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03 03:30: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園林設計畢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廈門市水生植物在園林設計應用中的不足
1.植物種類過于單調
水生植物因其觀賞性與環保性的雙重特色,在當今的城市園林設計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當然在發展的同時,水生植物在城市中的應用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在這里以的廈門市為例,本城市雖然水體豐富,但是在園林設計中水生植物的運用種類比較單一,栽種的植物都是比較常見的比如荷花、蘆葦等,廈門市氣候適宜,降水量充足,為許多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優良的條件,在以后的園林設計中可以選擇一些其他種類、欣賞價值更高的水生植物,比如梭魚草、小浮蓮等植物。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種類的水生植物沒有得到使用,往往在冬季的時候,水體景觀消失,只留存一些根莖在水面,影響城市的整體面貌。
2.水生植物與整體環境不匹配
從總體上來說,植物配置還比較機械和簡單,不外乎塊狀、帶狀及組合狀等幾種形式的運用。另外,這種運用上的簡單化也給依靠水生存的動物帶來了不便,讓飛行的鳥類沒有了停靠歇息的地方,水中的魚類也沒有了躲避或者覓食的場所。水生植物相對比較脆弱,需要細心的管理,而種植人員往往缺乏相關知識,對不同的水生植物進行統一的管理,修理和日常的防治病蟲害都是不科學的,這就直接導致了城市中應用的水生植物的不良生長。比如挺水植物的管理,挺水植物因為其在欣賞性、水體美化性等方面的優勢,常見于廈門市的園林設計中,但是同時挺水植物對水深、水質的要求也比較高,如果植物栽培人員沒有注意到這些因素,很可能就會造成水生植物的枯萎或死亡。
二、如何更好的在園林設計中運用水生植物
在以往的實踐中我們發現,被廣泛應用的水生植物一般都是生命力很強的,其中浮葉植物、沉水植物都比較容易存活,比如萍蓬草、金魚藻、輪葉黑藻等。如何讓這些水生植物在城市建設中發揮它的最大效力,成了我們現在要思考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增加水生植物品種的應用,結合城市內各地不同的環境主題,對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進行選擇,使植物的花色、大小等特征,運用藝術審美的角度,在種植過程中與所在景區的整體風格一致,不能顯得太突兀。其次,水生植物的管理人員在對植株進行管理之前,應該全面了解不同水生植物的習性特點,使植物有最佳的生長空間。最后需要注意的就是冬季水生植物的栽培,使城市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賞到水生植物。
三、結束語
建設生態型駁岸、改建水景的硬質化現象、對水的利用采用回用技術、探索新型栽培技術如無土栽培用于那些兼具景觀和生態價值的水生植物。這些都是福州市在城市園林建設中總結的寶貴經驗,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對園林設計有益的措施運用到實際中去,將我們的城市建設的更加美好。
作者:黃燦森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一、中國山水畫與古典園林創作手法上的聯系
(一)散點透視與動態連續風景布局
透視是處理空間景物的方法,會對所描繪的對象產生直接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構圖設計中,對景物的觀察是從一點到另一點的散點透視法則,這有別于西方繪畫的透視法則。散點透視法則沒有固定的焦點,是根據對象高度、深度或者遠近變化,從觀察者的感受和觀察方向的變化進行選擇刻畫。山水畫散點透視的方法是把不同的時空間景物融合到一個畫面中,畫家的創作有很強的主觀性。如龔賢的《溪山無盡圖卷》由十二幅山水圖合成一幅,表現了“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的畫理;梅清的《山水十條屏》也是此意。散點透視的構圖設計理論,對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景觀元素的組織、四時造景季相變化的運用有重要的價值。
(二)中國山水畫與古典園林的透視法則與構圖
山水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著作中,總結提出了山水畫散點透視的理論,比歐洲的成角透視學要早很多年,但兩種理論有很大的區別。畫家們為了集中表現大自然的本質特征,反映空間無限延伸關系,摒棄了“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的成角透視理論,采用視點運動的畫法,縮千里于尺幅之中。園林景觀設計強調時間與空間的結合,其設計過程是連續的、動態的。因為園林一般由多個觀賞層面和角度不同的景區或者景點構成,作為園林設計師,要把這些景區、景點之間的空間位置安排好,展現最佳的觀賞面和角度,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園林中的某一景點,當人們停留下來感受景色與空間時,與靜態構圖的繪畫形式是基本相同的;而當行走觀賞時,則形成了運動延伸的空間關系。園林景觀設計所追求的在有限的空間內展示無限的自然之美,這與中國山水畫散點透視構圖形式所產生的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山水畫的構圖設計有開始和結束的處理方法,能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園林的經營布局與此相同,也有起始、發展、高潮、結尾等不同而又相互聯系的階段,能使人們在觀賞過程中,隨著行走路徑的變化而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感受。山水畫的構圖法則多樣,宗炳提出了“遠映法”,宋代郭熙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平遠、高遠、深遠的“三遠法”構圖,一直影響至今。我國古代山水畫中深遠的構圖形式較少,平遠、高遠構圖則頗為常見。而在中國的園林設計中,為了增加空間的縱深關系也多采用平遠、高遠、深遠的手法,比如亭臺樓榭等關鍵景面使用隔水望山的手法,提升空間意境之美。在設置假山時,設計師也注意控制空間的位置關系,采用高遠的構圖形式,以產生高大的感覺。在園林空間處理上,古人講究在同一畫面或者同一個園林空間中,要有開闊視野的遠景,滿足極目遠眺以欣賞遠處美景的要求;也需要有封閉近景設計,停下腳步細心賞玩,或獨處一隅孤芳自賞,滿足靜謐的需要。二者共同存在于同一景區中,能提高園林空間的藝術情趣。
(三)中國山水畫與古典園林的寫意表現
中國山水畫與古典造園藝術都具有借助作品性質來表達和喚起人們情感共鳴和對意境空間聯想的作用,主要以“寫意”抒發表達為主。總的來說,寫意包括抽象、概括創作手段和立意手法。中國園林對自然的態度是取其局部的景觀來加以提煉升華,滿足造景的需要。“一拳代石”“一勺代水”是受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而常用于園林設計的通用手法,也是中國園林對自然的表現中最有力的手法之一。人們在造園活動中會不自然地融入自身的思想感情和理念,且園林是山水畫的物化形態,也是中國山水文化思想的體現。但由于園林受所在城市環境的限制,要想搜盡奇峰融入小空間之中,就需要將自然的精粹高度概括提煉,突出特色。園林設計可以借鑒山水畫寫意的手法達到移天縮地的目的,置景于方圓之間,再靈活運用“借景”手法來延伸空間。在園林設計中,采用什么樣的手法來營造景觀,產生怎樣的意境,設計者從山水畫中找到了設計的源泉,形成園林立意構思。如把一塊奇石象征山峰,小溪象征河流,用一片枯葉代表秋天意味。寫意手法的運用代表了中國傳統的藝術思想,也是園林造景手法之一。
二、中國山水畫和古典園林疊山與皴法的處理
勾、皴、點、染、擦是畫山水畫的五個步驟,是山水畫技法的高度概括。皴法在山水畫中用于表現山石結構肌理,把描繪對象作了分類,在現實、抽象、美學之間尋求折中的方法并達到平衡。與山水畫的皴法相對應,在中國古典園林營造中,疊山理水所占空間比例較大,有重要的地位。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結合山石畫法的技法論,使得山水畫和造園過程中對山石的處理表現幾乎一致。除此之外,山水畫中山石表現技法對園林中的置石形式也產生了極其明顯的影響,臺灣建筑學者漢寶德指出,范寬的一峰居中畫法,夏圭的一峰直立以近景表現,對園林中石藝的影響最為顯著。特別是宋以后,由于寫意山水畫地位的逐漸提高,山水畫描寫山石質感的皴法逐漸統一,畫山如畫石,文人畫家們普遍接受以山為石的思想,表現山和石的方式日趨一致,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園林中疊石為山的概念。宋代山水畫家米芾提出了“瘦漏透”的品石觀,樹立了對山石審美藝術的標準。山水畫論《畫鑒》中也提出了“漏則體肥而若瘦”的論述。“瘦、漏、透、丑”的山石審美原則來源于中國山水畫的皴法,影響了造園疊山的選材范圍,體現了歷史文化價值所積累的審美理念在不同對象上的表現形式。
三、二者在色彩表現上的相似之處
由于江南地理位置較好,氣候濕潤,形成了山青水秀的自然田園風光,南宗山水畫家多生活在此,長期的靜觀體悟,使他們逐漸形成了水墨淺絳山水風格,畫面略施淡彩而俊秀天成,尤其注重筆墨和氣韻表達,畫面呈現出清淡優雅的意境。
作者:劉濤
1植物配置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重要性
