子里打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錯覺,實際上在觀念思想表達功能上二者并無原則差異,流行音樂與嚴肅音樂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音樂本體內形態和行為元素構成比例的消長,而在“音樂總量”上并無絕對的孰高孰低之分。

綜上所述,可以進而對與通俗音樂有關的美學意義問題作出明確的判斷:

1.通俗音樂的美學意義就在于它為社會提供了適應于社會大多數成員審美情趣的審美對象,反映了在社會化環境中能夠體現出的美學本質的主要內容。以流行音樂為代表的大眾藝術使接受主體有了更多的主動性,從而為最大范圍內的群體保證了自我精神調整和創造的途徑。直到現在,很多人仍然認為通俗音樂的美學本質頂多表現在淺顯的充滿公式化的形式上,沒多少美學內涵,甚至有的干脆就否認通俗音樂是美的。其實他們忘記了文藝本質和文藝本體并不是一回事,在文藝本質之外仍然有本體的具體表現。因此,對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的不同音樂形態本體特征的某些描述,并不具有本質判斷特別是美學本質判斷的意義。

2.在本體特征上,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自然有不少差異,而且很多時候通俗音樂的本體特征在與嚴肅音樂相區別時往往被用“簡單”一詞所描述概括。如果說“簡單”是通俗音樂的特征,那這個特征在現代社會文化環境中的積極的現實意義則是更為重要的。因為在生產和生活節奏不知比過去快多少倍的今天,通俗音樂因其“簡單”而展示了強大的社會適應性。只有不同特點的文藝體裁,沒有不同等級的文藝體裁,而且文藝本體的不同特點對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適應力是不同的。某一時段的俗樂在經過歷史沉淀后可能成為另一時段的雅樂,某一地域的雅樂文化也可能在另一地域被認為是俗文化的表現,對通俗音樂缺乏歷史的和發展的眼光自然也得不出客觀結論。考察通俗音樂不僅要歷史地看其過去,而且要歷史地看其未來,只有冷靜地思考才能不對紛紜復雜的文藝現象的判斷失之草率。

總之,藝術生產中那些在發展的社會和技術環境中有著鮮明特點的文藝樣式應該獲得相應的理論關注,這樣才有助于美學在文藝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通俗音樂論文:藝術通俗音樂商品化

摘要通俗音樂經過長期發展,在如今的時代已經具有了高度商品化的特點。闡述了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而且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這種商品化具有兩面性的特點。

關鍵詞商品社會價值兩面性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變化,通俗歌曲也以它跳動的節奏烙入各階層的成長記憶中。我們不僅耳濡目染中國通俗歌曲這股文化氣息,而且青春年少的我們流淌著沸騰的血液,使我們欣然接受這股文化潮流的沖刷與洗禮。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中國通俗音樂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通俗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現在用金錢來衡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應。筆者認為: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具有兩面性。

1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藝術與宗教、道德、科學等稱作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他認為藝術等精神生產雖然受物質生產普遍規律的支配,但它們是一些特殊的生產。這表明藝術特殊的生產也同樣存在生產力問題,藝術生產力則是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組成部分。

1.1藝術生產力的特征

(1)藝術生產力水平具有歷史繼承性的特性,藝術生產力不是脫離歷史和主體存在的自然三物,它深刻地蘊含在人類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在人類藝術發展的長河中,藝術生產力的發展是一種奔騰不息、延綿不斷的過程。一種藝術傳統、藝術成果不可能在一無所有、一片空白的情況下憑空創造,而一個時代的藝術生產力和藝術成果又會沉積為新的藝術生產力。

(2)藝術生產具有社會綜合性,普烈漢諾夫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他的心理所決定的,他的心理是因他的境況所造就的,而他的境況歸根到底是受它的生產力狀況和生產關系制定的。”藝術生產振動社會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表現出明顯的社會綜合性特征。

(3)藝術生產具有社會進步性,藝術的社會進步性并非等同與科學的社會進步性,它不是后代藝術家顯而易見的超越前人的成就,也不是新形式必然代替舊形式,更不是現代藝術后來居上進而否定古典藝術,藝術像科學一樣呈現出逐步發展和進步的趨勢。通俗音樂生產力是藝術生產力的一個分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客觀存在的,它符合藝術生產力的內涵,具有藝術生產力的一切特征。

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商品的概念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通俗音樂確切地說是指游離于經典作品之外用通俗技法編寫演唱并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音樂。通俗音樂以它直白的語言、簡潔樸實的音樂形式、貼近生活情感的內容,真真切切地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坦坦蕩蕩地傳達著普遍的人的內心情感,容易讓欣賞者接受并產生共鳴,而且其樸實的音樂風格也使人們不僅有樂可聽、有歌唱,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教育價值,在商品中表現為使用價值。通俗音樂不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是音樂人、藝術家對生活的體現,對生活的升華,通過藝術活動創造出來的音樂產品,如唱片的錄音、音樂的創作都消耗了音樂工作者的勞動時間,凝聚了音樂工作者的成果,故它具有普通商品的價值。通俗音樂商品是音樂這種藝術品種進行社會傳播的媒介物質化,是精神勞動的物質化和價值化,即音樂與音樂載體的綜合,且參與市場交換的勞動產品。音樂走上商品化的道路,體現為兩種形式:其一為物質、物品的形式,如樂譜集冊、CD唱片等;其二為音樂文化的娛樂服務活動形式,如在酒吧、賓館等場所中的音樂唱奏表演和音樂廳、大劇院中各種營業性的音樂演出活動。總之,通過對通俗音樂生產力、通俗音樂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論述,不能不說中國通俗音樂就是商品,而且理應成為商品。

2通俗音樂的社會價值

通俗音樂也稱為流行音樂或大眾音樂,是20世紀在國際上廣為流行的一種音樂風格,大致分為抒情歌曲、通俗易懂的器樂曲。而中國通俗音樂發展最主要的表現在通俗歌曲的發展。

2.1通俗歌曲的類型及風格

(1)都市浪漫曲。這類歌曲一般以都市為背景,以敏銳的眼光捕捉都市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并以細致的筆觸描寫生活在都市的人的復雜內心,如《何不瀟灑走一回》、《香港小夜曲》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都市人的生活和愛情觀。

(2)西北風。西北風吸收了陜西、甘肅、河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信天游”、“花兒”等民間音調作為自己的基本音樂語言,并結合以搖滾樂、的士高等節奏。曲調粗獷,富有山野氣息,演唱風格剛勁豪邁,透出陽剛之美,既有民歌的韻味,又有當代勁歌的風范,西北風的題材大多反映生活在貧脊土地上的農民生活不富裕的現實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3)民謠。民謠的歌詞具有歌謠體的特征,自然恬淡、朗朗上口,旋律較清晰流暢,吉它是它的最佳伴奏樂器,像是流浪藝人和吟游詩人的即興創作,具有很強的歌唱形式。民謠中包括城市民謠、校園民謠及新民謠。

(4)新時令小調。其最大的特點是它的曲調巧妙地結合了地方色彩的民間音樂素材,旋律簡潔,節奏規整,如《小芳》、《老玉米》等都是較出色的時令小調。

(5)搖滾樂。改革開放以來,搖滾樂激蕩了一批年輕人的心靈。搖滾樂在形式上一般激越、瘋狂,表演狂野、豪放,音樂上給人震撼的感官刺激,追求叛經離道、革故納新的反叛精神,健康而富有青春朝氣,倡導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如崔健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渡》、唐朝的《夢回唐朝》、何勇的《鐘鼓樓》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積極向上的思想追求。

2.2通俗歌曲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1)通俗歌曲的歌詞非常口語化。通俗歌曲比起藝術歌曲語言更加直白、坦露,不僅表現在愛情主題上,而且表現在生活中,帶有人生哲理性思考,如《好人一生平安》,通俗歌曲選擇口語化的歌詞語言正是由于通俗歌曲的內容大多反映的是平常人的生活愛情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

(2)通俗歌曲表現手法簡潔樸實,更具有語言性的特征,音樂與口語化歌詞的結合,增加其樸實性。第一,旋律較平穩,不炫耀、不夸張,樸實而自然,具有以下表現手法:旋律音程以級進為主,跳動的音程較少,重復音使用頻繁,通常運用回繞唱類型和同音反復類型,給人感覺像是喃喃低語或是內心的獨白,很適合表達平靜的心態和平靜的語氣,質樸而感人;通俗歌曲的旋律發展、和聲邏輯的運動變化,旋律發展線條較少體現功能邏輯,啟承轉合的樂句思維也被忽視,和聲語言靈活自由。通俗歌曲的旋律氣息較短促緊湊。第二,通俗歌曲的節奏規整,一段音樂通常重復一兩個節奏型,更加適合表現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第三,通俗歌曲易于流傳,因為它音域較窄,音區較低。第四,通俗歌曲的曲式簡單,大眾化,大都采用一段體、單二部曲式、單三部曲式。

