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23 09:26: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西藥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中藥學的相關分析
1.1中藥學的基本概念
中藥,是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內的概念,是在18世紀之后以西藥學理論體系為基礎的西藥傳入中國之后,中國醫學研究者為區別于西方的醫學對民間傳統醫術的重新定位,是對中國傳統醫療藥物的稱呼。中藥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與疾病作斗爭過程中的偉大實踐,通過前人對草藥等藥物治療疾病的藥效分析總結的經驗,經過代代的相傳的醫學總結。中藥的藥物來源一般為植物、動物、礦物等多種的相關種類,其涵蓋范圍較為廣泛,經現代的科學技術證實,中國的中藥技術是醫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醫學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1.2中藥學優勢分析
中藥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醫術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是經過歷史沉積和實踐證明的醫學技術。中藥的來源廣泛,一般為植物、動物和礦物質,藥物的來源都是十分方便且可以重復使用的可再生資源;中藥的治療機理一般以養為主,其主要原理是通過藥物增強機體器官的功能,通過自身免疫能力對病原進行清除進而達到對疾病的治療目的,這一機理的優勢在于對人體的毒副作用較少,可以有效的避免藥物對人體的傷害和產生其他復發疾病;中藥的最佳作用是能夠對疾病做到標本兼治,在清除機體的表面疾病癥狀同時也對疾病的根本病灶做到清除,從而避免了疾病的再次發生,對疾病做到有效的控制。同時,中醫藥物對一些疑難雜癥也有很好的治療優勢。
1.3中藥學弊端分析
中藥在對疾病治療時,其療效較慢,一般都為幾個療程以上服用才能見效,治療期限的延長大大增加了中醫藥物的成本,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通過喝中藥對疾病進行治療時,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一些麻煩,干擾了生活的正常進行;同時因為中醫藥物的具體有效成分有待分析,所以在進行治療時不能針對具體的疾病發生部位進行治療,只是通過對身體的全方位的控制,這也是增加治療時間的原因之一。同時中藥在進行煎藥的過程也較為繁瑣,藥物服用味道十分的苦澀,也是許多人不喜歡中藥的原因之一。
2西藥學的相關分析
2.1西藥學的基本概念
西藥是在18世紀以后,西方各國隨著科技術和工業生產的發展,尤其是化學、化工業和現代生物學的發展,相繼形成的現代西醫藥學,是在傳入中國之后為區別中藥而定義的藥物名稱。其區別于中藥的主要特點是利用化學合成的方法從天然產物中提制而成的藥物,針對身體的不同病原種類有針對性的合成針對某一種或者幾種病毒的藥物,有較強的特異性。
2.2西藥學的優勢分析
西藥的產生是有機化學等多種科技學科共同作用的結果,西藥在進行疾病治療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通過分析某種疾病具體的產生原因,然后針對這種原因進行藥物制備,其產生的西藥只對這一種疾病有治療效果,治療的范圍較為狹窄,但是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藥效作用時間迅速,在很短的時間內對疾病癥狀進行緩解。同時西藥的種類較多,可以在知道某種治病因素后選用具體的藥物進行治療。同時,西藥一般是提純后的化學藥劑,藥物的濃度較高,服用的次數明顯少于中藥。在制作西藥時為增加適口性,可以增加甜味劑等添加劑成分,有效的避免了中藥的苦味道。西藥在攜帶過程中也明顯方便與中藥。
2.3西藥學的弊端分析
西藥的毒副作用是西藥在使用時的最大隱患之一,西藥在殺死病原菌的同時,也對機體的正常細胞有損害作用,對機體組織和器官也有較大的損傷。所以西藥在服用過程中要按照嚴格的醫囑進行服用,避免因藥物使用過量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西藥在使用過程中針對疾病治療作用較為單一,當多種并發癥出現時治療難度較大,藥物會產生拮抗作用,同時西藥在進行治療時只能對治病病毒進行殺滅,對機體的免疫能力沒有增強作用反而會降低機體的免疫能力。經西藥治療后的疾病復發的可能性較大,對疾病不能夠做到根本兼治。西藥在治療使用過程中也會使病毒等致病因素產生抗藥性,增加治療難度,這也是西藥的弊端之一。
3中藥學與西藥學的結合分析
中西藥物的分類只是以藥物的治療機理不同和制備的方法不同而界定的,沒有國界和地區之分,區分中西只是對藥物的名稱進行界定。在選用哪種治療藥物進行治療時要依據具體的疾病發生情況進行選擇,也要依據病人的具體身體情況進行分析。現在我國的醫學發展形式是以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藥物制作和對疾病治療,充分結合二者的優點,避免二者的不良反應,從而達到對疾病的良好治療效果,增加對藥物的利用率,減少毒副作用,使中西醫藥物完美結合。中藥和西藥的結合是當前醫學發展的重要課題和重要方向。
4結語
中西藥的發展和使用要緊跟醫療的發展變化形式,利用二者相互結合的特點推進我國的醫藥領域進步,對中西藥物的利弊分析能夠有效的促進中西醫藥物結合的發展,利用辯證的醫學分析方式做到中西醫學的有機統一。在醫學研究中要依靠我們的科研人員不斷的研究與努力,推進醫學的更好的發展與建設。
作者:董波 單位: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
本文作者:宋衛峰王雷崔玖潔王理偉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初次共檢索到相關文獻84篇;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對文獻進行篩選,最終得到9篇文獻[7-15],總的樣本量為530例,其中hENT1高表達者318例,低表達者212例(表1)。9篇文獻中的研究對象均接受了以吉西他濱為基礎的治療,其中6篇文獻的研究對象為胰腺癌術后接受輔助治療的患者,1篇為新輔助治療患者,1篇為接受姑息治療的晚期胰腺癌患者,1篇包括術后輔助治療患者以及接受姑息治療的晚期患者。這9篇文獻的研究終點指標均為OS,其中6篇文獻報道了DFS。在hENT1表達的檢測方面,有6篇文獻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hENT1蛋白的表達(IHC組),3篇采用RT-PCR或實時熒光定量PCR法檢測hENT1mRNA的表達(mRNA組)。
OS的分析結果
9篇文獻均報道了hENT1低表達與胰腺癌患者OS之間的關系。異質性檢驗未發現存在顯著異質性(χ2=2.930,P=0.939,I2=0.0%),因此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OS的HR進行合并,結果顯示hENT1低表達患者的死亡風險高于hENT1高表達患者(HR=2.61,95%CI:2.03~3.34)(圖1)。進一步對IHC組和mRNA組患者的OS進行Meta分析。異質性檢驗未發現存在顯著異質性(IHC組:χ2=1.250,P=0.940,I2=0.0%;mRNA組:χ2=1.670,P=0.434,I2=0.0%)。IHC組中,hENT1低表達患者的死亡風險高于hENT1高表達患者(HR=2.59,95%CI:1.89~3.53);mRNA組中,hENT1低表達患者的死亡風險也高于hENT1高表達患者(HR=2.65,95%CI:1.75~4.00)(圖2A和B)。本Meta分析納入文獻中的研究對象既有接受術后吉西他濱輔助治療的胰腺癌患者,也有接受吉西他濱新輔助治療的胰腺癌患者,還有接受吉西他濱姑息性治療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但其中大多數為接受術后吉西他濱輔助治療的患者。異質性檢驗提示無顯著異質性(χ2=1.120,P=0.952,I2=0.0%)。對hENT1的表達與術后吉西他濱輔助治療患者OS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術后吉西他濱輔助治療患者若存在hENT1低表達,同樣預示著較高的死亡風險(HR=2.49,95%CI:1.86~3.33)(圖3)。
DFS的分析結果
將6篇報道了DFS的文獻進行綜合分析,異質性檢驗提示無異質性(χ2=1.900,P=0.863,I2=0.0%),因此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發現,hENT1低表達亦預示著更高的腫瘤復發風險(HR=2.62,95%CI:1.94~3.54)(圖4)。對IHC組和mRNA組的分析結果顯示,無論是蛋白還是mRNA,hENT1低表達患者均有較高的腫瘤復發風險(IHC組:HR=2.40,95%CI:1.68~3.42;mRNA組:HR=3.29,95%CI:1.85~5.84),異質性檢驗提示無顯著異質性(IHC組:χ2=1.03,P=0.793,I2=0.0%;mRNA組:χ2=0.03,P=0.872,I2=0.0%)(圖5A和B)。進一步對hENT1的表達與接受吉西他濱術后輔助治療的胰腺癌患者DFS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hENT1低表達的患者同樣有著較高的復發風險(HR=2.79,95%CI=1.98~3.94),異質性檢驗提示無顯著異質性(χ2=1.330,P=0.857,I2=0.0%)(圖6)。
發表偏倚的評價結果
采用Egger法檢驗發表偏倚,結果顯示OS可能存在發表偏倚(P=0.036)而DFS不存在發表偏倚(P=0.759);采用Begg漏斗圖檢驗發表偏倚,結果顯示OS分析的Begg漏斗圖上下不對稱(圖7A),DFS分析的Begg漏斗圖上下基本對稱(圖7B),同樣提示OS可能存在發表偏倚,而DFS不存在發表偏倚。
分子標志物預測藥物的抗腫瘤療效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胸苷酸合成酶是5-氟尿嘧啶作用的靶點,結直腸癌組織中胸苷酸合成酶的表達水平能夠預測5-氟尿嘧啶的療效[16]。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切除修復交叉互補基因1的表達水平也被證實能夠預測順鉑的療效[17,18]。吉西他濱是胰腺癌治療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藥物,無論是輔助、新輔助還是姑息治療,或是同步放化療,吉西他濱都是標準的治療藥物。然而,目前臨床上吉西他濱治療胰腺癌的有效率不足10%,臨床獲益率約20%~30%,由此說明吉西他濱只能改善部分胰腺癌患者的轉歸,而大部分患者未能從中獲益,但卻要承受化療所引起的不良反應。因此,尋找能夠預測吉西他濱療效的分子標志物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的體外和體內研究均發現,涉及吉西他濱細胞膜轉運、代謝和作用靶點的基因表達均與吉西他濱耐藥存在相關性,主要包括hENT1、人類富集型核苷轉運蛋白、脫氧胞苷激酶、5’-核苷酸酶、胞苷脫氨酶、核糖核苷酸還原酶M1和M2等[9,10,19-24]。其中,有關hENT1的表達預測吉西他濱治療胰腺癌患者療效的研究較多,也是最有希望的一個分子標志物。
本研究發現,胰腺癌組織中hENT1低表達預示著較高的死亡風險(HR=2.61,95%CI:2.03~3.34)和復發風險(HR=2.62,95%CI:1.94~3.54)。在接受吉西他濱術后輔助治療的胰腺癌患者中,hENT1低表達同樣預示著較高的死亡風險(HR=2.49,95%CI:1.86~3.33)和復發風險(HR=2.79,95%CI:1.98~3.94)。由于納入的吉西他濱姑息治療和新輔助治療胰腺癌的文獻較少,因此未能對此進行亞組分析。本研究還顯示,hENT1蛋白或mRNA的表達與胰腺癌死亡和復發風險的關系一致,即hENT1蛋白或mRNA低表達均預示著較高的死亡和復發風險。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納入的文獻數較少(9篇),且每篇文獻中納入的病例數也較少;其次,雖然異質性檢驗未發現存在明顯的異質性,但納入文獻的研究對象、治療方案、評價方法以及hENT1表達水平的評估標準,均存在明顯的不一致性。不同文獻中,既有接受術后輔助治療的患者,也有接受姑息性治療的晚期患者,還有新輔助治療患者;同一篇文獻中的研究對象,也可能包括術后輔助治療患者和姑息治療患者。本研究中,9篇文獻中的大部分患者均為術后輔助治療的患者,因此還無法說明hENT1表達對接受吉西他濱姑息性治療的晚期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本研究中,不同文獻中描述的吉西他濱治療方案也各不相同,包括吉西他濱單藥治療、以吉西他濱為基礎的聯合化療、同步放化療以及序貫放化療等。此外,9篇文獻中,既有檢測hENT1蛋白的表達,也有檢測hENT1mRNA的表達,且不同文獻中hENT1表達水平的評估標準也不一致。最后,發表偏倚檢驗的結果顯示,OS可能存在發表偏倚(P=0.036)。