對于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其可以調節氣溫、濕度,從而達到改善氣候的目的。植物可以形成陰涼之處,使得陽光之間照射地面的機會變小,同時植物吸熱蒸發水分,從而氣溫就會有所降低,以達到改善氣候的作用。在遇到大雨的情況下,如果土地有植物的保護,雨水會先沖刷植物而減少了對土地的直接影響,就能保持水土的平衡。同時,樹木的落葉是可以減少地表徑流的,它的根可以固定土地。因此,植物配置對改善氣候和保證水土的平衡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2如何在生態園林設計中更好地應用植物配置
2.1植物配置的各因素保證一致性
在進行生態園林設計時,其植物的配置務必要求在樹形、顏色、植物的線條和植物的比例在豐富多樣的基礎上保證一致性。這就要求其設計的結果呈現出不同基礎上的相似性,不要讓人感覺比較雜亂沒有規律性,就會失去了美感。在顏色的選擇上,也要盡力做到一致性。只有做好了植物配置各因素的一致性,給人才會有一致的美感。
2.2依據植物的季節性變化巧妙設計
在進行園林植物配置時,為了保證和諧和美好,就要對植物的習性和季節性變化的特征進行熟練掌握。然后要結合人們對植物的景觀美感以及群落的特點進行設計,這樣在不同季節呈現的植物顏色和形體的不同,對生態園林設計的動態美感起到了主要作用。整個的園林設計所呈現的效果就是無盡的美感和不同時間均有觀賞價值。
2.3植物配置要以不同地點的特點為依據
在進行植物配置時,不同的地點其需要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以園林設計的植物配置要依據不同地點所要呈現的特點來進行設計。對于一些比較莊重的地點,如陵園或皇家園林中,就需要采用色彩重、數量多且枝繁葉茂的植物進行配置,從而讓人有沉重和嚴肅之感。而對于那些讓人放松的花園和公園,則采用顏色淡且枝葉較為稀疏的植被,這樣就能做到植物的配置是適合地點的情感要求的。
2.4保證物種之間的和諧生存
不同的物種,其生存的環境是不同的。但是在進行生態園林設計時,是需要把不同的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在一起生存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充分了解物種的生存特征,然后對植物物種進行合理配置,避免之間產生生存的競爭。
3結語
在時展的今天,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城市化進程發展的過程中,要進行生態化的園林設計和植物的合理配置,這就要求明確生態園林設計的緣由,同時對植物配置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重要性有深刻了解。
作者:黃艷麗 單位:云南尚藝靈境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一、寧壽宮園林設計藝術
1.造園思想
寧壽宮花園是在乾隆皇帝掌握政治大權后建立的,他對皇祖康熙十分敬仰,即位之初就曾下在65歲之后禪位給皇子的誓言,后來還下旨在紫禁城東北部修建寧壽宮,作為退位后的修養之地。可見,修建寧壽宮是乾隆皇帝歸政后的愿望,繼承了禪讓制度,關于禪讓制度還有一段傳說,即傳說黃帝以后,黃河流域部落出現了三個著名的領袖,分別是堯、舜、禹。其中堯是黃帝的五世孫,當上部落首領之后依舊和大家一樣吃糙米飯,住茅草屋,夏天麻衣,冬天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的地步絕不更換,老百姓十分擁戴他。堯的年齡越來越大,到了退位的時候,但他的兒子粗野喜鬧事,有人推薦他兒子繼位,遭到了堯的拒絕,后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都一致推舉德才兼備的虞舜,堯也正有此意,考驗了三年后是才將帝位傳給舜。乾隆也希望繼承中國封建歷史上最高品德的禪位制度,他希望“其誠符我望,惟靜候天恩”,以此實現自己“歸政理德,以待天殊”的初心,不再關心政治,而是在老年之后專心修身養性,歲寒三友,碧螺品茗,流連于山水間,怡然自得。因此,寧壽宮設計思想彰顯乾隆皇帝退政歸隱的想法,表現出修身養性,遠離塵囂的心境。表面上看乾隆皇帝效仿舜的禪讓制度,實際上他想通過此方式把自己標榜為舜一樣受后人贊揚的皇帝,因為他認為只有他自己真正承襲了舜禹皇位禪讓。
2.園林設計
不管是歷史記錄上還是當前都將寧壽宮花園稱為乾隆花園,從園林設計的角度分析,首先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若運用這一造園理論來欣賞寧壽宮花園的話,則可看到寧壽宮各個院落景觀一區左右、前后、高低錯落有致,相得益彰,交相輝映。例如,在頤和軒的前庭西望能將萃賞樓及前后假山上的聳秀亭與碧螺亭之秀美盡收眼底,使觀賞者陷入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境界。若從平面布局上看,東、中、西各庭院橫向是無法切割且交錯合而的整體,因此不管從設計角度還是園林觀賞角度分析,寧壽宮中路和東路劃分出來西路,較為復雜,難以理解其中的設計意圖和造園情趣。寧壽宮之所以成為皇家園林建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實踐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它的設計理論。事實上,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已經有了非常完備的理論基礎[4]104。如李漁的《閑情偶寄》和明末計成的《園治》在一定程度上都極大影響和推動了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的實踐和發展。僅從建筑結構和建筑造型來看,寧壽宮花園的藝術價值最高,而它們的建筑設計恰恰來源于計成的《園治》。《園治》是我國17世紀杰出的造園家計成所著,對我國江南古典私家園林的造園規則進行了總結,從紫禁城內園林的現狀看,皇家園林中早已滲透了江南園林的造園思想。梅花亭地圖式:梅花基作為石砌,立柱于瓣……”十字亭地圖式“:十二柱四分而立,頂結方尖……”寧壽宮設計原則遵循了以下方面:
(1)相地。園林選擇合適的用地并結合外部環境、園林地貌條件及應用者的興趣愛好,雖說皇家園林等級較高,但其設計原則依舊遵循園林建筑用地的條件為主,設計與園林景觀相符的平面,盡量就地取材,因地成形,減少環境破壞。寧壽宮花園一區宮殿建筑在一區建筑西側,平面布置為程式化的院落格局,采取橫向分隔的方法設計前后四進院落間,恰當地彌補了面積狹長的缺陷。在空間的處理上,寧壽宮花園巧妙地化解了地勢上的不足,運用建筑物空間的大小、方向、明暗的對比和收、放相間、循序漸進的手法改變了人類傳統意識中固有空間認知。還利用橫向分隔巧妙地將一個狹長的空間分隔為四進互相滲透的院落,以此拓寬人的視覺。全院最主要的建筑為進院,院落之間互相穿插、彼此聯系,形成整體空間序列,也創造出曲徑通幽的意境和無限的藝術效果。
(2)立基。廳堂位置是園林中建立基地的重要區域,關系到游覽路線的設計和園林的總體規劃布局。由于寧壽宮主打是江南風光中的田園之樂,充分借用園林陶冶性情,為此,設計師則利用地形優勢創造了多元化的單體建筑和群體建筑[5]。布局依照造景需要,雖然有所變化,但還是建立在北方的四合院院落布局的基礎上打破傳統皇家宮殿建筑的對稱式布局,建筑與建筑之間有游廊,山石疊砌的山路,相互各有特色,形成移步換景的縱深觀賞路線。
二、寧壽宮園林繼承和發展
乾隆皇帝執政六十年中,其執政方法、統治思想、文化觀點以及審美情趣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尤其在建筑藝術風格中融入了雅致、精細和蕭疏的文人意境。從寧壽宮的修建的歷程中,乾隆皇帝對園林的看法在時間流逝中也有所改變,其中和他六次南巡及對文人藝術的喜愛息息相關,以至于在后續園林設計中融入了很多江南私家園林的造園理念。中國古代園林十分看重設計者的胸襟,認為園林的風格是和設計者自身的思想和氣度有關,對構造山水畫境一般和意境高遠的設計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中國式園林建筑的自然化就像歷史彌新水墨山水,越品越覺得有品位,因為其中滲透著中國傳統天人合一和道家的思想。紫禁城內的建筑園林中最為出彩的一座園林就是寧壽宮花園,雖然吸取了江南園林的造園手法,但整體效果還注重富麗堂皇和獨一無二。可以看出,不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其造園思想都和古典造園思想相結合,體現建筑、山水及意境完美合一的特質。總之,寧壽宮花園的設計乾隆皇帝從造園思想和園林審美上與前期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繼承的過程中應遵循固有的建筑特點,不斷豐富其構園法則,開辟一種全新的宮廷花園模式。
三、結語
總之,清朝乾隆時期寧壽宮的園林設計藝術融合了乾隆皇帝的才華,他將自己的文人品味融入花園設計中,在不斷的實踐中豐富了構園法則,逐漸完善宮苑體系。其設計思想主要來源于《園治》中的結論,繼承了傳統宮廷花園形式,但寧壽宮的建筑設計風格整體偏江南體系,表現出清新素雅的詩情畫意,彰顯深厚皇朝建筑底蘊。
作者:婁娟 婁飛 單位:重慶文理學院
1融入當地文脈
中國園林講求詩情畫意。正所謂文章華美,只因意于筆先,再優秀的文筆,缺乏“意”的引導,也難成大器,在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中,寫意一直是精髓所在,這也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審美取向。因此,在園林設計中,合理的立意,在結合一定的主題形式,使園林從整體到獨個景觀建筑,都能夠體現出濃郁的中國傳統氣息。如景觀或建筑的建設時,盡可能采用仿古的設計,并以匾額昭示其名,如此便能夠給人以中國園林的感覺。而實現上述方法,并不依靠表面功夫,這也要求在勘察時能夠合深入的挖掘當地文脈,以當地的文化特征建設景觀,并將其融入到園林之中,如此才能夠具有真正文化氣息。
2巧于因借拓展