(3)通俗歌曲演唱方法語音化。通俗歌曲是一種大眾參與性很強的藝術,它的歌詞通俗,表現手法樸實,決定了語音化的歌唱方法。

(4)通俗歌曲表演形式的時代化。通俗歌手的演唱臺風較為自然、隨意,帶有即興表演的性質,拉近了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的距離;包裝的時代化,歌手打扮的比較前衛,舞臺燈光、音響、電聲樂隊的廣泛運用充分體現了生活的節奏和時代的脈搏。其他通俗音樂也像通俗歌曲一樣,簡潔、樸實、貼近生活,反映平民生活狀況,坦坦蕩蕩,容易與聽眾產生共鳴。總之,中國的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即商品生產過程中所反映出的使用價值。

2.3通俗音樂具有教育功能

通俗音樂的語言直接產生于浪漫主義音樂而后與浪漫主義分道揚鑣,形成了自己的慣用手法——和聲語言。中國的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具有審美性。通俗音樂的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各方面多層次的精神需要,使人民群眾在文藝藝術活動中有了更多的參與,選擇和活動的機會。它敏銳的思維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簡潔的通俗的手法傳承了人類文明,如歌曲《血腥的法庭》,像蒙古族歌手騰格爾演唱的蒙古歌曲,唱出了蒙古族特殊的音樂風格,給人以粗狂、豪爽、蒼勁剛硬的美感。近年來舉國傳唱的《走進新時代》、《好日子》、《西部放歌》、《常回家看看》等因內容貼近群眾,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規整,結構豐滿,音域寬廣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再如各種公益歌曲鼓勵、教育廣大人民的公共道德,為社會多做貢獻;還有公益活動,如同一首歌,走進群眾生活,宣傳了中國的政治、方針、政策及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深刻變化,反映了人民的心態,具有廣泛的宣傳和教育。

通俗音樂具有商品和精神產品的雙重性,所以通俗音樂也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一些不健康、不成熟的作品影響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青少年學生對通俗流行歌手的崇拜和追隨影響了青少年接受中國傳統和世界經典文化,所以音樂工作者一方面要創作出精品,在商品價值與社會價值相抗爭時,要注意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作為學校音樂工作者要挑選有用之材、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審美觀。

3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得中國步入一個新的商品社會階段,中國音樂商品化發展模式,特別是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發展模式也在這個基礎上應運而生。中國的通俗音樂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主要表現在:

3.1媒體型音樂商品化

(1)視廣告音樂。經濟越發達,廣告越興旺。在企業宣傳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廣告宣傳是全方位演繹企業形象的方式,廣告音樂在電視廣告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傳媒條件下的廣告音樂是一種高投入、高效益的音樂商品,通俗音樂在廣告中的運用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可以將整個信息編成歌,如力波啤酒的廣告——喜歡上海的理由,主題音樂不僅朗朗上口,歌詞通俗易懂,而且用整首歌表現了上海二十年巨大而驚人的變化,最后畫龍點睛,在眾多喜歡上海的理由中有一條特別醒目——上海釀造的力波啤酒。二是原創歌曲,如可口可樂的廣告音樂——我想叫這世界一起唱,這種也成了流行歌曲,保護知識產權的呼聲不斷高漲,越來越多的原創音樂運用到電視廣告中,濫用或盜用他人的音樂創作電視廣告的現象逐漸減少。音樂在電視廣告中被廣泛運用,在令廣告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為自己渲染上濃濃的商業氣息,廣告音樂已成為社會音樂商品化的主要形式。

(2)影視音樂。無聲的電影到有聲電影展現在觀眾面前,電影音樂也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電影藝術家和作曲家從實踐中認識到為電影配樂的實質是為電影的節奏在作注釋,其中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電影藝術家和作曲家,通俗音樂也在其中迅速發展。如鐵達尼號主題曲《我心永恒》以及《人猿泰山》、《星球大戰》、《獅子王》等電影音樂深入人心,中國電影《臥虎藏龍》中的樂曲曾獲奧斯卡獎項,在格蘭美獎項的評選中也榜上有名。音樂為電影帶來如此之大的影響和效應,出版商當然不會放棄牟利的好機會,影視原聲音樂出版的大量發行,令影視音樂也成為了社會音樂商品化的一種形式。

(3)數字音樂。網絡時代比想像中來得還快,信息的大量產生和轉移,使數字音樂的流通成為可能。數字音樂有MP3音樂、rm音樂、手機音樂等,他們的出現加快了通俗音樂的商品化進程,在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數字音樂的出現是必然的,商品化是它的本質特征。

3.2唱片音樂商品化

世界科學家的發明創造使音樂錄音與商品化成為可能。商業錄音也開始成為音樂世界開展及維持藝術家生命延續的保證,唱片商品銷售使唱片制造介入到音樂創作、演奏者和聽眾之間。音樂創作、演奏向唱片制造商出賣音樂商品,唱片制造商用錄半日模板加工制作,并復制成數以萬計的單張唱片投放到市場銷售,唱片商從中贏得高額利潤,音樂制作、演奏者獲得相應報酬。在“售”與“購”之間的介入者還包括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和經紀人等等行為都表現出音樂商品化了。

4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的兩面性

音樂商品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中國的通俗音樂的發展是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下,所以它必將走向商品化的道路。它為中國通俗音樂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通俗音樂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同其他商品一樣明確目標,著力服務于某一個或幾個細分市場。因此,通俗音樂商品化在某種程度上為通俗音樂的發展帶來了正面、有力的作用。

商品化了的通俗音樂作為一種具有商業屬性的精神產品,在市場交換過程中如果單一地將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系起來實行經濟商品結合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即被異化。歌手、樂手、創作者將看到真正美好的自己,他們看到的是金錢,即使他們仍在唱著、奏著、寫著,這樣造成創作的表演的狂喜被漸漸遺忘,自我定位日漸模糊,只剩下猥瑣的“計較理性”、“計算理性”,音樂變成只是商品,而非質的好壞。

綜合上述,對中國通俗音樂應該成為商品,中國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即使用價值,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及通俗音樂商品化的兩面性的簡單論述,不難看出,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通俗音樂創作、演繹應遵循市場這一經濟杠桿,在注意通俗音樂商品價值的同時,也要考慮其社會價值,要正確處理音樂商品兩種特性之間的關系,體現音樂的藝術價值,商品的文化內容。最后,筆者認為通俗音樂商品化最終追求的不應當是瞬間的商業利益,而應當是文化的積淀與漸進。

通俗音樂論文:通俗音樂商品化

摘要通俗音樂經過長期發展,在如今的時代已經具有了高度商品化的特點。闡述了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而且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這種商品化具有兩面性的特點。

關鍵詞商品社會價值兩面性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變化,通俗歌曲也以它跳動的節奏烙入各階層的成長記憶中。我們不僅耳濡目染中國通俗歌曲這股文化氣息,而且青春年少的我們流淌著沸騰的血液,使我們欣然接受這股文化潮流的沖刷與洗禮。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中國通俗音樂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通俗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現在用金錢來衡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應。筆者認為: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具有兩面性。

1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藝術與宗教、道德、科學等稱作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他認為藝術等精神生產雖然受物質生產普遍規律的支配,但它們是一些特殊的生產。這表明藝術特殊的生產也同樣存在生產力問題,藝術生產力則是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組成部分。

1.1藝術生產力的特征

(1)藝術生產力水平具有歷史繼承性的特性,藝術生產力不是脫離歷史和主體存在的自然三物,它深刻地蘊含在人類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在人類藝術發展的長河中,藝術生產力的發展是一種奔騰不息、延綿不斷的過程。一種藝術傳統、藝術成果不可能在一無所有、一片空白的情況下憑空創造,而一個時代的藝術生產力和藝術成果又會沉積為新的藝術生產力。

(2)藝術生產具有社會綜合性,普烈漢諾夫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他的心理所決定的,他的心理是因他的境況所造就的,而他的境況歸根到底是受它的生產力狀況和生產關系制定的。”藝術生產振動社會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表現出明顯的社會綜合性特征。

(3)藝術生產具有社會進步性,藝術的社會進步性并非等同與科學的社會進步性,它不是后代藝術家顯而易見的超越前人的成就,也不是新形式必然代替舊形式,更不是現代藝術后來居上進而否定古典藝術,藝術像科學一樣呈現出逐步發展和進步的趨勢。通俗音樂生產力是藝術生產力的一個分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客觀存在的,它符合藝術生產力的內涵,具有藝術生產力的一切特征。