藥學與醫學,是構成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兩大方面。二者的區別在于各有側重;聯系則在于互為依存。沒有藥學,醫學則失去其防治作用的物質基礎;沒有醫學,藥學則失去作用對象。
中西藥學結合,共同構成中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結合,將會產主統一、新型的醫藥學理論體系。僅有中西醫學結合,沒有中西藥學結合,則中西醫學的結合是不可能真正達到的;若無中西醫學結合,中西藥學的結合亦難徹底。這兩類結合,互相促進,不斷深化,最后達中西醫藥學結合。中西藥學所提供的藥物及使用規律,都是為防治人體的疾患,此為二者結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殊性或稱內在的科學性,決定了結合的基礎與優秀將是中藥學。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藥學,還不能體現互相結合的直接聯系,必須在其現代科學化之后。結合的途徑,可從中藥及中藥學現代科學化達到;亦可從西藥中藥化進而西藥學得以中藥學化而達到。此重任的實現,不僅需中西醫藥學工作者的團結協作,還應吸收多學科工作者參加。迄今,對中西藥學結合諸多方面,看法非一,為加速中西藥學結合,實應加以分析討論.相關問題,簡述如下。
一、中西藥學結合的方向應當堅持
中西藥、中西藥學,是分屬于中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概念,各有相應醫藥學理論體系術語所表述的特定內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如中藥有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則用中醫藥學術語如理氣、壯陽、舒肝等表述。不論單獨還是配合使用,均要遵從中醫藥學理論,突出的是與中醫藥學的機體總狀況“證”相對應。尤其配合使用時,各藥按君臣佐使關系共同構成一個功效整體——復方與機體的“證”相對應而發揮治療作用。西藥的性能則以其物理、化學性質表述,如酸堿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規律則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西醫藥學術語表述,包括生理指標如血壓升高、病理指標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標如轉氨酶下降等,單獨或配合使用時,對機體的這些專項指標變化的針對性很強。尤配合使用時,各藥物間的關聯整體性則不如中藥復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別的存在,才需要探討其結合的問題。中西藥學能否結合?這取決于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共同基礎。事實上,共同基礎是存在的。
第一,從物質基礎看,藥物來源均有天然產物和人工合成產物;均有單體和混合物。即本質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組成,也就是說,藥物作用于機體而發揮治療作用的最小物質單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單一種類或多種化合物配合起作用)。
第二,從生物活性基礎看,藥物作用對象都是人體,通過影響機體的主化代謝過程進而影響生理和病理等狀況的改變,而呈現治療作用。基于此,中西藥學可用共同的術語或指標來表述藥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最終會達結合與統一。現實臨床用藥情況已提出要求,中西藥學應當結合與統一。盡管存在這兩種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藥物和用藥規律,然而一個現實早已擺在面前,即中西藥同時應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觀存在。有些是以兩類藥組成的成藥供給患者;有些則是分別由中醫和西醫處獲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斷用藥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醫藥學理論為依據,難能取得一致結論,因為標準不一。而對此種情況,為對患者負責,為提高治療水平,應當有個統一標準。統一標準的確定,只能是中西醫藥學結合與統一以后才能做到。
從醫學的發展規律看,中西藥學的結合與統一,亦屬必然。任何醫藥學的發展,均需吸收其它學科的研究結果。作為中醫藥學和西醫藥學吸收其它學科的研究結果工作,最相接近和應優先吸收的內容,則應是彼此吸收對方之憂而豐富和發展自己學科。這兩種醫藥學的藥物學互相吸收的頂點,則是彼此結合與統一,從兩種藥物學的具體情況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屬優缺各半,勢必有在結合與統一后的新藥物學中,何者為基礎與優秀的問題,這將在下邊論及。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中西藥學在吸收彼此優點而豐富和發展過程中,將會達到結合與統一。
二、中西藥學結合與統一的理論基礎和優秀內容,是中醫藥學理論和中藥學基本內容
中醫藥學理論體系是把人體的平衡狀況和藥物對這種平衡狀況的影響,放到整個宇宙中來考慮的,不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會因素;不僅包括外在因素,更強調內在因素,總之,考慮人體、藥物及二者關系時,所涉及的可變因素,其多樣性和綜合觀,是其它醫藥學理論體系所不能比擬的,故能容納其它醫藥學的內容,起碼是比其它醫藥學理論體系容納中醫藥學的內容要多,這在中藥學藥物運用中能充分反映出來。突出表現在中藥對人體平衡的影響,并不是簡單地針對所見現象或某一病癥,而是針對機體的功能系統或稱功能部位。如肝心脾肺腎、氣血、三焦、六腑等,而這些功能系統或部位又互相關聯和影響,故又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正是這種綜合考慮而采用相應藥物,使得藥物的總體針對性更強,不良反應更少,故中西藥學結合與統一后的新藥物學,應以中醫藥學理論為基礎,具體內容則以中藥學相關內容為優秀。此為根據之一。
根據之二,從近代對中藥學尤其對中藥的研究情況看,站在西醫藥學理論體系對中藥進行了大量的現代科學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結果。如弄清了中藥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結構;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表述了中藥的不少活性方面;更從中藥中吸收不少物質而成為新西藥(包括單體如麻黃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總生物堿、整個中藥乃至復方中藥等)。然而這些研究結果由于沒能及時納入中醫藥學理論體系,而沒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就拿從中藥中所得到的新西藥而言,盡管按西醫藥學理論能治療不少西醫藥概念的疾病。但因沒能考慮到中醫藥學理論和中藥學的相關用藥規律,卻難于完全準確地使用而取得應有的療效,反而出現了不少不良反應,近年對人參、甘草等中藥的不良反應報道,屢見不鮮,即為明證。例如人參,西醫藥學研究認為其有強壯作用。故用作強壯藥。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強壯作用,甚至引起對機體的損害。因為人參從中醫藥學角度講,具有大補元氣的功效,大補元氣與強壯并不能等同。大補元氣是針對虛證才有效;而對實證,不僅無效,反倒有害。
總之,把中藥納入西藥學,是難于完全容納的,然而,若將西藥按中醫藥學理論進行研究,使之具備中藥的基本內容,也就是說,使西藥變成中藥,成為中藥學中的藥物。對這種中藥化了的西藥,按中醫藥學理論和中藥學相關用藥規律使用時,則不僅能使其原來的內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治療水平,即治療功效的針對性更強,不良反應減少。就拿四環素來看,其對急性細菌感染疾患效佳,而這類疾患,從中醫藥學分析,屬實熱證,有時夾濕,如急性菌痢。既然具效,則表明其具中藥相關內容性味:苦寒;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所以適于實熱且夾濕證。此藥在西藥學中,雖對慢性細菌感染疾患并沒規定為禁忌,但療效不佳卻是事實。這從中醫藥學理論和中藥學用藥規律較易理解。因為此時的細菌感染疾患往往屬虛證,有的又偏寒證,對虛寒證是不宜使用苦寒藥的,起碼不宜單獨使用。使用于慢性細菌感染之疾患,是違背中醫藥學理論和中藥學用藥規律,當然不會取得良好功效。可見,把西藥納入中藥學,是能夠容納的。
依據之三,對西藥學近年發展狀況簡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賴以發展的基礎理論知識枯竭,需要新的理論知識。原來是以新的天然產物結構類型和機體生化反應過程的了解作為合成新藥的依據,而今這兩方面均未達指導藥物研究設計的新境地,而中醫藥學則對西藥學講,卻是新的理論知識。第二,研制一種新西藥現需資金幾千萬乃至上億美元,時間幾年乃至十年;篩選樣品5千到1萬種等,所得新藥,療效卻不突出。而從中藥研制,則耗費人力物力較少。第三,西藥研制正從天然產物。尤其民族藥尋求出路,而中藥正具備,近些年形成的世界性“中醫熱”,在很大程度上講,乃為“中藥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中藥為民族藥中的佼佼者。第四,向復方發展。第五,老藥新用。如上多方面均表明,中西藥學結合與統一,只能以中醫藥學理論為基礎:中藥學相關內容為優秀。通俗而言,自身難處正多,再擔重任,豈不強人所難。
這里有一個問題,應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藥學的科學性對比,即到底哪種藥學的科學性更強。為說明此問題,首先要有共同的標準,否則難于衡量。所謂科學性,在現代概念中,一種精密科學必須具備三條:①以正面經驗為依據。因為只有正面經驗,才能在必要時予以重復和驗證,②陳述的單一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精密性。③經驗資料的嚴格、合理的綜合即系統化。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成為一門科學。對此三點、若僅符合第①點,只能稱之為原始科學;若僅符合第②,③點,則稱偽科學了。據此,我們再與中西藥學對比,決定其科學性如何。從中藥學可見,三條均符合。超級秘書網
總之,從理論上,實踐中及未來發展方向上來看,中西藥學的結合與統一,應以中醫藥學理論為基礎,中藥學相關內容為優秀。
三、中西藥學結合的前提是中藥學的現代科學化
1.中西藥學結合與統一后的新型藥物學的總體輪廓為了堅持中西藥學結合方向和實現中西藥學的結合,應當對結合和統一后的新型藥物學有個大體設想,即應有個總體輪廓,這樣才能使此項工作目標明確,而不致搖擺:進而能選擇相應途徑和制定相應步驟及施實方案,就迄今情況而言,新型藥物學應具備如下幾點:第一,應能體現和包括中藥學之優點;第二,應能體現和包括西藥學之優;第三,應能體現不斷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就具體藥物使用而言,結合和統一后的藥物。還應具備中藥的基本內容,亦具西藥的基本內容,從而能按現在的兩種醫藥學理論和用藥規律來使用。對如上三點進行分析,不難發現,三點內容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為共同內容,也就是說,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是中西藥學兩者的結合點。故關鍵問題在于中藥及中藥學的現代科學化,現代科學化了的中藥學就能體現如上三點,實現中西藥學的結合與統一。
西藥中藥化,就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以中藥的特性和功效為指標,來研究現在使用的西藥,使之具有中藥的理論、特性和功效內容,從而不僅能為西醫使用,也能被中醫按中醫藥理論來使用。
一、中藥和西藥的概念劃分