西方園林建筑,習慣于采用“借”的方式,這一點也值得我國設計師學習。雖然整體看上去,園林作為一個封閉的公園,但是并不妨礙將園林之外的景物借入到園林中。通過一定的設計,使視覺能夠收入到外圍景觀,如此能夠實現“借”。借景的方式有很多種,可采用仰視、俯視等方式,也能夠選擇遠借、應時而借等,如附近存有景觀,但園林無法擴展至此,則可以選擇合適的位置仰視借景,或在道路的修建上能夠讓外圍風景實時進入眼底。總體而言,西方園林建筑的“借”,講求于將外圍景觀放入到園林中,我國傳統園林建筑也有著“借”的形式,其名為借勢,實質上是指一種組合而來的美,如在園林中以綠色烘托紅色,成包圍之勢,眾星拱月,體現出紅色區域的華美。在現代園林中,可直接采用2種方式。西方的借景是指將園林融入到城市中,將園林與城市合而為一,以真正實現環境的交融,而借勢則是園林建設的藝術手法,體現出宏偉、華美等氣息所采用的手段。合理地運用2種方式,必然能夠將園林的審美價值和城市功能極大的提升。
3以小見大
在上述內容中提到,中國傳統園林建筑與其它藝術形式相似,都有著寫意的特點,而在園林中,則具體轉化為“小中見大”。園林的空間往往有著限制,但是中國人總能夠突破不可抗力的現實,在人的精神層面上給以無限遐想。這一方法完全應歸功于自然給人的啟迪,通過江南園林能夠發現,假山假水依然能給人以逼真之感,這邊是完全根據自然的形態,輔以能工巧匠雕琢,才使得能夠在意境上以假亂真。事實上,假山水無論在比例,還是形態上都與真實的山水一模一樣,也由此可以說明,我國傳統園林的設計師是通過觀察和感悟而創造的“小中見大”景物。對于現代園林設計而言,便是空間意境越發狹小。事實上古人已經提供了解決方案,如錯落起伏、蜿蜒曲折,在地形上設計出地勢,同樣仿照自然環境中的比例,但地勢空間必須有效掌握,否則會由錯落起伏變成凹凸不平,而曲折和蜿蜒所指的便是道路設計。曲折的道路雖然降低可達效率,但是能夠延長線路,再結合地勢設置,使園林中的道路蜿蜒無盡,如此便可極大體現“以小見大”。若是整體場地較小,可采取大量面積的統一植被,如草坪、疏林等,已達成視覺上擴充場地的目的。
4結語
中國古典園林在于詩情畫意,而情和意便是藝術的優秀,現代建筑多強調功能性,但是并不影響在保證功能的前提下,真正融入中國傳統元素,使園林更具藝術價值。
作者;趙潤東 單位:邵陽學院城建系園林班
1平面構成在園林設計中的實施要點
在現代設計理念的影響下,現代園林設計不再拘泥于傳統的風格和形式,呈現出了鮮明的特點,在整體構圖上摒棄了軸線的對稱式,追求非對稱的動態平衡;而在局部設計中,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瑣的裝飾,更加強調抽象元素如點、線、面的獨立審美價值,以及這些元素在空間組合結構上的豐富性。不僅如此,平面構成理論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具備良好的可行性,一是園林設計可以歸類為一種視覺藝術,二是藝術從本質上看,屬于一種情感符號,可以通過形態語言來表達,三是視覺心理趨向的研究為平面構成理論提供了相應的心理學前提。平面構成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1基本元素的應用
(1)點的應用在園林設計中,點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涉及園林設計的建筑、水體、植被等的設計構成,點元素的合理應用,不僅能夠對景觀元素的具體位置進行有效表示,還可以體現出景觀的形狀和大小。在實際應用中,點可以構成單獨的園林景觀形象,也可以通過聚散、量比以及不同點之間的視線轉換,構成相應的視覺形象。點在園林設計中的位置、面積和數量等的變化,對于園林整體布局的重心和構圖等有著很大的影響。
(2)線的應用與點一樣,線同樣具備豐富的形式和情感,在園林設計中,比較常用的線形包括水平橫線、豎直垂線、斜線以及曲線、渦線等。不同的線形可以賦予線元素不同的特性。
(3)面的應用從本質來看,面實際上是點或線圍合形成的一個區域,根據形狀可以分為幾何直線形、幾何曲線形以及自由曲線形等。與點和線相比,面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雖然較少,但是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對園林綠地進行設計構造時,可以利用不同的植物,形成不同的形面,也可以利用植物色彩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色面等。在園林設計中,對面進行合理應用,可以有效突出主題,增強景觀的視覺沖擊力。
1.2形式法則的應用
(1)對比與統一對于與統一也可以稱為對比與調和,其中,對比是指突出事物相互獨立的因素,使得事物的個性更加鮮明;調和是指在不同的事物中,尋求存在的共同因素,以達到協調的效果。在實際設計工作中,需要做好景區與景區之間、景觀與景觀之間對比與統一關系的有效處理,避免出現對比過于突出或者調和國度的情況。例如,在不同的景區之間,可以利用相應的植物,通過樹形、葉色等方面的對比,區分景區的差異,吸引人們的目光。
(2)對稱與均衡對稱與均衡原則,是指以一個點為重心,或者以一條線為軸線,將等同或者相似的形式和空間進行均衡分布。在園林設計中,對稱與均衡包括了絕對對稱均衡和不絕對對稱均衡。在西方園林設計中,一般都強調人對于自然的改造,強調人工美,不僅要求園林布局的對稱性、規則性和嚴謹性,對于植被花草等的修剪也要求四四方方,注重絕對的對稱均衡;而在我國的園林設計中,多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強調自然美,要求園林的設計盡可能貼近自然,突出景觀的自然特征,注重不絕對對稱均衡。
(3)節奏與韻律無論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離不開節奏與韻律的充分應用。節奏從概念上也可以說是一種節拍,屬于一種波浪式的律動,在園林設計中,通常是由形、色、線、塊等的整齊條理和重復出現,通過富于變化的排列和組合,體現出相應的節奏感。而韻律則可以看做一種和諧,當景觀形象在時間與空間中展開時,形式因素的條理與反復會體現出一種和諧的變化秩序,如色彩的漸變、形態的起伏轉折等。園林植物的綠化裝置中,也可以充分體現出相應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使得園林景觀更加富有活力,避免出現布局呆板的現象。
(4)軸線關系的處理所謂軸線關系,是指對空間中兩個點的連接而得到的直線,然后將園林沿軸線進行排列和布局。軸線在我國傳統園林設計中應用非常廣泛,可以對園林設計中繁雜的要素進行有效排列和協調,保證園林設計的效率和質量。
2結語
總而言之,在現代園林設計中,應用平面構成藝術,可以從思想和實踐上為園林的設計提供豐富的源泉和借鑒,需要園林設計人員的充分重視,保證園林設計的質量。
作者:朱金華 單位:江蘇綠洲建筑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1城市園林設計概述
園林作為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城市園林具有強大的功能表達性與較深層次的藝術性。城市園林設計作為一門綜合的科學,目的在于能在現代園林中的各個環節中充分體現出藝術特色,如空間布局、城市綠化等。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城市園林設計的視角已逐漸向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生活空間藝術等方面轉變。目前,城市園林設計的重點在于城市形態及空間布局,通過優化設計這兩個方面,有利于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并促進城市綠化事業的發展,對促進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現代藝術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2.1空間布局的應用
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空間布局藝術性的優秀在于布局的美觀性與合理性,這就要求要重視空間的靈活運用及園林的動靜分區、相互融和。城市規劃建設往往需要占用較大的面積,且需要涉及園林建筑、植物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建筑、植物等內容合理劃分園林空間,能使園林更加錯落有致。在進行城市園林空間布局時,必須要保證園林建筑、植物等內容布局的合理性、協調性,不僅要考慮到這些內容擺放的具體位置,還要考慮到整體空間布局效果。另外,在園林選址上,必須要掌握整個園林的空間結構及平面場地,才能結合實際進行園林場地的合理布局,以提高園林的美觀性。同時,還要考慮城市園林的比例、節奏變化等內部格局,才能保持園林環境的和諧統一,有利于在園林中充分體現出現代藝術價值。
2.2植物綠化的應用
植物綠化是現代生態園林設計的精髓所在,其在滿足植物生長的同時將園林植物與山石、水體等要素配合起來,以發揮植物的形態、色彩等特點。在現代園林藝術中,植物綠化能發揮著豐富、美化空間的效果,而大部分的園林景觀淺談城市園林設計中現代藝術的應用劉 瑾(山東水利技師學院,山東 淄博 255130)都與植物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如植物種植設計和停車場的結合,能構成一個獨具特色的空間特色。在設計形式上,將豎向的常綠植物配合橫向圓形突起地形,可形成樹陣式排列,使其形式別具一格。而在植物種類的配合時,常綠植物和地被植物之間的結合,能起到很大的景觀效果。園林植物造型藝術形式較多,如配植、花卉、草坪等造型形式。在園林設計中,可從植物的造型用途、美學原理及當地風俗習慣等方面進行考慮,以充分體現出園林植物綠化的藝術價值。
2.3小品藝術的應用
硬質小品伴著人們的生活節奏在現代城市的各個場合中應用,如在城市公園、廣場等。現代藝術品具有著獨特、新穎的造型,并以簡潔、流暢的外觀體現出其自身內涵,且與一個獨特的方式展示出生活中人們所關注的各種事物。在城市園林設計中,優秀的小品藝術能給不同類型的園林帶來不一樣的空間、特色,且內涵往往需要人們用心去交流、思索,使人們在思索中更好地感受園林獨具特色的小品藝術性,使園林各具時代特色。