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商品的概念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通俗音樂確切地說是指游離于經典作品之外用通俗技法編寫演唱并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音樂。通俗音樂以它直白的語言、簡潔樸實的音樂形式、貼近生活情感的內容,真真切切地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坦坦蕩蕩地傳達著普遍的人的內心情感,容易讓欣賞者接受并產生共鳴,而且其樸實的音樂風格也使人們不僅有樂可聽、有歌唱,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教育價值,在商品中表現為使用價值。通俗音樂不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是音樂人、藝術家對生活的體現,對生活的升華,通過藝術活動創造出來的音樂產品,如唱片的錄音、音樂的創作都消耗了音樂工作者的勞動時間,凝聚了音樂工作者的成果,故它具有普通商品的價值。通俗音樂商品是音樂這種藝術品種進行社會傳播的媒介物質化,是精神勞動的物質化和價值化,即音樂與音樂載體的綜合,且參與市場交換的勞動產品。音樂走上商品化的道路,體現為兩種形式:其一為物質、物品的形式,如樂譜集冊、CD唱片等;其二為音樂文化的娛樂服務活動形式,如在酒吧、賓館等場所中的音樂唱奏表演和音樂廳、大劇院中各種營業性的音樂演出活動。總之,通過對通俗音樂生產力、通俗音樂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論述,不能不說中國通俗音樂就是商品,而且理應成為商品。

2通俗音樂的社會價值

通俗音樂也稱為流行音樂或大眾音樂,是20世紀在國際上廣為流行的一種音樂風格,大致分為抒情歌曲、通俗易懂的器樂曲。而中國通俗音樂發展最主要的表現在通俗歌曲的發展。

2.1通俗歌曲的類型及風格

(1)都市浪漫曲。這類歌曲一般以都市為背景,以敏銳的眼光捕捉都市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并以細致的筆觸描寫生活在都市的人的復雜內心,如《何不瀟灑走一回》、《香港小夜曲》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都市人的生活和愛情觀。

(2)西北風。西北風吸收了陜西、甘肅、河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信天游”、“花兒”等民間音調作為自己的基本音樂語言,并結合以搖滾樂、的士高等節奏。曲調粗獷,富有山野氣息,演唱風格剛勁豪邁,透出陽剛之美,既有民歌的韻味,又有當代勁歌的風范,西北風的題材大多反映生活在貧脊土地上的農民生活不富裕的現實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3)民謠。民謠的歌詞具有歌謠體的特征,自然恬淡、朗朗上口,旋律較清晰流暢,吉它是它的最佳伴奏樂器,像是流浪藝人和吟游詩人的即興創作,具有很強的歌唱形式。民謠中包括城市民謠、校園民謠及新民謠。

(4)新時令小調。其最大的特點是它的曲調巧妙地結合了地方色彩的民間音樂素材,旋律簡潔,節奏規整,如《小芳》、《老玉米》等都是較出色的時令小調。

(5)搖滾樂。改革開放以來,搖滾樂激蕩了一批年輕人的心靈。搖滾樂在形式上一般激越、瘋狂,表演狂野、豪放,音樂上給人震撼的感官刺激,追求叛經離道、革故納新的反叛精神,健康而富有青春朝氣,倡導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如崔健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渡》、唐朝的《夢回唐朝》、何勇的《鐘鼓樓》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積極向上的思想追求。

2.2通俗歌曲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1)通俗歌曲的歌詞非常口語化。通俗歌曲比起藝術歌曲語言更加直白、坦露,不僅表現在愛情主題上,而且表現在生活中,帶有人生哲理性思考,如《好人一生平安》,通俗歌曲選擇口語化的歌詞語言正是由于通俗歌曲的內容大多反映的是平常人的生活愛情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

(2)通俗歌曲表現手法簡潔樸實,更具有語言性的特征,音樂與口語化歌詞的結合,增加其樸實性。第一,旋律較平穩,不炫耀、不夸張,樸實而自然,具有以下表現手法:旋律音程以級進為主,跳動的音程較少,重復音使用頻繁,通常運用回繞唱類型和同音反復類型,給人感覺像是喃喃低語或是內心的獨白,很適合表達平靜的心態和平靜的語氣,質樸而感人;通俗歌曲的旋律發展、和聲邏輯的運動變化,旋律發展線條較少體現功能邏輯,啟承轉合的樂句思維也被忽視,和聲語言靈活自由。通俗歌曲的旋律氣息較短促緊湊。第二,通俗歌曲的節奏規整,一段音樂通常重復一兩個節奏型,更加適合表現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第三,通俗歌曲易于流傳,因為它音域較窄,音區較低。第四,通俗歌曲的曲式簡單,大眾化,大都采用一段體、單二部曲式、單三部曲式。

(3)通俗歌曲演唱方法語音化。通俗歌曲是一種大眾參與性很強的藝術,它的歌詞通俗,表現手法樸實,決定了語音化的歌唱方法。

(4)通俗歌曲表演形式的時代化。通俗歌手的演唱臺風較為自然、隨意,帶有即興表演的性質,拉近了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的距離;包裝的時代化,歌手打扮的比較前衛,舞臺燈光、音響、電聲樂隊的廣泛運用充分體現了生活的節奏和時代的脈搏。其他通俗音樂也像通俗歌曲一樣,簡潔、樸實、貼近生活,反映平民生活狀況,坦坦蕩蕩,容易與聽眾產生共鳴。總之,中國的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即商品生產過程中所反映出的使用價值。

2.3通俗音樂具有教育功能

通俗音樂的語言直接產生于浪漫主義音樂而后與浪漫主義分道揚鑣,形成了自己的慣用手法——和聲語言。中國的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具有審美性。通俗音樂的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各方面多層次的精神需要,使人民群眾在文藝藝術活動中有了更多的參與,選擇和活動的機會。它敏銳的思維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簡潔的通俗的手法傳承了人類文明,如歌曲《血腥的法庭》,像蒙古族歌手騰格爾演唱的蒙古歌曲,唱出了蒙古族特殊的音樂風格,給人以粗狂、豪爽、蒼勁剛硬的美感。近年來舉國傳唱的《走進新時代》、《好日子》、《西部放歌》、《常回家看看》等因內容貼近群眾,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規整,結構豐滿,音域寬廣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再如各種公益歌曲鼓勵、教育廣大人民的公共道德,為社會多做貢獻;還有公益活動,如同一首歌,走進群眾生活,宣傳了中國的政治、方針、政策及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深刻變化,反映了人民的心態,具有廣泛的宣傳和教育。

通俗音樂具有商品和精神產品的雙重性,所以通俗音樂也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一些不健康、不成熟的作品影響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青少年學生對通俗流行歌手的崇拜和追隨影響了青少年接受中國傳統和世界經典文化,所以音樂工作者一方面要創作出精品,在商品價值與社會價值相抗爭時,要注意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作為學校音樂工作者要挑選有用之材、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審美觀。

3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得中國步入一個新的商品社會階段,中國音樂商品化發展模式,特別是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發展模式也在這個基礎上應運而生。中國的通俗音樂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主要表現在:

3.1媒體型音樂商品化

(1)視廣告音樂。經濟越發達,廣告越興旺。在企業宣傳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廣告宣傳是全方位演繹企業形象的方式,廣告音樂在電視廣告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傳媒條件下的廣告音樂是一種高投入、高效益的音樂商品,通俗音樂在廣告中的運用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可以將整個信息編成歌,如力波啤酒的廣告——喜歡上海的理由,主題音樂不僅朗朗上口,歌詞通俗易懂,而且用整首歌表現了上海二十年巨大而驚人的變化,最后畫龍點睛,在眾多喜歡上海的理由中有一條特別醒目——上海釀造的力波啤酒。二是原創歌曲,如可口可樂的廣告音樂——我想叫這世界一起唱,這種也成了流行歌曲,保護知識產權的呼聲不斷高漲,越來越多的原創音樂運用到電視廣告中,濫用或盜用他人的音樂創作電視廣告的現象逐漸減少。音樂在電視廣告中被廣泛運用,在令廣告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為自己渲染上濃濃的商業氣息,廣告音樂已成為社會音樂商品化的主要形式。

(2)影視音樂。無聲的電影到有聲電影展現在觀眾面前,電影音樂也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電影藝術家和作曲家從實踐中認識到為電影配樂的實質是為電影的節奏在作注釋,其中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電影藝術家和作曲家,通俗音樂也在其中迅速發展。如鐵達尼號主題曲《我心永恒》以及《人猿泰山》、《星球大戰》、《獅子王》等電影音樂深入人心,中國電影《臥虎藏龍》中的樂曲曾獲奧斯卡獎項,在格蘭美獎項的評選中也榜上有名。音樂為電影帶來如此之大的影響和效應,出版商當然不會放棄牟利的好機會,影視原聲音樂出版的大量發行,令影視音樂也成為了社會音樂商品化的一種形式。

(3)數字音樂。網絡時代比想像中來得還快,信息的大量產生和轉移,使數字音樂的流通成為可能。數字音樂有MP3音樂、rm音樂、手機音樂等,他們的出現加快了通俗音樂的商品化進程,在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數字音樂的出現是必然的,商品化是它的本質特征。