中醫藥和西醫藥,在十八世紀以前,是難于區分的,都可稱作民間醫藥或民族醫藥。十八世紀以后,西方各國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發展,尤其是化學、化學工業和現代生物學的發展,相繼形成了現代的西醫藥學。西醫藥學,它是由于傳入我國以后,相對于原來的中醫藥學而言的。西藥,就是相對于我國的傳統藥物—中藥而言的。這種按起源或地域來源劃分中藥和西藥,在西藥剛剛傳人我國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在現代,隨著我國藥物科學研究和制藥工業的發展,我國不僅能制造和生產外國人最先制造和生產的藥物,同時也研制和生產了很多為我國首創的藥物,這些藥物再按地域來源劃分,稱之為西藥,顯然是不合適了從中藥本身來看,隨著科學研究和生產的發展,也在起著一定的變化和發展。那么,到底何為中藥,何為西藥呢?有的將人工合成的藥物稱作西藥,而樹皮草根等天然藥物稱作中藥(或中草藥),這種劃分,并不確切,因為也有些中藥是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為雄黃(硫化砷AsS)氧化后所得的三氧化二砷(As2O3),冰片即是人工合成的龍腦;有的將現代劑型如片劑、針劑等稱作西藥,傳統的丸、散、膏、丹、湯劑等稱作中藥,這種區分,也不合適,因為西藥也有散劑和類似湯劑的合劑等,同時現在有些中藥也制成了針劑、片劑等現代劑型;有的將成分結構清楚的藥物稱作西藥,成分結構不清楚的混合物藥物稱作中藥,這種劃分也不合適,因為西藥的某些格林制劑及一些天然藥物如大黃扮等,其成分結構也不完全清楚,而中藥也有好多是成分結構清楚的,如冰片(龍腦),?砂(氯化銨)等。中藥和西藥的概念,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應當結合不同的醫藥學體系來劃分:以中醫藥理論體系的術語表示藥物的性能和功效,從而能按中醫藥理論體系來使用的藥物,稱作中藥;以現代科學術語來表示藥物的性能和功效,從而能按西醫藥理論體系來使用的藥物,稱作西藥。據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藥,若只考慮其西醫藥理論體系下的性能和功效,并按西藥來使用,則亦應稱之為西藥。同理,若將西藥按中醫藥理論指導,以中藥的特性和功效為內容,進行研究,總結歸納出它們的中醫藥理論體系木語所表示的中藥特性、功效及使用規律,從而能按中醫藥理論體系來使用,那么,就成了中藥。
二、西藥中藥化的內容
總的來講,就是使西藥學具備中藥學的內容,即具備中醫藥學理論體系所表示的藥物特性、功效和使用規律,能按中醫藥學理論體系使用。具體內容有:1.西藥本身的中藥特性:中藥本身有其特有的藥性。盡管對中藥藥性的范疇,各家看法不一,但比較公認的應包括性味(即四氣五味—寒熱溫涼和酸苦甘辛咸)、歸經(包括按臟腑歸經及經絡歸經)和升降沉浮。這些內容是中醫藥學體系對中藥本身性能的特殊表示方法,是中藥本身所含化合物的功效規律表示,從而成為中醫根據中醫藥理論體系的陰陽五行學說和整體辯證論治觀點選用藥物的基本依據。而上述特性,到目前為止,是西藥所不具備的內容。那么西藥,尤其是單體化合物的西藥,是否同樣具備如上特性,應當作為西藥中藥化研究、總結、歸納的內容。2.西藥功用和主治的中藥表示:中藥的功用是針對機體的證而言的,如解表藥(單味藥)和解表劑(復方),是針對機體的表邪證而起治療作用,即具解除表邪的功用。機體在大證下又分小證,如同是熱證,則有胃熱證、肺熱證等,而針對小證又有相應功用的中藥。至于主治,則是指用中醫藥學術語所表示的中藥治療效能,如知母可治肺咳骨蒸,黃柏可治陰虛亢熱。中藥的主治是在功用統帥下而表示的治療作用的具體化,例如黃連,功用為清心火、燥脾濕、涼血、止瀉、厚腸等,主治熱病瀉痢、心煩、胸痞嘔吐、消渴、癰腫療毒、目疾目赤等。這些用中醫藥學術語所表示的藥物功用和主治,目前西藥尚不具備,應當研究。3.西藥配伍使用規律的中藥化研究:藥物的配伍使用規律,不論在中藥學還是在西藥學,都是比較重視的。但在不同體系,各自規律又是不同的。中藥在配伍使用時,最突出的是中藥學精華之一的復方使用。中醫在使用藥物時,按中醫藥學理論,根據機體狀況,進行辯證論治,依辯理、立法、組方、選藥(即理、法、方、藥)的程序,層層深入,步步具體化。在組方選藥時,又按君、臣、佐、使的要求來處理,主次分明,方中藥物由其內在的規律性構成一個整體,使處方的整體性與機體的整體性相對應,從而更好的發揮治療作用。西藥以復方使用時,其方的整體性往往不如中藥復方的整體性那么突出和嚴謹,通常是按每個西藥的獨立功效,針對機體的不同病癥而應用相應藥物,那么,西藥在配合使用時,是否也有一定的類似中藥的復方組成規律是?這也西藥中藥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藥物配伍使用規律,還有另一種內容,即某些藥物配合使用時使療效或毒性有所變化,如中藥的七情合和(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殺、相反)以及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的十八反、十九畏,同時還有配伍禁忌。西藥雖無七情合和、十八反十九畏之說,但在配伍使用中的關系已包括了這方面的內容,如從生物活性考慮,有的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或減低毒副作用,稱作具有協同作用,有的藥物配合使用能減低藥效或增強毒付作用,稱作具有拮抗作用。有時從物理和化學變化來考慮,如有的藥物配合使用,增加溶解度,有利于藥物的吸收,有的則產生沉淀,不利吸收;有的配合使用,使穩定性增強,有的則使化合物破壞等。西藥在這方面的配合使用規律,比中藥研究的深入,亦較準確,因此,在西藥中藥化時,可保留這方面的內容。4.西藥制劑的中藥化問題:西藥制劑,更確切他講,應稱之為現代制劑。現代制劑的中藥化,并不是要把現代制劑再改成中藥的傳統制劑,而是說,涉及到制劑的有關問題,再結合中醫藥理論進行一定的研究。中藥劑型選擇,是根據藥物性能和臨床使用要求而定的。如“元(丸)者,緩也”,“湯者,蕩也”,就是說,急性病或者是為使藥物盡快發揮作用而選用湯劑,慢性病或者為使藥物作用緩合、持久而選用丸劑。這只能說大體如此,如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并非“蕩也”;三物備急丸等,也并非“緩也”。在古代,由于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中藥傳統劑型相對于西藥劑型或者說現代劑型為少,適用范圍也相對較窄,而近展起來的很多藥物劑型,更能適合不同藥物性能和臨床使用要求,如注射劑,它往往起效更訣,又便于昏迷狀態病人使用。這些現代的藥物劑型,已逐漸應用于中藥制劑。這些稱之為西藥制劑的現代制劑在中藥中的應用,也帶來了好多新問題的出現。例如中藥的苦寒藥,中醫認為苦寒傷脾胃,能引起納差(食欲減退)、完谷不化(消化不良)或便溏。這在古代僅能制成口服制劑,似可理解,但如果將苦寒藥制成注射劑,采取非胃腸道給藥,是否還傷脾胃,就是值得研究的了。5.其它:(1)西藥的顏色、質地、性狀等表觀特性是否也具中藥的特性和功效?按中醫藥學理論,中藥的顏色也表現相應的中藥特性和功效,如白入肺、屬辛、能燥。也有質地堅硬為重鎮之劑的說法等。這些很可能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亦可能為中藥學的糟粕部分,但有的表觀特性還是應給予一定的考察,如物理性狀的揮發性等;(2)毒性。西藥往往因有堅實的實驗生物學基礎,其毒住可以半數致死量、中毒劑量和具體毒副作用等表示,這比中藥的大毒、小毒等表示,是具體而精確的。因此,這部分內容可保留;(3)劑量。中藥使用時,所用劑量要考慮多種因素,如機體狀況一證、配伍藥的不同等,從而劑量變化較大,如附子一般用3~9克,但也有用幾十克的,甘草劑量有用0.3~45克的,相差150倍。西藥劑量往往從考慮濃度,即有效濃度出發,而對機體狀況及藥物配伍制約考慮不夠(近年已開始重視),所以,也應從中醫藥理論對西藥劑量進行研究。
三、西藥中藥化的基礎
和基本研究方法西藥中藥化應包括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從而解決西藥能不能中藥化的問題。回答是肯定的,西藥能夠中藥化。不論西藥還是中藥,它們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組成,決定著藥物的性能和功效。而從這些組成分子的情況來看,不論西藥和中藥,都有單體化合物和混合物:都有天然產物和人工合成產物:都有成分結構清楚和不清楚的,這就是西藥和中藥的物質同一性。既然中藥具有中醫藥學理論體系術語所表示的特性和功效,那么,西藥也應具備。西藥和中藥的作用對象都是人,用來防治人的疾病,這是西藥中藥化的生物活性基礎,亦可稱療效一致性的基礎。現代研究表明,中藥可經過現代科學水平的研究,能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術語來表示其性能和功效,可治療西醫藥學術語表達的疾病。同樣能用來防治人類疾病的西藥,亦應可以用中醫藥學術語表示其中藥特性和功效,從而按中醫藥理論使用。由于中西醫結合工作的深入,人們發現,一些西藥在臨床使用中,在有些情況下,按照中醫辯證論治中一定的辯證分型疾病才有較好的療效,或者說表現中藥的特性和功效。例如考的松,人們已從臨床注意到,它對腎陽虛病人效果較好,對腎陰虛患者效果不理想,這說明它具有補腎陽的功效。再如阿托品,患者服后表現顏面紅赤、熱感、口干等,這正是中醫藥學熱性方面的中藥特性。這說明,有的西藥在廣泛臨床基礎上,已開始暴露某些中藥的特性和功效。西醫學習中醫,是西藥中藥化研究的人才基礎。這些年來,很多西醫學習掌握了中醫藥和西醫藥兩套理論體系,并有臨床經驗,尤其對西醫藥更熟習,因此,這部分醫藥工作者若進行西藥中藥化研究,那是較方便的。從中醫講,在現代的西藥中藥化研究中,互相協作,共同研究,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西藥中藥化的研究方法,要圍繞其臨床療效來進行。但科學發展到今天,不論中藥和西藥都積累了大量資料,因此可選用多種研究方法。中藥的特性和功效,從根本上講,是由其臨床作用歸納出來的作為西藥,一般都已經過較充分的藥理學和臨床學研究,積累了關于功能、主治、適應癥;毒副作用、禁忌等方面的大量資料,因此,將這些結果按中醫藥理論體系進行分析歸納,賦與相應的中藥特性和功效,是可能的。這在很多中醫藥文獻中均可見到。就拿中藥的重要特性——“性味”來看,就是不斷在前人臨床效用基礎上而總結歸納,最后確定的。如(本草衍義)云:“秦艽,《本經》謂之苦平,而《別汞》加以辛及微溫,以其主治風寒濕痹,必有溫通性質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風熱,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溫藥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熱黃疸煩渴等證,其非溫性,更是彰明較著。”超級秘書網
在文獻研究基礎上,將西藥按中藥理論體系,以中藥的特性和功效為指標,進行深入細致的臨床研究,認真觀察和總結,從而確證并歸納相應西藥的中藥特性、功效和使用規律。此種研究,可根據具體藥物的具體情況,有所側重地進行,①對目前已被注意到暴露了某些中藥特性和功效的西藥;先進行臨床確證研究,同時有計劃地研究、歸納其它方面的中藥特性和功效,使其全面中藥化;②對從文獻研究可歸納出相應中藥特性和功效的西藥,通過臨床確證歸納結果的可靠性,并進一步使其完整:③對如上所指以外的西藥要有計劃地開始通過臨床研究,觀察它們的中藥特性和功效,為進一步總結歸納提供資料;④在具備中藥特性和功效的西藥較多的基礎上,再研究配伍使用規律等其它中藥化內容,以達西藥的充分中藥化。為了使這一工作能夠順利進行,最好先重點選擇性地進行研究。如可先對已開始暴露中藥特性和功效的西藥和作為西藥使用的中藥有效化合物等進行研究;創立符合中醫藥理論、能反映中藥特性和功效的實驗生物學模型和指標,進行西藥中藥化研究。總之,西藥中藥化,是一件新的工作。它不僅有助于推動中西醫結合,亦有助于中西藥學的豐富和發展。西藥中藥化是有光明前途的。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和西藥的不合理配伍,減少或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方法通過文獻查詢,搜集整理中藥和西藥不合理配伍的相關知識。結果中西藥的不合理配伍應用,不但不能提高療效,反而會增加毒副作用,降低藥物的療效,導致藥源性疾病。結論研究中西藥物的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對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中藥西藥配伍
中藥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十九畏”,西藥也有各自的配伍禁忌。而在中西藥合用中同樣應注意配伍問題,配伍得當,能提高療效,減少毒副作用;若配伍不當,則會降低療效,甚至引起毒性反應。中西藥合理的配伍,有益于疾病的治療,而不合理的配伍會帶來許多嚴重的后果,應引起醫務工作者的高度注意。