2.4雕塑的應用
雕塑作品作為現代城市園林設計的要素,其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應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廣州雕塑公園,通過在公園中應用不同形式、不同時代的雕塑景觀,不僅能更好地展示園林的藝術性,也能充分體現園林的時代特性;如公園中的百米浮雕,能很好體現嶺南地區幾千年來的經濟文明發展史;又如“吮田螺”、、“荔枝”、“雞公欖”等獨具廣州風情的雕塑作品,能體現出昔日廣州人民的風情習俗;公園中的雕塑與園林藝術相結合,并集歷史、文化及社會等要素為一體,能充分體現園林的藝術性及時代特性。如今,隨著雕塑造型所采用的材料越來越廣泛,且造型越來越豐富,并結合了現代及古典要素,能充分體現出作品的獨特藝術魅力。而且,還可以園林植物上進行雕塑,既能體現現代環保藝術,也具有較好的養身及審美價值。
2.5繪畫藝術的應用
繪畫藝術同樣是現代園林設計的重要因素,其自身線條、色彩容易被轉化成平面設計圖中的要素。在現代城市園林設計中,設計者往往能從現代繪畫藝術中獲取更多的靈感。對于園林設計者而言,現代藝術不僅是現代城市園林建設重要的思想源泉,也是設計最根本的形式源泉。在園林設計中,設計者應應用抽象繪畫的構圖形式,以抽象、無規律的曲線樣式作為設計框架,通過結合深淺不同的植物色階作為基調,通過比較醒目的色彩,并采用簡約、整潔的構圖設計手法,以組成自由的色塊形式,使園林景觀能獲得強烈對比下的和諧統一。4結語:綜上所述,城市園林設計與現代藝術是相輔相成的,要求設計者在園林設計中要充分應用現代藝術,以設計出具有人文藝術及時代特色的的園林景觀,不僅能提高園林的審美價值,還能充分體現園林的時代特性,從而改善人們生活環境及促進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劉瑾 單位:山東水利技師學院
1城市園林設計中園林植物保護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我國的城市園林設計和園林植物保護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園林的功能發揮,通過對部分城市園林的調查顯示在園林設計和植物保護中存在著如下的問題。
1.1園林設計模式單一,病蟲害頻發
在園林設計中,普遍存在著模式單一化的問題,這嚴重影響了園林設計的效果,部分園林設計植被整齊劃一,但是植物的種類較少,植物年齡、層次等趨于一致,極易出現水土流失現象,造成了地表土壤肥力損失,增大火災和病蟲害發生概率。例如在某些園林中種植了大量的冷季型禾本類草坪,從而造成了蝗蟲等害蟲的頻發,而部分地區種植的金絲柳,如果在某一區域種植了大量同類型的植物,植物極易發生腐爛病等,甚至會出現大批死亡的現象。
1.2盲目引進新物種,造成了樹苗的水土不服
近些年來,我國的園林建設加快,部分城市在園林設計過程中,過度的追求標新立異,引進了很多外國的植物物種,雖然在短期時間內,可以取得良好的景觀效果,但是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部分引進的物種由于不適應當地的溫度和氣候,從而造成了新植物的死亡,甚至有些植物會收到嚴重的病蟲害侵擾,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此外外來物種的引進還會影響當地的生態平衡,影響了當地動物群落和鳥類群落的正常生存。
1.3園林樹種配置不合理
由于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缺乏專業的生物規劃,造成了設計方面缺陷,甚至存在了植物生物學特性和各種植物之間的相克現象,降低了植被之間的相互保護作用。園林樹種配置的不合理,還會造成白粉病、黃化病、根腐病、蚜蟲等病蟲害的發生,且大部分病蟲害由于環境及周圍條件限制,很難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園林植物病蟲害常年發生和流行。
2城市園林設計中園林植物保護采取的措施
2.1提高園林植物的自我保護能力
提高園林植物的自我保護能力,就需要進行合理的植物設計,尤其是注重園林植物的多樣性,通過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提高群落之間的相互保護作用,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在提高植物的多樣性的同時,應當加強對于各種植物屬性的研究,形成一個有序、穩定的植物群落,要結合不同環境和不同樹種之間的生態學特征,選擇最佳的物種組合,實現園林植物的多樣化。例如在園林設計中,應當注重植被植物、草木植物、灌木、喬木等的層次分配,保證生態鏈的完整性,提高園林植物的自我修復功能,并減少園林植物的病蟲害發生。
2.2植物栽種密度適宜
適宜的植物栽種密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蟲害的發生,這是園林設計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調查顯示在部分城市園林的設計中,為了追求綠化面積和藝術造型,忽視了植物栽種密度,不僅浪費了樹苗資源,也造成了植物群落的生長空間擁擠,出現了爭水爭肥的現象,甚至造成了植物死亡。因此在植物設計的初期可以進行適當的密植,以保證景觀的效果,經過幾年的生長期后,要及時的進行空間結構的規劃,保持植物合理的生長空間,增強樹體抗病蟲害的能力。
2.3注重病蟲害防治,提高植被的免疫力
園林植物在維持綠化面積,提高城市居住舒適度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對植物的保護不力,從而造成了植被病蟲害災害頻發,因此注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建立病蟲害防治部門,根據園林內部植物的生態屬性,建立全面的病蟲害防治方案,及時的監控植物變化,確定發病的機理和規律,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效率。
3總結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園林設計和園林植物保護工作變的越來越重要,園林植物在維持生態平衡,構建舒適的宜居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園林再設計和植物保護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影響了植物的綠化功能,因此采取有效的植物保護措施勢在必行。
作者:周遠航 單位:吉林省長春市南部新城公園綠地管理中心
1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的配置方法
1.1植物層次性搭配
在進行植物的配置時,注重植物的不同色彩和層次,可以大大提高生態園林的藝術氣息,促進生態園林觀賞價值不斷提高。一般采用不同花色、葉色和高度的植物進行搭配,以體現植物色彩、分層的拼花藝術,保證生態園林景觀豐富多彩。例如,黃色的金葉女貞和銀杏,紅色的紅葉李,白色的梨花,冬季的臘梅,下層種植茶花、毛娟、茉莉和月季等,在最下層配置蘭花、草本碎花等,可以很好的保持生態園林的景觀,使生態園林一年四季富有生機和活力。
1.2植物花葉搭配
在物種的不同品種中,有一類葉色和形態都很漂亮、多變的觀賞性植物,因此,在進行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時,一定要將觀賞花和觀賞葉植物相結合,以保證生態園林的景觀價值,促進生態園林經濟效益不斷增長,確保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例如,夏季是綠色、秋季變黃色的銀杏,夏季為綠色、秋季變紅色的紅楓,與月季、桂花等搭配在一起,可以大大延長生態園林的觀賞期,提高生態園林的景觀價值。
1.3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搭配
材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高度與開花時節等各不一樣,將它們搭配在一起,可以有效改善生態園林的綠色景觀,使生態園林更加生動、活潑。例如,櫻花和菊花、木繡球和美人蕉種植在一起,玉蘭、海棠、桂花和牡丹相結合,可以使植物在形態、色澤、壽命等方面保持協調,促進生態系統平衡發展。另外,根據生態園林的規模和設計要求,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水源,盡可能種植本地植物,避免植物長途運輸造成植物死亡和氣候不適等情況,確保整個生態園林設計的均衡性。
2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的配置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根據植物的生長特性進行配置,避免景觀單一、死板等情況出現;二是根據生態園林的規模,合理利用綠地,提高綠色植物的利用效率,遵循生態原則、植物生長原則等進行配置,保證生態園林景觀的層次性、色彩性和多樣性,以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促進生態系統平衡發展;三是如果出現蟲害情況,盡可能采用無污染的方法進行治理,避免土壤受到過多污染,確保植物的正常生長;四是選擇本地植物時,盡可能就近運輸,避免外來物種給本地植物帶來侵害,提高植物的存活率,降低生態園林的建設成本;五是在生態園林設計的植物配置過程中,預留部分面積的綠色草坪,便于人們休憩,提高生態園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人、經濟和自然和諧共處;六是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搭配,要盡量與本地的人文、地方特色相結合,以體現城市地域文化特點,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提升生態園林的品位和景觀價值,給城市綠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3結語