3.2唱片音樂商品化

世界科學家的發明創造使音樂錄音與商品化成為可能。商業錄音也開始成為音樂世界開展及維持藝術家生命延續的保證,唱片商品銷售使唱片制造介入到音樂創作、演奏者和聽眾之間。音樂創作、演奏向唱片制造商出賣音樂商品,唱片制造商用錄半日模板加工制作,并復制成數以萬計的單張唱片投放到市場銷售,唱片商從中贏得高額利潤,音樂制作、演奏者獲得相應報酬。在“售”與“購”之間的介入者還包括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和經紀人等等行為都表現出音樂商品化了。

4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的兩面性

音樂商品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中國的通俗音樂的發展是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下,所以它必將走向商品化的道路。它為中國通俗音樂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通俗音樂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同其他商品一樣明確目標,著力服務于某一個或幾個細分市場。因此,通俗音樂商品化在某種程度上為通俗音樂的發展帶來了正面、有力的作用。

商品化了的通俗音樂作為一種具有商業屬性的精神產品,在市場交換過程中如果單一地將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系起來實行經濟商品結合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即被異化。歌手、樂手、創作者將看到真正美好的自己,他們看到的是金錢,即使他們仍在唱著、奏著、寫著,這樣造成創作的表演的狂喜被漸漸遺忘,自我定位日漸模糊,只剩下猥瑣的“計較理性”、“計算理性”,音樂變成只是商品,而非質的好壞。

綜合上述,對中國通俗音樂應該成為商品,中國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即使用價值,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及通俗音樂商品化的兩面性的簡單論述,不難看出,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通俗音樂創作、演繹應遵循市場這一經濟杠桿,在注意通俗音樂商品價值的同時,也要考慮其社會價值,要正確處理音樂商品兩種特性之間的關系,體現音樂的藝術價值,商品的文化內容。最后,筆者認為通俗音樂商品化最終追求的不應當是瞬間的商業利益,而應當是文化的積淀與漸進。

通俗音樂論文:通俗音樂民族化發展

近些年,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較為優越的物質基礎上,對意識領域中的各類藝術形式也尤為關注。那么,在眾多的藝術領域中音樂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更為大家所接受和喜愛;而通俗音樂由自己本身樸素簡潔的的音樂語言、流暢易記的旋律、活潑而富有特點的節奏以及更加貼近生活的情景和感受,為大家所喜聞樂見。

不同地域的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中華民族的音樂藝術也是一樣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那么探討為大家所喜愛的通俗音樂的民族化發展更是尤為重要。說到音樂的民族化,首先應該提到的是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特別是民歌。俄國著名作曲家格林卡說過“創造音樂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過把它變成曲子而已”。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民族民間音樂在音樂創作中的重要作用。的確如此,世界上許多民族的音樂作品如波蘭音樂家肖邦的52首瑪祖卡舞曲是肖邦創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這些舞曲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而俄國十九世紀下半葉民族樂派鮑羅丁、里姆斯機-柯薩柯夫等人的“強力集團”,他們在音樂創作中力求運用民間歌曲和民間音樂語言,旋律中滲透著民間的素質,對俄羅斯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再如我國著名作曲家何占壕、陳剛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依據民間戲曲——豫劇的音調和旋律因素創作成一部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交響音樂作品。這不勝枚舉的一系列音樂作品都與其民族的民間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都植根于民族民間音樂的沃土之中,并都表現出各國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越是能沖破民族和國家的界限,為全國人民接受的音樂作品,越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國的民間音樂,歷史悠久、蘊藏豐富、浩如煙海。不同地域、不同環境和不同的風土人情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樂藝術風格,在中華民族藝術百花園中爭妍奪麗、相應生輝,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的音樂更象一朵朵奇葩,綻放異彩,把中華民族的百花園裝點得更加瑰麗多姿。她們不但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時代印痕,更具獨特的民族風格特色,他們是中華民族音樂藝術成長的搖籃和發展的沃土。那么,中國的通俗音樂應該如何汲取民族民間音樂的營養發展自己?我們又是如何看待中國通俗音樂民族化的必然性和意義?

縱觀中國通俗音樂的發展歷程,的確走過了不太長但很坎坷的路。如果說對通俗音樂的認識和理解,各個時期、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是通俗音樂或者是叫流行音樂,在我國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應該是被稱作的“鼻祖”三十年代音樂家黎錦輝先生,盡管由于種種原因他曾創作了一些讓人頹喪萎靡的音樂作品,諸如《毛毛雨》、《桃花江里美人多》等一類的歌曲,但就他的旋律也的確產生了很多曲調優美、流暢,富有民族化的歌曲,時代和歷史使之沒有得到進一步向正確、進步的方向發展,相反在臺灣、香港倒是很好地繼承和發展了黎錦輝先生的音樂民族化創作方向,以至于后來當中國大陸剛剛打開一點兒對外的窗口,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改革開放,一些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潮一涌而進。音樂領域人們在疲倦了“強、硬、響、快”的風格后,很容易或者說一古腦兒就接受了港臺音樂的“清新、溫和、優美、流暢”和“軟綿、頹廢、情愛、小資”等音調和思想。無論如何,中國大陸樂壇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使大陸音樂在一段在時間里音樂創作和演唱方面都一味地模仿或照搬港臺音樂。

中國通俗歌曲繼港臺一段“軟唱”之后,終于陷入了一陣沉默,音樂家們開始反思:我們自己的音樂何去何從?…………

“我曾經問個不休???!!!……”,一聲驚天動地、反叛性的吶喊,終于從中國搖滾樂先鋒崔健那嘶啞、爆破而又富有磁性的喉嚨里蹦出!是啊,人們是應該問一問,什么是我們自己的音樂、我們的音樂怎么了?“腳下的路在走,身邊的水在流”,難道我們還僅僅是“總在笑,一無所有”嗎?崔健那富于反叛、困惑和號召性的吶喊,終于喚醒了中國通俗樂壇,音樂家們開始踏上了繼西揚中、通俗音樂民族化、艱難而有意義的漫漫長路。

“不管是東南風還是西北風,都是我的歌”,伴隨著這一優美獨特的風格性旋律,通俗樂壇的創作者們終于唱出了自己的酸楚和欣喜。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的音樂不都是我們自己的歌嗎?此時以獨特個性、風靡一時的“西北風”席卷而來,其代表作品有《信天游》、《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心中的太陽》、《少年壯志不言愁》等,這些作品采取了陜北民間音調,也包含了一批以北方民間音樂為藍本的其他歌曲,明顯地引入歐美搖滾思維,挖掘和汲取了我國北方音樂的巨大能量,它以黃土高坡信天游的蒼涼、挺勁的陽剛之氣在中國乃至世界流行樂壇一展風采,在中國通俗音樂發展進程中是個很大的突破。更有意味的是反身以它溫厚的旋律底蘊,給予本民族一個啟迪:中國民族音樂的生命感在歷史的風情地貌中熔鑄著,它的意義闡釋還遠遠沒有窮盡。從此中國立足于自己民族音樂文化的沃土,創造了自己的各類體裁題材和不同風格的民族化的通俗音樂。

從地域上來分就由東北、西北、嶺南、江南等風格。繼八十年代末電視劇《渴望》之后,流行樂壇又掀起了“新西北風”,作曲家蕾蕾和丈夫易茗夫婦、徐沛東和張藜搭檔的作品風靡一時,《好人一生平安》、《籬笆墻的影子》、《苦樂年華》等。高楓演唱的《大中國》是東北秧歌和江蘇《茉莉花》音樂的有機結合,陳小奇《九九女兒紅》源自東北民歌《搖籃曲》;嶺南風格的《濤聲依舊》、《彎彎的月亮》、《風含情水含笑》、《藍藍的夜藍藍的夢》。

從音樂體裁方面,器樂、舞曲、戲曲等民間音樂源流,也是流行音樂創作的素材源泉。如曾經廣為流傳的姚明、閻肅創作的《前門情思—大碗茶》、《你走進咱這胡同》,就是以民間說唱“京韻大鼓”的基本音調為基礎譜寫的歌曲;“唐朝”樂隊的《夢回唐朝》則把京劇中的韻白融入搖滾樂之中;《中國功夫》、《男兒黨自強》選擇了京劇曲拍《將軍令》的旋律,田震演唱的《未了情》也有京劇的韻味。臺灣流行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音樂主體吸取了我國著名琵琶曲《彝族舞曲》中的音調;《大中國》A段時間東北秧歌調寫成,陳紅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則是將東北二人轉和評劇的曲調相融滲。馮曉泉創作的《中華民謠》是將說唱音樂融入歌曲中,騰格爾早期創作的一些搖滾歌曲更是把蒙古族曲藝“好來寶”的數板和特色曲調運用其中。