1.1含甘草的中藥與阿斯匹林配伍,會造成消化道疾病加重。因阿斯匹林對胃粘膜有刺激性,而甘草有糖皮質激素樣的作用,可使胃酸分泌物增多,又能減少胃粘液分泌,降低胃腸道的抵抗力,從而誘發或加重胃、十二指腸潰瘍。含雄黃的中成藥,如牛黃解毒丸、六神丸與西藥硫酸鎂、硫酸亞鐵配伍,會把雄黃的主要成分硫化砷氧化而導致毒性增加。含苷類成分的中藥三七與酶制劑如多酶片、酵母片、胃蛋白酶配伍,可發生酶水解而失去活性,使療效降低。含有大黃的中藥與復方新諾明、土霉素合用,會影響大黃的導瀉作用。
1.2含鞣酸較高的中藥如虎杖,大黃及其含大黃的中成藥等不能與四環素、氯霉素、紅霉素、利福平、士的寧、硫酸亞鐵等同用。因鞣酸的吸附作用,可使之與西藥在腸道內結合,而不被吸收并影響藥物排泄,如與胃蛋白酶合劑、淀粉酶、多酶片合用,可與其中含有蛋白質結構的肽鍵或胺鍵與鞣質結合發生化學反應,不易被胃腸道吸收,從而引起消化不良、納差等癥狀。
1.3含有消化酶、酵母菌的中藥神曲,麥芽等,若與抗生素同用,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或破壞酶而影響中西藥的療效。
1.4含有金屬離子如鈣、鐵、鎂、鋁等的中藥,如牛黃上清丸、防風丸、明目上清丸等不宜與四環素類抗生素、異煙肼同用。因上述離子能與四環素類抗生素、異煙肼形成絡合物,致使腸道吸收減少,抗菌作用減弱,同時亦影響金屬離子的吸收。
1.5酸堿性較強的中藥及中成藥不宜與堿酸性西藥同用,如中藥的煅龍骨、煅牡蠣、硼砂等都是堿性強的藥物,這類藥不宜與酸性西藥,如阿斯匹林、對氨基水楊酸鈉、胃蛋白酶合劑等。相反,含有大量有機酸的中藥及其制劑,如烏梅、山茱萸、蒲公英及中成藥的山楂丸,不宜與堿性的氨茶堿,胃舒平等西藥合用,如果合用會降低中西藥的療效。
1.6含有生物堿的中藥不宜與生物堿類西藥合用,如中藥草烏、附子、馬錢子、烏頭等均含有生物堿,而這些藥不宜與氨茶堿、阿托品等生物堿類西藥合用。如果合用,會增加毒性,導致藥物中毒。
1.7含有機酸的中藥、中成藥,不宜與磺胺類藥或一些堿性較強的藥物如氨茶堿,胃舒平、乳酸鈉、碳酸氫鈉等合用,磺胺類藥在堿性尿液時溶解度大,排出速率快,相反尿液酸化后,則易使磺胺藥的溶解度降低,在尿液中析出結晶,引起結晶尿或血尿。若在服用磺胺類藥物的同時又服用富含大劑量有機酸的中藥或其制劑時,如蒲公莢,烏梅、山萸肉、山楂丸、保和丸、五味子等,都能對抗碳酸氫鈉的堿化作用,又可增加磺胺藥的不良反應,輕則可引起結晶尿,重則導致血尿。
1.8牛黃不宜與水合氯醛,嗎啡、苯巴比妥同用。水合氯醛、嗎啡、苯巴比妥有中樞抑制作用。實驗研究證明,牛黃能增強水合氯醛、嗎啡等的中樞抑制作用,故不宜合用。另牛黃與苯巴比妥鈉同用,可增加苯巴比妥的毒性,故亦不宜合用。
1.9丹參不宜與抗酸藥如氫氧化鋁、胃舒平等同服。丹參含丹參酮,與鋁鎂等金屬離子在胃腸道中結合,產生不易被吸收的金屬絡合物,被排泄而降低療效。含有機酸成分的中藥如烏梅、女貞子、山萸肉,山楂以及保和丸、二至丸、六味地黃丸、腎氣丸等中成藥不宜與堿性西藥同服,以免在胃中起酸堿中和反應,從而降低療效。
1.10大黃,虎杖、茜草等含蒽醌的藥物,不能與堿性藥物合用,否則葸醌在堿性條件下發生氧化而降低療效。苷類中藥如羅布麻、萬年青、蟾酥、北五加皮等有強心作用,與西藥苷類同服可增加毒性,嚴重則導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死亡。甘草及其制劑,如復方甘草片,因其化學結構類似糖皮質激素,有增強鈉再吸收及鉀排泄作用,易導致藥源性低血鉀,低鉀易誘發洋地黃中毒,故不宜與強心苷同時應用。麻黃及其制劑麻杏止咳片、通宣理肺丸等含有麻黃堿,對心肌有興奮作用,能加強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與苷類同服增加心臟的毒性,引起心律失常。
1.11含鞣質較多的中藥如地榆、石榴皮、虎杖及其制劑槐角丸、抗感靈片、七厘散和四季青等不宜與助消化酶類藥同服。如胃蛋白酶、胰酶、乳霉生、多酶片等,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而蛋白質是由氨基酸通過酰胺鍵或肽鍵連接起來的高分子化合物,鞣質可與此二鍵相結合,形成牢固的氫鍵絡合物,則使西藥酶類降低療效,含鞣質的中藥療效也降低。含硫化砷的中藥如雄黃、砒霜、硫黃及其制劑六神丸、牛黃解毒片、紫金錠等,其化學成分是硫化砷。砷可使酶蛋白質、氨基酸分子形成不溶性沉淀,抑制酶的活性,從而降低酶的療效,二者不宜同服。含瀉下類的中藥如大黃、番瀉葉、蘆薈、火麻仁及其制劑牛黃解毒片、清新寧片、麻仁丸、蘆薈丸、潤腸丸、大承氣湯等,主要含蒽醌衍生物,此類衍生物通過吸附結合方式,可降低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的消化功能,二者不宜同服。抗菌類的中藥如黃芩、黃連、黃柏等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如與乳霉生同服,可殺死乳酸桿菌,影響乳霉生的療效,二者不宜同服。含朱砂的中藥及其制劑朱砂安神九、紫雪散等,含有汞離子,對酶蛋白質的巰基有特殊的親合力,不僅能抑制多種酶的活性,降低其療效,還能干擾組織細胞的正常功能,易在肝腎中蓄積,二者不宜同服。
1.12中藥麻黃素及其中藥制劑止咳定喘丸,通宣理肺丸等不能與降壓藥優降寧、胍乙啶合用,否則能引起高血壓危象,這是因為麻黃中含有麻黃堿,具有收縮毛細血管,加快心率的作用。發汗解表藥如荊芥,麻黃、生姜及其制劑如防風通圣丸與解熱鎮痛藥如阿司匹林、安乃近等合用,可致發汗太過,甚至虛脫。
1.13罌粟含有生物堿嗎啡、可待因、罌粟堿等,主要用于鎮痛,鎮咳,能抑制呼吸,有使胃腸道及其括約肌張力提高、消化液分泌減少的作用,而西咪替丁對組織胺、五肽胃素、食物等引起的胃酸分泌都有抑制作用,臨床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胃酸過多癥。如與罌粟同服,會產生呼吸抑制、神志混亂、定向力消失及全身抽搐等致命性的不良反應。故當患消化性潰瘍病人服用西咪替丁時,不宜與嗎啡及含有嗎啡生物堿的罌粟殼、阿片,復方樟腦酊等同服。氫氧化鋁、氫氧化鎂抗酸性藥物與西咪替丁合用,意在增強療效。然而,前者可使后者的血藥濃度降低,二者合用時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抗膽堿藥阿托品等與西咪替丁合用時,
由于西咪替丁的神經毒性癥狀與中樞抗膽堿藥所致的癥狀尤其相似,能加重中樞的毒性反應,故西咪替丁不宜與含阿托品類的中藥如洋金花,顛茄、莨菪等同服。
1.14含鞣質中藥如地榆、虎杖,石榴皮等,含鞣酸,能與鐵發生沉淀而不易被人體吸收,使硫酸亞鐵失去療效。堿性中藥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劑痧氣散、行軍散等,不宜與鐵劑同服,因堿能降低胃的酸度,影響鐵的吸收,硼砂又能與鐵劑作用產生沉淀,也影響鐵吸收。部分堿性中藥還能加重鐵劑引起的便秘。含槲皮素的槲寄生、羅布麻、滿山紅等中藥不宜與鐵劑同服,因硫酸亞鐵的鐵離子可與槲皮素形成絡合物,降低鐵劑療效。雄黃及其制劑六神丸、牛黃解毒片、安宮牛黃丸不宜與鐵劑同服,因雄黃為硫化砷,可與硫酸亞鐵作用,生成硫化砷酸鹽,二者合用會降低各自的療效。多價離子的中藥如石膏、龍骨、牡蠣、石決明、代赭石,海螵蛸,明礬及其制劑紫雪丹、牛黃上清丸,復方羅布麻片、牛黃解毒丸等,皆不宜與四環素族藥同服。四環素類藥物,在偏堿性環境中,能與鐵,鈣,鎂、鋁、鉀等金屬離子產生絡合反應,形成難以吸收的絡合物四環素鈣,降低四環素藥物的溶解度,妨礙其吸收,從而降低抗菌療效。消化酶類藥物如神曲、雞內金,淡豆豉及其制劑保和丸含有消化酶,而四環素類藥物有破壞酶及其制劑中微生物的作用,同服時可降低消化酶的生物活性,并減弱四環素的抗菌作用。堿性類中藥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劑痧氣散、行軍散等,不宜與四環素類藥物同服,因四環素類藥物在酸度高時易于溶解吸收,而堿性中藥使胃液酸度降低,減少四環素類藥物吸收。炭劑類中藥如荷葉炭、棕櫚炭、血余炭及其制劑十灰散等,不宜四環素類同服,因炭類中藥能吸附四環素類藥物,使四環素類藥物有效血濃度下降。甘草制劑不宜與四環素類藥物同服,因為甘草含生物堿,易產生沉淀,并有吸附作用,使兩種藥物吸收皆減少而降低各自的療效。
1.藥學資源方面障礙
由于我國西藥起步相對較晚,在西藥的研制、生產相對落后,使我國西藥的種類偏少、質量相對較差,這就制約了西藥臨床藥學的發展,另外,我國藥師要花大量時間在常規的藥物供應上,即使是與臨床接觸最多的藥房藥師,也難把主要精力放在查房、參加會議、查閱病歷、提供藥物咨詢、開展藥物監測、建議調整和監察藥物不良反應等工作上,使得藥師沒有足夠的時間,保證在給藥后24h內看完所有病人的病歷及時發現用藥方面的問題。
2.促進西藥臨床藥學發展的具體措施
2.1完善的關于臨床藥學的培養體系目前,我國在臨床醫學上的發展就很好,臨床藥學的發展也應該借鑒。要發展臨床藥學,高校的培養是首要的。在美國,臨床藥師的產生于高等學校臨床藥師專業的設置幾乎是同步的。我國也應該借鑒美國的做法,在加強對臨床藥師系統性培養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學校與醫院的對口。同時,我國的臨床藥學專業不應該定位在一個輔助臨床醫學的位置上,也應該與化學藥劑研究區分。臨床藥學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制定自己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由于臨床藥學研究上需要連續性,我國在設立臨床藥學專業時,應增加學習年限,也可以設置本碩連讀或者本碩博連讀。且由于它具有很強的實踐特性,學校應該積極的于醫院合作,聯合研究,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機會。理論聯系實際才能更好地學以致用。
2.2建立西藥臨床藥學管理系統目前,廣泛使用的很多西藥在臨床正確選擇使用下治療疾病的有效性是眾所周知的,這就為西藥臨床藥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建立完善的西藥臨床藥學管理系統,應該是在合理使用西藥的基礎上,通過中國傳統文化功底深厚、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豐富的中醫醫師密切觀察其使用后相關中醫特征所發生的變化(既要認識到該藥物發揮的治療作用,也要認識到該藥物所產生的副反應),進行逐一的歸納,并再次進行臨床驗證以進行理論確認。同時,還要加大對西藥的藥理藥性的研究,從理論上掌握系腰帶額各種功效,加之,經過培養的西藥臨床藥師,配合高效的醫藥管理系統,另外,還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保證藥品的質量和價格,以及藥品的流動性,從而建立出西藥臨床藥學管理系統。當然,在建立西藥臨床藥學的過程中,還應關注西藥之間的聯合應用現象,借鑒中藥臨床藥學的文獻資料和經驗,并選擇合理有效的統計學方法開展臨床對比研究。從而使西藥臨床藥學得到廣泛推廣,使其形成體系,更好的為廣大患者解除病痛。
2.3增加研究資金增強藥劑師的自信心西醫學以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等現象,著眼于微觀病癥,西藥在治療疾病時,在對局部微觀病變發生作用的同時會影響整個機體,在對某一理化指標發生作用的同時會使全身發生一些變化。在該理論指導下形成和使用的西藥多注重于對局部微觀病變和理化指標的改善。所以,西藥的作用機理十分復雜且科技含量很高,必須通過大量的試驗來了解驗證。所以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對西藥的研究投入,研制行之有效新藥物、西藥作用機理研究、西藥臨床應用等各大環節都學要資金的支持,所以充足的資金,是西藥臨床應用的重要保障。另外,西藥臨床藥學的復雜性,就對西藥藥劑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不僅要掌握各種西藥的藥理,還要克服中國人西藥的排斥心理。但是,西藥臨床藥學已經初步形成體系,也就是有理可循,只要使藥劑師有自信心,合理的選用藥品搭配和規范的使用說明,就能輕松的治療患者的病痛,從而促進西藥臨床藥學的發展。
2.4健全醫藥監管機制由于西藥臨床藥學在我國起步比較晚,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完善,所以為了更好的促進西藥床藥學工作,需要加強藥學的法律、法規建設,出臺針對臨床藥學服務的法律、法規,針對藥患關系,需要明確彼此的責任、權利、利益,使藥患關系的解決有法可依。建議醫藥監管部門,在己有的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等仲裁機構中設立臨床藥學專業小組,本著公平、公正、公開、合理的原則,在監督督促臨床藥師工作的同時,依法保護臨床藥師和患者的合法權益。相關行業協會要對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建立臨床藥學的準入制度和臨床藥師的核認證制度,嚴格把握臨床藥學的教育程度和考核標準,并對考核認證標準等的制定提供詳細的方法與措施。
3.結語