生態園林設計中植物的配置,與生態學和美學有著緊密聯系,并且涉及到自然學和社會學等領域,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一定要遵循植物搭配的原則,提高生態園林的景觀價值,促進生態系統平衡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環境得到真正改善和提高。
作者:吳森 單位:南京高科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一、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構成藝術
歐美城市公園被各國所熟知,因為歐美公園是具有現代化風景園林設計的藝術成品,它是受英國的啟發,其他國家也先后加入到了現代化風景園林設計(浪潮當中),法國、美國、德國也分別進行了現代化風景園林的設計熱潮中,最為廣泛的就是公園建設活動。初期,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與風格,所以公園建設也就沒有新的藝術形式,而是處于既留戀傳統風格又渴望創新的困境之中。20世紀初,西方的現代化風景園林設計在文化藝術領域中發生了質的變化,也促使了人們的觀念改變,在對一些藝術的欣賞和判定上都有著很大的改變。也正是因為歐美城市公園的建設藝術把混雜無序的風格給克服了,慢慢呈現了較為單純的現代化風格。現代化設計風格并沒有對風景園林設計造成較大的影響,始終都是一種參照。德國最為出名的學院包豪斯是構成藝術的發源地,這里就是現代化主義運動的起源。構成藝術的理論優秀就是通過包豪斯學院在現代化主義中提出的和分派的思想而構成。這兩個現代藝術流派都產生于同一個時期,所以風格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思想上受到立體主義的影響、藝術上又遠離客觀的事物、造型上均格外在意形體上的結構。
(一)平面構成藝術
1、平面構成藝術、景觀平面關系
構成藝術就是把最基本的色彩、線、面、體等條件加以不同的組合,是這些新的組合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實際內容性,但這些組合也不是隨意的,它必須有一定的規律和依據。構成藝術在現代化風景園林設計中大多都是把一些體、點、線、面、色彩、紋理等概念性的要素物化,讓這些要素轉換為直觀的風景園林的元素,例如地形、植物、山水等。這不僅僅只是生態的屬性,其中也有寓意與象征。
2、造型要素:點、線、面、體、色彩和空間通過不同的組合
在藝術中得以表達。現代化風景園林設計是通過運用視覺藝術語言,進行色彩和形體的建造,最終塑造出抽象美的概念。在園林設計中,點可以運用很廣泛,它既可以是盆栽也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動物。然而點動成線,線有著直線、曲線。現代化風景園林設計中直線與曲線又有著很多劃分,但是不同的線條給人的藝術體驗也是不一樣的,就像直線讓人感覺大氣,曲線讓人感覺柔美。面又涵蓋了點和線,面體現園林設計的整體效果。體是園林設計的三位形態,因為體可以表現出不同角度的的美感,為人們營造出一種立體的視覺效果,可以更加吸引人們的視覺。景觀設計實例分析實例:新疆瑞石軒園林景觀
(二)色彩構成藝術
1、色彩構成三要素
色彩是客觀存在的物質現象,是通過光的刺激,引起眼睛產生視覺感知。然而色彩的三要素就是明度、色相、純度。2、實例分析:色彩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人們常說的“色先于形”,這就是說明人們在對任何事物的認知中最初都是靠顏色來記憶的。色彩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也為我們增加了情感。例如:故宮的金碧輝煌、徽居的黑白相間、江南園林的秀麗淡雅都是色彩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所以現代化風景園林的建設中,色彩起著點睛之筆的作用。
二、構成藝術與現代風景園林的關系
構成藝術對現代風景園林以及現代社會各個領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意義,構成藝術在一定意義上來講是一種創造方法,也是一種對事物的認識,在造型語速設計中構成藝術是它的基礎內容。構成要的的基本要素中的色彩、材料等都已經廣泛的應用于現代風景藝術園林中去了。構成藝術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也使視覺形態設計變得更加完善,構成藝術在一定的基礎上為培養創新思維和設計理念提供了新的方法。在藝術領域中構成藝術中的構成在含義上有很多,例如:建造、形體、構圖、組織等很多含義。現代風景園林設計是研究室外空間的設計,利用建筑、綠化、道路等很多方面做出具有人性化,抽象有內涵化的景觀設計。因此,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構成藝術是非常有必要的。構成藝術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應用廣泛,風景園林是通過構成藝術的基本元素來體現設計的感染力與設計特點。
三、構成藝術在現代風景園林中的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
無論什么設計都是為了給人們欣賞,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也不例外,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必須與人們的審美統一,要想達到功能與審美的統一性,就必須運用構成藝術,因為構成藝術的理論體系可以滿足統一性,構成藝術可以將現代風景園林藝術的美感通過設計體現的淋漓盡致。
(二)整體和諧原則
整體和諧大體上分為兩點體現,第一點就是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整體風格要達到整體一致的原則,另一方面就是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所涉及到構成藝術的基本元素要在設計內體現和諧一致。因此,現代風景園林設計時,一定要注意整體與內部之間的和諧設計,使現代風景園林更加有感染力。
(三)體現地域特征原則
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并不是單純的設計,而是結合原有的環境,再加以設計,使整體較為和諧的設計,設計中也可加入創新的設計理念,是現代風景園林設計變的更加具有感染力。
四、構成藝術的基本元素在風景園林中的應用
構成藝術的基本元素包括點、線、面、體、色彩。這些基本的元素通過不同的組合體現出藝術的美感。視覺藝術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也最為常見,這種藝術主要是通過色彩的在創作體現出一種抽象美。
(一)點決定形態
點是構成所有事物的基礎,在設計學中,點已超出原有的意義,點已經成為一種較小的形態,這種形態可以讓創作設計者賦予更多的想象設計空間,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點可以有很多形式表現,例如點可以是一個建筑物、點也可以使一個植物,點可以說是設計中隨處可見的。點的存在可以很快的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可以說點是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最基礎的內容,點可以為現代風景園林創造豐富的視覺效果和藝術的感染力。
(二)線決定視覺語言
線是由點組成的,線分為兩種,直線和曲線。不同的線條給人的視覺感受是不同的,線的設計在很多設計中都廣泛應用,古典的設計中,直線給人以宏偉壯觀的感受,曲線給人一種莊重的美感。在現代設計中,曲線給人以活潑感受,直線給人以簡潔明了的感受。因此,線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人們對于現代風景園林的最直接的看法與感受。
(三)面決定整體效果
面又是點與線的結合,面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決定著藝術的整體效果,因此,在對現代風景園林設計時候,要先對面積進行一個有序的整體規劃,也要合理的分配各個要素在園林中的體現。不同面的設計與規劃,表現的美感也不一樣,但在設計中也要通過因地制宜去對面進行規劃和利用,這樣才能創造出一種自然的美。
(四)體決定三維形態
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最能多角度表現設計的美感就要屬體的視覺效果,體的視覺效果可以讓人們能夠立體的欣賞設計,并且能感受到藝術的真實性。體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表現形式比較多樣,例如建筑物的造型、花草樹木的造型等等。
(五)色彩決定內容
古語說得好,色先于形,這就是色彩的效果比形態的效果更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色彩具有很多的顏色,不同顏色給人以不一樣的視覺感受,這些色彩可以形象的烘托出設計環境的氛圍,也可以賦予設計和更多的情感,展現文化上的特點。在設計中運用色彩時候,要結合色彩的多反面,例如色彩的結構和色彩的變化等很多特點,這樣做是為了能夠為觀賞者創造更多的視覺感受效果,這樣就有助于跟好的滿足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審美要求。也為現代風景園林設計鑒定了基礎條件。