從民歌民謠素材的運用方面,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有為流行歌曲的創作提供了另一廣闊的天地,少數民族音樂象一朵朵艷麗的奇葩為個風格的流行音樂創作增添了新的色彩。蒙古族風格的有騰格爾的《蒙古人》、《天堂》等、零點樂隊的《贊丹呼仍》、斯琴格熱勒、藏天朔的《新長征》專輯中的系列歌曲、包括那英演唱的《為你朝思暮想》也是源自內蒙民歌《城墻上跑馬》的曲調。新疆少數民族風格的有王傅林創作的《樓蘭姑娘》、陳明演唱的《為你》、《快樂老家》、刀郎的音樂專輯中《情人》、《艾里莆與賽乃姆》,新疆特色樂器和現代配器手法的運用都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朝鮮族阿里郎組合將流行元素拚貼于HIPHOP,曲風中融合了朝鮮族音樂和現代感激強的R&B及RAP等元素。西藏風格的歌曲以鄭筠的《回到拉薩》揭開了藏風流行音樂神秘的面紗,這塊古老神奇的土地有為流行音樂的創作融入了血液。韓紅、李娜、張千一、容中爾甲、亞東等一批音樂人的作品如《青藏高原》、《珠穆朗瑪》、《高原紅》、《神奇的九寨》、《向往神鷹》等,另外何訓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更是讓世界對中國的流行音樂刮目相看。他們用古樸的音樂語言和現代音樂技法訴說著雪山的圣潔、高原的胸襟和藏人的虔誠。西南少數民族“山鷹組合”、“彝人制造”的專輯《走出大涼山》、倪睿思的演唱的《你是天真》,力圖以新的音樂范例來解構舊音樂,“走出民間、走出山地、走向世界,已成為當代彝族原創音樂的發展態勢。”鄭筠演唱的《灰姑娘》、王焱的《眼兒媚》又具傣族民歌風,李杰的《笑容》有云南白族音調。

同樣,各地漢民族的民歌也是流行歌曲創作的又一源泉。一首河北民歌《小白菜》曾為程林演唱的臺灣歌曲《酒干淌賣無》、劉青創作、那英演唱的《山不轉水轉》提供了創作基礎,其旋律走向和樂句落音都與《小白菜》極為相似,陳汝佳的《故園之戀》取自四川民歌《摘葡萄》,谷建芬的《媽媽的吻》同江蘇民歌《孟姜女》不但旋法相似,A段四句落音也一致;張惠妹的《姐妹》又有臺灣高山族民歌的影子,趙季平創作,劉歡演唱的《好漢歌》從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演化而來,由于恰當地使用民歌元素,使這首歌曲更具流行因素,更具民間、民俗性。

綜上所述,通俗音樂的內涵和外延就非常清楚了。通俗歌曲中無處不在的民族風格借助于“流行這一快速通道廣泛迅速地傳播開來,并感染著整個民族,加固著民族情節,將極大地促進國家、民族的文明和發達。”流行歌曲本身的生命力也將在民族化的道路上更加旺盛。它之所以成為大家音樂文化生活中較受歡迎的一種音樂形式,除題材、內容方面,就其旋律方面來說它具有大眾所能接受、且倍感親切優美的民族民間音樂語言,通俗易懂、近語言化聲情并茂的演唱,宣泄性的音調和活潑動感的節奏,貼近大眾的世俗音樂的審美意識。因此,中國現代通俗音樂必須植根于民族音樂土壤,研究有中國民族特點的音樂藝術發展方向,創作屬于自己的民族化音樂作品,使中國民族化的音樂作品在世界樂壇獨樹一幟。

通俗音樂論文:藝術通俗音樂商品化

摘要通俗音樂經過長期發展,在如今的時代已經具有了高度商品化的特點。闡述了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而且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這種商品化具有兩面性的特點。

本論文關鍵詞商品社會價值兩面性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變化,通俗歌曲也以它跳動的節奏烙入各階層的成長記憶中。我們不僅耳濡目染中國通俗歌曲這股文化氣息,而且青春年少的我們流淌著沸騰的血液,使我們欣然接受這股文化潮流的沖刷與洗禮。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中國通俗音樂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通俗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現在用金錢來衡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應。筆者認為: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具有兩面性。

1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藝術與宗教、道德、科學等稱作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他認為藝術等精神生產雖然受物質生產普遍規律的支配,但它們是一些特殊的生產。這表明藝術特殊的生產也同樣存在生產力問題,藝術生產力則是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組成部分。

1.1藝術生產力的特征

(1)藝術生產力水平具有歷史繼承性的特性,藝術生產力不是脫離歷史和主體存在的自然三物,它深刻地蘊含在人類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在人類藝術發展的長河中,藝術生產力的發展是一種奔騰不息、延綿不斷的過程。一種藝術傳統、藝術成果不可能在一無所有、一片空白的情況下憑空創造,而一個時代的藝術生產力和藝術成果又會沉積為新的藝術生產力。

(2)藝術生產具有社會綜合性,普烈漢諾夫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他的心理所決定的,他的心理是因他的境況所造就的,而他的境況歸根到底是受它的生產力狀況和生產關系制定的。”藝術生產振動社會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表現出明顯的社會綜合性特征。

(3)藝術生產具有社會進步性,藝術的社會進步性并非等同與科學的社會進步性,它不是后代藝術家顯而易見的超越前人的成就,也不是新形式必然代替舊形式,更不是現代藝術后來居上進而否定古典藝術,藝術像科學一樣呈現出逐步發展和進步的趨勢。通俗音樂生產力是藝術生產力的一個分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客觀存在的,它符合藝術生產力的內涵,具有藝術生產力的一切特征。

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商品的概念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通俗音樂確切地說是指游離于經典作品之外用通俗技法編寫演唱并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音樂。通俗音樂以它直白的語言、簡潔樸實的音樂形式、貼近生活情感的內容,真真切切地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坦坦蕩蕩地傳達著普遍的人的內心情感,容易讓欣賞者接受并產生共鳴,而且其樸實的音樂風格也使人們不僅有樂可聽、有歌唱,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教育價值,在商品中表現為使用價值。通俗音樂不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是音樂人、藝術家對生活的體現,對生活的升華,通過藝術活動創造出來的音樂產品,如唱片的錄音、音樂的創作都消耗了音樂工作者的勞動時間,凝聚了音樂工作者的成果,故它具有普通商品的價值。通俗音樂商品是音樂這種藝術品種進行社會傳播的媒介物質化,是精神勞動的物質化和價值化,即音樂與音樂載體的綜合,且參與市場交換的勞動產品。音樂走上商品化的道路,體現為兩種形式:其一為物質、物品的形式,如樂譜集冊、CD唱片等;其二為音樂文化的娛樂服務活動形式,如在酒吧、賓館等場所中的音樂唱奏表演和音樂廳、大劇院中各種營業性的音樂演出活動。總之,通過對通俗音樂生產力、通俗音樂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論述,不能不說中國通俗音樂就是商品,而且理應成為商品。

2通俗音樂的社會價值

通俗音樂也稱為流行音樂或大眾音樂,是20世紀在國際上廣為流行的一種音樂風格,大致分為抒情歌曲、通俗易懂的器樂曲。而中國通俗音樂發展最主要的表現在通俗歌曲的發展。

2.1通俗歌曲的類型及風格

(1)都市浪漫曲。這類歌曲一般以都市為背景,以敏銳的眼光捕捉都市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并以細致的筆觸描寫生活在都市的人的復雜內心,如《何不瀟灑走一回》、《香港小夜曲》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都市人的生活和愛情觀。

(2)西北風。西北風吸收了陜西、甘肅、河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信天游”、“花兒”等民間音調作為自己的基本音樂語言,并結合以搖滾樂、的士高等節奏。曲調粗獷,富有山野氣息,演唱風格剛勁豪邁,透出陽剛之美,既有民歌的韻味,又有當代勁歌的風范,西北風的題材大多反映生活在貧脊土地上的農民生活不富裕的現實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3)民謠。民謠的歌詞具有歌謠體的特征,自然恬淡、朗朗上口,旋律較清晰流暢,吉它是它的最佳伴奏樂器,像是流浪藝人和吟游詩人的即興創作,具有很強的歌唱形式。民謠中包括城市民謠、校園民謠及新民謠。

(4)新時令小調。其最大的特點是它的曲調巧妙地結合了地方色彩的民間音樂素材,旋律簡潔,節奏規整,如《小芳》、《老玉米》等都是較出色的時令小調。

(5)搖滾樂。改革開放以來,搖滾樂激蕩了一批年輕人的心靈。搖滾樂在形式上一般激越、瘋狂,表演狂野、豪放,音樂上給人震撼的感官刺激,追求叛經離道、革故納新的反叛精神,健康而富有青春朝氣,倡導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如崔健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渡》、唐朝的《夢回唐朝》、何勇的《鐘鼓樓》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積極向上的思想追求。

2.2通俗歌曲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1)通俗歌曲的歌詞非常口語化。通俗歌曲比起藝術歌曲語言更加直白、坦露,不僅表現在愛情主題上,而且表現在生活中,帶有人生哲理性思考,如《好人一生平安》,通俗歌曲選擇口語化的歌詞語言正是由于通俗歌曲的內容大多反映的是平常人的生活愛情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