面對日益嚴峻的食品安全、環境污染,人類發病的幾率越來越高,傳統的而且病癥越加復雜、多樣,傳統的中醫學很難全面快速有效的進行治療,加快西藥臨床藥學的研究的意義顯得更加重要。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疾病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主流趨勢。所以,加大對西藥臨床藥學的科研投入,培養優秀的西藥藥劑師,建立完善的西藥臨床藥學管理系統,制定相應的藥物監督機制,早日使西藥臨床藥學得到廣泛應用。
作者:馮美玉單位: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院
摘要:目的探究在西藥調劑工作中進行質量管理的效果。方法針對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間收治的20例患者進行常規西藥調劑,并歸為對照組,針對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間收治的20例患者進行西藥調劑的質量管理,并歸為觀察組,觀察兩組效果并比較。結果對照組20例患者差錯現象所占比例為10.0%;觀察組無差錯現象,組間比較P<0.05則說明差異明顯。結論西藥調劑工作的質量管理分析發現,其能夠保證臨床調劑工作的順利進行,減少差錯的發生,因此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西藥;調劑工作;質量管理
西藥在臨床針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較為頻繁的被使用到,其藥物使用后能夠幫助患者改善機體情況,同時對于治療其相關疾病起到不同效果;因此在臨床工作的過程中,西藥調劑的工作量往往較大,同時加上西藥種類繁多,極其容易在管理環節出現疏漏,對于患者的用藥效果和安全性均產生影響。本次我們針對其質量管理情況積極進行分析,目的在于為臨床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本次研究的詳細情況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針對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間收治的20例患者進行常規西藥調劑,并歸為對照組,針對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間收治的20例患者進行西藥調劑的質量管理,并歸為觀察組。研究前我們已經對患者和相關部分說明了研究概況,且均表示同時支持并配合本次研究;對照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8例,患者年齡均值為(38.35±3.21)歲,患者年齡區間為23.5至4.5歲;觀察組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9例,患者年齡均值為(38.24±3.12)歲,患者年齡區間為23.0至54.5歲;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其中P>0.05,故可比。1.2方法。針對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的西藥調劑工作流程進行藥物調劑;觀察組患者則進行相關的質量管理。(1)藥品的質量管理:藥品的質量和治療效果存在密切關系,因此應該從源頭上對其質量進行把握,確保藥品采購的合理性,目前假冒偽劣的藥品可謂琳瑯滿目,選購過程中我們應該嚴格對其相關資格證進行審核;藥劑科要嚴格保管藥品,建立藥物有效期表做到“先進先出”,并以此形成制度落實執行;醫院領導不定期對西藥的購進養護等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哪個環節發現問題,就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2)藥品的擺放管理:西藥種類較多藥品名稱、外包裝可能存在相似之處,使西藥在調劑的過程中容易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在管理的過程中應該按照藥物的藥理性質、劑型、使用頻率以及內服外用等進行劃分和擺放,使得藥物調配的過程中更加方便,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減少混淆情況的發生[1];(3)處方的審核管理:醫師錄入錯誤造成的處方問題是導致處方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此應進一步加強電子處方的管理,降低錯誤處方的發生率。認真做好“四查十對”審核處方,建立相應的處方點評制度,定期通報審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處方,制定并實施干預和改進措施,提高處方用藥質量。(4)藥劑人員的素質管理:西藥調配的整個過程中,藥劑人員始終處于優秀地位,他們的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直接影響到調劑工作的質量。通過定期培訓和考核,加強藥劑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完善激勵措施,改善工作環境[3],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1.3觀察指標。觀察和統計組間出現差錯的例數,并進行比較分析,用于評價其工作的質量。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實驗數據分析,用n表示計數資料,用%統計計數資料,用檢驗計數資料,如果檢驗后P<0.05則說明差異明顯。
2結果
對照組20例患者差錯現象所占比例為10.0%;觀察組無差錯現象,組間比較P<0.05則說明差異明顯。詳細情況見下表1。3討論在臨床針對于西藥調劑工作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其調劑工作的開展質量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著醫院的醫療水平,與此同時良好的藥品調劑能夠減少用藥出現的疏漏,對于臨床部分不良事件的發生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必須引起臨床注意[2]。西藥房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加強電子處方審核管理,完善藥品管理制度,開展用藥咨詢活動,以“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結合實際臨床經驗,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最大程度降低錯誤處方的發生率,從而提高醫院西藥房藥品調劑的工作質量,為患者及時、安全、合理用藥提供保障。本次研究中我們共計選擇40例相關患者,分組決定是否進行相關的質量管理,結果中對照組20例患者差錯現象所占比例為10.0%;觀察組無差錯現象,組間比較P<0.05則說明差異明顯,同時說明西藥調劑工作質量管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4]。
綜上所述,西藥調劑工作的質量管理分析發現,其能夠保證臨床調劑工作的順利進行,減少差錯的發生,因此值得臨床借鑒,意義在于通過干預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合理性[5]。
作者:田華 單位:張家港澳洋醫院有限公司三興分院
0引言
技術經濟指標是企業技術經濟類重要的考核標準,它以特定的考核指標的形式對企業的原輔料投入和產品的產出進行考核,對企業成本的控制和產品產出成品率的控制存在重要的意義。
1技術經濟指標的定義、經濟意義、表示方法及指標設計
1.1技術經濟指標的定義
技術經濟指標是基本定義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企業、生產經營組織對各種設備、各種物資、各種資源利用狀況及其結果的度量標準。西藥制藥企業的技術經濟指標是反應本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原輔料的使用情況及其結果的標準。它是企業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集中體現。
1.2技術經濟指標的經濟意義
技術經濟指標是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管理、指導、控制、監督和檢查的重要工具。制藥企業的技術經濟指標主要是對生產車間的原輔料的組織、管理、控制、監督和檢查的重要手段。利用技術經濟指標,可以①查明與挖掘生產潛力,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益;②考核生產技術活動的經濟效果,以合理利用機械設備、改善產品的質量;③評價各種生產的技術方案,為技術經濟決策提供依據。
1.3技術經濟指標的表示方法
技術經濟指標既屬于經濟指標,但又區別于經濟指標,如消耗總量、產品產量等單純表示資源消耗與經濟成果的指標不是技術經濟指標,只有將兩個相關的經濟指標進行比較而得到的經濟指標才是技術經濟指標。我們企業采用的技術經濟指標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兩種:(1)雙計量單位表示法:即將消耗與成果進行比較時所得到的指標,如產值能耗、勞動生產率等,用雙計量單位表示:產值能耗用“噸/萬元”表示,勞動生產率用“價值量(實物量)/人(人年、人日、人時)”表示。西藥制藥企業對原輔料消耗的管理方式就是采用的雙計量表示法,我們稱之為原輔料“單耗指標”,即將原料的消耗用量與產出成品的產量進行比較所得到的指標,如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的單耗指標用“千克/萬支”,復方甘草片單耗指標用“千克/萬片”來表示。(2)百分率表示法:即在某一總體中某一部分所占比重。如產品總成品率的表示方法是采用百分率表示法,即產品成品的數量與理論成品的數量的比值,用百分率來表示。如復方乙酰水楊酸片的成品率為99.0%。
1.4技術經濟指標的指標設計
技術經濟指標設計應遵循的兩個基本原則是:①科學性。即指標的設計必須同企業技術經濟范疇的科學含義相一致,指標的數量應取決于企業的需要和理論研究的完善程度。企業對于各個制劑車間的產品單耗指標的選擇遵循科學性原則,根據各個車間的生產品種的多少按照一定的比例來確定單耗指標的數量,而且車間的單耗考核指標主要是選取生產技術成熟、產量較大的品種來完成。②實用性。即設計單耗指標和成品率指標時應根據各年度的數據匯總情況、企業各車間的生產條件的變化、設備人員的變動、產品結構的調整,綜合以上的因素得出的指標才具有實用性,存在價值。
2企業技術經濟指標的實例及數據分析
2.1產品單耗指標的數據分析
2.1.1阿莫西林膠囊0.25g2.1.2單耗數據分析表(1)2.1.3單耗數據分析表(2)產品名稱項目成品率平均值(CLX)97.73100.7194.75極差均值(MR)1.123.660移動極差UCLR(控制上限)LCLR(控制下限)單值UCLX(控制上限)LCLX(控制下限)復方對乙酰氨基酚片(II)規格復方備注:計算參考公式:1)移動極差:Xi-Xi-12)平均值(CLX):(X1+..+X19+X20)/213)極差均值(MR):移動極差之和/204)單值控制圖:UCLX=CLX+E2MR;LCLX=CLX-E2MR5)移動極差圖:UCLR=D4MR;LCLR=D3MR;一般采用n=2,查計量控制圖系數表得:E2=2.66,D3=0,D4=3.272.1.4XMR控制圖2.1.5單耗-X圖(單耗的X圖)圖12.1.6結果分析1)根據單耗-X圖,每批原始數據都在單值控制度限度之內。2)根據單耗-MR圖控制圖,所有極差點均分布在移動極差控制上下限之間。說明該產品的工藝較穩定,保證了原料投入量和實際產出量的平衡性。
2.2產品成品率的數據分析
2.2.1復方對乙酰氨基酚片(II)表42.2.2成品率數據分析表(1)表52.2.3成品率數據分析表(2)表6備注:計算參考公式:1)移動極差:Xi-Xi-12)平均值(CLX):(X1+..+X19+X20)/213)極差均值(MR):移動極差之和/204)單值控制圖:UCLX=CLX+E2MR;LCLX=CLX-E2MR5)移動極差圖:UCLR=D4MR;LCLR=D3MR;一般采用n=2,查計量控制圖系數表得:E2=2.66,D3=0,D4=3.272.2.4XMR控制圖2.2.5成品率-X圖(成品率的X圖)圖22.2.6結果分析1)根據成品率-X圖,每批原始數據都在單值控制度限度之內。2)根據成品率-MR圖控制圖,所有極差點均分布在移動極差控制上下限之間。說明該產品的工藝較穩定,保證了該產品的生產的物料平衡。
3結語
隨著我國現在的醫藥產業的發展,國家制藥工程已經逐漸發展成為當前主要的研究項目,是保證社會正常良好有序發展的前提和條件。技術經濟指標的制定對于企業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能夠很好的反應出企業的生產水平和發展方向。為西藥制藥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指明了方向,為西藥制藥企業的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數據基礎。