(六)空間決定視覺
空間是通過其他的基本元素組合成的,其中空間包括平面空間、立體空間、和色彩空間。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空間是為構成藝術中的基本元素提供組成的基本條件,這些基本元素通過不同的組合來填充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空間層次,這樣的設計可以巧妙的將美感展現的淋漓盡致。因此,空間的存在是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視覺藝術的重要基礎內容。結束語: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已提升到新的高度,這也使人們對生活的品質有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相關要求。中國傳統園林是世界的瑰寶,也是園林史上的一顆明珠,現代化風景園林的建設已經被人們所重視。但是在面對前人創造的豐功偉績,后人們應該如何去繼承和傳承這么優秀的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我國的現狀來看,構成藝術是現代化藝術中的基礎,從思想與實踐上均為現代化風景園林設計提供參考和建議,只有將構成藝術貫徹于現代化風景園林建設中去,為探尋更美好的現代化風景園林設計提供了清晰而明確的目標,才可以在整體上園林設計的藝術水平。
作者:施楠 單位:昌吉學院
1 減緩城市問題
由于城市過多的鋼筋混凝土構成的建筑物等的建成,城市的固有地形受到較大損壞。城市水循環系統效率降低。通過新型雨洪控制系統可以有效恢復城市的水循環系統,改善生態環境。新型雨洪控制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城市內澇、下游洪水的沖擊、河道侵蝕、水污等城市問題。為城市不可或缺的水循環系統做出重大貢獻。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做出有力促進。
2 增強園林魅力
同時新型雨洪控制系統的構建還應考慮是否能夠對園林進行有效的生態防護和環境美化。這樣不僅能為居民帶來安全便捷的生活條件還可以為居民提供良好舒適的娛樂休憩之處。既能提高人們的興奮性,提高做事效率又可以為城市帶來一定的客流量以增加城市的收入,提高經濟效益。
3 經濟節能
基于新型雨洪控制系統的城市園林設計具有雨水資源節約、節地、經濟節約、節能的特征。通過對城市用地中的雨水進行控制、凈化、調蓄利用,有效地節約了地下水源,避免了地下水資源的污染。從一定程度上節省了對于污染水源的高額治理費用,從城市發展的綜合效益而言具備經濟節約性。此外,由于對雨水的凈化合理調用能達到節水目的。減少了政府供水消耗量,節省了構建、使用供水設備的成本。其經濟效益不容小覷。城市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發展與實踐,縱觀國內外許多城市,新型雨洪控制系統的身影處處可見。在美國的很多地區,如:華盛頓州、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俄勒岡州、馬里蘭州等一些城市都運用了新型雨洪控制系統。其雨水塘、雨水濕地、綠色屋頂等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德國是世界上最早構建雨洪系統的國家。德國柏林廣場的雨水收集利用下凹式綠地、植被滲溝等方式,利用景觀設計收集、調蓄雨水。新西蘭奧克蘭北岸市雨水花園處理道路徑流的實例,就體現了新型雨洪控制系統的美化環境,生物防護的功能。我國的北京、寧波、天津、杭州、成都等地也將城市雨洪控制系統有效納入園林設計體系中。
4 總結
基于城市風景園林設計的新型雨洪控制系統在國內外已得到廣泛利用。其強大的環境保護和美化以及減緩城市問題創造經濟效益的優勢已使他成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型雨洪控制系統在日益城市化的今天越來越能凸顯其對于居民生活的重大意義。希望人們能越發重視雨洪控制系統的重要性,為我國城市的發展出言獻力!
作者:卜祥海 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消防支隊
1平面構成與風景園林設計的關系
1.1風景園林設計平面構成中元素的關系———軸線關系
園林設計平面構成中的元素關系分別為軸線關系、對稱和平衡、調和與對比和節奏與韻律。軸線關系是指聯系空間中的兩點而獲得一條直線,之后設計的形式和格局都沿線排列。我國的皇家園林就是充分利用軸線關系進行設計的典型例子,故宮乾隆花園以軸線設計引領全局,軸線兩側的布置相對自由;頤和園諧趣園是由拱門洗秋和涵遠堂到引綠的兩條主線和十幾座建筑物共同組成的一個整體。這種軸線關系使園林中的眾多元素富于變化而不失威嚴。
1.2風景園林設計平面構成中元素的關系———對稱和平衡
對稱和平衡主要是以一個點為中心或者一條線為軸將等同的形式和空間予以均衡分布,主要分為絕對對稱均衡與不絕對對稱均衡。中國園林則注重不絕對對稱均衡,講究的是自然美,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公園、建筑、道路和廣場入口的植物種植設計中。
1.3風景園林設計平面構成中元素的關系———調和與對比
在構圖學中,對比是有效的利用差異,形成視覺上的張力,是個性更加鮮明,給人以肯定、清晰的感覺,目的就是把被對比雙方的特征完全地表達出來。相反,調和就是強調共同因素達到協調的效果。對比和調和的重點不一樣,前者突出個性,而后者強調了對比方的共同因素。對比的應用中,每個元素都要有一個重點景物,其他配景襯托,但整體上必須要保持整體統一。
1.4風景園林設計平面構成中元素的關系———節奏與韻律
大多數的藝術形式都離不開節奏與韻律。在綠化方面,植物充分體現了節奏感和韻律感,主要體現形狀、大小、柔韌等對比關系的配合。例如道路兩旁的植物帶、等距的人行道樹、等高距的路燈,如不同樹種交替種植,都是交替的韻律。
1.5風景園林設計元素與平面構成元素的轉化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風景園林設計元素和平面構成元素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根據設計思路,運用歸納法,把復雜的園林設計元素轉化為簡單的、抽象的平面元素,以簡單的點、線、面來代表一定的園林景觀。在景觀園林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明白設計形式永遠替代不了設計中的內容。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將園林的內容作為首要任務,之后再根據上述的方法處理問題———具體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二維平面形式,這樣才能保證形式與內容不脫節,才能做到景觀園林設計的形式與內容不能相互分離,設計的園林才能符合實際和審美標準。
2平面構成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2.1點的運用
所有事物都是由點組成的,在設計學中,點元素廣泛應用于其中。點容易吸引人注意,成為視覺中心。我們以植物栽種的點為例,它可以是指單體或者幾株植物的零星點綴,實際上許多景觀元素都可以作為點,這些節點一般造型豐富,有特殊性,吸引力強,能夠成為設計的焦點,它通常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夠體現出設計風格和主題,成為視覺中心,達到設計的目的。不同形狀的點的聚散、排列,在視覺效果上有很大的差異,從而人具有不同的視覺感受。
2.2線的運用
線具有視覺功能,它形式的不同也影響著視覺的功能,也有引導的作用,如:在設計景觀時通過交叉、寬度、轉彎和傾斜的坡度等豐富的設計,達到調整人流、聚集、停止的目的。從通道角度上看,彎曲的線的路徑能夠延長兩點之間的路徑,延長游人的游玩時間,如果再適當的地點增加屏障物,能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古典效果。線可分為直線和曲線,直線給人剛毅的感覺,如與大地垂直的線,有挺拔的感覺;曲線給人流暢、舒緩的感覺。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合理的運用線,可以讓人為造景更加自然,親近。
2.3面的運用
面是由點的聚集和線的移動所形成的。不同形狀的面代表不同的情感。綠化中的面包括綠色植物裝飾墻、綠地、植物。在景觀中,面不僅是平面上的,也可能是空間中的;面也不一定是水平的,也或許是斜的或垂直的;面與面之間的交叉也能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
3結語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隨著不斷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隨之增加,同時對風景園林設計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如何能滿足人們對園林設計的要求,是現代風景園林設計面臨的重大問題。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同時在我國高校設計專業中開設平面構成藝術這門課程,對現代藝術設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劉思林 韓丹 單位:長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1更新觀念,構建全面生態系統