(2)通俗歌曲表現手法簡潔樸實,更具有語言性的特征,音樂與口語化歌詞的結合,增加其樸實性。第一,旋律較平穩,不炫耀、不夸張,樸實而自然,具有以下表現手法:旋律音程以級進為主,跳動的音程較少,重復音使用頻繁,通常運用回繞唱類型和同音反復類型,給人感覺像是喃喃低語或是內心的獨白,很適合表達平靜的心態和平靜的語氣,質樸而感人;通俗歌曲的旋律發展、和聲邏輯的運動變化,旋律發展線條較少體現功能邏輯,啟承轉合的樂句思維也被忽視,和聲語言靈活自由。通俗歌曲的旋律氣息較短促緊湊。第二,通俗歌曲的節奏規整,一段音樂通常重復一兩個節奏型,更加適合表現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第三,通俗歌曲易于流傳,因為它音域較窄,音區較低。第四,通俗歌曲的曲式簡單,大眾化,大都采用一段體、單二部曲式、單三部曲式。

(3)通俗歌曲演唱方法語音化。通俗歌曲是一種大眾參與性很強的藝術,它的歌詞通俗,表現手法樸實,決定了語音化的歌唱方法。

(4)通俗歌曲表演形式的時代化。通俗歌手的演唱臺風較為自然、隨意,帶有即興表演的性質,拉近了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的距離;包裝的時代化,歌手打扮的比較前衛,舞臺燈光、音響、電聲樂隊的廣泛運用充分體現了生活的節奏和時代的脈搏。其他通俗音樂也像通俗歌曲一樣,簡潔、樸實、貼近生活,反映平民生活狀況,坦坦蕩蕩,容易與聽眾產生共鳴。總之,中國的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即商品生產過程中所反映出的使用價值。

2.3通俗音樂具有教育功能

通俗音樂的語言直接產生于浪漫主義音樂而后與浪漫主義分道揚鑣,形成了自己的慣用手法——和聲語言。中國的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具有審美性。通俗音樂的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各方面多層次的精神需要,使人民群眾在文藝藝術活動中有了更多的參與,選擇和活動的機會。它敏銳的思維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簡潔的通俗的手法傳承了人類文明,如歌曲《血腥的法庭》,像蒙古族歌手騰格爾演唱的蒙古歌曲,唱出了蒙古族特殊的音樂風格,給人以粗狂、豪爽、蒼勁剛硬的美感。近年來舉國傳唱的《走進新時代》、《好日子》、《西部放歌》、《常回家看看》等因內容貼近群眾,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規整,結構豐滿,音域寬廣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再如各種公益歌曲鼓勵、教育廣大人民的公共道德,為社會多做貢獻;還有公益活動,如同一首歌,走進群眾生活,宣傳了中國的政治、方針、政策及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深刻變化,反映了人民的心態,具有廣泛的宣傳和教育。

通俗音樂具有商品和精神產品的雙重性,所以通俗音樂也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一些不健康、不成熟的作品影響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青少年學生對通俗流行歌手的崇拜和追隨影響了青少年接受中國傳統和世界經典文化,所以音樂工作者一方面要創作出精品,在商品價值與社會價值相抗爭時,要注意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作為學校音樂工作者要挑選有用之材、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審美觀。

3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得中國步入一個新的商品社會階段,中國音樂商品化發展模式,特別是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發展模式也在這個基礎上應運而生。中國的通俗音樂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主要表現在:

3.1媒體型音樂商品化

(1)視廣告音樂。經濟越發達,廣告越興旺。在企業宣傳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廣告宣傳是全方位演繹企業形象的方式,廣告音樂在電視廣告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傳媒條件下的廣告音樂是一種高投入、高效益的音樂商品,通俗音樂在廣告中的運用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可以將整個信息編成歌,如力波啤酒的廣告——喜歡上海的理由,主題音樂不僅朗朗上口,歌詞通俗易懂,而且用整首歌表現了上海二十年巨大而驚人的變化,最后畫龍點睛,在眾多喜歡上海的理由中有一條特別醒目——上海釀造的力波啤酒。二是原創歌曲,如可口可樂的廣告音樂——我想叫這世界一起唱,這種也成了流行歌曲,保護知識產權的呼聲不斷高漲,越來越多的原創音樂運用到電視廣告中,濫用或盜用他人的音樂創作電視廣告的現象逐漸減少。音樂在電視廣告中被廣泛運用,在令廣告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為自己渲染上濃濃的商業氣息,廣告音樂已成為社會音樂商品化的主要形式。

(2)影視音樂。無聲的電影到有聲電影展現在觀眾面前,電影音樂也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電影藝術家和作曲家從實踐中認識到為電影配樂的實質是為電影的節奏在作注釋,其中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電影藝術家和作曲家,通俗音樂也在其中迅速發展。如鐵達尼號主題曲《我心永恒》以及《人猿泰山》、《星球大戰》、《獅子王》等電影音樂深入人心,中國電影《臥虎藏龍》中的樂曲曾獲奧斯卡獎項,在格蘭美獎項的評選中也榜上有名。音樂為電影帶來如此之大的影響和效應,出版商當然不會放棄牟利的好機會,影視原聲音樂出版的大量發行,令影視音樂也成為了社會音樂商品化的一種形式。

(3)數字音樂。網絡時代比想像中來得還快,信息的大量產生和轉移,使數字音樂的流通成為可能。數字音樂有MP3音樂、rm音樂、手機音樂等,他們的出現加快了通俗音樂的商品化進程,在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數字音樂的出現是必然的,商品化是它的本質特征。

3.2唱片音樂商品化

世界科學家的發明創造使音樂錄音與商品化成為可能。商業錄音也開始成為音樂世界開展及維持藝術家生命延續的保證,唱片商品銷售使唱片制造介入到音樂創作、演奏者和聽眾之間。音樂創作、演奏向唱片制造商出賣音樂商品,唱片制造商用錄半日模板加工制作,并復制成數以萬計的單張唱片投放到市場銷售,唱片商從中贏得高額利潤,音樂制作、演奏者獲得相應報酬。在“售”與“購”之間的介入者還包括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和經紀人等等行為都表現出音樂商品化了。

4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的兩面性

音樂商品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中國的通俗音樂的發展是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下,所以它必將走向商品化的道路。它為中國通俗音樂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通俗音樂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同其他商品一樣明確目標,著力服務于某一個或幾個細分市場。因此,通俗音樂商品化在某種程度上為通俗音樂的發展帶來了正面、有力的作用。

商品化了的通俗音樂作為一種具有商業屬性的精神產品,在市場交換過程中如果單一地將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系起來實行經濟商品結合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即被異化。歌手、樂手、創作者將看到真正美好的自己,他們看到的是金錢,即使他們仍在唱著、奏著、寫著,這樣造成創作的表演的狂喜被漸漸遺忘,自我定位日漸模糊,只剩下猥瑣的“計較理性”、“計算理性”,音樂變成只是商品,而非質的好壞。

綜合上述,對中國通俗音樂應該成為商品,中國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即使用價值,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及通俗音樂商品化的兩面性的簡單論述,不難看出,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通俗音樂創作、演繹應遵循市場這一經濟杠桿,在注意通俗音樂商品價值的同時,也要考慮其社會價值,要正確處理音樂商品兩種特性之間的關系,體現音樂的藝術價值,商品的文化內容。最后,筆者認為通俗音樂商品化最終追求的不應當是瞬間的商業利益,而應當是文化的積淀與漸進。

通俗音樂論文:通俗音樂美學意義

摘要:從對通俗音樂概念的理解入手,宏觀地對通俗音樂進行條理分析與理論總結,并初步探討其美學意義。

關鍵詞:通俗音樂美學意義

通俗音樂已有相當長的歷史,與嚴肅音樂和民間音樂相比,通俗音樂的欣賞群體最廣,社會需求量最大,參與人數最多,但對通俗音樂美學方面的探討卻不多,這一現象當然是美學研究的一個空白和誤區。

從音樂的起源來看,并沒有所謂“高雅音樂”“藝術音樂”“嚴肅音樂”和“民間音樂”“通俗音樂”“流行音樂”之分,這些分類是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演變過來的。通俗音樂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古代的民間音樂階段和近現代的流行音樂階段。兩個階段在技術上最明顯的區別是傳播方式和傳播工具的不同。通俗音樂是在技術進步大潮中受益最多的音樂樣式,在強大的傳播媒介支持下,通俗音樂前所未有地加速發展,獲得了無以復加的流行性。

對通俗音樂這一概念,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區別通俗音樂和其他音樂主要是看有無專業音樂工作者的創作。這種說法當然與音樂發展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因為專業音樂工作者本身是在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產生的,而在此之前,音樂則早就存在了。還有人認為通俗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主要來源于西方,“一般指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在歐美各國發展起來的一些適合城市一般市民群眾興趣和愛好的音樂。”這是現代意義上的提法,并不具有普遍意義。那么,怎樣理解通俗音樂呢?結合音樂發展的實際狀況可對通俗音樂作以下判斷:它是易于被社會大多數成員所接受的民間音樂。它既不局限于有無專業人員的參與,也不局限于它是在城市或者是農村,那種把通俗音樂完全看作是單純適應城市市民需求的音樂種類的看法是不準確的。