作者:茍宏莉董純周王書蘭王大平單位: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1.1含甘草的中藥與阿斯匹林配伍,會造成消化道疾病加重。因阿斯匹林對胃粘膜有刺激性,而甘草有糖皮質激素樣的作用,可使胃酸分泌物增多,又能減少胃粘液分泌,降低胃腸道的抵抗力,從而誘發或加重胃、十二指腸潰瘍。含雄黃的中成藥,如牛黃解毒丸、六神丸與西藥硫酸鎂、硫酸亞鐵配伍,會把雄黃的主要成分硫化砷氧化而導致毒性增加。含苷類成分的中藥三七與酶制劑如多酶片、酵母片、胃蛋白酶配伍,可發生酶水解而失去活性,使療效降低。含有大黃的中藥與復方新諾明、土霉素合用,會影響大黃的導瀉作用。
1.2含鞣酸較高的中藥如虎杖,大黃及其含大黃的中成藥等不能與四環素、氯霉素、紅霉素、利福平、士的寧、硫酸亞鐵等同用。因鞣酸的吸附作用,可使之與西藥在腸道內結合,而不被吸收并影響藥物排泄,如與胃蛋白酶合劑、淀粉酶、多酶片合用,可與其中含有蛋白質結構的肽鍵或胺鍵與鞣質結合發生化學反應,不易被胃腸道吸收,從而引起消化不良、納差等癥狀。
1.3含有消化酶、酵母菌的中藥神曲,麥芽等,若與抗生素同用,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或破壞酶而影響中西藥的療效。
1.4含有金屬離子如鈣、鐵、鎂、鋁等的中藥,如牛黃上清丸、防風丸、明目上清丸等不宜與四環素類抗生素、異煙肼同用。因上述離子能與四環素類抗生素、異煙肼形成絡合物,致使腸道吸收減少,抗菌作用減弱,同時亦影響金屬離子的吸收。
1.5酸堿性較強的中藥及中成藥不宜與堿酸性西藥同用,如中藥的煅龍骨、煅牡蠣、硼砂等都是堿性強的藥物,這類藥不宜與酸性西藥,如阿斯匹林、對氨基水楊酸鈉、胃蛋白酶合劑等。相反,含有大量有機酸的中藥及其制劑,如烏梅、山茱萸、蒲公英及中成藥的山楂丸,不宜與堿性的氨茶堿,胃舒平等西藥合用,如果合用會降低中西藥的療效。
1.6含有生物堿的中藥不宜與生物堿類西藥合用,如中藥草烏、附子、馬錢子、烏頭等均含有生物堿,而這些藥不宜與氨茶堿、阿托品等生物堿類西藥合用。如果合用,會增加毒性,導致藥物中毒。
1.7含有機酸的中藥、中成藥,不宜與磺胺類藥或一些堿性較強的藥物如氨茶堿,胃舒平、乳酸鈉、碳酸氫鈉等合用,磺胺類藥在堿性尿液時溶解度大,排出速率快,相反尿液酸化后,則易使磺胺藥的溶解度降低,在尿液中析出結晶,引起結晶尿或血尿。若在服用磺胺類藥物的同時又服用富含大劑量有機酸的中藥或其制劑時,如蒲公莢,烏梅、山萸肉、山楂丸、保和丸、五味子等,都能對抗碳酸氫鈉的堿化作用,又可增加磺胺藥的不良反應,輕則可引起結晶尿,重則導致血尿。
1.8牛黃不宜與水合氯醛,嗎啡、苯巴比妥同用。水合氯醛、嗎啡、苯巴比妥有中樞抑制作用。實驗研究證明,牛黃能增強水合氯醛、嗎啡等的中樞抑制作用,故不宜合用。另牛黃與苯巴比妥鈉同用,可增加苯巴比妥的毒性,故亦不宜合用。
1.9丹參不宜與抗酸藥如氫氧化鋁、胃舒平等同服。丹參含丹參酮,與鋁鎂等金屬離子在胃腸道中結合,產生不易被吸收的金屬絡合物,被排泄而降低療效。含有機酸成分的中藥如烏梅、女貞子、山萸肉,山楂以及保和丸、二至丸、六味地黃丸、腎氣丸等中成藥不宜與堿性西藥同服,以免在胃中起酸堿中和反應,從而降低療效。
1.10大黃,虎杖、茜草等含蒽醌的藥物,不能與堿性藥物合用,否則葸醌在堿性條件下發生氧化而降低療效。苷類中藥如羅布麻、萬年青、蟾酥、北五加皮等有強心作用,與西藥苷類同服可增加毒性,嚴重則導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死亡。甘草及其制劑,如復方甘草片,因其化學結構類似糖皮質激素,有增強鈉再吸收及鉀排泄作用,易導致藥源性低血鉀,低鉀易誘發洋地黃中毒,故不宜與強心苷同時應用。麻黃及其制劑麻杏止咳片、通宣理肺丸等含有麻黃堿,對心肌有興奮作用,能加強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與苷類同服增加心臟的毒性,引起心律失常。
1.11含鞣質較多的中藥如地榆、石榴皮、虎杖及其制劑槐角丸、抗感靈片、七厘散和四季青等不宜與助消化酶類藥同服。如胃蛋白酶、胰酶、乳霉生、多酶片等,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而蛋白質是由氨基酸通過酰胺鍵或肽鍵連接起來的高分子化合物,鞣質可與此二鍵相結合,形成牢固的氫鍵絡合物,則使西藥酶類降低療效,含鞣質的中藥療效也降低。含硫化砷的中藥如雄黃、砒霜、硫黃及其制劑六神丸、牛黃解毒片、紫金錠等,其化學成分是硫化砷。砷可使酶蛋白質、氨基酸分子形成不溶性沉淀,抑制酶的活性,從而降低酶的療效,二者不宜同服。含瀉下類的中藥如大黃、番瀉葉、蘆薈、火麻仁及其制劑牛黃解毒片、清新寧片、麻仁丸、蘆薈丸、潤腸丸、大承氣湯等,主要含蒽醌衍生物,此類衍生物通過吸附結合方式,可降低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的消化功能,二者不宜同服。抗菌類的中藥如黃芩、黃連、黃柏等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如與乳霉生同服,可殺死乳酸桿菌,影響乳霉生的療效,二者不宜同服。含朱砂的中藥及其制劑朱砂安神九、紫雪散等,含有汞離子,對酶蛋白質的巰基有特殊的親合力,不僅能抑制多種酶的活性,降低其療效,還能干擾組織細胞的正常功能,易在肝腎中蓄積,二者不宜同服。
1.12中藥麻黃素及其中藥制劑止咳定喘丸,通宣理肺丸等不能與降壓藥優降寧、胍乙啶合用,否則能引起高血壓危象,這是因為麻黃中含有麻黃堿,具有收縮毛細血管,加快心率的作用。發汗解表藥如荊芥,麻黃、生姜及其制劑如防風通圣丸與解熱鎮痛藥如阿司匹林、安乃近等合用,可致發汗太過,甚至虛脫。
1.13罌粟含有生物堿嗎啡、可待因、罌粟堿等,主要用于鎮痛,鎮咳,能抑制呼吸,有使胃腸道及其括約肌張力提高、消化液分泌減少的作用,而西咪替丁對組織胺、五肽胃素、食物等引起的胃酸分泌都有抑制作用,臨床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胃酸過多癥。如與罌粟同服,會產生呼吸抑制、神志混亂、定向力消失及全身抽搐等致命性的不良反應。故當患消化性潰瘍病人服用西咪替丁時,不宜與嗎啡及含有嗎啡生物堿的罌粟殼、阿片,復方樟腦酊等同服。氫氧化鋁、氫氧化鎂抗酸性藥物與西咪替丁合用,意在增強療效。然而,前者可使后者的血藥濃度降低,二者合用時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抗膽堿藥阿托品等與西咪替丁合用時,由于西咪替丁的神經毒性癥狀與中樞抗膽堿藥所致的癥狀尤其相似,能加重中樞的毒性反應,故西咪替丁不宜與含阿托品類的中藥如洋金花,顛茄、莨菪等同服。
1.14含鞣質中藥如地榆、虎杖,石榴皮等,含鞣酸,能與鐵發生沉淀而不易被人體吸收,使硫酸亞鐵失去療效。堿性中藥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劑痧氣散、行軍散等,不宜與鐵劑同服,因堿能降低胃的酸度,影響鐵的吸收,硼砂又能與鐵劑作用產生沉淀,也影響鐵吸收。部分堿性中藥還能加重鐵劑引起的便秘。含槲皮素的槲寄生、羅布麻、滿山紅等中藥不宜與鐵劑同服,因硫酸亞鐵的鐵離子可與槲皮素形成絡合物,降低鐵劑療效。雄黃及其制劑六神丸、牛黃解毒片、安宮牛黃丸不宜與鐵劑同服,因雄黃為硫化砷,可與硫酸亞鐵作用,生成硫化砷酸鹽,二者合用會降低各自的療效。多價離子的中藥如石膏、龍骨、牡蠣、石決明、代赭石,海螵蛸,明礬及其制劑紫雪丹、牛黃上清丸,復方羅布麻片、牛黃解毒丸等,皆不宜與四環素族藥同服。四環素類藥物,在偏堿性環境中,能與鐵,鈣,鎂、鋁、鉀等金屬離子產生絡合反應,形成難以吸收的絡合物四環素鈣,降低四環素藥物的溶解度,妨礙其吸收,從而降低抗菌療效。消化酶類藥物如神曲、雞內金,淡豆豉及其制劑保和丸含有消化酶,而四環素類藥物有破壞酶及其制劑中微生物的作用,同服時可降低消化酶的生物活性,并減弱四環素的抗菌作用。堿性類中藥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劑痧氣散、行軍散等,不宜與四環素類藥物同服,因四環素類藥物在酸度高時易于溶解吸收,而堿性中藥使胃液酸度降低,減少四環素類藥物吸收。炭劑類中藥如荷葉炭、棕櫚炭、血余炭及其制劑十灰散等,不宜四環素類同服,因炭類中藥能吸附四環素類藥物,使四環素類藥物有效血濃度下降。甘草制劑不宜與四環素類藥物同服,因為甘草含生物堿,易產生沉淀,并有吸附作用,使兩種藥物吸收皆減少而降低各自的療效。
論文關鍵詞:中藥西藥配伍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中藥和西藥的不合理配伍,減少或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方法通過文獻查詢,搜集整理中藥和西藥不合理配伍的相關知識。結果中西藥的不合理配伍應用,不但不能提高療效,反而會增加毒副作用,降低藥物的療效,導致藥源性疾病。結論研究中西藥物的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對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論文關鍵詞]增效;減毒;降低療效;毒副作用
論文摘要:400多年前,中西醫結合在我國逐漸興起,清代中后期,一些中醫藥方書中就有關于西藥的記載,如清代本草代表作《本草綱目拾遺·卷一·水部》中就記載有西藥鏹水,云其能治癰疽,拔疔。在臨床中,逐漸出現以中西藥聯用的方式治療疾病。中醫用藥強調整體,重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調整、平衡機體的各種功能。西醫用西藥治療,側重于局部,注重袪除病邪,消除病灶。中西藥相互取長補短,提高臨床療效。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關懷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近60年來,醫藥工作者十分關注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對中西藥聯用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將中西藥聯用推向了新水平,為進一步研究與提高中西藥聯用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長期的臨床實踐及藥理研究表明,中西藥物科學合理的配伍應用能提高療效,降低藥物毒副作用。但有些中西藥配伍應用能使藥物療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強。中西藥聯用也有配伍禁忌。
1中西藥聯用增強原有療效
中藥成分復雜,宏觀調節,療效穩定持久,而西藥成分多單一,藥效迅速,兩者合理結合,能標本兼顧,增強療效。如雙花與青霉素聯用,能減少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性,增強青霉素的作用。麻黃與青霉素聯用,對治療細菌性肺炎有協同增效作用。黃連、黃柏與四環素、痢特靈、磺胺脒同用,治療痢疾及細菌性腹瀉,有協同作用。堿性中藥與苯唑青霉素、紅霉素同服,能防止后者被胃酸破壞,增強腸道吸收。使其抗菌作用提高。酸性成分的中藥與四環素族抗生素聯用,能促進腸道對后者的吸收,提高抗菌作用而增效。
2中西藥聯用減毒
藥物在起治療作用的同時,也有其毒副作用的損害,中西藥聯用能克服這一缺點,使藥物充分發揮作用。臨床上主要作用是減輕激素的反饋抑制作用,防止撤停激素后的反跳現象,防止化療的毒副作用。如靈芝、刺五加、人參、生黃芪、女貞子等分別與環磷酸酰胺、氟尿嘧啶等抗癌藥物聯用,能緩解和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導致的白細跑減少等不良反應。將甘草人參湯給予長期使用激素而無法撤停的病人,使其不良反應減少。將清肝利膽、化瘀軟肝中藥與聯苯雙酯同用,能使轉氨酶反跳減輕。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病人服用痰飲丸時,會產生便秘等副作用。若與西藥果導片同服,可緩瀉通便,降低痰飲丸的副作用。
3中西藥聯用降低療效
中西藥聯用后,能使原有成分失去活性或喪失,從而降低療效。
含有金屬離子的中藥如龍骨、牡蠣、珍珠等以及含有金屬離子的中成藥與西藥四環素族抗生素同服,能降低四環素族抗生素療效。
含有鞣質類的中藥如五倍子、地榆、四季青等以及含有鞣質的中成藥,與西藥碳酸鈣、葡萄糖酸鈣、丁維鈣片、胃舒平等同服,生成難于吸收的沉淀物而降低療效。
含有酸性成分較多的中藥如烏梅、五味子、山楂,以及中成藥五味子丸、山楂丸等與堿性西藥胃舒平、碳酸鈣同服,產生中和反應,使西藥藥效減弱。
含有堿性成分較多的中藥如硼砂、瓦楞子等,以及中成藥行軍散、石靈散等與西藥四環素、土霉素等同服產生絡合反應,導致四環素族抗生素溶解度下降,腸道吸收減少,血濃度降低,療效減弱或喪失。
含有生物堿中藥如黃連、黃柏、苦參等以及中成藥與西藥碘化鉀、碘化鈉同服,在胃酸作用下,碘離子沉淀大部分生物堿,從而影響腸道對兩類藥物的吸收,導致藥效降低,忌同用。