作為園林行業的設計師、工程師,要想真正改善我們的人居環境,要做百年項目,就首先要從生態學入手,研究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同時研究自然資源與經濟效益和消費者需求的關系,并在項目的設計之初就考慮資源與經濟、社會的協調、整體發展。面對污染問題,我們必須更新以建設方或開發商為主導意識的理念,要著重提倡節約能源,重點分析國外成功案例及國內對園林科技創新的成功經驗。加強對一些工業污染較嚴重的地區的整體研究,努力做到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能源的循環利用,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2把好設計階段關,控制項目設計質量
園林項目設計水平的高低影響該項目的生存周期。因此,項目設計前應充分考慮項目的持久性,在方案設計中,設計師應盡可能采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對原有場地上的材料進行分類,對有利用價值的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生產、運輸新材料而產生能源消耗;同時,對項目做長遠規劃,在做好規劃的基礎上進行前期的現場測量和勘察。充分考慮可能對園林工程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盡可能利用自然資源,并且尊重當地文化,通過雨水收集系統,太陽能等自然資源的利用,減少能源的消耗。始終堅持生態理念,在公園、庭院等設計中,盡量減少硬質鋪裝,更多地采用日常生活中多見的原有樹木、石頭、鵝卵石、貝殼、沙子等作為地面鋪裝;利用自然的麻線繩、蘆葦、垂柳枝、木墩等結合新種植的搭配來創建新的景觀或小品;對原有橋或涼亭等加入現代元素進行改造;保護濕地中原有動物群落等,多途徑創新使方案設計既符合工程建設的當前需求,盡可能準確,又考慮到持續發展與完善,以減少不必要的設計變更,為了項目的持久,在設計的最后階段提出分階段修剪完善方案。在設計過程中,通過項目例會,由有經驗的設計師承擔項目的設計工作;通過項目研討會充分激發設計師的設計思維,打開設計師的思路;通過技委會技術專家對項目多角度評審提升項目的設計水平,另外,及時組織行業內專家對項目進行審查,針對專家提出審查意見進行修改完善;通過項目總工審圖對項目圖紙質量進行把關。經過多環節對設計質量進行控制,最終為工程建設提供準確、詳細的設計圖紙。
3加強技術指導和交流,控制施工質量
面對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施工單位,要保證施工質量,設計師對監理、施工單位分別進行詳細的說明、書面設計交底及項目經理的技術指導與交流、監督與跟蹤異常重要。在施工前,設計師應將項目的概念、擴初到施工圖等環節詳細、生動地向施工單位項目經理、技術骨干及監理工程師傳達;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長規律,其栽植季節和栽植時間也各有差別。因此,在種植過程中,園林工程師要對施工人員強調遵循植物生長規律,根據苗木栽植時間進行栽植,保證植物的成活率,以提高園林項目質量;另外,科學配比施工材料,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從而做到設計與施工、監理各方理解一致,項目成果與項目效果圖一致。對待不同的項目要因地制宜,不同的項目,其土壤、溫度、濕度等環境不同,其設計和施工方法均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具體分析。最后,項目經驗非常重要,通過對項目的跟蹤,能發現理論中涉及不到的知識。
4加強竣工及養護階段跟蹤,控制項目質量
將設計方案轉化為施工后的成果是所有設計師的希望。為能實現所想,設計師應該多到施工現場實際跟蹤、查驗,對比設計方案是否有調整的環節并與監理工程師、施工項目經理對于關鍵環節和隱蔽工程進行技術交流。項目竣工后,要與養護單位勤溝通,針對項目中養護難點要逐個與養護項目負責人進行書面交底,并對非常見特殊植物的養護還要和園林工作者到現場進行實際指導。當前我國在園林養護中利用傳統的人工灌溉或比例施肥器灌溉等灌溉方式產生的施肥量不同、不穩定的pH值、植物參差不齊、植物質量不一等現象,這是由于植物澆灌的水量差異造成的。灌溉質量是植物成長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開發或引進精準灌溉施肥機、微灌技術達到固定的比例吸肥,植物均衡成長。
5加強與參建各方配合,全面提高項目質量
園林項目的質量好壞受多種因素多個環節影響,作為設計師和園林工程師要積極參加由建設單位召開質量管理會議,在會議中了解其他各參與方質量控制的重點并對交差環節進行協調,通過參建各方積極參會交流達到項目質量協調、監督、促進的目的,并通過加強知識管理,提升設計行業水平。
6加強學習,提升專業水平
園林行業是個綜合行業,它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要想真正把園林行業做強,作為設計師還需要不斷補充有關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加強專業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專業交流、研討,緊跟時代步伐,及時了解國內新技術、新材料的開發與運用。針對創新性強或有一定影響力的課題,邀請園林學會專家參與課題研討,解決技術革新問題;不斷對知識進行收集、歸類,尤其是在種植、考察過程中發現的經驗要及時總結、交流,將工作過程中的經驗進行歸類、整理,制定、完善相關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將個人的知識轉化為團隊的知識。園林工程要做成百年工程,需要設計師和園林工程師始終堅持質量持久觀,貫徹“生態建設,以人為本”的方針。嚴禁使用不合格的園林材料,對土方質量、苗木質量規格達不到設計要求的要堅決改進,從基礎質量抓起,增強質量觀念,對質量控制做好事前分析,事中控制和事后應急措施,杜絕違反操作程序、操作規程現象的發生。
作者:張迎春 單位: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環境景觀工程設計所
1市政園林設計的意義
從自然地理的角度來說,我國地域遼闊,城市分布不均,所以,一些城市在整體建設上層次不齊。特別是對一些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城市規劃就變得更加重要。另外,我國各地區在氣溫、環境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這也為市政園林設計提出了更多要求。
2城市規劃中市政園林設計的具體實施建設
2.1根據各地區實際環境來進行園林設計
由于各城市間地域差異的影響,不同地區的城市對園林設計的要求也不盡相同。要準確把握各地區城市的環境要素,這將對城市建設和未來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證市政園林設計的有效性,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具體環境來進行方案設計。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設計方案,實行“區別對待”。首先就需要對各地區城市的經濟、文化、歷史、生態環境等進行全方位考量,嚴格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類型化的區域板塊劃分。其次,要根據城市格局來進行仔細測量和設計,保證所作出的市政園林設計方案能夠符合城市規劃需求。一般而言,在進行市政園林方案設計的時候,主要是根據各區域的基本職能來進行確定,比如,我們可以根據各個區域之間的職能劃分為教育區、居住區等。教育區就是一個人們進行學習的地方,這個地方就需要有一個安靜的學習場所,在進行市政園林設計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學習環境,通過建設綠地角等為學習者營造出一種安靜、溫馨的學習氛圍。與此同時,還應該相應地設計幾個可以釋放壓力的場所,使人們來到這個地方能夠釋放壓力,激發靈感,可以栽種一些綠色植物,如桂花、紅梅等一些帶有撲鼻香氣的植物,可以讓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釋放壓力,并且感受到到生活的美好。居住區主要就是人們生活和居住的場所,這個區域的人員組成相對比較復雜,由于年齡差異、文化差異、地域差異等方面的不同,難免會出現一些摩擦,就可以在小區周圍適當地建設草坪、休閑場所等,同時還要配備相應的健身器材,草坪的建設不僅可以使人們放松心情,而且還可以美化環境。除此以外,居住區周圍還應該栽種一些防塵植物,以此來隔離汽車尾氣和灰塵。所以,因地制宜地設計方案不僅能夠滿足城市建設的要求,還可以滿足城市居民對生活環境的需求。
2.2優化植被配置,合理完善排水給水系統
在城市園林設計中,利用植被來改善生態環境是基礎,也是市政園林設計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但是,不同植被的功效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在進行植被種植時要避免單一化,要對植被進行合理配置,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還可以降低費用,改善空氣質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對綠色植被的優化配置需要市政園林設計主導者對不同植被的功效了解清楚,要保證園林設計恰到好處,將植被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另外,城市的排水、給水問題還是一個我們關注的問題。在大多數城市,人們仍然采用的是人工澆灌,降水量少時,對植物的澆灌也就變得捉襟見肘;當降水量充足時,直接將雨水引入排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之中,對這些雨水不能充分利用,這樣就造成了水源的極度浪費。所以,在市政園林設計中,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對降水進行儲存,在植被需要水分又沒能及時降雨的時候給予,形成一個循環系統,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作者:馬劍 單位:興平市新豐園綠化建設有限公司