通俗音樂是不是美的?為了進一步在美學意義上對通俗音樂有更加準確的認識,對音樂存在的方式的正確理解就顯得十分必要。在眾多富有成果的討論中,修海林先生的音樂存在“三要素”說是特別富有啟發性的觀點。他提出構成音樂存在的三要素為:行為、形態、觀念。行為是從事音樂的行為方式,形態是外化了的樂音音響形態,觀念是人的審美意識、思想和情感,音樂的存在方式正是由這三點構成。應該說這是非常有見地的觀點,它為綜合量度通俗音樂和嚴肅音樂提供了新的視角。

我們不妨運用“三要素”觀點對現代通俗音樂與同其相對應的嚴肅音樂進行一個比較分析。

首先是形態方面。一般地講,通俗音樂的“音樂體積”相對于交響樂之類的嚴肅音樂的確要小些,但這只體現了形式和風格上的不同,其意義更多的是在于音樂的表現手段的差異。盡管有人刻薄地認為在聲學經驗上,新音響發生模式與傳統音樂有著多么“不像”的地方,但能否表達和表達的好與不好同“像”與“不像”并不是一回事。

其次是行為方面。在音樂行為上,嚴肅音樂則要比現代通俗音樂遜色得多。特別是在近現代電子技術大發展的狀態下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內容。如在新傳播介質(廣播、電視、錄音機、計算機、CD光盤、互聯網絡等)的使用上,傳統音樂行為便無法取得像流行音樂那樣的顯著效果,諸如MTV、現場演唱會、高科技在音樂制作和演出過程中的應用等環節上,各種傳統音樂行為也落在了流行音樂的后面。

最后是觀念方面。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嚴肅音樂才能表達嚴謹和高尚的審美感情,而流行音樂則只能在一些范圍狹窄的小圈子里打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錯覺,實際上在觀念思想表達功能上二者并無原則差異,流行音樂與嚴肅音樂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音樂本體內形態和行為元素構成比例的消長,而在“音樂總量”上并無絕對的孰高孰低之分。

綜上所述,可以進而對與通俗音樂有關的美學意義問題作出明確的判斷:

1.通俗音樂的美學意義就在于它為社會提供了適應于社會大多數成員審美情趣的審美對象,反映了在社會化環境中能夠體現出的美學本質的主要內容。以流行音樂為代表的大眾藝術使接受主體有了更多的主動性,從而為最大范圍內的群體保證了自我精神調整和創造的途徑。直到現在,很多人仍然認為通俗音樂的美學本質頂多表現在淺顯的充滿公式化的形式上,沒多少美學內涵,甚至有的干脆就否認通俗音樂是美的。其實他們忘記了文藝本質和文藝本體并不是一回事,在文藝本質之外仍然有本體的具體表現。因此,對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的不同音樂形態本體特征的某些描述,并不具有本質判斷特別是美學本質判斷的意義。

2.在本體特征上,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自然有不少差異,而且很多時候通俗音樂的本體特征在與嚴肅音樂相區別時往往被用“簡單”一詞所描述概括。如果說“簡單”是通俗音樂的特征,那這個特征在現代社會文化環境中的積極的現實意義則是更為重要的。因為在生產和生活節奏不知比過去快多少倍的今天,通俗音樂因其“簡單”而展示了強大的社會適應性。只有不同特點的文藝體裁,沒有不同等級的文藝體裁,而且文藝本體的不同特點對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適應力是不同的。某一時段的俗樂在經過歷史沉淀后可能成為另一時段的雅樂,某一地域的雅樂文化也可能在另一地域被認為是俗文化的表現,對通俗音樂缺乏歷史的和發展的眼光自然也得不出客觀結論。考察通俗音樂不僅要歷史地看其過去,而且要歷史地看其未來,只有冷靜地思考才能不對紛紜復雜的文藝現象的判斷失之草率。

總之,藝術生產中那些在發展的社會和技術環境中有著鮮明特點的文藝樣式應該獲得相應的理論關注,這樣才有助于美學在文藝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通俗音樂論文:通俗音樂商品化兩面性

摘要通俗音樂經過長期發展,在如今的時代已經具有了高度商品化的特點。闡述了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而且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這種商品化具有兩面性的特點。

關鍵詞商品社會價值兩面性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變化,通俗歌曲也以它跳動的節奏烙入各階層的成長記憶中。我們不僅耳濡目染中國通俗歌曲這股文化氣息,而且青春年少的我們流淌著沸騰的血液,使我們欣然接受這股文化潮流的沖刷與洗禮。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中國通俗音樂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通俗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現在用金錢來衡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應。筆者認為: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具有兩面性。

1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藝術與宗教、道德、科學等稱作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他認為藝術等精神生產雖然受物質生產普遍規律的支配,但它們是一些特殊的生產。這表明藝術特殊的生產也同樣存在生產力問題,藝術生產力則是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組成部分。

1.1藝術生產力的特征

(1)藝術生產力水平具有歷史繼承性的特性,藝術生產力不是脫離歷史和主體存在的自然三物,它深刻地蘊含在人類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在人類藝術發展的長河中,藝術生產力的發展是一種奔騰不息、延綿不斷的過程。一種藝術傳統、藝術成果不可能在一無所有、一片空白的情況下憑空創造,而一個時代的藝術生產力和藝術成果又會沉積為新的藝術生產力。

(2)藝術生產具有社會綜合性,普烈漢諾夫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他的心理所決定的,他的心理是因他的境況所造就的,而他的境況歸根到底是受它的生產力狀況和生產關系制定的。”藝術生產振動社會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表現出明顯的社會綜合性特征。

(3)藝術生產具有社會進步性,藝術的社會進步性并非等同與科學的社會進步性,它不是后代藝術家顯而易見的超越前人的成就,也不是新形式必然代替舊形式,更不是現代藝術后來居上進而否定古典藝術,藝術像科學一樣呈現出逐步發展和進步的趨勢。通俗音樂生產力是藝術生產力的一個分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客觀存在的,它符合藝術生產力的內涵,具有藝術生產力的一切特征。

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商品的概念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通俗音樂確切地說是指游離于經典作品之外用通俗技法編寫演唱并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音樂。通俗音樂以它直白的語言、簡潔樸實的音樂形式、貼近生活情感的內容,真真切切地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坦坦蕩蕩地傳達著普遍的人的內心情感,容易讓欣賞者接受并產生共鳴,而且其樸實的音樂風格也使人們不僅有樂可聽、有歌唱,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教育價值,在商品中表現為使用價值。通俗音樂不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是音樂人、藝術家對生活的體現,對生活的升華,通過藝術活動創造出來的音樂產品,如唱片的錄音、音樂的創作都消耗了音樂工作者的勞動時間,凝聚了音樂工作者的成果,故它具有普通商品的價值。通俗音樂商品是音樂這種藝術品種進行社會傳播的媒介物質化,是精神勞動的物質化和價值化,即音樂與音樂載體的綜合,且參與市場交換的勞動產品。音樂走上商品化的道路,體現為兩種形式:其一為物質、物品的形式,如樂譜集冊、CD唱片等;其二為音樂文化的娛樂服務活動形式,如在酒吧、賓館等場所中的音樂唱奏表演和音樂廳、大劇院中各種營業性的音樂演出活動。總之,通過對通俗音樂生產力、通俗音樂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論述,不能不說中國通俗音樂就是商品,而且理應成為商品。

2通俗音樂的社會價值

通俗音樂也稱為流行音樂或大眾音樂,是20世紀在國際上廣為流行的一種音樂風格,大致分為抒情歌曲、通俗易懂的器樂曲。而中國通俗音樂發展最主要的表現在通俗歌曲的發展。

2.1通俗歌曲的類型及風格

(1)都市浪漫曲。這類歌曲一般以都市為背景,以敏銳的眼光捕捉都市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并以細致的筆觸描寫生活在都市的人的復雜內心,如《何不瀟灑走一回》、《香港小夜曲》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都市人的生活和愛情觀。

(2)西北風。西北風吸收了陜西、甘肅、河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信天游”、“花兒”等民間音調作為自己的基本音樂語言,并結合以搖滾樂、的士高等節奏。曲調粗獷,富有山野氣息,演唱風格剛勁豪邁,透出陽剛之美,既有民歌的韻味,又有當代勁歌的風范,西北風的題材大多反映生活在貧脊土地上的農民生活不富裕的現實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3)民謠。民謠的歌詞具有歌謠體的特征,自然恬淡、朗朗上口,旋律較清晰流暢,吉它是它的最佳伴奏樂器,像是流浪藝人和吟游詩人的即興創作,具有很強的歌唱形式。民謠中包括城市民謠、校園民謠及新民謠。