4中西藥聯用毒副作用增加
長期的臨床實踐和藥理研究表明,有些中西藥配伍應用能使藥物毒副作用增強。
兩類藥物毒性相類似,合并用藥后出現毒副作用的同類相加。如地榆、虎杖、五倍子等含鞣質的中藥與四環素、利福平等西藥,二者均有肝毒性。產生有毒的化合物。雄黃、信石等中藥材含硫化砷,此類中藥材及其制劑牛黃解毒丸、六神丸等與硝酸鹽、硫酸鹽同服,在體內硫化砷可能被氧化成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可引起砷中毒。
中藥能增加西藥的毒副作用。如杏仁、桃仁、白果等含氰苷的中藥可加重麻醉、鎮靜止咳藥如硫噴妥鈉、可待因等的呼吸中樞抑制作用,使副作用增加,嚴重的可使病人死于呼吸衰竭;又如麻黃,含鈣離子的礦物藥石膏、海螵蛸等能興奮心肌而加快心率,增加心臟對強心苷類藥物的敏感性而增強后者對心臟的毒性。
加重或誘發并發癥,誘發藥源性疾病及變態反應。鹿茸、甘草具有糖皮質激素樣成分,與刺激胃黏膜的阿司匹林等水楊酸的衍生物合用,可誘發消化道潰瘍;板蘭根、穿心蓮及魚腥草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等與青霉素G配伍使用會增加過敏的危險。
改變體內某些介質成分含量或環境也能增加毒副作用。某些中藥能促進單胺類神經介質的釋放,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合用可使毒副作用增強,嚴重時可致高血壓危象。如麻黃、中藥酒劑與痢特靈、優降糖、滅滴靈等;含鉀離子高的中藥如扁蓄、金錢草、絲瓜絡等與留鉀利尿藥安體舒通、氨苯蝶啶等合用可引起高血鉀癥;含有機酸類中藥山楂、烏梅、五味子等能酸化體內環境,與磺胺類藥物合用降低其溶解度而在尿中析出結晶,引起血尿;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聯用可增加后者在腎臟的重吸收而加重對腎臟的毒性。
總之,中西藥聯用后,要爭取收到增強療效、減少毒副作用的效果,合用療效必須好于單用中藥或西藥,否則不宜合用,從而避免濫用,降低療效,增加毒副作用。
[論文關鍵詞]增效;減毒;降低療效;毒副作用
論文摘要:400多年前,中西醫結合在我國逐漸興起,清代中后期,一些中醫藥方書中就有關于西藥的記載,如清代本草代表作《本草綱目拾遺·卷一·水部》中就記載有西藥鏹水,云其能治癰疽,拔疔。在臨床中,逐漸出現以中西藥聯用的方式治療疾病。中醫用藥強調整體,重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調整、平衡機體的各種功能。西醫用西藥治療,側重于局部,注重袪除病邪,消除病灶。中西藥相互取長補短,提高臨床療效。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關懷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近60年來,醫藥工作者十分關注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對中西藥聯用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將中西藥聯用推向了新水平,為進一步研究與提高中西藥聯用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長期的臨床實踐及藥理研究表明,中西藥物科學合理的配伍應用能提高療效,降低藥物毒副作用。但有些中西藥配伍應用能使藥物療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強。中西藥聯用也有配伍禁忌。
1中西藥聯用增強原有療效
中藥成分復雜,宏觀調節,療效穩定持久,而西藥成分多單一,藥效迅速,兩者合理結合,能標本兼顧,增強療效。如雙花與青霉素聯用,能減少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性,增強青霉素的作用。麻黃與青霉素聯用,對治療細菌性肺炎有協同增效作用。黃連、黃柏與四環素、痢特靈、磺胺脒同用,治療痢疾及細菌性腹瀉,有協同作用。堿性中藥與苯唑青霉素、紅霉素同服,能防止后者被胃酸破壞,增強腸道吸收。使其抗菌作用提高。酸性成分的中藥與四環素族抗生素聯用,能促進腸道對后者的吸收,提高抗菌作用而增效。
2中西藥聯用減毒
藥物在起治療作用的同時,也有其毒副作用的損害,中西藥聯用能克服這一缺點,使藥物充分發揮作用。臨床上主要作用是減輕激素的反饋抑制作用,防止撤停激素后的反跳現象,防止化療的毒副作用。如靈芝、刺五加、人參、生黃芪、女貞子等分別與環磷酸酰胺、氟尿嘧啶等抗癌藥物聯用,能緩解和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導致的白細跑減少等不良反應。將甘草人參湯給予長期使用激素而無法撤停的病人,使其不良反應減少。將清肝利膽、化瘀軟肝中藥與聯苯雙酯同用,能使轉氨酶反跳減輕。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病人服用痰飲丸時,會產生便秘等副作用。若與西藥果導片同服,可緩瀉通便,降低痰飲丸的副作用。
3中西藥聯用降低療效
中西藥聯用后,能使原有成分失去活性或喪失,從而降低療效。
含有金屬離子的中藥如龍骨、牡蠣、珍珠等以及含有金屬離子的中成藥與西藥四環素族抗生素同服,能降低四環素族抗生素療效。
含有鞣質類的中藥如五倍子、地榆、四季青等以及含有鞣質的中成藥,與西藥碳酸鈣、葡萄糖酸鈣、丁維鈣片、胃舒平等同服,生成難于吸收的沉淀物而降低療效。
含有酸性成分較多的中藥如烏梅、五味子、山楂,以及中成藥五味子丸、山楂丸等與堿性西藥胃舒平、碳酸鈣同服,產生中和反應,使西藥藥效減弱。
含有堿性成分較多的中藥如硼砂、瓦楞子等,以及中成藥行軍散、石靈散等與西藥四環素、土霉素等同服產生絡合反應,導致四環素族抗生素溶解度下降,腸道吸收減少,血濃度降低,療效減弱或喪失。
含有生物堿中藥如黃連、黃柏、苦參等以及中成藥與西藥碘化鉀、碘化鈉同服,在胃酸作用下,碘離子沉淀大部分生物堿,從而影響腸道對兩類藥物的吸收,導致藥效降低,忌同用。
4中西藥聯用毒副作用增加
長期的臨床實踐和藥理研究表明,有些中西藥配伍應用能使藥物毒副作用增強。
兩類藥物毒性相類似,合并用藥后出現毒副作用的同類相加。如地榆、虎杖、五倍子等含鞣質的中藥與四環素、利福平等西藥,二者均有肝毒性。產生有毒的化合物。雄黃、信石等中藥材含硫化砷,此類中藥材及其制劑牛黃解毒丸、六神丸等與硝酸鹽、硫酸鹽同服,在體內硫化砷可能被氧化成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可引起砷中毒。
中藥能增加西藥的毒副作用。如杏仁、桃仁、白果等含氰苷的中藥可加重麻醉、鎮靜止咳藥如硫噴妥鈉、可待因等的呼吸中樞抑制作用,使副作用增加,嚴重的可使病人死于呼吸衰竭;又如麻黃,含鈣離子的礦物藥石膏、海螵蛸等能興奮心肌而加快心率,增加心臟對強心苷類藥物的敏感性而增強后者對心臟的毒性。
加重或誘發并發癥,誘發藥源性疾病及變態反應。鹿茸、甘草具有糖皮質激素樣成分,與刺激胃黏膜的阿司匹林等水楊酸的衍生物合用,可誘發消化道潰瘍;板蘭根、穿心蓮及魚腥草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等與青霉素G配伍使用會增加過敏的危險。
改變體內某些介質成分含量或環境也能增加毒副作用。某些中藥能促進單胺類神經介質的釋放,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合用可使毒副作用增強,嚴重時可致高血壓危象。如麻黃、中藥酒劑與痢特靈、優降糖、滅滴靈等;含鉀離子高的中藥如扁蓄、金錢草、絲瓜絡等與留鉀利尿藥安體舒通、氨苯蝶啶等合用可引起高血鉀癥;含有機酸類中藥山楂、烏梅、五味子等能酸化體內環境,與磺胺類藥物合用降低其溶解度而在尿中析出結晶,引起血尿;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聯用可增加后者在腎臟的重吸收而加重對腎臟的毒性。
總之,中西藥聯用后,要爭取收到增強療效、減少毒副作用的效果,合用療效必須好于單用中藥或西藥,否則不宜合用,從而避免濫用,降低療效,增加毒副作用。
[論文關鍵詞]增效;減毒;降低療效;毒副作用
論文摘要:400多年前,中西醫結合在我國逐漸興起,清代中后期,一些中醫藥方書中就有關于西藥的記載,如清代本草代表作《本草綱目拾遺·卷一·水部》中就記載有西藥鏹水,云其能治癰疽,拔疔。在臨床中,逐漸出現以中西藥聯用的方式治療疾病。中醫用藥強調整體,重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調整、平衡機體的各種功能。西醫用西藥治療,側重于局部,注重袪除病邪,消除病灶。中西藥相互取長補短,提高臨床療效。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關懷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近60年來,醫藥工作者十分關注中西醫結合事業的發展,對中西藥聯用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將中西藥聯用推向了新水平,為進一步研究與提高中西藥聯用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長期的臨床實踐及藥理研究表明,中西藥物科學合理的配伍應用能提高療效,降低藥物毒副作用。但有些中西藥配伍應用能使藥物療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強。中西藥聯用也有配伍禁忌。
1中西藥聯用增強原有療效
中藥成分復雜,宏觀調節,療效穩定持久,而西藥成分多單一,藥效迅速,兩者合理結合,能標本兼顧,增強療效。如雙花與青霉素聯用,能減少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性,增強青霉素的作用。麻黃與青霉素聯用,對治療細菌性肺炎有協同增效作用。黃連、黃柏與四環素、痢特靈、磺胺脒同用,治療痢疾及細菌性腹瀉,有協同作用。堿性中藥與苯唑青霉素、紅霉素同服,能防止后者被胃酸破壞,增強腸道吸收。使其抗菌作用提高。酸性成分的中藥與四環素族抗生素聯用,能促進腸道對后者的吸收,提高抗菌作用而增效。
2中西藥聯用減毒
藥物在起治療作用的同時,也有其毒副作用的損害,中西藥聯用能克服這一缺點,使藥物充分發揮作用。臨床上主要作用是減輕激素的反饋抑制作用,防止撤停激素后的反跳現象,防止化療的毒副作用。如靈芝、刺五加、人參、生黃芪、女貞子等分別與環磷酸酰胺、氟尿嘧啶等抗癌藥物聯用,能緩解和消除因使用后者所導致的白細跑減少等不良反應。將甘草人參湯給予長期使用激素而無法撤停的病人,使其不良反應減少。將清肝利膽、化瘀軟肝中藥與聯苯雙酯同用,能使轉氨酶反跳減輕。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病人服用痰飲丸時,會產生便秘等副作用。若與西藥果導片同服,可緩瀉通便,降低痰飲丸的副作用。
3中西藥聯用降低療效
中西藥聯用后,能使原有成分失去活性或喪失,從而降低療效。
含有金屬離子的中藥如龍骨、牡蠣、珍珠等以及含有金屬離子的中成藥與西藥四環素族抗生素同服,能降低四環素族抗生素療效。
含有鞣質類的中藥如五倍子、地榆、四季青等以及含有鞣質的中成藥,與西藥碳酸鈣、葡萄糖酸鈣、丁維鈣片、胃舒平等同服,生成難于吸收的沉淀物而降低療效。
含有酸性成分較多的中藥如烏梅、五味子、山楂,以及中成藥五味子丸、山楂丸等與堿性西藥胃舒平、碳酸鈣同服,產生中和反應,使西藥藥效減弱。
含有堿性成分較多的中藥如硼砂、瓦楞子等,以及中成藥行軍散、石靈散等與西藥四環素、土霉素等同服產生絡合反應,導致四環素族抗生素溶解度下降,腸道吸收減少,血濃度降低,療效減弱或喪失。
含有生物堿中藥如黃連、黃柏、苦參等以及中成藥與西藥碘化鉀、碘化鈉同服,在胃酸作用下,碘離子沉淀大部分生物堿,從而影響腸道對兩類藥物的吸收,導致藥效降低,忌同用。
4中西藥聯用毒副作用增加
長期的臨床實踐和藥理研究表明,有些中西藥配伍應用能使藥物毒副作用增強。
兩類藥物毒性相類似,合并用藥后出現毒副作用的同類相加。如地榆、虎杖、五倍子等含鞣質的中藥與四環素、利福平等西藥,二者均有肝毒性。
產生有毒的化合物。雄黃、信石等中藥材含硫化砷,此類中藥材及其制劑牛黃解毒丸、六神丸等與硝酸鹽、硫酸鹽同服,在體內硫化砷可能被氧化成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可引起砷中毒。
中藥能增加西藥的毒副作用。如杏仁、桃仁、白果等含氰苷的中藥可加重麻醉、鎮靜止咳藥如硫噴妥鈉、可待因等的呼吸中樞抑制作用,使副作用增加,嚴重的可使病人死于呼吸衰竭;又如麻黃,含鈣離子的礦物藥石膏、海螵蛸等能興奮心肌而加快心率,增加心臟對強心苷類藥物的敏感性而增強后者對心臟的毒性。
加重或誘發并發癥,誘發藥源性疾病及變態反應。鹿茸、甘草具有糖皮質激素樣成分,與刺激胃黏膜的阿司匹林等水楊酸的衍生物合用,可誘發消化道潰瘍;板蘭根、穿心蓮及魚腥草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等與青霉素G配伍使用會增加過敏的危險。