一、建設背景
(一)地理環境
巴普洛夫園選址于圣彼得堡郊外的普希金村,600公頃的園區土地位于斯拉維揚卡河兩岸,擁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天然的蜿蜒河流景觀和大面積的由白樺、紅松、云杉組成的本土森林等自然森林景觀,以及以平原為主稍有起伏的地形都為巴普洛夫園的設計提供了優越的先天條件。
(二)氣候條件
普希金村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天寒冷漫長,積雪期長。夏天短而涼爽,年降雨量約五六百毫米之間。圣彼得堡地區包括普希金村地勢較低,且受海洋影響較大,氣溫相對較為溫和,濕度較大,十分適宜植物的生長。
(三)建設時期
巴普洛夫園始建于1777年。1777年12月,葉卡捷琳娜女皇因喜得皇孫亞歷山大而將斯拉維揚卡河兩岸方圓600公頃的土地賜予其子保羅親王,不久又派去深得其寵的建筑師查爾斯?卡梅倫。英格蘭人卡梅倫之前初到俄羅斯便有幸設計了一系列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杰作而享譽俄羅斯乃至歐洲。在巴普洛夫園的設計任務中,卡梅倫從巴普洛夫的自然風貌中獲得靈感,決定整體設計以自然為本,讓自然本身來體現其構想,建筑和自然融合在一起。這一時期,在葉卡捷琳娜女皇的大力推動的整體環境氛圍下,自然式園林開始盛行。同時,在建筑師的自然式設計構想下,巴普洛夫園作為一個附屬與規則式宮苑的自然風景園開始逐步形成。巴普洛夫園的建設總共經歷了半個世紀,集聚了數位歐洲杰出的建筑家、裝飾藝術家和園藝家,其間總設計師幾度輪換,但他們都基本繼承了前任的設計構思,并通過自己的手法共同打造了一個完整協調的自然風景園典范。
二、歷史及其地位
(一)第一時期(1779-1785)
第一時期,由葉卡捷琳娜女王盛寵的蘇格蘭建筑師查爾斯?卡梅隆建造了大宮殿和公園的總體規劃及斯拉維揚卡區。在此時期,主宮殿區、大星形區、斯拉維揚卡河區、冷水浴室、友誼亭和白樺區等均已初具規模。
(二)第二時期(1786-1800)
第二時期,建筑師B?波列納被葉卡捷琳娜女皇的兒子沙皇保羅一世邀請接替卡梅隆的位置,他對大宮殿進行了改建并完善了大星形區的路網體系,將從斯拉維揚卡河通向大宮殿的臺階與宮殿前的環形場地相連接,同時在茂密的天然森林里又規劃出老西爾維亞區和新西爾維亞區。
(三)第三時期(1803-1820)
第三時期,巴普洛夫園由保羅一世的遺孀瑪麗亞接管,她邀請了意大利畫家及舞美家貢扎戈、建筑師沃羅尼基和羅斯負責整個宮殿和園林的設計。這一時期,園區里的練兵場被改建為大原野區,幾座橋新建于斯拉維揚卡河上。在白樺林區,貢扎戈以成叢的喬灌木、大片的樹林和草地在自然場景中設計出舞臺側幕般的幻覺效果,同時完善了規劃。
(四)地位
巴普洛夫園是俄羅斯最大的公園,是歐洲最大的英國風景園之一,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花園之一”、“俄式自然風景園典范”。
三、設計手法
巴普洛夫園的建設時期正是英國風景園剛剛在俄羅斯盛行的時期,可以說是處于規則式園林向自然式園林轉型的大時期。故其中的園林布局繼承并延續了規則式園林的傳統,并沒有完全拋棄中軸線、放射狀道路等法國古典主義園林中的布局要素,而是采用了混合式的設計手法。在巴普洛夫園的入口、景區中心和建筑周圍保留了規則園林的平面構圖的基礎上,將自然園林的設計手法運用在了水體、園路、植物配植的方面,即使從平面上看起來更似規則式園林,身處其中卻能實實在在感受到巴普洛夫園的自然風景畫般的魅力。
(一)點
1、雕塑
彎曲的園路交會處有時設有人物雕塑,被茂密的植物遮擋,遠處只能隱約可見,與自然環境能恰好地融合,不顯突兀,又能起到視覺焦點和景觀點綴地作用,在自然的小道盡頭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2、建筑園中建筑極少,體量小,散置在園內
從不同角度構成自然風景畫中的近景、中景和遠景,提供了視覺焦點,同時也增加了畫面的藝術表達力。但又與周圍自然環境完美融合,不顯突兀。主要建筑物如大宮殿,周圍通過密集的道路系統和豐富的種植構圖,使得大體量的建筑物自然地融入于周圍的風景之中。地的過渡自然,同時不會讓草地顯得過于空曠,也為草地中央向四周取景的畫面提供了中景,使得畫面豐富有層次。
(二)線
1、河流
斯拉維揚卡河穿過巴普洛夫園,故園中原本就具有較多的河流資源,設計師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進行了水體的處理,保留了自然蜿蜒的水面,幾乎沒有寬闊的水面,僅在重要的節點處設計有古典精美的小橋和小的構筑物,駁岸邊間或種植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喬灌木采用群植或散植的方式,倒映在平靜的水面上,風景寧靜自然。
2、道路
(1)林蔭道
巴普洛夫園在道路系統方面保留了筆直的林蔭道,以林蔭道為一級路作為主要交通路線,在各景區內均呈放射狀或星形分布。林蔭道兩側種植有俄羅斯本土樹種紅松或白樺。但與規則式園林不同的是,林蔭道兩側的紅松和白樺等鄉土樹種保留了原始的面貌,未進行修剪,使得其與自然風景能夠較好地融合,處于筆直林蔭道卻不會覺得人工化或是道路規則感。高聳茂密的紅松圍合空間效果佳,并在交通上提供了便捷明了的游賞路線,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和引導作用。
(2)彎曲小路
河流和山丘邊多設計為彎曲的小路,使游人可以從各個角度欣賞水邊景觀,同時將散置的建筑串聯起來。水邊小路邊更配植有高大的蘆葦叢和水草等,盡顯水邊自然蜿蜒的原野風光。
(三)面
1、地形—平原、山丘和緩坡
巴普洛夫園利用原有較為緩和的地形,設計有平原、山丘和緩坡,形成動感和富有視覺變化的效果。在山丘和緩坡的過渡地段布置大面積的草地、疏林或者密林,整體效果自然但變化十分緊湊。雖然空間上尺度很大,但在這樣的大尺度下,通過地形幫助做到了移步換景的效果,步步是景,每一處都似一幅風景畫。
2、草地
巴普洛夫園里有大量的大面積草地的設計,不僅繼承了英國自然風景園園林的造園手法,同時體現了本土典型景觀特色。草地選用本土的草種,長勢茂密,不做過多修飾,采取粗放管理,體現出樸素自然的狀態。
3、疏林和密林
灌木和喬木均選用本土樹種,種類較少,且通常保留自然狀態,不進行個體的修剪和裝飾,人工干預少,最大程度地模仿了自然。其中喬木應用更為廣泛,而灌木由于林下光線不足,故應用較少,體量也相對小。其中主要應用的本土樹種有白樺、紅松、椴樹、云杉、冷杉、落葉杉、楓樹等。
4、空間
巴普洛夫園依托點、線、面的設計元素,即主要通過道路的設計、地形的塑造和草地、疏林、密林的配植創造了豐富多樣的空間體驗。不同尺度的空間體驗,如狹窄的林蔭道和視野寬廣的草地,在巴普洛夫園這一極大面積的自然園中,銜接和轉換節奏適宜自然,既不會使人感到審美疲勞,又不會覺得轉變突兀奇怪,這也是巴普洛夫園的成功之處之一。
四、七大景區
在巴普洛夫園的建設過程中,設計師根據景觀類型和功能的不同,通過將宮殿、河道水面、疏林草地、密林等地塊分區規劃來盡量保持每個特色景觀區塊的獨立性和完整性。由此,將巴普洛夫園分為七個景區:中央宮殿區、斯拉維揚卡區、大星形區、老西爾維亞區、大原野區、新西爾維亞區和白樺林區。
(一)中央宮殿區
中央宮殿區位于園區西南部,其中有巴普洛夫園內最大最豪華的宮殿建筑,占地約9公頃,布局均勻,飾有大量雕塑和花圃。
(二)斯拉維揚卡區
將斯拉維揚卡河的干河流域劃分為斯拉維揚卡區,占地面積79公頃,河流盡可能地保留了原有風貌,其中3公頃的斯拉維揚卡河谷自東北向西南錯落地分布著阿波羅列柱、冷水浴室、友誼亭、比爾塔以及其他建筑。
(三)大星形區
大星形區位于園區東部,擁有茂密的林木和零星的小池塘,其中穿插著筆直的林蔭道,整體呈星形放射狀分布。
(四)老西爾維亞區
老西爾維亞區是結構勻稱的林區,林中的圓形空地上呈環狀豎立著12尊古希臘神雕像,向外呈放射狀布有12條狹長的林蔭道,通向廣闊的大原野區。
(五)大原野區
大原野區面積約30公頃,其中草地與樹林交錯分布,小溪河流穿插其間,水邊生長有不加修剪的茂密樹林,水面上自然生長著各種水生植物,盡顯自然風貌,讓人有亂入原始森林的錯覺。
(六)新西爾維亞區
新西爾維亞區中五條林蔭道相互平行分布在叢林中,道旁載有修剪整齊的金合歡灌木叢。
(七)白樺林區
白樺林區是七大景區中面積最大的景區,占地265公頃,七條林蔭大道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道路總長38公里。該景區內沒有任何建筑和雕塑甚至沒有人工的痕跡,只有曠野、森林和草地,密林、疏林和草地的運用在白樺林區達到了極致,即使是身處筆直的道路也無法感受到任何人工的痕跡。隨意布置著散碎沙石的路面,和道路兩旁自然生長的高大喬木,伴隨林蔭道經過狹窄密林后進入視野的荒野草地和草地上點綴的幾株白樺都一一體現出俄羅斯北方最自然的風景。
五、巴普洛夫園的現在
巴普洛夫園作為俄羅斯著名的風景園已成為圣彼得堡線路的景點之一。在圣彼得堡市中心的莫斯科火車站每天都有幾班前往巴普洛夫的火車,車程約一個小時左右。巴普洛夫火車站就設置在巴普洛夫園入口之一,園內提供有園區和建筑平面圖及簡介,并提供有自行車可供游人快捷地游覽全園風貌。巴普洛夫園現在依舊保持著古老的面貌,極大的園區面積也很好地消化了本就不多的游覽人流,使游人在林中水邊仿佛置于無人的自然之地,帶領游人自然地融入到靜謐的風景畫之中。郊外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保存現狀以及俄羅斯稀少的人口密度背景,使得巴普洛夫園成為歐洲最原汁原味的英國自然風景園之一。
作者:李靜嫻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