(4)新時令小調。其最大的特點是它的曲調巧妙地結合了地方色彩的民間音樂素材,旋律簡潔,節奏規整,如《小芳》、《老玉米》等都是較出色的時令小調。

(5)搖滾樂。改革開放以來,搖滾樂激蕩了一批年輕人的心靈。搖滾樂在形式上一般激越、瘋狂,表演狂野、豪放,音樂上給人震撼的感官刺激,追求叛經離道、革故納新的反叛精神,健康而富有青春朝氣,倡導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如崔健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渡》、唐朝的《夢回唐朝》、何勇的《鐘鼓樓》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積極向上的思想追求。

2.2通俗歌曲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1)通俗歌曲的歌詞非常口語化。通俗歌曲比起藝術歌曲語言更加直白、坦露,不僅表現在愛情主題上,而且表現在生活中,帶有人生哲理性思考,如《好人一生平安》,通俗歌曲選擇口語化的歌詞語言正是由于通俗歌曲的內容大多反映的是平常人的生活愛情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

(2)通俗歌曲表現手法簡潔樸實,更具有語言性的特征,音樂與口語化歌詞的結合,增加其樸實性。第一,旋律較平穩,不炫耀、不夸張,樸實而自然,具有以下表現手法:旋律音程以級進為主,跳動的音程較少,重復音使用頻繁,通常運用回繞唱類型和同音反復類型,給人感覺像是喃喃低語或是內心的獨白,很適合表達平靜的心態和平靜的語氣,質樸而感人;通俗歌曲的旋律發展、和聲邏輯的運動變化,旋律發展線條較少體現功能邏輯,啟承轉合的樂句思維也被忽視,和聲語言靈活自由。通俗歌曲的旋律氣息較短促緊湊。第二,通俗歌曲的節奏規整,一段音樂通常重復一兩個節奏型,更加適合表現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第三,通俗歌曲易于流傳,因為它音域較窄,音區較低。第四,通俗歌曲的曲式簡單,大眾化,大都采用一段體、單二部曲式、單三部曲式。(3)通俗歌曲演唱方法語音化。通俗歌曲是一種大眾參與性很強的藝術,它的歌詞通俗,表現手法樸實,決定了語音化的歌唱方法。(4)通俗歌曲表演形式的時代化。通俗歌手的演唱臺風較為自然、隨意,帶有即興表演的性質,拉近了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的距離;包裝的時代化,歌手打扮的比較前衛,舞臺燈光、音響、電聲樂隊的廣泛運用充分體現了生活的節奏和時代的脈搏。其他通俗音樂也像通俗歌曲一樣,簡潔、樸實、貼近生活,反映平民生活狀況,坦坦蕩蕩,容易與聽眾產生共鳴。總之,中國的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即商品生產過程中所反映出的使用價值。

2.3通俗音樂具有教育功能

通俗音樂的語言直接產生于浪漫主義音樂而后與浪漫主義分道揚鑣,形成了自己的慣用手法——和聲語言。中國的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具有審美性。通俗音樂的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各方面多層次的精神需要,使人民群眾在文藝藝術活動中有了更多的參與,選擇和活動的機會。它敏銳的思維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變遷,簡潔的通俗的手法傳承了人類文明,如歌曲《血腥的法庭》,像蒙古族歌手騰格爾演唱的蒙古歌曲,唱出了蒙古族特殊的音樂風格,給人以粗狂、豪爽、蒼勁剛硬的美感。近年來舉國傳唱的《走進新時代》、《好日子》、《西部放歌》、《常回家看看》等因內容貼近群眾,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規整,結構豐滿,音域寬廣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再如各種公益歌曲鼓勵、教育廣大人民的公共道德,為社會多做貢獻;還有公益活動,如同一首歌,走進群眾生活,宣傳了中國的政治、方針、政策及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深刻變化,反映了人民的心態,具有廣泛的宣傳和教育。

通俗音樂具有商品和精神產品的雙重性,所以通俗音樂也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一些不健康、不成熟的作品影響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青少年學生對通俗流行歌手的崇拜和追隨影響了青少年接受中國傳統和世界經典文化,所以音樂工作者一方面要創作出精品,在商品價值與社會價值相抗爭時,要注意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作為學校音樂工作者要挑選有用之材、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審美觀。

3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得中國步入一個新的商品社會階段,中國音樂商品化發展模式,特別是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發展模式也在這個基礎上應運而生。中國的通俗音樂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主要表現在:

3.1媒體型音樂商品化

(1)視廣告音樂。經濟越發達,廣告越興旺。在企業宣傳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廣告宣傳是全方位演繹企業形象的方式,廣告音樂在電視廣告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傳媒條件下的廣告音樂是一種高投入、高效益的音樂商品,通俗音樂在廣告中的運用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可以將整個信息編成歌,如力波啤酒的廣告——喜歡上海的理由,主題音樂不僅朗朗上口,歌詞通俗易懂,而且用整首歌表現了上海二十年巨大而驚人的變化,最后畫龍點睛,在眾多喜歡上海的理由中有一條特別醒目——上海釀造的力波啤酒。二是原創歌曲,如可口可樂的廣告音樂——我想叫這世界一起唱,這種也成了流行歌曲,保護知識產權的呼聲不斷高漲,越來越多的原創音樂運用到電視廣告中,濫用或盜用他人的音樂創作電視廣告的現象逐漸減少。音樂在電視廣告中被廣泛運用,在令廣告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為自己渲染上濃濃的商業氣息,廣告音樂已成為社會音樂商品化的主要形式。

(2)影視音樂。無聲的電影到有聲電影展現在觀眾面前,電影音樂也成為必不可少的部分,電影藝術家和作曲家從實踐中認識到為電影配樂的實質是為電影的節奏在作注釋,其中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電影藝術家和作曲家,通俗音樂也在其中迅速發展。如鐵達尼號主題曲《我心永恒》以及《人猿泰山》、《星球大戰》、《獅子王》等電影音樂深入人心,中國電影《臥虎藏龍》中的樂曲曾獲奧斯卡獎項,在格蘭美獎項的評選中也榜上有名。音樂為電影帶來如此之大的影響和效應,出版商當然不會放棄牟利的好機會,影視原聲音樂出版的大量發行,令影視音樂也成為了社會音樂商品化的一種形式。

(3)數字音樂。網絡時代比想像中來得還快,信息的大量產生和轉移,使數字音樂的流通成為可能。數字音樂有MP3音樂、rm音樂、手機音樂等,他們的出現加快了通俗音樂的商品化進程,在多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數字音樂的出現是必然的,商品化是它的本質特征。

3.2唱片音樂商品化

世界科學家的發明創造使音樂錄音與商品化成為可能。商業錄音也開始成為音樂世界開展及維持藝術家生命延續的保證,唱片商品銷售使唱片制造介入到音樂創作、演奏者和聽眾之間。音樂創作、演奏向唱片制造商出賣音樂商品,唱片制造商用錄半日模板加工制作,并復制成數以萬計的單張唱片投放到市場銷售,唱片商從中贏得高額利潤,音樂制作、演奏者獲得相應報酬。在“售”與“購”之間的介入者還包括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和經紀人等等行為都表現出音樂商品化了。

4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的兩面性

音樂商品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中國的通俗音樂的發展是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下,所以它必將走向商品化的道路。它為中國通俗音樂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通俗音樂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同其他商品一樣明確目標,著力服務于某一個或幾個細分市場。因此,通俗音樂商品化在某種程度上為通俗音樂的發展帶來了正面、有力的作用。

商品化了的通俗音樂作為一種具有商業屬性的精神產品,在市場交換過程中如果單一地將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系起來實行經濟商品結合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即被異化。歌手、樂手、創作者將看到真正美好的自己,他們看到的是金錢,即使他們仍在唱著、奏著、寫著,這樣造成創作的表演的狂喜被漸漸遺忘,自我定位日漸模糊,只剩下猥瑣的“計較理性”、“計算理性”,音樂變成只是商品,而非質的好壞。

綜合上述,對中國通俗音樂應該成為商品,中國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即使用價值,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及通俗音樂商品化的兩面性的簡單論述,不難看出,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通俗音樂創作、演繹應遵循市場這一經濟杠桿,在注意通俗音樂商品價值的同時,也要考慮其社會價值,要正確處理音樂商品兩種特性之間的關系,體現音樂的藝術價值,商品的文化內容。最后,筆者認為通俗音樂商品化最終追求的不應當是瞬間的商業利益,而應當是文化的積淀與漸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桐庐县| 滦平县| 红原县| 吉安市| 舟曲县| 镶黄旗| 许昌县| 图木舒克市| 图们市| 绿春县| 阿坝| 津南区| 长兴县| 建瓯市| 虞城县| 普宁市| 孝感市| 桑植县| 随州市| 雷山县| 洪雅县| 桂林市| 高青县| 韩城市| 宜宾市| 金山区| 英吉沙县| 乌鲁木齐市| 贞丰县| 安远县| 大洼县| 宁晋县| 凤庆县| 闵行区| 石泉县| 丰顺县| 海门市| 祁阳县| 古浪县| 边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