改變體內某些介質成分含量或環境也能增加毒副作用。某些中藥能促進單胺類神經介質的釋放,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合用可使毒副作用增強,嚴重時可致高血壓危象。如麻黃、中藥酒劑與痢特靈、優降糖、滅滴靈等;含鉀離子高的中藥如扁蓄、金錢草、絲瓜絡等與留鉀利尿藥安體舒通、氨苯蝶啶等合用可引起高血鉀癥;含有機酸類中藥山楂、烏梅、五味子等能酸化體內環境,與磺胺類藥物合用降低其溶解度而在尿中析出結晶,引起血尿;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聯用可增加后者在腎臟的重吸收而加重對腎臟的毒性。
總之,中西藥聯用后,要爭取收到增強療效、減少毒副作用的效果,合用療效必須好于單用中藥或西藥,否則不宜合用,從而避免濫用,降低療效,增加毒副作用。
中藥和西藥概念,各是一類藥物本質的高度概括,具有其特定的內涵。只有明確其內涵范疇,才便于深入研究和擴展。中藥和西藥,是中醫藥學和西醫藥學理論體系內的概念,因此,在確定它們的內涵包括劃分原則和標準時,均不能離開各自的醫藥學理論體系、然而目前,對中藥和西藥概念內涵的認識,卻極混亂,實有必要加以分析,并給予科學的劃分。故作嘗試性探討。
一、中藥和西藥概念內涵混亂情況分析中藥和西藥是于西方近代醫藥學傳入我國后而出現的概念,西方近代醫藥學所使用的藥物為西藥,我國原來已有的藥物稱藥。而今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已非如此簡單,理解各異,實極混亂,試歸納如下。
1.按地域來源或產地劃分。即外國制造和主產的藥物為西藥,中國特指的傳統藥物稱中藥。這在現代醫藥學剛傳入我國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現在,由于我國藥學研究和制藥工業的發展,不僅能制造生產外國最先研制的藥物,亦研制了很多為我國首創的藥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產物藥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藥物,這些藥物,事實上是西藥,而不是中藥。故此種劃分,顯然不合適。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產物劃分。即人工合成的藥物為西藥,天然產物藥物為中藥。這種劃分也不合適。因為很多現在所稱的西藥如黃連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類藥物等,均是天然產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藥卻為人工合成的,如中藥冰片,現已有人工合成的龍腦供用。更在我國古代,早就用雄黃(硫化砷AsS)煉制(氧化)而得中藥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見砒石乃為人工合成的中藥。
3.按組成成分較純或結構清楚乃至單體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來劃分。有的將成分較純或結構清楚乃至單體化合物的藥物稱西藥,而將樹皮、草根、全蝎等不純的天然混合物藥物稱作中藥或稱中草藥.這種標準亦不確切。如西洋參、洋地黃葉、大黃蘇打片等西藥,即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銨)、冰片、砒石等中藥,卻為成分清楚或單體化合物的藥物。
4.按劑型不同來劃分。有的將現代制劑如針劑、片劑等稱作西藥,而將中國的傳統制劑如丸、散、膏、丹、湯劑等稱作中藥。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顯然更不合適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翹解毒片等是中藥,卻是現代劑型的片劑。而西藥的一些合劑是與中藥湯劑無本質區別,更亦有丸、散、膏等劑型。
5.按使用人員劃分。即中醫使用的藥物為中藥;西醫使用的藥物為西藥。籠統講,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細分析起來,亦不確切。如西醫也使用甘草、大黃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簡單地將它們稱作西藥;既使中醫自服維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稱其為中藥。更在臨床有時可遇到這樣情況:某中醫開了一張中藥處方,且方中藥物為常用中藥,而有的中醫則認為其不是中醫藥處方,而是西醫藥處方。因為方中藥物并未考慮中藥基本內容——內涵,又違背中藥使用規律,實屬通稱的中藥西用。
二、中藥和西藥概念內涵的確定中藥和西藥劃分的基本原則,是不能離開相應的醫藥學理論體系、即概念的內涵——基本內容應適應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要求,并據此而使用。故先明確相應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內容,才能確定藥物概念的內涵。
1.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和中藥概念內涵(1)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內容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應這樣表述: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用臟腑、經絡、衛氣營血、三焦等表示機體的功能部位;以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來表示機體的功能狀態;四診的望、聞、問、切作為了解機體狀況的手段;按辨證論治的原則,確定機體狀況(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狀況)而采取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措施;如果采用藥物來影響機體狀況的話(因尚可用針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藥的程序,即先辯別病證的機理(包括病因、病位、病況),采用相應防治法則如八法的何種,確定基本方劑類型,最后選擇合適藥物而施治于人,以達防病治病目的,在診治的全過程中,始終強調機體內因為主而不忽視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觀。總之,具備如上基本內容的醫藥學理論體系即為中醫藥學理論體系。
(2)中藥概念內涵中藥應具備與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基本內容相適應的特征,其具體內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藥物性能的表達有性味,即四氣(寒熱溫涼)五味(酸苦甘辛咸);歸經,包括臟腑、經絡、三焦、衛氣營血等歸經;升降浮沉。這些,有時又稱中藥特性,即狹義的中藥藥性。第二,藥物功效以中醫藥學術語,表述,如解表、涼血、平肝、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等。第三,藥物配合使用時,按君臣佐使關系配伍,使各味藥共同構成一個功效整體與機體證相對應而發揮作用,配伍組方時還要考慮到藥物的七情、反畏、藥對等關系。簡言之,以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術語表述藥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的藥物,稱作中藥。這是中藥概念內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備如上基本內容的藥物,并且只有按中醫藥學理論使用時,方稱作中藥。若按其它醫藥學理論使用時,還可不稱作中藥。
2.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和國藥概念內涵(1)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內容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應這樣表述:以現代科學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為基礎;用直觀或解剖后所見(包括用各種放大倍數的顯微鏡)的實體來表示機體的部位:以組織形態(有時稱病理形態)、生理功能、生化變化的相應指標和術語來表述機體的功能狀態,并以此作為診斷的標準和采取相應防治措施的依據;如果采用藥物治療的話(因尚可采用非藥物治療如物理療法、手術等),主要考慮影響機體病理、生理、生化指標變化而選用相應藥物以達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診治的全過程中,強調的是外因對機體功能指標的針對性而較少考慮機體內因的綜合影響。總之,具備如上基本內容的醫藥學理論體系即為西醫藥學理論體系。(2)西藥概念內涵西藥應具備與西醫藥學理論體系基本內容相適應的特征,其具體內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藥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學性質來表示,如是液體還是固體,是酸性還是堿性等,第二,藥物功效以相應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標和術語來表示,如抑制細菌、降低血壓、升高血糖等。第三,藥物配合使用時,考慮藥物間的物理、化學、物理化學、變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則考慮各個藥物各自作用的結果,而不是把各種配合使用的藥物作為一個功效整體。簡言之,以西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術語表述藥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的藥物,稱作西藥。此為西藥概念內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備如上內容的藥物,并且只有按西醫藥學理論使用時,才稱作西藥。若按其它醫藥學理論使用時,還可不稱作西藥。
三、應澄清的幾個問題中藥和西藥概念內涵確定后,如下幾個問題就易得到澄清。1.中國的藥并不就等于中藥所謂中國的藥,應包括中國生產的所有藥物。更從醫藥學理論體系講,不僅包括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藥物,尚包括其它醫藥學理論體系的藥物如蒙藥、藏藥、傣藥、維族藥等以及民間藥(有時可稱作草藥),因它們均為各自醫藥學理論體系內的藥物,即具相應的特性、功效表示法及使用規律,故不能簡單地將它們稱作中藥。如果稱它們為中藥的活,只能說是泛指的中藥,即中國的藥,而不是特指的中藥。至于草藥,即尚不具備一定醫藥學理論體系中的藥物基本內容,而在民間確實能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藥物。不論草藥還是如上提到的中醫藥學理論體系之外的藥物乃至西藥,當經過研究確定其中藥基本內容后,再按中醫藥學理論使用時,就可稱作中藥。如草藥穿心蓮,民間用其治療痢疾、發燒等,近年通過研究已總結歸納出它的中藥基本內容如性味一苦寒,中藥功效表示如清熱解毒等,已能按中醫藥學理論使用。故已可稱之為中藥。2.一個藥可稱作中藥又可稱作西藥到底如何稱呼,應看藥物概念內涵的兩方面(如上述)。為進一步說明問題,試再舉例。如大黃,無疑是一味中藥,因它具中藥基本內容而能按中醫藥學理論使用。但西醫藥學體系亦使用它,使用時并不考慮其中藥基本內容,只考慮其西醫藥學術語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如味苦,少量使用作為苦味健胃藥;具致瀉作用,用來治療便秘等。故在此種情況下,只能稱之為西藥。其它如氯化銨(硇砂)、甘草等,均可稱作中藥或西藥。3.從中藥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藥還是算西藥?到目前為止,一般來講,還是稱作西藥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藥元胡,且為其鎮痛有效成分之一,但因其尚不具備中藥基本內容,只能按西醫藥學理論使用,即考慮其具鎮痛、鎮靜催眠作用,對慢性持續性鈍痛尤內臟痛效佳,主要用來治療內臟鈍痛、腦震蕩后頭痛及痛經等。在這種情況下,只能稱作西藥。其它如降壓靈、黃連素、麻黃素等亦然。然而,現在不能稱作中藥,并不意味著永遠絕對不能稱作中藥。只要將它們放到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內進行研究,使之具備中藥的內涵即中藥的基本內容,還是能成為中藥的。即西藥還是能中藥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